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知识科普账号运营规划专家

195 浏览
17 试用
4 购买
Sep 23,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门为B站知识科普类账号运营提供全面的规划方案。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框架,帮助用户精准定位账号方向、规划内容策略、设计视觉形象,并制定可持续的运营计划。提示词采用分步推理模式,从市场分析到具体执行细节层层递进,确保输出方案既具有战略高度又具备实操性。特别适合新媒体运营新手或需要系统化运营方案的内容创作者使用,能够有效提升账号的专业性和吸引力。

账号定位分析

核心定位

  • 日常科学科普账号,面向零基础用户,用易懂的视觉图解与可复现的低成本微实验,解释生活里的物理、化学、生物现象,培养基础科学素养与科学思维。
  • 账号调性:可信、轻松、有趣、不过度戏剧化;坚持“可验证、可复现、可引用”的内容标准。

目标受众

  • 年龄:18-28岁学生与职场新人
  • 特征:科学基础薄弱、对日常现象好奇、愿意动手但缺乏方法、喜欢短平快的知识点、对视觉友好与结论清晰的内容更有粘性。
  • 使用场景:碎片化通勤/睡前刷视频;周末动手做小实验;考试/工作前临时查概念。

差异化优势

  • 生活场景化:围绕宿舍、厨房、通勤、健身等真实场景,不做“高冷学术”,做“可感可做”的科学。
  • 轻实验+图解双通道:每期配套简明图解与安全可复现步骤,一半讲原理,一半讲怎么验证。
  • 反直觉选题策略:优先选“看似不合理、但科学上成立”的话题,激发讨论与记忆。
  • 稳定“系列化矩阵”:固定栏目与跨月延续,使新用户快速理解账号结构、老用户形成观看习惯。

内容策略规划

主要内容方向

  1. 日常现象解构(核心)
    • 物理:声音、光、热、力、流体、摩擦
    • 化学:溶解、酸碱、氧化还原、气体与味道
    • 生物:感官、睡眠、运动、食物消化、微生物
  2. 低成本桌面实验(安全可复现)
    • 使用常见材料(纸杯、盐、糖、小苏打、手机、手电筒)
    • 明确安全提示与替代方案
  3. 谣言识别与科学辟谣
    • 生活误区与网络流言,提供验证方法与参考来源
  4. 科学思维与方法
    • 测量误差、对照试验、单位直觉、图表读法、相关与因果
  5. 热点背后原理(轻量)
    • 用生活类比解释科技热点(AI、航天、材料)

选题策略

  • 原则:场景优先(宿舍/厨房/通勤/健身)>反直觉>可复现>安全优先。
  • 来源组合:季节与节日场景(温度、湿度相关)+平台热点话题+评论区高频疑问+经典科学误区。
  • 命名规范:问题型标题(为什么/会不会/到底),关键词前置,结论或钩子置尾。
  • 标签矩阵(差异化标签):#宿舍实验室 #一杯水的科学 #反直觉科学 #科学辟谣 #图解科学

内容形式

  • 视频长度:主线1.5-4分钟;快问快答型30-60秒;月度长条解释8-10分钟(每月1条)。
  • 结构模板:
    1. 开场问题(5-8秒)→
    2. 场景演示或微实验(40-80秒)→
    3. 原理图解(40-90秒)→
    4. 结论与适用边界(20-40秒)→
    5. 参考/安全提示(10-20秒)
  • 互动设计:投票弹幕(你的直觉是什么)、评论区“你试了吗”、系列连载编号(S1E03)。
  • 素材规范:横版为主(16:9),竖版剪辑用于二次分发;统一底色与图标库。

视觉形象设计

头像设计方案

  • 主题:家居形状的房屋线稿与烧杯/灯泡合体图标,传达“家里就能做的科学”。
  • 颜色:主色科蓝 #2A66FF;辅色明橙 #FF7A00;中性色深灰 #2B2B2B。
  • 风格:简化扁平、粗线条轮廓、中心构图;白底更显眼。
  • 细节:在右下角加小旗标签“Sci”,增强识别。

封面风格规范

  • 版式:16:9,安全区四边留边8%;标题置左上或居中;右上角系列角标(如S1E05)。
  • 字体:中文无衬线(思源黑体/得意黑),标题加粗;英数字用等线体。
  • 色彩:主色#2A66FF;强调色#FF7A00;辅助高亮#00C2A8;背景浅灰或渐变(蓝→青)。
  • 视觉元素:
    • 问题型:大问号与场景线稿(杯子/风扇/耳机)
    • 实验型:步骤1/2/3小卡片+箭头
    • 辟谣型:对比A/B,红色“不是全部真”印章
  • 文案模板(封面标题):
    • 问题型:为什么冰水更解渴?答案不只“更冷”
    • 实验型:只用盐和冰:5分钟看见“降温放大器”
    • 辟谣型:微波炉会“杀死营养”?实测告诉你不

简介文案

  • 账号简介(示例):
    • 日常里的科学,用轻实验+图解解释你每天遇到的现象。
    • 主线每周三/五/日更新;每月一期“长条解析”。
    • 系列:宿舍实验室|反直觉科学|科学辟谣|一杯水的科学
    • 安全第一,实验操作遵循指引;引用均有来源说明。

运营实施计划

更新频率安排

  • 周更节奏:每周3条(周三/周五/周日19:30);每月1条长内容(周末加更)。
  • 系列分布:周三“宿舍实验室”;周五“反直觉科学/辟谣轮换”;周日“图解科学/方法论”。

前90天内容日历(13周示例,3更/周,共39条)

  • Week 1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01|盐+冰的“超降温”有多快?安全版验证
    • 周五:反直觉科学S1E01|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从牛奶冰棒聊Mpemba现象
    • 周日:图解科学S1E01|为什么声音在室内更“吵”?混响与吸声简图
  • Week 2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02|手机手电+水杯=简易“投影仪”背后的几何光学
    • 周五:辟谣S1E01|微波炉辐射会伤身体?功率、屏蔽与安全距离
    • 周日:方法论S1E01|对照实验怎么做?用泡茶演示变量控制
  • Week 3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03|小苏打+醋的二氧化碳:如何安全可视化气体
    • 周五:反直觉科学S1E02|热咖啡为什么闻起来更香?挥发与嗅觉适应
    • 周日:图解科学S1E02|为什么屏幕看起来更蓝?白平衡与色温
  • Week 4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04|纸巾“虹吸”:水为何能“爬上来”
    • 周五:辟谣S1E02|维C遇热就没了?加热、溶解与实际损失
    • 周日:方法论S1E02|相关≠因果:用跑步与成绩的例子讲清楚
  • Week 5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05|磁铁真的能“放大”声音?纸杯扬声器试验
    • 周五:反直觉科学S1E03|冰水更解渴不是因为更冷:口腔感受器机制
    • 周日:图解科学S1E03|电风扇降温还是“加快蒸发”?热感与对流
  • Week 6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06|鸡蛋能被盐水“托起”:密度与浮力
    • 周五:辟谣S1E03|“无糖饮料更健康”?甜味剂、能量与摄入情境
    • 周日:方法论S1E03|误差从哪里来?尺子量长度的三种误差
  • Week 7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07|纸飞机为什么总左拐?重心与升力分布
    • 周五:反直觉科学S1E04|液体也能“走路”:毛细与表面张力
    • 周日:图解科学S1E04|为什么油水分层?极性与乳化剂
  • Week 8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08|用瓶子做“水龙卷”:涡旋与角动量
    • 周五:辟谣S1E04|“感冒吃抗生素更快好”?病毒与细菌的区别
    • 周日:方法论S1E04|怎么读一张图?柱状、折线和误读陷阱
  • Week 9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09|拉面为什么能“越拉越长”?面筋与粘弹性
    • 周五:反直觉科学S1E05|为什么湿衣服更冷?蒸发潜热与皮肤热平衡
    • 周日:图解科学S1E5(长条加更)|AI的“学习”像打靶:梯度下降类比
  • Week 10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10|一张白纸也能防晒?反射率与防晒科学
    • 周五:辟谣S1E05|“水果不能和牛奶一起吃”?消化与酸碱误解
    • 周日:方法论S1E05|抽样到底要多少?样本量直觉与置信区间
  • Week 11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11|为什么吸管能“堵住水”?压强与大气
    • 周五:反直觉科学S1E06|热水冲泡更“甜”?温度与味觉受体
    • 周日:图解科学S1E06|为什么有些金属摸起来更冷?导热与接触面积
  • Week 12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12|用硬币测“共振”:桌面声学小游戏
    • 周五:辟谣S1E06|“运动后立刻喝冰水会伤身”?体温调节与安全
    • 周日:方法论S1E06|单位直觉:帕斯卡、分贝、卡路里怎么“感觉”
  • Week 13
    • 周三:宿舍实验室S1E13|为什么衣服晾在阴影也会干?蒸发与风
    • 周五:反直觉科学S1E07|黑衣服真的更热吗?辐射与吸收的场景差异
    • 周日:图解科学S1E07|为什么冰箱有“冷风死角”?循环与负载

推广策略

  • 站内:
    • 话题与专题页:参与#知识科普#、#奇妙实验#等话题;在描述中加系列标签。
    • 互动:弹幕投票(你觉得A还是B);评论置顶“你也能在宿舍复现的步骤”。
    • 合作:与学习/效率类UP联动,做“科学提升学习体验”联名一期。
  • 站外:
    • 抖音/视频号短版剪辑做“问题引子”,引流至B站看完整版。
    • 封面与标题统一风格,建立跨平台识别。

数据监测指标

  • 播放与点击:封面CTR≥8%;前7天播放增长曲线(首24小时/72小时峰值)。
  • 完播与留存:完播率≥40%;30秒与60秒留存节点;中段跳出原因标注。
  • 互动:评论率≥2%;弹幕密度;收藏/转发比;系列追更率(看过上一集继续观看的比例)。
  • 粉丝:净增长趋势、来源(推荐/搜索/站外)、新粉完播率。
  • 质量:被引用/转载数;负面反馈率(误导/不安全)控制<1%。

风险提示与优化建议

  • 安全合规
    • 严禁危险试验(强腐蚀、易燃、加压容器、混合清洁剂产生有毒气体等)。
    • 明确“家庭可做/不可做”标签;提供个人防护提示(手套、通风)。
  • 科学严谨
    • 所有结论给出适用边界与参考来源(教材/论文/权威网站);避免过度简化导致误解。
    • 使用对照与重复验证,避免一次性结果。
  • 版权与素材
    • 自制图解与拍摄素材,外部引用图表需标注来源并符合版权规则。
  • 运营优化
    • A/B测试封面与标题(问题型 vs 结论型),每周至少1次小规模测试。
    • 复盘机制:每周复盘三个维度(标题钩子、前15秒节奏、图解清晰度)。
    • 评论区FAQ沉淀为“加餐”短视频,将高频问题转化为选题。

附:选题库(示例,按方向分类)

  • 日常现象解构
    • 为什么碳酸饮料“更爽”?CO₂与口腔受体
    • 为什么雨后空气更“好闻”?土臭素与嗅觉
    • 手机外放为何不如耳机清晰?距离与声压
    • 夜间灯光下虫子“往灯扑”的真因
    • 泡面“口感变差”的科学:淀粉回生
  • 低成本桌面实验
    • 纸巾虹吸对比不同材料
    • 盐水浮力梯度做“分层瓶”
    • 醋+小苏打气球充气安全版
    • 手电筒光路遮挡与影子形状
    • 自制简易辐射冷却演示(模型)
  • 谣言识别
    • 柠檬水“排毒”?代谢与证据
    • “不吃晚饭更健康”?能量与昼夜节律
    • 电磁炉辐射与微波炉对比
    • “越出汗越减脂”?水分与能量
    • “纯天然更安全”?化学“天然”与“合成”
  • 科学思维与方法
    • 为什么要做盲测?咖啡口味案例
    • 抽样偏差:只看朋友圈的误判
    • 单位换算的生活直觉:分贝与音箱
    • 误差传播:用尺子量桌面高度
    • 相关与因果:冰淇淋与溺水的“假相关”
  • 热点背后原理
    • AI“理解”与统计学习的区别
    • 航天发射中的“逃逸速度”误解
    • 材料“自修复”的生活类比
    • 电池寿命与充电习惯的科学
    • 智能风控为何怕“异常点”:异常检测直觉

封面模板(结构说明)

  • 模板A:问题型
    • 背景:蓝→青渐变;左上大标题(两行问题);右侧场景线稿;右上角系列角标。
  • 模板B:实验型
    • 背景:浅灰;中部“步骤1/2/3”卡片;下方小结论条;左上标题。
  • 模板C:辟谣型
    • 背景:白底;左侧“流言”红框,右侧“事实”绿框;中部对比图;角落“实测”章。

以上方案可直接执行:先按封面模板与简介完成账号包装,按90天日历启动更新;每周进行数据复盘与A/B测试,逐步优化选题与封面标题。

账号定位分析

核心定位

  • 城市青年与亲子家庭的自然历史学习与线下体验连接点:用“看得懂、能去做、能去看”的内容把线上兴趣转化为线下到馆与研学报名。
  • 内容主张:把展览与馆藏背后的科学故事、实用参观攻略、亲子友好活动预习包,做成系列化栏目与主题季,形成持续更新的“线上博物馆”。

目标受众

  • 亲子家庭(父母28–40岁,孩子6–12岁):希望内容安全、趣味、可复现;偏好明确的参观动线、活动难度说明、时间与费用信息;重视预约指引与人群拥挤避峰建议。
  • 城市青年(18–30岁):喜爱新奇与审美;偏好“一个点讲透”的知识密度与故事性;愿意参与线下展览打卡与特色讲座/主题夜场。
  • 对展览与研学活动感兴趣的群体(18–35岁):关注展览亮点、稀有馆藏、幕后故事与专家访谈;需要清晰的报名入口与活动安排。

差异化优势

  • 线下资源与场景真实感:馆藏实拍、展陈导览、标本修复/研究幕后,相对平台上泛科普更具信任与沉浸感。
  • 主题季+栏目矩阵:可在平台内形成“合集”沉淀,提升二次传播与长期搜索价值。
  • 家庭友好与转化链路完整:内容内嵌参观攻略、活动须知、报名引导与FAQ,降低决策成本。
  • 统一视觉识别与数据驱动迭代:以“自然质感+科学清晰”为美术基调,系统化监测封面、标题与前10秒表现并优化。

内容策略规划

主要内容方向

  1. 展览与馆藏解读(核心转化向)
    • 栏目:展厅看前知道、馆藏十分钟、幕后修复台
    • 目标:提前种草展览亮点与观展路线,解读一件重点馆藏的来龙去脉
  2. 城市生态与自然观察(参与向)
    • 栏目:城市生态小分队、周末自然观察指南
    • 目标:把自然史知识落到生活场景,鼓励亲子共学与青年打卡
  3. 化石与地球故事(知识深度向)
    • 栏目:化石真相局、地球事件档案
    • 目标:故事化讲清时间尺度、演化与古环境
  4. 亲子友好科学小实验/手作(实践向)
    • 栏目:科学玩具间、标本观察课
    • 目标:低成本、可复现、安全的家庭活动,内嵌活动报名引导
  5. 研学活动与讲座(转化与口碑向)
    • 栏目:活动预热直播、活动回顾纪实、导师面对面
    • 目标:降低报名顾虑,展示活动价值与安全规范

选题策略

  • 主题季规划(季度为单位,12周为一季)
    • 春季(城市生物多样性季):街角鸟类、春花昆虫、湿地与候鸟;配套“周末自然观察指南”
    • 夏季(恐龙与古海洋季):恐龙时代、古海生物、化石形成;配套“化石真相局”
    • 秋季(岩石矿物与地球故事季):成岩、矿物识别、地质灾害科普;配套“展厅看前知道:矿物专题”
    • 冬季(冰期与气候季):冰川与气候变迁、人类与环境;配套“幕后修复台:低温保存与材料”
  • 节点联动
    • 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国家科普日、寒暑假、开学季、节假日夜场
  • 选题颗粒度分级(便于排产)
    • S级(转化直链):新展预告、展厅导览路线、热门活动预热与报名说明
    • M级(口碑向):单馆藏深度解读、专家访谈、活动回顾纪实
    • L级(流量向):城市生态观测、亲子实验/手作、节日主题盘点

内容形式

  • 短视频(1–3分钟):一个点说透+明确行动指引(适合流量与引导)
  • 中视频(5–8分钟):馆藏故事/小专题(适合口碑与收藏)
  • 长视频(12–20分钟):主题季大纲/深度纪录(提升专业形象)
  • 直播(60–90分钟/月):云导览、活动答疑、专家连麦(设置预约与回放合集)
  • 专栏图文:参观攻略、清单式知识、活动报名须知FAQ
  • 结构模板(建议)
    • 开场3–5秒钩子:问题/反差/稀有镜头
    • 中段解释:故事线+关键术语视觉化
    • 结尾行动:到馆建议/报名入口/合集导流
  • 标题与封面文案公式
    • 标题:场景+问题+价值(例:“恐龙骨骼为什么会‘塌陷’?展厅里能看到修复全过程”)
    • 封面文案:核心名词+强场景图(例:“馆藏化石修复|幕后首次公开”)

视觉形象设计

头像设计方案

  • 主题元素:抽象化菊石/三叶虫与等高线叠加,象征时间尺度与地层学;可融入简化馆体轮廓。
  • 颜色体系(自然质感+理性)
    • 主色:#2F5D50(深林绿)、#3A3E57(岩层蓝灰)
    • 辅色:#D6B77A(化石砂)、#9EC3B0(雾绿)
  • 规范
    • 尺寸建议:512×512,圆形安全区内避免细字;对比强、简洁,不放过多文字
    • 深浅两套版本,适应深色/浅色界面

封面风格规范

  • 尺寸:1146×717(B站封面推荐比例16:9)
  • 构图:大图主视觉(馆藏/观察场景)+左下角半透明标题条+右上角栏目角标
  • 字体:无衬线中文(如思源黑体/圆体风格),标题字重偏粗,避免过长句
  • 色彩:主题季使用固定强调色(春:雾绿;夏:砂色;秋:蓝灰;冬:深林绿)
  • 组件:栏目角标、期数编号、合集标识统一样式,保证系列识别
  • 素材原则:自有拍摄或授权素材;宏观特写与纹理照片提升真实感

简介文案

  • 版本A(标准版):自然历史线上博物馆。展览导览、馆藏故事、城市生态与亲子实践,用好看且靠谱的内容连接线下参观与研学。预约与活动指引见置顶评论与合集。
  • 版本B(亲子版):陪孩子一起探索自然史!轻松看展、动手做实验、周末观察指南,安全可复现。线下活动与报名入口见置顶评论。

运营实施计划

更新频率安排

  • 周更节奏(建议每周2–3条视频+月度直播)
    • 周二:馆藏十分钟(M级)
    • 周四:城市生态小分队/亲子实验(L级)
    • 周六:展览看前知道/活动预热(S级)
    • 每月最后一周:主题季直播(云导览+报名答疑),回放入合集
  • 主题季执行(示例首季12周)
    • 第1–2周:总览片+展厅路线建议+重点馆藏导览
    • 第3–8周:每周2条栏目固定更新,穿插亲子实验与城市观察
    • 第9–10周:专家访谈/幕后修复台,推出活动预热
    • 第11–12周:活动回顾纪实+下一季预告+合集整合与二刷引导

推广策略

  • 站内
    • 建立“合集”与“系列角标”,提高连续观看与收藏
    • 直播预约与动态预告,投稿设置分区规范(科普/纪录/生活)
    • 联动同城/垂类UP(自然摄影、城市漫游、科学教育)做话题共创或联名观察挑战
    • 评论区运营:置顶参观/报名入口说明、答疑模板与高赞评论汇总
  • 站外与线下(不做硬营销)
    • 展厅设置“内容打卡点”与二维码引导至B站合集(授权与隐私合规)
    • 研学活动现场收集素材,用于回顾与口碑传播
  • 转化路径设计(轻引导)
    • 视频结尾与简介:明确“到馆看真品/报名参与实践”的价值
    • 合集描述与置顶评论:统一预约与报名通道说明、时间地点与注意事项
    • 直播:FAQ固定环节、弹幕关键词汇总、活动名额与安全规范说明

数据监测指标

  • 流量与留存:播放、完播率、前10秒留存、来自合集的二次播放占比
  • 互动:点赞/投币/收藏/评论比、弹幕密度与有效问答数
  • 转化:预约/报名点击量与转化率(从简介/置顶评论/直播预约的来源占比)
  • 内容结构:封面CTR、标题点击率、不同栏目与分区的表现差异
  • 受众画像:新粉来源、年龄与地区分布、设备与观看时段
  • 节奏与季节:主题季内各周的指标趋势(发现高峰与衰减点并优化)

风险提示与优化建议

  • 合规与安全
    • 严禁涉及野生动物非法采集、交易、饲养等内容;野外拍摄遵守保护区规定
    • 未成年人出镜需监护人同意,避免披露个人信息;活动内容确保安全可控
    • 素材版权明确授权,标本与展陈拍摄遵守馆内规定与版权标识
  • 科学严谨
    • 信息来源注明(书目/论文/馆方资料),避免夸大或误导;对争议话题保持中立与审慎
  • 运营优化
    • 封面与标题AB测试,每季至少2轮;保留高表现模板
    • 开场三秒明确问题与看点;中段加入“可视化术语卡”与简单类比
    • 评论区设“快速答疑清单”(开放时间、交通、适龄建议、时长、报名方式)
    • 全量字幕与关键术语词卡,提升可学习与二次传播
    • 合集与主题季收尾制作“学习地图”与“到馆清单”,方便收藏与转化

此方案围绕自然历史科普的栏目矩阵、主题季执行、视觉系统与运营节奏,兼顾线上知识传播与线下到馆/报名的转化路径,符合B站社区氛围与平台规范,可直接落地实施并随数据持续迭代。

账号定位分析

核心定位

  • 面向备考学生的物理短课程账号,主打“考点速懂 + 解题思路拆解 + 小型实验演示”三位一体。
  • 内容以3–5分钟微课为主体,辅以60–90秒速卡点短视频,强调短节奏、可视化与可复用的解题框架。
  • 目标是提升完播率与讨论度,用结构化脚本和互动设计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解题路径。

目标受众

  • 高一至高三备考学生(高考/学业水平/校内阶段测),兼顾竞赛初阶群体。
  • 学习需求:掌握高频考点与典型题型的思路,快速定位易错点;喜欢动手实验与直观演示,偏好短、快、干的讲解。
  • 使用场景:碎片化时间刷题复盘、考前速记、课堂后查漏补缺。

差异化优势

  • 以“思路模板”与“可视化实验”连接概念与考题,避免单纯刷题或纯理论灌输。
  • 固化“短节奏脚本 + 标准化互动组件”的课程产品化,提升学习体验与数据表现。
  • 根据考试周期做主题化排期(周主题、月合辑),形成完整复习路径与可收藏的知识地图。

内容策略规划

主要内容方向

  • 考点速懂:每个视频聚焦1个核心概念或规律(如动量守恒、安培力、光的干涉),用图解与演示快速建立直觉。
  • 解题思路拆解:提炼“3步法/4象限法/常见模型库”(例如“受力—关系—方程—检验”),配1道典例与1道变式。
  • 实验演示与原理:用安全可复现的小实验(弹簧振子、简易电路、光学台替代品)验证公式前提与边界。
  • 易错坑与纠偏:集中讲“单位与量纲、坐标系选取、近似条件、图像读题”四类高频坑。
  • 套题与阶段复盘:周末出“本周题单”与“错题清单”,月末做合辑复盘与方法盘点。
  • 竞赛入门(可选):基础力学与电磁入门模型,强调“思路迁移”而非深度难题。

选题策略

  • 大纲导向:围绕必修1/2与选修模块,按力学→电磁→热学→光学→近代的顺序循环覆盖。
  • 题型横向:选择题(概念辨析、图像)、计算题(守恒/能量/叠加)、实验题(数据处理/误差)。
  • 难度阶梯:同一考点设置“入门例题→典型题→易错变式”,保证阶梯化学习。
  • 数据驱动:根据保留时长与评论热点动态迭代选题(如留存掉点集中在公式推导段则缩短理论叙述、增强演示)。
  • 时令策略:考试月加密“套题/错题复盘”与“考前速记”,寒暑假偏基础与竞赛入门。

内容形式

  • 主体微课(3–5分钟):横屏,面向课堂复盘;节奏以8–12秒话题小段落切分。
  • 速卡点短视频(60–90秒):高频考点/易错提醒/方法金句,竖屏便于碎片化传播。
  • 互动小测:视频内弹幕倒计时+结尾单题;评论区发布题面与选项,置顶公布解析。
  • 合集与系列:按模块建合集(如“力学必修1”“电磁核心10讲”),方便收藏与系统学习。
  • 专栏配套:图文总结公式、步骤清单与错因图谱,支持二次复盘。
  • 月度直播Q&A(30–45分钟):答疑与学习方法梳理,收集下月选题。

视觉形象设计

头像设计方案

  • 图形符号:简化“F=ma”与正弦波叠加的几何图形,体现力学与波动的核心意象。
  • 色彩建议:理性科技向蓝灰系为主,配亮色点缀提高识别度。
    • 主色:#2D6CDF(深蓝),副色:#6BC1FF(亮蓝),强调色:#F7B500(暖黄)。
  • 形态规范:圆形构图,居中主符号,3px白描边以提升小图清晰度。

封面风格规范

  • 排版结构:左上模块标签(如“必修1/电磁”)、中央大标题(10–12字关键词)、右下角小图标(概念/实验)。
  • 视觉语言:高对比背景+清晰公式/图示,避免密集文字;保留安全区以适配不同终端。
  • 标题模板:
    • 【3分钟速懂】动量守恒的两类套路:看图就会
    • 选择题爆坑|安培力方向一招锁定(附1题)
    • 实验题稳分|斜面加速度测量的三个误差源
  • 统一元素:同色系条带、微网格纹理、模块角标(如“必修1”“高考”“实验”)。

简介文案

  • 账号简介:用短节奏讲物理,让考点更直观、解题有路径。每周3更微课 + 速卡点短视频,配题单与实验演示,考前可速刷合辑。
  • 固定口号:看得懂、做得对、稳稳得分。

运营实施计划

更新频率安排

  • 周节奏(示例):
    • 周一:考点速懂(3–5分钟)
    • 周三:解题思路拆解 + 1道变式(3–5分钟)
    • 周五:实验演示与易错纠偏(3–4分钟)
    • 周二/周日:60–90秒速卡点短视频各1条
    • 周末加更:本周题单与错题清单(专栏/动态)
  • 月度主题:
    • 第1周:力学基础(受力分析/能量/动量)
    • 第2周:电磁核心(电场/电路/磁场)
    • 第3周:光学与热学(成像/干涉/热力学)
    • 第4周:综合套题与复盘(按本月数据优化)
  • 制作流程:
    • D1选题与脚本→D2拍摄与实验→D3剪辑与字幕→D4审核与发布→D5复盘数据与互动。

推广策略

  • 合集运营:为每个模块建立合集,封面统一,置顶合集链接,方便收藏与系统刷。
  • 分区与标签:投放“知识区-校园/科学科普”,标签包含“高考物理/必修1/实验题/选择题/错题”,提高搜索命中。
  • 标题与首屏优化:前8秒用问题引子或情境图示;标题前缀统一“X分钟速懂/稳分/爆坑”,提高点击与留存。
  • 评论区运营:置顶“本期题面+选项+答题指引”,48小时内补充“高赞解析”;鼓励打卡与错因分享。
  • 动态与直播:每周发布题单与学习路线图;月度直播收集问题与公布下月主题。
  • 合作共创:与同领域UP合作做“同一考点不同题型”的联动视频,互相引流(遵守平台规则与非营销化原则)。

数据监测指标

  • 播放与留存:
    • 3秒点击留存≥85%
    • 15秒留存≥75%
    • 完播率(3–5分钟微课)≥45%,目标优化至55%
  • 互动与转化:
    • 互动率(点赞+评论+收藏/播放)≥6%,目标≥8%
    • 评论质量(含“思路/错因/步骤”关键词占比)≥30%
    • 收藏率≥3%,题单/合集收藏增长月环比≥20%
  • 讨论与学习行为:
    • 置顶题帖参与人数(有效答题)≥150/条,答题正确率提升趋势
    • 专栏阅读完成率≥50%
  • A/B测试:
    • 首屏方案:有脸出镜 vs 纯板书;5–8秒冷启问题 vs 直接给结论
    • 封面方案:概念图标 vs 实验照片;暖黄点缀大小
    • 标题语气:稳分型 vs 爆坑提醒型
    • 迭代周期:每两周总结一次,保留优胜方案进入模板库。
  • 数据驱动动作:
    • 完播低:缩短理论段,增加例题动画与过渡提示;在2分钟处插入“小测”提升后半段留存。
    • 评论少:结尾明确“本期互动题”,给予标准答题格式,48小时内高赞解析。
    • 收藏低:在总结段投放“可下载步骤清单(专栏)”,引导“收藏+回看”。

风险提示与优化建议

  • 内容合规与安全:
    • 避免危险实验与化学/电学高风险操作;所有实验提供安全提示与家庭可替代方案。
    • 使用公开过往试题或自编题,标注来源,避免版权与泄题风险。
    • 不做“押题承诺”,以“方法与思路”作为主叙事,符合平台社区氛围。
  • 教学质量:
    • 概念与前提条件必须明确(近似、适用范围、边界),避免误导。
    • 配字幕与单位/量纲校验,减少理解误差;图像题确保坐标与比例准确。
  • 节奏与体验:
    • 严控每段8–12秒信息块,使用转场提示词(总结、因此、下一步)降低认知负荷。
    • 统一公式样式与色彩编码(概念=蓝、步骤=黄、易错=红),形成识别与记忆锚点。
  • 持续优化:
    • 建立“错因库”与“方法清单”长期沉淀,定期做“复盘合辑”提升收藏与复看。
    • 根据考试季调整频次与主题,适度增加套题与综合训练,但保持短节奏原则。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将AI塑造成“B站知识科普账号运营规划专家”,在创作者仅需提供知识领域、运营目标与受众特征的前提下,一次性产出覆盖定位、内容、视觉、节奏、推广与数据监测的完整运营方案。通过分步推理,既给出战略方向,又落到执行清单,帮助账号快速明确差异化、建立稳定供给、提升完播与粉丝增长,显著降低试错成本。适用于0-1启动、赛道转型、栏目升级、投放前策略梳理等高频场景,目标是在7天内完成启动蓝图、30天形成稳定更新节奏,并持续通过数据驱动优化。

适用用户

科普新手UP主

用提示词快速确定账号定位与差异化标签,生成前90天内容日历、选题库、封面模板与简介文案,开局就有清晰路线。

教育机构与科普场馆运营

为博物馆、科研院校打造B站品牌账号,制定系列栏目与主题季,统一视觉规范,配置更新节奏与推广计划,提升到馆/报名转化。

教师与教育创作者

将课程知识转为易懂短视频,生成脚本结构与互动设计,安排周月排期,设置数据监测指标,提升完播、收藏与讨论度。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账号定位与受众画像,明确差异化标签与传播方向,快速确定内容主线
自动输出多领域内容矩阵与季度选题库,轻松覆盖历史科学文化技术等热门赛道
智能设计头像封面与简介文案,统一视觉风格与品牌记忆点,提升点击与关注转化
一键生成更新节奏与周月排期,避免断更与内容堆叠,让账号长期稳定增长
提供站内推广打法与联动建议,结合话题页、合集、互动引导,快速扩大曝光面
内置数据监测指标与复盘模板,自动提示优化方向,提高完播率、互动率与留存
明确内容合规与风险边界,规避敏感话题与平台禁区,保护账号安全与口碑
按目标导向定制策略,如涨粉转化完播提升,一次生成即可直接落地执行
输出完整可复制的运营规划文档,团队协同、交付汇报与复盘记录一站式搞定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29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知识领域 } { 运营目标 } { 受众特征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