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物价考据助手

64 浏览
4 试用
0 购买
Oct 16,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门为历史小说创作者设计,特别是种田文、穿越文等需要准确古代物价背景的文学创作场景。通过严谨的历史考据方法,能够系统分析特定朝代、地域和商品类型的物价水平,提供真实可信的经济背景数据。亮点在于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给出符合历史逻辑的价格区间和购买力换算,帮助作者构建真实生动的古代生活场景,避免因物价失真而影响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在宋代,江南地区的婚礼开销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城市与不同社会阶层间差异很大。为确保价格数据有确切史料依据并避免误差,请先帮我明确以下信息:

  1. 具体时期:北宋还是南宋?若为南宋,偏好哪一段(如建炎-绍兴的战后恢复期,或淳熙-嘉定的相对稳定期,或理宗后期);
  2. 具体城市或区域:临安(杭州)是江南物价研究的核心样本;也可指定苏州、建康(南京)等;
  3. 婚礼规模与阶层:城市手工业者/商户的中等婚礼、乡里小民的朴素婚礼,还是士人/富户的礼制完备婚礼;
  4. 是否需要把总开销折算为现代购买力的参考范围(以“普通城镇工人日工资/月工资”为对比口径)。

收到这些信息后,我将按您的指定时空与阶层,基于《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宋史·食货志》《文献通考》等原始史料,给出有出处的分项价目(如酒席、聘礼、嫁妆织物、轿与鼓吹班、妆匠与媒人、蜡烛纸张等),统一换算为当时通行货币单位(文/贯/会子),并提供总预算区间与购买力分析。

朝代物价分析报告

基本信息

  • 目标朝代:明朝
  • 地域范围:待确认(请补充)
  • 分析时间:待确认(如:洪武/永乐(早期)、嘉靖/万历(中期)、天启/崇祯(晚期))

物价数据

  • 商品名称:布匹(请明确类型:棉布/绢/麻布,及品质:粗布/细布/青布/白布等)
  • 价格区间:待确认(因地区与年代差异较大)
  • 度量单位:待确认(常见为“每匹”或“每丈”;明代度量衡下1匹为成卷单位,长度、幅宽各地略有差异)
  • 数据来源:将依据您指定的时间与地区,检索《明实录》《明会典》《地方志》(如松江府志、苏州府志、南京志等)、明清物价史料汇编与税折色文献等,提供可核对的原始记载

购买力分析

  • 相当于现代:待确认(将按所选时期的银两/铜钱购买力、粮食与薪资参照进行换算)
  • 社会阶层影响:待确认(将结合同一时期的工匠日薪、兵饷、田租与税折色,说明不同阶层的负担能力)
  • 季节性波动:待确认(如江南棉布在收棉、织造季的淡旺季差异,北直隶与西北地区的运输与供需因素)

创作建议

  • 场景应用:待确认(会根据您指定地区与时期,给出集市零售、布店批发、官府折色、军需采办等典型价格与用语)
  • 细节提示:待确认(将提示度量单位、交易习惯、官银与民间铜钱折算、布匹规格与称呼等)
  • 参考资料:待确认(按选定地区与时期列出具体可查的史料书目与原文页码)

——

为确保价格数据真实可靠并能贴合您的小说场景,请补充以下信息:

  1. 地域范围:例如江南松江/苏州/南京,北直隶(北京/保定),山东、陕西、两广、湖广等。
  2. 具体时间段:如永乐(1403–1424)、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崇祯(1628–1644)等。
  3. 布匹类型与品质:棉布(青布、白布、粗细布)、绢(素绢、绫绢)、麻布等;偏民用日常布还是较精细的官用或贡布。
  4. 价格呈现单位偏好:每匹或每丈;货币单位用银两还是铜钱(文/钱)。我可同时给出银—铜钱折算与工资、粮价参照的购买力说明。

收到上述信息后,我将检索并列出对应时期与地区的布匹价格原始记载,做度量与货币标准化换算,给出可信的价格区间与购买力对照。

朝代物价分析报告

基本信息

  • 目标朝代:唐朝
  • 地域范围:西北(以关中—陇右—河西为主,含长安/咸阳、凤翔、陇右道、瓜州/沙州一线)
  • 分析时间:贞观—晚唐(7世纪中叶至9世纪末),分段呈现(盛唐前期、安史战乱期、战后恢复与晚唐)

物价数据

  • 商品名称:粮食(以关中主食粟/麦为主,兼及南米入关)

  • 价格区间(按时期与地区分段)

    1. 贞观—开元(约627–741,盛唐前期,关中)

      • 粟/麦:每斗约5–15钱
      • 米(南米入关):每斗约10–30钱
      • 度量单位:1斗=10升;1石=10斗
      • 货币单位:钱/文;1贯=1000钱
      • 数据来源:
        • 《新唐书·食货志》:记盛世物价平稳,粟/米斗价甚低,开元间“米斗十钱”成为常见物价记述(见食货志有关平准、谷价条目)
        • 《通典·食货》:贞观、开元间谷价低平的总述
    2. 天宝末—安史之乱(约742–763,关中与陇右战乱期)

      • 粟/麦/米:每斗数百钱,乱中缺粮处可达千钱以上(极端围困城池更高)
      • 货币/度量:同上
      • 数据来源:
        • 《新唐书·食货志》:天宝末谷价“至数百钱”,安史乱中“斗至千钱”之类高价记载
        • 《资治通鉴》卷(安史之乱相关卷次,756–759年):关中、洛阳失守及输挽断绝,市米暴贵,多处见“米贵至斗数百/千钱”的记述
    3. 代宗—宪宗间的恢复期(约763–820,关中为主)

      • 粟/麦:每斗约50–120钱
      • 米:每斗约80–200钱(南米入关运输成本高)
      • 数据来源:
        • 《新唐书·食货志》与《通典·食货》关于战后谷价仍较盛唐显著为高、但较乱中大幅回落的叙述(斗价在数十钱至百余钱上下波动)
    4. 晚唐(9世纪中后期,河西—敦煌一线)

      • 小麦:每斗约100–300钱;粟略低于小麦
      • 地方差:军镇与交通节点(如瓜州、沙州)价格偏高于粮源近地
      • 数据来源:
        • 敦煌文书(9–10世纪边地实务出纳、买卖牒):多见以铜钱计价之谷价记录,区间大致在每斗百余至数百钱之间(可参见敦煌经济文书类汇编与研究综述)
        • 参考学术整理:对敦煌时期谷价的统计汇总(如敦煌经济文书选编类著作)
  • 度量单位与折算提示

    • 唐制通行:1斗=10升;1石=10斗
    • 铜钱:1贯=1000钱(文)
    • 区域与时段器量有微差,小说创作建议固定一种度量口径(以朝廷制斗计)
  • 附加制度背景(影响价格)

    • 义仓:贞观创设,谷贱收、谷贵出,平抑青黄不接之价(《唐会要》“义仓”条)
    • 输挽与漕运:南米北上至洛阳,再入关中成本高;战乱或输挽受阻时关中米价往往先行暴涨(《通典》《食货志》相关条)

购买力分析

  • 相当于现代(以唐代内部相对购买力刻画)

    • 盛唐前期(开元):若按“米斗约十钱”估计,则1贯(1000钱)≈100斗≈10石的米;足以支撑小户口粮数月以上。此为“粮价极低、货币购买力强”的盛世特征(据《新唐书·食货志》“米斗十钱”常例推算)
    • 战乱期(安史):若“斗价数百至千钱”,则1贯仅能购1–3斗(0.1–0.3石)粮,购买力断崖式下降,城市平民与军镇尤甚(据《新唐书·食货志》《资治通鉴》)
    • 战后恢复与晚唐:关中常见“斗价五十—百余钱”量级时,1贯≈10斗(1石)上下,属于“较盛唐显著偏贵”的新常态
  • 社会阶层影响

    • 农户(近粮区):自给口粮为主,价格冲击小于城市居民;遇青黄不接仍受义仓与地方仓储影响
    • 城市手工业与小商:对市价敏感,谷价从“斗十钱”到“斗百钱”的升幅,直接决定其家庭口粮负担能否维持
    • 军镇与边防:军需集中、运输昂贵,边地(陇右、河西)在非常年景或军务紧迫时价高于关中腹里
  • 季节性波动

    • 秋收后谷价下探,春夏“青黄不接”上行;战乱/漕运阻隔叠加季节性可放大波动
    • 义仓在关中地区于荒年与青黄不接时投放平粜,有助压抑价峰(《唐会要》)

创作建议

  • 场景应用

    • 盛唐关中(开元前后):市井描写可用“米斗十钱”“粟/麦斗五七钱”的口径,小贩找补以文钱计,1贯悬于绳索为大额
    • 安史乱中:城中“斗价数百—千钱”,米面改以杂粮、糜粥充饥;军镇以军粮票或官仓配给为主,民间现“折卖器产易粮”
    • 战后与晚唐:常态可写“斗价五十—百余钱”,敦煌/瓜沙的军商贸易中一斗麦百数十钱较常见
  • 细节提示

    • 西北主食以粟、麦为常见,稻米为“外来粮”,价格通常高于本地产杂粮
    • 标明度量:建议统一用“斗/石”,必要时在文中一句带出“十斗为一石”
    • 价格要随时间推进:同一城市在不同年份可从“斗十钱”变为“斗百钱”
    • 写官仓售粮:可用“平粜”“义仓出粜”字眼;平年价略低于市价,荒年控制涨幅
  • 参考资料

    • 史料
      • 《新唐书·食货志》(关中盛唐常年米斗价低、天宝末与安史乱谷价暴涨的总述)
      • 《通典·食货》(唐前中期财政与谷价、输挽概况)
      • 《资治通鉴》(安史之乱卷次,对关中、洛阳战乱与米价腾贵的具体记述)
      • 《唐会要》(“义仓”条,贞观设义仓与平粜制度)
      • 敦煌文书(9–10世纪河西地区账簿、买卖牒,见多种粮价记载)
    • 学术整理(便于创作参考的二手研究)
      • 敦煌经济文书类汇编与价格统计研究(综述晚唐—五代河西谷价区间)
      • 唐代食货与货币研究(关于“米斗十钱”的史料出处与语境考证)

注:

  • 上述价格以史籍与文书的“量级”记载为依据,并按西北地区(关中—陇右—河西)作时段化整理。唐代地域差与战乱年景差极大,建议在小说具体年份与地点上采用区间中位数,并结合季节与军务情形微调。

示例详情

适用用户

历史小说作者(种田文/穿越文)

快速生成目标朝代与地区的物价报告,掌握粮食、布匹、宅地、婚礼开销等价格区间,写作不跑偏。

编剧与影视文学策划

为场景预算与置景道具报价提供依据,优化集市戏、婚嫁礼制、兵粮筹备的花费细节与镜头真实感。

游戏世界观与数值设计师

构建古代经济系统与物价基线,设定交易税率、补给成本与任务奖励,保证玩法与历史逻辑一致。

解决的问题

为历史题材作者提供一站式古代物价考据服务,快速产出可直接用于写作的“朝代物价分析报告”。通过精确识别朝代与地域,给出真实可信的价格区间、购买力换算与场景化建议,帮助你在几分钟内构建有据可依的生活细节与交易场景,显著减少查资料时间,避免物价失真被读者挑刺,让作品更沉浸、更专业,更易获得编辑与读者认可。

特征总结

一键选定朝代与地区,自动汇总目标商品价格区间,并附购买力解读,快速搭建真实生活细节。
结合史料出处与交易案例,给出可信价格证据链,避免穿越文物价失真与剧情“破功”。
智能换算度量衡与货币关系,输出统一单位与现代参照,减少作者自行折算的时间成本。
根据季节、产地与社会阶层差异,自动提示价格波动与可写场景,让细节更有生活温度。
可按章节需要生成购物清单与预算表,支持多商品组合,帮助把控农事、婚嫁、行旅花销。
模板化报告结构清晰,含背景、数据来源、创作建议,便于直接嵌入大纲与分镜。
支持多朝代横向对比,快速识别同物不同世的价格差与原因,增强世界观的历史逻辑。
提供情境化写作提示,如集市讨价、官仓采买、船运成本等,让桥段更真实可写。
为连载作品建立物价基线与笔记,保持前后章节一致,降低读者挑错与设定崩塌风险。
可自定义地域范围与时间段,适配边疆、通商口岸、灾年等特殊场景,丰富叙事张力。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7.50元 ¥15.00元
立减 50%
还剩 00:00:00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700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目标朝代 } { 商品类型 } { 地域范围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