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地图分析活动设计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4,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门为地理教师设计,能够生成系统化的地图分析教学活动方案。通过深入分析地形特征、人口分布模式和环境要素,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思维和数据解读能力。提示词提供完整的教学流程设计,包括分析目标设定、操作步骤规划、典型案例示范和多元评估方法,确保教学活动既具有教育价值又便于课堂实施,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数据分析素养和空间认知能力。

活动主题

丘陵与山地等高线识读与安全规划:从剖面图到村落选址与通行路线设计
核心价值:通过系统化的等高线分析和剖面绘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与数据解读能力,同时将地形认知转化为真实情境下的风险评估与路线规划,提升综合地理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
    • 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密集/稀疏、闭合、高低判断、山脊与山谷形态)。
    • 理解坡向的含义与判断方法(坡面朝向与等高线高低变化方向)。
    • 了解地形剖面图的构成与纵横比例关系、垂直夸大概念。
    • 初步认识滑坡易发的地形条件(陡坡、凹坡、汇水谷地、切割强的斜坡)与村落安全选址基本原则。
  • 技能目标:
    • 能根据等高线准确判断坡度与坡向,绘制一条规范的地形剖面图。
    • 能用简化计算估算坡度,识别潜在滑坡隐患区并进行分级标注。
    • 能结合地形特征提出一条安全通行路线,说明路线选择的地理依据。
  • 素养目标:
    • 形成以证据为基础的空间分析思维,养成科学决策与风险意识。
    • 提升小组协作、任务分工与表达沟通能力。
    • 建立人地协调观,理解在丘陵山地开展生产生活应遵循安全与可持续原则。

分析框架

核心分析维度

  • 等高线识读:高程、间距与地形形态(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 坡度与坡向:由等高线高低与间距推断坡面陡缓与朝向。
  • 剖面图绘制:选线、量距、转绘高程、连接曲线与标注地形部位。
  • 风险评估:基于坡度、坡形与汇水条件判定滑坡隐患等级。
  • 路线规划:避险、择缓、走脊/走台、跨谷点位选择与说明。

具体分析步骤

  1. 明确图件信息
    • 找到比例尺、等高距、指北针、图例。
    • 用手指顺着等高线由高到低判断水流方向(从高到低),建立整体地形印象。
  2. 等高线形态识别
    • 山谷:V形或U形等高线尖端指向上游(高处);常伴水系。
    • 山脊:等高线在脊线上呈反向开口(尖端指向下游/低处);两侧等高线高程向外递减。
    • 鞍部:两侧相对较高,中间稍低,等高线呈“腰收”形。
    • 陡缓判断:等高线越密,坡越陡;越疏,坡越缓。
  3. 坡向判断(面向坡面“朝向”的方向)
    • 选定斜坡任意一点,沿等高线垂直方向观察高程降低的方向即下坡方向;坡面朝向即下坡指向。
    • 用指北针判断其是偏北、偏南、偏东或偏西的坡向(如“南东坡”)。
  4. 估算坡度(用于风险与路线阈值判断)
    • 在同一坡面,测量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d(用尺在地图上量,换算为实地距离)。
    • 设等高距为h,坡度(百分比)≈ h / d × 100%;坡度角θ ≈ arctan(h / d)。
    • 简化阈值(课堂使用):徒步安全优选坡度角<10–15°(约18–27%);村落建设优选<8–10°(约14–18%)。
  5. 剖面图绘制(线段AB为示例)
    • 选线:画一条穿越典型地形(跨山脊与山谷)的直线AB。
    • 标注交点:在AB线上标出与每条等高线的交点,并记录对应高程。
    • 转绘:在剖面纸上横轴按AB的实地距离比例均匀划分,纵轴按高程刻度(可采用2–5倍垂直夸大以突出地形)。
    • 落点连接:将各高程点平滑相连,标注山谷、山脊、鞍部与坡度变化区。
  6. 滑坡隐患识别与分级(课堂简表)
    • 高危(红):坡度角>25°;陡崖/切割深的凹坡;谷地汇水区的急陡段;坡脚被切削地段。
    • 中危(黄):坡度角15–25°;坡面整体偏凹、沟谷密集区;人类活动扰动(如开挖坡脚)。
    • 低危(绿):坡度角<15°的台地、宽缓脊面、远离汇水线。
    • 将图上区域按上述标准用彩笔分色圈定,并简单记录依据(坡度、形态、距水系)。
  7. 村落选址评估
    • 优选条件:台地/缓坡(<10°),靠近但不贴近水源(≥50–100 m安全距离,避免洪泛)、远离陡崖与急凹坡、交通可达(靠近脊线或缓坡通道)。
    • 不利条件:急陡凹坡、谷底狭窄处、松散堆积物坡脚下方、断崖下方。
    • 用“打分卡”(地形安全/水文风险/通达性/土地利用)对2–3个候选位置进行比较打分,选出最佳点位并写出依据。
  8. 安全通行路线规划
    • 原则:避红区(高危)→绕黄区边缘(必要时)→优先走脊线或宽缓台地 → 横切等高线保持坡度平缓。
    • 操作:从起点到村落选址点,画出2条候选路线,测量若干路段的等高线间距估算坡度,标注“坡度<10°段”“需加固段”“观测点”。
    • 选择:对比两条路线的安全性、距离与施工难度,给出推荐路线与备选方案,并说明理由。

教学资源

  • 所需地图类型和数据来源
    • 丘陵/山地等高线地形图(1:25,000或1:50,000;等高距10–20 m;含指北针和图例)。来源建议:天地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OpenTopoMap、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开放平台。
    • 可选数字高程模型(DEM):SRTM或Copernicus DEM(用于教师演示剖面与三维地形)。
  • 分析工具和使用方法
    • 文具:直尺、量角器、透明坐标纸/方格纸、彩色记号笔、便签。
    • 计算工具:简单计算器或学生平板(用于坡度快速计算)。
    • 软件(可选):QGIS或在线剖面工具(如地形剖面网页应用)进行演示。教师提前准备剖面模板(横轴距离、纵轴高程刻度)。
  • 参考资料和延伸阅读
    • 课程标准中的地形图识读要求与示例。
    • 地形剖面绘制教学视频或图解手册。
    • 简明滑坡科普资料(教育版):滑坡成因、预防与避险常识。

实施建议

  • 课堂时间分配和活动组织(2课时,共约90分钟)
    • 第一课时(45分钟)
      • 5分钟:导入与目标明确(展示等高线图,提出“如何安全选址与通行?”)。
      • 15分钟:等高线与坡向识读示范(教师引导,学生跟做标注)。
      • 20分钟:小组绘制剖面图(每组选择一条AB线,完成转绘与标注)。
      • 5分钟:成果快速展评与纠错(常见误判:谷/脊方向、坡向混淆)。
    • 第二课时(45分钟)
      • 10分钟:坡度估算方法与风险分级示例。
      • 20分钟:小组完成隐患分区与村落选址打分卡。
      • 10分钟:设计并比较两条通行路线,标注坡度与避险点。
      • 5分钟:汇报与课堂总结(强调证据与理由)。
  • 学生分组和任务分配方案(每组4–5人)
    • 地形师:负责等高线识读、坡向判断与剖面主绘。
    • 计量员:负责量距、坡度计算与数据记录。
    • 风险评估员:负责隐患圈定与分级说明。
    • 路线规划师:绘制候选路线并做对比分析。
    • 记录与呈现者:整合材料,准备汇报海报/讲稿。
  • 教师指导要点和注意事项
    • 强调“谷地V形尖端指向上游”的识别关键;通过对比图纠正常见误区。
    • 引导学生用“等高距/水平距”的简化计算估算坡度,避免只凭感觉判断。
    • 剖面图纵向适度夸大(2–5倍),保证形态可读但不夸张到失真。
    • 风险分级为课堂情境简化标准,提醒真实工程需更多因素(岩性、降雨、植被等)。
    • 路线规划要用证据标注(坡度数值、避险说明),鼓励提出备选与应急点。

评估方法

  • 过程性评估:观察记录和表现评价
    • 课堂观察表:是否准确识读谷/脊、能解释坡向、参与度与协作度。
    • 操作规范:量距与记录是否严谨、剖面步骤是否完整。
    • 问题解决:能否根据反馈修正错误(如坡向判断纠错)。
  • 成果性评估:分析报告和作品评价
    • 剖面图质量(40%):坐标准确、曲线平滑、地形部位标注清晰、纵横比例合理。
    • 风险分区(30%):分级合理、证据充分(坡度值/形态依据)、图面清楚。
    • 路线规划(30%):两案对比明确、推荐理由基于数据(坡度、避险点、距离),标注规范。
    • 评分量表示例:每项按“准确性/完整性/说明性”三维各1–5分。
  • 反思性评估:学习反思和能力提升
    • 个人“3-2-1”卡片:3条今天学到的识读要点、2个仍困惑的问题、1项下次改进的操作。
    • 小组复盘:从剖面到路线的逻辑链是否清晰?还有哪些信息(如岩性、降雨)会影响决策?
    • 教师反馈:点名表扬“用数据说话”的案例,指出可提升之处(如坡度标注不足、避险说明不充分)。

此方案以“识读→剖面→风险→规划”的系统路径组织两课时的小组探究,既保证方法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又便于教师在课堂中实施与评价。

活动主题

三省人口密度—交通廊道协同分析:识别城镇化梯度与均衡发展策略
核心价值:通过“人口密度—交通网络—地形资源”三线联动分析,培养学生用证据解释城镇化空间格局并提出可操作的均衡发展建议。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
    • 理解人口密度分级设色图的含义与常见误读(分级、尺度、单位)。
    • 认识交通廊道(铁路、高速、公路主干、水运)的空间组织及其对人口与城镇化的影响。
    • 理解地形(平原/盆地/山地)与资源(耕地、水源、能源与矿产)对人口集聚的约束与促进作用。
  • 技能目标:
    • 能在省域尺度的分级设色图上识别高/中/低密度区并与交通廊道进行叠合分析。
    • 描述并绘制“城镇化梯度”示意(核心—走廊—腹地),形成基于证据的解释链。
    • 提出针对不同地形与资源背景的均衡发展策略(节点培育、走廊优化、公共服务与生态约束)。
  • 素养目标:
    • 形成空间综合判断能力与数据审慎意识(关注分级方法、尺度效应)。
    • 树立以人为本与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区域发展观。

分析框架

核心分析维度

  1. 人口密度空间格局:省域内部高密度斑块与低密度区分布。
  2. 交通廊道结构:铁路/高速/干线公路/河港的轴线与节点。
  3. 城镇化梯度识别:从省会/核心城市向走廊、次级节点、腹地的密度与功能递减。
  4. 地形约束:平原/盆地/山地/河谷的可达性与建设适宜性。
  5. 资源禀赋:耕地与水资源对人口承载,能源与矿产对产业布局。
  6. 综合解释与对策:把“人—路—地—资”联结为因果路径,提出均衡发展建议。

具体分析步骤

  1. 明确对象与尺度(2分钟)

    • 选择三省类型:建议各选一个“沿海平原省”“内陆盆地省”“西部山地省”(如江苏/四川/贵州,仅作典型参照,具体以课堂地图为准)。
    • 回顾人口密度公式:人口数/面积(人/平方公里),注意省域尺度的平均值可能掩盖内部差异。
  2. 读图与圈定密度斑块(8分钟)

    • 在人口密度分级设色图上用便签标出三省的高密度区(深色)、中密度、低密度区。
    • 提问引导:高密度斑块是否围绕省会或沿海/沿江分布?是否呈带状或团块状?
  3. 叠合交通廊道(7分钟)

    • 在交通网络图上用透明描图纸标注省会—次中心—交通主轴(京沪、成渝等铁路/高速;沿江/沿海水运)。
    • 对比:高密度斑块与哪些交通轴线重合?离轴越远密度是否下降?
  4. 城镇化梯度刻画(7分钟)

    • 采用“核—轴—域”模型:核(省会/大都市圈)、轴(主廊道)、域(周边腹地)。
    • 学生用箭头标出从“核”向外的梯度变化(人口密度、城镇等级、公共服务可达性)。
  5. 地形与资源解释(10分钟)

    • 结合地形图(等高线/阴影)识别平原/盆地/山地与河谷。
    • 讨论:平原/盆地可建设性高、交通成本低、耕地与水资源丰富→易集聚;山地坡度大、修路成本高→走廊沿河谷分布、人口呈条带状。
    • 资源影响示例:能源/矿产聚集区形成产业节点,但人口密度未必高;优质耕地与水源支撑粮食主产区与人口承载。
  6. 形成因果链(5分钟)

    • 用一句话框架:地形与资源→交通走廊选线与成本→要素集聚(产业/人口)→城镇化梯度→空间不均衡。
  7. 提出均衡发展建议(6分钟)

    • 面向三省分别提出2—3条建议(示例模板):
      • 沿海平原省:引导产业与公共服务向次级节点下沉;优化城际铁路与公交一体化,缓解“大核过密”。
      • 内陆盆地省:强化“省会—次中心—县城”多级网络,拓展盆地边缘与支路走廊;提升教育医疗在次级节点的供给。
      • 山地省:沿河谷和已有廊道构建“组团—走廊—生态隔离带”模式;发展数字与生态文旅产业,改善山区连通性同时严格生态红线。
    • 所有建议需对应证据(图上标注的密度斑块、走廊位置、地形特征)。
  8. 课堂小结与纠偏(4分钟)

    • 纠偏要点:分级设色受分级方法影响(等距/等数量/自然断点);省域平均值掩盖市县差异(尺度效应);交通并非唯一因素,历史与政策也重要。

教学资源

  • 所需地图类型与数据来源:
    • 省域人口密度分级设色图(近期人口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公报;教材配套地图或教师自制图)。
    • 交通网络图(高速/铁路/主要航道/港口,来源:交通运输部公开资料、OpenStreetMap)。
    • 地形图/DEM阴影(来源:NASA SRTM、Natural Earth;教学版简化图即可)。
    • 资源简图(耕地、水系、主要能源矿产分布,来源:公开教材插图或省级年鉴的示意图)。
  • 分析工具与使用方法:
    • 透明描图纸、彩笔、便签(用于叠合分析与圈定斑块/走廊)。
    • 投影设备或电子白板;可选:QGIS/在线地图(教师操作演示叠加图层)。
    • 学生“分析记录表”模板(打印):包含“省—密度斑块—走廊—梯度—地形资源—建议”六栏。
  • 参考资料与延伸阅读:
    • 高中地理必修相关章节(人口与城市、交通与区域发展)。
    • 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走廊与都市圈指南(概念延伸)。
    • 区域发展与城乡协调政策综述(教师自选摘要,注意选用公开、权威来源)。

实施建议

  • 课堂时间分配(约45—50分钟):
    • 导入与目标明确:2分钟
    • 读图与密度圈定:8分钟
    • 叠合交通廊道:7分钟
    • 梯度刻画:7分钟
    • 地形与资源解释:10分钟
    • 建议生成与汇报:6分钟
    • 小结与纠偏:4分钟
  • 学生活动组织(全班讨论为主,辅以角色分工):
    • 快速分配三组(或三段黑板区):沿海平原组、内陆盆地组、西部山地组。
    • 角色分工:读图员(圈定密度斑块)、走廊标注员(交通轴线)、解释员(地形资源)、汇报员(建议陈述)。
  • 教师指导要点与注意事项:
    • 引导学生用证据说话:每一条结论都在图上找到对应位置或线条。
    • 强调分级方法与尺度效应,避免“密度高=生活水平高”的简单化判断。
    • 关注时间控制,适时收敛观点到“核—轴—域”模型与因果链。
    • 避免涉及敏感地理信息;所有数据使用公开教材或权威公开来源。

评估方法

  • 过程性评估:
    • 观察学生是否按步骤完成叠合分析,是否能正确识别斑块与走廊。
    • 口头问答:能否解释“为什么该省密度沿某走廊递减?”“地形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 记录小组合作与发言质量(证据引用的准确性、逻辑性)。
  • 成果性评估:
    • 每组提交一页“分析记录表”或黑板照片,包含:密度斑块示意、交通轴线、梯度箭头、两条以上均衡发展建议。
    • 评价标准:地图读解正确(30%)、解释链完整(40%)、建议与证据对应(30%)。
  • 反思性评估:
    • 课后“3-2-1”卡片:3个今天学到的关键点、2个仍存疑的问题、1条你认为最可行的均衡发展建议及其依据。
    • 教师收集共性误区(如把人口总量与密度混淆、忽视分级方法)在下节课进行针对性纠偏。

补充说明(可选示例思路,按地图实际数据调整):

  • 沿海平原省(如江苏):高密度沿海/沿江—铁路高速密集—核(南京/苏锡常圈)→轴(沿江/沿海)→域(苏北腹地);建议:发展次级节点与城际公共交通一体化。
  • 内陆盆地省(如四川):高密度集中成都平原—成渝轴明显—盆地边缘密度递减;建议:强化多中心网络,提升盆地边缘公共服务。
  • 山地省(如贵州):密度沿河谷与交通线呈条带—坡地限制显著;建议:走廊组团化发展、数字与生态产业、完善山区通达同时守护生态红线。

活动主题

校园安全步行与风向观察:用步行路线图和风向玫瑰图设计低风险出行与集合点
核心价值:把“识图与方位”“风向与风力”“扬尘与绿化带作用”整合到一次可操作的实地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基于证据的安全判断与环境意识。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
    • 认识地图上的道路、指北针、图例,理解方位的基本概念(东南西北)。
    • 会读风向玫瑰图,知道“风从哪里来”的表达方式(如“西北风”表示风从西北吹向东南)。
    • 理解操场扬尘的主要来源与随风扩散的方向,了解绿化带的“挡风、固尘”作用。
  • 技能目标:
    • 能用指南针或手机指北功能确定方位,在校园步行路线图上定位与标注。
    • 使用简化蒲福风级观察并记录风力,画出现场风向箭头。
    • 进行简易对比实验,判断绿化带对风速与扬尘的影响。
    • 依据风向与风险因素,设计低风险步行路线与集合点,并说明理由。
  • 素养目标:
    • 建立安全出行意识与环保意识,能用数据与证据进行决策。
    • 形成合作分工与规范记录习惯,发展基础空间思维。

分析框架

核心分析维度

  • 道路与方位识读:校门、操场、教学楼、主要通道、出入口方位与距离。
  • 风向与风力:当日风从何方吹来、风力大小与变化,风向玫瑰图显示的常见风向。
  • 扬尘传播路径:操场表面(沙尘/颗粒)在不同风向下的下风侧区域。
  • 绿化带作用:树木/灌木带的挡风、减速与捕尘效果(在风侧与背风侧的对比)。
  • 安全路线与集合点原则:避开下风尘区与车流冲突点,选择可见度高、通风但不扬尘的地点。

具体分析步骤

  1. 课前准备(教师)
    • 挑选一张校园及周边步行路线图(含主要道路、出入口、操场、绿化带),准备近一个月的当地风向玫瑰图。
    • 打印简化蒲福风级卡片(0–4级,配图示例:树叶摆动、旗子张力、扬尘迹象)。
    • 制作观察记录表(时间、地点、风向、风力、是否有扬尘、道路安全性)。
  2. 入门训练(10分钟)
    • 教师演示:指南针指北、地图与实地对准(让地图的上方指向北)。
    • 示范读风向玫瑰图:找出最常见风向与次常见风向;解释“从哪来”的规范表达与地图箭头画法(箭头画从来向指向去向)。
  3. 风向与风力现场观察(15–20分钟)
    • 学生分小组在校园不同位置(操场上风侧、下风侧、绿化带两侧、主路边)观察。
    • 用简化蒲福风级判断风力:例如“树叶轻摆=2级”“旗子拉直=3级”“地面有尘被卷起=4级”。
    • 在印刷路线图上,用短箭头标注风向,在记录表中填写时间与风力等级。
  4. 扬尘与绿化带作用小实验(10–15分钟)
    • 对比法:在绿化带迎风侧与背风侧各拿一条轻纸带或小旗,观察摆动角度;记录哪边风更弱。
    • 安全观察尘埃:站在操场上风侧与下风侧,观察是否有明显尘土飘移(不鼓励故意扬尘),在表格中记录“有/无”和强弱。
    • 结论:绿化带背风侧风更弱,尘更少,能作为行走与集合的优选区域。
  5. 叠加分析与路线设计(20分钟)
    • 叠加法:将风向箭头、扬尘观察点、绿化带位置与道路安全信息(人行道、斑马线)同时看。
    • 设计低风险步行路线:选择人行道连续、过街点安全、绿化带遮挡的路径,避开操场下风侧与车流交汇处。
    • 选择集合点:满足“远离下风尘区”“视野开阔、便于管理”“靠近绿化带背风侧”“不阻碍通行”的原则。
    • 在地图上用不同符号标注:路线(绿色线)、风险点(黄色三角)、集合点(蓝色圆点)。
  6. 情景推演(10分钟)
    • 设定两种风情景:常见风向(由风向玫瑰图给出)与当天实时风向。
    • 讨论若风向改变,路线与集合点是否需要调整,形成“动态路线”建议。
  7. 成果展示与交流(10分钟)
    • 每组简短说明:路线选择逻辑、集合点理由、风险规避要点。
    • 教师归纳共性原则与易错点(如风向标注方向混淆)。

教学资源

  • 所需地图类型和数据来源
    • 校园及周边步行路线图(学校后勤/安全部门提供或基于开源底图进行简化标注)。
    • 当地气象站或权威气象平台近一个月风向玫瑰图;当天实时风向与风速信息(手机天气App或校园气象微站)。
  • 分析工具和使用方法
    • 指南针或手机指北功能(教师示范正确使用与磁干扰避免)。
    • 简化蒲福风级卡片(0–4级,配图帮助低年级识别)。
    • 记录表、彩笔、贴纸;轻纸带/小旗用于风力直观比较。
    • 可选:便携PM2.5监测仪作演示(如无仪器,以观察法为主,注意不主动扬尘)。
  • 参考资料和延伸阅读
    • 儿童步行安全简明指南(斑马线、路口观察“三看一停”)。
    • 防风林/绿化带作用的科普短文或图解。
    • 风向玫瑰图解读入门材料。

实施建议

  • 课堂时间分配和活动组织(约90分钟)
    • 10分钟:入门训练(方位与风玫瑰图)。
    • 15–20分钟:分点位风向与风力观察。
    • 10–15分钟:绿化带作用小实验。
    • 20分钟:叠加分析与路线/集合点设计。
    • 10分钟:情景推演。
    • 10分钟:成果展示与总结。
  • 学生分组和任务分配方案(每组4–5人)
    • 导航员:用指南针对图、确定方位。
    • 记录员:填写风向/风力/扬尘观察表。
    • 安全员:提醒组内队形与安全距离。
    • 绘图员:在地图上标注箭头、路线与集合点。
    • 摄影/计时员:拍照记录、控制时间。
  • 教师指导要点和注意事项
    • 安全第一:全程在校园范围或经批准的安全区域内活动;靠边行走、避开车行道。
    • 风向表达统一:强调“风从哪来”,地图箭头画从来向指向去向;文字记录如“西北风=从西北吹来”。
    • 观察规范:不主动制造扬尘;如风力较大或空气质量不佳,缩短室外停留时间。
    • 关注差异:引导学生比较上风侧与下风侧、绿化带迎风与背风侧的差异,用证据支持结论。
    • 鼓励因地制宜:不同风向下路线与集合点可调整,形成备用方案。

评估方法

  • 过程性评估:观察记录和表现评价
    • 观察要点清单:是否能正确指北?风向箭头是否画对?记录是否完整?是否遵守安全规范?
    • 合作表现:分工明确、沟通有效、按时完成各环节。
  • 成果性评估:分析报告和作品评价
    • 地图作品:路线标注清晰、风险点识别到位、集合点选择符合原则。
    • 说明文字:能用1–2条证据(风玫瑰图+现场观察)解释路线与集合点的合理性。
    • 正确性:风向表达规范、风力等级判断合理、方位与道路识读准确。
    • 评分建议(示例):优秀(全面且证据充分)/合格(基本正确)/需改进(存在方向或逻辑错误)。
  • 反思性评估:学习反思和能力提升
    • 个人小卡片:今天我学会了——一个方位技能、一个风向判断方法、一个安全路线原则。
    • 小组改进建议:若风向改变(如由西北变为东南),我们如何调整路线与集合点?
    • 教师反馈:点出常见误差(风向箭头方向、把“下风侧”理解错等),提出下一次实践的改进要点。

本活动以真实地图和现场数据为依据,步骤清晰、工具简便,适合小学专题实践课。通过“识图-观察-实验-设计-展示”的完整链条,学生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把抽象的风向与风险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路线选择与集合点决策。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为地理教师与教研团队提供一键成型的“地图分析教学活动方案”,围绕不同地图类型、分析重点、年级与课时,自动生成清晰可上课的流程与评估闭环。核心目标:1)显著缩短备课时间,解决从零到课的难题;2)以空间思维与数据解读为主线,持续提升课堂质量与学习成效;3)建立可复用、可迁移的活动模板,支持常规课、探究课、竞赛训练与跨学科项目;4)通过结构化产出与优质案例,驱动试用转化为长期付费使用。

适用用户

中学地理教师

快速生成符合单元主题的地图分析活动,如地形剖面、人口密度与环境承载;带着学生按步骤探究,配套评价表当堂用,备课从小时缩至分钟。

高校地理与师范专业教师

设计城市化、迁移与区域格局的实践课与研讨课;用统一框架指导助教与学生分工,沉淀案例库与课后反思。

学科教研组长与教研员

组织公开课与校本课程研发;统一目标、流程与评价标准,快速产出可复用课例并开展同伴互评。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完整地图分析教学方案,涵盖主题阐释、学习目标、步骤引导与评估闭环
自动匹配学生年级与难度梯度,分层任务与提问路径即用即上课
支持地形、人口、环境与区域规划等多场景,快速切换地图类型与教学侧重
把抽象地理概念转为可操作步骤与关键提问,持续训练空间思维与数据解读
提供可直接投放课堂的资源清单与工具指引,显著降低选材与准备成本
内置过程与成果的多元评价样例,课堂即可量化学习表现并形成可视化证据
按教学时长与活动形式自动排布流程,适配讲授、探究、小组合作与走班项目
内含典型案例与可复用模板,教师可快速二次编辑,沉淀个人教案库
支持跨学科情境与校本主题研究,连接真实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参与度
兼顾竞赛训练与高阶思维培养,强化方法论、表达与反思的综合能力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2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744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地图类型 } { 分析重点 } { 学生年级 } { 教学时长 } { 活动类型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