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多维度经文解析助手

63 浏览
4 试用
0 购买
Oct 16,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圣经研究和神学教育设计,能够基于输入的圣经经文,提供来自不同神学传统、翻译版本和权威注释的多角度解读。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流程,整合历史背景、文学结构、神学含义和现实应用等多个维度,帮助用户深入理解经文内涵。该提示词支持比较分析功能,可同时呈现保守派、自由派、灵修派等不同神学立场的解读视角,并能够识别经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象征意义,为个人灵修、小组查经、神学研究和讲道准备提供全面可靠的分析支持。输出结果结构清晰,包含原文分析、上下文解读、神学含义和应用建议等完整模块,确保解读的深度和广度。

经文基本信息

  • 经文引用:提摩太后书 4:2
  • 原文内容(译自希腊文):宣讲这道;在适时或不适时都要预备好;要责备、斥责、劝勉;以全然的忍耐和教导来进行。

(说明:希腊原文为“κήρυξον τὸν λόγον, ἐπίστηθι εὐκαίρως ἀκαίρως, ἔλεγξον, ἐπιτίμησον, παρακάλεσον, ἐν πάσῃ μακροθυμίᾳ καὶ διδαχῇ。”此译忠实传达动词的力度与语序。)

上下文分析

  • 文学语境:
    • 所属类型:牧函(教牧书信),保罗对年轻同工提摩太的叮嘱与托付。
    • 结构位置:4:1–8为整段的“临终嘱托”,以庄严的宣誓语(在神和将要审判的基督面前)引出一连串命令(4:2),随后警告时代的倾向(4:3–4“不能忍受纯正的教训”),并再度呼吁持守使命(4:5),最后保罗自述将近终点的见证(4:6–8)。
    • 与前文关系:3:16–17宣告“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使属神的人得以完全”,直接成为“宣讲这道”的权威与内容基础。
  • 历史背景:
    • 写作处境:普遍认为是保罗第二次被囚期间的书信(约主后60年代中期),临近生命终点(参4:6–8)。
    • 接收群体:提摩太在以弗所一带服事,面对内部错谬与外部压力(前文多次提及假教师与偏差)。
    • 文化语境:“宣讲”(κηρύσσω)呼应古代城邦“传令官”的职责——公开、权威地传达主人的信息;“得时不得时”(εὐκαίρως ἀκαίρως)采用修辞性并列,强调不以环境与感觉为条件。

多角度解读

  • 字面意义:
    • “宣讲这道”:传递并解释神的话(与3:16–17衔接),不是传自己见解。
    • “在适时或不适时都要预备好”:无论机会理想与否、听众愿意与否,都要保持随时的准备与忠诚。
    • “责备、斥责、劝勉”:以真理指出错误(责备)、面对顽固性错行给出更强烈的禁止(斥责)、同时以鼓励与安慰推进人走正路(劝勉)。
    • “以全然的忍耐和教导”:在过程与态度上,持久忍耐;在方法与内容上,以扎实的教导来承载纠正与劝勉。
  • 历史解读(传统注释脉络):
    • 教会传统重视此处为“宣讲职分”的核心命令:讲台与教导的中心性源自神的话,而非人的智慧。
    • “得时不得时”历来被理解为传道者的守望者姿态:不被听众的喜好与风向摆动,亦不以个人心境决定是否服事。
    • 三重动词(责备、斥责、劝勉)强调既有教义的纯正,也有牧养的温度,二者必须并行。
    • “忍耐与教导”被看作防止“激烈纠正却缺乏爱”、或“温柔劝勉却缺乏真理”的两极化失衡。
  • 神学含义:
    • 启示与权柄:神的话(λόγος)是宣讲的内容与权柄来源;牧者的权柄是“受托的宣讲权”,不是个人的支配权。
    • 末世与审判意识:4:1的审判与显现、国度框定了宣讲的终极责任,讲道是以基督为终点的责任实践。
    • 教会的成圣与守真:真理的宣讲是教会得以被纠正、被建立、被安慰的主要途径(与“纯正的教训”相连)。
    • 牧养伦理:真理的锋利与牧者的忍耐相互平衡;“教导”表明讲道不仅是情感呼吁,更是理性与信仰内容的塑形。
  • 现实应用(面向当代教会与讲道):
    • 内容导向:以经文为中心的讲道取代以热门议题或个人经历为中心的演说;经文驱动结构与结论。
    • 时机与忠诚:在会众“有耳”(愿听)和“发痒的耳朵”(只爱新奇)两种处境中,保持同一的真理标准与牧养温度。
    • 三重功能的平衡:讲章需同时包含纠偏(责备)、约束(斥责)、鼓励(劝勉);避免单向度(只劝不纠或只斥不慰)。
    • 过程与气质:以耐心与教导穿透短视频化、碎片化的注意力时代;以系统教导稳定信徒的信仰结构。

关键概念解析

  • 重要词汇:
    • “宣讲”(κήρυξον,aorist imperative):强调公开、权威的宣告行为,指向“传令官”角色;讲道不是闲谈,而是代表主宣告。
    • “这道”(τὸν λόγον):与3:16–17的“圣经”连通,指神启示的真理;不是抽象哲理,而是福音与使徒教训的总和。
    • “预备好”(ἐπίστηθι):有“站立、坚守、随时在位”的含义,强调状态与行动上的持续可用与随侍。
    • “得时/不得时”(εὐκαίρως/ἀκαίρως):不仅是“合适/不合适”,也包含“有机会/无机会”的张力,提醒超越人际与文化的便利性判断。
    • “责备”(ἔλεγξον):以事实与真理揭露错误,使人知罪与回转。
    • “斥责”(ἐπιτίμησον):更具约束力的禁止与警戒,面向顽固或公开错行的情境。
    • “劝勉”(παρακάλεσον):安慰、鼓励、激励,给予盼望与方向。
    • “忍耐”(μακροθυμία):长久承受、缓慢发怒,是牧者的品格底色。
    • “教导”(διδαχή):有组织、有内容的教学,避免空洞斥责;用健全的神学与经文解释支撑劝诫。
  • 象征意义:
    • “宣讲者=传令官”:象征讲道者的被差遣与受托身份。
    • “季节/时机”:象征灵性与文化的气候变化;教会不随季节改变真理,但要在每个季节忠心、智慧地服事。

应用建议(讲道准备取向)

  • 讲道主旨建议:
    • 大意:在神和将审判的基督面前,神话语是讲道的内容与权柄;传道人要在任何时机随时预备,以忍耐与教导实施纠正、约束与鼓励。
    • 命题句:神托付的宣讲要求“随时的准备、真理的平衡、牧养的耐心”。
  • 讲章结构范例(三点式):
    1. 宣讲的内容与权柄(“宣讲这道”,连接3:16–17)
      • 重点:以圣经文本为核心;讲章结构由经文逻辑决定。
      • 应用:避免“主题先行、经文附会”;以释经引出应用。
    2. 宣讲的时机与姿态(“得时不得时…预备好”)
      • 重点:随时准备、环境不决定忠诚度。
      • 应用:建立讲台与门训的节律(定期研读、祷告、预备)。
    3. 宣讲的手段与气质(“责备、斥责、劝勉…以忍耐和教导”)
      • 重点:纠偏与鼓励的合一,真理与爱并行。
      • 应用:在讲章中设置“纠错段”“盼望段”“操练段”,并以经文论证支撑。
  • 经文到应用的过渡技巧:
    • 从3:16–17过渡到4:2:经文权威→宣讲使命→教会建造路径。
    • 使用“案例-真理-操练”三步:举当代情境(如信息过载、选择性听闻)、释经给出原则、提出具体操练(如阅读计划、小组问责)。
  • 可能的误用提醒:
    • 不要用“得时不得时”合理化鲁莽或不敏感的表达;“忍耐与教导”是方法论的护栏。
    • 三重动词不等同于“单向批判”;讲章应有安慰与盼望的出口。
  • 讲章素材与实践建议:
    • 对比“传令官”与“意见领袖”:前者传达主人命令,后者制造个人观点。
    • 练习:为同一主题分别撰写“责备段”“斥责段”“劝勉段”,并检查是否都有具体经文支撑与应用出口。
    • 预备节律:固定原文研读(关键词、语法)、释经大纲、听众处境分析、祷告与反馈复盘。

个人灵修

  • 每日“预备好”的操练:固定阅读与默想,写下一条当日可分享的经文真理与应用。
  • 说真理的三步:先查经(教导),再指出偏差(责备/斥责),最后给出鼓励与路标(劝勉);并以忍耐为底色。

团体分享

  • 讨论问题:
    • 你所在的群体“得时/不得时”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仍旧忠心宣讲?
    • 我们在“责备、斥责、劝勉”的平衡上,容易失衡在哪一端?如何以“忍耐与教导”校准?
  • 小组操练:
    • 以一段经文(可选3:16–17)制作简短“讲章草案”,刻意包含三重功能,并接受彼此反馈。
    • 建立“讲道复盘”机制:从经文忠实度、应用可执行性、语气与耐心三个维度评估。

经文基本信息

  • 经文引用:罗马书 5:12-21
  • 原文内容(自译中文): 12 因此,正如罪是借着一人进入了世界,死又借着罪而来,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13 其实,直到律法以前,罪已在世上;但在没有律法的情况下,罪不被记在账上。
    14 然而,从亚当到摩西,死仍作王,甚至连那些没有像亚当那样违命的人也在其下;亚当乃是那要来之人的预表。
    15 但恩赐并不像过犯一样。若因一人的过犯,许多人死了,何况神的恩典和那因一人——耶稣基督——而来的恩赐,更是丰丰富富地临到许多人。
    16 这恩赐也不像因那一人犯罪而来的事一样:审判是因一人而导致定罪;但恩赐是因许多过犯而导致称义。
    17 若因一人的过犯,死就借着那一人作王,何况那些领受丰盛恩典和称义之赐的人,必将借着一人耶稣基督在生命里作王。
    18 所以,正如一次的过犯使众人遭受定罪,照样一次的义行使众人得称义而得生命。
    19 因一人的悖逆,许多人被立为罪人;照样因一人的顺服,许多人也被立为义。
    20 律法是旁入的,为使过犯增多;但罪越发增多,恩典就越发洋溢,
    21 使恩典借着义作王,叫人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着永生,正如罪曾借着死作王一样。

上下文分析

  • 文学语境:
    • 体裁与结构:保罗书信中的论证性神学段落;采用“对比与类比”(亚当与基督)与“王权”意象(死与恩典作王)。
    • 在罗马书中的位置:1:18-3:20论证全民在罪中;3:21-4:25呈现因信称义;5:1-11讲述与神和好及救恩的保障;5:12-21以“亚当—基督”两元结构论证罪与死的普遍性与恩典与生命的超越性,为6–8章的联合于基督、胜过罪与死铺路。
    • 微结构:
      • 5:12-14 引入亚当,说明罪与死的普遍统治,指出亚当为“预表”
      • 5:15-17 三重“并不如此”的对比:过犯与恩赐、定罪与称义、死作王与生命中作王
      • 5:18-19 两个并行总结句:一次过犯与一次义行;悖逆与顺服;众人/许多人之定罪与称义
      • 5:20-21 律法的旁入与恩典的洋溢,以“恩典借着义作王…永生”收束
  • 历史背景:
    • 作者与受众:保罗写给罗马的犹太与外邦信徒群体(约主后57年),旨在统一教会、阐明福音与律法的关系。
    • 文化语境:第二圣殿期的犹太思想中,亚当常被视为人类罪与死亡的源头(参创2–3;间接见于一些犹太文本的传统)。保罗借用“代表性人物”与“群体头”(corporate head)概念,论述普世人类与新群体(在基督里)之间的对照。
    • 律法视角:保罗强调律法的次要、临时功能(“旁入”),以凸显恩典在救赎史中的主导地位。

多角度解读

  • 字面意义:
    • 罪通过“一个人”(亚当)进入世界,死借罪而来并普及(5:12)。即使在摩西律法之前,罪与死已实际统治(5:13-14)。
    • 然而,神在基督里赐下的恩典与称义之礼,非仅抵消过犯,更是“多多益善”“越发洋溢”(5:15-17, 20)。
    • 两个“一次”的行为形成救赎史的枢纽:一次过犯导致普遍定罪;一次义行带来称义与生命(5:18-19)。
    • 律法的加入使过犯显化/增多,以凸显恩典的浩大(5:20-21)。
  • 历史解读(传统注释概览):
    • 原罪与“众人都犯了罪”(5:12)的理解:
      • 拉丁传统(受武加大本影响)多将“ἐφ’ ᾧ”理解为“在其中(亚当)众人都犯了罪”,支持“亚当之罪的传递/归算”(奥古斯丁传统)。
      • 许多现代语法分析倾向“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将“ἐφ’ ᾧ”作因果用法),强调罪与死的普遍性并与个人罪相连。两种理解都在历史上被用来支持原罪教义,但强调点不同(归算与参与)。
    • 代表性与归算:
      • 改革宗传统强调“联邦代表”(federal headship):亚当与基督各作为群体之头,其“悖逆/顺服”被归算给属其群体的人(5:18-19)。
      • 天主教与东正教传统亦承认亚当堕落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但在“罪责归算”与“倾向/败坏”的关系上表述有差异;并强调在基督里的更新与神化(theosis)的维度。
    • 律法功能:
      • 主流注释认为“旁入”(παρεισῆλθεν)表明律法非救赎史的主轴,而是为显明罪、加剧过犯、引人归向恩典(与罗3:20;7章相合)。
    • “众人/许多人”与普救问题:
      • 多数传统理解为“各自群体的普遍性”(在亚当里的“众人”皆定罪;在基督里的“众人/许多人”皆称义),并以罗3–4章的“因信”语境限制为“与基督联合的人”。同时承认文本的普世视野:救恩的充足性面向全人类。
  • 神学含义(核心概念):
    • 人类学:人类在亚当里处于罪与死的统治之下;罪不仅是行为,更是权势与领域。
    • 基督论与救赎论:基督作为“新亚当”,以“一次的义行”和“顺服”(十字架至高顺服)逆转亚当悖逆,带来称义与生命;救恩呈现为地位的改变与生命领域的转移(从死的国度进入恩典作王的国度)。
    • 称义与归算:称义为神的司法宣告与生命授予(“称义之赐”“称义而得生命”);恩典是礼物,不是工资(与罗6:23呼应)。
    • 律法与恩典:律法揭示与加剧过犯,但其目的在于引人归向更大的恩典;恩典不是放纵,而是“借着义作王”,产生生命中的统治与更新。
  • 现实应用(现代意义):
    • 身份重塑:信徒不再置身于“罪与死作王”的领域,而是“在生命里作王”(5:17),以恩典为动力、以义为统治原则经营人生。
    • 伦理更新:恩典不是消极的赦免,而是积极的统治力,促成顺服与正义实践(与6–8章的成圣相连)。
    • 律法的正用:不以律法作为称义之道,而以其为罪的镜子和圣洁的指引,在恩典中被引向基督。
    • 牧养与群体:以“代表性—群体头”框架建构团契身份(在基督里成为新人类),抵抗罪的系统性权势(个人与结构层面),推进公义与生命文化。

关键概念解析

  • 重要词汇:
    • 罪(ἁμαρτία):不仅是行为,更是统治性权势与领域。
    • 过犯(παράπτωμα):偏离、跌倒,强调具体违规行为的性质;与“恩赐”(χάρισμα)成对照。
    • 定罪(κατάκριμα):司法裁决的负面结果,属亚当领域的判决。
    • 称义(δικαίωσις/δικαίωμα):宣告为义/义的行为带来的称义结果(5:16,18);包含“生命”的维度(δικαίωσις ζωῆς)。
    • 义(δικαιοσύνη):神的正义与关系上的正当地位;在5:21中为恩典作王的媒介。
    • 顺服(ὑπακοή):基督的顺服达成救赎(5:19),与亚当悖逆对照;许多解经者将“一次的义行”聚焦于十字架事件。
    • 作王(βασιλεύω):权势语言;死因过犯作王,恩典借义作王,信徒在生命里作王(5:17,21)。
    • 律法(νόμος):救赎史中的“旁入者”,其功能是显露、增多过犯(5:20),将人引至恩典。
    • “ἐφ’ ᾧ πάντες ἥμαρτον”(5:12):语法上常解为因果(“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历史上拉丁传统曾据武加大本理解为“在其中(亚当)众人都犯了罪”,引发不同原罪论陈述。
  • 象征意义:
    • 两个“国度”:亚当的国度(罪与死作王)与基督的国度(恩典借义作王、生命为果)。
    • 两个“头”:代表性结构带出群体性命运的转移;信徒通过与基督联合,进入新创造的群体。
    • 礼物与审判:恩典的礼物超越审判的范围与力度,显示神的救恩策略与品格。

应用建议

  • 个人灵修:
    • 每日以“恩典作王”校准身份:默想5:17,将“在生命里作王”具体化为今天的顺服、仁慈与公义行动。
    • 忏悔与盼望并存:承认罪的权势曾统治,但以5:20-21的“恩典洋溢”宣告盼望,求主使义在具体习惯中作王。
    • 联合于基督:预备进入罗6章的受洗与联合主题,将“新亚当”身份落实为新生命的操练。
  • 团体分享(查经要点):
    • 结构对照:分组比较5:15-17的三重“并不如此”对比;5:18-19的平行句,归纳保罗的逻辑。
    • 神学讨论:原罪与代表性、称义的归算与生命更新、律法的功能与恩典的主权。
    • 应用聚焦:如何在教会文化与社会实践中让“恩典借义作王”,抵抗罪的系统性影响(如不义结构、破坏性习惯)。

研究框架梳理(深度解析导引)

  • 问题域与论证轮廓:
    • 大问题:保罗如何从“普遍罪与死”过渡到“恩典与生命的统治”?“代表性—归算—联合”三要素如何协同?
    • 论证线:5:12普遍性命题 → 5:13-14历史说明与原型 → 5:15-17对比展开(礼物语言与王权意象) → 5:18-19并行总结(一次行为的救赎史枢纽) → 5:20-21律法功能与恩典高潮。
  • 互文与语境:
    • 旧约/犹太语境:创2–3;诗51:5(人类罪性);何6:7(“像亚当一样违约”);智慧文学对死的理解。
    • 保罗互文:罗3:20;7:7-13(律法与罪);8:1-4(生命之灵的律);林前15:21-22,45-49(亚当—基督的对照)。
  • 语言与修辞分析:
    • 关键词语义场:hamartia, paraptōma, charis/charisma, dikaiōsis/dikaiōma, katakrima, basileuō, hypakoē, nomos, pareisēlthen。
    • 修辞标记:多次“何况(πόλλῳ μᾶλλον)”强化恩典的超越;“不如/并不如此”形成递进对比;王权隐喻贯穿。
  • 争议点与研究路径:
    • 5:12“ἐφ’ ᾧ”语法与神学含义:文本语法、版本传统(武加大本)、历史神学(奥古斯丁—改教—当代)的比较。
    • “一次的义行”(δικαίωμα)指称范围:集中于十字架事件或包括基督全生命的顺服?与腓2:8、罗8:3-4对读。
    • “众人/许多人”的范围与救恩的普遍性:语义—语境—体系神学(与因信称义)三重校验,避免简单的普救论或过度限制。
  • 方法论建议:
    • 语境优先:以罗1–8为宏观语境,防止断章取义。
    • 语词研究与版本比较:对关键术语做语料库级别的对照;参照主要希腊文见证与译本差异。
    • 神学综合:将代表性、归算与联合三者整合,避免只谈法律归算而忽略生命参与;或只谈生命更新而忽略司法宣告。
  • 应用—学术与牧养接口:
    • 学术上:在“王权隐喻”与“法庭隐喻”之间建立双轨模型,阐明称义如何导向成圣与群体使命。
    • 牧养上:以“在生命里作王”为主题,设计门徒训练路径(身份—习惯—结构),让恩典通过义在具体实践中作王。

以上解析旨在为研究与教导提供框架化视角:以文本结构为主线,以语义与神学为双支点,以历史传统与当代应用为两端,帮助在学术与牧养之间形成稳固的桥梁。

经文基本信息

  • 经文引用:马太福音 28:18-20
  • 原文内容(和合本):
    • 18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
    • 19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 20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上下文分析

  • 文学语境:
    • 处于马太福音的结尾(复活叙事的高潮),地点在加利利的山上(28:16),承接全书“神与人同在”的主题(1:23“以马内利”)。
    • 结构上形成四步:权柄宣告(v.18)—差遣命令(v.19)—教导任务(v.20a)—同在应许(v.20b)。
    • 语法焦点:主命令动词是“使…作门徒”(μαθητεύσατε,mathēteusate);“去”(πορευθέντες,poreuthentes)、“施洗”(βαπτίζοντες,baptizontes)、“教训”(διδάσκοντες,didaskontes)为伴随分词,说明成门徒的路径。
  • 历史背景:
    • 写作大致在公元一世纪后半,面向以犹太背景为主而又面向外邦的群体。
    • 初期教会处于罗马帝国环境中,使命从犹太地扩展到“万民”(πάντα τὰ ἔθνη,panta ta ethnē),洗礼与教导成为进入教会与持续成长的常规。

多角度解读

  • 字面意义:
    • 基督已得“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因此差遣门徒去到万民中,使他们成为耶稣的门徒;路径包含施洗(归入三一神)与教导他们遵守主的一切命令。耶稣以永恒的同在作保证,直到时代终结。
  • 历史解读(传统观点):
    • 教父与传统注释普遍视之为“普世使命”的根基:对象是所有民族,不限于犹太人。
    • 三一洗礼公式成为教会礼仪标准;“教导遵守”强调门徒生活的持续性,而非仅一次性的归信。
    • “权柄—差遣—同在”被看作马太全书的收束:以马内利的起头(1:23)与结尾(28:20)首尾呼应。
  • 神学含义:
    • 基督论:复活主拥有至上权柄(exousia),其差遣有神圣合法性。
    • 教会论与宣教:教会存在的核心使命是“使人作门徒”,涵盖传福音、受洗归入三一神、在群体中被教导与实践。
    • 三一神论:奉“父、子、圣灵的名”(单数“名”)体现三一的合一与区分。
    • 门徒伦理:不仅知晓,更“遵守”耶稣所吩咐的一切;知识与实践一体。
    • 末世盼望:在使命推进中享有主的同在直至“世界的末了”,使命与盼望并行。
  • 现实应用(小组导向):
    • 使命导向:把“使人成为门徒”作为核心目标,而非仅“带人决志”;关注长期陪伴与成全。
    • 双轴实践:入门(施洗)+持续(教导遵守)。小组应兼顾传福音与门徒培育。
    • 同在的信心:面对资源有限或环境挑战时,抓住主的同在应许作为动力。
    • 普世视野:祷告支持宣教、接待跨文化群体、参与本地跨文化服事,体现“万民”视角。

关键概念解析

  • 重要词汇:
    • 权柄(ἐξουσία,exousia):不仅是能力,更是合法统治权;基督差遣的根基。
    • 使…作门徒(μαθητεύσατε,mathēteusate):主命令的中心,强调“成为跟随与学习耶稣的人”,不仅是“受洗的人”或“听道的人”。
    • 万民(πάντα τὰ ἔθνη):包含所有民族与文化群体;超越种族与地域界限。
    • 奉…的名(εἰς τὸ ὄνομα):归入、归属的行动;“名”为单数,凸显三一神的合一。
    • 施洗(βαπτίζοντες):进入新身份与群体的外在记号,连接悔改与信心。
    • 教训…遵守(διδάσκοντες…τηρεῖν):持续教导并促成实践,目标是“顺服的生命”。
  • 象征意义:
    • 山:马太常用“山”作为启示与权柄的场域(如登山宝训),呼应此处的终极差遣。
    • 同在:以马内利主题的收束,象征神的同在伴随使命,不因环境而中断。

应用建议

  • 个人灵修:
    • 祷告与默想:用本段每日祷读,默想“权柄—差遣—教导—同在”的四步。
    • 行动计划:列出一位尚未信主或初信的朋友,本周采取一个具体陪伴步骤(探访、祷告、查经邀请)。
    • 顺服练习:选登山宝训中的一条教导(如马太5–7章),实践一周并记录经历。
  • 团体分享(小组查经带领):
    • 观察问题:
      • v.18的“权柄”如何改变我们对宣教的畏惧与犹豫?
      • 主命令的中心是什么?“去、施洗、教导”各在小组中如何落地?
      • “万民”在我们城市与邻里中对应哪些人群?
    • 讨论与回应:
      • 制定季度“门徒培育路径”:初访→基础福音班→受洗预备→信仰基础课程→生活操练同伴小组。
      • 祷告与分工:为未得之民与本地跨文化群体祷告,分派“去”的具体行动(关怀、语言支持、文化连结)。
    • 实践任务:
      • 下周每位成员完成一次外向的接触(邀请查经/分享见证),并在下次聚会简述经历与领受。
      • 选择马太福音的一条“吩咐”(如爱敌、诚实、施舍祷告),小组互相督责一周,分享遵守的挑战与祝福。

示例详情

适用用户

牧者与讲员

快速从经文生成三点式讲章草案,包含语境、要义、应用与故事线;对比多立场观点,完善论证,减少重复查找与整理时间。

神学院学生与研究者

围绕指定经段完成多维注释综览,提炼关键概念与争议焦点,形成结构清晰的作业提纲或研究框架。

小组长与团契带领者

一键获得查经流程与讨论问题清单,附背景导入与应用练习,轻松搭建60—90分钟高参与度聚会。

解决的问题

为牧者、讲员、神学生、小组带领者与认真研读圣经的信徒,提供一站式、多传统、可落地的经文深度解析服务: - 在有限时间内,快速获得结构完整的经文研究成果(经文信息、上下文、解读对照、关键概念、应用建议),帮助定稿讲章与课程。 - 以“保守派—自由派—灵修派”等不同神学视角进行并行对照,避免单一立场和断章取义,兼顾广度与深度。 - 支持多译本理解差异与原词要点识别,减少翻译差异造成的误读。 - 自动生成可用于个人灵修与小组查经的讨论要点与实践引导,提升带领效率与学习体验。 - 通过清晰的结构化输出,沉淀可复用的研经资产,形成体系化的知识库与教学素材。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多神学立场对照解读,保守、自由、灵修并列呈现,快速看清共识与差异。
自动补全经文上下文与历史背景,重建写作情境,避免断章取义,读懂段落原意。
同步参考多译本与原文词义要点,标注关键术语与象征,精准把握语义层次变化。
输出结构化解析报告,含语境、要义、应用与问题,一次生成即可用于备课与分享。
按场景定制解析深度与表达风格,灵修、查经、讲道、研究自由切换,贴合真实需求。
自动提炼核心神学概念与实践路径,将抽象教义转化为可落地的生活与事工建议。
提供权威注释脉络与常见误区提醒,平衡多方观点,形成稳健可验证的学习结论。
一键生成小组讨论提纲与问题卡,促进互动反思,显著提升查经与带领的效率。
支持关键词与主题定制,适配不同经卷与议题,持续沉淀个人与团队研究资产。
清晰标注关键经节与结构段落,辅助讲章框架搭建,缩短构思到定稿的整体时间。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7.50元 ¥15.00元
立减 50%
还剩 00:00:00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86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经文引用 } { 解析深度 } { 应用场景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