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堂讨论问题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Sep 29, 2025更新

生成基于教育技术的课堂讨论问题,结构清晰且符合学术风格。

示例1

以下为基于五年级科学主题“水循环与节水”的三问讨论(分层追问)设计。每个问题均包含由浅入深的三层追问,聚焦科学概念理解、证据推理与情境迁移,并结合可获取的权威数据与可操作的数字化活动,支持以证据为基础的课堂讨论与协作。

问题一:从“一滴雨”的命运理解水循环的多路径
- 第一问(事实辨识):雨滴落在校园不同地表(草地、柏油路、花坛)后,可能经历哪些过程?请用标准术语标注至少三条路径(如蒸发、凝结、降水、下渗、地表径流、蒸腾)。
- 第二问(机制解释):哪些环境因素决定了雨滴更可能下渗、形成地表径流,或迅速蒸发?从地表材质渗透性、坡度、土壤含水量、气温、风速、植被覆盖等变量提出基于证据的解释。
- 第三问(迁移应用):若将校园硬化地面改为透水铺装或增加绿化,会如何影响暴雨积水与地下水补给?以“主张—证据—推理(CER)”结构作答,并明确你的关键假设(如降雨强度、土壤类型)。

技术与资源建议(支撑证据来源与活动形式)
- 参考资源:USGS 水循环与相关过程的权威科普与可视化,便于核对术语与过程关系(U.S. Geological Survey, n.d.)。
- 活动建议:学生在电子白板/学习平台上传校园实拍照片,分组用标注工具绘制雨滴可能路径;用简易沙盘或透明容器装不同材料(砂土/黏土/沥青片)进行微型对比实验,记录渗透与径流比例并在共享表格中汇总。

问题二:水循环是否有“起点”或“终点”?
- 第一问(观念澄清):你认为水循环有起点或终点吗?基于“地球水量在长期尺度上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科学共识作出初步论证。
- 第二问(证据支持):利用最近一周(或一个季节)的降水分布图说明:即使总水量大致守恒,不同地区仍会出现干旱与洪涝。请从“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和大气环流角度加以解释。
- 第三问(推论与不确定性):如果气温上升1–2°C,蒸发和极端降水将如何变化?这对本地供水风险意味着什么?请指出推断的不确定性来源(如模型分辨率、区域差异、人类用水行为)。

技术与资源建议(支撑证据来源与活动形式)
- 参考资源:NASA GPM 的降水教育资源与交互式降水地图用于展示时空分布差异(NASA, n.d.);IPCC AR6 概要提供全球变暖加强水循环与极端降水的评估结论(IPCC, 2021);USGS 提供水循环的系统性解释(U.S. Geological Survey, n.d.)。
- 活动建议:小组在交互式降水地图上截取本地与全球视图,标注“干湿区域”“季节性差异”,并在讨论区发布证据截图与释义。

问题三:为班级遴选“高性价比”的节水行动
- 第一问(方案枚举):列出学校/家庭常见用水场景及可行的节水做法(至少各3项),覆盖行为改变(如缩短洗手/冲洗时间、及时关龙头、重复利用清洁水)与设备改造(如加装起泡器、使用节水花洒、修复滴漏)两类。
- 第二问(量化比较):基于实测或权威参数估算三种方案的潜在节水量(单位:升/人/日),并说明计算方法。例如:
  - 水龙头起泡器:将流量从约8.3 L/min(约2.2 gpm)降至≤5.7 L/min(≤1.5 gpm),EPA 数据显示家庭年节水可达约700加仑(≈2,650升)(EPA, n.d.-b)。
  - 节水花洒:从2.5 gpm降至2.0 gpm,平均家庭年节水约2,700加仑(≈10,220升)(EPA, n.d.-a)。
  - 修复滴漏:每秒1滴的漏水年浪费可超3,000加仑(≈11,350升)(EPA, n.d.-c)。
  注:具体流量应以情境测量为准;1美制加仑≈3.785升。
- 第三问(决策与论证):综合节水量、成本(一次性/维护)、实施难度、影响范围与课堂可控性,形成班级共识并写出论证报告(采用CER结构并附估算表)。

技术与资源建议(支撑证据来源与活动形式)
- 数据与工具:用手机计时+量杯(或1升瓶)测定校园水龙头实际流量;用在线表单收集基线用水行为;在共享电子表格自动化计算节水潜力与“节水/成本”比值;用信息图工具制作班级倡议。
- 参考资源:EPA WaterSense 提供各类节水器具的认证标准与节水范围数据,可作为默认参数与证据来源(EPA, n.d.-a; n.d.-b; n.d.-c)。

参考文献(APA第7版)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
- NASA. (n.d.). Precipitation education (GPM). https://gpm.nasa.gov/education
-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d.-a). Showerheads (WaterSense). https://www.epa.gov/watersense/showerheads
-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d.-b). Bathroom faucets (WaterSense). https://www.epa.gov/watersense/bathroom-faucets
-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d.-c). Fix a Leak Week (WaterSense). https://www.epa.gov/watersense/fix-leak-week
- U.S. Geological Survey. (n.d.). The water cycle (Water Science School). https://www.usgs.gov/special-topics/water-science-school/science/water-cycle

注:上述讨论问题对齐五年级对系统与模型的核心科学实践,强调基于数据的论证与情境决策。所引来源均为权威机构,便于教师核对参数、示例与术语,减少信息误差并提升讨论的证据质量。

示例2

以下内容面向一节以“生成式AI在教学评估中的应用与伦理”为主题的研讨课,提供基于证据的三个讨论问题,并配套关键依据与参考阅读;文末附APA第7版引用风格要点与示例,便于学生规范引证。

一、生成式AI在评估中的“可用性门槛”:我们何时可以让AI参与打分与反馈?
- 讨论问题
  - 对于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估,采用生成式AI提供评分/反馈的必要与充分证据门槛是什么?哪些效度、信度与公平性证据需在部署前与运行中持续建立与监测?
- 核心论点
  - 任何评估工具(含AI)都需遵循“效度—信度—公平性”的证据链,且应有持续的后效研究与监测计划(AERA/APA/NCME, 2014)。生成式AI具有概率性与漂移风险,必须采用“人机协作+人类最终裁量”的治理模式,尤其在高风险/高利害评估中(UNESCO, 202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3)。
- 证据要点
  - 效度:对目标群体与任务的内容效度、与人工评分的一致性证据、使用后果(intended/unintended consequences)研究(AERA/APA/NCME, 2014)。
  - 信度:与人工评分者的一致性(整合双评或抽样复核)、跨时间稳定性与提示词变动的鲁棒性(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3)。
  - 公平性:不同语言、方言、能力与背景群体的偏差审计与误差分析;必要时差异化可及性与替代方案(UNESCO, 2023)。
  - 形成性优先:在形成性用途中,AI可提升反馈的时效性与频率,但须对齐高质量反馈特征与明确评分量规,避免通用化与幻觉信息(Black & Wiliam, 2009;UNESCO, 2023)。
- 建议阅读/引用
  - AERA, APA, & NCME (2014)
  - UNESCO (2023)
  -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3)
  - Black & Wiliam (2009)

二、公平性、可解释性与数据治理:如何把伦理落到可操作的政策与技术控制上?
- 讨论问题
  - 在真实教学场景中,如何将公平性审计、可解释性与隐私保护转化为可执行的制度与技术实践?哪些治理工件或标准能提升问责与透明?
- 核心论点
  - 生成式AI可能放大训练语料中的结构性偏见与代表性不均(Bender et al., 2021),因此需要以风险为本的治理框架与透明文档(如模型卡)支撑教育情境下的可靠使用(NIST, 2023;Mitchell et al., 2019)。
- 证据要点
  - 公平性:进行分组性能评估与偏差审计,采用基于任务与群体的“等效证据”与误差曲线;对异常分布/语言变体进行专项验证(AERA/APA/NCME, 2014;UNESCO, 2023)。
  - 可解释性与可质询性:通过可追溯审计日志、评分依据对照量规、示例对齐来增强可审查性;警惕“表面解释”可能与内部推理不一致(Bender et al., 2021;NIST, 2023)。
  - 数据治理与隐私:坚持最小化收集、用途限定、去标识化与数据保留策略;优先选择不入库/本地化或受控云方案,并公开第三方数据流向与模型版本(UNESCO, 202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3)。
- 建议阅读/引用
  - Bender et al. (2021)
  - NIST (2023)
  - Mitchell et al. (2019)
  - UNESCO (2023)
  -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3)

三、在学术诚信与学习质量之间求解:评估如何重构以“用好AI、而非绕开AI”?
- 讨论问题
  - 面对生成式AI的普及,如何通过任务设计、透明政策与学习过程证据,既促进高阶学习与真实性评估,又降低学术不端风险?
- 核心论点
  - 与其依赖不可靠的AI文本检测器,不如通过任务重构与可核验的过程证据提升评估完整性,并将AI使用显性化、规范化(UNESCO, 2023;OpenAI, 202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3)。
- 证据要点
  - 任务重构:强化真实情境与高阶认知要求;引入口头答辩、现场应用、数据/案例变体、个人化语境与反思性阐释,提升“不可替代性”(Black & Wiliam, 2009;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3)。
  - 过程证据:要求提交草稿版本、提示词与迭代记录、理由陈述与自评,支持可追溯性与形成性反馈(UNESCO, 2023)。
  - 政策与指引:明确允许与禁止的AI使用清单、署名与致谢方式,以及违规后果;提供学生与教师层面的使用培训与公平访问支持(UNESCO, 202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3)。
  - 谨慎对待检测:主流AI文本检测器准确性有限、存在群体误判风险,不应作为唯一证据(OpenAI, 2023;UNESCO, 2023)。
- 建议阅读/引用
  - UNESCO (2023)
  -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3)
  - OpenAI (2023)
  - Black & Wiliam (2009)

引用风格提示(APA第7版,适用于教育技术领域)
- 文内引注
  - 单一作者/机构:(作者,年份),如(UNESCO, 2023)。
  - 两位作者:首次与后续均列出两者,如(Black & Wiliam, 2009)。
  - 三位及以上作者:用“et al.”,如(Bender et al., 2021)。
  - 直接引语需给出页码或段落号,如(AERA et al., 2014, p. 23)。
- 参考文献表常见类型示例
  - 学术期刊:Black, P., & Wiliam, D. (2009).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16(1), 5–31. https://doi.org/10.1080/09695940903569647
  - 国际组织报告:UNESCO. (2023). 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ttps://www.unesco.org/en/education/generative-ai
  - 政府报告: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https://tech.ed.gov/ai/
  - 学术会议论文:Bender, E. M., Gebru, T., McMillan-Major, A., & Shmitchell, S. (2021). On the dangers of stochastic parrots: Can language models be too big?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ACM Conference on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pp. 610–623). https://doi.org/10.1145/3442188.3445922
  - 标准与规范: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National Council on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2014).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政府/标准框架: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AI RMF 1.0) (NIST AI 100-1). https://nvlpubs.nist.gov/nistpubs/ai/NIST.AI.100-1.pdf
  - 网页/博客(可用于说明检测工具局限):OpenAI. (2023, January 31). New AI classifier for indicating AI-written text. https://openai.com/blog/new-ai-classifier-for-indicating-ai-written-text
  - 模型卡/透明文档:Mitchell, M., Wu, S., Zaldivar, A., et al. (2019). Model cards for model report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pp. 220–229). https://doi.org/10.1145/3287560.3287596
- 引用生成式AI输出(APA建议)
  - 作为不可检索的“私有交流”,在文内描述对话并标注提供者和版本;如需入参考文献,可按软件条目处理:
    - 文内:我们使用ChatGPT(OpenAI, 2024)生成初稿反馈,并记录提示词与版本。
    - 参考文献:OpenAI. (2024). ChatGPT (Apr 2024 version) [Large language model]. https://chat.openai.com/
  - 同时在方法或附录中提供关键提示词、时间与版本信息,确保可复核性(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3;UNESCO, 2023)。

参考文献(用于本次讨论的准备)
- AERA, APA, & NCME. (2014).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Bender, E. M., Gebru, T., McMillan-Major, A., & Shmitchell, S. (2021). On the dangers of stochastic parrots. Proceedings of FAccT 2021, 610–623. https://doi.org/10.1145/3442188.3445922
- Black, P., & Wiliam, D. (2009).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6(1), 5–31. https://doi.org/10.1080/09695940903569647
- Mitchell, M., Wu, S., Zaldivar, A., et al. (2019). Model cards for model reporting. FAT* ’19. https://doi.org/10.1145/3287560.3287596
-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AI RMF 1.0). https://nvlpubs.nist.gov/nistpubs/ai/NIST.AI.100-1.pdf
- OpenAI. (2023, January 31). New AI classifier for indicating AI-written text. https://openai.com/blog/new-ai-classifier-for-indicating-ai-written-text
- UNESCO. (2023). 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ttps://www.unesco.org/en/education/generative-ai
-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https://tech.ed.gov/ai/

提示:在课堂实施中,建议将三问与课程的评分量规和机构AI使用政策对齐,并要求学生在讨论前阅读上述参考文献,以便以证据支持自身立场与方案设计。

示例3

以下为“气候变化”主题的标准化“三问讨论”设计,遵循“证据—机制—行动”的跨学科统一模板,可在不同年级通过调整数据复杂度、概念深度与产出要求实现共用与磨课。每一问均配套可追溯数据源与数字化支撑,便于在线或混合式教学实施与评估。

一、发生了什么(证据与不确定性)
核心问题:基于权威公开数据,你能用两种尺度(全球/本地)与两类指标(如气温异常/极端事件频次或降水)描述近50–10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并界定证据的可靠性与局限吗?
- 讨论要点:
  - 明确基准期、单位与“异常值”定义;比较不同数据集间的一致性/差异。
  - 解释测量误差与不确定性区间对结论的影响;区分气候变率与长期趋势。
  - 反思可视化的选择如何影响解读(折线、移动平均、置信带、地图热度图)。
- 技术与数据支持(任选其一或组合):
  - 全球/区域温度:NASA GISTEMP v4 数据与图形界面(NASA GISTEMP Team, 2024)。
  - 本地观测:NOAA Climate Data Online 或国家/地方气象台开放数据(NOAA NCEI, n.d.)。
  - 空间分布与极端事件:IPCC AR6 交互式图集(Interactive Atlas)(IPCC, 2021/2023)。
  - 可视化工具:Datawrapper、Flourish、Google Sheets/Charts;地理化展示可用 Kepler.gl 或 ArcGIS Online。
- 评估要点(简式):学生需产出“主张—证据—推理”(CER)结构说明,并随图表附带数据来源、基准期与不确定性说明(APA 引用)。

二、为什么会这样、带来什么影响(机制与系统)
核心问题:哪些主要人类驱动因素(如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土地利用变化、气溶胶)最能解释上述观测到的变化?这些机制如何通过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耦合影响健康、生态与经济风险?
- 讨论要点:
  - 区分归因与相关:基于物理机制阐释温室效应与辐射强迫的方向性与相对贡献(IPCC, 2023)。
  - 系统视角:以因果回路或影响路径图,连接“驱动—暴露/脆弱性—影响—反馈”(如热浪→健康风险→劳动生产率→适应行为)。
  - 公平与脆弱性:不同地区与群体的风险差异与适应能力。
- 技术与数据支持:
  - 驱动数据: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与浓度序列(Global Carbon Project, 2023;IPCC, 2023 概述)。
  - 系统建模与协作绘图:Miro/Lucidchart/Kumu 绘制因果回路图;LMS 论坛分角色(科学/社会/经济)分层讨论。
  - 地图与风险:IPCC Interactive Atlas 的极端事件分布与趋势图层(IPCC, 2021/2023)。
- 评估要点(简式):提交一页系统图与300–500字机制阐释,需包含至少两个跨学科环节(如物理机制+健康/经济影响)并附引文。

三、我们能做什么(策略、权衡与实施)
核心问题:在指定情境(校园/社区/城市)内,基于证据比较三类方案(减缓、适应、需求侧行为),从减排潜力、成本、协同效益、公平性与可行性等维度提出优先序与路线图。
- 讨论要点:
  - 使用多准则框架(MCDA)权衡方案;明确假设与数据来源,识别不确定性与可能的反弹效应。
  - 强调协同效益(如空气质量、健康、能源负担)与分配公平(IPCC, 2022)。
  - 形成实施计划:关键步骤、责任主体、时间表与监测指标。
- 技术与数据支持:
  - 系统情景:En-ROADS 在线情景模拟探索全球层面杠杆与本地启示(Climate Interactive & MIT Sloan, 2024)。
  - 方案证据库:IPCC AR6 WGIII 的减缓措施可行性与协同效益综述(IPCC, 2022)。
  - 决策工具:Google Sheets/Notion 构建 MCDA 表;LMS 中以小组汇报与同伴评审实现形成性评价。
- 评估要点(简式):提交1页MCDA矩阵+1页执行摘要,量化权重与评分,并在结论中明确不确定性与后续数据需求。

跨年级适配参数(用于磨课与共享)
- 低年级:教师提供预选可视化与要点解释词汇表;学生对比两幅图并用CER口头陈述。
- 中学:学生自主选择数据集并完成基础图表;系统图包含至少一个反馈环;MCDA 采用3–4项指标。
- 高中/大学:加入置信带与显著性检验或简单时间序列分解;系统图体现跨尺度耦合;MCDA 报告需含数据来源、权重敏感性分析与局限性讨论。

引用与数据使用说明
- 坚持使用可追溯的一手或权威二手数据源,并在图表/文本中采用APA格式标注。
- 在平台(LMS/课堂网站)提供数据链接、变量字典与可复用模板,确保跨班级一致性与可比性。

参考文献(APA)
- Climate Interactive, & MIT Sloan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 (2024). En-ROADS Climate Solutions Simulator. https://www.climateinteractive.org/tools/en-roads/
- Global Carbon Project. (2023). Global carbon budget 2023. https://globalcarbonproject.org/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21/2023). Interactive Atlas of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https://interactive-atlas.ipcc.ch/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22).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23). 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of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https://www.ipcc.ch/report/sixth-assessment-report-cycle/
- NASA GISTEMP Team. (2024). GISTEMP v4: NASA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surface temperature analysis. https://data.giss.nasa.gov/gistemp/
- NOAA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n.d.). Climate Data Online (CDO). https://www.ncei.noaa.gov/cdo-web/

适用用户

K12一线教师

用它在语文、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快速生成与单元目标匹配的三问讨论,嵌入平板、学习平台等具体工具。可按年级分层设置追问,5分钟完成一节讨论环节备课。

高校教师与助教

围绕教育技术、师范、教育学或通识课程,生成证据支持的学术化讨论题,并附引用风格提示。用于线上研讨、混合式课堂与学习社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参与度。

教研组长/教务管理者

批量产出统一标准的讨论题模板,推动跨学科、跨年级共享。用于磨课与示范课,缩短备课周期,确保讨论质量与学术合规一致。

教育培训机构讲师

为师训营、研修班与公开课,快速定制符合主题的互动讨论,结合常见数字工具给出落地活动。提升课堂口碑与转化,支持多语言授课。

教育技术专员/信息化管理员

将平台、应用与教学目标对齐,生成示范性讨论脚本,帮助教师理解技术如何赋能。用于校内培训与项目验收,减少反复沟通与试错成本。

研究生与师范生

在课程作业与教学设计实践中,获取结构严谨的讨论问题,学习学术表达与引用规范。用于微格教学、教案展示与论文附录,提升专业度。

解决的问题

用一条即用型提示词,让 AI 以“教育技术专家”的视角,快速产出围绕你指定主题的高质量课堂讨论问题,帮助你把技术真正融入教学,提升互动深度与学习成效。 - 快速产出:基于任意课程主题,自动生成3个高阶思维讨论问题,适配在线/混合/面授课堂。 - 专业扎实:每个问题都嵌入技术应用视角(平台与工具、教学策略、评价与证据),紧扣学习目标。 - 学术规范:语言正式、论证基于证据、结构清晰,可引导引用可信来源,便于教学评估与质控。 - 多语言便捷:可一键切换输出语言(如中文/英文),直接粘贴至课件、LMS 或讨论区。 - 稳定可靠:限制跑题与冗余,强调事实核验与精度,降低“空话”“幻觉”风险。 - 价值导向:显著缩短备课时间,标准化讨论质量,提升学生参与度,支持跨课程复用与团队协作。

特征总结

基于课程主题与教学目标,一键产出3个高质量讨论问题,直连课堂难点与技术应用。
自动把在线平台与数字工具融入情境,给出可落地的讨论角度与实践任务。
学术写作风格即刻到位,论点清晰、证据导向,并附来源引用提示,便于备课。
支持多语言输出与本地化表达,轻松覆盖双语课堂、国际课程与跨校合作。
依据不同学段与难度层级可调,兼容布鲁姆目标,满足分层教学与评价需求。
结构化呈现问题背景、引导提示与延伸追问,快捷搭建完整讨论环节脚本。
自动规避空泛与跑题,紧扣教育技术场景,减少备课反复修改与信息核查时间。
适配线上、线下与混合课堂,提供互动与协作建议,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成效。
可按学科引用规范生成参考建议,保障学术合规与严谨度,助力课后研究与拓展。
支持保存为个人模板并一键复用,便于教研组共享成果与跨课程快速迁移。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15.00元
平台提供免费试用机制,
确保效果符合预期,再付费购买!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246 tokens
- 2 个可调节参数
{ 课程主题 } { 输出语言 }
自动加入"我的提示词库"
- 获得提示词优化器支持
- 版本化管理支持
获得社区共享的应用案例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