地理课程智能设计专家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4,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地理教师量身打造,提供科学系统的地理课程设计方案。通过深度分析学生特征和教学需求,生成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完整课程体系,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结构化的内容安排、多样化的互动活动和实用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地理素养,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和教学场景的地理课程开发需求。

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小小水探长——水循环、流域与城镇防灾基础课
  • 适用对象:小学五、六年级(10–12岁)
  • 课时安排:6课时,每课45分钟(建议每周1–2课时)
  • 班级与分组:每组4–6人,固定小组角色轮换(组长/记录员/测量员/摄影员/安全员)
  • 前置条件:具备基本自然现象常识,会读简单地图与图表
  • 特别配置:地图投影互动软件、校内气象站数据接入、校内分组实地测绘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下渗)及其相互联系。
    • 认识“流域/分水岭/河网/集水区”等基础概念,并能描述校园所在的微流域特征。
    • 了解城镇不透水面与绿地对雨水去向的影响,列举2种常见城市内涝成因与2种减灾措施。
    • 认识常见暴雨灾害预警等级的含义,知道校园洪涝/内涝的基本避险要点。
  • 能力目标
    • 能读取并整理校内气象站近一周/两周降水数据,绘制简单图表并进行口头解读。
    • 能在互动地图上定位学校,切换两种常见地图投影进行面积/距离直观对比,并在等面积底图上大致圈定校园微流域边界。
    • 能完成一次校园范围内的分组实地测绘,记录排水设施、地表类型、坡向与潜在积水点,并绘制简单符号地图。
    • 能基于证据提出至少3条校园微尺度雨洪管理与防灾改进建议。
  • 情感态度目标
    • 激发对“水”与本地环境的好奇心与责任感,形成节水与安全意识。
    • 体验地理探究与团队协作的乐趣,养成用数据和地图说话的习惯。
    • 建立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初步观念。

课程内容大纲(按课时)

  1. 第1课 水从哪里来:水循环全景与本地水故事
    • 知识点:水循环过程与能量来源;在地球表面的多条路径
    • 技能:绘制简易水循环概念图,辨识本地水体类型
  2. 第2课 从云到雨:用校内气象站数据读懂降水
    • 知识点:降水类型与强度;暴雨与积水的关系(强度>下渗能力)
    • 技能:下载/整理气象站降水数据;绘制柱状图/折线图;计算累计降水量
  3. 第3课 我们的微流域:分水岭与地图投影
    • 知识点:流域/分水岭/汇流;地图投影的直观差异(面积与距离)
    • 技能:用互动地图定位学校、识别高低差与排水方向;切换投影直观比较;在等面积底图上圈定微流域草图
  4. 第4课 雨水去哪儿了:地表实验与校园实地测绘
    • 知识点:不透水面/透水面、下渗/径流与坡度
    • 技能:小组开展下渗对比小实验;分工完成校园排水设施与地表类型测绘
  5. 第5课 看见风险与出路:城市内涝与防灾基本策略
    • 知识点:内涝成因图解;预警等级与避险要点;海绵城市简述
    • 技能:在校地图上标注潜在风险点、避险集合点与安全路线
  6. 第6课 行动者的报告:微流域管理与防灾建议展示
    • 知识点:基于证据的建议表达
    • 技能:整合图表、地图与照片,完成小组“校园雨水与防灾微地图+建议书”,同伴互评与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分课时步骤)

第1课 水从哪里来(45’)

  • 导入(5’):观看30秒本地暴雨短视频或校园雨后照片,提出问题“雨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 建构(10’):教师用演示PPT讲解水循环五大过程,强调循环非单一路径。
  • 活动(20’):小组绘制“我们的水循环”概念图(至少标出5个过程与两条路径),贴近本地元素(江/湖/水库/湿地)。
  • 分享与纠错(7’):展板走廊式分享,教师提问纠正常见误解(如水循环不是完美闭合;人类活动影响)。
  • 小结与出口条(3’):写下“我还想知道的一个问题”。

第2课 气象站读数(45’)

  • 复习导入(5’):回顾水循环,聚焦“从云到雨”环节。
  • 数据实操(20’):获取校内气象站近7–14天降水数据(mm)。分组:
    • 清洗与整理(日期、小时、降水量)
    • 绘制柱状/折线图(纸笔或电子表格)
    • 计算累计降水、最大1小时降水强度
  • 讨论(12’):强度与下渗的“赛跑”比喻,何时更易积水?
  • 拓展(5’):观察风向/气压与降水的简单关系(选做)。
  • 反思(3’):给出一句话结论,如“过去一周最强降水发生在__日__时”。

第3课 微流域与地图投影(45’)

  • 导入(5’):出示学校与附近河道卫星图,问“雨水最后汇到哪?”
  • 地图技能(15’):互动软件操作示范
    • 定位学校与周边高程/坡向底图
    • 切换两种投影(如墨卡托 vs Equal Earth/罗宾逊),比较面积与距离的直观差异,理解为什么圈定面积用等面积投影更合理(用“看起来大小更真实”的直觉表达)
  • 小组任务(20’):
    • 在等面积底图上,依据地势线索、河渠走向、道路排水方向,粗略圈定“校园微流域”
    • 标注可能的汇流点(雨水口、低洼处、附近水体)
  • 汇报(5’):各组用激光笔/手指示意圈定差异,教师强调“分水岭=雨滴分界线”的概念。

第4课 实验与实地测绘(45’)

  • 安全预备(5’):交代校内测绘范围与规则:不跑跳、不靠近机动车道、不攀爬;佩戴小组识别贴;随身携带雨具/遮阳。
  • 桌面小实验(10’):两盘材料(细砂/园土 vs 瓷砖/塑料板),喷壶模拟雨滴:
    • 观察下渗/径流差异与起始时间,记录渗漏量与流量相对大小(定性为多/中/少)
  • 实地测绘(20’,校园固定路线):
    • 角色分工:测量员(绳尺/步测)、记录员(表格+符号)、摄影员(平板/相机)、安全员(观察提醒)
    • 记录要素:地表类型(透/不透)、坡向箭头、雨水口/沟渠位置、潜在积水点、树池/绿地
  • 回收与定位(8’):回到教室,将关键点标注到印刷底图或电子底图。
  • 小结(2’):本组发现的“最需要关注的三个点”。

第5课 风险与防灾(45’)

  • 导入(5’):展示城市内涝照片与“看图找原因”互动。
  • 知识讲解(10’):内涝三要素简化图解(强降雨+不透水面+排水不畅);暴雨预警颜色含义与校园避险三要点(就近高处、避开地下空间、听从指挥)。
  • 任务(20’):
    • 在第4课底图上叠加“风险点”(红)与“缓解设施/绿地”(绿)
    • 规划1条从教室到安全集合点的避险路线,标注沿途可躲避积水的廊道/高地
    • 头脑风暴3条可行的“海绵校园”微措施(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屋面雨水桶、清理雨水口落叶)
  • 分享与互评(8’):用便签互评“可行/需改进”。

第6课 成果展示与反思(45’)

  • 成果整理(15’):完成A3微地图与建议书(包含:数据图表1张、风险/设施图层、3–5条建议)。
  • 小组发布会(20’):每组3分钟陈述+1分钟问答,要求用证据(数据/照片/地图)支撑观点。
  • 课堂投票(5’):评选“最有证据力方案”“最具创意方案”。
  • 课程反思(5’):学生写“我改变的一件事”;教师收集改进点。

教学资源建议

  • 硬件与工具
    • 投影与音响;平板/电脑每组1台;便携摄像/拍照设备
    • 绳尺或卷尺、步测卡、泡泡水平尺或简易水准管(透明软管)、指北针(或手机指南针)
    • 喷壶、托盘、细砂/园土、瓷砖/塑料板、一次性量杯、抹布
    • 安全背心/识别贴、雨具、急救包(备用)
  • 软件与数据
    • 地图投影互动软件(任选其一或同类):ArcGIS Online/Mapbox/Google Earth Web(含投影切换插件)、开源uMap+投影底图、Projection Explorer/Equal Earth在线演示;离线备选:不同投影的纸质世界/本地地图
    • 开源底图:OpenStreetMap;等面积底图(Equal Earth/阿尔伯斯等面积)
    • 校内气象站数据:降水、温度、风向风速、气压(导出CSV)
    • 打印资料:实地测绘记录表、校园底图(标注主要建筑/道路/高差线示意)、风险点清单模板
  • 参考资料
    • 中小学地理与科学课程标准相关章节(自然地理、人地关系、减灾教育)
    • 本地应急管理部门发布的暴雨防御指引
    • 海绵城市科普读物/短片

评估方式

  • 形成性评价
    • 课堂观察与提问记录:概念理解、操作规范、合作情况
    • 学生作品过程性检查:数据清洗表、图表、地图草图、测绘记录表
    • 出口条/小测:术语配对、读图判断(每课3道)
    • 同伴互评:建议可行性、证据支撑、地图表达清晰度
  • 总结性评价(建议100分)
    • 知识与理解(25分):核心概念准确率,预警与避险要点掌握
    • 技能与过程(35分):数据图表质量(完整性/正确性)、测绘与地图表达(符号、图例、定位准确性)
    • 应用与创新(25分):建议的可行性与针对性,是否基于证据
    • 合作与规范(15分):分工协作、时间管理、安全遵守
  • 教学反馈机制
    • 教师汇总常错点与软件使用难点,课后发“操作微指南”
    • 收集学生匿名反馈(最有帮助/最困难/想延伸的主题)
    • 依据成果质量调整下轮课程的支架与资源

教学建议(差异化与注意事项)

  • 差异化策略
    • 学业支持:提供预制底图与符号贴纸;数据表模板含示例;口头表述优先
    • 拓展挑战:估算简单“径流系数”(透水0.2、半透0.5、不透0.9,做加权平均);设计一处微型“雨水花园”草图
    • 角色轮换:让不同能力学生在记录/陈述/测量中各展所长
  • 安全与可操作性
    • 实地测绘限定校园内人车分离区域,教师与志愿家长分段看护
    • 雨天改为室内模拟与走廊观测,禁止在积水/楼梯奔跑
    • 实验用水及时清理,防止滑倒;工具避免尖锐金属
  • 课堂管理与时间
    • 第4课提前分发测绘表与路线图,明确时间节点与集合点
    • 软件演示采用“跟我做”与“任务卡”结合,准备离线纸图方案
  • 隐私与合规
    • 拍照仅限设施与地表,不拍摄人脸;数据仅用于教学
    • 使用校园气象站数据前与信息主管沟通导出频次与格式
  • 跨学科融合
    • 科学:蒸发/凝结实验与土壤渗透性
    • 数学:统计图表与比例尺、步测换算
    • 信息技术:数据表处理与简单制图
  • 教学反思建议
    • 记录学生在“投影切换”“等面积理解”“圈定分水岭”三处的困难点
    • 比较第2课与第6课学生对“证据”的使用变化,作为课程成效依据
    • 后续可延伸参观城市排水设施或邀请水务/应急部门讲座

本方案以“数据+地图+实地”为主线,兼顾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贴近校园情境,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确保安全、可操作且富有趣味。

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地理综合专题——板块构造与地震风险、人口迁移与城市化(GIS应用版)
  • 适用对象:初中七至九年级(中等深度),班级规模建议30–45人
  • 课时安排:8课时,每课40分钟(4课时自然地理专题 + 4课时人文地理专题,含一次地震演练)
  • 前置基础:具备基础地图识读能力(比例尺、方位、图例),对本地城市有基本认知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与岩石圈板块组成,说明三类板块边界(张裂、汇聚、转换)及与地震的关系(至少说出2种典型构造与对应地震类型)。
    • 了解地震成因、震级与烈度的区别,能举例说明本地历史地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 掌握人口规模、密度、自然增长率、年龄结构(人口金字塔)等基本概念;区分迁移类型(国内/国际、短期/长期)与推力—拉力因素(至少列举各3项)。
    • 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空间结构(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型)及其社会与环境影响。
    • 初步掌握GIS在线平台的基本操作:加载图层、符号化、缓冲区分析、制作热力/分级设色图、标注与分享。
  • 能力目标

    • 能综合“危险性—暴露—脆弱性”要素,使用GIS制作本地地震风险示意图(至少包含3个图层:历史地震点/断层、学校/社区位置、避难场所),并提出可行的两条疏散路线。
    • 能用本地人口统计数据制作分区人口密度分级设色图与人口金字塔,分析近5–10年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变化(至少提出2条证据+1条解释)。
    • 具备地图解读与数据论证能力,能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与口头表达(2–3分钟汇报)。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树立防灾减灾与生命安全意识,形成科学、规范的地震应急行为习惯。
    • 形成对迁移群体的理解与尊重,关注城市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 培养基于证据的公共参与意识,愿意通过地理信息改善社区生活。

课程内容大纲(按课时)

  • 第1课:地球内部与板块构造概述
    • 知识点:地球内部结构、岩石圈与板块、三类边界、板块证据(大陆漂移、海底扩张)
    • 技能:世界尺度图层识读,识别板块边界与火山—地震带
  • 第2课:地震基本原理与本地背景
    • 知识点:地震成因、震源/震中、震级与烈度、地震波
    • 技能:简易“震动台”探究,读取简化地震记录,检索本地历史地震数据
  • 第3课:本地地震风险评估与GIS应用
    • 知识点:风险三要素(H-E-V)、避难场所选址原则
    • 技能:GIS加载断层/地震点、缓冲区分析、疏散路线设计
  • 第4课:地震演练与应急改进
    • 知识点:规范演练流程与角色分工、应急物资清单、演练评估
    • 技能:现场演练与计时评估、瓶颈诊断与优化建议
  • 第5课:人口基础与迁移类型
    • 知识点:人口密度、结构与增长、迁移推力—拉力模型
    • 技能:用本地数据绘制人口金字塔,计算密度与增速
  • 第6课:城市化进程与空间结构
    • 知识点:城市模型、功能分区、城市问题与可持续策略
    • 技能:GIS分级设色与POI标注,识别居住—就业—绿地分布
  • 第7课:本地迁移与城市化案例分析
    • 知识点:区域人口变化与产业转移、交通与居住选址
    • 技能:制作迁移流向示意图与政策建议简报
  • 第8课:综合项目展示与评价
    • 知识点:跨专题整合与反思
    • 技能:成果汇报、同行评价与自我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每课40分钟建议流程)

  • 第1课:板块构造入门

    • 导入(5’):观看全球地震分布动态图(GIF/视频),提问“这些地震为何排成带状?”
    • 讲解(10’):板块与边界类型,举例(环太平洋、喜马拉雅—青藏)
    • 探究(15’):GIS平台加载“全球板块边界+历史地震点”图层,对比热点与边界;学生用泡沫板拼图模拟张裂/汇聚/转换
    • 分享与巩固(8’):小组上墙贴板块示意图,教师归纳常见误区
    • 出门考(2’):写出3类边界各对应一次典型地震或地貌
  • 第2课:地震机理与本地案例

    • 导入(5’):展示“震级与烈度”对比图,辨析两者差异
    • 讲解(10’):震源、震中、地震波,烈度影响因素(地质条件、建筑、人口)
    • 探究(15’):自制简易震动台(硬纸板+橡皮筋+积木),测试不同“建筑”稳固性;检索中国地震台网/USGS近年本地地震记录
    • 讨论(8’):为何相同震级不同损害?联系本地地质与建成环境
    • 出门考(2’):用一句话说明“震级高不一定损害更大”的原因
  • 第3课:风险评估与GIS路线规划

    • 导入(5’):呈现“风险=危险性×暴露×脆弱性”图示
    • 技能训练(12’):在GIS平台:
      • 添加图层:断层线(全国断层公开数据)、近十年地震点、本校/社区点位、避难场所(体育场、空旷地)
      • 执行缓冲区分析:以断层为中心创建1–3 km缓冲,观察叠加结果
    • 小组任务(18’):设计两条疏散路线(主/备),标注集合点、潜在瓶颈(狭窄通道、易拥堵路口),并输出地图链接/截图
    • 总结(5’):教师强调路线选择原则与可操作性
  • 第4课:地震演练与改进

    • 演练前准备(5’):明确口令与动作(趴下、掩护、抓牢),角色分工(领队、疏导、医疗联络、安全观察员)
    • 演练实施(15’):按学校安全制度执行“课堂—走廊—操场集合”流程
    • 数据记录(5’):记录用时、停滞点、人数清点误差
    • 复盘(10’):用GIS/平面图标出瓶颈位置,提出3条改进措施(张贴疏散指示、调整楼梯分流、备用集合点)
    • 安全提示(5’):规范演练,杜绝奔跑推搡;教师与安全员先行勘察路线
  • 第5课:人口与迁移基础

    • 导入(5’):展示两种人口金字塔(青年型/老年型),猜测地区
    • 讲解(10’):人口密度、自然增长率、迁移类型与推拉因素模型
    • 数据实践(20’):用本地人口统计(街道/社区层级):
      • 计算人口密度与增长率
      • 在Excel/在线工具生成人口金字塔
      • 讨论结构变化对教育、医疗的影响
    • 总结(5’):形成“数据—结论—建议”的表达框架
  • 第6课:城市化与空间结构

    • 导入(5’):城市功能分区照片配对(居住、工业、CBD、绿地)
    • 讲解(10’):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型与城市问题(拥堵、住房、环境)
    • GIS实践(20’):加载OSM底图与POI(学校、公交站、医院、绿地),制作分级设色图(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比例),分析居住—就业—绿地可达性(步行10/15分钟圈)
    • 总结(5’):提出2条本地可持续建议(完善公共交通、增绿、混合用地)
  • 第7课:本地迁移与城市化案例

    • 导入(5’):新闻/政策摘录(产业转移、落户政策)
    • 案例分析(15’):小组选取一个街道/社区,比较近5–10年人口变化,识别迁移流入/流出特征与原因
    • 制图(15’):在GIS制作迁移流向示意图(箭头),并撰写200字政策建议
    • 交流(5’):两两互评,关注证据可靠性
    • 出门考(5’):写出一个推力、一个拉力与对应证据
  • 第8课:综合项目展示与评价

    • 展示(20’):每组2–3分钟汇报“地震风险图+疏散方案”和“城市化分析图”,答辩1分钟
    • 测评(10’):课堂小测(选择/判断/简答),覆盖板块—地震—人口—城市化核心概念
    • 反思(8’):个人学习单:我最重要的收获、还需改进的技能、对社区的建议
    • 结束(2’):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家庭应急包检查、社区地图完善)

教学资源建议

  • GIS在线平台(任选其一或组合使用)
    • ArcGIS Online(教育版/公共账号):图层管理、缓冲区分析、分级设色、共享链接
    • Google My Maps:路径规划、标注、简易热力图
    • 开源资源:QGIS(课后延伸)、OpenStreetMap/Overpass API
  • 数据来源与素材
    • 地震数据:中国地震台网(震中、震级)、USGS(国际对比)
    • 断层与危险性:省/市自然资源厅公开地质资料、国家地质资料服务平台
    • 人口统计: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年鉴、区县统计公报;学校周边社区/街道公开人口数据(聚合到行政网格,避免个人信息)
    • 城市POI与底图:OpenStreetMap、城市开放数据平台
  • 教具与材料
    • 简易震动台材料:硬纸板、橡皮筋、木棍/积木、胶带
    • 安全演练物资:哨子、急救包、对讲机(由校方提供)、疏散指示牌
    • 课堂设备:投影/显示屏、学生平板或电脑(2–3人/组)、网络
  • 参考资料
    •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配套资源
    • 防灾减灾科普手册(应急管理部门出版)
    •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读物(面向青少年)

评估方式

  • 形成性评价
    • 出门考与随堂小测(每课末2–3题,覆盖关键概念)
    • 学习观察量表(合作、参与、数据使用、地图表达)
    • 作品草图与GIS截图检查(图层完整性、标注清晰度)
    • 演练复盘记录(用时、瓶颈点、改进建议质量)
  • 总结性评价(建议总分100分)
    • 综合项目(60分)
      • 地震风险图与疏散方案(30分):数据与图层完整(10)、分析合理(10)、方案可操作与安全(10)
      • 城市化与迁移分析(30分):分级设色与金字塔制作(10)、证据与解释(10)、建议的现实性(10)
    • 笔试小测(30分):概念与应用题(板块、风险、人口、城市化)
    • 口头汇报(10分):清晰度、逻辑与合作表现
  • 教学反馈机制
    • 学生自评/互评表(含GIS技能与安全意识)
    • 教师教学反思记录(活动时长、技术问题、差异化效果)
    • 家校沟通单(演练表现与家庭应急准备建议)

教学建议(差异化与实施注意)

  • 分层教学
    • 七年级:强化概念可视化与动手操作,GIS任务简化为加载与标注
    • 八年级:增加缓冲区分析、分级设色与基础数据计算
    • 九年级:鼓励跨数据源综合、提出政策建议与模型批判
  • 差异化支持
    • 技术支持:提供操作步骤卡与演示视频;网络不稳时准备纸质底图与透明描图替代
    • 学习支持:词汇清单(震级/烈度、推力/拉力)、图示与模版;为学习困难学生安排“数据记录员/标注员”角色
    • 评价多样化:允许以海报、口头、短视频等形式提交成果
  • 安全与规范
    • 地震演练必须遵循学校应急预案,提前勘察路线与风险点;演练前明确“趴下—掩护—抓牢”动作,不进行高风险模拟。
    • GIS数据使用遵循隐私与合规:仅使用公开与聚合数据,不采集个人信息;地图共享设置为班级可见。
    • 实物探究注意安全:桌面稳固、防跌落;工具由教师分发与回收。
  • 教学实施要点
    • 时间管理:实践环节控制在15–20分钟,确保总结与反思充分
    • 角色分工:小组设“组长、数据员、制图员、汇报员”,提高协作效率
    • 真实情境:尽量结合学校与社区的真实位置、路线与设施,提高学习迁移性
    • 跨学科融合:与科学/信息技术合作(地震波、数据处理),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社区调研)

地震演练流程(示范版,需与学校预案对齐)

  • 演练前
    • 路线勘察与风险点标注(楼梯、狭窄通道、玻璃门)
    • 明确集合地点与替代地点,张贴疏散指示
    • 角色分工:教师(总指挥)、安全员(分层疏导)、记录员(计时与人数)、医疗联络(急救包)
  • 演练进行
    • 口令发出:地震发生,立即“趴下—掩护—抓牢”(桌下、远离窗户和悬挂物)
    • 短暂停留:待“停止”口令后,按列有序撤离;不得奔跑、推搡
    • 路线执行:沿既定主路线撤离,遇拥堵按预案分流至备用路线
  • 演练后
    • 集合清点:按班级点名,报告缺失与伤情(模拟)
    • 复盘评估:记录总用时、瓶颈位置、纪律情况;更新路线与指示
    • 教育巩固:制作教室安全角与个人应急清单(水、食物、手电、急救)

使用GIS在线平台的简要步骤(示例:ArcGIS Online)

  • 登录与新建地图;选择底图(街道/影像)
  • 添加图层:
    • 导入CSV:本地人口数据(字段:区域、人口、面积、年龄段)
    • 在线图层:断层线/历史地震点、公共服务设施POI(医院、学校、绿地)
  • 可视化与分析:
    • 分级设色:人口密度(人口/面积)
    • 缓冲区:以断层或危险设施为中心设置1–3 km缓冲
    • 路径标注:绘制疏散路线与集合点
  • 输出与共享:生成地图链接/二维码,或导出图片;设置访问权限为“班级可见”
  • 备选:Google My Maps可完成标注与路线;网络受限时使用纸质底图+彩色透明片模拟图层叠加

本课程方案兼顾自然与人文地理,强调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真实数据与GIS平台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与信息能力,同时以规范的地震演练强化安全意识,确保科学性、实用性与趣味性。

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土地利用与低碳发展(进阶版项目制课程)
  • 适用对象:高中二、三年级(具备一定数据处理与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
  • 课时安排:10课时,每课50分钟(建议两周至三周完成,含课外项目时间)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理解气候系统基本要素及其变化(温度、降水、蒸散、极端事件),说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路径(降水时空格局→径流/土壤水→地下水→供需失衡)。
    • 认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LC)类型与低碳发展的关系,阐述“能源-水-土地”耦合(Nexus)与城市/农业/工业用地的碳排放特征。
    • 熟悉公开气候与水资源数据集来源与用途(ERA5/GPM/GRACE/WorldClim/ESA CCI/CMIP6等),掌握基础数据质量与不确定性概念。
  • 能力目标(可测量)
    • 能够获取并处理至少2类公开气候数据(如ERA5-Land月降水与GPM),完成指定区域近20年趋势分析,并产出1张时序图与1张趋势空间图。
    • 能在Google Earth Engine(或Excel/QGIS替代方案)计算“标准化降水异常(SPA)”或线性趋势,阐释方法与误差来源(至少2点)。
    • 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区域“低碳韧性水资源-土地利用方案”设计,包含数据证据(≥3条)、定量指标(≥3个,如年降水趋势、TWS变化率、碳排估算)、利益相关方评估与政策建议。
    • 在模拟辩论中提出清晰论点(≥2个)并用数据支撑(≥3条),能对对方观点进行有效反驳(≥1次)。
  • 情感态度目标
    • 树立基于证据的环境决策意识,形成系统思维与公民参与意识。
    • 关注本地与全球的水安全与低碳转型,培养合作与负责任的行动观。

课程内容大纲(按课时)

  1. 课时1:课程导入与数据素养
    • 知识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关系图谱;公开数据集概览;数据质量与不确定性。
    • 技能:GEE账户与界面;数据检索;区域选择与基础可视化;前测。
  2. 课时2:降水与干旱指标
    • 知识点:降水时空变异;干旱类型(气象/农业/水文);SPI/SPA基本思想。
    • 技能:获取ERA5/GPM降水,计算时间序列与简单标准化异常,绘制图表。
  3. 课时3:温度、蒸散与热浪
    • 知识点:气温趋势、热浪定义;潜在蒸散(ET0)与用水压力;热浪对城市与农业影响。
    • 技能:温度异常计算;多变量关联(降水-温度-ET0)初步分析。
  4. 课时4:流域与水储量
    • 知识点:水文循环;流域边界与河网;GRACE-FO陆地水储量(TWS)。
    • 技能:HydroSHEDS提取流域;叠加GRACE TWS,识别地下水变化热点。
  5. 课时5:土地利用/覆盖与碳
    • 知识点:土地覆盖分类(森林/农田/城市/湿地等);碳汇与碳源;城市扩张与碳排。
    • 技能:ESA CCI/Sentinel-2土地覆盖获取与变化检测(两期分类对比)。
  6. 课时6:低碳发展路径与情景
    • 知识点:能源-水-土地Nexus;CMIP6情景(SSP2-4.5/SSP5-8.5);碳预算。
    • 技能:选择区域,读取CMIP6气候投影,比较未来降水/温度趋势,设定情景参数。
  7. 课时7:案例构建与利益相关方分析
    • 知识点:本地/区域水资源与用地矛盾;政策工具(价格、配额、绿色基础设施)。
    • 技能:需求侧/供给侧指标设计;角色分配(市政、农户、企业、环保组织、科研顾问)。
  8. 课时8:项目方案设计(PBL)
    • 知识点:目标设定与评估框架(成本-效益-公平-韧性);方案组合(雨水花园、再生水、林地恢复、紧凑城市、分布式光伏)。
    • 技能:量化指标与可视化图件制作;方案对比矩阵与权衡分析。
  9. 课时9:模拟听证会与辩论评估
    • 知识点:公共决策程序与证据标准;反驳与质询技巧。
    • 技能:陈述、质询、辩护;现场评分与同伴评价。
  10. 课时10:成果展示、复盘与拓展
  • 知识点:知识整合,方法反思;本地行动计划。
  • 技能:终期汇报;学习档案整理;课程反馈与改进建议。

教学活动设计(课时与步骤)

  • 通用分组与角色

    • 4–6人/组;角色含:数据分析师、GIS制图师、政策顾问、沟通与发言人、资料搜集员(可兼任)。
    • 差异化:基础组使用Excel/QGIS;进阶组使用GEE/Python(可选)。
  • 课时1(导入与数据素养)

    • 活动:气候与水的“因果链”头脑风暴(5’)→数据集图谱讲解(10’)→GEE快速上手(15’)→小练习:加载ERA5-Land月降水并做时序图(15’)→前测与出口条(5’)。
    • 产出:账户与项目文件夹;区域选择(本市/省/流域)。
  • 课时2(降水与干旱)

    • 活动:案例引入(近年本地旱/涝新闻)(5’)→方法讲解:标准化降水异常SPA(10’)→数据任务:2001–2024月降水读取与异常计算(25’)→小组讨论结果与不确定性(10’)。
    • 产出:时序图、异常图;误差来源清单(数据分辨率、缺测、再分析偏差)。
  • 课时3(温度与蒸散)

    • 活动:热浪定义与健康(水电负荷)影响(10’)→数据任务:ERA5-Land 2m温度,计算月/季异常,关联降水(25’)→讨论:热浪与用水压力(10’)→出口条(5’)。
    • 产出:温度异常图;相关性简图(散点或双轴折线)。
  • 课时4(流域与TWS)

    • 活动:HydroSHEDS划定流域(10’)→GRACE TWS可视化与趋势(25’)→小实验(可选、校内安全):土壤渗透试验演示(10’)→反思(5’)。
    • 产出:流域图层、TWS趋势图;渗透观察记录。
  • 课时5(土地利用与碳)

    • 活动:ESA CCI或Sentinel-2获取两期土地覆盖(2010与2020)(20’)→变化检测与面积统计(20’)→讨论:变化对碳与水的影响(10’)。
    • 产出:LULC变化地图、面积表;影响链条说明。
  • 课时6(情景与低碳路径)

    • 活动:CMIP6未来投影简介(10’)→数据任务:选SSP2-4.5/SSP5-8.5比较2031–2050降水/温度变幅(25’)→方案库介绍(绿基建、需求管理、可再生能源等)(10’)→选题确定(5’)。
    • 产出:未来情景对比图;小组项目题目与目标。
  • 课时7(利益相关方)

    • 活动:绘制利益相关方地图(10’)→数据与政策证据搜集(20’)→指标框架设定(韧性、成本、减排、公平)(15’)→任务分工(5’)。
    • 产出:指标清单(≥3个)、利益相关方分析表。
  • 课时8(方案设计)

    • 活动:方案细化与模型估算(25’)(如雨水花园年径流削减量、林地恢复碳汇估算、再生水替代率)→制图与可视化(15’)→预演(10’)。
    • 产出:方案对比矩阵、地图与图表、发言稿。
  • 课时9(模拟听证会与辩论)

    • 活动:模拟市政听证会(每组陈述6’、质询4’)(40’)→即时评分与同伴反馈(10’)。
    • 产出:辩论得分表;教师与同伴评语。
  • 课时10(展示与复盘)

    • 活动:终稿展示(20’)→知识问答与小测(10’)→个人反思与课程反馈(10’)→拓展与后续行动建议(10’)。
    • 产出:项目报告与海报;学习档案与反思。

教学资源建议

  • 软件与平台
    • Google Earth Engine(GEE):https://earthengine.google.com
    • QGIS(开源GIS)与Excel/Google Sheets
    • 可选:Python(Jupyter Notebook)+ xarray/geopandas(进阶)
  • 数据集与入口(公开)
    • ERA5-Land(降水/温度,再分析):Copernicus CDS
    • GPM IMERG(降水):NASA GPM
    • GRACE-FO(陆地水储量):NASA JPL
    • WorldClim v2(气候长期平均):WorldClim
    • HydroSHEDS(流域/河网):https://www.hydrosheds.org
    • ESA CCI或Copernicus Global Land Cover(土地覆盖):ESA
    • CMIP6气候投影(SSP情景):ESGF数据门户
    • FAO AQUASTAT(水资源利用)、Climate Watch/Global Carbon Atlas(排放与碳)
  • 其他教具与材料
    • 量杯、土壤样、渗水柱或简易渗透实验材料(安全、可选)
    • 投影仪、打印地图底图、便签与白板
    • 参考资料:IPCC AR6 摘要、国家/地方水资源公报、双碳政策文件

评估方式

  • 形成性评价(占60%)
    • 数据实验报告(4次×10%):数据来源说明、方法步骤、图表质量、结果解读与不确定性(评分量表:每项0–5分)。
    • 课堂参与与小测(20%):即时问答、出口条、前测/后测提升度。
  • 总结性评价(占40%)
    • 项目方案与辩论(40%)
      • 报告与可视化(20%):结构完整(目标、方法、结果、建议)、证据充分(≥3条数据)、地图/图表规范、文字逻辑。
      • 辩论表现(20%):论点清晰(≥2个)、数据支撑(≥3条)、回应反驳质量(≥1次有效反驳)、团队协作与时间把控。
  • 辩论评分简表(每项0–5分)
    • 论点清晰度;证据质量与可核查性;逻辑与反驳;表达与时间控制;团队协同。
  • 教学反馈机制
    • 学习档案袋:数据脚本/表格、地图、反思记录。
    • 教师课后日志:问题汇总与下次改进。
    • 同伴互评与自评:结构化表单(优点/改进点/建议)。

教学建议(差异化与实施注意)

  • 差异化策略
    • 分层任务:基础层—Excel计算年/季均值与线性趋势;中阶层—QGIS制作栅格图;进阶层—GEE脚本与CMIP6情景对比。
    • 过程支架:提供数据字典与示例图表模板;关键公式与代码片段分步注释。
    • 角色互补:保证每位学生在数据、表达或策略制定中至少承担1项核心任务。
  • 安全与规范
    • 校内实验注意安全与清洁;外出实地调查须报备与风险评估(如选做)。
    • 数据伦理:注明来源与时间范围;不误导性图表;对不确定性诚实披露。
  • 跨学科协同
    • 与物理/化学/政治/信息学科联合,强化能耗、碳化学、公共政策、编程能力。
  • 时间管理与扩展
    • 项目需课外时间约3–4小时;鼓励与地方水务/规划部门或大学实验室线上交流。
    • 拓展:将方案提交学校生态委员会或在校园实施微项目(雨水花园、节水倡议)。

附:GEE示例代码(可直接运行,满足“调用公开气候数据集”的要求)

说明:以下示例获取ERA5-Land月降水,计算2001–2024趋势并导出CSV。可将矩形区域替换为本地城市范围或导入shp/geojson。

// 1) 选择区域(示例为自定义矩形;可换成本地行政区界)
var region = ee.Geometry.Rectangle([113.8, 22.4, 114.3, 22.8]); // 例如深圳附近

// 2) 载入ERA5-Land月降水(单位:m;转换为mm)
var era5 = ee.ImageCollection('ECMWF/ERA5_LAND/MONTHLY')
  .filterDate('2001-01-01', '2024-12-31')
  .select('total_precipitation')
  .map(function(img){
    return img.multiply(1000).copyProperties(img, img.propertyNames()); // mm
  });

// 3) 计算时间序列(区域平均)
var ts = ui.Chart.image.series({
  imageCollection: era5,
  region: region,
  reducer: ee.Reducer.mean(),
  scale: 9000
}).setOptions({
  title: 'ERA5-Land 月降水(mm) 时间序列',
  hAxis: {title: '时间'},
  vAxis: {title: '降水(mm)'}
});
print(ts);

// 4) 线性趋势计算(对逐月数据做线性拟合)
var withTime = era5.map(function(img){
  var years = ee.Number.parse(ee.Date(img.get('system:time_start')).format('YYYY'));
  return img.addBands(ee.Image.constant(years).rename('year'));
});
var fit = withTime.select(['year','total_precipitation']).reduce(ee.Reducer.linearFit());
var slope = fit.select('scale'); // 每年变化量(mm/年)

// 5) 可视化趋势(红=下降,蓝=上升)
Map.centerObject(region, 9);
var viz = {min: -5, max: 5, palette: ['red','white','blue']};
Map.addLayer(slope.clip(region), viz, '降水趋势(mm/年)');

// 6) 导出区域平均时间序列到CSV(在Tasks中运行)
Export.table.toDrive({
  collection: ee.FeatureCollection(era5.map(function(img){
    var mean = img.reduceRegion({
      reducer: ee.Reducer.mean(),
      geometry: region,
      scale: 9000
    }).get('total_precipitation');
    return ee.Feature(null, {
      date: ee.Date(img.get('system:time_start')).format('YYYY-MM'),
      precip_mm: mean
    });
  })),
  description: 'ERA5_monthly_precip_ts',
  fileFormat: 'CSV'
});
  • Excel替代(简法):导入月降水CSV→计算每月异常(X_i - μ)或标准化异常((X_i - μ)/σ)→绘制折线图→使用线性趋势线(显示方程与R²)。
  • SPI说明(简化):本课程用“标准化降水异常SPA”作为SPI的近似替代以降低计算复杂度;进阶组可查阅SPI的Gamma分布拟合方法。

本课程方案聚焦证据驱动与实践操作,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确保安全与可操作性,并通过项目制与辩论评估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与综合决策能力。祝教学顺利!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将复杂的地理备课流程“交给专家”,帮助地理教师在短时间内生成可直接执教的高质量课程方案。通过对学生特征与教学场景的精准匹配,一次性输出明确目标、体系化大纲、互动活动、资源清单与评估设计,兼顾自然与人文地理,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成效,缩短备课时间,支持差异化教学与持续迭代,促成从试用到长期付费的稳定价值。

适用用户

中学地理教师

按年级与主题快速生成整学期、单元与课时教案,含目标拆分、活动设计、作业与评估,节省备课时间并提升课堂参与度。

小学科学/地理启蒙教师

将自然与生活场景融合,一键得到趣味化活动与安全操作步骤,帮助低年级稳步建立空间概念与观察能力。

教研组长/备课负责人

统一课程框架与标准,批量生成不同班级的分层方案与资源清单,快速校对目标与进度,提升备课协同效率。

特征总结

按年龄层、主题与难度一键定制课程,全套方案瞬时生成匹配班级特点。
自动生成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重的内容序列,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内置分层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情感清晰拆分,便于课堂把握与达成。
一键生成每课时大纲与重点难点,课堂进度与练习安排一目了然更易执行。
提供探究式、互动式活动清单与步骤,轻松显著提升参与度与课堂活力。
内置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估方案,随堂检测与反馈闭环,助力精准改进。
支持差异化与个别化指导建议,兼顾学业水平差异与特殊学习需求,有效落地。
资源清单与素材推荐同步给出,教具、地图与案例即拿即用省时省力。
按课时自动拆分任务与作业,重点复习与拓展练习随手生成便于巩固。
适配校内常规课与研学实践场景,轻松联动校外资源打造体验式学习。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36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学生年龄段 } { 重点领域 } { 教学深度级别 } { 课时安排 } { 特殊需求说明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