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说课稿设计助手

66 浏览
5 试用
1 购买
Oct 15,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计,能够系统化地辅助备课过程,生成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说课稿。通过深度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自动生成包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核心要素的专业说课稿。该提示词具备智能化的教学策略推荐功能,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建议,有效提升备课效率和质量,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教学思路和教学特色,适用于各类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学场景。

说课稿标题

语文 三年级《偏旁部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偏旁部首”属于汉字基础知识教学,是小学中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连接低段的基本识字与高段的字词查阅与词汇扩展。其教学价值包括:

  • 工具性:帮助学生正确识别汉字构件,掌握部首检字法,提高自主查阅能力。
  • 人文性:引导学生理解形声字中“意旁(偏旁)”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感受汉字的形义美,增强汉语言文字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 学科关键能力:支撑后续词语学习、字词运用与课外阅读,为信息检索与学习方法的养成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分析

  • 基本概念:偏旁与部首的含义及关系。偏旁是构字的部件,部首是归类与查字用的“标准部件”,每个字只有一个部首。
  • 常见部首与语义线索:氵(水)、扌(手)、口、木、钅(金)、纟(糸)、饣(食)、艹(草)、忄(心)、礻(示)、衤(衣)、灬(火)、月(“月/肉”在不同字中的语义)等。
  • 结构与书写:左右、上下、半包围、全包围等结构;偏旁在不同位置的形体变化与书写比例。
  • 查字方法:部首检字的基本步骤与要点(确定部首—查部首表—按剩余笔画查检字表—查正文)。

二、说学情

1. 知识基础

  •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识字量,能辨认常见偏旁(如“氵”“扌”“口”等),对形声字有初步直观感受。
  • 多数学生已接触字典,但对“部首与偏旁”的区分、部首检字的完整流程仍不熟练。
  • 存在共性问题:①把所有偏旁都当作部首;②不清楚简化偏旁与部首名称的对应关系,如“钅”的部首为“金”;③书写中偏旁比例失衡、位置不准。

2. 认知特点

  • 形象思维占优势,善于从图像、情境中发现共性。
  • 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适合游戏化、任务驱动的小组活动。
  • 喜欢动手整理与分类,适合用字卡、部首卡进行操作学习;需要直观演示与范例支持概念澄清。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能正确说出并识别不少于10个常见部首的名称与基本含义(如“氵”多与水相关,“扌”多与手的动作相关等)。
  • 能区分偏旁与部首的概念,举例说明每个字只有一个部首。
  • 能按部首检字法独立查找2—3个生字,准确读出字音并理解基本义项。
  • 能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含常见偏旁的汉字,偏旁位置与比例正确。

2. 过程与方法

  • 学会通过“观察—归类—验证”的方法概括部首与语义的联系。
  • 掌握“确定部首—查部首表—按余笔画定位—查正文”的查字流程,形成自我纠错与互助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激发对汉字形体之美与文化意蕴的兴趣,增强使用字典、独立学习的自信。
  • 树立规范书写意识与合作探究精神,培养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常见部首的识别与语义线索的理解。
  • 部首检字法的标准流程与操作规范。

依据:三年级处于从“被动识字”向“主动检索”的过渡期,部首与检字法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抓手。

2. 教学难点

  • 偏旁与部首的区分(如“钅”偏旁,部首为“金”)。
  • 简化偏旁对应的部首名称与语义(“纟”对应“糸”,“饣”对应“食”)。
  • 书写中偏旁的比例与位置调整。

突破策略:

  • 用“对比例字+卡片归类+情境词串”强化概念。
  • 设计“查字闯关”分步任务,提供操作清单与即时反馈。
  • 笔画分解演示与临摹对照,强调书写的关键口令(先后、长短、疏密、呼应)。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设计(约5分钟)

  • 情境图片导入:出示与水、手、木等相关的词语图片串(如“河、洗、游;推、抓、打;树、桥、林”),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的“共同部分”。
  • 设问:这些共同部分在汉字里叫什么?它们有什么用?板书课题“偏旁部首”。

目的:激活已有经验,形成问题驱动,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2. 新授环节(约25分钟)

步骤一 概念澄清(8分钟)

  • 出示对比例字:“树、桥、江、钱、给、饭”等。
  • 教师讲解: 1)偏旁是构字部件;部首是归类与查字的“标准部件”,一个字只有一个部首。 2)有的偏旁是简化形式,如“钅”常表示与金属有关,部首记作“金”;“纟”对应“糸”;“饣”对应“食”。
  • 小练:判断题——“江”的部首是“水”(对);“钱”的部首是“钅”(错,应为“金”)。

步骤二 常见部首与语义线索(10分钟)

  • 出示“部首卡”:氵(水)、扌(手)、口、木、钅(金)、纟(糸)、饣(食)、艹(草)、忄(心)、礻(示)、衤(衣)、灬(火)、月(在“脚、脑”等多表示与身体相关,源自“肉”)。
  • 学生活动:小组把字卡与部首卡配对,如“河、海、湖”配“氵”;“挂、打、推”配“扌”;“喝、喊、问”配“口”等,并说出语义联系。
  • 教师归纳:部首常提示字的意义类别;在形声字中,偏旁多为“意旁”,与意义相关。

步骤三 结构与书写规范(4分钟)

  • 演示左右、上下、半包围、全包围结构中偏旁的形体变化,如“扌”在左,写作要瘦长;“氵”三点水靠左侧,间距均匀;“口”旁与主体避让得当。
  • 口令提示:定位(先定位置)—主次(偏旁略小)—呼应(笔画疏密协调)。

步骤四 部首检字法操作(3分钟示范)

  • 演示查字流程(以“桥”为例):确定部首“木”→查部首表找到“木”→数剩余笔画(“乔”为余笔画)→在检字表定位页码→在正文查读音与义项。
  • 板书流程:部首→余画→页码→正文。

3.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分层任务:

  • 基础A:从杂乱字卡中找出同一部首的字并说出共同意义线索(如“河、湖、洗、清”——氵)。
  • 进阶B:“偏旁换一换,意义有变化”对比组:清(氵)/ 情(忄)/ 晴(日);说说三字意义类别的不同。
  • 应用C:查字闯关(2—3字)——每人独立按流程查字典或部首表,填写学习单:部首、余画、页码/位置、读音、基本义项。
  • 拓展D:观察形声结构,指出“声旁”和“意旁”(如“桥”声旁“乔”,意旁“木”),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即时评价:教师巡视,口头纠错,板演展示优秀流程与书写样例。

4. 课堂小结(约5分钟)

  • 回顾要点:偏旁与部首的区别;常见部首及语义提示;部首检字的四步流程;偏旁书写的比例与位置。
  • 迁移提示:今后遇到生字先找部首,再按流程检索,并留意“简化偏旁”对应的部首名称。

作业建议(可布置课后延伸):

  • 完成“我的部首小册”:收集5个常见部首,各举3个例字并写出词语。
  • 选择2个含偏旁的字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标注部首与结构类型。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结构(示意): 课题:偏旁部首 一、概念

  • 偏旁:构字部件
  • 部首:归类检字用的标准部件(每字一个) 二、常见部首与语义
  • 氵(水)→ 河、海、洗
  • 扌(手)→ 推、抓、打
  • 木 → 树、桥、林
  • 钅(金)→ 钱、铁、铜(部首写“金”)
  • 纟(糸)→ 给、级、练(部首写“糸”)
  • 饣(食)→ 饭、饿、饼(部首写“食”)
  • 忄(心)、艹(草)、礻(示)、衤(衣)、灬(火)、口、月(与身体相关时源“肉”) 三、结构与书写
  • 左右/上下/包围结构;位置与比例 四、部首检字法
  • 部首 → 余画 → 页码 → 正文(例:桥)

设计意图:层级分明,突出概念区分与操作流程,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复习与迁移。

七、说教学反思

预期效果:

  • 大多数学生能熟练识别10个以上常见部首,能正确区分偏旁与部首。
  • 能独立完成2—3个字的部首检字流程,口头表达语义线索,书写更规范。

可能问题与改进:

  • 个别学生对“简化偏旁—部首名称”仍混淆,后续在练习与作业中增加“对应关系”专项巩固表。
  • 查字流程中“余笔画”数错现象较多,下次增加“笔画分解—余画演示”与同伴互查环节。
  • 书写比例掌握不稳,后续以“田字格投影+分步临摹”强化训练,设置“偏旁位置专项”微练习。
  • 评价优化:建立过程性评价记录(识别准确率、检字成功率、书写规范度),形成学习档案,关注差异化指导。

总体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化、操作化与任务化学习,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促进汉字认知、学习方法与文化理解的协同发展。

说课稿标题

数学 六年级 分数除法应用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数除法应用”是六年级上册运算与应用板块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会算”走向“会用”的关键环节。本节在已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尤其是分数除法意义与倒数乘法规则)的基础上,聚焦将分数除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分配、份数求解、倍数关系(“是……的几分之几”)、单位率(速度、单价等)等。该内容为后续百分数应用、比与比例、统计与建模等打基础,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与运算能力。

2. 教学内容分析

核心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

  • 分数除法的本质:用“每份是多少/一份占多少”去“看有多少份”或“求每一份”。除以分数等价于乘以其倒数,源于“单位‘1’”的明确与分割的计数。
  • 典型应用类型(三类模型):
    1. 求份数型:已知总量与每份量,求能分几份(总量 ÷ 每份量)。
    2. 求每份量型:已知总量与份数,求每份量(总量 ÷ 份数)。
    3. 倍数/还原型:“A是B的k(分数)倍”“A是原数的几分之几”,求原数或另一个量(已知量 ÷ k)。
  • 率与单位量:速度、单价、密度等用“单位1”思想转化为分数除法(如每3/4小时行18千米,平均速度=18 ÷ 3/4)。
  • 方法工具:条形图/线段图表示、单位“1”识别、量纲(单位)检查与估算验证。

二、说学情

1. 知识基础

  • 已能进行分数四则运算,会用“除以分数等于乘以其倒数”进行计算。
  • 接触过平均分、速度/单价等简单应用题。
  • 能阅读一般性数学语句,但对复杂语境中的“是……的几分之几”“倍数关系”的转化仍不熟练。

2. 认知特点

  • 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发展但仍需直观支持,易于通过条形图、单位量分析理解关系。
  • 常见困难:
    • 混淆“求份数”与“求每份量”的对象与单位;
    • 不能准确识别“单位1”,导致列式错误;
    • 忽视量纲与合理性检验(结果大小与实际意义不匹配)。
  • 教学对策: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真实情境与可操作的模型工具(条形图、分数条),分层探究与同伴交流促进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能识别并解决三类分数除法应用:求份数型、求每份量型、倍数/还原型。
  • 会用条形图/线段图建模,明确“单位1”,正确列式并计算,能进行量纲与估算检验。
  • 能解决含率的简单问题(速度、单价)并用分数除法表达与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读题—识别单位1—建模表示—列式求解—验证与反思”的问题解决过程。
  • 掌握用“逆向思维(还原法)”“单位量法”“倒数意义”处理复杂语句的策略。
  • 能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表达、质疑与修正,形成多解与最优解的比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增强应用意识与建模兴趣。
  • 培养认真、规范的运算习惯与检验意识,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明确“单位1”与对象,正确选择模型(求份数/求每份量/还原型)并规范列式。
  • 用条形图表征数量关系,建立语言—图示—算式的联通。

2. 教学难点

  • 对“是……的几分之几”“倍数关系”的理解与还原(已知部分求整体)。
  • 在率问题中正确识别分母所表示的“单位时间/单位量”,并进行量纲检验。
  • 突破策略:以条形图+单位1定位为主线,提供对比例题与变式练习;加入估算与单位检查作为“自我纠错”。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设计(约5分钟)

  • 情境引入:展示两问题(板投/口述)
    1. 一根长3/4米的绳子,每段1/8米,能剪几段?(3/4 ÷ 1/8)
    2. 2/3千克糖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人多少千克?(2/3 ÷ 5)
  • 提问聚焦:两题都用“除”,但一个“求份数”,一个“求每份量”,对象不同。今天我们用“单位1+条形图”把分数除法应用题讲清楚。
  • 板书课题与学习流程:读题→单位1→建模→列式→检验。

2. 新授环节(约25分钟)

步骤一:求份数型(8分钟)

  • 例题1:教室有3/5升消毒液,每份1/10升,可以分成几份?
    • 学生用分数条或条形图:画出总量3/5,再按每份1/10标出份数。
    • 明确“单位1”:总量=3/5升;每一份=1/10升;目标=份数(无物理单位)。
    • 列式:3/5 ÷ 1/10 = (3/5)×(10/1)=6(份)
    • 点拨:除以更小的量,份数更大;结果应是整数/计数。量纲检查:升÷升=份数(无单位)。
  • 即时练:24升果汁,每杯2/3升,可分几杯?(24 ÷ 2/3 = 36杯)强调整数结果与合理性。

步骤二:求每份量型(8分钟)

  • 例题2:4/5千克水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千克?
    • 条形图:把总量4/5均分成6等份。
    • 单位1:总量=4/5千克;份数=6;目标=每份量(千克)。
    • 列式:4/5 ÷ 6 = 4/30 = 2/15(千克)
    • 点拨:结果应小于总量;量纲:千克÷人=千克/人(语境中即每人千克)。
  • 变式:5/6米布料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5/6 ÷ 3 = 5/18米)

步骤三:倍数/还原型(9分钟)

  • 例题3:一个数的3/4是9,求这个数。
    • 条形图:整体分成4等份,3份为9,求整体。
    • 单位1:比例系数=3/4;已知部分=9;目标=原数。
    • 列式:原数=9 ÷ 3/4 = 12
    • 点拨:常把“是……的几分之几”错写成乘法。要看“已知的是整体还是部分”。已知部分,要“还原”为整体→除以该分数。
  • rate例题4(迁移):每3/4小时行18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单位1:时间单位=1小时;已知“3/4小时对应18千米”;求“1小时对应多少千米”。
    • 列式:18 ÷ 3/4 = 24(千米/小时)
    • 量纲检查:千米 ÷ 小时 = 千米/小时;估算合理:3/4小时走18,1小时更长时间,应更远→24千米。

小结提炼(1分钟)

  • 三类模型与单位1识别:总量÷每份量(求份数);总量÷份数(求每份量);部分÷分数比例(求整体/原数)。

3.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 分层设计:

    • 基础巩固(3题)
      1. 3/4 ÷ 1/6(求份数含义与结果大小判断)→ 4.5?计算:(3/4)×(6/1)=18/4=9/2=4.5(份)
      2. 5/6千克平均分给5人,每人多少?→ 5/6 ÷ 5 = 1/6千克
      3. A是B的3/5,且A=12,求B。→ B=12 ÷ 3/5=20
    • 提升应用(2题) 4) 一批面粉重7/8吨,按每袋1/16吨包装,可装几袋?(7/8 ÷ 1/16=14袋) 5) 每2/5小时生产9件产品,平均每小时生产多少件?(9 ÷ 2/5 = 22.5件/小时)
    • 拓展探究(1题,开放) 6) 设计一个包含“是……的几分之几”的生活化问题,并用条形图表达与解答。课堂分享与互评(看单位1是否明确、列式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合理)。
  • 检测要点:是否明确单位1与对象;是否进行量纲与估算检验;条形图是否与算式一致。

4. 课堂小结(约5分钟)

  • 结构化总结:
    • 识别单位1→选择模型→图示建模→列式计算→量纲与估算检验。
    • 三类模型归纳与通式:
      • 求份数:总量 ÷ 每份量
      • 求每份量:总量 ÷ 份数
      • 还原型:整体 = 部分 ÷ 分数比例(“是……的几分之几”)
  • 方法要领:条形图表达关系;除以分数等价乘倒数来自“看有多少个每份量”;结果大小与单位必须合理。
  • 学生自评:今天你在哪一道题中用到了“单位1”?如何检验结果合理?

六、说板书设计

  • 标题:分数除法应用
  • 一、模型与关键语句
    1. 求份数:总量 ÷ 每份量 → 份数(无单位) 例:3/5 ÷ 1/10 = 6
    2. 求每份量:总量 ÷ 份数 → 每份量(有单位) 例:4/5 ÷ 6 = 2/15(千克)
    3. 还原型:整体 = 部分 ÷ 分数比例 例:3/4是9 → 原数=9 ÷ 3/4 = 12
  • 二、方法工具
    • 单位“1”定位(总量/整体/单位时间)
    • 条形图(整体分割/等分/比例)
    • 量纲与估算检验
  • 三、变式与率
    • 速度:18 ÷ 3/4 = 24(千米/小时)
  • 设计意图:用“结构化—模型化—图示化”突出重难点,板书左列模型、右列例题与单位,便于学生对照与迁移。

七、说教学反思

  • 预期效果:多数学生能正确识别单位1并选择模型,条形图与算式一致,能对结果进行量纲与估算检验;能将分数除法迁移到率问题。少数学生在“还原型”中可能仍把“是……的几分之几”误写为乘法,需要个别辅导与更多对比练习。
  • 评价建议:
    • 过程性评价:观察小组讨论中单位1定位与图示是否准确;即时练是否能自检量纲。
    • 结果性评价:分层作业与课堂测评,重点看“语句→图示→算式”的一致性。
    • 多元评价:同伴互评开放题的情境合理性与表达完整性。
  • 改进建议:
    • 引入更多生活情境(食材配比、时间安排、商品包装)增强迁移。
    • 增设“错误例题诊断”环节(如把9×3/4与9÷3/4对比)强化概念辨析。
    • 后续作业分层:基础(三类模型各2题),提升(含率与两步问题),拓展(学生自编应用题并配图示)。
  • 教学延伸:为后续“百分数应用”“比和比例”打通通道,持续训练“单位1+条形图+量纲检验”的统一方法。

说课稿标题

英语 高中一年级 《定语从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 定语从句是高中英语语法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承上启下连接初中简单句与高中复杂句的学习。它直接服务于阅读理解中复杂长难句的解析、写作中句式多样化与信息压缩、听说中逻辑表达的精准性。
  • 在新课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框架下,定语从句不仅是语法点,更是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与文本组织能力的重要载体。

2. 教学内容分析

  • 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
    • 基本概念:定语从句在句中作定语,修饰先行词(人/物/时间/地点/原因/所有关系)。
    • 连接词系统:
      • 指人:who/whom(主/宾)、whose(所有格)、that(限制性,兼指人/物)
      • 指物:which(主/宾)、that
      • 指时间/地点/原因:when/where/why 或介词+which(on/in/at/to/for which)
    • 类型与标点:限制性(无逗号,限定范围);非限制性(逗号隔开,补充说明;不可用that,不可省略连接词)。
    • 语法要点与使用规则:
      • 连接词选择取决于“先行词类别 + 在从句中的语法功能 + 从句类型”
      • 省略规则:限制性从句中,作宾语的that/which/who(m)可省;介词前置时不可省
      • 介词位置:介词前置 + whom/which(正式);或介词后置(put the prep at the end)+ that/which/who(m)
      • that的偏好与限制:常用于all/everything/anything/nothing/something、the only/the very/the same、序数词/最高级后;不可用于非限制性、不可置于介词之后

二、说学情

1. 知识基础

  • 初中阶段已接触who/which/that等基本用法,但系统性不足;对非限制性从句、介词前置结构、whose与prep+which的换用较薄弱。
  • 具备句子合并、简单复合句识别能力,但面对长难句时易失去层次,阅读时忽略从句与主句的逻辑关系。

2. 认知特点

  • 高一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发展,适合“观察—发现—归纳—应用”的探究式学习。
  • 喜欢情境化任务与真实文本驱动的学习,对可视化规则(决策树、标注法)和可操作的迁移任务(改写、合并、重写)反应良好。
  • 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规则迁移及书面表达中,需分层练习与过程性评价支持。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能识别文本中的定语从句并准确圈画先行词与从句边界(至少90%准确率)。
  • 能依据“先行词类别 + 从句功能 + 从句类型”选择连接词,完成10道选择/改错题(≥80%正确率)。
  • 能将3—5组并列简单句合并为含定语从句的复杂句,并正确使用标点与时态一致。
  • 能在80—100词的段落写作中至少恰当使用2个定语从句,提高信息密度与连贯性。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文本“显化—归纳—类化”的语法意识培养法,形成“连接词选择决策树”。
  • 运用对比法(限制性 vs 非限制性;where/when/why vs prep+which),提升结构转换能力。
  • 采用任务型学习(校园导览文案/海报改写),实现语法服务表达的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合作探究与同伴互评中提升沟通协作与责任意识。
  • 体会清晰表达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形成规范表达与审慎推敲的习惯。
  • 通过真实语境任务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与成就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连接词选择与功能:who/whom/whose/which/that/where/when/why 与介词+which的等值与场合。
  • 从句类型与标点:限制性与非限制性的区别及书面表达规范。
  • 结构转换:简单句合并为定语从句、where/when/why 与介词+which 的互换。

2. 教学难点

  • 正确选择连接词并处理省略、介词位置与非限制性从句的标点。
  • 避免母语负迁移与常见错误(将what误用为连接词;非限制性中使用that;先行词与指代不一致)。
  • 突破策略:
    • 决策树法:先行词类别→语法角色→从句类型→连接词选择(配套例句库)
    • 可视化标注:为文本中的定语从句标注颜色与边界,明确修饰关系
    • 语料驱动对比:真实文本片段中同类结构对照学习,强化语感与规则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设计(约5分钟)

  • 情境创设:展示校园图片与欢迎词片段(如:Welcome to our school, which was founded in 1952.)让学生快速圈画先行词与从句,口头描述校园元素。
  • 目标显化: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从句修饰名词”的现象,提出本节问题:如何选择连接词并规范书面表达?

2. 新授环节(约25分钟)

  • 步骤一:语料“显化”与识别(7分钟)

    • 任务:阅读一段简短校园介绍,标注先行词(下划线)与从句(方括号),圈出连接词。
    • 归纳:学生总结连接词与先行词类别的对应关系;教师补充非限制性从句标点特征与功能差异。
  • 步骤二:规则“归纳”与决策树构建(10分钟)

    • 决策树要点:
      • 先行词是人/物/时间/地点/原因/所有关系?
      • 连接词在从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所有格)/状语?
      • 从句类型:限制性 or 非限制性?
      • 选择:
        • 人:主语→who/that;宾语→whom/who/that/(限制性可省);所有格→whose
        • 物:主语/宾语→which/that(限制性宾语可省)
        • 地点/时间/原因→where/when/why 或 prep+which(in/on/at/for which)
        • 非限制性:who/which/whose/whom(逗号),不用that,不可省
        • 介词前置:to/with/for + whom/which;that不可跟在介词后
        • that偏好:all/everything/anything/nothing/something;the only/the very/the same;序数/最高级后;不可用于非限制性
    • 示例对比:
      • The library, which is open till 9 pm, is popular.(非限制性)
      • The library that/which opens till 9 pm is popular.(限制性)
      • The man to whom you spoke is our coach. = The man (who/that) you spoke to …
  • 步骤三:操练“应用”与结构转换(8分钟)

    • 配对练习(口头+书面):
      • 合并句:I met a girl. She could speak French. → I met a girl who could speak French.
      • 限/非限转换:My cousin is a writer. He lives in Shanghai. → My cousin, who lives in Shanghai, is a writer.
      • where/when/why ↔ prep+which:The day when we arrived was rainy. ↔ The day on which we arrived was rainy.
    • 纠错任务(典型错误):
      • The book what I bought is expensive. → The book (which/that) I bought is expensive.
      • My father, that is a teacher, … → My father, who is a teacher, …

3.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 分层设计:
    • A层(基础选择/改错,5题):连接词选择、限制/非限制判断与标点修正。
    • B层(句子合并,3组):将并列信息压缩为含定语从句的复杂句,至少包含1例介词前置或宾语省略。
    • C层(迁移写作,80—100词):撰写“校园导览”微文案,要求至少2个定语从句且包含一处非限制性从句。
  • 过程性评价:同伴互评清单(连接词选择正确、逗号使用、信息是否更清晰),教师抽样点拨。

4. 课堂小结(约5分钟)

  • 复盘与提炼:
    • 核心公式:先行词类别 + 从句语法功能 + 从句类型 → 连接词选择
    • 三个关键提醒:非限制性不用that;介词前置用whom/which且不可省;宾语在限制性从句中可省。
  • 迁移展望:下节课在阅读长难句与写作段落优化中继续应用定语从句。

六、说板书设计

  • 板书结构(层次清晰,便于记忆):
    1. 概念:定语从句 = 修饰名词的从句(先行词 + 从句)
    2. 连接词与功能
      • 人:who/whom/whose/that
      • 物:which/that
      • 时/地/因:when/where/why ↔ prep+which
    3. 类型与标点
      • 限制性:无逗号;宾语可省
      • 非限制性:逗号隔开;不用that;不可省
    4. 决策提示
      • 确认先行词 → 判断从句内角色 → 选择连接词 → 检查标点与是否可省
    5. 典型示例
      • The man who/that … / whom … / whose …
      • The book which/that … / (that/which省略作宾语)
      • The day when … = the day on which …
      • The reason why … = the reason for which …
    6. 易错警示
      • 非限制性不用that
      • what ≠ 关系代词(用the thing which/that …)
      • 介词前置用whom/which;that不可跟介词

(板书意图:用“概念—分类—决策—示例—警示”的逻辑,帮助学生快速检索与自检。)

七、说教学反思

  • 预期效果:
    • 学生能在阅读中准确识别定语从句,在写作中使用多样结构提升表达的密度与逻辑。
    • 决策树与可视化标注有助于弱化记忆负担,增强迁移应用能力。
  • 诊断与改进建议:
    • 若学生对非限制性标点掌握不足,增加“口头到书面”的标点转换训练与同伴校对环节。
    • 对介词前置形式接受度较低的学生,先以“后置→前置”渐进式转换并提供固定搭配清单。
    • 建立个人错题本,归类错误(连接词误用/标点/省略/介词位置),每周小测滚动清零。
    • 与阅读写作融合:后续在长难句精读与段落润色中继续追踪定语从句的使用质量,采用任务表现评价(准确性、复杂度、连贯性)。
  • 信息化支持(可选):使用课堂投屏进行颜色标注与同屏互评;课后小程序推送自测题与微课讲解,形成“学—练—评—改”闭环。

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语境驱动、探究归纳与任务应用,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确保“语法服务表达、表达促进思维”的教学价值落地。

示例详情

适用用户

中小学一线教师

在备课日常中,20分钟生成完整说课稿,含三维目标、板书与评价,直接用于校内听评课与教学研讨。

公开课与赛课参赛教师

围绕指定课题快速打造亮点流程与活动脚本,输出可展示的高水准说课稿,提升现场表达与评委打分。

教师资格证与入编面试考生

按面试结构自动生成标准化说课材料,练习多版本方案与答辩要点,显著降低临场紧张与准备时间。

解决的问题

把 AI 打造成您的“备课搭档”,在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公开课、教学竞赛与资格认定等场景下,3—10 分钟生成一份可直接用于汇报与评审的专业说课稿。围绕教材与学情给出可落地的教学设计,完整覆盖教材分析、学情洞察、三维目标、重难点与突破策略、课堂流程、板书结构与教学反思,自动适配学科与年级差异,突出个人教学特色与亮点;在提升备课效率的同时,确保内容规范、原创、贴合新课标与安全合规要求,帮助教师稳定呈现高水平教研输出并提升课堂质量与评审通过率。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结构完备的说课稿,涵盖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流程板书与反思。
根据学科与年级自动匹配教学策略,贴合学生特点,生成个性化活动设计。
自动提炼三维目标并量化可测,方便课堂落实与评价对齐教学标准要求。
智能识别教学重难点,给出突破路径、提问脚手架与分层练习方案组合。
按时间轴生成导入新授巩固小结流程,配套活动指令与课堂反馈采集。
自动输出清晰板书结构与呈现顺序,突出主线与关键词,便于现场展示。
针对不同课型提供范式化模板,快速适配新授、复习、实验等多种场景。
支持本校特色与班级差异配置参数,一键复用优质方案,持续沉淀教研资产。
内置反思与改进建议清单,帮助课后复盘,持续提升课堂效果与公开课表现。
一次输入生成多版本设计思路,对比优劣取舍,迅速定稿并减少来回修改。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7.50元 ¥15.00元
立减 50%
还剩 00:00:00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989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学科 } { 年级 } { 课题名称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