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教学活动策划专家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4,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设计,能够系统化策划各类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分析活动目标、参与群体和教学环境等关键要素,生成包含完整活动流程、安全保障措施和教学评估方案的专业策划书。该提示词特别注重实践性与安全性的平衡,确保活动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备可操作性,帮助教师轻松组织高质量的地理实践教学。

活动基本信息

  • 名称:城市热岛现场测量与绿地降温效应实地考察
  • 主题:比较不同下垫面(道路/建筑峡谷/公园绿地/水体边缘)的气温与表面温度,评估城市绿地的降温效应与影响范围
  • 时长:半日(约3.5–4小时,建议上午9:00–12:30或下午15:00–18:30,避开正午高热)
  • 地点:学校周边街区与就近市政公园(需经学校审批与公园管理方知会;全程在人行道与公众开放区域活动)

教学目标与预期成果

  • 知识与理解
    • 理解城市热岛的形成机制(下垫面性质、天空可视因子、通风条件、蒸散作用等)。
    • 认识绿地与水体的微气候调节效应及其空间梯度特征。
  • 技能与方法
    • 掌握现场气温(1.5 m)、相对湿度、风速与表面温度的规范化测量方法与误差控制要点。
    • 学会设计样带与梯度采样、记录地理信息与环境元数据、进行基础统计与可视化(均值、差值、剖面图)。
  • 过程与态度
    • 提升团队协作与户外安全意识,培养以数据支撑的城市绿色空间优化思维。
  • 预期成果
    • 每组完成1份“城市热岛测量数据表”、1张“公园边缘—街区温度剖面图”、1页展示海报或短汇报(含关键发现与建议)。
    • 形成班级合并数据的“绿地降温效应速报”(ΔT、降温距离范围的初步估计)。

详细活动流程(分步骤)

总人数36人,分6组(每组6人)。建议师生配比≥1:12,配置3名带队教师/助教。

  1. 预备(前一日,线上/课堂,30分钟)
  • 内容:热岛原理回顾、仪器使用视频、安全与热应激识别培训、小测(通过后方可参加)。
  • 作业:下载并熟悉数据记录表与手机定位/记录APP(如ArcGIS Field Maps/QField/Google表格/本校指定工具)。
  1. 集合与任务发布(20分钟)
  • 地点:学校内集合点。发放反光背心、仪器与资料,确认分工:
    • 组长(统筹)、安全员(道路与队形+补水提醒)、记录员(表格与元数据)、测量员2名(气温/湿度/风速与红外测温各一)、导航员/摄影员(轨迹与现场照片)。
  • 讲解路线与点位类型、时间节点、联络方式与紧急集合点。
  1. 仪器校准与规范演练(10分钟)
  • 在荫凉处对比各组温湿度计读数(2分钟稳定后记录),若偏差>0.5°C或>5%RH,记录修正值。
  • 红外测温仪设置发射率0.95,演练距地表约1 m、垂直瞄准测量;风速计在胸口高度朝向来风测读。
  1. 采样设计与点位分工(总测量约100分钟)
  • 公共原则:所有测点在安全人行道或园路;每点记录3次读数取均值;空气温度在1.5 m、避直射并通风;每点停留≤4分钟;拍照留存环境特征。
  • 路线一:建筑密集区/道路段(约40分钟)
    • 点A:主干道人行道(曝晒路段,沥青或水泥)
    • 点B:建筑“街谷”半阴/全阴处(记录建筑高宽比H/W与天空可视大致等级1–5)
    • 点C:背街小巷(低风环境)
  • 路线二:公园边缘至内部梯度(约40分钟)
    • 点D:公园外沿路边(距绿地边界约0–10 m)
    • 点E:公园内部草坪日照区
    • 点F:乔木林下阴影区(记录树冠覆盖率估计%)
    • 点G:临近水体步道边(注意安全距离≥1 m,不倚靠护栏)
  • 梯度测线(可由2组专门执行,约20分钟,与上述交叉进行)
    • 沿公园边界外侧设0 m、50 m、150 m三个距离点,再次测量气温,绘制“由绿地向城区”的温度梯度。
  1. 机动与补测(10分钟)
  • 若时间允许,在硬质广场/停车场增加1点,或对异常值点位复测。
  1. 数据汇总与快速分析(30分钟,返回学校或公园凉亭)
  • 各组将数据录入共享表(字段见下)。教师用模板自动生成:
    • 各地类Tair、Tsfc均值与标准差
    • 绿地降温强度ΔT = 邻近街区Tair − 公园林下Tair
    • 梯度剖面图(距离-气温散点/折线)
  • 小组3分钟速报:1个关键发现+1条面向校园/社区的绿化降温建议。
  1. 现场总结与回收(10分钟)
  • 复盘安全与规范执行情况,回收仪器与背心,确认签到签退。

建议时间安排示例(上午场):09:00集合-发布;09:20校准;09:30–11:10外业测量;11:10–11:40汇总分析;11:40–11:50总结。

所需材料与设备清单

  • 测量与记录
    • 数字温湿度计(带通风百叶或简易辐射防护罩)6套
    • 红外测温仪(表面温度)6台
    • 便携风速计3台(可2组共用)
    • GPS/手机定位与记录APP(每组至少2部手机,充足电量与流量)
    • 纸质数据表与夹板、铅笔/记号笔;打印底图与路线图
    • 秒表或手机计时
  • 安全与后勤
    • 反光背心36件,遮阳帽、防晒霜、备用口罩
    • 急救包(冰敷袋/速冷贴、创可贴、绷带、纱布、消毒湿巾、口服补盐液/电解质)
    • 饮用水(每人≥500–750 ml),简易能量补给
    • 雨具(视天气),对讲机或教师电话联络群
  • 其他
    • 垃圾袋(无痕离场)、便携测距轮/卷尺(估测距公园边界距离用)

安全注意事项与应急预案

  • 风险识别
    • 热应激与脱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水体边缘跌落;强日照与晒伤;地面高温灼伤;昆虫叮咬与过敏;天气突变(雷雨/大风/高温红色预警);人群密集与财物安全。
  • 管控措施
    • 气象与环境条件门槛:若发布雷电预警或AQI>150或预估体感温度/HI≥38°C,活动改期或转为室内数据分析。风力≥6级或暴雨预警同样改期。
    • 队形与路权:全程走人行道与斑马线,路口只在绿灯/人行信号通过;禁止进入车行道、工地、私有地与封闭区域。
    • 防暑:每30–40分钟集体补水;穿着浅色透气衣物与遮阳帽;必要时在树荫/凉亭休息5–10分钟。
    • 水体安全:与岸线保持≥1 m距离,不跨越护栏,不采集水样。
    • 器材安全:红外测温仅对地表/墙面,禁止对人和金属反光面直视反射;温度计避免曝晒直射读数失真。
    • 个体差异:对体能较弱或对热敏感学生安排就近点位与轻量任务;至少一名教师携带急救包并熟悉基础急救。
    • 隐私与合规:不拍摄可识别陌生人肖像;不使用无人机;遵守公园管理规定。
  • 应急流程
    • 轻度中暑:转移至阴凉、平卧抬高下肢、松解衣物、补水补盐、冷敷颈腋腹股沟处,10分钟不缓解或出现头晕呕吐→启动医疗求助。
    • 失联/偏离:每20分钟点名,各组安全员负责清点;发生偏离立即电话汇报,按预设就近集合点集合。
    • 严重紧急:拨打120并通知学校,总指挥为带队教师A;其余教师维持秩序与开辟引导通道。

教学评估方法与标准

  • 过程性评价(40%)
    • 安全规范执行(10%):穿戴、队形、过街、补水纪律
    • 仪器操作规范(15%):高度、遮阳、稳定时间、重复测量
    • 记录完整性(15%):时刻、坐标、环境元数据、照片
  • 结果性评价(50%)
    • 数据质量与分析(25%):异常值识别与说明、均值与差值计算、梯度图/箱线图
    • 解释与论证(15%):将观测与机理(下垫面、SVF、通风、蒸散)关联
    • 建议可行性(10%):面向校园/社区的绿化与微更新建议合理可行
  • 反思与合作(10%)
    • 组内分工协作、时间管理、个人反思条目完成度
  • 及格判据(示例):完成≥90%必测点;每点≥3次重复;给出至少1条有数据支撑的结论。

数据记录字段(模板要点)

  • 点位编号/组别/日期-时刻(24h)
  • 坐标(自动记录或地图标注)
  • 地表类型(沥青/混凝土/草地/林下/水体边/广场等)
  • 距公园边界距离(m,0/50/150或估测)
  • 天空可视等级SVF估计(1=几乎被遮蔽,5=完全开阔)
  • 树冠覆盖估计(%)
  • 气温Tair(1.5 m,℃,3次均值)
  • 相对湿度RH(%)
  • 风速(m/s,1.5 m高度)
  • 表面温度Tsfc(℃,材料注明)
  • 日照条件(全日照/半阴/全阴)
  • 备注(交通流量大/小、洒水/喷泉开启、异常情况)
  • 照片编号(朝向与构图说明)

活动延伸与后续建议

  • 课后数据深化
    • 将全班数据汇总入GIS,制作“微气候点位图”“温度剖面图”“地类箱线图”,计算绿地降温强度与影响距离的初步范围。
    • 与历史气象站数据或开源遥感LST(Landsat/Sentinel热红外,课内演示)进行对比,讨论尺度效应。
  • 校园微更新提案
    • 基于测得的“热点”地段,提出遮阴树种优化、透水铺装替换、绿篱/攀援植物、喷水时段优化等建议,形成1页政策简报提交学校/社区。
  • 小型实验与持续监测
    • 在校园布设2–3个廉价数据记录器(带百叶箱)进行一周昼夜曲线监测,比较硬化区与绿地的夜间降温差异。
  • 学科融合
    • 用数学进行回归(Tair与树冠覆盖/SVF/距离的关系);用语文撰写“我的凉爽路线”导览文;用美术制作降温导视图。

备注与选址原则

  • 优先选择:学校步行20分钟内的普通街区与开放式市政公园;路线总里程控制在2.5–3 km以内,闭环或往返均可;至少2个安全集合点(校门口、公园主入口)。
  • 出行前完成:学校审批与家长知会,公园管理方口头知会(若需),天气与AQI查询,风险告知与应急联系人确认。

本方案严格遵循安全规范与课程标准要求,确保在半日内实现“会测量、懂机理、能解释、提建议”的教学目标,同时切实保障学生安全与活动有效性。

活动基本信息

  • 名称:山地地形剖面测绘与坡度安全路线设计一日实践
  • 主题:基于地形剖面与坡度测量的数据化登山安全路线规划
  • 时长:1天(约8小时,含交通与休整)
  • 地点:经学校审批与家长同意的、具备官方开放登山步道的近郊山地公园(选择有明确步道、救援联络点和手机信号基本可用的区域)

教学目标与预期成果

  • 知识与理解
    • 理解等高线、坡度(角度与百分比)、坡向与地形剖面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 掌握基于地形图与现场数据的剖面绘制方法与垂直夸大原理。
  • 技能与方法
    • 会用坡度计/测倾仪、测距工具/GPS、指南针和地形图开展野外测量与定位。
    • 能按“坡度—风险—路线”逻辑进行安全登山路线设计与风险点标注。
    • 能完成标准化数据记录、质量校核与小组汇报。
  • 情感与态度
    • 树立“安全第一、科学决策、团队协作、尊重环境”的野外实践观。
  • 预期成果
    • 每组提交:1条步道段的实测坡度数据表、1张剖面图(标注坡度分级与风险点)、1份安全路线设计草案(含备用撤离方案)。
    • 全班形成:1幅合成的步道剖面安全图与班级登山安全指引(初稿)。

详细活动流程

  • 参与人数与分组:24名学生,分为4组,每组6人。每组角色:组长1(沟通与进度)、测量员2(坡度与距离)、定位员1(GPS/地图/指南针)、记录员1(表格/照片)、安全员1(队尾、人数与状态确认)。配备带队教师/助教不少于3人(前、中、后位置分布)。
  1. 出发与抵达(约08:00–09:00)

    • 校内签到、健康状况询问、装备检查(鞋袜、雨具、水、通讯与应急装备)。
    • 车上安全与目标说明:当天路线、集合点、通讯与紧急撤离原则、天气阈值。
  2. 现场安全与仪器操作演示(09:00–09:30)

    • 演示与练习:测倾仪读数、测距方法(皮尺/测距仪/步测标定)、GPS定位与轨迹记录、地图–地物判读、数据表填写规范。
    • 行走规则:不离开既定步道、不越护栏、不攀爬碎岩/枯木;前后保持可见距离;定时人数清点。
  3. 任务1:沿既定步道A–B段数据采集(09:30–11:30)

    • 每组选择相邻但不重叠的步道子段(总长控制在1.0–1.5 km/组,累计爬升≤200 m),全程在既有步道上作业。
    • 采样间距:每50 m或等高线明显变化处设“测站”;关键地形转折或风险点(滑坡迹地、浮石、陡坎、临崖、坍塌沟)加密采样。
    • 每站记录字段(建议表头):
      • 站号、里程(m)、海拔(m,GPS与地图交叉校核)、坡度角(°)、坡度百分比(% = 高差/水平距×100)、坡向(°/方位)、路面类型(岩/土/碎石/台阶)、湿滑度(低/中/高)、遮阴状况、风险类型(落石/滑坠/拥挤/视线差等)、建议风险等级(低/中/高)、照片编号。
    • 数据质量控制:每10站抽检1站复测;坡度角由两名测量员交替测量取平均值。
  4. 集中校核与简要纠错(11:30–12:00)

    • 教师主持:各组对比GPS海拔与等高线读数,纠正异常点(偏差>10 m需复核或标注原因:树冠干扰、峡谷多径等)。
    • 补充缺失照片与坐标点。
  5. 午餐与休整(12:00–12:40)

    • 指定安全开阔点,分组就地补水、能量补给、拉伸放松。
  6. 任务2:地形剖面绘制与坡度分级(12:40–14:10)

    • 以各组A–B子段为剖面线,使用打印地形图(1:10,000或1:25,000)读取等高线,配合实测海拔作校正,绘制剖面。
    • 建议垂直夸大:2–3倍;在剖面上分段填注坡度等级:
      • 平缓:<8%(<4.6°);中等:8–15%(4.6–8.5°);陡:15–25%(8.5–14°);很陡:>25%(>14°)。注:教学用参考阈值,可结合现场实际微调。
    • 在剖面与平面图同步标注:风险点、可作为临时避险/集合的宽阔平台、林荫补给点、视线盲区。
  7. 任务3:安全路线设计与撤离方案(14:10–15:10)

    • 目标:提出1条“教学团队适宜”的上/下山线路(可为原步道的时段化使用策略),并设计1条备用撤离路线。
    • 要素要求:
      • 避开长距离>15%坡段;必要时建议设置“之”字形(switchback)缓解或分段休息点,每上升80–120 m至少设置1处补水/休息点。
      • 避开碎石堆、陡崖外缘、沟谷汇水线;雨后禁行易泥泞或落石频发路段。
      • 标注关键里程点(起终点、最大坡段起止、风险点、集合点、可通车或担架接驳点)。
      • 提供不同人群建议(新手、体能较弱者、背负较重者)的时间–休息比。
      • 制定气象触发条件下的即时撤退路径与集合程序。
  8. 小组路演与同伴互评(15:10–15:50)

    • 每组5–6分钟展示:剖面图、坡度分级、风险点证据图、推荐路线与理由。
    • 互评维度:数据完整性、坡度判读准确性、路线安全性与可操作性、环境友好性、表达清晰度。
  9. 收尾、下撤与返程(15:50–17:00)

    • 场地清点、垃圾带回、人数清点与健康状态确认。
    • 车上完成5分钟快速反思问卷(手机或纸质)。

所需材料与设备清单

  • 导航与测绘
    • 1:10,000或1:25,000地形图(每组2份,覆膜或配夹板)、指南针×4、GPS设备或离线地图手机×4(预下载地图,开启轨迹记录)、备用移动电源×4。
    • 测倾仪/坡度计×4(或手机测角应用+简易校准)、测距仪或30 m皮尺×4、笔记板与铅笔×8、数据记录表打印件(每组≥4页)。
  • 安全与通讯
    • 手台对讲机×4–6(预设频道与呼号)、口哨×24、反光背心或臂带×24、急救包×3(含创可贴、绷带、弹性绷带、消毒湿巾、三角巾、保温毯、止血带、手套)、简易雨披若干、防晒霜与防蚊用品。
  • 个人与公共物资
    • 防滑登山鞋、长裤、帽子、手套;每人饮水2 L以上、含盐能量零食;垃圾袋(每组≥2个)。
  • 教学与展示
    • A3空白图纸、直尺与比例尺、彩笔、便笺贴;示范剖面模板与评分表。
  • 其他
    • 学校活动审批文件复印件、家长知情同意书、保险信息清单(随队教师携带)。

安全注意事项与应急预案

  • 风险识别与管控
    • 天气:活动前48h与24h两次查天气;触发取消/缩短阈值(任一满足即暂停):雷暴预警、小时降雨≥10 mm、平均风力≥6级、体感温度≥35℃或寒冷体感<0℃、能见度<200 m。
    • 地形:仅在官方开放、维护良好的步道上活动;禁止越野切坡、攀爬陡壁、进入封闭路段与滑坡警示区。
    • 人员与健康:严格“前—中—后”三点位带队,队尾安全员负责“最后一人”原则;每30–40分钟补水,每90–120分钟短休;发现头晕、抽筋、胸闷等立即停步评估。
  • 通讯与定位
    • 进山、转折与撤离3个固定报平安节点;对讲机分配频道,口令规范;关键坐标(起点、最高点、最近车道/救援接驳点)预先记录并纸质备份。
  • 应急流程
    • 轻伤(擦伤、轻度扭伤):就地处理,停止继续上行,评估是否原路下撤;由1名教师+1名同伴陪同,保持通讯。
    • 中度伤(疑似扭伤/中暑):立即停止活动,使用保温毯保温或物理降温;建立临时避险点,2名教师组织小范围分组护送撤离,联络园区管理或救援。
    • 重伤或疑似骨折/失能:保持原地、避免二次伤害,清理周边落石风险,保温,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并联系景区救援,准备担架通行路径;全体转入应急模式,由就近组提供补给与遮蔽。
    • 走失预防与处置:严格不脱队;如短暂失联,按最近“约定集合点”静待,不得继续前行;使用口哨(每分钟6声为求救信号)与对讲机呼叫,教师沿既定方向回溯搜寻。
  • 环境与合规
    • 不采挖、不喂食、不惊扰野生动物;不留任何标记物,临时标注使用可回收便签并全部带回。
    • 全体购买人身意外险;携带并熟悉景区救援与管理方电话。

教学评估方法与标准

  • 过程性评价(50分)
    • 安全规范执行(10分):穿戴、结队行进、时间节点与通讯纪律。
    • 数据采集(20分):记录完整性、测量规范性、抽检一致性(复测偏差≤2°或坡度百分比±5%)。
    • 团队协作(10分):分工明确、互助有效、时间管理。
    • 环境责任(10分):无痕原则落实、现场整洁。
  • 成果性评价(50分)
    • 剖面图质量(20分):比例与垂直夸大合理、海拔与坡段标注清晰、关键地形与风险点标记准确。
    • 路线设计(20分):坡度控制合理、风险规避到位、集合与撤离点设置恰当、说明依据充分。
    • 表达汇报(10分):结构清晰、图文并茂、答辩逻辑。
  • 个人反思与测验(加减分)
    • 5题小测(等高线判读、坡度换算、风险识别要点等)与200字反思;结合教师观察进行个别反馈。

活动延伸与后续建议

  • 数据数字化与共享
    • 将各组数据录入电子表格或GIS平台,生成统一的坡度栅格与风险点图层;输出班级“教学步道安全剖面图”电子版。
  • 跨学科融合
    • 数学:三角函数与坡度百分比/角度的转换与误差分析。
    • 生命健康教育:中暑/失温的识别与处理微课。
  • 实地改进与复测
    • 雨后或季节更替复测关键坡段湿滑度与可通行性,比较干湿季差异,完善路线建议。
  • 学校层面应用
    • 形成校园周边郊游步道的“年级适配路线库与风险提示”,服务后续年级活动。
  • 学生自主探究
    •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无障碍友好段”与“新手训练环线”,并附坡度与休息点策略说明。

以上方案严格限定在官方开放步道内开展、以安全为前提完成地形剖面与路线设计教学,确保一日内任务闭环、过程可控、成果可评。

活动基本信息

  • 名称:无人机与GIS海岸侵蚀监测与风险评估一日实践
  • 主题:利用无人机航测与GIS技术开展海岸侵蚀现状识别、数据处理与相对风险评估
  • 时长:1天(约7.5小时)
  • 地点:依法合规且具备安全管理条件的开放海岸带(提前完成空域与地面使用许可;优先选择具备科普教育资质或官方开放的海滩/岸段)

教学目标与预期成果

  • 知识目标
    • 理解海岸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波浪、风、潮汐、人类活动)与典型地貌指示(崖脚、沙滩宽度、植被线、海堤等)。
    • 掌握无人机航测的基本参数(GSD、重叠度、航线设计、GCP)与GIS数据处理流程(正射影像拼接、矢量化、空间分析)。
  • 技能目标
    • 能独立完成一次小范围海岸航线任务规划、外业采集(含GCP布设与元数据记录)、基础数据处理与快速地图输出。
    • 建立基于多指标的简化海岸侵蚀相对风险指数并进行分段评价与可视化表达。
  • 情感与态度
    • 提升科学探究与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海岸环境保护与风险防灾意识。
  • 预期成果
    • 1幅本地海岸正射影像+DSM快速成果(教学级)
    • 1套海岸线/植被线/人类防护工程矢量数据
    • 1份分段相对风险评估图与1页简报(含方法、结论与建议)

详细活动流程

  • 人员编组(32人)
    • 分8组,每组4人:组长/飞行观察员、安全员/记录员、测量员、GIS处理员
    • 配置:总指挥(持证主飞手1名)、现场安全官1名、急救员1名(含救生技能)
  • 时间安排
    1. 08:30–09:00 集合与安全/合规检查
      • 核对飞行许可与地面使用许可、天气与潮汐(低潮前后2小时内作业)
      • 风速实测(手持风速计),阈值:≤8 m/s(<1 kg无人机),能见度≥3 km,无降水/雷电/沙尘
      • 讲解禁飞区、VLOS目视范围、30 m人群安全距离、隐私保护与数据伦理
    2. 09:00–09:30 任务简报与分工
      • 航测参数:GSD约2–3 cm/pixel;前向/侧向重叠度75%/70%;航高60–90 m AGL(视空域限高)
      • 航线规划:2个子区,交叠10–15%;起降缓冲区≥30 m
      • 指标定义:海岸线(瞬时水线)、植被线、沙滩宽度(植被线至水线)、岸坡/沙丘高程(DSM)、防护工程分布
    3. 09:30–10:00 现场踏勘与风险分区
      • 划定禁入区:软滩、落石/崩塌区、湿滑礁石、近岸涌浪带
      • 设置起降区与安全锥桶,明确集合点与紧急撤离路线
    4. 10:00–12:00 外业数据采集(同步开展)
      • 无人机航测组(主飞手带2–3架多旋翼):执行航线,控制电量≥25%返航,记录飞行日志
      • 测量组:布设3–6个GCP/检查点(高对比标靶),RTK/差分GNSS测量;无RTK时记录相对量测与地物参照
      • 海岸形态调查组:用卷尺/测杆/量角器进行1–2条样带的沙滩宽度与岸坡测量,拍照并记录元数据(点位、时间、潮位)
    5. 12:00–12:30 午餐与设备维护
      • 电池温度与电量管理;数据双备份(SD卡—硬盘—云)
    6. 12:30–14:00 快速数据处理(教学级)
      • 采用轻量软件(如WebODM或同类)生成低分辨率正射与DSM预览;若设备受限,使用厂商快速拼接或样区子集处理
      • QGIS项目建立:统一坐标系(当地UTM分带/国家坐标系),加载正射影像与DSM
    7. 14:00–15:15 GIS分析与风险评估
      • 矢量化:数字化水线、植被线、防护工程;按每100–200 m分段
      • 指标计算:沙滩宽度(植被线至水线的最短距离)、DSM提取岸线后缘高程、人工防护有无(0/1)、暴露度(按主风向/开阔度定性1–5)
      • 构建简化相对风险指数 R = 0.35×(沙滩宽度逆向标准分) + 0.25×(岸缘高程逆向标准分) + 0.20×暴露度 + 0.20×侵蚀迹象评分
        • 侵蚀迹象评分:崖脚切蚀、植被后退、护岸掏蚀等(0–5)
      • 分级:R分位数或阈值法划分低/中/高风险,并出图
    8. 15:15–16:15 成果整理与小组展示
      • 交付1页图文简报:方法、关键发现、风险分段与管理建议
    9. 16:15–16:45 讲评与反思
      • 对比各组成果,讨论误差来源(GCP数量、潮位变化、重叠度、地物遮挡)
    10. 16:45–17:00 收尾与复查
      • 清点器材、垃圾回收、数据最终备份,核查无人机状态与飞行日志归档

所需材料与设备清单

  • 无人机与航测装备
    • 多旋翼无人机2–3台(符合当地民航/公安监管要求,建议<1 kg;含备桨、降落伞/限高/返航等安全功能)
    • 遥控器、平板/手机(离线地图缓存)、起降垫、折叠反光围栏/安全锥
    • 电池若干、充电器、便携电源/电池安全袋(LiPo防火)
  • 测量与标定
    • RTK/差分GNSS 1–2套(或高精智能测量杆),GCP标靶板6–10块
    • 卷尺、测杆、量角器/测斜仪、标记旗
  • 环境与安全
    • 手持风速计、潮汐表/APP、对讲机6–8部、哨子、反光背心
    • 急救包、救生抛绳包、便携救生衣(靠近水线作业的教师/安全员配备)、防晒用品、饮用水
  • 计算与软件
    • 笔记本电脑2–3台(至少1台具备中等GPU性能)
    • 处理与GIS软件:WebODM/同类、QGIS;离线底图数据
  • 文书与记录
    • 许可文件复印件、保险凭证、应急联络清单、风险评估表、外业记录表模板

安全注意事项与应急预案

  • 合规与飞行规则
    • 飞行前3天完成空域申请与地面许可;主飞手具备合法资质;设备登记启用限高/禁飞数据库
    • 目视内飞行(VLOS),与无关人员水平距离≥30 m;不越人群、不越水面深处;不拍摄个人特写
    • 风速>8 m/s、降雨/雷电、能见度<3 km、鸟群集中活动时停止飞行
  • 场地与环境
    • 作业窗口优先低潮前后2小时;严禁涉水与攀爬湿滑岩体;与崖壁/护岸保持≥5 m
    • 起降区半径≥30 m清空并设警戒;设观察员专职目视与空域通告
  • 电池与设备
    • 电池运输与充放电遵循厂商规范;温度>55℃停用;单架次留25%电量返航
  • 人员健康
    • 高温条件下每小时补水;实行同伴制巡查;配备至少1名红十字初级急救证书人员
  • 应急预案
    • 走失:按集合点—沿岸线—停车区的顺序搜寻并拨打紧急联络;5分钟未找到启动110/当地海上救援电话
    • 受伤/中暑:安全员初步处置(止血、冷却、补水),必要时拨打120并准备转运;留守人员引导救援车辆
    • 突发潮水/强风:立即收机,沿既定撤离路线至高地集合
    • 无人机失控/坠落:触发紧急返航/断电抛机程序,坠落区拉警戒,待旋翼停止后回收;如落水,停止打捞,记录点位与时间
    • 电池起火:使用沙土/防火毯覆盖,禁止用水;疏散围观人员
  • 责任与保险
    • 出发前核验公众责任保险;全员签署安全知情与行为规范承诺书

教学评估方法与标准

  • 过程性评价(50%)
    • 安全与规范执行(15%):遵守飞行与场地安全、个人防护到位
    • 外业质量(20%):GCP布设合理、元数据完整、测量记录准确
    • 团队协作与角色履职(15%):分工明确、沟通高效、时间控制
  • 结果性评价(40%)
    • 数据处理与地图表达(20%):正射/DSM可用性、符号与注记规范、坐标与比例正确
    • 风险评估方法与结论(20%):指标选取合理、计算透明、分级与建议可解释
  • 反思与表达(10%)
    • 1页简报质量与口头汇报表现、对误差与不确定性的认识
  • 基础达成阈值(合格线)
    • 生成一幅可用的正射影像或样区拼接图;完成风险分段图与简短建议

活动延伸与后续建议

  • 数据复核与精化
    • 课后用高质量参数重算正射与DSM,量化精度(使用GCP检查点RMSE)
    • 引入历年影像/历史岸线,借助DSAS或QGIS等距剖面法,计算多年岸线变化率
  • 多源数据融合
    • 叠加风暴潮淹没情景与海平面上升情景,开展情景化风险图编制
    • 与近岸波浪/风向统计数据结合,改进暴露度指标
  • 社会与管理建议
    • 对高风险段提出软性工程(沙丘植被修复、沙栈道)或限制性管理(缓冲带)建议
  • 教学纵深
    • 开设校内工作坊:无人机任务规划、摄影测量原理、GIS制图规范
    • 推进年度监测:建立同一岸段的季节性序列,形成学生科研小课题
  • 分层适配
    • 初高中低年级:弱化模型构建,强化数据采集与地图解读
    • 高年级/社团:引入不确定性量化、权重敏感性分析与方法对比

备注与合规提示

  • 不指定位点,须由学校依据当地法律法规选择具备公开资质与可飞条件的海岸段,并完成空域/地面许可与保险。
  • 主飞手需具备当地要求的无人机资质;全程遵守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规范。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用最少的准备时间,产出最可靠的地理实践方案。该提示词面向地理教师、教研员与研学指导老师,帮助你在数分钟内定制符合课程标准、兼顾趣味与安全的课外实践活动。一句简单输入(活动主题/人数/类型/环境/时长),即可自动生成全流程策划:从活动基本信息、教学目标到分步骤执行、物资清单、安全与应急、评估量表、延伸任务一应俱全。适配小学至高中不同学段与多类场景(城市考察、自然地貌、环境监测、人文调研、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将安全合规与可操作性前置,把控风险、提升校内审批通过率与家校信任。最终帮助你显著节省备课时间,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成效,让优质实践从“好点子”真正落地。即刻试用;若需更高效协作,可升级为团队模板与多方案对比,沉淀可复用的课程资产。

适用用户

中学地理教师

一键产出城市功能区调研行程、学生分组任务与评分表;遇恶劣天气自动切换校内替代活动,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教研组长/教务主任

统一活动模板与评估标准;快速审核并生成家长告知书与校内审批材料,提升合规性与组织效率。

新入职或实习教师

输入人数、环境与时长即可得到可执行方案;附课堂导入脚本、现场提问卡和课后复盘报告,快速上手少走弯路。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完整地理实践策划书,流程清晰可落地,教师即拿即用
自动匹配城市、人文、自然等场景,给出贴合课程标准的主题方案
内置安全风险识别与应急预案,活动前中后全链路守护学生安全
按人数与学段智能分组分工,实时优化任务难度与路线安排
提供材料清单与场地要求指引,采购对接与踏勘准备不再走弯路
内建可量化评估表与打分维度,成果展示与复盘报告自动生成
支持参数化定制时长、环境与类型,随授课进度快速切换方案
融合地理信息技术与实地调查方法,训练数据采集与分析提升素养
提供恶劣天气与校内替代预案,特殊情况不断课、不断学
附家校沟通与校内审批模板,一键发送,沟通合规更省心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577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活动主题 } { 学生人数 } { 活动类型 } { 教学环境 } { 活动时长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