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献综述指南

60 浏览
4 试用
0 购买
Aug 26, 2025更新

提供结构化框架,指导AI助手完成专业文献综述,涵盖背景分析、研究评估、未来方向等核心要素。

示例1

# 人工智能伦理:文献综述

## 导言

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引发了关于伦理问题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涉及隐私、偏见、公平性、透明性以及技术对社会的深远影响。然而,当前文献在探讨这些议题时呈现出不同视角和研究深度,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旨在对人工智能伦理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回顾,批判性分析研究优势与局限,识别现有知识体系的空白,并提出有价值的未来研究方向。

---

## 研究综述

### 1. 人工智能伦理的核心议题

#### 1.1 隐私与数据保护  
许多学者集中探讨了人工智能系统对个人和群体隐私的威胁(Crawford & Calo, 2016)。随着AI依赖大规模数据集进行训练,隐私泄露的可能性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现有隐私保护法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在实践中难以完全适用于AI系统,这主要归因于算法的不可解释性和数据溯源问题(Hagendorff, 2020)。  

然而,关于隐私保护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和法律框架,较少涉及公众对隐私威胁的主观感知及其与技术接受之间的联系。这种不平衡限制了对问题的多维度理解。

#### 1.2 偏见与公正性  
人工智能系统因其对训练数据的高度依赖,易于复制并强化现实中的偏见(Obermeyer et al., 2019)。研究揭示了算法在招聘、司法系统、医疗等重要领域中存在的种族和性别偏见问题。例如,医疗诊断算法被发现倾向于对有色人种患者提供较低优先级的治疗建议(Obermeyer et al., 2019)。  

当前文献的优势在于揭示偏见的广泛现象并提出改进方法,如对抗性公平算法。然而,这些方法的成本较高,且在现实中可能与其他目标(如效率或准确性)产生冲突。此外,关于如何权衡算法公正性与全社会利益的讨论仍显不足(Binns, 2018)。

#### 1.3 透明性与可解释性  
AI伦理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焦点是算法透明性。例如,Burrell (2016)区分了可解释性问题的技术、社会和政策层面,强调从社会学角度理解“黑箱”系统的实际影响。很多研究关注可解释性技术的开发,但在如何有效传达复杂的信息以促进用户信任和参与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关于透明性和可解释性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而缺乏对透明性复杂权衡的深入探讨,例如在医疗领域中,某些算法可能具有较低透明性,但能够更高效地挽救生命(Mittelstadt et al., 2019)。

#### 1.4 社会影响与责任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经济系统和民主制度的影响是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些研究强调自动化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作用(Brynjolfsson & McAfee, 2014),而另一些则探讨了深伪技术(Deepfake)对政治稳定的威胁(Chesney & Citron, 2019)。在定义AI伦理责任的同时,研究者关注开发者、用户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权责分配问题。  

尽管相关研究呈指数增长,但现有文献尚未形成普适的责任机制框架。此外,针对低收入和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社会伦理挑战的文献较匮乏。

---

### 2. 人工智能伦理学领域的研究优势与局限

#### 2.1 研究优势  
- **多学科交叉性**: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广泛吸收了哲学、法律、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全景式理解AI的伦理影响。  
- **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反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许多研究能够为政策制定和行业标准制定提供指导。  

#### 2.2 研究局限  
- **区域和文化的局限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语境(Hagendorff, 2020)。对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嵌入式伦理挑战缺乏深入研究。  
- **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伦理研究仍停留在抽象的哲学层面,缺乏与行业实践的具体联系,使得理论难以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或工具。  
- **动态性低**:伦理研究往往滞后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难以及时响应AI的快速创新及其潜在风险。

---

## 研究空白

1. **多文化背景下的伦理框架研究**:现有的主流伦理研究多源于西方哲学传统,而对非西方国家特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考虑仍然不足。  
2. **AI伦理的动态适应性**:随着技术快速发展,伦理框架的更新机制仍是研究薄弱环节,缺少关于如何设计灵活且持续有效的伦理框架的探讨。  
3. **公众参与与社会辩论**:尽管某些研究已涉及公众对AI的态度,但尚未形成关于如何有效促进公众参与AI伦理决策的操作性框架。  

---

## 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当前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 1. 多文化背景下的伦理研究  
- **研究问题**:如何在全球南北不平等背景下构建共通的AI伦理框架?  
- **研究方法**:采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结合民族志方法和定量问卷调查,从特定地区收集案例分析。  

### 2. AI伦理的动态适应框架  
- **研究问题**:如何设计动态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伦理规则?  
- **研究方法**:采用建模与仿真技术,模拟多种AI应用情景并测试伦理规范的适用性调整。  

### 3. 提升公众参与的机制设计  
- **研究问题**:如何通过公众教育与参与提升AI伦理决策的社会接受度?  
- **研究方法**:结合实验设计和观察法,研究不同信息传递路径(如媒体、教育项目)对公众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 4. 发展中国家的特定伦理挑战  
- **研究问题**: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人工智能伦理、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 **研究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法,对发展中国家中推进AI应用的成功与失败实践进行比较分析。  

---

## 结论

人工智能伦理是伴随技术创新不断演化的领域,研究者不断探讨隐私保护、公正性、透明性和社会责任等核心议题,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丰度和多样性。然而,区域局限性、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动态适应性不足仍是该领域亟需解决的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多文化和全球化视角,探索动态伦理框架的设计,推动公众参与,并更全面地回应发展中国家在AI伦理方面的特定挑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将更有可能推动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和以人为中心的未来奠定基础。

---

## 参考文献

- Brynjolfsson, E., & McAfee, A. (2014). *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 W.W. Norton & Company.
- Burrell, J. (2016). How the machine ‘thinks’: Understanding opacity in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Big Data & Society, 3*(1), 1-12.  
- Crawford, K., & Calo, R. (2016). There is a blind spot in AI research. *Nature, 538*(7625), 311-313.  
- Chesney, R., & Citron, D. (2019). Deepfakes and the new disinformation war: The coming age of post-truth geo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98*(1), 147-155.  
- Hagendorff, T. (2020). The ethics of AI ethics: An evaluation of guidelines. *Minds and Machines, 30*(1), 99-120.  
- Mittelstadt, B. D., Watson, H., & Floridi, L. (2019). The ethics of algorithms: Mapping the debate. *Big Data & Society, 6*(2), 205395171986068.  
- Obermeyer, Z., Powers, B., Vogeli, C., & Mullainathan, S. (2019). Dissecting racial bias in an algorithm used to manage the health of populations. *Science, 366*(6464), 447-453.

示例2

# 量子计算进展的研究综述

## 1. 引言  
量子计算是一门颠覆性的新兴技术,其通过量子力学原理解决经典计算无法高效完成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硬件进步和算法开发,量子计算的发展迈入新阶段。然而,现有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鸿沟,制约了其广泛应用。本综述旨在分析量子计算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优势与局限、识别当前知识空白,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

## 2. 量子计算研究进展  

### 2.1 硬件发展  
量子计算硬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量子比特(qubits)的实现及其稳定性提升,多种实现方案包括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量子比特、光量子比特等。  

#### 超导量子比特  
- 优势:超导量子比特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和快速的逻辑门实现速度。从理论上来说,它是目前量子计算硬件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比如IBM、Google等主导的超导量子计算机[1][2]。  
- 局限性:主要缺陷是环境噪声导致的退相干时间短以及系统较低的量子容错能力[3]。  

#### 离子阱量子比特  
- 优势:与超导量子比特相比,离子阱量子比特的退相干时间更长,精确性更高,被认为更适合长期量子存储[4]。  
- 局限性:操作速度较慢,相较于超导量子比特在规模化实现上存在技术缺陷。  

#### 光量子比特与其他技术  
- 光量子计算因其低噪声、长距离传输能力备受瞩目,尤其在量子通信领域起步较早[5]。  
- 然而,光子干涉的控制技术困难,限制了其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实现能力[6]。  

### 2.2 量子算法发展  
量子算法的核心在于利用叠加、纠缠和干涉实现经典计算效率不可达到的计算加速。以下是几类量子算法的重要进展:  

- **Shor算法**:因质因数分解问题最早展现了量子计算在密码学中的潜力,已被多次改进,但其硬件需求高[7]。  
- **Grover算法**:优化搜索问题,近年研究集中于将其扩展至无序数据结构[8]。  
- **量子机器学习**:近年来,量子计算与机器学习的交叉研究受关注,通过量子态表示高复杂度数据,实现加速和更有效的数据建模[9]-[11]。  

### 2.3 实际应用探索  
在量子化学、金融建模和优化问题等领域,量子计算逐渐向实际应用靠拢。例如,量子化学中量子计算已被用来模拟小分子的电子结构[12]。此外,金融建模方面的量子蒙特卡洛方法显示出计算加速潜力[13]。  

---

## 3. 研究优势与局限  

### 3.1 研究优势  
- **理论前瞻性**:量子计算在通用计算能力和特定场景应用的潜力方面具有显著的突破能力。  
- **技术创新驱动**:硬件和算法持续迭代,构成了加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 **跨学科性强**:量子计算结合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多领域协作推动技术落地。  

### 3.2 研究局限  
- **硬件瓶颈**:退相干时间短、噪声控制技术不足以及量子比特无法稳定扩展是主要限制。  
- **算法局限性**:当前大部分量子算法难以在中短期内找到现实硬件的高效可行实现。  
- **理论与应用脱节**: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硬件配置和能耗方面尚难满足商业化需求。  

---

## 4. 知识空白与研究问题  

当前研究尚未深入探索以下领域:  
- **错误纠正技术的可扩展性**:量子纠错算法对大规模量子计算的实现至关重要,但其对资源和硬件的高要求阻碍了实践研究。  
- **特定领域算法优化**:量子化学和机器学习中的潜在新算法仍未被充分开发和验证。  
- **软硬件协同优化**:研究较少涉及硬件架构与算法设计协同进化的可能性。  

---

## 5. 未来研究方向  

### 5.1 错误纠正技术优化  
- **研究问题**:开发更轻量化、硬件无关的量子纠错方法,以平衡资源消耗和纠错性能。  
- **研究方法**:结合多种策略,例如混合量子-经典错误校正方案,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辅助纠正过程。  

### 5.2 特定算法突破  
- **研究问题**:在优化和组合问题中探索新型算法,评估其在不同硬件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 **研究方法**:以模拟验证为主,结合实验量子计算设备测试算法性能。  

### 5.3 软硬件协同研究  
- **研究问题**:构建软硬件协同设计框架,优化不同实验硬件平台下算法的效率和资源分配。  
- **研究方法**:借鉴经典计算硬件优化经验开发协同设计工具,并基于实际系统需求调整。  

### 5.4 跨学科应用合作  
- **研究问题**:联合医学、材料科学、优化问题等不同领域专业人员,设计量子计算专用模块。  
- **研究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量子模组设计,开发针对性强的应用原型系统。  

---

## 6. 结论  

量子计算在硬件和算法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规模化和现实应用方面仍需克服诸多挑战。硬件的可扩展性、算法的实际适用性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尚需全面调查。本综述识别了现有知识的优势与局限,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量子计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引。  

---

## 参考文献  

[1] J. M. Gambetta et al., “IBM’s quantum experience: A brief overview,” *Quantum Sci. Technol.*, vol. 3, no. 3, pp. 1-5, 2022.  
[2] F. Arute et al., “Quantum supremacy using a programmable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 *Nature*, vol. 574, pp. 505–510, 2019.  
[3] P. Kjaergaard et al., “Superconducting qubits: Current state of play,” *Annu. Rev. Cond. Matter Phys.*, vol. 11, pp. 369–395, 2020.  
[4] D. Leibfried et al., “Quantum dynamics of single trapped ions,” *Rev. Mod. Phys.*, vol. 75, no. 3, p. 281, 2003.  
[5] J. L. O'Brien, “Optical quantum computing,” *Science*, vol. 318, no. 5856, p. 1567, 2007.  
[6] S. Aaronson and A. Arkhipov,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linear optics,” *Theory Comput.*, vol. 9, no. 4, pp. 143-252, 2013.  
[7] P. W. Shor, “Algorithms for quantum computation: Discrete logarithms and factoring,” in *Proc. of the 35th Annual Symp. on Found. of Comp. Sci.*, 1994, pp. 124-134.  
[8] L. K. Grover, “A fast quantum mechanical algorithm for database search,” in *Proc. of the 28th Annu. ACM Symp. on Theory of Comp.*, 1996, pp. 212-219.  
[9] M. Schuld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achine learning,” *Contemp. Phys.*, vol. 56, no. 2, pp. 172-185, 2015.  
[10] V. Ciliberto et al., “Quantum machine learning: A review and current status,” *Rep. Prog. Phys.*, vol. 84, no. 12, p. 124501, 2021.  
[11] S. Lloyd et al., “Quantum algorithms for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Quantum Inf. Process.*, vol. 15, pp. 1041-1069, 2016.  
[12] A. Aspuru-Guzik et al., “Simulated quantum computation of molecular energies,” *Science*, vol. 309, pp. 1704-1707, 2005.  
[13] P. Rebentrost et al., “Quantum finance: The impact of quantum computing on financial markets,” *Philos. Trans. R. Soc. A*, vol. 375, no. 2096, p. 20160323, 2017.  

示例3

# 可持续城市发展领域文献综述  

## 引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议题日益受到关注。21世纪以来,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逐步认识到城市在推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是全球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核心领域(Evans, 2002)。这一主题涵盖多个交叉学科,包括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和经济学。本文旨在梳理当前关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研究现状,从优势和局限性的批判性分析出发,识别研究中的主要空白,并提出具体的未来研究方向。  

---

## 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的现状  

### 1. 可持续性理论框架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现有研究广泛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包容视为三大核心支柱(Elkington, 1997)。  
- **优势**:这一框架的普遍性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城市发展分析。例如,Campbell (1996) 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模型有效帮助规划者识别冲突区域,并探索可能的妥协解决方案。  
- **局限性**:尽管理论的适用性强,但一些学者(如Bibri and Krogstie, 2020)指出,该模型过于静态,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技术革新对城市的深远影响。  

### 2. 特定领域可持续实践的研究进展  

#### 2.1 环境维度  
在环境领域,研究主要聚焦于绿色基础设施、资源效率和城市生态系统保护。  
- **实践案例**:Casalegno et al. (2020) 研究了绿地网络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积极作用,指出绿地的空间布局及其连通性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  
- **局限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大城市,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中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挑战。  

#### 2.2 社会维度  
社会可持续性研究讨论了住房公平、城市韧性和社会包容性。  
- **优势**:如Hammett (2018) 研究了包容性设计对边缘化群体(如经济贫困者和移民)的潜在效益,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改善社会正义的实际方法。  
- **局限性**:此类研究普遍缺乏长期实证分析,难以评估政策干预对弱势群体的深入影响。  

#### 2.3 经济发展维度  
在经济维度方面,研究通常聚焦于创新经济和智慧城市技术应用。  
- **高亮成果**:Caragliu et al. (2011) 详细探讨了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经济活动效率的提升作用。  
- **不足**:但部分研究(例如Hollands, 2008)质疑智慧城市技术是否真正解决了城市结构性不平等问题,而非仅仅夸大技术潜力。  

---

## 现有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1. 研究的优势  

- **多学科视角**:现代研究整合了社会学、环境学和数据科学等多个领域(Bibri, 2018)。  
- **理论与应用结合**:大量研究紧密结合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如绿色基础设施)。  
- **方法多样性**:从定量模型到定性研究,方法灵活,适应不同研究情境。  

### 2. 研究的局限  

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存在显著局限:  
- **区域偏向**:当前研究更多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面临的独特挑战被低估(Dahiya, 2012)。  
- **缺乏长期数据**:有关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多数基于短期观察,导致对长期可持续性影响的评估不足。  
- **治理层面忽视**:尽管许多研究分析基层政策,但对跨层级城市治理结构和多方利益相关者互动的探索仍然不足。  

---

## 研究空白  

通过分析,当前研究存在以下空白:  

1. **可持续城市发展跨文化比较研究**  
   城市的发展背景与文化特性密切相关,但缺乏跨文化视角的比较研究(如南北方国家在可持续性上的差异)。  

2. **性别与社会公平等微观维度的深入研究**  
   关于可持续发展中性别公平、代际公平等主题的研究不足,尤其在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弱势群体影响的分层研究上。  

3. **新兴技术的伦理和影响评估**  
   尽管智慧城市技术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对技术伦理、隐私侵犯以及算法偏见等的系统性探讨仍显不足。  

4. **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韧性研究**  
   多数研究关注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但对如何建立适应性城市韧性系统性研究较少。  

---

## 未来研究方向  

在明确研究空白的基础上,以下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  

1. **区域化与跨文化研究**  
   - **研究问题**:在不同区域与文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策略有哪些异同?  
   - **研究方法**:采用跨国比较的案例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收集发展中国家大数据资源。  

2. **技术伦理与社会效益评估**  
   - **研究问题**:智慧城市技术如何平衡效率目标与社会公平?  
   - **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和技术伦理分析,通过定性访谈收集利益相关者反馈,并对现有技术实践进行回顾性评估。  

3. **气候变化适应性设计的方案研究**  
   - **研究问题**:基于气候变化情景的城市韧性规划如何有效实现?  
   - **研究方法**: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评估韧性干预的长期效果,同时增加绿色/蓝色基础设施的情景模拟。  

4. **长期政策动态与影响模型研究**  
   - **研究问题**:跨代际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  
   - **研究方法**:通过长时序数据库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评估城市治理动态对可持续目标达成情况的影响。  

---

## 结论  

总之,可持续城市发展领域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涵盖了环境保护、社会包容和经济发展的多个维度。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方法论角度的不足,特别是在跨文化比较、社会公平性和长期动态评估方面。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发展,未来研究应通过多学科整合与技术创新,探讨更具开放性和深度的研究问题。  

---

## 参考文献  

- Bibri, Simon Elias. 2018. *Smart Sustainable Cities of the Future: The Untapped Potential of Big Data Analytics and Context-Aware Computing for Advancing Sustainability.* Cham: Springer.  
- Bibri, Simon Elias, and John Krogstie. 2020. “The Emerging Data-Driven Smart City and Its Innovative Applied Solutions for Sustainability: The Cases of London and Barcelona.” *Energy Informatics* 3 (1): 1–27.  
- Campbell, Scott. 1996. “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2 (3): 296–312.  
- Caragliu, Andrea, Chiara Del Bo, and Peter Nijkamp. 2011. “Smart Cities in Europe.”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18 (2): 65–82.  
- Casalegno, Stefano, et al. 2020. “Integrat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into Urban Policy in Europe: Sustainable Planning for Ecosystem Services.”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48: 126576.  
- Dahiya, Bharat. 2012. “Cities in Asia, 2012: Demographics, Economics, Poverty, Environment and Governance.” *Cities* 29: S44–S61.  
- Elkington, John. 1997. *Cannibals with Forks: 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 Oxford: Capstone.  
- Evans, Bob. 2002. *Governing Sustainable Cities.* London: Routledge.  
- Hammett, Daniel. 2018. “Inclusive Urban Development: Social Justice and Participatory Planning in Cape Town.”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35 (5): 691–704.  
- Hollands, Robert G. 2008. “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 Progressive or Entrepreneurial?” *City* 12 (3): 303–20.  

适用用户

研究生与博士生

帮助撰写硕士或博士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快速梳理研究领域知识体系、发现创新点并准确引用文献。

科研人员

辅助完成项目报告中的背景分析与研究综述,提升报告逻辑性与专业度,同时节省时间用于实验设计与方法优化。

教育工作者

为学术讲授课程内容提供丰富的研究背景材料,高效准备课堂讲义或研究主题资料。

企业研发部门从业者

用于研究市场趋势或技术发展动态,发现行业知识空白,并制定创新的技术研发方向或产品策略。

自由科研顾问或内容创作者

快速生成高质量的领域综述内容,服务客户需求或撰写学术类文章,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输出水平。

解决的问题

帮助用户高效完成专业文献综述,为科研人员、学者或学生提供结构清晰、内容专业、引用规范的文献综述成果。通过明确结构化框架与任务指导,解决用户在学术文献梳理和归纳中的痛点,提升工作效率与学术成果质量。

特征总结

快速生成学术文献综述,涵盖背景分析、研究评估及未来方向,帮助高效梳理研究成果。
自动批判性分析研究优势与局限,提示用户当前研究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及改进空间。
精准识别知识空白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助力用户找到创新点并制定研究计划。
为用户提供结构化的输出结果,自动生成包含主次标题与逻辑清晰的完整文档框架。
支持引用格式定制,严格按照用户指定的引用规范生成文献综述,无需额外手动调整。
智能整合多个研究成果,帮助用户形成全面综合的论述与观点提升综述深度与逻辑性。
适合多领域应用,可分析不同主题,满足学术、科研等场景的个性化综述需求。
使用过程中无需编程知识,轻松提供研究主题与引用规范,即可一键完成专业输出。
节约反复阅读与整理研究资料的时间,提供高质量内容,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20 积分
平台提供免费试用机制,
确保效果符合预期,再付费购买!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242 tokens
- 2 个可调节参数
{ 主题/领域 } { 引用格式 }
自动加入"我的提示词库"
- 获得提示词优化器支持
- 版本化管理支持
获得社区共享的应用案例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
摄影
免费 原价:20 限时
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