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互动活动策划专家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4,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设计,能够根据课堂主题和学生特点,系统化地策划富有创意且易于实施的音乐课堂互动活动。通过科学的任务分解和详细的执行指导,帮助教师提升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确保活动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输出内容包含完整的活动方案、实施步骤和教学建议,满足不同音乐教学场景的需求。

活动名称

鼓棒小火车:强弱拍团队挑战

活动目标

  • 知识目标:
    • 理解强拍与弱拍的概念,能在4/4拍中分辨并执行“1、3为强拍,2、4为弱拍”
    • 认识并掌握手鼓与节奏棒的基本演奏方式和音色差别
  • 技能目标:
    • 能在稳定速度下,用手鼓击打强拍、用节奏棒击打弱拍
    • 提升小组内的节奏配合与跟随“指挥”信号的能力
  • 情感目标:
    • 在合作游戏中体验团队协作与互相支持的乐趣
    • 建立自信与专注,形成积极的课堂参与态度

适用对象

  • 幼儿园中班至大班(约4–6岁)
  • 基础要求:能进行简单的拍手、走步;首次接触手鼓/节奏棒也可参与

活动时长

  • 总时长:30分钟
      1. 安全与规则引入:3分钟
      1. 身体律动热身(强弱拍体验):5分钟
      1. 乐器认识与试打:6分钟
      1. 团队游戏一:鼓棒接力圈:8分钟
      1. 团队游戏二:小小指挥家:5分钟
      1. 冷静与反馈:3分钟

所需材料

  • 手鼓9个(供一半学生使用,轮换)
  • 节奏棒18支(9对)
  • 地面位置标记(胶带或地贴18个,确保间距)
  • 强弱拍视觉卡片(大点=强拍、小点=弱拍)
  • 简易节拍器或播放稳定节拍的音频(中速,约90–100 BPM)
  • 消毒湿巾与纸巾(器材与手部清洁)
  • 备用软性节奏道具(如膝拍/拍手替代,给不适用器材的幼儿)

活动流程

  1. 安全与规则引入(3分钟)

    • 规则口令:
      • “强拍用鼓,弱拍用棒”(鼓=大声但不猛打;棒=小声清晰)
      • “两臂一把尺”:挥棒时保持与同伴一臂距离,不指向他人
      • “棒只敲棒,鼓敲鼓心”,不敲地、不敲桌、不敲同伴
    • 示范正确握法与力度:手鼓用放松手腕击打中心;节奏棒成“X”轻点,声音清脆不刺耳
  2. 身体律动热身(5分钟)

    • 展示强弱拍卡:大点=迈大步并拍手,小点=小步并轻拍肩
    • 教师口令:数“1-2-3-4”,孩子在“1、3”做大步拍手,在“2、4”做小步轻拍肩
    • 重复2轮后加入音乐或节拍器,保持稳定速度
  3. 乐器认识与试打(6分钟)

    • 分组:全班18人分3组,每组6人;每组内3人拿手鼓、3人拿节奏棒,面对面呈半圆形
    • 练习:
      • 口令“1强鼓、2弱棒、3强鼓、4弱棒”,循环4小节
      • 交换角色:鼓与棒互换,确保每位幼儿体验两种角色
    • 关注点:音量控制、姿势与节拍稳定
  4. 团队游戏一:鼓棒接力圈(8分钟)

    • 玩法:
      • 每组围成小圈,按座位顺序依次演奏:位置1(鼓)=拍1,位置2(棒)=拍2,位置3(鼓)=拍3,位置4(棒)=拍4,位置5(鼓)=拍1,位置6(棒)=拍2……形成“节奏接力”
      • 完成8拍后,老师喊“换位”,孩子顺时针挪一个位置,继续接力
    • 目标:在稳定节拍下完成整圈接力,听到老师“停—走”指令能迅速反应
    • 挑战升级(可选,视班级情况进行1轮):
      • 加入“静—响”卡:遇到“静”卡,弱拍改为无声动作(棒只做轻碰动作不发声);遇到“响”卡,恢复发声
    • 安全提示:移动换位时器材贴身拿稳,慢走不奔跑
  5. 团队游戏二:小小指挥家(5分钟)

    • 教师或轮选1名幼儿做“指挥家”,持强弱拍卡进行8拍指挥
      • 举“大点卡”=鼓在1、3拍更清晰有力;举“小点卡”=棒在2、4拍更轻柔
      • 加入“暂停”手势(双手交叉)=全体静止
    • 每组轮流跟随指挥,完成两轮;表现好的小组可获得“团队默契星”(口头表扬即可)
  6. 冷静与反馈(3分钟)

    • 放慢节拍,做“膝拍-肩拍-抱抱自己”三步冷静
    • 快速回顾:请两位幼儿说一说“我听到的强拍/弱拍”和“我帮助了团队的地方”

教师指导

  • 引导语示例:
    • “听心跳:咚(强)-嗒(弱)-咚(强)-嗒(弱),鼓像大步走,棒像小步轻点。”
    • “我们是一列小火车,强拍是火车头推进,弱拍是车厢跟上。”
  • 节奏控制:
    • 使用稳定中速(90–100 BPM),如出现整体加速,老师以拍手或口令“停—准备—走”重置速度
  • 差异化策略:
    • 初学幼儿:只做“鼓=拍1、棒=拍2”的两拍循环,再逐渐扩展到四拍
    • 进阶幼儿:在小小指挥家环节尝试“弱拍无声动作”或“强拍轻声、弱拍更轻”的动态对比
    • 对声音敏感幼儿:允许使用“拍膝/拍手”替代器材,位置稍远离鼓组,保持参与感
  • 突发情况应对:
    • 噪音过大:立刻使用“静—响”卡做1轮无声动作,帮助恢复秩序
    • 孩子情绪激动:安排靠近教师位置,给“节拍小帮手”角色(负责口令数拍),减少器材刺激

评估标准

  • 节拍稳定度(量化):在连续16拍中,能在≥80%的拍点上准确击打对应强/弱拍(观察记录)
  • 安全与规范(量化):全程无挥棒指向他人/奔跑行为,器材正确握持率≥90%
  • 团队协作(量化):在接力圈游戏中,小组能完成至少2轮无中断的接力;遇到“暂停”指令平均反应时间≤2拍
  • 跟随指挥(量化):能在“静—响”卡切换时于1拍内完成动作转换,小组错误率≤20%
  • 参与度(量化):每名幼儿至少完成1次鼓与棒的角色体验,发言或反馈≥1次/人(由教师勾选)

拓展建议

  • 延伸活动:节奏图谱创作——用大点小点贴纸在纸上排出“强弱强弱”8拍图谱,小组轮流按图谱演奏
  • 跨学科融合:数学模式识别——用“ABAB”模式描述强弱拍,数出每轮共有几次A(强)和B(弱)
  • 家庭练习:与家长一起做“走路强拍、拍手弱拍”散步游戏,保持稳定步伐
  • 后续改进:
    • 为下次课加入简单的力度标记(强f/弱p的图形符号),强化动态控制
    • 根据评估数据调整组数与速度,稳定后再引入“停顿位于弱拍”的节奏变化,逐步提升团队默契度
  • 活动名称:三合一合唱基础训练营:呼吸、节拍与队形走位

  • 活动目标:

    • 知识目标:
      • 了解合唱中的基础呼吸法(轻吸、匀呼)、4拍基本节拍与走位数拍规则(4/8拍移动)。
      • 认识两种常见队形:半圆队形与分声部双排队形。
      • 初步理解“分声部”概念(主旋律与简单节奏/低声部的配合)。
    • 技能目标:
      • 能稳定完成“4拍吸—2拍停—8拍匀呼”或“4拍吸—8拍匀呼”的呼吸训练。
      • 能在80–96 BPM的节拍下进行稳定的拍手/踩步,保持整齐。
      • 能在简单两声部口号/哼唱中维持自身声部不被干扰。
      • 能在8或16拍内安全有序地完成队形转换并保持合唱状态。
    • 情感目标:
      • 培养团队协作与倾听同伴的意识,增强参与感与表达自信。
      • 养成按口令行动、互相照应的舞台纪律感。
  • 适用对象:

    • 小学生(建议二至六年级),共28人。
    • 基础要求:能听从口令、进行简单拍手与行走;具备基本音高模仿能力。
  • 活动时长:

    • 0–3分钟:开场与分组、空间规则说明
    • 3–8分钟:呼吸游戏“纸带长风”
    • 8–16分钟:节拍与身体打击“节拍接力”
    • 16–28分钟:分声部入门“口号+哼唱”
    • 28–40分钟:队形走位与合练“8拍到位”
    • 40–45分钟:冷静收尾、即时评估与反馈
  • 所需材料:

    • 白板/黑板与笔
    • 节拍器(可用教师口令或拍手代替)
    • 两色贴纸或纸质胸牌(区分A/B两声部)各14枚
    • 地面标记用胶带/地贴(28个点位,外加两条通道线;空间不足可用粉笔或想象点位)
    • 轻纸条28条(由A4纸裁成1–2厘米宽、20厘米长,供吹气练习)
    • 声部卡片A/B(各14张)
  • 活动流程:

    1. 开场与分组(0–3分钟)

      • 教师简述今日关键词:“呼吸—节拍—走位”,强调安全与合作。
      • 贴两色贴纸分为A/B声部(各14人),发声部卡。
      • 地面已有28个点位,4行×7列或两排半圆;讲清“走在通道线、不跑、不推、不交叉手臂”的规则。
    2. 呼吸游戏“纸带长风”(3–8分钟)

      • 示范:闻花吸气(肩不抬)、像吹蜡烛但不灭的稳定长气。
      • 练习节拍型一:4拍吸—2拍停—8拍匀呼;用纸条前端“微摆但不抖”作为平稳指标。
      • 小组挑战:两人一组互相观察,谁能让纸条在8拍内保持稳定不大幅抖动。
      • 差异化:
        • 基础:4拍吸—6拍匀呼。
        • 进阶:4拍吸—10拍匀呼或添加轻小句哼唱“mmm”在呼气中。
    3. 节拍与身体打击“节拍接力”(8–16分钟)

      • 设定速度:约88 BPM(教师口令或拍手)。
      • 阶段1:全班拍小节重拍(1拍重、2–4拍轻),感受脉动。
      • 阶段2:A声部拍“1+3”重拍,B声部拍“2+4”重拍;两声部互听不乱。
      • 阶段3:加入踩步(在点位原地踏步),保持上身放松、脚步轻。
      • 差异化:
        • 基础:只做拍手重拍。
        • 进阶:加入“拍膝—拍手—打响指”三连循环(每拍一个动作)。
    4. 分声部入门“口号+哼唱”(16–28分钟)

      • 选用易上手素材(无版权压力):A声部哼唱5音阶短句“so—so—la—so / mi—so(两小节)”,B声部做节奏口号“ta ta | ta ta”或“ta—ta—ta—ta”弱音。
      • 步骤:
        • 先分开练:A哼唱两遍;B做口号两遍。
        • 合起来:A持续哼唱,B保持口号;教师维持节拍,提醒“各顾自己,耳朵听别人”。
        • 交换角色一次,强化理解。
      • 差异化:
        • 基础:B只做“拍腿重拍+轻声‘ta’”。
        • 进阶:A做二分音符连线,B做四分音符或加入一次切分“ta ta- ta”。
    5. 队形走位与合练“8拍到位”(28–40分钟)

      • 队形1:半圆(便于听彼此)。
      • 队形2:分声部双排(左A、右B,各两排)。
      • 标准流程:
        • 演示通道线与目标点位,强调“不跑、手自然、眼看前方”。
        • 第一次转换:半圆→分声部双排,用8拍走位;教师口令“预备走—1 2 3 4 5 6 7 8到位”。
        • 第二次转换:分声部双排→半圆,用8拍;保持B口号或A哼唱不中断进行,考验分声部与走位同步。
        • 第三次巩固:加入轻动态变化(第5拍起音量从mf到mp),学习舞台纪律与音乐控制。
      • 安全提示:保持臂距,通道优先,遇到阻塞停在原拍,下一拍再移动。
    6. 冷静收尾、即时评估与反馈(40–45分钟)

      • 放松呼吸:4拍吸—8拍匀呼,不再哼唱。
      • 简短口头反馈:请两名学生分享“今天最难的是哪一步?如何解决?”
      • 教师记录评估数据(见下文标准),宣布下次目标。
  • 教师指导:

    • 引导语示例:
      • 呼吸:“吸气像闻花,肚子像气球轻轻鼓起;呼气像吹小风,纸条稳稳飘。”
      • 节拍:“脚像小钟,‘滴答’走在每一拍;手脚不要抢拍。”
      • 分声部:“耳朵听别人,嘴巴做自己的事;不被对方改变节奏。”
      • 走位:“一步一拍不快跑,眼睛看前,肩膀放松。”
    • 注意事项:
      • 任何学生出现头晕或不适,立即停止呼吸练习,改为自然呼吸并坐下休息。
      • 地面标记需牢固、无滑移;检查通道无障碍物。
      • 控制课堂音量,避免喊叫导致疲劳或紧张。
    • 突发情况应对:
      • 空间不足:改为原地队形变化(用身体朝向变化代替移动),或分两批走位演练。
      • 节拍混乱:降速至76–80 BPM,分声部单独巩固后再合。
      • 学生紧张或声部不稳:采用“耳语音量”重练,降低干扰感。
  • 评估标准:

    • 呼吸控制(个人):
      • 能在88 BPM下完成4拍吸—8拍匀呼,纸条稳定摆动(不剧烈抖动),至少连续2次成功;达标率目标≥80%。
    • 节拍稳定(个人/小组):
      • 拍手/踩步与教师口令同步,连续16拍无明显“抢拍/拖拍”;个人达标≥85%。
    • 分声部坚持(小组):
      • 合练时A/B各自任务不混淆,连续2段(每段16拍)不随对方改变;小组达标≥80%。
    • 走位安全与到位(全班):
      • 在8拍内完成队形转换,全员到达指定点位,零碰撞、零跑步;全班达成≥2次。
    • 课堂纪律与合作(观察量表):
      • 能按口令启动/停止;互相提醒而非指责;表现稳定的小组≥4组。
  • 拓展建议:

    • 延伸活动:
      • 下一课进行两声部轮唱(如将A的哼唱改成短轮唱句,B保持节奏口号),逐步过渡到简单二部合唱的稳定保持。
      • 引入动态与乐句处理:在走位中加入渐强/渐弱,练习“到位即进入音乐状态”的舞台习惯。
      • 增加“指挥跟随”训练:教师用简单手势表示重拍与停顿,学生用眼随指挥进行合唱与走位。
    • 改进方向:
      • 记录每次达标比例,逐步提高呼气拍数或节拍速度(每次+4 BPM)。
      • 对声部不稳的学生安排“伙伴帮扶”(强稳学生与需要支持的学生结对),分层任务递进。
      • 队形更丰富:加入“斜线进入”“交错队列”但始终保持慢速与通道清晰,确保安全。

此方案兼顾技能训练与趣味互动,设备需求低、易实施,并通过差异化与量化评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安全前提下获得进步。

  • 活动名称:8小节微电影配乐挑战

  • 活动目标:

    • 知识:理解8小节结构与层次(鼓/低音/和声/旋律),认识“重复+变化”“对比(A-B)”等创作手法。
    • 技能:用手机与免费音乐创作App完成8小节作品,包含1个录制的环境音样本、1处动态变化(如静音/滤波/音量变化)、基本量化与复制拼接操作。
    • 情感:在主题自选与合作分工中进行创意表达,增强自信与审美判断,尊重他人作品与个人差异。
  • 适用对象:初中生;无需乐理基础,有手机基础操作能力。支持不同能力水平分层参与。

  • 活动时长(60分钟):

    • 0-5’ 目标说明与安全规范
    • 5-10’ 分层示范:8小节搭建快速演示
    • 10-12’ 小组分工与主题抽取
    • 12-32’ 创作冲刺(含两次检查点)
    • 32-44’ 同伴分享与互评(两轮)
    • 44-55’ 迷你展示(4组,每组2分钟)
    • 55-60’ 反思收尾与作品保存
  • 所需材料:

    • 学生自带手机(建议每组1台,飞行模式,电量充足)
    • 免费音乐创作类App(支持:节拍器/鼓机或步进编曲、录音、轨道分层、复制粘贴/循环、导出或本地保存)
    • 耳机/耳塞(优先自带,控制课堂噪音)
    • 教师电脑与投影/音箱(演示用;展示环节可用)
    • 计时器、便利贴/小卡片(主题卡、反馈卡)
    • 纸笔(方案草图、节奏网格)
  • 活动流程:

    1. 目标说明与安全规范(0-5’)

      • 明确任务:用手机App完成8小节音乐,含至少4条层次:鼓/低音/和声或铺底/旋律;加入1个“环境音”录音;在第4-5小节之间制造明显对比(如静音1小节/滤波开合/音量渐强);为作品命名并写1句“情绪描述”。
      • 安全与规则:佩戴耳机,音量不超过设备60%;未经同意不录人声;手机飞行模式避免信息干扰。
    2. 快速演示(5-10’)

      • 设置工程:4/4,速度建议90-110BPM,长度8小节。
      • 1分钟搭建:先放1小节鼓型并循环;加2小节低音型;铺底和声/Pad;哼唱或键入简单旋律;复制到8小节;在第5小节做“掉鼓”或滤波开阀制造对比;录制1个“桌面敲击/拉链/门响”等环境音,剪裁到一瞬间作点缀。
      • 强调“重复+小变化”:如旋律第7-8小节尾音上移/节奏错位1拍。
    3. 小组分工与主题抽取(10-12’)

      • 分组:8组×4人。角色轮换制:
        • 制作人:操作App、总控
        • 声音设计:选音色/录样本
        • 编配者:安排层次与对比
        • 计时/记录:记录想法、把控节点
      • 每组抽1张“情绪/场景”主题卡(示例:追公交/太空漫步/雨夜小巷/日出原野/游戏闯关/侦探潜行),可自定或二次组合。
    4. 创作冲刺(12-32’)

      • 基线要求(先做这3步):
        1. 鼓:做1-2小节鼓型并循环至8小节。
        2. 低音:与鼓呼应,注意强拍;可做2小节循环。
        3. 和声/铺底:选择与主题相符的音色,保持全程或在后半段进入。
      • 提升表达(完成上面再做):
        • 旋律/动机:4小节动机+4小节变化(改变尾音/节奏)。
        • 对比:在第4-5小节做对比(掉鼓/掉低音/滤波扫频/音量渐强)。
        • 录1个环境音:来自身边物体,不录同学人声;修剪并放置在转场或结尾。
      • 分层支持:
        • 新手路径:使用内置鼓机/现成节拍模板,旋律用“只用3个音”,量化对齐。
        • 进阶挑战:尽量少用预置循环;加入切分(3-3-2)或弱拍重音;和声尝试加7和弦音;做自动化(滤波/声像/混响)。
      • 检查点:
        • 20’:是否已有鼓+低音+铺底,长度达8小节?
        • 30’:是否加入环境音与第4-5小节对比?是否命名并写1句情绪描述?
    5. 同伴分享与互评(32-44’)

      • 第一轮(5’):与邻组对换耳机聆听,每组用“2优点+1建议”卡反馈(例:节奏有张力;音色贴合主题;建议第5小节对比再明显些)。
      • 第二轮(5-7’):根据反馈做一次小修改(突出对比/清理混浊频段/调整音量平衡)。
    6. 迷你展示(44-55’)

      • 随机或自愿4组,每组播放约45秒(第4-6小节为主),用20秒口述:主题、一个创意点、一个收到的有效建议。
      • 其他同学用举牌/打勾快速评价表记录。
    7. 反思与保存(55-60’)

      • 学生自评:用拇指量表(上/平/下)评估“对比是否清晰”“环境音是否契合”。
      • 作品保存:本地保存或导出音频到班级共享文件夹(无网则保存在设备并标注组号)。
      • 纸条退出条:写下“今天我最满意的1个声音处理”和“下次想尝试的1个变化”。
  • 教师指导:

    • 引导语示例:
      • “先把节奏地基打好,再加颜色(音色)与故事(旋律)。”
      • “重复是朋友,变化是惊喜。第5小节给我一个‘哇’。”
      • “用一个真实声音把你的场景‘钉’住,比如雨滴/拉链/课桌点按。”
    • 噪音与安全:
      • 全员耳机;音量≤60%;手机飞行模式;严禁未经同意录人声。
    • 差异化提问:
      • 对新手:“如果只留三个音,你会选哪三个来表达‘紧张’?”
      • 对进阶:“把你的环境音反向或门限化试试,能否做一个‘吸气’效果?”
    • 故障/突发预案:
      • 无法使用App:用纸上8格网格写出鼓/低音节型,做桌面/身体打击表演并用录音机录下;之后再移植到App。
      • 设备不足:每组仅1台设备,其他成员在纸上写旋律/节奏,轮流上机;教师优先巡回支持暂未上机的组。
  • 评估标准(总分10分,可课堂即时打分):

    • 结构完成度(0-2):是否满8小节,至少鼓/低音/和声/旋律四层中的三层齐备。
    • 创意与表达(0-2):主题贴合度与独特性,是否有“重复+变化”。
    • 对比实现(0-2):第4-5小节对比明显,过渡自然。
    • 声音运用(0-2):环境音录制与剪辑恰当,音量/层次平衡。
    • 合作与过程(0-2):分工清晰,按时达成检查点,采纳同伴建议。
    • 同伴互评采用“2优点+1建议”卡留存作为佐证。
  • 拓展建议:

    • 版本升级:将8小节扩展为A(8)+B(8)共16小节;或做8小节的三种混音版本(节奏换型/音色换景)。
    • 主题化创作:为一段无声短视频做同步配乐;或分组接龙,交换对方的工程文件继续创作。
    • 技术深化:下次课聚焦一种参数自动化(滤波/音量/声像)与简单母带平衡(整体音量、低频控制)。
    • 评价改进:引入自评量表细化到“旋律可记忆度/节奏抓耳度/情绪匹配度”,并与期末作品集对照,观察进步曲线。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打造一款面向音乐教师的课堂互动活动策划助手,让教师围绕“主题—学生—时长—重点”四要素,快速生成可直接落地的活动方案。通过清晰的目标拆解、完整的流程与材料清单、教师引导语与评估标准,帮助你:1) 轻松提高课堂参与度与氛围;2) 强化团队协作与音乐表达;3) 在有限设备与时间下也能稳定实施;4) 兼顾不同年龄与能力差异,实现差异化教学;5) 显著缩短备课时间,提升家长与教研满意度;6) 让每一堂课都更有影响力,从试用到持续付费都看得到真实增益。

适用用户

中小学音乐教师

根据教学主题与班级年龄,一键生成可落地的互动活动与流程,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快速备课,获取安全提示与评估标准,轻松把控全程。

少儿艺术培训机构教研负责人

搭建标准化活动库,统一多校区教学质量;为主题课、集训营与公开课设计安全、可复制的方案,兼顾趣味与成果展示,提升家长满意度与续班率。

器乐教师(钢琴、吉他、打击乐)

将技巧训练转化为互动练习与节奏游戏,提供分层任务与家庭延伸练习建议;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学生专注度与配合度,让课程更生动。

特征总结

基于课堂主题与年龄层,轻松生成完整互动活动方案与目标,明确学习收获。
一键产出流程、时间分配与角色安排,减少教案准备耗时,提升课堂把控与节奏感。
自动提供教师引导语与应急策略,课堂突发情况有备无患,降低风险焦虑。
兼顾不同能力水平,内置分层任务与替代方案,确保人人参与,提升自信心与表达。
强调安全与可操作性,材料清单与场地布置一目了然、避免风险,教师放心带班。
支持欣赏、器乐、创作、节奏等多场景,快速匹配教学重点与目标,降低设计门槛。
输出评估标准与改进建议,课堂效果可追踪,可持续优化下一次,形成可复用经验库。
无需特殊设备,可用常规物品完成活动,适配不同学校条件,降低成本压力。
模板化输入课堂信息,系统化分解任务与步骤,节省备课时间,提高方案一致性与质量。
融入游戏化与小组协作,提升兴趣与参与度,帮助学生练习表达与配合。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68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课堂主题 } { 学生人数 } { 学生年龄段 } { 课堂时长 } { 教学重点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