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互动活动设计专家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4,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门为地理教师设计课堂互动活动而开发,能够根据不同的地理主题和学生特点,生成富有创意且易于实施的互动活动方案。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流程,确保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具备教育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每个活动方案都包含详细的操作步骤、教学指导和评估建议,帮助教师轻松组织高效的地理课堂。

活动名称

城市规划者大会:用数据与地图构建“宜居河湾市”

教学目标

  • 能从统计图中读出至少3个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与2个主要影响,并用证据表述(准确率≥80%)
  • 能基于中心地理论设计1套“两级中心—功能分区—交通联系”的简化空间结构方案,并说明布局理由(至少3条)
  • 能在社区案例中识别通勤与公共服务可达性问题,提出1项可行的交通或功能优化建议
  • 能完成小组协作分工与1分钟汇报,运用地理术语清晰表达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活动时长

总计45分钟

  • 0–5分:导入与分组、规则说明
  • 5–12分:数据解读(统计图)
  • 12–22分:空间构建(中心地+功能分区+交通)
  • 22–28分:社区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
  • 28–38分:快闪汇报与同伴评价
  • 38–45分:教师总结与出口卡小测

活动准备

  • 教具材料清单(每组一套,6–7组)
    • A3底图1张:虚拟城市“河湾市”(含河流、丘陵、主干道、风向标、行政边界网格)
    • 统计图单页1份:1978–2020城镇化率折线、三次产业结构堆叠柱形、人口迁移方向玫瑰图
    • 社区案例卡2张:①老城核心社区(密度高、设施老化、公共交通便捷);②郊区新城社区(居住新、就业少、通勤远)
    • 功能与中心贴片:CBD×1、次级中心×2、居住区×6、工业区×2、物流园×1、公共服务(医院/高中/商服)×若干(不同颜色圆片/贴纸)
    • 交通线材料:毛线/细绳2米、可移除胶点、彩色笔2支、15分钟服务圈模板(圆形硬卡)
    • 工作表1份(含问题清单、记录表、评分自检表)
    • 计时牌、小贴纸投票点数3枚/生
  • 场地布置要求
    • 6–7组岛状座位,每组6–7人;走道留出教师巡视路线
    • 投影/电子白板可展示统计图与示例
  • 课前准备事项
    • 教师熟悉统计图关键信息与标准答案要点
    • 在底图上标注主风向(如西北风)与河流上下游,便于功能分区决策
    • 将材料打包成“城市规划箱”(每组一袋)
    • 抽签卡片准备:决定上台“快闪汇报”的4组

活动流程

  1. 导入环节(0–5分):激发兴趣

    • 展示两张对比照片:高密度夜景与郊区新城航拍;提问:为什么城市越集中夜光越亮?请用1个“动力”与1个“影响”作出猜测。
    • 快速分组与角色分工(每组6人):数据分析员、空间规划师、交通设计师、社区代表、记录员、汇报员。
  2. 规则说明(嵌入导入后1分钟)

    • 产出物:一张“河湾市一页方案图”(含中心—分区—交通)+ 一张工作表
    • 评分标准(总分100):统计图解读40 + 空间布局逻辑40 + 表达与协作20
    • 安全与纪律:仅用胶点固定绳线,避免走动拉扯;剪刀由记录员保管。
  3. 实施步骤

    • A. 数据解读(5–12分,7分钟)
      • 小组阅读统计图,完成工作表A区:
        • Q1 城镇化率变化的两阶段特征与转折期(年份+增速)
        • Q2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的主导产业转移
        • Q3 人口迁移的主方向与推/拉力各1条(举证:图上数据)
        • Q4 城市化的2个正面影响与1个负面外部性
      • 输出:在便利贴上写出“2个动力+2个影响”,贴在组内底图角落。
    • B. 空间构建(12–22分,10分钟)
      • 依据中心地理论与功能分区规则完成布局:
        • 先放置CBD×1于交通枢纽/河流交汇处
        • 依据“k=3市场原则”简化:放置2个次级中心,使其15分钟服务圈覆盖≥80%居住区
        • 工业区应:位于下风向/下游、靠近物流园和快速路;与居住区留有缓冲
        • 公共服务:医院/高中优先布在中心或交汇处
        • 交通设计师用绳线勾画两条主干交通(轨道/快速路)与1条联络线,标注通勤方向箭头
      • 自检:使用服务圈模板,记录覆盖率;检查是否出现“职住严重分离”(工作表勾选)
    • C. 社区案例优化(22–28分,6分钟)
      • 阅读两张社区卡,按指引在底图上:
        • 画出3条主要通勤“愿望线”
        • 识别1个可达性或拥堵痛点
        • 提出1条“低成本、可实施”的对策(如:增设支线公交/微循环、TOD微中心、错峰与停车引导),写在便签贴于痛点处
    • D. 快闪汇报与同伴评价(28–38分,10分钟)
      • 抽签4组,每组60秒电梯演讲:用“数据—布局—对策”三句话结构
      • 其余同学进行“走廊式观摩”,每人3枚贴纸为“最优覆盖”“最有创意”“最具可行性”投票
    • E. 总结环节(38–45分,7分钟)
      • 教师用投影对照:中心地布局的两种常见误区与优秀示例
      • 概念回扣:城市化动力与影响、中心地理论要点、功能—交通—社区的联动
      • 出口卡小测(个人,2分钟):写出1个动力、1个影响,圈出你组方案中最关键的一条交通线并说明理由(10字以上)

教师指导

  • 关键教学要点提示
    • 统计图读数三步:看单位和轴→找转折→联系原因(产业/政策/技术/人口)
    • 中心地理论落地:高等级服务聚于高可达节点;次级中心保障日常服务“近距离满足”
    • 功能分区与风水文条件:工业避开上风向、上游与核心居住;物流与快速路耦合
    • 交通联系决定通勤成本与服务可达性,用“15分钟服务圈”做快速检验
  • 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 误把工业放在上风向:提醒查看风向标与河流方向
    • 统计图误读比例与数量:强调百分比与绝对值区别,示范1题
    • 次级中心过密或过疏:用覆盖率指标(≥80%)引导权衡
    • 交通线过多导致割裂:限制主干线≤3条,鼓励联络线解决断点
  • 差异化教学建议
    • 基础学生:提供“提示版统计图”(已圈出关键年份),服务圈模板直径已标注
    • 提升学生:挑战任务——提出“多中心”方案并比较k=3与k=4效果;计算简单职住比与平均通勤距离
    • 英才拓展:以本校周边为例,画出15分钟生活圈并评估缺口

评估方式

  • 过程性评价(60%)
    • 工作表A区与B区完成度与正确率(教师快速勾核,40分)
    • 课堂观察清单:角色参与、证据使用、协作(20分)
  • 结果性评价(30%)
    • 一页方案图评分:空间逻辑(覆盖率、避风向避上游)、交通合理性、表达清晰度
  • 同伴评价(10%)
    • 投票贴纸加分:每项类别第一名各+2分、第二名+1分
  • 出口卡小测
    • 2题各5分:动力/影响表述准确、交通线理由与功能匹配
  • 课后建议
    • 选做:拍照记录你居住社区至学校的通学路径,标注交通方式与时间,评估是否属于“15分钟可达”,提出1条改进建议并佐证

备注与安全

  • 使用无尖锐器材,绳线只在桌面操作,避免跨桌拉扯
  • 统筹时间,投影显示每阶段倒计时
  • 确保每位学生有角色或子任务,避免边缘化参与者

活动名称

校园气象快闪站:三要素观测与等温线速绘挑战

教学目标

  • 能在规定时间内按规范完成一次校园微气象观测,记录气温(单位:°C)、风向风速(8方位与m/s或蒲福级)、云量(0–8成/okta)
  • 能使用统一天气符号正确表达当下天气现象(云量、风向、降水有无等)
  • 能基于6个点位的温度数据,在校园简图上独立或协作绘制至少一条简易等温线(误差不超过±0.5°C的合理插值)
  • 能口头解释至少1个校园微气候差异的原因(如背阳/向阳、近植被/近硬化地面、近墙体等)
  • 形成基本的野外观测安全意识与分工协作能力

适用年级

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

活动时长

30分钟

  • 3分钟 导入与目标说明
  • 4分钟 规则、分工与操作示范
  • 8分钟 校园快闪观测(分组同步进行)
  • 7分钟 数据汇总与等温线速绘
  • 6分钟 成果展示与总结反思(含快速测评)

活动准备

  • 教具材料清单
    • 校园简图(A3,标注6个测点A–F与指北针)6份
    • 观测记录卡6组(每组1份),含时间、地点、气温、风向风速、云量、天气符号栏
    • 温度计6支(酒精/数字均可),提前放置于6个点位,离地约1.2–1.5米、背阴通风
    • 手持风速仪2–3台;如无,彩带风向标3个+计时器(手机)+简易“纸风车转速≈风速”对照卡
    • 指南针或手机指南针6个;云量八分圆估计卡6张;铅笔、橡皮、夹板各6套
    • 天气符号口袋卡36张(简化版:晴、少云、多云、阴、雨;云量填涂规范;风向箭头书写示范)
    • 彩色贴纸或色笔(温度数值贴图用),细头记号笔2支(黑/蓝)
    • 计时器1个,安全小旗或拉线若干(划定活动范围)
  • 场地布置要求
    • 选择操场/教学楼周边开阔地;标定安全边界与集合点
    • 6个温度测点尽量覆盖差异环境:向阳/背阴、草地/水泥地、近墙/开阔、近树荫/无遮挡
    • 风向与云量观测点设在开阔无高大遮挡处
  • 课前准备事项
    • 上课前10–15分钟将温度计放到位稳定读数;检查固定牢靠,避免直射阳光与金属直触
    • 预先将班级分成6组(每组6人),指定角色:记录员、读数员、计时员、指北员、安全员、汇报员
    • 将天气符号卡与观测卡装订成组;测试风速仪电量;打印等温线示例

活动流程

  1. 导入环节(3分钟)

    • 提问:同一时间的校园里,哪儿更热?为何站到树荫下体感更凉?引出“微气候”概念
    • 展示今天任务:三要素快闪观测(气温、风、云)+ 用数据画等温线
  2. 规则说明(4分钟)

    • 安全:不奔跑、不越线、不攀高;听到回收口令30秒内归位
    • 记录规范:
      • 气温:°C,读数取到0.5°C,记录时间与测点编号
      • 风向:按8方位记录(N/NE/E/SE/S/SW/W/NW),风速:m/s或蒲福级(0–5级)
      • 云量:0–8(okta),0为无云,8为全阴;可用八分圆填涂
      • 天气符号:按发放的口袋卡统一
    • 评分标准(总分100,组内合作)
      • 规范记录(30分):项目齐全、单位正确、书写清晰
      • 数据准确(30分):气温距基准值±1°C内、风向与现场风标一致、云量误差≤1成
      • 等温线作品(30分):间距合理、线条平滑不相交、图例与标注完整
      • 安全与协作(10分):按时归位、分工明确、秩序良好
  3. 实施步骤(8分钟:外出同步观测)

    • 分工与路线(30秒)
      • 1–2组:气温小队,依次读取测点A–F温度(在点位原地读取,避免用手握住感温部位;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同高)
      • 3–4组:风向风速小队,在开阔点观测3次取平均
        • 风向:抬臂持彩带/风标,彩带指向为风去向;记录风向名称为风来自方向(例:来自西北=NW)
        • 风速:风速仪读数取平均;若用纸风车,10秒转数对照卡估算风速
      • 5–6组:云量与天气符号小队
        • 背朝太阳,抬头环顾,使用八分圆估计云量;记录天气现象符号(如多云、阴、可能小雨等)
    • 观测要点提示(进行中口头提醒)
      • 温度计在阴影通风处读数,避免呼气、捂手
      • 风向记录用大写8方位;风速三次平均更稳定
      • 云量估计先分“大片云/碎云”,再比对八分圆
  4. 数据汇总与等温线速绘(7分钟)

    • 汇总(3分钟):各小队将关键数据贴到投影/白板的校园简图与汇总表上
      • 在A–F点旁贴上该点温度数值贴纸
      • 在图角写上统一天气符号(云量填涂、风向字母与大致风速)
    • 简易等温线(4分钟)
      • 选择间距1°C(或2°C)等温线
      • 插值规则:在相邻测点间用想象刻度找出等温位置,用平滑曲线连接;线条不得相交或断开,尽量闭合或延伸至图框
      • 指派两组各完成一条等温线(例:20°C与22°C),其余同学检查并补充图例、时间、作者
  5. 总结环节(6分钟)

    • 快问快答:读温度应注意什么?风向记谁“来”?云量“8”代表什么?
    • 展示优秀作品,说明校园哪处更热/更凉,并用1句话解释原因
    • 公布积分与小奖贴;布置延伸:课后在家门口做1次同样观测

教师指导

  • 关键教学要点提示
    • 气温观测:遮阴、通风、离地约1.2–1.5米;读数眼平;记录时标明时间与点位
    • 风向风速:方向以“风从哪里来”命名;速度尽量多次取平均;记录单位m/s或级别,不混写
    • 云量判读:用“八分法”,0=无云,8=全阴;碎云易低估,提醒环顾全天穹
    • 等温线:连接“等值点”,线与线不能相交;跨越高温与低温区时做平滑过渡
    • 符号规范:统一图例、统一单位与指北针
  • 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 温度偏高:检查是否日晒或手握感温部位;转至阴影处静置半分钟再读
    • 风向飘忽:取30秒内最常见方向,或记录“NW—N变动”
    • 云量分歧大:先让两生分别估计,再取平均;或用“拳头遮天空”法粗分区
    • 单位混乱:板书范例“22.5°C;NW 3 m/s;云量5/8”,让学生对照核对
  • 差异化教学建议
    • 低准备度学生:承担指北、计时、贴纸等操作性强任务
    • 中等学生:负责读数与规范记录
    • 高水平学生:主导插值与等温线绘制,解释微气候成因;可加画第二条等温线或做平均风速计算

评估方式

  • 过程性评价(40分)
    • 观察三要素观测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按时归位、分工协作情况
  • 作品评价(40分)
    • 检查观测卡完整性与准确性;等温线图的科学性与图例规范
  • 快速测评(20分)
    • 退出卡三题(口头或纸条)
      1. 今天记录风向“NE”表示风从哪边来?
      2. 云量6/8比3/8多多少天空被云覆盖?
      3. 画等温线时最重要的规则是什么?
  • 后续建议
    • 建立“班级天气角”:连续一周同一时间同一点位观测,比较日变化
    • 扩展指标:下次加入地表类型测温(草地与水泥)、湿度与体感温度讨论

备注与安全补充

  • 全程避免奔跑与越界;注意日晒与盲区;器材回收清点
  • 无手持风速仪时,可统一使用纸风车转速法或蒲福级目测法,务必在记录卡上注明方法来源(如“Bft3,旗帜展开,树叶摆动”)

活动名称

桌面河流实验:流速—侵蚀—曲流与河阶地一体化模拟

教学目标

  • 正确描述河流流速、径流量(Q)与侵蚀/堆积强度之间的关系,完成至少两组对比实验并绘制简单关系图。
  • 能识别并解释曲流中的外侧侵蚀(冲刷岸/切岸)与内侧堆积(点坝)现象,完成照片标注和示意草图。
  • 通过两阶段流水实验展示河阶地(阶地)形成的基本机制(先期堆积的旧洪漫面被后期下切保留为台地),并测量阶面高度差。
  • 遵守实验安全规范与数据记录标准:使用统一单位、保留有效数字、记录变量与操作步骤,并完成小组实验记录表。

适用年级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

活动时长

60分钟(建议分配)

  • 8分钟 导入与目标说明
  • 5分钟 规则与安全交代、分工
  • 37分钟 实验实施(含三部分与中途记录)
    • 5分钟 设备布置与分工到位
    • 12分钟 实验一:流速与径流量对侵蚀的影响
    • 10分钟 实验二:曲流与切岸/点坝
    • 10分钟 实验三:河阶地形成两阶段模拟
    • 5分钟 快速整理与安全收尾
  • 10分钟 总结汇报与课堂巩固

活动准备

  • 教具材料清单(按8组,每组6人配置)
    • 平底塑料托盘(长≥60cm,带刻度贴)1个
    • 砂-泥混合物约2.5kg(建议:细沙70%+细土/黏土30%,预湿)
    • 小塑料水壶或矿泉水瓶2个(不同出水口尺寸,约5mm与10mm),量杯500mL
    • 食用色素/水性染色液(便于观察水流通道)1支
    • 浮标材料:乒乓球或泡沫小粒2-3个
    • 直尺(30cm)、量角器或斜坡调节垫(书本/泡沫砖)若干
    • 秒表(或手机计时)、记号笔、防水标签
    • 咖啡滤纸/细筛与收集杯(沉积物收集)1套
    • 擦拭巾/抹布、吸水海绵、一次性手套和围裙(每人可选)
    • 防滑地垫/塑料桌布、垃圾袋
    • 小组数据记录表(打印):变量-结果表、示意图页、照片标注页
  • 场地布置要求
    • 将8组桌面铺防水桌布,每组一套材料;靠近水源/补水点;电器远离水区≥1.5m
    • 地面铺若干抹布/防滑垫,准备“溢洒处理角”放置海绵与垃圾袋
    • 教师演示台1处,便于全班观察
  • 课前准备事项
    • 教师预先在托盘边贴上长度刻度(每10cm标记)与“观测段”30cm标记
    • 预调两款出水瓶的孔径并在瓶身贴“低Q/高Q”标签
    • 打印每组数据表与安全规范卡片;分配小组角色贴纸
    • 预拌并略微喷水使砂-泥混合物湿润,防扬尘
    • 简短安全提醒PPT(不触电、不奔跑、不品尝实验材料)

活动流程

  1. 导入环节(8分钟)

    • 情境提问:为什么一些河段蜿蜒成曲流,而另一些河段较直?洪水过后河谷侧面出现“台阶”(河阶地)说明了什么?
    • 展示1分钟短视频或图片:曲流的切岸与点坝、多级阶地的航拍图
    • 明确目标与产出:每组要完成三项小实验、两张示意图、一个简短口头汇报
  2. 规则说明(5分钟)

    • 小组分工(每组6人)
      • 组长:进度与质量控制
      • 安全员:防滑与溢水处理、监督水量
      • 计时员:秒表与时间记录
      • 记录员:数据与草图、单位与有效数字
      • 模型师:铺砂塑形、控制坡度
      • 摄影/标注员:拍照与标注切岸/点坝/阶地位置
    • 安全规范
      • 水不超过托盘“最高水位线”;地面有水立即用海绵处理
      • 所有材料仅用于观察,不得接触口鼻;操作后洗手
      • 远离电源插座;跑动与嬉水禁止;教师允许方可加大坡度或水量
    • 数据记录规范
      • 统一单位:长度cm、时间s、体积mL、质量g
      • 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坡度或Q),其他保持不变
      • 至少重复2次测量并取平均值;计算公式写清:V=距离/时间;Q=体积/时间
  3. 实施步骤(37分钟)

    • 设备布置(5分钟)
      • 在托盘中堆出一条初始直通道(宽5-7cm、深2-3cm),下游端放置滤纸收集沉积物
      • 用书本/泡沫砖将托盘一端垫高形成坡面;记录坡度近似值(可用量角器或用“垫高高度/托盘长”估算)
    • 实验一:流速与径流量对侵蚀的影响(12分钟)
      • 变量设置
        • 组A条件:低坡度+低Q(小孔瓶);组B条件:低坡度+高Q(大孔瓶)
        • 组C条件:高坡度+低Q;组D条件:高坡度+高Q(可由同组先后完成两条件)
      • 操作
        • 在通道上游缓慢倒入染色水,计时浮标通过“观测段”30cm所需时间,计算表面流速V
        • 用量杯记录30秒内出水体积,计算径流量Q
        • 观察并记录侵蚀现象:通道加深/拓宽、滤纸上的颗粒质量(若无电子秤,可记录沉积长度或厚度相对等级1-5)
      • 产出
        • 填表:坡度、Q、V、侵蚀/堆积指标;绘制简单关系图(Q或V与侵蚀强度的正相关趋势)
    • 实验二:曲流与切岸/点坝(10分钟)
      • 降低坡度(更平缓),将河道塑成轻微S形;在外弯处轻压更易侵蚀的细泥,在内弯处铺稍粗砂
      • 以中等Q持续供水1分钟,观察弯道变化
      • 标注与拍照:在外弯圈出切岸(侵蚀侧),在内弯圈出点坝(堆积侧),记录水流方向箭头
      • 产出
        • 草图:在S形河道上标出流速相对快/慢、切岸与点坝位置,写出原因解释(外弯流速快→侵蚀;内弯流速慢→堆积)
    • 实验三:河阶地形成两阶段模拟(10分钟)
      • 阶段1(堆积期):用低坡度、低Q让水在较宽的浅槽中运行1分钟,形成“洪漫面”(较平整的沉积层),拍照记录“面1”
      • 阶段2(下切期):增大坡度或Q,在原槽中心引导更集中的水流运行1分钟,观察新槽在旧面中切割,下切后旧面两侧残留“高台面”
      • 测量与记录:用直尺测量新槽底到旧面顶部的高度差(阶差),在照片上标注“面1/面2”和阶地位置
    • 快速整理(5分钟)
      • 关闭水源,滤纸与垃圾分类入袋;擦干托盘与地面;回收工具
  4. 总结环节(10分钟)

    • 小组用2分钟口头汇报:用一张关系图、一张曲流草图和一张阶地照片说明发现
    • 教师归纳:Q与V提升一般增强侵蚀;曲流外弯切岸、内弯点坝成因;阶地源于河流能量或基准面变化导致的下切与保留
    • 迁移到真实案例:黄河下游堆积与摆动、长江中下游曲流与洲滩,山区阶地的成因

教师指导

  • 关键教学要点提示
    • 区分“径流量Q”和“流速V”:Q取决于单位时间过水体积,V取决于距离/时间;二者都影响侵蚀能力,但河道形态对二者的响应不同
    • 曲流动力学:外弯水深与流速较大→剪切力大→侵蚀;内弯流速小→扩散沉积→点坝
    • 河阶地机制:先期堆积形成面,后期因坡度增加、基准面降低或构造抬升导致河流下切,旧面保留为阶地
  • 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 水流过慢不成型:略增坡度或改用“大孔瓶”,但控制在安全水位线内
    • 河道塌陷:轻压加固边壁,增加黏土比例或降低Q
    • 数据波动大:重复测量2-3次取平均;确保只改变一个变量
    • 看不出阶地:先铺更宽更平的“面1”,第二阶段集中水流并延长至90秒
  • 差异化教学建议
    • 基础组:侧重定性观察与准确标注位置
    • 提升组:尝试估算“侵蚀强度指数”(如滤纸沉积长度/时间),或对比同一Q下不同坡度的V差异
    • 拓展任务(选做):用简单公式讨论“单位河段能量”概念,或将实验结果与本地河流现象联想并提出一条治理建议

评估方式

  • 过程性评价(100分制)
    • 安全与规范(20分):遵守安全、保持台面干燥、数据单位与有效数字正确
    • 数据完整性(40分):三部分实验均有记录、至少两次重复、计算V与Q正确
    • 科学解释与图示(30分):关系图趋势合理;曲流草图标注清晰;阶地照片标注与高度差测量准确
    • 合作与展示(10分):分工明确、汇报凝练
  • 形成性评价工具
    • 教师观察记录单:变量控制、操作熟练度、问题解决
    • 学生出口条(2题,3分钟):简述外弯为何更易侵蚀;说明阶地形成的两个关键阶段
    • 作业建议:基于实验数据绘制“Q/V—侵蚀等级”简图,并用一段文字解释现实河段可能的管理措施(如护岸、限采砂)

注意事项与安全重申

  • 严禁靠近或触碰电源插座;水量严格受控;出现滑水立即擦拭
  • 所有器材为塑料材质,避免玻璃;不进行任何化学试剂操作
  • 结束后统一清洁与洗手,教师确认地面与桌面干燥方可离开教室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让地理课堂“讲得透、做得起、评得出”。本提示词面向中小学地理教师与教研团队,目标是:1)在10分钟内生成可直接落地的互动活动方案,按课堂主题、年级、班级人数与时长自动匹配;2)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度、地理思维与团队协作;3)将教学目标、实施步骤、教师指导与评估方法打包输出,减少备课时间与试错成本;4)确保活动安全、规范、覆盖全体学生;5)通过可衡量的评价与复盘,推动持续改进与校本化沉淀。立即试用:输入“课堂主题、学生人数、教学年级、活动时长、教学重点”,立刻获得一套完整方案;升级版可解锁活动库、评分量表与可复用清单,助力跨班级快速复制与教研共建。

适用用户

中学地理教师

依据每课主题一键生成互动活动,包含流程、材料、评分与评估,及时提升课堂参与度与知识掌握。

地理教研组长

统一活动标准与模板,策划公开课与校级教研,跨班级对比实施效果并指导教师迭代优化。

新手或实习教师

按年级与人数套用完整指引,快速备课并稳妥执行,避免课堂失控与准备遗漏,缩短上手周期。

特征总结

按课堂主题与教学重点轻松生成互动活动方案,自动对齐课程标准与目标
一键匹配年级段与学生人数,输出可执行流程与精确时间分配建议
提供详尽教具材料清单与场地布置要求,显著降低备课与准备成本
内置小组竞赛、角色扮演、地图游戏等形式,示例完整可直接套用
自动优化活动规则与评分标准,兼顾参与公平、课堂秩序与学习效果
支持差异化教学设计,为不同水平学生配置分层任务与引导提示
输出关键教学要点与常见问题应对策略,帮助新人也能稳妥把控课堂
附带学习效果评估方式与后续教学建议,形成闭环持续提升成效
全面考虑安全与规范要求,活动环节透明可控,降低教学风险
根据主题智能融入地理思维训练与团队协作,提升参与度与记忆度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751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课堂主题 } { 学生人数 } { 教学年级 } { 活动时长 } { 教学重点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