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概述
宋代青瓷碗,以胎体细密、釉色润泽见长,色调多为梅子青、粉青,釉层厚而似玉,温润不夺目。此碗用于日常饮食与祭祀,讲究胎釉匹配和龙窑还原烧成的火候控制,属于当时南方窑系(以龙泉为代表)的高温釉陶工艺。
所需材料
- 原料
- 瓷石(南方常用“瓷石”“白石子”,质坚而脆,含长石、石英)
- 瓷土(高岭土,塑性佳,杂质少)
- 草木灰(以松木、杂柴灰为佳,作釉助熔)
- 石灰(烧制石灰后捣碎,调釉用)
- 含铁土或铁屑少许(调釉显青,取自富铁黄土或打铁时细屑)
- 细砂/石英砂(入匣钵作垫砂,防粘)
- 清水(淘洗、澄浆、配泥、配釉)
- 工具
- 脚踏快轮(或手推慢轮),拉坯成形
- 水碓或石臼、木杵(捣碎瓷石)
- 淘洗槽、沉淀池、晒泥板(澄浆、陈腐)
- 线切、修坯刀、竹片、木拍、陶拍、刮片、棕刷(成形与修坯)
- 丝筛或细布筛(筛泥、筛釉)
- 釉桶、汲釉勺、竹夹、吊挂线(施釉)
- 匣钵(有底有盖)、垫饼、泥枕、泥柱(装烧)
- 龙窑(山坡窑,分火眼与多个窑室),松柴、引火物
- 砥砖、细砂或卵石(出窑后磨足与收口)
制作流程
第一步:选料与淘洗瓷石
- 采回坚白瓷石,敲拣去杂,砸成栗粒大小,用水碓或石臼捣成浆。
- 将泥浆倒入淘洗槽,搅动后静置,弃上层漂浮轻渣;待粗砂沉底后,将中层净浆引入沉淀池。
- 沉淀一昼夜以上,倒去上清水,取黏稠泥浆摊于晒泥板,阴干至能手捏成团。
- 同步处理瓷土:淘洗去砂,沉淀、晒泥,与瓷石分置备用。
注意:淘洗以三至五次为宜,指尖搓泥不见砂感为度。净泥越细,釉面越润。
第二步:配泥与养泥
- 胎土配比(南宋龙泉常用一例):瓷石十份、瓷土三至四份,细砂少许(不超过一份,用以稳形)。加清水揉和至不粘手。
- 双手反复“醒泥”“揉泥”,将气泡挤出,泥性均匀。
- 将泥团裹湿布,置阴凉处“养泥”三日至一周以上,令水分与黏性均匀,筋骨成。
判断标准:切面细腻无气孔,手压能回弹,拉薄不易裂。
第三步:拉坯成形
- 取泥上轮,居中定心,先拍成饼。以手掌开孔扶壁,渐拉成深腹碗形。
- 口沿微外撇,壁厚均匀,底留足厚以备修足(约壁厚的1.5倍)。
- 用竹片轻压内壁,木拍外拍,排气并致密胎土;以棕刷寸寸抹顺,收口圆正。
- 线切下坯,置于草席或木板上,阴干至“硬皮”(手触不粘,能修不易塌)。
要点:定心稳,水用少而勤,拉薄时内外手配合,防底心过薄导致坯裂。
第四步:修坯与装饰
- 置坯于慢轮,修坯刀修内外形,定厚,削成清晰圈足(足墙直立,足底平整微内凹)。
- 以竹片或骨片压实足墙,外壁轻拍匀称,去刀痕。
- 装饰(可选):内壁以阴刻划花或剔刻(常见莲瓣、缠枝),刻线浅而流畅,边界收拾干净,避免尖锐凸起。
- 棕刷平整刻痕处,加细水轻抹,使纹柔而不滞。
注意:装饰不可过深,以免釉面过薄露胎或釉坠;圈足高度适中,既稳又利于覆沙烧成。
第五步:(可选)素烧定型
- 若坯体较薄或装饰复杂,可先行素烧:装入匣钵,以缓火升温,至坯呈淡红、敲之清脆为止(相当低火)。自然冷却取出。
- 素烧利于施釉与防变形,但须掌握火候,过火则胎密度高,釉不易咬附。
注:龙泉系常有生坯施釉一次烧成之法。生坯施釉可使釉与胎更贴合,但操作需稳。
第六步:配釉与澄清
- 基本青釉(梅子青倾向)配方一例:
- 瓷石十份、草木灰三至四份、石灰一至两份,含铁土少许(指尖撮取,入釉呈偏青)。
- 厚釉(粉青倾向)配方一例:
- 瓷石十份、草木灰五至六份、石灰一至一又半份;少许白英砂提亮。
- 将各料捣细入水成浆,经丝筛三至五遍,置缸中澄清一昼夜,倒去上清,取中层净浆为釉。
- 试釉浓度:竹签蘸入提起,滴落缓慢,能挂壁不大流,指面蘸后一两息方干为宜。
要点:草木灰要先淘洗去粗碱与未燃尽炭屑;石灰用量不宜过多,过则釉黄黯。铁源宜微,少则色浅,多则转墨青。
第七步:施釉
- 生坯施釉法:
- 先蘸内釉,倒旋均匀;再蘸外釉,手持圈足迅速入釉、出釉,口沿可二次轻蘸,使釉厚而不坠。
- 待表面回潮略干,再第二次薄蘸(或刷补),形成厚中有薄、层次分明的釉层。
- 素坯施釉法:
- 圈足不得上釉。以湿布擦净足底,足墙下端略留清洁带,便于覆砂烧成。
- 釉面有刻纹处,以软刷轻扫,免积釉;口沿用棕刷轻抹,防垂流。
判断:光照下,釉层均匀,无明显挂坠痕;指轻触有湿润感而不粘手。
第八步:装匣与入窑
- 匣钵底铺细砂或石英砂薄层,置碗于其上,圈足着砂,避免与匣底粘连。
- 碗与碗之间用泥枕或垫饼间隔,防碰擦;盖上匣盖,留细缝以透气。
- 将匣钵置龙窑中段或偏上段(火路稳、温度均),口部朝侧,避火舌直冲。
- 装窑要紧而不死,行火通畅,避免堵火眼。
第九步:烧成(升火、闷烧、保温)
- 预热:小柴引火,缓升,使坯与匣钵彻底干透(坯色由灰转浅白,匣内无湿气)。
- 升温:逐加薪火,保持火路均匀,火焰饱满。见匣钵呈樱红,窑内声如风,釉面开始发亮。
- 还原(闷火)关键:
- 封小火门,减风增烟,使窑内少氧多烟,火焰长而软,色偏青绿。此时铁呈还原态,釉显青。
- 维持一段时间(以一至二炷香为度),听坯音清脆不闷,窥火眼釉面如凝脂、镜而不刺目。
- 保温:略开火门,稳火片刻,使釉与胎充分贴合,釉面平展。
- 止火:封门,缓冷。切忌骤然开窑,以免釉裂。
注:老匠多以火色与声辨温:火色由橙转白、釉面出光、敲匣声清,是将近成熟;过火则流釉多、色滞。
第十步:出窑与后处理
- 次日缓开窑门,待温微降,再出匣。取碗看釉色:梅子青应清润微透,粉青应厚腴如脂。
- 圈足若有砂痕,以砥砖与细砂轻磨平整,去锐口;以湿布拭净灰屑。
- 逐件敲听,音清而悠者为佳;有闷音者或有暗裂,挑出。
技术要点
- 胎泥细化:淘洗与澄浆不可省,泥中砂粒越少,釉面越细腻。
- 胎釉匹配:胎中微含铁,釉中铁更需克制,少中求青;石灰与草木灰比例影响融熔与色泽。
- 厚釉形成:二次施釉或一次深蘸一处薄刷,厚薄错落,入火后更显玉质层次。
- 圈足设计:足墙直而稳,足底略内凹,覆砂烧成不易粘连;足边整洁,出窑磨之更显规矩。
- 还原火候:闷火时烟足而不呛,火焰柔而长;偏氧则发黄,过还原则沉暗。
- 窑位选择:中上段温稳,适青瓷;过前段易冲火舌,过后段温不足。
注意事项
- 釉色发黄、发灰
- 原因:氧化气氛偏重或石灰偏多。
- 解决:闷火时间加长,封小火门增烟;调整釉方中石灰比例偏低,草木灰适度增加。
- 流釉、挂泪
- 原因:釉过厚或过熟。
- 解决:第二次施釉宜薄;装窑避直火;升火后保温略短,注意止火不迟。
- 釉面针孔、麻点
- 原因:灰渣未净、坯体含气。
- 解决:釉浆多次丝筛与澄清;拉坯与修坯中充分压密;预热阶段延长,彻底排湿排气。
- 开片(裂纹)
- 原因:胎釉膨胀不合或骤冷。
- 解决:胎中细砂略增,减小胎膨胀;止火后缓冷,切勿急开窑。
- 变形与塌口
- 原因:壁厚不均、素坯含水多或装匣支撑不当。
- 解决:修坯定厚,口沿压实;施釉后充分回干;匣内圈足着砂、侧向受力均匀。
- 足底粗涩
- 处理:出窑后以砥砖与细砂轻磨,沿圈足方向圆润打磨,忌大力猛削。
使用方法与维护要点
- 初用先以温水润养,避免骤热骤冷;木架或布垫存放,减少硬物碰擦。
- 清洗以温水与软布,勿以硬砂猛刷;长期存放环境干燥通风,远离油烟重污。
以上流程依宋代南方龙窑青瓷工艺而设,重在泥料净化、厚釉施作与还原烧成的综合把握。照此循序操作,可得釉色清润、胎质坚韧的宋式青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