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测验生成器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4,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地理教师设计,能够高效生成涵盖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多样化地理测验题目,每道题目均附带详细答案解析,帮助教师精准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灵活调整主题、难度和学生年级等参数,可快速定制符合教学需求的测验内容,提升教学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测验标题

中国气候类型与季风降水分布(小学·初级)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分)

  1. 中国的降水从东南到西北的变化趋势是:

    • A. 逐渐增多
    • B. 逐渐减少
    • C. 先多后少再多
    • D. 基本不变
      答案:B
      解析:我国降水总体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靠近海洋的东南地区水汽充足,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水汽少。
  2. 华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 A. 热带季风气候
    •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 C. 温带季风气候
    • D. 高原高寒气候
      答案:C
      解析:华北地处中纬度内陆到海洋过渡地带,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干夏雨,属温带季风气候。
  3. 海南岛主要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 A. 热带季风气候
    •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 C. 温带季风气候
    • D. 高原高寒气候
      答案:A
      解析:海南纬度低、临海,全年高温多雨,夏季受季风影响降水更集中,典型热带季风气候。
  4.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
    • B. 森林少
    • C. 靠近赤道
    • D. 海拔低
      答案:A
      解析:西北内陆距海远,湿润海风难以到达,水汽补给不足,降水量小。
  5. 夏季从海洋吹向我国东部和中部的风,带来大量降水,这种风叫:

    • A. 冬季风
    • B. 夏季风
    • C. 信风
    • D. 山谷风
      答案:B
      解析:夏季风来自海洋,携带水汽进入内陆,是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
  6.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春末夏初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被称为:

    • A. 秋雨
    • B. 梅雨
    • C. 冬雨
    • D. 暴雨季
      答案:B
      解析:“梅雨”多发生在6—7月,属于东部季风区典型的季节性降水现象。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明显,主要受________影响。
    答案:季风
    解析:季风夏季带来湿润空气,冬季带来干冷空气,决定了降水的季节性变化。

  2. 中国降水分布特点常概括为“________多,________少”。
    答案:东南;西北
    解析:靠海的东南水汽来源充足,内陆西北水汽少,降水随距离海洋远近递减。

  3. 夏季风把________从海洋带到陆地,使东部地区降水增多。
    答案:水汽(或湿润空气)
    解析:水汽是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夏季风输送水汽进入内陆,促成降水。

  4.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很高,主要属于________气候类型。
    答案:高原高寒气候
    解析:高海拔带来低气温、气压低,年平均温度较低,降水较少但辐射强。

  5.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自然景观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荒漠;戈壁
    解析:降水少、蒸发强,形成以荒漠、戈壁为主的干旱景观。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1. 为什么中国东南地区比西北地区更湿润?
    答案要点:

    • 东南靠近海洋,夏季风携带大量水汽登陆,降水多。
    • 西北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降水少。
      解析:距海远近和季风输送水汽能力决定了湿润程度,东南水汽充足,西北内陆干燥。
  2. 简述我国南、北方雨季的不同。
    答案要点:

    • 南方雨季较长,从春末到夏秋都有明显降水(如江南的梅雨)。
    • 北方(如华北、东北)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时间较短。
      解析:夏季风到达南方早、停留久,到达北方晚、停留短,导致南北雨季时长不同。
  3. 说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气候与降水特点。
    答案要点:

    • 东部季风区: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多雨、冬季较干。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远海内陆,降水少、蒸发强,气候干旱。
    • 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降水较少,昼夜温差较大。
      解析:三大自然区受地理位置、海拔和季风影响不同,形成各自典型的气候与降水特征。

总分:28分(选择题6分 + 填空题10分 + 简答题12分)

测验标题

初中地理测验: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的地理驱动因素(中级)


题目列表

一、选择题(共6题)

  1. 【选择题】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 B.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业产值提高
  • C. 城市化是人口、产业和生活方式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 D. 城市化只发生在发达国家
    答案:C
    解析:城市化不仅是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更涉及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以及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空间形态的城市化。城市化在世界各国均发生。
  1. 【选择题】下列属于吸引人口流入的“拉力”因素的是()
  • A. 原地耕地贫瘠
  • B. 目的地就业机会丰富、工资水平较高
  • C. 原地自然灾害频发
  • D. 原地交通不便
    答案:B
    解析:“推力”使人们离开原地,如贫瘠、灾害、交通差;“拉力”是目的地的吸引,如就业、收入、教育医疗、便利交通等。
  1. 【选择题】更容易形成特大城市的区位条件是()
  • A. 高山深谷、交通闭塞地区
  • B. 沙漠腹地、远离水源地区
  • C. 沿海港口或大河三角洲的平原地带
  • D. 高寒冻土带
    答案:C
    解析:沿海和河口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对外联系广、资源与市场条件好,利于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城市化水平较高。
  1. 【选择题】高速铁路开通后最有可能带来的地理影响是()
  • A. 沿线城市间“时间距离”缩短,人口与产业更易流动
  • B. 使沿线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上升
  • C. 使远离车站的城市更受益
  • D. 立即降低大城市房价
    答案:A
    解析:交通改善降低时空压缩,促进要素流动与城市联系。对自然增长率和房价的影响并非直接、必然。
  1. 【选择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差异是()
  • A. 发达国家起步早、速度先快后稳;发展中国家起步晚、近几十年速度较快
  • B. 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低于50%
  • C.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靠自然增长
  • D. 二者城市化过程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进入稳定阶段;许多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城市化加速,迁移对城市化贡献更大。
  1. 【选择题】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的城市问题是()
  • A. 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 B. 交通拥堵加剧与城郊无序扩张
  • C. 农业灌溉用水显著增加
  • D. 城市绿地比例必然显著增加
    答案:B
    解析:过快城市扩张易导致拥堵、用地粗放、环境压力与公共服务不足等;热岛通常增强,绿地比例未必增加。

二、填空题(共4题)

  1. 【填空题】某地总人口为1000万人,城镇人口为620万人,则城镇化率约为_____%(四舍五入到整数)。
    答案:62%
    解析: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100%=620/1000×100%=62%。

  2. 【填空题】促使人口离开原地的因素称为“”,吸引人口前往目的地的因素称为“”。
    答案:推力;拉力
    解析:人口迁移的推-拉模型中,推力指不利于原地生活的因素;拉力指目的地的吸引因素。

  3. 【填空题】城市化常伴随用地从农业用地向_____用地转化,其中城市边缘最常见的是新建大量_____。
    答案:建设用地;住宅小区(或:居住用地)
    解析:城市扩张使建设用地(居住、工业、商业、道路等)增加,郊区常出现新建居住区。同义答案“居住用地/商品房小区”可酌情给分。

  4. 【填空题】某省2015年城镇化率为50%,2020年为60%。2015—2020年城镇化率变化为_____个百分点。
    答案:10
    解析:60%−50%=10个百分点。注意“百分点”与“百分比”的区分。


三、简答题(共4题)

  1. 【简答题】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并举一例说明。
    答案要点:
  • 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产业和就业基础;产业集聚带动人口、资金、技术、服务向城市集中。
  • 城市化反过来提供劳动力、市场与服务支撑工业发展,二者相互促进。
  • 例:某地建设制造业园区,吸引配套企业与劳动力进入,形成新城镇与服务业集聚,城镇化率提升。
    解析:抓住“产业—就业—人口—服务—空间形态”链条,说明双向促进的关系,并用一个产业园—新城区的例子加以印证。
  1. 【简答题】列举3个常见的“拉力”因素和2个“推力”因素,并简述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案要点:
  • 拉力(举三):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教育医疗资源优越;交通便利、生活服务完善;产业多样、发展空间大。
  • 推力(举二):原地耕地少或资源贫乏;自然灾害或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落后、就业岗位不足。
  • 影响:拉力在目的地形成吸引,推力在原地形成外流压力,共同促使人口向条件更优的地区迁移。
    解析:按推—拉分类列举并说明作用方向,即“从劣向优”的空间流动。
  1. 【简答题】某山区青年外出到沿海城市务工。请从自然、经济、交通和社会服务四方面分析其迁移的地理驱动因素,并简述对原地与目的地的可能影响。
    答案要点:
  • 驱动因素:
    • 自然:山区耕地少、地形破碎、自然条件限制产业发展(推力)。
    • 经济:沿海城市产业发达、岗位多、工资高(拉力)。
    • 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改善时空距离,降低迁移成本(拉力)。
    • 社会服务:教育、医疗、信息与公共服务更完善(拉力)。
  • 影响:
    • 原地:劳动力外流,可能出现人口老龄化、留守问题;同时外出务工汇款有助于家庭收入与消费。
    • 目的地:补充劳动力、促进服务与制造业发展;同时带来住房、交通与公共服务压力增大。
      解析:从多维度分条作答,体现“推力+拉力+交通条件”的综合作用,并兼顾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正负效应。
  1. 【简答题】为缓解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生态压力,提出两条城市规划或管理措施,并说明其地理原理。
    答案要点:
  • 措施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地铁/公交专用道),完善换乘枢纽,鼓励绿色出行。
    • 原理:提高单位路权的运量效率,减少小汽车出行比例,缓解道路拥堵与尾气排放。
  • 措施2:合理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推进紧凑型发展与生态隔离带建设,增加公园绿地与雨水渗透设施。
    • 原理:优化用地结构,保护生态空间,缓解热岛与内涝,提升人居环境承载力。
      解析:对症下药,从交通与生态两方面给出可操作措施,并说明与用地、出行方式、生态过程相关的地理机理。

以上试题覆盖城市化概念、驱动因素(推力—拉力)、区位与交通影响、城镇化率计算、城市问题与对策等核心知识点,难度适配初中“中级”层次,便于课堂测验与复习巩固。

测验标题

高中地理(高级难度)测验:河流地貌演化与流域水资源配置及生态治理


题目列表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8题)

  1. 单选
    在新构造抬升与海平面下降共同作用下,区域河流最可能出现的地貌变化是:
    A. 河床淤高与泛滥频率增加
    B. 河流下切加强并形成多级河阶
    C. 河道弯曲减小趋直
    D. 三角洲外推加快
    答案:B
    解析:基准面降低(受海平面下降或地壳抬升影响)→ 河流侵蚀加剧、下切深化 → 形成多级河阶。A与D对应基准面抬升或来沙增多情形;C并非必然趋势。

  2. 单选
    关于大型拦沙水库建成后河流泥沙与地貌的响应,正确的是:
    A. 库区与下游同步淤积
    B. 上下游均发生强烈下切
    C. 库区内泥沙淤积、上游局地基准面抬升;下游“清水下切”加剧
    D. 对上下游河床基本无影响
    答案:C
    解析:水库拦沙→库区沉积、局地基准面抬升;清水下泄→下游河床侵蚀增强、床沙变粗、河岸不稳。

  3. 单选
    关于曲流与牛轭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凸岸冲刷、凹岸堆积,弯道逐渐扩大
    B. 凹岸冲刷、凸岸堆积,颈部侵蚀贯通形成牛轭湖
    C. 凹岸与凸岸均以侵蚀为主
    D. 曲流只发生在山地峡谷
    答案:B
    解析:外弯凹岸受侧蚀,内弯凸岸侧积,颈部缩短并贯通→弃流弯道成为牛轭湖。

  4. 单选
    更易形成辫状河道的条件组合是:
    A. 坡降小、来沙少、基岩河床稳固
    B. 坡降大、流量季节性强、来沙多且河床物质松散
    C. 水量多年稳定、河岸致密黏土
    D. 冰期径流长期固结、植被覆盖高
    答案:B
    解析:高坡降+高含沙+显著季节性→多汊分流、沙坝频出→辫状河。

  5. 单选
    关于三角洲类型与实例对应,正确的是:
    A.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波控型
    B. 尼罗河三角洲——潮控型
    C. 长江三角洲——潮控主导
    D. 黄河三角洲——波控型
    答案:C
    解析:密西西比典型河控型(鸟足状);尼罗河为波控型(弧形岸线);长江口受潮汐主导;黄河近现代多为河控型。只有C正确。

  6. 单选
    关于流域水资源配置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A. 以经济用水优先,生态用水不足时用非常规水弥补
    B. 先满足灌溉,再考虑生态与生活
    C. 坚持“生态优先、总量控制、效率优先、分类施策”的原则
    D. 地下水可作为长期稳定优先生产水源
    答案:C
    解析:新时期水资源配置强调生态优先、用水总量与强度“双控”、提升效率与结构优化,严控地下水超采。

  7. 单选
    关于流域分区治理的合理搭配,正确的是:
    A. 上游重点整治行洪通道;中游大规模围垦;下游修梯田
    B. 上游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治理;中游河岸稳定与控采砂;下游湿地恢复与行洪通道疏畅
    C. 全流域统一采用硬质直线化护岸
    D. 仅在下游治理,上中游自然恢复
    答案:B
    解析:上游固源(保水保土)、中游控沙稳岸、下游拓道与湿地修复,体现“源—汇—通”一体化。

  8. 单选
    关于生态流量(生态基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生态流量等于枯水期的最小供水量
    B. 生态流量应按河段生态过程需求确定,常体现为季节性下限曲线
    C. 一旦确定,全年保持同一数值
    D. 生态流量只考虑鱼类洄游
    答案:B
    解析: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功能的动态下限目标,具有季节性与河段差异,不等同于工程供水最小值。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6题)

  1. 某河段宽20 m,平均水深2.0 m,断面平均流速1.2 m/s。该河段流量为________ m³/s。
    答案:48
    解析:Q = A × v = (20 × 2.0) m² × 1.2 m/s = 48 m³/s。

  2. 一次暴雨中,流域平均降雨量50 mm,径流深15 mm,流域面积200 km²。本次产流体积为________×10⁶ m³,径流系数为________。
    答案:3.0;0.30
    解析:体积=0.015 m × 200×10⁶ m²=3.0×10⁶ m³;系数=15/50=0.30。

  3. 某水库有效库容1.2×10⁸ m³,年径流入库量2.4×10⁸ m³,则库容与年径流之比为________,按调节能力属于________型水库。
    答案:0.50;年调节型
    解析:比值=0.5,通常0.5~1为年调节型。

  4. 上游建库拦沙使入海泥沙量减少40%,预计三角洲岸线将出现________(“前进/后退”),近岸侵蚀强度________(“减弱/加强”)。
    答案:后退;加强
    解析:来沙锐减→泥沙收支为负→岸线后退、侵蚀增强。

  5. 流域实施封育还林使植被覆盖率由30%升至45%,一般会使年土壤侵蚀模数________(“增大/减小”),暴雨洪峰出现时间相对________(“提前/推迟”)。
    答案:减小;推迟
    解析:植被拦截与入渗提升→减沙、滞洪。

  6. 假设某山地分水岭两侧,甲侧岩性软弱、河网密度大、下蚀速率更强。长期看分水岭将向________侧迁移。
    答案:乙
    解析:侵蚀更强的一侧(甲)“蚀夺”对侧面积,分水岭向乙侧(较弱侧)移动。


三、简答与综合题(每题10分,共4题)

  1. 材料判读与分区治理设计
    材料:
  • 上游:峡谷地形,坡度>25°,年降水6–9月占70%,植被稀疏,砂页岩为主,强降雨频发。
  • 中游:盆地-冲积平原过渡,河道弯曲系数高,岸坡为粉砂质,支流多,有采砂。
  • 下游:入海三角洲,平均潮差2.5 m,风浪强,上游建库后拦沙约60%,近岸岸线后退。
    问题:
    (1) 分段主导地貌过程?
    (2) 三角洲类型与演变趋势?
    (3) 针对上中下游提出各2–3条治理措施。
    答案与解析:
    (1) 主导过程
  • 上游:强烈下切与坡面侵蚀、沟蚀与滑塌易发(暴雨集中+软弱岩性)。
  • 中游:侧蚀与侧积并存,弯道发育、崩岸敏感(粉砂岸料不稳)。
  • 下游:来沙锐减、潮浪主导→岸线后退、近岸侵蚀与淤积重分配。
    (2) 三角洲类型与演变
  • 类型:潮汐与波浪共同作用增强,呈潮控-波控特征增强趋势。
  • 演变:因来沙下降,河控特征减弱,岸线整体趋于后退,潮汐槽/沙坝形态更显著。
    (3) 分区治理
  • 上游:封育还林、坡改梯/水平阶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拦沙沟槽、生态谷坊);脆弱斜坡禁牧限伐与地质灾害监测。
  • 中游:严格控采砂、退让式柔性护岸(卵石/植物护岸、消能台阶);留足行洪通道,合理整治弯道避免过度裁弯取直;支沟溃口加固与面源污染控制。
  • 下游:湿地/滩涂恢复、控围垦;近岸生态化防护(离岸潜堤+补沙);根据泥沙减少调整航道与岸线管理,实施“生态流量+枯季补淡”维持河口生态。
    要点:体现“上游固源—中游稳流—下游畅通与生态缓冲”。
  1. 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与配置方案
    已知:年可供水量=地表20亿m³+地下10亿m³(为遏制超采,地下水上限取8亿m³)+再生水1.5亿m³;现状年需水=农业18、工业7、生活4、生态4(亿m³),输配损失率10%。
    问题:
    (1) 现状是否缺水?
    (2) 在“生态优先、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提出可行配置方案(包含节水、结构优化、非常规水利用与损失控制),并给出平衡计算。
    答案与解析:
    (1) 缺水判断
  • 可供原水=20+8+1.5=29.5 亿m³。
  • 现状终端需水=33 亿m³。若输配损失10%,所需原水=33/(1-0.10)=36.7 亿m³。
  • 缺口=36.7−29.5=7.2 亿m³ → 明显缺水。
    (2) 配置方案(示例)
  • 节水与效率:农业节水灌溉(喷滴灌、管道输配),农业用水由18降至14 亿m³;工业提效与中水回用,工业由7降至6 亿m³;生活侧通过漏损治理与节水器具,终端用水由4降至3.8 亿m³;生态4 亿m³刚性保障。
  • 非常规水扩容:再生水由1.5提升至3.0 亿m³(新建再生水厂与管网)。
  • 输配损失控制:管网改造将损失率由10%降至6%。
    平衡核算:
  • 新终端需水=14+6+3.8+4=27.8 亿m³。
  • 所需原水=27.8/(1-0.06)=29.57 亿m³。
  • 可供原水=地表20+地下8+再生水3.0=31.0 亿m³。
  • 结余=31.0−29.57=1.43 亿m³(可用于生态补水与含水层回补)。
    政策要点:生态流量刚性约束;农业让水于生态与生活;扩大非常规水;控采地下水与降低漏损双轮驱动。
  1. 洪水削峰与生态流量双目标调度
    已知:单峰对称三角形洪水过程,基底持续时间10 h,洪峰流量Qp=800 m³/s;水库允许下泄控制上限Qc=600 m³/s;生态基流下限Qeco=120 m³/s;可用防洪库容ΔV=2.5×10⁷ m³。
    问题:
    (1) 将洪峰限泄至600 m³/s所需的削峰库容是否充足?
    (2) 给出简要调度方案,兼顾生态流量。
    答案与解析:
    (1) 体积估算
  • 原洪水体积 V洪 ≈ 0.5 × Qp × T × 3600 = 0.5×800×10×3600 = 14.4×10⁶ m³。
  • 削峰体积(把峰值从800降到600) V削 ≈ 0.5 × (800−600) × 10 × 3600 = 3.6×10⁶ m³。
  • 可用库容 2.5×10⁷ m³ > 3.6×10⁶ m³ → 库容充足。
    (2) 调度要点
  • 预泄与迎峰:在预报来水前预降水位,预留≥4.0×10⁶ m³缓冲库容。
  • 过峰控制:来水上升段将下泄流量逐步抬至600 m³/s,不超控泄;峰顶阶段以库容拦截超出600 m³/s部分。
  • 消退期补排:洪峰过后逐步释放削峰蓄水,维持下泄≥Qeco=120 m³/s,避免骤降对水生生物冲击;按2–3倍生态流量的渐变方式回落。
  • 生态保障:全程下泄不低于120 m³/s;枯季以生态水位与生态流量同步管控。
    结论:在给定参数下,限泄600 m³/s可行且生态可保障。
  1. 河流袭夺判别与影响
    材料:相邻支流A与B,A上游出现逆向河谷与风隙、粗大漂砾,B上游段流量锐减、谷口三角洲萎缩、分水岭向B侧迁移迹象明显。
    问题:
    (1) 是否发生河流袭夺?给出3条证据。
    (2) 简述对水资源与生态的影响及治理建议。
    答案与解析:
    (1) 判断与证据
  • 发生袭夺,证据包括:
    1. 逆向河谷/风隙(风蚀或水蚀残留口)和分水岭突降,显示水系重组;
    2. 粗大漂砾与级配突变,表明新近强流侵入;
    3. B支流上游来水锐减、沉积体(谷口三角洲/冲积扇)萎缩;分水岭向B侧迁移。
      (2) 影响与治理
  • 影响:B流域可供水量减少、生态基流受损,湿地萎缩;A侧洪峰与侵蚀增强,地貌快速调整导致岸坡不稳。
  • 建议:
    1. 短期在B侧关键河段实施生态补水与湿地恢复,稳态过渡;
    2. A侧加强岸坡防护与流路稳定,严控采砂与不当直线化整治;
    3. 中长期通过跨支流微调水量分配、小型分流闸与生态泄水,辅以分水岭植被恢复,降低进一步袭夺风险;
    4. 建立联合监测(流量、泥沙、岸坡位移),动态优化治理强度。

答案及解析汇总说明

  • 所有选择题、填空题均在题后给出标准答案与简要解析,突出关键概念与因果链。
  • 简答题提供结构化作答框架:现象识别→机理解释→量化核算/可行性→治理路径,便于教师评价与学生复盘。
  • 难度定位为高中“高级”,覆盖自然地理的河流地貌过程(基准面、下切/侧蚀、曲流/辫状、三角洲),与人地系统的水资源配置与生态治理(生态流量、非常规水、分区治理、洪水调度)。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帮助地理教师在几分钟内定制一套专业、可直接使用的测验卷(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全覆盖),每题自带清晰解析;支持按“主题—难度—年级”三维精确控题,匹配课堂小测、单元检测与期末复习等多种场景;以更快的出题效率与更准的评估反馈,减少备题成本、提升教学质量,并让学生在讲评中快速吃透知识点与解题思路,促成从试用到长期付费的可见价值闭环。

适用用户

地理教师(初高中)

迅速生成课堂小测、单元卷与复习卷,按班级水平调难度,题题带解析,支持分层作业与课堂讲评。

教研组长/备课组负责人

统一试卷风格与难度梯度,批量出卷覆盖各知识模块,快速迭代版本,确保与教学计划对齐。

教培机构讲师/教务

为不同班型制作入学分班测、阶段诊断与冲刺练习,一键输出可印刷题册,提升出卷效率与教学质量。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课堂测验、单元测试与复习卷,题型涵盖选择、填空、简答。
自动匹配学生年级与难度,避免过难过易,精准贴合教学目标。
每题附清晰答案与解析,帮助课堂讲评与学生自查,复习更高效。
支持设置主题与知识点范围,快速定制自然与人文地理专属测验。
智能控制题型占比与难度梯度,保证测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一键输出可直接打印的题册格式,节省排版时间,课堂即用。
自动优化题干表述与选项质量,减少歧义与陷阱,提升测评可信度。
依据错题与重点,快速衍生巩固练习与拓展题,支持分层教学。
模板化参数设置,复用常用配置,批量生成不同班级独立试卷。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2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567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测验主题 } { 难度等级 } { 学生年级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