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项目创新设计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4,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地理教师设计,能够系统化地创建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地理教学项目。通过结构化的工作流程,帮助教师设计包含明确目标、详细任务分配、科学研究方法和全面评估标准的完整项目方案。该提示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确保项目既符合教学要求又具备可操作性,适用于课堂内外的多种地理教学场景。

项目名称与概述

校园微地形与雨水径流路径调查

  • 概述:以校园为研究场域,学生通过实地测量校园微地形(坡度、地表材质、排水设施分布),观察或模拟雨水在不同地表上的径流方向与速度,绘制“校园雨水径流示意图”,并提出可行的微改善建议(如增加透水铺装、优化排水点)。项目为期2周,融合课堂讲授与校内实地探究,强调安全与可操作性。

学习目标与能力培养重点

  • 知识与理解
    • 认识微地形与地表类型对雨水径流的影响(坡度、渗透性、排水设施)。
    • 理解基本水文地理概念:径流、渗透、汇流、坡度。
  • 能力与技能
    • 空间思维:判断高低与坡向、推断水流路径,形成从点到线到面的空间整合能力。
    • 地图技能:在校园底图上定位、标注符号、绘制流向箭头与图例,使用比例尺与方向。
    • 数据分析:采集与整理实地数据,进行分类、简单统计与对比分析,形成基于证据的解释。
    • 实地考察:使用简易测量工具(自制倾斜计、尺、卷尺),规范记录与安全作业。
  • 素养与态度
    • 环境意识与责任感:关注雨水利用与校园环境优化。
    • 合作与沟通:分工协作、同伴互评与展示表达。

项目时间安排与阶段划分(2周,建议7课时)

  • 第1课时(45分钟):项目导入与安全培训
    • 讲解微地形与雨水径流基本概念、校园研究边界与安全规范。
    • 介绍项目目标、流程、评估要求与分组角色。
  • 第2课时(45分钟):技能准备与工具演示
    • 学习地图符号、比例尺、方向标注方法。
    • 演示自制倾斜计、地表渗透简测(塑料瓶渗透圈)、流向观察(少量清水+食用色素)。
    • 完成“数据记录表”与“调查区网格”分配。
  • 第3课时(45–50分钟,校内外场):实地调查一——地表类型与排水设施清单
    • 每组在指定网格内记录地表类型、排水设施位置(雨水篦子、沟槽)、初步坡向判断。
  • 第4课时(45–50分钟,校内外场):实地调查二——坡度测量与小规模径流测试
    • 测量关键点坡度;在安全区域进行小水量流向观察或渗透测试。
  • 第5课时(45分钟):数据汇总与地图绘制
    • 合并各组数据,统一图例与符号,绘制“校园雨水径流示意图(草图版)”。
  • 第6课时(45分钟):分析解释与改进建议
    • 讨论径流高密度区、易积水点、渗透差区域;形成3条以上可行性建议。
  • 第7课时(45分钟):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
    • 小组3分钟展示;同伴互评与教师反馈;个人反思单完成。

小组任务分配与协作机制

  • 建议每组4–5人,角色与职责:
    • 组长/协调员:任务分配、时间把控、与教师沟通。
    • 测量员:操作倾斜计、卷尺,负责坡度与距离测量。
    • 记录员:填写数据表、拍照记录(若允许使用手机)。
    • 制图员:地图标注与整洁度把控,统一图例与颜色。
    • 安全与环保员:监督安全规范与用水量控制、现场清理。
  • 协作机制:
    • 每次外场前5分钟站会:明确分工与目标点位。
    • 数据归档:课后统一将数据表与照片交至组长;制图员汇总到底图。
    • 角色轮换:两次外场在不变核心分工下可轮换测量/记录角色,保证人人实践。
    • 组内质检清单:数据完整性(位置编码、时间、天气、测量值、备注)、地图规范性(比例尺、方向、图例、标注清晰)。

地理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技术

  • 调查区域与定位
    • 以校园平面图为底(标注建筑、操场、道路、绿地),按网格(如30m×30m)划分,各组负责2–3个网格。
    • 使用方向(N)与地标定位;若允许,使用手机指南针辅助确定流向。
  • 地表类型分类
    • 类别:沥青/混凝土/砖石铺装/透水铺装/草地/裸土/砾石。
    • 渗透性等级(定性):高/中/低;备注是否有植被覆盖。
  • 坡度测量(简易方法)
    • 自制倾斜计:量角器+吸管(瞄准管)+线坠;把吸管沿坡面方向瞄准,读角度。
    • 记录坡度角度(°);可选换算坡度(%)≈ tan(角度)×100(取一位小数即可)。
    • 距离测量:用卷尺测2–5米代表性坡段。
  • 径流方向与速度观察(小规模、安全用水)
    • 在安全、硬质地面少量洒水(每次不超过200ml,加入少量食用色素便于观察),记录水滴初始5–10秒的流向(写明方位,如“SE”)与是否快速汇入排水点。
    • 禁止在楼梯、斜坡边缘、电力设备附近操作;操作区用安全员提醒路人注意。
  • 渗透简测(可选)
    • 用去底塑料瓶做“渗透圈”,在草地/裸土缓慢倒入100ml水,计时渗透完的秒数;用于对比不同地表。
  • 排水设施清单
    • 标注篦子、雨水口、明沟位置与完好状况;拍照或文字描述。
  • 数据记录要素
    • 点位编号(网格+编号)、地表类型、坡度角(°)、流向(罗盘方位或八方向)、渗透等级/时间(秒)、是否有排水设施、备注(如积水痕迹、落叶堆积)。

预期成果与展示要求

  • A3尺寸“校园雨水径流示意图”
    • 必须包含:比例尺、指北针、图例(地表类型、坡度分级、流向箭头、排水设施)、标题与组名。
    • 推荐:用颜色分区表示坡度等级(如低<3°、中3–6°、高>6°),用箭头表示主径流方向,用点或符号标出易积水处。
  • 小组分析简报(1–2页)
    • 内容:数据摘要(如测点数、平均坡度、渗透对比)、径流路径解释、问题点与原因(地表、坡度、设施)、3–5条微改善建议(可行、低成本、可实施)。
  • 口头展示(3分钟)
    • 地图讲解+1个重点案例(比如操场看台下坡段的径流路线与建议)。
  • 证据集
    • 记录表、测量照片(若允许)、工具自制过程简影(如倾斜计)。

评估标准与反馈机制

  • 评价维度(总分100)
    • 学科理解与应用(20分):能正确解释微地形与径流关系,以数据支撑观点。
    • 方法与规范(20分):测量与记录规范,安全合规,数据完整可靠。
    • 地图与表达(25分):地图信息完整、符号与图例规范、整洁美观、逻辑清晰。
    • 数据分析与建议(20分):比较分析到位,建议可行、与问题匹配。
    • 合作与过程(10分):分工合理、按时推进、组内互助。
    • 反思与改进(5分):个人反思具体,能提出下一步改进点。
  • 反馈机制
    • 形成性检查点:第3/4课时实地后检查数据表与首张草图;第5课时地图半成品巡评。
    • 同伴互评:展示时使用简短互评单(亮点+建议2条)。
    • 教师书面反馈:在评分单附关键意见;对高风险或不当操作给出改进要求。
    • 自评与反思:个人完成“我在本项目的三个提升点与一个改进点”。

资源需求与安全注意事项

  • 教学与工具资源
    • 校园底图(打印A3,含比例尺与主要建筑)、透明描图纸、夹板、铅笔与彩笔。
    • 卷尺、尺、量角器、吸管、线与小配重(自制倾斜计)、粉笔。
    • 小型洒水工具(喷壶/量杯)、食用色素(可选,便于观察)、秒表。
    • 数据记录表模板(提前发放)与角色清单。
  • 管理与许可
    • 事先与校务/后勤沟通项目范围与时间,声明用水量微小、环保无害。
    • 确认禁止区域(车行道、施工区、楼梯口、电力设施周边)。
  • 安全规范
    • 天气与地面情况:避免雨天或地面湿滑;若路面潮湿则取消径流模拟,改为观察已有水迹。
    • 人身安全:统一集合与解散点;每组至少1名安全员;教师–学生比例不低于1:25,优先安排助教或班委协助。
    • 操作规范:洒水总量控制(每点≤200ml),不在通行高峰时段进行;操作后用毛巾或拖把处理湿点,避免滑倒。
    • 环保与卫生:仅用食用级色素,远离植物根部与电梯/电气设备;不得向雨水井直接倾倒色素水。
    • 个人防护:建议佩戴一次性手套;穿防滑鞋;随身纸巾与垃圾袋,现场清理。
    • 紧急预案:明确集合点与联系老师;携带简易医药包;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活动并报告。

—— 可操作性提示:

  • 若学校限制手机使用,所有方位与坡度测量均可用手工工具完成;照片证据可改为手绘现场草图。
  • 若无法外场洒水,可改为“痕迹法”观察(排水口附近水渍、泥沙堆积方向、落叶堆积带),并用模型推断流向。
  • 任务量建议:每组完成不少于15个测点,涵盖至少3种地表类型与2处排水设施,确保数据代表性。

项目名称与概述

社区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监测与缓解方案(高中课外实践,1个月)

概述: 本项目通过学生分组开展社区尺度的热岛效应监测,结合实地测量与遥感分析,识别夏季(或暖季)不同时段的高温热点与降温因子,进而提出可实施的缓解方案(如增绿、遮阴、凉屋顶等)。项目强调数据分析与空间思维,注重规范的地理研究方法与环境伦理,最终形成“社区凉点地图”和行动建议,服务校园与社区治理。

学习目标与能力培养重点

  • 知识与理解
    • 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成因(下垫面、热容量、风环境、辐射收支)与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的区别。
    • 认识遥感LST(陆表温度)、NDVI(植被指数)、NDBI(建设指数)等指标的意义与局限。
  • 技能与方法
    • 实地考察:设计采样方案,规范测量空气与地表温度,采集元数据(天气、地表类型、遮阴)。
    • 数据分析:整理与清洗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热点识别与阈值划定。
    • 空间思维:使用GIS进行空间插值、叠加分析,建立温度-绿量-建成环境的空间关系。
  • 情感与态度
    • 环境意识:评估热风险人群与脆弱空间,提出具有公平性的缓解建议。
    • 公民参与:与社区/校方沟通,形成可执行的微更新计划。

项目时间安排与阶段划分(1个月)

  • 第1周:导入与方案设计(6–8学时)
    • 讲授:热岛效应与监测方法,安全培训与伦理规范。
    • 工具训练:数据采集表、温度测量设备、QGIS/Google Earth Engine(GEE)的基础操作。
    • 制定方案:确定社区范围、采样点位与路线、时间窗;分组与角色分配;试采样演练。
    • 产出:采样计划表、风险与安全预案、数据模板。
  • 第2周:数据采集与遥感初步(8–10学时)
    • 实地测量(2–3天):在3个时段(建议晨间6:30–8:00、午间12:30–14:00、傍晚17:30–19:00)开展移动测量与固定点连续监测。
    • 遥感数据获取:在GEE中选取近一个月晴天影像(Landsat 8/9或MODIS LST),计算LST、NDVI、NDBI。
    • 产出:原始数据表、测区草图与照片、遥感派生指标栅格。
  • 第3周:分析与诊断(8–10学时)
    • 数据清洗与质量控制:校准、剔除异常值;记录不一致说明。
    • 空间分析:插值生成社区温度面(IDW),叠加NDVI/NDBI/土地利用;识别热点(上位10%阈值)。
    • 访谈/问卷(可选):与物业/商户/居民了解降温措施与痛点。
    • 产出:温度热点图、相关性图表、问题诊断简报。
  • 第4周:方案设计与展示(6–8学时)
    • 缓解策略:基于证据提出分区化建议(增绿、遮阴、材质优化、用时建议),评估可行性与优先级。
    • 成果整合:报告、地图集、海报/故事地图;5分钟路演。
    • 反馈与改进:同伴互评与教师点评;形成后续行动清单。

小组任务分配与协作机制

  • 小组设置(每组4–5人,建议4组)
    1. 野外测量组:执行采样路线,记录空气/地表温度与元数据,拍照与定位。
    2. 遥感GIS组:在GEE获取LST/NDVI/NDBI,QGIS完成栅格/矢量叠加与制图。
    3. 数据分析组: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均值、箱线图、相关系数)、插值与热点识别。
    4. 方案与传播组:访谈/问卷、撰写建议、制作海报与路演材料。
  • 协作机制
    • 每周例会(30分钟):进度汇报与问题协商;教师提供形成性反馈。
    • 交叉轮岗(可选):第2–3周组员可双向支援,促进方法互学。
    • 文档与版本管理:共享云端文件夹(含数据模板、命名规范、变更记录)。

地理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技术

  1. 采样设计
    • 采样点位:≥20个分布于不同下垫面(柏油路、混凝土广场、密集住宅区、商业区、校园绿地、公园、水体周边、树荫下、裸地)。
    • 固定点监测:选3处(高密建成区、绿地、公园水体旁),布设温度记录器连续2–3天。
    • 时间窗:同一天内至少2个时段;尽量选择晴朗少风日,避免降雨。
  2. 测量规范
    • 空气温度:在距地面约1.5–2 m高度,避直射阳光,使用简易辐射屏(可用白色双层纸杯改装),静止测量≥60秒。
    • 地表温度:用红外测温仪对地面材质(柏油/水泥/草地)测量,距离与角度保持一致。
    • 记录要素:时间、经纬度、海拔(手机GPS)、地表类型、遮阴比例、云量、风感(弱/中/强)、照片编号。
    • 设备校准:测量前对比两支温度计,若差异>0.5℃记录并加注说明。
  3. 数据模板(字段建议)
    • ID、日期、时段、纬度、经度、地点描述、空气温度(℃)、地表温度(℃)、湿度(%)(如有)、风力等级、云量(成因描述或1–8)、地表类型、遮阴(%)、备注/照片编号。
  4. 遥感与GIS
    • 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账户免费)、QGIS(开源)。
    • 数据:
      • LST:MODIS (MOD11A2/MYD11A2) 8天合成,或Landsat 8/9 TIRS当日影像(晴天);说明LST代表表面温度,不等同空气温度。
      • NDVI:Sentinel-2或Landsat 8/9可见近红外波段计算。
      • NDBI:Landsat中SWIR与NIR计算建设指数。
    • 步骤要点:
      • 在GEE筛选研究区与日期,云量<20%;导出栅格到GeoTIFF。
      • 在QGIS叠加行政边界/道路/绿地图层;进行栅格重采样与裁剪。
  5. 空间分析
    • 插值:用IDW对空气温度点位生成社区温度面;设置合理幂次(p=2)与搜索半径。
    • 热点识别:以社区温度面95或90百分位作为高温阈值;计算热点斑块面积与分布。
    • 相关性:计算点位处空气温度与NDVI/NDBI的相关系数;绘制散点图。
  6. 质量控制
    • 元数据完整率≥95%;异常值判定与剔除规则(如与邻近点差异>5℃且无合理解释,标注为异常)。
    • 数据留痕:所有修改需备注原因与时间。
  7. 伦理与隐私
    • 不拍摄可识别个人的近照;不公开住户具体门牌温度信息。
    • 访谈需口头告知用途并征得同意,避免敏感问题。
  8. 安全与健康
    • 测量时段避开极端高温与强日晒;两人一组,带水与防晒;远离车流密集路段与施工区。

预期成果与展示要求

  • 成果清单
    • 社区温度分布图(不同时段)与热点分区图
    • NDVI/NDBI叠加分析图与相关性统计图表
    • 固定点连续温度曲线(2–3天)
    • “社区凉点地图”(标注可避暑空间:公园树荫、喷水广场、公共大厅等)
    • 缓解方案建议书(分区化、可实施、含优先级与简要成本/可行性)
    • 项目报告(3000–5000字):背景-方法-结果-讨论-建议-反思
    • 路演海报或故事地图(5分钟)
  • 展示要求
    • 图件规范(比例尺、图例、指北针、数据来源与日期说明)
    • 讨论差异(不同时间、不同下垫面)与局限(样本量、设备精度、LST与空气温度差异)
    • 方案需给出至少3条可在校园或社区内试行的微更新措施与责任主体

评估标准与反馈机制

  • 评价维度(总分100)
    • 方法规范(20):采样设计合理、测量与记录规范、数据完整性
    • 数据与分析(25):清洗严谨、统计与空间分析到位、图件质量
    • 空间思维(20):热点识别准确、叠加分析与解释合理、结论有证据支持
    • 协作与过程(15):分工明确、按时推进、沟通与互助
    • 方案与影响(20):建议可行、具有环境公平考虑、展示清晰有说服力
  • 形成性反馈
    • 每周检查点:第1周方案审阅;第2周数据抽样质控;第3周分析中期汇报;第4周彩排与定稿。
    • 同伴互评:各组交叉评价图件与建议书,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 自我反思:个人反思表(方法掌握、遇到问题与解决、下一步提升)。

资源需求与安全注意事项

  • 设备与工具(可根据条件选配,避免高风险)
    • 数字温度计或蓝牙温度记录器(如iButton/HOBO,3–5个)
    • 红外测温仪(1–2个),简易辐射屏材料(白色纸杯、泡沫板)
    • 智能手机(定位与拍照)、充电宝、折线图纸板
    • 电脑与网络;软件:QGIS、Google Earth Engine(账号)、电子表格
  • 数据与资料
    • 遥感:Landsat 8/9、MODIS LST、Sentinel-2(GEE)
    • 基础底图:高德/天地图/OSM,道路与绿地矢量(公开数据)
  • 组织与许可
    • 学校与社区沟通:告知项目目的与路线;必要时获取进入特定场地许可
    • 家长知情(课外实践时间与范围)
  • 安全注意事项
    • 人员安全:两人以上结伴,教师或志愿者陪同;统一集合与解散点;携带应急联系方式与简易急救包
    • 气象风险:高温预警时调整时段;遇雷雨或强风暂停外出
    • 交通安全:避开车流密集道路与施工区;在人行道/公园内测量;穿显色背心
    • 健康防护:防晒帽、防晒霜、补水;如出现头晕等中暑迹象立即撤离
    • 数据伦理:不采集个人隐私信息;公开成果不包含具体住户位置

可操作性提示:

  • 若设备有限,可优先进行空气温度测量与NDVI叠加,地表温度与湿度作为附加数据。
  • 若遥感处理难度较高,可直接使用GEE公共MODIS LST产品与在线可视化,降低算法复杂度。
  • 方案研制时强调“小而可行”的微更新,如校园路径加设遮阳伞架、班级认养树木、与物业协作更换高反照率屋顶涂层样板等。

项目名称与概述

山区滑坡易发性评价与防灾疏散路线设计(大学生地理技能竞赛项目)

概述:本项目面向大学本科地理相关专业学生,通过“滑坡易发性评估—风险识别—疏散路线设计—方案评估与展示”的完整流程,综合运用GIS、遥感、地形分析与网络分析方法,在一个选定的山区研究区内构建滑坡易发性图,识别重点风险区域与避难点,并在安全约束下设计最优疏散路线与标识体系。项目强调空间思维、数据分析、地图制图、实地考察与环境伦理,确保过程安全可控,成果可用于竞赛展示与实际应用参考。

学习目标与能力培养重点

  • 知识与理解
    • 理解滑坡形成的地貌、地质与水文机制及人类活动影响。
    • 掌握滑坡易发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常用模型(AHP、多源叠加、机器学习)。
  • 技能与方法
    • 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DEM地形因子提取、栅格/矢量数据融合、空间统计与验证。
    • 地图技能:专题图设计、色彩与分级、版面设计、制图规范。
    • 网络分析:成本面构建、最短时间/最安全路径计算、服务区分析。
    • 实地考察:安全选址、迹象识别(裂缝、陡坎、排水)、GPS采样与照片记录。
  • 态度与意识
    • 环境意识与减灾责任感:尊重自然过程、倡导低影响开发。
    • 团队协作与规范:数据管理、版本控制、伦理与安全合规。

项目时间安排与阶段划分(1学期,16周)

  • 第1–2周:立项与培训
    • 明确研究区(学校周边安全可达山区或公开数据研究区)、竞赛规则与安全规范。
    • 工具培训:QGIS/ArcGIS、SAGA/GRASS、Python基础、制图规范。
    • 分组与角色分配;制定数据管理与版本控制规范。
  • 第3–4周: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收集DEM、地质/土壤、土地利用、降雨、道路/居民点、历史滑坡点。
    • 统一坐标系、分辨率与范围;质量检查与元数据整理。
  • 第5–6周:滑坡易发性指标构建与模型选择
    • 提取因子:坡度、坡向、曲率、相对高程、TWI、NDVI、距道路/水系/断层等。
    • 方案分层:
      • 基础路线:AHP多因子评价(适合初学者)。
      • 高阶路线:机器学习(随机森林/逻辑回归),含空间交叉验证。
  • 第7–8周:模型实施与验证
    • 生成易发性栅格,分级(5级:极低—极高)。
    • 使用历史滑坡点与空间交叉验证评估(ROC-AUC、混淆矩阵、命中率)。
    • 敏感性分析与权重合理性讨论。
  • 第9–10周:风险识别与疏散基础设施盘点
    • 风险图:叠加暴露(人口、建筑、道路)与易发性,划定重点风险单元。
    • 避难点预选:学校操场、广场、低易发性缓坡地;开展适宜性评估。
  • 第11–12周:疏散路线设计与多情景评估
    • 构建成本面(坡度、易发性、路面类型、降雨情景),进行最短时间/最安全路径分析。
    • 服务区分析(5、10、20分钟),识别瓶颈与冗余路径。
    • 多情景:晴天/暴雨/道路中断;提出调度与标识建议。
  • 第13周:实地核查与安全演练(微型)
    • 仅在低风险路段进行路线可达性核查、路况记录、设施盘点。
    • 不进入高陡边坡与滑坡迹象明显区域;形成核查报告。
  • 第14–15周:成果制作与竞赛材料完善
    • 地图集与技术报告、Web地图/故事地图、路线手册与标识方案。
    • 3分钟项目路演视频与海报。
  • 第16周:内部答辩与竞赛提交
    • 专家评审与改进;最终归档与提交。

小组任务分配与协作机制

  • 建议每组5–6人,角色与任务
    • 项目经理:统筹进度与安全、对外沟通、竞赛材料把关。
    • 数据与GIS分析师:数据整备、因子提取、易发性建模与验证。
    • 网络与路线工程师:成本面构建、疏散路径/服务区分析、瓶颈评估。
    • 实地与安全官:外业计划、风险评估、PPE与气象研判、现场记录。
    • 可视化与制图师:专题图设计、版式与色彩、Web地图搭建。
    • 社会与环境联络员(可与安全官兼任):避难点调研、社区访谈合规与伦理。
  • 协作机制
    • 每周Sprint例会(30–45分钟):里程碑检查、阻碍清单、风险更新。
    • 版本控制:Git/GitHub(GIS项目文件夹/脚本/文档),命名规范与元数据模板。
    • 决策流程:重要权重与参数采用AHP+小组投票;保留决策记录。
    • 质量互审:每个重要图件与模型结果至少一次交叉审查。

地理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技术

  • 研究区与数据源
    • DEM:SRTM 30m、ALOS AW3D(可选);土地利用:ESA WorldCover/GlobeLand30。
    • 降雨:CHIRPS/本地气象台站;人口:WorldPop;道路/建筑:OpenStreetMap/Microsoft Footprints。
    • 地质/土壤:国家/省级地质资料库;历史滑坡点:国土/自然资源部门发布或文献整理。
  • 因子提取与预处理
    • 投影统一到研究区适用投影(如CGCS2000/UTM),分辨率统一(10–30m)。
    • 因子集示例:坡度、坡向、平面/剖面曲率、相对高程、地形起伏度、TWI、NDVI、地层岩性、距断层、距道路/水系、排水密度、降雨强度、土地覆盖。
    • 去冗与共线性检查:皮尔逊相关、VIF;标准化或分级处理。
  • 易发性评价两条技术路线
    • 基础AHP路线
      1. 构建指标体系与判别尺度(1–9标度),形成成对比较矩阵。
      2. 计算权重与一致性检验(CR<0.1),生成加权叠加栅格。
      3. 使用自然断点或等分位进行易发性分级(5级)。
      4. 与滑坡清单叠加验证(命中率、提升度)。
    • 高阶机器学习路线
      1. 训练样本:正样本为历史滑坡点缓冲区;负样本为非滑坡区随机点(空间平衡)。
      2. 特征工程与标准化;采用空间k-fold交叉验证。
      3. 模型:随机森林/逻辑回归(可比较),输出概率面。
      4. 评价:ROC-AUC、PR曲线、F1、校准曲线;重要性分析与误差诊断。
  • 风险识别
    • 风险=危险度(易发性×降雨情景)×暴露(人口/建筑/道路)×脆弱性(建筑类型/密度)。
    • 划定重点风险单元(村落/学校/景区),排序与说明。
  • 避难点与疏散路线设计
    • 避难点适宜性:距离极高/高易发区>100m,位于缓坡(坡度<10°)、稳固地质单元、可达公共空间。
    • 成本面构建:综合坡度、易发性等级、路面类型(铺装/未铺装)、降雨情景(提高高易发区成本)。
    • 网络分析:从风险单元出发至避难点的“最短时间”与“最安全”双目标路径;服务区(5/10/20分钟)。
    • 瓶颈识别:单线桥、狭道、陡坡段;提出冗余路径与分流策略。
    • 标识与信息化:关键节点标识牌设计、路径编码、应急通讯(离线地图与二维码)。
  • 实地调查与工具
    • 设备:手持GPS/手机GNSS、测距轮/卷尺、手机倾斜仪App、照相机、记录表。
    • 内容:路况与宽度、排水设施、地表裂缝/崩塌迹象、标识完好性、避难点容量与可达性。
    • 记录:经纬度、照片方位、天气、时间、风险等级判断与备注。
  • 伦理与数据安全
    • 访谈需取得社区/校方许可;不采集敏感个人信息;数据匿名化与合规存储。

预期成果与展示要求

  • 技术报告(6000–8000字)
    • 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模型结果与验证、风险识别、路线设计、情景评估、建议与局限。
  • 地图集与关键图件
    • 滑坡易发性分级图(A3)、风险图(A3)、疏散路线与服务区图(A3)、瓶颈与冗余路径示意图。
  • GIS项目与数据包
    • QGIS/ArcGIS项目文件、数据字典、脚本(Python/R)、元数据与可重现性说明。
  • Web地图/故事地图
    • 交互式易发性与疏散方案展示,含图层切换与路线说明。
  • 路线手册与标识方案
    • 关键节点说明、集合点与避难点信息、标识样式与布点建议。
  • 竞赛展示材料
    • 海报(90×120cm),3分钟路演视频,PPT 10页以内。

评估标准与反馈机制

  • 过程性评估(40%)
    • 里程碑达成(数据准备、模型初版、路线初版):15%
    • 团队协作与规范(版本控制、元数据完备、会议纪要):10%
    • 安全合规与外业质量:10%
    • 形成性反思与改进记录:5%
  • 结果性评估(50%)
    • 科学性与有效性(模型评价指标、验证充分):20%
    • 地图与可视化质量(制图规范、信息表达清晰):15%
    • 路线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多情景稳健性:10%
    • 创新性(方法、产品化、社会参与):5%
  • 展示与答辩(10%)
    • 汇报逻辑、时间控制、问答表现:10%
  • 反馈机制
    • 每阶段结束进行教师与同伴双重反馈(短评+打分表);模型与图件设“红线标准”需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
    • 外部专家评审1次(第15周),用于终版优化。

资源需求与安全注意事项

  • 软件与平台
    • QGIS/ArcGIS,SAGA/GRASS;Python(scikit-learn, geopandas, rasterio),pgRouting/Network Analyst;ArcGIS Online或Mapbox/Leaflet。
  • 数据与设备
    • 开放数据来源(SRTM/ESA/CHIRPS/OSM/WorldPop);手持GPS/智能手机;基本PPE(安全帽、反光背心、雨具、鞋)。
  • 组织与保障
    • 外业审批:提交路线、时间、参与者名单、紧急联系人;教师或助教带队。
    • 天气与触发阈值:外业仅在无降雨或小雨(过去24小时降雨<10mm、未来6小时降雨预报<5mm)进行;出现暴雨预警、雷电预警、地质灾害黄色及以上预警立即取消。
    • 活动范围:不进入陡坎、高易发区与封闭施工区;不在夜间进行外业;不攀爬、不靠近河道急流与崩塌体。
    • 小组行动原则:结伴制(≥3人),签到签退,携带充电设备与应急包;保持通信畅通。
    • 交通与保险:统一乘坐校车或合规车辆,不使用非备案交通工具;建议购买短期意外保险。
  • 替代方案
    • 若外业受限,进行“虚拟外业”:利用高分辨率影像、街景、无人机公开影像进行路线可达性评审;社区信息采用文献与公开资料替代。

本方案兼顾竞赛要求与教学价值,提供基础与高阶两条技术路线,确保学生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完成从数据到应用的全链条地理项目实践,系统提升空间思维、数据分析、地图技能、实地考察能力与环境意识。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为地理教师提供一键成型、可直接落地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助手。通过一次输入“主题、教学场景、年级、周期、重点能力”,快速产出包含目标设定、任务拆解、研究方法、分工协作、成果展示与评价标准在内的全套方案,显著缩短备课时间,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实践效果,帮助教师沉淀可复用项目库,满足课堂、校本课程、研学活动与竞赛训练等多场景需求,推动学生形成空间思维、数据分析与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最终实现教学成效可见、家校认可度提升与教学口碑增长。

适用用户

中学地理教师

快速生成探究课项目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与评估;合理分组与时间安排,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成效。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将学期主题转化为系列项目,统一模板与量规;落地分层任务与跨班协作,形成可复制的教研成果。

地理竞赛教练

设计技能竞赛训练项目,拆解工具与方法;制定里程碑与展示要求,规范数据采集,提升竞赛表现。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完整地理项目方案,含目标、任务、方法、评估与安全提示,课堂与校外均可直接使用
自动匹配年级与项目周期,输出分阶段时间表和里程碑,避免拖延与进度失控
智能拆解小组协作与角色分配,明确责任与交付清单,提升参与度与团队效率
内置地理研究方法库,一键选择数据采集、测绘与分析流程,练就规范化研究能力
紧贴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自动对齐学习目标与任务难度,兼顾趣味与可落地性
生成成果展示清单与评价量规,支持现场汇报、海报展和电子档案,便于留痕与传播
支持差异化任务与层级挑战,为不同基础学生提供路径选择,保障公平与成就感
提供资源清单、场地建议与风险提示,规范校内外实践,确保安全与合规
多场景模板覆盖探究课、实地考察与竞赛训练,轻松复用,快速搭建系列项目
自动润色项目文本与结构,输出规范化文档与清晰目录,便于打印、共享与归档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557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项目主题 } { 教学场景 } { 学生年级 } { 项目周期 } { 重点能力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