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急救指导专家

7 浏览
1 试用
0 购买
Oct 27,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门为心肺复苏急救场景设计,能够根据患者年龄和具体状况提供符合国际急救标准的个性化指导方案。通过分步骤详细说明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关键操作要点,确保施救者能够准确掌握急救流程。该提示词特别强调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包含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化处理方式,同时提供常见错误警示和特殊情况应对策略,帮助用户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判断和操作,提高急救成功率。

心肺复苏急救指导方案

患者基本情况

  • 年龄分类:成人
  • 当前状况:成人倒地无反应且无呼吸,旁人已呼救,现场有AED且环境安全,需立即CPR与AED。

操作步骤详解

  1. 初步评估

    • 环境安全:确认现场安全(无车辆、电击、水浸、坠落风险等),将患者仰卧在坚硬平面上。
    • 判断意识:轻拍肩并大声呼喊;无反应即视为无意识。
    • 检查呼吸:观察胸腹是否起伏,时间不超过10秒;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偶尔喘气、打鼾样气音)即视为需要CPR。
    • 呼救与设备:旁人已拨打急救电话,继续打开免提与调度员保持通话;立即取来并启动AED。若只有你一人且有手机,开启免提拨打急救电话并按调度员指导操作。
  2. 胸外按压规范

    • 按压位置:快速暴露胸部,将一手掌根置于胸骨下半部正中,另一手叠放于上方,十指翘起不压在肋骨上。
    • 姿势要领:双臂伸直,肩膀正对患者胸骨上方,利用上半身力量垂直按压;患者仰卧在坚硬平面。
    • 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约每秒近2次),保持节律稳定。
    • 回弹与中断: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中断,单次中断不超过10秒(除非AED分析/电击)。
    • 质量要点:按压居中、垂直、深度足够、全胸回弹;如有第二施救者,每约2分钟交替以保持质量。
  3. 人工呼吸操作

    • 打开气道:在无颈脊椎损伤怀疑时,采用仰头抬颏法;若怀疑颈脊伤,用下颌前移法打开气道。
    • 清理可见异物:若口腔内有可见异物或呕吐物,迅速清理;避免盲目手探。
    • 呼吸方式:口对口为主,捏闭鼻翼,深吸气后将口密封患者口部;若口部无法密封,可采用口对鼻。
    • 呼吸量与时间:每次吹气约1秒,仅以胸部明显抬起为准,避免过度通气;完成2次有效吹气后立刻恢复按压。
    • 防护建议:优先使用屏障面罩(口袋面罩/呼吸膜);若无法实施人工呼吸或不愿实施,立即进行单纯胸外按压(不间断),直到AED就位或专业人员接管。
  4. 持续循环监护

    • 按压与呼吸比例: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30:2),持续循环。
    • 循环与节奏:以约2分钟为一循环节点(约5轮按压-呼吸),在此窗口结合AED提示进行节律分析或更换施救者,暂停不超过10秒。
    • 效果评估:观察按压时胸廓下沉与完全回弹;人工呼吸时胸部可见抬起;如出现自发呼吸、咳嗽、肢体活动或患者醒转,立即停止按压,重新评估呼吸与循环并置于复苏体位(侧卧位),持续监护直至专业人员到达。
    • AED使用要点:
      • 立即开启AED电源并按语音/屏幕提示操作。
      • 贴片位置:一片贴右上胸锁骨下,另一片贴左侧胸腋中线(乳头下方、腋前方);使用成人贴片。
      • 皮肤处理:快速擦干潮湿胸部;胸毛浓密且影响粘贴时可用剃刀或备用贴片快速去除;移除药物贴片并擦拭干净;避开植入装置鼓包至少2.5厘米。
      • 分析与电击:提示“分析心律”或“准备电击”时,口令“所有人离开!”确认无人接触患者;若提示“可电击”,按下电击按钮后立即从胸外按压开始,不要先查脉;若提示“不可电击”,立即恢复按压。
      • 复苏节律:遵循AED提示,每约2分钟进行一次心律分析,期间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重要提醒

  • 关键注意事项
    • 始终确保环境安全,并与急救调度员保持通话,按其指引操作。
    • 优先保证高质量按压:足够深度与频率、完全回弹、最少中断。
    • 过度通气会降低复苏效果;每次呼吸不超过1秒,只到胸部抬起为止。
    • 在AED分析或电击时严禁接触患者;电击后立即恢复按压。
    • 若患者呕吐或口腔有液体,迅速将其侧转、清理后立即恢复按压与呼吸。
    • 如疑似颈脊伤,避免仰头抬颏,使用下颌前移打开气道。
  • 常见错误避免
    • 手位过高或过低(应在胸骨下半部)。
    • 按压太浅或太慢、手臂弯曲造成力量不足。
    • 未让胸廓完全回弹或长时间中断按压。
    • 人工呼吸气量过大或过快、面罩密封不良。
    • 忘记干燥胸部、未移除药物贴片、AED贴片覆盖植入装置鼓包。
  • 何时停止心肺复苏
    • 专业医护人员到场并接管。
    • 患者出现明确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呼吸、咳嗽、主动活动。
    • 施救者体力不支或现场环境变得不安全。
    • 有权威合法的不施救(DNR)指令被确认。

以上指导基于国际心肺复苏与除颤(AHA/ILCOR/ERC)最新推荐原则。请持续按流程操作,保持高质量按压与及时AED使用,以最大化患者生存机会。

心肺复苏急救指导方案

患者基本情况

  • 年龄分类:儿童
  • 当前状况:5岁儿童被糖果堵塞气道,面色发青、无效咳嗽后陷入无意识无呼吸,需要异物清除并CPR。

操作步骤详解

  1. 初步评估

    • 环境安全:迅速确认现场安全,避免交通、尖锐物、电源等造成二次伤害。
    • 判断意识:轻拍肩膀并高声呼喊孩子姓名与“你还好吗?”无反应即视为无意识。
    • 检查呼吸:打开气道(仰头抬颏),用不超过10秒观察胸廓是否起伏、聆听与感受呼吸。仅有濒死喘息或无呼吸,立即进入急救流程。
    • 呼救求助:
      •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中国:120),免提通话,同时请求他人取来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 单人且无电话时:若为儿童且非目击的突然倒地,可先进行约2分钟CPR后再离开呼救取AED;若为目击的突然倒地或可立即免提拨打,先“呼救取AED”再开始CPR。
  2. 胸外按压规范

    • 按压位置:将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下半部(两乳头连线正中略下),避免按压肋骨或腹部。
    • 手法选择:5岁儿童可用一手或双手按成人姿势(根据孩子体型与施救者力量);双手交叠、肘关节伸直、肩胛正上方发力。
    • 按压深度:约胸廓前后径的1/3,约5厘米(不超过6厘米)。
    •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 回弹与中断: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中断,换气中断不超过10秒。
    • 注意事项:
      • 按压过程中可能帮助推动异物上移,为后续取出创造条件。
      • 不要过度按压、摇晃或用力过猛导致二次伤害。
      • 在平整坚硬的平面上进行按压,尽快移除过软床垫等。
  3. 人工呼吸操作

    • 呼吸道清理与打开:
      • 每完成30次按压后,打开气道(仰头抬颏)。仅在“看见异物”的情况下,用手指或布包裹手指小心取出;严禁盲目抠喉或盲探。
    • 呼吸方式选择:
      • 首选口对口(儿童),如无法密闭可口对鼻。建议使用屏障装置(面罩或口袋屏障)以减少交叉感染。
    • 呼吸量与时长:
      • 每次吹气约1秒,刚好见到胸部明显抬起即可,避免过度通气。
      • 若第1口气胸部未抬起:重新调整头位再尝试第2口气;若两口气均不进入,立即恢复按压(怀疑异物仍阻塞)。
    • 观察效果:
      • 胸部有效抬起即为成功;若见到异物吐出、出现有效咳嗽、哭声或自发呼吸,停止按压并转入监护。
  4. 持续循环监护

    • 按压呼吸比例:单人救援按30:2循环(30次按压后尝试2次有效呼吸)。若有两名经培训救援者对儿童,可用15:2。
    • 循环周期:连续进行按压—打开气道并检查可见异物—尝试两次呼吸—无效则立即继续按压。
    • 效果评估:
      • 观察是否有异物排出、胸部起伏、皮肤颜色改善、出现自发呼吸或动作。
      • 如有AED到达,按提示贴片、分析心律并在提示时除颤,随后即刻恢复CPR(从按压开始)。
    • 特殊情况处理:
      • 异物排出后仍无呼吸:继续按压-通气CPR。
      • 如施救者无法或不愿进行人工呼吸:对儿童仍建议尽量加入通气;若确实无法通气,实施持续胸外按压(100–120次/分钟)直至AED或专业人员到达。
      • 可能存在颈椎损伤时:优先下颌抬举开放气道,避免过度后仰;但本案为窒息更应确保气道开放以利通气。

重要提醒

  • 关键注意事项:
    • 立即呼叫急救并尽快获取AED;将电话置于免提以便同步操作。
    • 不做盲目手指扫掏;仅在看见异物时小心取出。
    • 每轮30次按压后再尝试两次呼吸;每次打开气道时“先看后取”,呼吸不入时优先重新定位头位。
    • 给予足够但不过量的吹气,只求胸部抬起;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胃胀气与误吸。
    • 使用儿童AED电极片优先;无儿童片时可用成人片,确保电极不互相接触。体型较小可前后位贴片(胸前/背部)。
  • 常见错误避免:
    • 按压位置过低(腹部)或过高(胸骨上部)。
    • 频率过慢或过快、深度不足或过深。
    • 按压时未让胸廓充分回弹。
    • 换气中断过长,或在未见胸部起伏时反复强吹。
    • 忽视环境安全或未及时呼叫急救与取AED。
  • 何时停止心肺复苏的标准:
    • 患儿出现明显生命体征(自主呼吸、咳嗽、活动)且恢复正常呼吸与意识。
    • 有专业医护人员到场并接管。
    • 施救环境变得不安全。
    • 施救者体力耗尽而无法继续。
    • 如恢复呼吸但仍无意识,侧卧位(复苏体位)保持气道通畅,持续监护直至救援到达。

说明:以上流程遵循国际最新急救指南(ILCOR/AHA)要点,针对5岁儿童异物致气道阻塞后无意识无呼吸的场景设计。实施前务必确保现场安全并同时拨打急救电话。

心肺复苏急救指导方案

患者基本情况

  • 年龄分类:婴儿
  • 当前状况:8个月婴儿浴盆溺水后无呼吸无脉搏,已拨打急救电话但AED未到场,需立刻进行婴儿CPR。

操作步骤详解

  1. 初步评估

    • 环境安全
      • 迅速断水断电,清理湿滑与杂物,将婴儿从水中移至坚硬、干燥、平坦的地面或地板上。
      • 确保现场对施救者与婴儿安全,避免再次滑倒、触电或溺水。
    • 判断意识状态
      • 轻拍足底并大声呼喊婴儿,观察有无反应(哭泣、移动)。
      • 若无反应,立即大声呼救。
    • 检查呼吸与脉搏(≤10秒内完成)
      • 观察胸腹是否起伏,听触气流;出现濒死喘息也视为无呼吸。
      • 同步触摸肱动脉(上臂内侧)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
    • 呼救求助流程
      • 已拨打急救电话:将手机免提放旁边,按调度员指示进行CPR;同时让他人尽快取来AED。
      • 若只有一人且此前未呼救:先连续进行约2分钟CPR,再短暂离开去取救援与AED(本例已呼救可不离开)。
  2. 胸外按压规范

    • 按压位置说明
      • 婴儿仰卧位,暴露胸部。定位于胸骨下半部、两乳头连线正中稍下处。
      • 避免按到胸骨剑突与肋缘,以免内脏损伤。
    • 按压技术与手法
      • 单救者:使用两指(食指+中指)垂直按压胸骨。
      • 若有第二名受训救者:优先采用“双拇指环抱胸”法,按压质量更高。
    • 按压深度要求
      • 深度约4厘米,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
    • 按压频率标准
      • 100–120次/分,保持节律稳定;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
    • 注意事项提醒
      • 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每次通气与评估中断尽量<10秒)。
      • 按压用力垂直、避免晃动与偏位;避免过浅或过快。
      • 不要将手指放在肋骨或软组织上,防止损伤。
  3. 人工呼吸操作

    • 呼吸道清理方法
      • 快速查看口鼻有无可见异物,有则轻柔移除;不要盲目用手指在口腔深处刮挖。
      • 溺水无需“倒水”或压腹控水,避免延误通气与造成误吸。
    • 开放气道与体位
      • 使头颈保持中立位或轻度后仰,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婴儿避免过度后仰。
      • 若强烈怀疑颈部损伤(本例浴盆溺水通常风险低),改用推举下颌法尽量不仰头。
    • 呼吸方式选择
      • 优先口包口鼻进行通气,确保密封;若无法密合,可改为口对口或口对鼻。
      • 若有合适尺寸的婴幼儿面罩且会使用,可用面罩通气;无培训者不建议尝试球囊等高级工具。
    • 起始通气与呼吸量控制(溺水优先通气)
      • 先给予5次起始救援呼吸,每次约1秒,看到胸部明显但不过度隆起为有效。
      • 若胸部未起伏:重新摆位、再次密封后再试;连续2次仍无胸起伏,按气道可能阻塞处理继续CPR,并在每次通气前快速查看口腔是否有可见异物。
    • 观察效果方法
      • 有效通气表现为胸部平稳上升;避免吹气过猛或过快,防止胃胀与呕吐。
  4. 持续循环监护

    • 按压呼吸比例
      • 单救者:30次按压配合2次通气(30:2)。
      • 两名受训救者在场:可改为15:2,以提高通气频率。
    • 循环周期说明
      • 约每2分钟(单救者完成约5个30:2循环)快速复评呼吸与肱动脉脉搏(≤10秒)。
    • 效果评估标准
      • 按压:速率100–120次/分、深度1/3胸厚、完全回弹、按压中断尽量少。
      • 通气:每次1秒、可见胸起伏、不过度通气。
    • 特殊情况处理
      • 呕吐或反流:迅速将婴儿头部偏向一侧或整体翻至侧卧清理口腔,尽快恢复CPR。
      • 保温:用干毛巾或衣物覆盖减少失温,但切勿为更换衣物而中断按压。
      • AED到达:立即接通并贴电极。优先使用婴儿电极/儿童模式;若仅有成人电极,也可使用,采用前胸-后背(胸前中央与背部脊柱旁)贴法,避免电极相互接触。贴片前迅速擦干胸部,移至不积水处;分析/除颤时勿触碰患儿,严格按设备语音提示执行。

重要提醒

  • 关键注意事项
    • 先确保环境安全,再开始评估与施救。
    • 已拨打急救电话后保持免提,遵循调度员指导,尽量不间断高质量按压与有效通气。
    • 溺水为缺氧性心搏骤停,务必确保起始5次有效救援呼吸;若完全不熟练口对口通气,至少持续实施高质量胸外按压,直至有会通气者接手或AED/专业人员到场。
    • AED使用前务必擦干胸部,避免在积水环境中操作。
  • 常见错误避免方法
    • 按压过浅/过慢、手位偏低按到剑突、按压间断时间过长。
    • 过度通气(吹气过猛/过快)导致胃胀、呕吐与误吸。
    • 盲目抠喉清理、尝试“倒水”“控水”、在水中操作AED。
  • 何时停止心肺复苏的标准
    • 婴儿出现明确生命体征(自主呼吸、咳嗽、主动活动)。
    • AED或专业医护人员要求暂停/接管。
    • 施救者体力不支或现场变得不安全。
    • 若恢复自主呼吸且脉搏≥60次/分:停止按压,改为单纯辅助通气(每2–3秒1次,即20–30次/分),每约2分钟复评呼吸与脉搏,直至专业人员到达或婴儿自行有效呼吸稳定。

说明:本方案遵循当前国际共识对婴幼儿心肺复苏与溺水救治的要点(强调高质量按压、有效通气、溺水时优先通气及尽早AED),并根据婴儿生理特点给出差异化技术参数与安全注意事项。请在急救调度员电话指导下执行。

示例详情

适用用户

医院急诊培训负责人

用该提示词制定标准化实操脚本,组织情景演练与考核,快速纠正常见错误,提升科室整体应急水平。

学校安全教育老师

课堂与演练中生成不同年龄情境的指导卡,帮助师生掌握要点,建立校园应急流程与协作意识。

企业安保/公共场所管理者

为岗前培训与应急预案生成易执行流程卡,统一值班反应步骤,提升商场、车站等高人流场景的响应效率。

解决的问题

把复杂的心肺复苏流程,转化为“可立即执行”的分步指导,服务于医护培训、社区科普、学校安全教育、企业/公共场所应急与家庭备份等场景。用户只需输入“年龄分类+当前状况”,即可生成清晰、权威、可操作的方案:覆盖成人/儿童/婴儿的差异化处理、常见错误预警、关键注意事项、AED到场后的操作提醒与停止条件判断。通过简明口令与流程化提示,降低现场慌乱与判断成本,提升按压质量与协同效率,在黄金时间内真正“敢救、会救、救得准”。支持快速试用;升级后可用于课程教学、演练脚本、值班手册与现场播报稿,助力组织标准化与培训转化。

特征总结

基于年龄与症状一键生成个性化CPR流程,分步提示按压与呼吸要点,现场施救更可执行。
自动提醒环境安全检查与呼救步骤,清晰告知何时取用除颤设备,避免慌乱与遗漏。
成人、儿童、婴儿差异化操作规范即刻呈现,关键力度与频率用易懂语言说明,降低误操作风险。
常见错误实时警示与纠正建议,帮你避免按压位置不准、通气过度等问题,提升成功率。
特殊情境如溺水、触电等快速应对指引,结合现场判断逻辑,让非专业施救也能稳妥推进。
清晰的持续循环与观察要点,指导何时调整策略、何时暂停或交接,保证施救节奏连贯。
模板化填入年龄与状况即可生成标准化方案,适配培训、演练与值班应急三大场景。
支持用通俗表达解释关键概念,兼顾紧急沟通与心理安抚,降低围观干扰提升配合度。
可作为课程与手册素材快速复用,统一团队操作口径,缩短培训时间并提高落地率。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2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99 tokens
- 2 个可调节参数
{ 年龄分类 } { 当前状况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