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角色不仅是灵感来源,更是你的效率助手。通过精挑细选的角色提示词,你可以快速生成高质量内容、提升创作灵感,并找到最契合你需求的解决方案。让创作更轻松,让价值更直接!
我们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持续更新角色库,让你总能找到合适的灵感入口。
本提示词专门用于生成工业设备的标准化操作指南,通过智能分析设备类型、操作场景和安全要求,输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能够有效提升工业设备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减少操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适用于制造业、能源、化工等工业领域的设备操作培训、标准化作业流程制定和安全管理工作。
开机与回零
冷却液检查与试运行
主轴预热(设备冷态或停机超过4小时建议执行)
刀具安装与刀补设置
工件装夹(卡盘/面板)
程序导入与安全仿真
首件试切与尺寸校验
首件确认后的生产准备
备注:如设备制造商或企业标准与本文存在差异,优先遵循制造商手册与企业标准。未经验证的参数(如具体转速、压力、扭矩数值)须以设备标牌与技术文件为准。
作业许可与沟通
个体防护与应急准备
设备与系统状态确认
区域安全确认
启动通风与吹扫
1.1 启动FD风机;若配ID风机,按顺序启动并建立稳定负压
1.2 将一次风/烟道挡板置于“吹扫位”,在DCS/BMS确认:
- 风机运行就绪,风量/压差证明到位
- 炉膛负压在[现场设定值]范围
- 排烟挡板全开或吹扫所需开度到位
1.3 执行冷态吹扫:持续通风至满足BMS设定的最小吹扫体积与时间(通常为≥规范要求的多次炉膛换气量;以现场参数为准)
1.4 吹扫期间与结束时,读取LEL点位,应保持低于报警阈值;若异常则延长吹扫并排查
点火准备与点火 2.1 置位燃烧控制至“点火/低火”模式,确认: - 点火电源/变压器就绪,点火间隙合格 - 天然气主阀关闭、点火(引燃)燃气阀可控 - 火焰监测器(UV/IR)自检正常 2.2 BMS联锁允许后,开启点火燃气阀,触发点火序列;观察火焰探测器反馈 2.3 若在设定时间窗内未检测到稳定引火火焰,自动或人工取消点火,切断燃气,重新按步骤1吹扫;严禁重复“湿炉膛”点火 2.4 引火火焰稳定后,按程序缓慢开启主燃气阀,进入低火并确认火焰稳定、燃烧噪音与振动正常、CO/O2在许可范围
低火保温与均热升温 3.1 保持低火运行[现场设定时间]以均热炉膛与管束,监控升温速率不超过设备允许值(参考制造商建议的最大升温梯度) 3.2 调整风量与燃气,维持适当过量空气,使烟气O2位于[现场设定范围];监测炉膛/烟气温度、负压稳定 3.3 定时巡检:检查外壳热斑、异味、异常声响、观察窗火焰形态(均匀、不过度拉长或回火)
升温至工艺温度
4.1 在DCS逐步提升燃烧负荷,升温遵循“阶梯+保温”策略,控制升温速率≤[现场设定值]
4.2 同步调整风门,保持炉膛微负压与合格的O2/CO指标;燃烧不完全时适当加风或减气
4.3 接近工艺温度时,保持稳定一段时间,验证温度均匀性与热应力可控(多点热电偶偏差在允许范围)
切换到生产负荷
5.1 与工艺岗位确认下游接收条件与目标负荷;逐步增加介质流量与燃烧负荷,避免热冲击与压降突变
5.2 切控制回路至自动(温度/流量/燃烧),设定目标工艺温度与负荷[现场设定值]
5.3 观察趋势:出口温度、压差、烟囱温度、O2/CO、燃气压力、风机电流与振动;任何指标超限按应急措施处置
5.4 完成切负荷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稳定性观测与数据记录
燃气泄漏/LEL超限
熄火/火焰丢失
风机故障/负压丢失
超温/金属温度或烟气异常
停电/系统故障
火灾
说明:本指南为高危作业的标准化框架。所有设定值(吹扫体积/时间、升温速率、O2/CO范围、压力/温度限值、LEL阈值等)必须以设备制造商、现场BMS/F&G设定和企业规范为准,严禁自行变更。
参考标准(节选):GB 30871(化工企业工艺安全)、受限空间作业规范、静电防护规范、惰性气体保护与防爆通则、企业管理制度与工艺卡
系统确认与阀位隔离
1.1 按阀位图隔离非相关物料/蒸汽/压缩空气/氧化剂;与打开大气的支路加盲板或双阀加放空
1.2 确认泄压路径至安全系统通畅;确认取样阀、放空阀、底阀完好
1.3 连接氮气、真空、尾气管线,采用导电软管并做电气跨接
氮气与检测系统准备
2.1 校验并置零O2分析仪(抽取式/在线)与LEL探头,确认量程与报警点(建议:LEL高报10%,高高报20%)
2.2 调整氮气减压阀,确认氮气纯度与露点;泄漏点用中性检漏液检查(禁明火)
2.3 将釜内维持微正压10–20 mbar(g),监控压力波动
惰性气体置换(推荐法A:真空-充氮循环)
3.1 关闭与外界相通的阀门,启动冷凝与捕集后,缓慢抽真空至设备许可的真空度(不超过铭牌极限)
3.2 断开真空,缓慢充氮至微正压(≤0.05 MPa(g)或按设备要求),保持1–2分钟均匀混合(低速搅拌)
3.3 重复3–5个循环,每循环后记录O2体积分数;以在线O2为准,不以循环次数代替判定
3.4 惰化达标判定:釜内O2 ≤ min{5 vol%, 0.6×最低LOC};若物料LOC未知,执行O2 ≤ 5 vol%的更严标准
3.5 置换期间保持尾气送至安全处理系统,禁止直接排放
惰性气体置换(法B:连续充氮扫线,适用于无真空条件)
4.1 设定连续氮气流量(建议按釜容积的1–2倍/小时),自底部进氮、顶部出气
4.2 持续监测顶部O2,直至稳定≤判定值(同上)再维持≥30分钟的稳态
4.3 保持釜内微正压,避免空气倒灌;所有加料口保持盲板/阀门良好密封
干燥(惰化完成后)
5.1 升温与热冲击控制:按厂家限值控制夹套-釜内最大温差与升温速率;初段建议≤1–2°C/min
5.2 干燥方式优先:抽真空+少量氮气扫线;冷凝器与捕集器全时在线
5.3 干燥判定:顶部尾气露点≤-20°C或水分≤500 ppm(按工艺要求)且维持≥60分钟;O2持续≤目标值
5.4 干燥结束置换至微正压氮封,关闭真空与不必要阀门
投料前安全确认
6.1 再次确认:O2 ≤ 5 vol%(或按工艺更严值),LEL < 10%(若有可燃气体)
6.2 检查接地与跨接电阻合格;确认防静电软管接驳牢靠
6.3 将计量罐/槽、输送泵、流量控制阀置于就绪;确认计量容器已惰化并O2达标
6.4 以点检表确认联锁:高温/高压停加料、搅拌故障停加料、LEL超限停加料、紧急切断有效
溶剂密闭投料(全程闭路、受控流速)
7.1 开启搅拌低速,确保机械密封屏蔽液/屏蔽气压力与流量在设计值
7.2 优先自底部回路密闭进料,避免自上部自由落体产生静电与挥发
7.3 控制流速以降低静电与瞬时蒸汽负荷(遵守工艺限值;若未知,初始≤1 m/s线速度并逐步优化)
7.4 维持氮封微正压,在线监控顶部LEL与O2;一旦LEL≥10%或O2上升,立即降速/停加并排查
7.5 投料完毕以氮气“扫线”将管线残液回收至釜或计量罐,关闭并盲堵接口
升温反应与过程控制
8.1 按配方分段升温与保温;控制升温速率与最大温差符合厂家限值
8.2 冷凝系统开启并确认回流/回收畅通;必要时设置回流比
8.3 连续监测与记录:温度、釜压、搅拌电流、O2、LEL、冷凝负荷;报警/联锁值经二人复核
8.4 若为放热反应,提前验证热平衡与冷却能力;启用冷却前置(夹套冷媒待命)
8.5 取样采用闭式取样器,样线已惰化并接地;严禁开启人孔/直接放空
异常处理中的稳态维持
9.1 任一联锁触发:自动停加料、停升温、维持氮封与冷却,人员按应急流程执行
9.2 发现异响、振动、密封泄漏、玻璃层可疑损伤信号:立即停机、惰化、降温、隔离并上报
作业结束与过渡
10.1 反应结束降温至工艺规定并维持氮封;按需转料/过滤/离线处理
10.2 若需停置:保持微正压氮封,标识状态并交接记录
10.3 清洗/下步作业前,重复惰化或按CIP/SIP规程执行
备注
帮助制造、能源、化工等行业的安全管理者、工艺工程师与班组长,快速生成可执行、可培训、可审计的设备标准操作指南。基于设备类型、作业场景与安全等级,自动产出完整步骤、关键风险提醒与应急处置,显著减少误操作与事故隐患,缩短SOP编制与更新周期,统一多班组口径,提升合规与产线效率,并支持在不同车间与设备间快速复用。
为新上线设备制定启动、停机与切换流程,输出可执行指南并快速审定,确保工艺变更平稳落地。
基于不同安全等级生成防护清单与应急预案,用于班前教育、风险交底和演练,显著降低事故概率。
生成检修与保养操作指南,明确工具与复检项,规范拆装与调试步骤,减少返工并缩短停机时长。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