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生成

62 浏览
4 试用
1 购买
Oct 30, 2025更新

根据用户提供的调研主题和分析深度,自动搜集整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分析,并生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深度调研报告,帮助用户快速获得可靠洞察和决策参考。

县域工商业储能市场进入可行性评估(华东三线城市,近12个月)

目录

  • 调研概述
  • 信息搜集与分析
    • 数据搜集结果
    • 深度分析
  • 核心发现
  • 建议与展望
    • 三步落地计划与里程碑
  • 附录
    • 数据来源说明
    • 分析方法说明
    • 参考资料列表
  • 图表清单

图表清单(建议呈现)

  1. 华东典型省份工商业分时电价峰谷时段与价差示意图
  2. 目标客户细分与负荷曲线画像(两班制/三班制/连续工艺)
  3. 储能系统经济性测算框架(参数-现金流-IRR)
  4. 不同情景(保守/基准/乐观)IRR与回收期敏感性分析(对峰谷价差、系统成本、循环次数)
  5. 县域并网接入流程与关键节点(流程图)
  6. 竞争格局与价值链地图(本地集成商/渠道/运维)
  7. 储能安全设计要点清单(消防/热管理/安全距离/监控)
  8. 风险-对策矩阵与实施优先级

调研概述

  • 调研背景和目的

    • 背景:华东地区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受分时电价、需求响应与电网灵活性需求驱动,近12个月县域场景逐步活跃。企业求解降本增效与用能安全韧性。
    • 目的:验证在华东三线城市县域进入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商业价值与可行性,并形成可操作的落地计划。
  • 调研范围和方法

    • 区域:华东三线城市(重点关注江苏、浙江、山东的县级市与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
    • 时间:近12个月动态
    • 方法:公开数据(政策与价格公告、行业年报与价格指数)+专家访谈(行业公开访谈与报告总结性观点)+样本园区走访方法设计(负荷与电价资料要点)
    • 测算:峰谷价差、负荷曲线、装机规模、IRR与回收期;情景(基准/乐观/保守)
  • 主要发现摘要

    • 用户侧储能在华东县域具备结构性机会,经济性高度依赖峰谷价差(0.4–0.8元/kWh区间常见)与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约900–1,300元/kWh为可行目标区间)。
    • 单一“削峰填谷”在基准条件下可实现约8–14%项目级IRR(2–4小时储能、每日1次循环),叠加需求响应/合同需量优化与多场景(光储、应急备电)可提升至12–18%。
    • 并网规则趋于规范化,县域审批链条可控;安全合规(消防、系统认证、运维能力)是中短期成功的关键。
    • 竞争已从设备价格战转向方案能力与交付运维能力,比拼“低总拥有成本”和“场景复用”。
    • 适宜进入路径为“小型园区标杆试点→渠道共建/标准化产品→规模化复制与金融方案”,12–18个月达成可复制模型。

信息搜集与分析

数据搜集结果

  • 关键数据统计(基于近12个月公开信息的归纳,数值以区间与方法论呈现)

    • 分时电价与峰谷政策
      • 国家层面:国家发改委发改价格〔2021〕1439号《关于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推动各地细化峰谷与尖峰时段;华东各省持续优化峰谷结构与差额。
      • 省级趋向(公开公告归纳):华东工商业用户峰谷价差常见区间约0.4–0.8元/kWh,部分季节或尖峰时段更高;具体以省/市发改委近一年公告为准。
    • 需求响应(DR)
      • 各省电力调度机构推动有偿负荷响应试点,补偿标准与触发频率随季节与电力紧张程度波动,用户侧储能参与路径逐步打通(通过聚合商/电力交易中心注册)。
    • 供应链成本(系统成本)
      • LFP电芯与储能系统价格在2024年显著下行,行业报告与价格指数显示用户侧一体化系统(电池+PCS+EMS+BOP+安装)全包成本可落在约900–1,300元/kWh(视品牌、质保、消防设计与交付条件)。
    • 设施安全与标准
      • 各地消防部门依据国家与地方建筑消防规范、能源储能安全导则进行审查与验收,普遍要求:防火分区、热失控防护、烟温监测与自动灭火、通风与泄爆、隔离距离、系统认证与远程监控。
  • 信息来源评估

    • 政策与价格:国家发改委、各省/市发改委与电网公司公告(权威);电力交易中心与电力市场通知(权威)。
    • 行业与价格指数:行业协会(中国能源储能联盟CNESA)、上海有色网(SMM)、高工储能、BNEF(权威与专业)。
    • 企业案例与公告:主流厂商与园区公开案例(代表性但需样本校验)。
  • 数据质量分析

    • 分时电价在县域存在一定差异(城市层级、行业分类、季节性);建议进场前以园区电费清单与电网侧确认为准。
    • 成本数据对配置与质保假设敏感,需锁定“整站交付”范围与保修条件;建议采用区间+敏感性分析。

深度分析

  • 趋势识别与分析

    • 政策与价格:峰谷价差强化与尖峰时段增设提升储能套利空间;需求响应走向常态化试点,用户侧灵活性价值提升。
    • 技术与成本:LFP与高集成液冷系统成为主流;标准化集成降低BOP与安装成本;安全设计与认证成为中标与验收关键。
    • 商业模式:由“卖设备”向“能效服务/托管运营/合资共建”转变,现金流友好且提高客户黏性。
  • 关联关系分析

    • 经济性与价差:IRR与回收期随峰谷价差、循环次数与系统效率线性敏感;价差每提升0.1元/kWh,IRR可提升约1.5–2.5个百分点(在常见参数下的经验敏感区间)。
    • 负荷曲线与装机规模:两班/三班制负荷差异显著;装机功率宜匹配峰段持续时长与负荷尖峰幅度,能量时长2–4小时为主流。
    • 合规与交付能力:并网与消防验收节点决定项目周期与资金周转效率;成熟EPC与运维体系直接影响度电成本与故障损失。
  • 影响因素分析(经济性测算框架)

    • 关键参数与假设(以区间/方法说明,用于情景测算)

      • 峰谷价差:0.4–0.8元/kWh
      • 系统全包成本:900–1,300元/kWh(含电池、PCS、EMS、BOP、安装)
      • 系统效率(往返):85–90%
      • 循环频次:0.8–1.2次/天(视运行策略与DR参与)
      • O&M年化:1.0–2.0% Capex
      • 使用年限:10–12年(含容量衰减与保修条件)
    • 现金流计算方法(简化公式)

      • 单位kWh年净收益 ≈ 循环次数 × 365 × [峰价 − 谷价/效率] − O&M
      • 简单回收期 ≈ Capex / 年净收益
      • IRR:按10–12年现金流、含残值与容量衰减(逐年折减2–3%)求解
    • 情景结果(示意,基于透明假设的区间化测算)

      • 保守:价差0.4、效率0.85、Capex 1,300、循环1次/天 → 年净收益约160–190元/kWh,回收期约7–8年,IRR约8–10%
      • 基准:价差0.6、效率0.88、Capex 1,100、循环1次/天 → 年净收益约190–230元/kWh,回收期约5–6年,IRR约11–14%
      • 乐观:价差0.8、效率0.90、Capex 900、循环1.1次/天 → 年净收益约240–300元/kWh,回收期约3.5–4.5年,IRR约15–18%
      • 注:上述为“削峰填谷”收益,不含需求响应与需量管理等附加收益;如叠加DR与需量优化,IRR上行空间约+2–4个百分点(需以当地补偿标准与合同需量规则核实)。

核心发现

  • 主要洞察点

    • 县域工商业储能可行性显著依赖分时电价结构与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近12个月华东具备较好进入窗口。
    • 客户细分优先级:负荷曲线稳定且峰谷分明的园区(如金属加工、纺织印染、冷链仓储、建材、塑料与化工部分环节、数据机房/弱后备需求);两班/三班制制造园区更易形成稳态套利收益。
    • 并网合规路径清晰,可在县域层面与园区/电网公司建立快速通道;消防设计与验收需前置,安全是项目成败分水岭。
    • 竞争不止于“最低价格”,而是“可靠交付+安全合规+持续运维+方案化能力”。本地渠道与服务能力决定获客与复购。
  • 关键结论

    1. 在华东三线城市县域,基于当前价差与系统成本,用户侧储能项目在基准情景下具备约11–14% IRR与5–6年回收期,具有进入价值。
    2. 将储能作为能效服务入口(含DR参与、需量优化、光储一体化与应急备电)可提升综合收益与客户粘性,增强抗政策波动能力。
    3. 建议以“小规模试点+标准化产品+渠道共建+轻资产托管运营”路径进入,控制资金占用与交付风险,12个月内形成可复制案例。
  • 风险评估

    • 政策与价差波动:峰谷价差调整、尖峰时段变更影响收益。
    • 技术与安全:热失控与消防风险、产品一致性与系统可靠性。
    • 市场竞争:价格下探与回款周期拉长;渠道质量不均。
    • 并网与运维:并网排队与验收滞后,运维能力不足导致性能与寿命下降。
    • 需求不达预期:负荷曲线不稳定、客户电费结构与需量政策差异大。

建议与展望

  • 行动建议(管理层视角)

    1. 明确进入定位:选择“能效服务商”而非纯设备商,围绕降本增效、可靠用能与业务连续性构建方案型产品。
    2. 锁定场景与客户:优先两班/三班制制造与冷链园区;获取近12个月电费清单与负荷数据,开展1–2个标杆试点。
    3. 成本与安全双控:标准化2–4小时液冷一体柜方案,严格消防与监测设计,选择通过权威认证的核心部件供应商。
    4. 叠加收益:对接本地DR与需量管理政策,配置EMS策略实现“套利+需量+DR”的协同收益。
    5. 融资与商业模式:推进托管/租赁/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引入产业基金或绿色金融降低客户决策门槛。
    6. 运营闭环:建立县域级服务网络与远程监控中心,制定备品备件与响应SLA,保障寿命与权益兑现。
  • 未来趋势预测(12–24个月)

    • 分时电价与DR常态化,用户侧灵活性市场逐步扩大。
    • 系统成本继续优化但安全法规更趋严格,认证与消防设计要求提升。
    • ESCO与聚合商角色更突出,电力市场化程度提升带来新的收益通道。
  • 后续研究方向

    • 县域分行业负荷画像与价差细化测算(分省分季节)。
    • DR补偿机制与触发概率统计建模(基于历史调度数据)。
    • 多场景融合收益(光储+需量+UPS功能)一体化收益评估。
    • 全生命周期TCO与退役回收合规成本评估。

三步落地计划与里程碑

  • 第一步(0–3个月):选点与试点
    • 动作:锁定2–3个目标县域园区,完成电费与负荷数据采集,签订试点协议;确定标准化2–4小时产品配置与安全方案;并网与消防前置沟通。
    • 里程碑:完成≥2个试点并网与验收;形成真实运行数据与经济性评估报告。
  • 第二步(4–9个月):产品化与渠道共建
    • 动作:沉淀标准化方案包与报价体系;建立本地渠道与运维网络;发布能效服务合同模板(托管/租赁/EMC)。
    • 里程碑:签约≥5个项目(含不同细分行业),建立远程监控平台与县域SLA。
  • 第三步(10–18个月):规模化复制与金融方案
    • 动作: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分期/租赁产品;推进聚合商合作参与DR;完善供应链风险与安全认证体系。
    • 里程碑:累计部署≥20个项目,单项目IRR达成基准目标;形成可复制的县域进入手册与质量管理体系。

附录

  • 数据来源说明

    • 政策与价格:国家发改委分时电价政策(发改价格〔2021〕1439号)、各省/市发改委近12个月分时电价公告、电网公司与电力交易中心通知。
    • 行业与价格指数:CNESA年度与半年度白皮书与简报;上海有色网(SMM)电池与储能产业价格与快评;高工储能产业分析;BNEF储能成本与市场报告。
    • 企业与案例:主流储能设备商与系统集成商公开资料、园区示范项目新闻稿与访谈摘要。
    • 注:本报告未引用具体省市最新数字化电价条目与DR补偿金额,请在落地前以当地最新公告与交易规则复核。
  • 分析方法说明

    • 经济性测算:采用TOU套利为主的现金流模型,参数以区间假设;IRR按10–12年期、考虑效率与容量衰减、O&M与残值;敏感性分析围绕价差、系统成本、循环频次展开。
    • 客户画像:依据行业公开负荷特征与典型生产班制经验;需通过园区数据实测校验。
    • 风险评估:从政策、技术安全、并网、市场竞争与运维五维度构建风险-对策矩阵。
  • 参考资料列表(示例性权威来源)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
    • 中国能源储能联盟(CNESA)《中国储能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最新年度/半年度)
    • 上海有色网(SMM)储能/电池价格与行业快评
    • 高工储能年度与季度报告
    • BloombergNEF(BNEF)储能成本与市场趋势报告
    • 各省/市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分时电价与尖峰政策公告)
    •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与各省电力交易中心(DR试点与交易规则公告)
    • 地方消防与应急管理部门发布的储能相关安全与验收指引

关键补充专题(按重点关注方向)

  • 客户细分(县域工商业样本画像)

    • 制造(金属加工、印染纺织、塑料/橡胶、建材、化工部分环节):峰段显著、班制稳定,储能可用于削峰填谷+需量管理。
    • 仓储/冷链物流园:低温负荷稳定,电价结构敏感,对可靠性与应急备电有诉求。
    • 数据/通信机房与园区公共设施(水务):需兼顾可靠性与网侧互动。
    • 园区公共配电:以园区级储能提升整体能效与弹性,便于DR参与与统筹调度。
  • 并网规则(县域路径要点)

    1. 业主/园区提出储能建设与并网申请,提交设计与设备清单、保护与通信方案。
    2. 电网公司组织技术审查(接入容量评估、继电保护、谐波与电能质量、计量与双向接口)。
    3. 施工与调试,完成消防与电气验收;安装合格计量装置与EMS对接。
    4. 并网试运行与正式并网;如参与DR或市场化交易,需通过交易中心或聚合商注册。
    • 关键材料:系统一次/二次图纸、消防设计与合格证明、设备认证报告、保护定值单、并网试验记录。
  • 补贴与峰谷政策、需求响应

    • 直接补贴:近12个月普遍以试点为主,常态化补贴不稳定;商业模型应以电价结构与DR为核心。
    • DR:补偿标准与触发概率地域差异大,建议与聚合商合作,按可用容量与响应时长签订SLA,明确收益分配机制。
  • 竞争格局(本地集成商/渠道/运维)

    • 设备与系统:头部品牌(电池/PCS/系统一体化)占据主导;本地中小集成商敏捷、价格有竞争力。
    • 渠道:电气总包/EPC、园区运维公司与能效服务商为主要渠道。
    • 运维:远程监控+本地巡检的复合模式成为标配;具备快速响应与备件保障的服务商更具优势。
    • 成功要素:稳定交付、消防与认证完备、经济性透明(度电成本与收益模型)、可再融资与托管能力。
  • 供应链成本

    • 成本构成:电池系统(约60–70%)、PCS与EMS、BOP与安装、设计与验收;液冷一体化与标准化集成降低BOP与安装成本。
    • 价格走势:2024年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后趋稳,系统价格下行但品牌与质保差异显著;建议锁定核心部件与质保年限并签长期价保条款。
  • 合规与安全(并网与消防要点)

    • 设计:防火分区与隔离距离、热失控检测与抑制、自动灭火(如气溶胶/水喷雾视场景)、泄爆与通风、烟温监控。
    • 认证:核心部件与系统整机通过国家/行业标准测试与认证。
    • 运维:在线监控、SOH/循环/温度/告警管理;预案演练与与当地消防联动。
    • 验收:与电网公司、消防部门早期联合审查,减少返工与并网等待。

结语(管理层摘要)

  • 县域工商业储能在华东近12个月具备进入时机;以稳健的经济性与强合规交付为抓手,通过“试点—产品化—规模化”三步走在12–18个月内形成可复制模型。
  • 以能效服务为导向,叠加DR与需量管理、光储一体化与应急功能,可提升项目IRR并增强抗政策波动能力。
  • 建议尽快推进2–3个小型园区试点,锁定真实负荷与价差,形成样本数据与客户口碑,随后通过渠道与金融方案扩张。

调研概述

  • 调研背景和目的
    • 背景:某资讯App新用户的7/30日留存和内容消费深度不足,市场部门需基于多源数据形成系统性洞察与可执行方案,提升短中期留存与内容触达效率。
    • 目的:围绕新人冷启动路径、首日激活关键节点与退出原因,建立分群留存与内容偏好画像,构建漏斗与AARRR分析,产出10条可执行实验清单与指标看板/质量评估规则,参考同类应用Top3的功能与触达策略,支持精细化运营与产品优化。
  • 调研范围和方法
    • 数据源:埋点行为数据、问卷调查(N=800)、社媒舆情、客服工单。
    • 方法框架:
      • 分群留存分析(渠道/设备/地域/兴趣/行为强度)
      • 转化漏斗(Install→Open→Onboarding→激活→回访→留存)
      • AARRR 模型(获取-激活-留存-收入-传播)
      • 内容画像与主题簇(文本/视频/专题/本地)、推送与曝光频控策略评估
      • AB实验设计(样本量计算、核心指标、最短周期)
      • 同类应用Top3功能差异与触达策略对比
  • 主要发现摘要(基于行业资料与多源信号的可验证假设)
    • 首日激活的关键在于“个性化足够快”(降认知/操作负担)与“首批内容的高相关性”(本地化/视频化/热点即时)。
    • D7/D30 留存与早期形成的“关注/订阅关系”“推送可控性”“内容形式匹配”(短视频 vs 文章)显著相关。
    • 新用户退出的高频原因:内容不相关、推送噪音/不可控、广告负载过重、性能问题(卡顿/崩溃)、账号/隐私顾虑。
    • 可操作杠杆:精细化Onboarding、个性化启动页、频次/时段动态控、跟随场景引导、首三日广告/付费门槛延迟、热点与本地内容优先。

信息搜集与分析

数据搜集结果

  • 关键数据统计(需基于内部数据生成,下列为建议口径)
    • 新用户分群与留存口径:
      • D1/D7/D30 留存率(按获客渠道、设备系统、地域、首日内容偏好分群)
      • 激活定义建议:首日≥3条内容消费且总停留≥5分钟,或≥1次关注/订阅,或推送授权
    • 内容消费深度:
      • 人均会话时长、会话内内容条数、视频观看完成率、主题簇停留占比、互动率(点赞/评论/分享/关注)
    • 推送与曝光:
      • Opt-in率、日均推送数/用户、打开率、退订率、驳回率、推送触发时段表现
    • 质量与性能:
      • Crash率、ANR、页面首屏时间、卡顿占比
  • 信息来源评估
    • 埋点行为:高可信,需保障埋点完整性与事件字典一致性。
    • 问卷(N=800):中高可信,需样本结构(年龄/地域/设备/渠道)与App用户结构对齐加权;注意自陈偏差。
    • 社媒舆情:中可信,用于发现问题簇与情绪;需机器人/水军过滤与平台偏倚校正。
    • 客服工单:高可信的负向信号,代表“强烈痛点”;需按主题聚类与严重度分级。
  • 数据质量分析(建议)
    • 完整性:核心事件(安装、打开、阅读/观看、互动、关注、推送授权/打开、退订、崩溃)日覆盖率≥98%。
    • 一致性:同一行为跨端/版本事件属性一致;时间戳统一UTC→本地时区。
    • 去噪与去重:设备指纹、IP、UA合并策略;异常频次用户与刷量渠道识别。
    • 样本代表性:问卷样本按渠道/地域/年龄加权;社媒按平台占比加权情绪。

深度分析

  • 趋势识别与分析(结合行业资料与内部数据预期)
    • 内容形式转向短视频与直播,资讯与社交评论融合,用户期待“即时+本地+个性化”组合(参考:CNNIC与QuestMobile年度报告)。
    • 推送对回访具显著影响,但频次/时段不当会快速导致退订与卸载,需要动态频控与内容质量打分。
    • 首三日为习惯形成窗口:关注/订阅、加入话题、接收晨间/热点Digest是D7的领先指标。
  • 关联关系分析(需用内部数据验证)
    • 首日完成“兴趣选择+首屏个性化渲染”与D7留存正相关。
    • 本地化内容曝光占比↑→CTR与会话时长↑,但与广告转化关系需平衡。
    • 推送授权且打开≥1次的用户D7/D30显著高于未授权用户;授权后频次过高→退订率上升。
    • 性能质量(Crash/卡顿)与退出率强相关,尤其在低端设备与弱网场景。
  • 影响因素分析
    • 产品:Onboarding复杂度、个性化速度与首屏质量、关注/订阅引导、推送控制权(频次/主题/时段)。
    • 内容:主题簇与形式匹配(图文/短视频/直播)、本地性与热点性、深度与可信度。
    • 运营:触达策略(晨报/晚报/热点快讯)、活动激励(任务/勋章)、广告节律与密度。
    • 技术:性能与稳定性、冷启动耗时、离线与弱网适配。

核心发现

  • 主要洞察点(可验证假设)
    1. “更快的个性化+更少的选择题”能显著提升首日激活与D7留存。
    2. 新用户首屏若含“本地热点+短视频+可关注的主题入口”,内容相关性与互动率更高。
    3. 推送授权的价值取决于“用户可控性”(主题/频次/免打扰时段);未赋权的高频推送导致退订与卸载。
    4. 首三日广告负载适度降低可换取更高的D7,提升LTV需动态策略(分群差异化)。
    5. 客诉与舆情中的“噪音推送/低相关/卡顿”是退出的前三痛点。
  • 关键结论
    • 留存与内容深度的提升需串联“首日激活—关注/订阅—授权推送—高质量触达—低干扰广告—稳定性能”的闭环。
    • 以内容主题簇与用户画像为中心的动态频控与首屏编排,是提升D7/D30的高杠杆。
  • 风险评估
    • 过度个性化可能造成信息茧房与内容多样性下降。
    • 推送频率调整的短期指标(打开率)与长期指标(留存/退订)存在权衡。
    • 广告负载优化影响短期收入,需要与变现团队协同设定安全阈值与补偿机制。
    • 赛时/重大事件带来的季节性与异构流量对实验稳定性有扰动。

建议与展望

  • 行动建议(10条可执行实验清单)
    1. 新人极速个性化Onboarding
      • 假设:减少兴趣选择至3个以内并提供“跳过,智能生成”→首日激活↑。
      • 指标:首日激活率、会话时长、D7留存。
      • 设计:两比例检验;最短周期≥14天(覆盖D7);样本量基于当前激活率与预期提升(MDE)用两比例样本量公式计算。
    2. 首屏“新人必看”编排
      • 假设:首屏包含本地热点+短视频推荐+关注入口→CTR与互动率↑。
      • 指标:首屏CTR、人均内容数、关注率、D7。
      • 周期:≥14天;按地域与设备分层随机化。
    3. 推送授权价值主张与权限面板
      • 假设:在授权弹窗前展示“可控频次/主题订阅/免打扰”与明确收益→Opt-in率↑且退订率↓。
      • 指标:Opt-in率、首周推送打开率、推送退订率、D7。
      • 周期:≥21天;安卓/iOS分别评估。
    4. 动态频控引擎(Per-user cap)
      • 假设:按用户倾向与近7日行为设定日/周上限,叠加免打扰时段→打开率↑、退订↓、留存↑。
      • 指标:打开率、退订率、D7/D30。
      • 周期:≥30天;需离线策略+在线调度。
    5. 内容形式匹配(短视频优先 vs 图文优先)
      • 假设:根据首日行为对视频偏好用户提升视频权重→消费深度↑。
      • 指标:完成率、会话时长、互动率、D7。
      • 周期:≥14天;以主题簇和形式做双因素实验。
    6. 本地化优先策略
      • 假设:提升地理相关内容的首屏占比→CTR↑与回访↑。
      • 指标:本地内容CTR、关注本地频道率、D7。
      • 周期:≥21天;需精确地理识别与冷启动地域推断。
    7. 跟随/订阅触发引导
      • 假设:同主题阅读≥2次弹出“关注此主题/作者”,提供关注奖励(非货币)→关注率↑、D7↑。
      • 指标:关注率、回访率、D7。
      • 周期:≥14天;奖励与无奖励对照。
    8. 热点快讯与直播提醒策略
      • 假设:重大事件采用“合并推送+事件页沉浸”→噪音↓、回访↑。
      • 指标:推送打开率、事件页停留、二次回访、退订率。
      • 周期:事件期内滚动;季节性需校正。
    9. 新人广告负载渐进
      • 假设:首三日降低广告填充/频次(如-30%)→D7↑,不显著损害D30收入。
      • 指标:广告展示率、eCPM、D7/D30、LTV(预估)。
      • 周期:≥30天;与变现团队对齐安全阈值。
    10. 晨间Digest vs 实时碎片推送
    • 假设:对低互动用户,日1次高质量Digest优于多次碎片→打开率与留存↑。
    • 指标:Digest打开率、退订率、D7。
    • 周期:≥21天;基于用户类型(低互动/高互动)分层。
  • 样本量/指标/最短周期说明(统一方法)
    • 指标:以D1/D7/D30留存、首屏CTR、会话时长、关注率、推送Opt-in/打开/退订、Crash率为核心。
    • 最短周期:围绕目标留存口径设置;D7为≥14天、D30为≥45天(避免节假日偏差,覆盖至少2个目标留存窗口)。
    • 样本量计算方法(两比例对比,示例公式):
      n_per_group ≈ [Z_(1-α/2)√(2p(1-p)) + Z_(1-β)√(p1(1-p1)+p2(1-p2))]^2 / (p1 - p2)^2
      • p1为基线(如当前D7留存),p2为期望提升后的比例(p2=p1+MDE)。α常用0.05(双侧),β常用0.2(80%检验力)。
      • 实操:先用历史基线与可接受MDE(相对提升5–15%)估算;若资源受限可采用贝叶斯或序贯检验,但需预定义停更规则。
  • 未来趋势预测
    • 短视频/直播继续提升占比,内容与社区互动融合。
    • 智能摘要与个性化编排(LLM/多模态)增强启动页效率与长尾内容可发现性。
    • 隐私与可控触达成为体验分水岭;用户期望更透明与“自控面板”。
  • 后续研究方向
    • 因果归因与Uplift建模(谁被推送影响更大)。
    • 留存驱动分解(Shapley分解:内容/触达/性能/广告的相对贡献)。
    • 长期价值与广告节律的动态优化(LTV vs 留存的多目标优化)。
    • 话题可信度与错误信息治理对留存与口碑的影响评估。

附录

  • 用户细分画像(建议分群与口径)

    • 获客渠道:广告渠道(信息流/应用商店/自然)、渠道质量与安装到激活转化。
    • 行为强度:首日内容数、会话时长、互动次数(点赞/评论/分享/关注)。
    • 内容偏好:主题簇(时政/财经/科技/体育/娱乐/本地/生活)与形式(图文/短视频/直播)。
    • 设备与网络:系统版本、设备性能分层、网络质量。
    • 推送关系:授权/未授权、打开频次、退订历史。
  • 关键旅程痛点(基于多源信号的通用清单,需用内部数据验证)

    1. Onboarding耗时与选择负担过大,导致未完成或跳过。
    2. 冷启动首屏相关性不足,缺少本地/热点与可关注入口。
    3. 推送默认高频且不可控,触发负反馈与退订。
    4. 广告密度与插入时机影响阅读连续性,导致中断。
    5. 性能问题(崩溃/卡顿/首屏慢)在低端设备上更显著。
    6. 账号与隐私授权流程不清晰,授权犹豫。
  • 指标看板与质量评估规则

    • 看板结构(分层维度:渠道/设备/地域/画像分群)
      • 留存:D1/D7/D30、回访间隔分布、留存曲线(Cohort)。
      • 激活:首日激活率、首屏CTR、会话时长、人均内容条数。
      • 内容深度:视频完成率、主题簇停留占比、互动率、关注/订阅率。
      • 触达:推送Opt-in/打开/退订、推送频次分布、时段表现。
      • 质量:Crash率、ANR、首屏渲染时间、弱网命中率。
      • 变现:广告展示率、eCPM、填充率、对留存的影响(双轴)。
    • 质量评估规则
      • 数据完整性≥98%,核心事件缺失报警;日同比异常(>3σ)触发排查。
      • 实验随机化与分层一致性(KS检验或方差平衡);中止/停更预定义。
      • 机器人/异常用户过滤规则上线前回溯验证;渠道刷量联动风控。
      • 指标定义版本管理;跨版本口径变更需迁移映射。
  • 内容画像与主题簇方法(建议)

    • 主题聚类:LDA/BERTopic结合人工词典,按资讯类型建立层级标签。
    • 质量打分:CTR、停留、互动、分享、举报/负评、可信度来源评分。
    • 用户画像:基于主题偏好、形式偏好、时段偏好、互动风格(潜在类别模型/聚类)。
  • Push与曝光频控策略(建议)

    • 频控:基础日上限(如3–5条/人),对高倾向用户动态↑,低倾向用户Digest替代;夜间免打扰默认开启。
    • 时段:晨间Digest(7–9点)、午间简报、晚间深度;重大事件合并推送。
    • 质量阈:推送内容需达质量分(如≥阈值),低分不触发;重复主题抑制。
  • AB实验设计方法说明

    • 指标与MDE:基线由历史数据确定;MDE选取与业务可感知阈值相匹配。
    • 停更与监控:赛时/节假日设为干扰期;采用连续监测与显著性门槛(p<0.05)。
    • 最小样本与最短周期:按目标留存口径设置;并行实验避免相互干扰(互斥人群或分层)。
  • 同类应用Top3功能差异与触达策略(公开资料梳理,供参考)

    • 今日头条(ByteDance)
      • 特征:强化个性化推荐、短视频与图文融合、话题/微头条社区、任务/勋章式轻度激励。
      • 触达:高个性化推送、热点快讯、主题订阅;推送内容与时效性强。
      • 参考:今日头条产品介绍与公开评测报道。
    • 腾讯新闻(Tencent)
      • 特征:与QQ/微信生态联动、直播/赛事报道、话题订阅与评论互动。
      • 触达:重大事件直播提醒、订阅专题推送、社交分享扩散。
      • 参考:腾讯新闻官网与媒体报道。
    • 网易新闻(NetEase)
      • 特征:编辑精选与深度报道、评论社区(跟帖文化)、话题频道。
      • 触达:精选Digest、专题推送、相对克制的推送频率(以质量优先)。
      • 参考:网易新闻产品页与公开评测。
    • 注:以上为公开可得的产品特征与通行策略的概述,具体频次与细节需以官方说明或实测数据验证。
  • 数据来源说明(外部参考,需与内部数据结合)

    •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近年来用户内容消费与短视频趋势)
    • QuestMobile年度/季度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资讯与视频使用时长、用户结构)
    • Amplitude/Mixpanel产品指标基准报告(行业留存/参与度基准方法与范围)
    • Adjust/AppsFlyer移动应用增长与触达相关洞察(推送/留存与渠道质量)
  • 参考资料列表(示例,供检索与对齐)

    • CNNIC 第53次/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QuestMobile 《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内容生态观察》
    • Amplitude 《Product Benchmarks》、Mixpanel 《Benchmarks Report》
    • Adjust 《Mobile App Trends》、AppsFlyer 《Performance/Retention Insights》
    • 主要应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官方产品页与公开评测文章

说明

  • 本报告基于用户提供的主题与方法框架,结合行业公开资料与方法论输出。涉及的具体数值结论需用本App的内部数据验证与校准,避免采用外部平均值直接决策。
  • 为保障客观性与合规性,所有建议实验均需在数据质量达标与随机化分层充分的前提下执行,并对季节性与重大事件进行干扰控制。

调研概述

  • 调研背景和目的
    • AIGC(文生图、文生文)推理需求过去两年高速增长,供给侧受制于高性能芯片、IDC能耗指标与电力/带宽等要素。投资者关注未来12个月(T+12)的华北与华南区域供需结构、价格与盈利可行性,以便进行资源配置与机构化布局。
  • 调研范围和方法
    • 区域:华北(含京津冀、内蒙古等主要算力集聚与上架地)、华南(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应用与流量中心)。
    • 场景:AIGC推理(文生图/文生文),不含训练业务。
    • 维度:供给(IDC/PUE/电价、主流GPU/推理芯片、上架容量与利用率)、需求(API调用量与QPS)、价格(按时长与按调用区间)、模型(供需平衡点、单位算力毛利敏感性、成本拆解)、风险(政策/电价/供货周期)。
    • 方法:公开资料(政策/白皮书/厂商文档/云厂商定价页)、产业通用技术参数与成本结构建模、对比法与敏感性分析。注:定量区间以公开来源为依据或以模型变量形式呈现,避免无依据的具体数值。
  • 主要发现摘要
    • 供给:未来12个月华北新增上架能力优于华南,核心由能耗指标、电价与土地/PUE驱动;推理更偏好L40S/Ascend/中端GPU及推理专用芯片,H100/H800级别受限且更偏训练/高端推理。
    • 需求:文生文API持续增长、文生图商业化更依赖ToB场景(营销、电商、设计工具);南向需求旺盛但可通过北方集群+南向边缘/网络加速满足。
    • 价格:实例按时长与API按调用并存,行业倾向以“按千tokens/张图+并发阶梯”售卖。供给阶段性紧张的芯片/区域溢价更高。
    • 盈利:单位算力毛利对“利用率”和“电价/PUE”最敏感;折旧(芯片/服务器)是第二大成本;带宽成本对跨区服务与高并发图像生成尤为关键。
    • 风险:政策审批/合规、峰期电价波动、芯片与IDC交付周期、国产生态迁移成熟度。

信息搜集与分析

数据搜集结果

  • 关键数据统计(以公开结论与区间为主)
    • 新型数据中心/PUE:政策导向鼓励低PUE建设,国家层面对枢纽节点提出PUE≤1.25等目标导向;全球平均PUE近年来约在1.3–1.6区间(Uptime Institute历年报告显示全球平均PUE仍高于1.5,领先数据中心可达1.2左右)。
    • 区域结构:东数西算与枢纽布局推动北方(含内蒙古、京津冀周边)上架能力与电力可获得性优于南方沿海;南方靠近业务流量中心但土地与能耗约束更强,电价普遍高于北方煤电/风光消纳区域。
    • 芯片供给:NVIDIA高端受限制(A/H系列国内替代批次与配额不稳定),L40S等中端卡在推理端渗透加快;国产侧Huawei Ascend(310B/910B)在政企/大型云中部署加速;Intel Gaudi 2/3开始进入推理与混合负载;寒武纪、沐曦、亦来云(天枢/天垓)等亦有落地;阿里含光等在特定场景推理应用。
  • 信息来源评估
    • 政策类: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网信办公开文件,权威度高、适合明确边界与约束。
    • 行业白皮书:信通院(CAICT)、Uptime Institute、Gartner等,趋势判断可信,但统计口径需留意。
    • 厂商文档/定价页:云厂商(阿里云通义、百度千帆、腾讯混元、字节火山等)与芯片厂商(NVIDIA/Intel/Huawei)官网最适合获取规格、定价口径与SLA范式。
    • 媒体与研究报告:需交叉验证,避免将单一渠道的点状信息作为确定性结论。
  • 数据质量分析
    • 定价、算力规格、PUE/电价政策边界可直接引用;但“上架容量与利用率”的实时数值多为非公开经营数据,需以模型与区间判断替代,或通过后续企业访谈补齐。

深度分析

  • 趋势识别与分析(未来12个月,华北/华南)
    • 供给侧
      • 华北:新增机房与上电相对顺畅、PUE可控(低温、风光/煤电结构),适合规模化上架与成本优化;跨区网络质量已明显提升。
      • 华南:靠近客户,低时延诉求优势明显,但新增能耗/土地约束、电价偏高,上架增速可能不及北方;更适合边缘节点/加速PoP+跨区算力的混合架构。
      • 芯片结构:推理偏好“性价比+可用性”,L40S/中端GPU、Ascend 310B/910B、Gaudi 2/3等将是主力,H100级资源稀缺且更贵。
    • 需求侧
      • 文生文:企业级接入(客服、知识检索、营销文案、代码助手)持续扩容,API并发与稳定性优先;对吞吐/时延与成本的平衡要求逐步提高。
      • 文生图:设计、电商与广告营销增长稳健,但需求有“峰谷效应”;对带宽/存储与图片分发链路要求更高。
    • 价格机制
      • 实例型:按时长(小时/日/周)+按规格(GPU型号、显存、算力)计价,配合并发/带宽/存储加价。
      • API型:文生文按千tokens(按输入/输出分别计费)、并发阶梯/速率包;文生图按分辨率/步数/模型版本/并发计费。
  • 关联关系分析
    • 供给紧约束(芯片/上电/PUE)→ 实例价/高阶API价更坚挺;供给宽松(中端卡到货、国产替代提速)→ 单位成本下降、API价格竞争加剧。
    • 华北低电价+低PUE→ 更具成本优势;华南低时延+客户近场→ 更利于ToB落地与销售转化。跨区网络质量是折中点。
  • 影响因素分析
    • 成本:电价、PUE、带宽价格与计费方式(95计费/日峰谷)、折旧年限与残值、运维人力。
    • 收入端:利用率(小时售罄率/并发利用)、API价与折扣、客户结构(包年/包量vs现买现用)。

核心发现

  • 主要洞察点
    • 供给更可能在华北率先宽松,华南供给弹性偏弱但需求更旺盛;跨区供需的网络与时延成为商业成败的关键变量。
    • 推理业务的单位经济性对“利用率”和“电力成本(含PUE)”最敏感;芯片折旧为第二敏感因素;带宽对文生图/大图分发显著。
    • 芯片结构的“可得性+生态成熟度”比理论峰值算力更重要,直接影响上线周期与软件栈效率(编译器/内核/算子优化)。
  • 关键结论
    • 短期(12个月)建议“北上部署、南向获客”,以中端卡/国产推理芯片为主,叠加南向边缘加速与网络优化,能在成本与时延间取得较优解。
    • 价格策略需双轨:实例(面向高技术客户/集群租用)+API(面向长尾与SaaS集成),并配置并发阶梯与大客包量折扣。
    • 盈利模型中,电价/PUE与利用率的边际变化对毛利贡献最大,应优先用长期电力合同、PUE优化与SLA驱动的调度提升来锁定毛利。
  • 风险评估
    • 政策合规(模型备案/内容合规/IDC能耗指标)、电价季节性波动、芯片与机房交付周期/排期不确定、国产生态迁移成熟度与运维成本外溢。

建议与展望

  • 行动建议(面向投资者/运营方)
    1. 供给布局:优先锁定华北低PUE/低电价机房上架指标与电力容量,同时在华南建设边缘接入与网络加速(专线/高端口速率CDN/Anycast)。
    2. 芯片组合:以L40S/Ascend 310B/910B/Gaudi2/3等“推理性价比”芯片为主,保留部分高端卡用于高端API与溢价客户;关注国产栈的编译器/算子库成熟度。
    3. 价格与产品:实例价与API价并存;API采用“千tokens/并发阶梯/速率包/大客预留”组合;文生图按分辨率/步数/并发阶梯。
    4. 利用率提升:多租户调度+推理编排(批处理、KV cache、张量并行/流式)、离峰训练/蒸馏/量化任务穿插,拉高整体GPU忙时比。
    5. 成本控制:签订阶梯电价与绿电/直购电;严格PUE优化(热通道封闭/液冷改造);带宽采用95计费与跨运营商对等;生命周期管理优化折旧。
  • 未来趋势预测(12个月)
    • 国产推理芯片在ToB行业化落地增速快于高端通用GPU;API价格温和下行但高质量/高并发SLA仍可维持溢价;跨区调度与边缘推理节点成为标配。
  • 后续研究方向
    • 分芯片(L40S/Ascend/Gaudi等)在主流模型(7B/14B/34B、SDXL/SD3等)的单位QPS/成本曲线对比实测。
    • 华北/华南典型机房的真实PUE与电价、带宽报价样本与季节性波动数据。
    • 主流云与独立服务商的API价格、SLA与并发套餐随时间的动态追踪。

附录

  • 简化盈利模型(两种计费形态)

    • 变量定义(按集群或单卡口径,均可映射)
      • U:利用率(有效计费时长/总可用时长)
      • P_hr:实例计费单价(元/卡·小时)
      • C_elec:电价(元/kWh)
      • PUE:数据中心PUE
      • P_it:单卡IT功率(kW,满载/平均视业务)
      • C_bw:带宽单价(元/Gbps·月),按95计费折算到小时
      • BW_share:分摊到单卡或每QPS的带宽需求(Gbps)
      • CAPEX_card:单卡+配套服务器投资(元)
      • Life_hr:折旧小时数(小时,使用寿命×年×利用天数×24)
      • C_idc:机柜/托管等非电力IDC费用(元/卡·小时)
      • O&M:运维摊销(元/卡·小时)
      • 对API:
        • Price_call_text:文生文单次/千tokens价格(元)
        • Price_call_image:文生图单张/分辨率价格(元)
        • t_call:单次调用GPU占用时长(小时)
    • 实例计费(按时长)
      • 收入/卡·小时:R = P_hr × U
      • 成本/卡·小时:K = (P_it × PUE × C_elec) + (CAPEX_card / Life_hr) + C_idc + C_bw×BW_share_hr + O&M
      • 毛利/卡·小时:G = R − K
      • 关键敏感性:∂G/∂U = P_hr;∂G/∂C_elec = −(P_it × PUE);∂G/∂PUE = −(P_it × C_elec)
      • 价格-成本平衡点(毛利为0):P_hr_break-even = [K]/U
    • API计费(按调用/并发)
      • 文生文单调用毛利:G_text = Price_call_text − [t_call × (P_it × PUE × C_elec) −→电力] − [t_call × (CAPEX_card/Life_hr) −→折旧] − 带宽/存储/IDC/O&M分摊
      • 文生图单调用毛利:G_image 同上,但带宽与存储分摊更高,t_call受分辨率与步数影响更大
      • QPS维度:QPS_max ≈ 并发数/平均时延;收入率≈ QPS × Price_call × 3600;成本率按单位时间能耗/折旧/带宽折算
    • 实操要点
      • 以实测功耗曲线(满载/部分负载)替代额定功率;用真实PUE与电价曲线(峰/谷/尖)进行时段化测算;带宽按95计费与峰值QPS映射。
  • 供需平衡点(方法)

    • 供给(卡·小时)= 上架卡数 × 24 × 利用率
    • 需求(卡·小时)= ∑(各场景QPS × t_call × 3600) 或 ∑(实例租用小时)
    • 当供给≥需求×安全冗余(例如1.15)时价格压力上行减弱;反之价格趋紧、溢价资源(高端卡/低时延区位)更贵。
  • 观察指标清单(运营/投资可落地跟踪)

    1. 上架能力:机柜数、上电容量、PUE、交付进度(华北/华南分区)
    2. 芯片结构:各型号库存/到货周期/兼容生态成熟度
    3. 利用率:实例售罄率、API并发利用、GPU忙时比(按时段)
    4. 性能与成本:单位QPS功耗(kWh/QPS·小时)、单位tokens/张图成本、真实P_it曲线
    5. 电力与带宽:电价(峰谷/直购/绿电)、95带宽用量与单价、跨域时延
    6. 价格与合同:实例/ API价、并发阶梯、包量折扣、SLA违约率
    7. 合规与排期:IDC能耗指标、模型备案进度、芯片与机房交付排期
  • 后续深挖方向(可形成专项)

    • 芯片×模型的单位经济性对比实测(7B/14B/34B/70B、SDXL/SD3)
    • 华北/华南典型IDC成本样本库(电价/PUE/托管/带宽)与季节性分析
    • API市场价与SLA动态监测与竞品比价体系
  • 数据来源说明(示例与方向性引用)

    • 政策与行业
      •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网信办关于数据中心能耗/PUE与新型数据中心发展、算力枢纽与“东数西算”的公开文件与解读
      • 中国信通院(CAICT)算力白皮书/数据中心发展报告
      • Uptime Institute年度PUE报告与数据中心能效研究
    • 厂商与技术
      • NVIDIA产品资料(L40S/A100/H系列等)与数据中心推理优化指南
      • Huawei Ascend(310B/910B)白皮书与CANN/昇思生态资料
      • Intel Gaudi 2/3官网技术文档与生态说明
      • 寒武纪、沐曦、亦来云等国产推理芯片产品手册与公开发布
    • 云与API定价页面(用于计费口径参考)
      • 阿里云DashScope、百度千帆、腾讯混元、字节火山等公开价格与SLA说明
  • 分析方法说明

    • 构建单位算力毛利模型(实例/调用双形态)、灵敏度分析(电价/PUE/利用率/带宽)、供需配平与安全冗余系数。
  • 参考资料列表(方向性)

    • 工信部《新型数据中心发展相关政策与行动计划》公开资料
    • CAICT《算力发展白皮书》《数据中心发展白皮书》
    • Uptime Institute Annual Data Center Survey(PUE相关)
    • NVIDIA、Huawei、Intel等官方技术白皮书与产品手册
    • 阿里云、百度智能云、腾讯云、火山引擎API定价/实例定价SLA页面

—— 结论要点(一页式提炼)

  • 华北供给弹性>华南;华南需求>华北;跨区服务+南向边缘是12个月最优架构。
  • 单位毛利对利用率、电价/PUE最敏感;芯片折旧次之;文生图对带宽更敏感。
  • 芯片优先选“可得性+性价比+生态成熟”的推理卡与国产替代,形成成本曲线优势。
  • 双轨收费(实例+API)、并发阶梯与大客包量组合,维持溢价与规模并重。

简化盈利模型(要点公式)

  • 实例:G = P_hr×U − [(P_it×PUE×C_elec) + (CAPEX/Life_hr) + C_idc + 带宽分摊 + O&M]
  • API(单次):G_call = Price_call − [t_call×(能耗×电价 + 折旧/时 + 带宽/存储/IDC/O&M分摊)]

观察指标清单

  • 上架/到货:机柜与上电、PUE、电价、芯片到货周期与库存
  • 利用率/性能:GPU忙时比、单位QPS功耗、时延与并发利用
  • 成本/价格:带宽95计费曲线、API/实例价、包量折扣、SLA
  • 合规/排期:模型备案、IDC能耗指标、交付排期与风险事件

后续深挖方向

  • 芯片×模型单位经济性对比实测
  • 区域IDC成本样本库与季节波动
  • 动态价格/SLA与竞品监测体系

示例详情

适用用户

企业市场经理

快速搭建市场调研框架,评估市场容量与增长驱动,形成竞品对比与渠道策略建议,支撑季度营销计划与预算分配。

投研分析师

综合行业数据与专家观点,识别赛道趋势与风险,输出投资亮点与避雷清单,生成可直接用于路演与投决的结构化报告。

产品经理

聚焦用户行为与需求洞察,验证痛点与场景优先级,产出功能路线与迭代建议,并量化预期影响,加速立项与评审通过。

解决的问题

用一条可复用的专业提示词,让非研究员也能在短时间内产出“可交付”的深度调研报告,服务于市场、行业、政策、用户与竞品等多种业务场景。 - 将零散信息快速转化为结构化洞察与可执行建议,直接用于内部评审或对外汇报 - 建立从“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分析论证—结论与行动”的一体化标准流程,显著降低遗漏与偏见 - 基于权威来源与质量评估形成可靠证据链,帮助管理者更快、更稳地做出决策 - 通过参数化配置(主题、深度、输出格式)适配不同任务,便于团队协同与跨项目复用 - 在不增加人力的前提下降本增效,减少外包依赖与重复劳动,缩短调研周期 试用建议:选取当下最紧急的一个调研主题,设定期望深度,一键生成首版框架→迭代补充证据→在当天形成可汇报的版本;升级版可支持团队共用、私有模板与品牌化导出。

特征总结

一键搭建调研框架,自动明确范围与重点,迅速开启信息搜集与分析流程。
多源信息整合,轻松比对数据与观点,帮助你识别可信证据与关键趋势。
链式推理深度分析,逐步揭示关联关系与影响因素,输出结论更可解释可落地。
自动生成结构化调研报告,摘要、数据评估、风险与建议齐全,可直接分享。
参数化设置主题与深度,按需定制章节与输出格式,不同业务场景快速复用。
内置来源可靠性评分,帮助你规避不实信息,确保结论建立在可验证证据上。
营销、投资、政策等场景即用,即刻获得竞争格局、用户行为与市场容量洞察。
智能提炼可执行建议与优先级,明确下一步行动、资源投入与预期效果。
支持持续迭代调研,自动记录版本与变更亮点,长期项目也能保持一致性。
一键生成汇报材料与附录说明,便于跨团队协同、评审与对外呈现与使用。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0.00元 ¥20.00元
立减 50%
还剩 00:00:00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816 tokens
- 4 个可调节参数
{ 调研主题 } { 分析深度 } { 重点关注方向 } { 目标受众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