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架构图生成器

15 浏览
1 试用
0 购买
Oct 25, 2025更新

本工具专为生成清晰美观的神经网络架构图而设计,通过输入网络层数、层类型和连接方式等关键参数,快速可视化复杂网络结构。它支持卷积层、全连接层、池化层等多种层类型,并能自动优化布局和标注,适用于技术文档编写、学术演示和教学场景,帮助用户高效传达神经网络设计思想,提升沟通和理解效率。亮点包括智能参数解析、多场景适配和直观的视觉呈现。

神经网络架构概述

  • 模型类型:串行(单分支直通)
  • 层数:13
  • 数据流方向:从左到右(输入 → 特征提取 → 分类头 → 概率输出)

层列表

  • L1 输入层
    • 输入张量形状: (N, C_in, H, W) 适用于2D卷积场景;实际维度未指定
    • 说明:接收原始数据
  • L2 卷积层 #1
    • 卷积参数:核尺寸/步幅/填充/通道数 未指定
    • 输出形状: (N, C1, H1, W1)(由卷积参数决定)
    • 作用:提取局部特征
  • L3 批归一化层 #1
    • 作用:稳定分布、加速收敛;在训练/推理有不同统计使用方式
  • L4 激活层 #1
    • 类型:未指定(常见为ReLU/SiLU等)
    • 作用:引入非线性
  • L5 池化层 #1
    • 类型与窗口/步幅:未指定
    • 输出形状: (N, C1, H2, W2)(空间尺寸通常缩小)
    • 作用:下采样、增强平移不变性
  • L6 卷积层 #2
    • 卷积参数:核尺寸/步幅/填充/通道数 未指定
    • 输出形状: (N, C2, H3, W3)
    • 作用:更高层次特征提取
  • L7 批归一化层 #2
    • 作用:稳定分布、加速收敛
  • L8 激活层 #2
    • 类型:未指定
    • 作用:引入非线性
  • L9 池化层 #2
    • 类型与窗口/步幅:未指定
    • 输出形状: (N, C2, H4, W4)
    • 作用:进一步下采样
  • L10 全连接层(分类头-隐层)
    • 输入要求:需先将卷积输出展平为向量 (N, C2H4W4)
    • 输出维度:未指定(记作 D1)
    • 作用:将空间特征映射到语义特征
  • L11 Dropout 层
    • 丢弃率:未指定
    • 作用:训练时随机失活部分神经元以正则化;推理时不生效
  • L12 全连接层(分类头-输出)
    • 输出维度:未指定(记作 K,类别数)
    • 作用:输出各类别的未归一化得分(logits)
  • L13 Softmax 层
    • 输出形状: (N, K)
    • 作用:将logits归一化为类别概率

连接图

[Input L1] -> [Conv #1 L2] -> [BN #1 L3] -> [Act #1 L4] -> [Pool #1 L5] -> [Conv #2 L6] -> [BN #2 L7] -> [Act #2 L8] -> [Pool #2 L9] -> [FC #1 L10] (注:在此之前需展平 Flatten) -> [Dropout L11] -> [FC #2 L12] -> [Softmax L13] -> [Class Probabilities]

形状流(符号表示,实际数值依赖未指定参数): (N, C_in, H, W) -> (N, C1, H1, W1) -> (N, C1, H1, W1) -> (N, C1, H1, W1) -> (N, C1, H2, W2) -> (N, C2, H3, W3) -> (N, C2, H3, W3) -> (N, C2, H3, W3) -> (N, C2, H4, W4) -> Flatten -> (N, C2H4W4) -> (N, D1) -> (N, D1) -> (N, K) -> (N, K)

备注

  • 模块化结构:该网络由两段“卷积 + 批归一化 + 激活 + 池化”的特征提取模块串接,后接“全连接 + Dropout + 全连接 + Softmax”的分类头,数据流清晰、层次分明。
  • 展平说明:全连接层前需要对张量做展平(Flatten),此为数据重排步骤,通常不单独计为网络层。
  • 训练/推理差异:
    • 批归一化:训练期使用批统计量,推理期使用移动平均统计量。
    • Dropout:仅在训练期生效,推理期关闭。
  • 参数待定:卷积核大小、步幅、通道数,池化类型/窗口,激活类型,隐藏维度D1、类别数K、Dropout概率等未指定;上述图仅在结构层面描述数据流与层次关系。

神经网络架构概述

  • 模型类型:前馈全连接网络(多层感知机)
  • 层数:10
  • 连接方式:相邻层间全连接(Fully Connected)

层列表

  • L1 输入层:Input(shape=未指定)
  • L2 全连接层:Dense(units=未指定, use_bias=未指定)
  • L3 激活层:Activation(function=未指定)
  • L4 Dropout层:Dropout(rate=未指定)
  • L5 全连接层:Dense(units=未指定, use_bias=未指定)
  • L6 激活层:Activation(function=未指定)
  • L7 全连接层:Dense(units=未指定, use_bias=未指定)
  • L8 激活层:Activation(function=未指定)
  • L9 全连接层:Dense(units=未指定, use_bias=未指定) // 通常用于输出logits
  • L10 Softmax层:Softmax(axis=未指定) // 将logits归一化为类别概率

连接图

[ L1: Input ] └─(FC)→ [ L2: Dense ] └─→ [ L3: Activation ] └─→ [ L4: Dropout ] └─(FC)→ [ L5: Dense ] └─→ [ L6: Activation ] └─(FC)→ [ L7: Dense ] └─→ [ L8: Activation ] └─(FC)→ [ L9: Dense ] └─→ [ L10: Softmax ] → 输出(类别概率)

  • 说明:所有箭头均表示相邻层之间的全连接(FC),数据流从左向右依次传递。

备注

  • 网络结构:典型的多层感知机结构,采用“线性映射(Dense)→非线性变换(Activation)→正则化(Dropout,仅一次)”的序列,多次重复线性-非线性堆叠,加深特征变换能力。
  • 数据流向:
    • 输入经L2做线性投影,L3引入非线性,L4在训练时随机丢弃部分激活以降低过拟合;
    • 后续两段“Dense+Activation”继续提取与变换特征;
    • L9产生最终线性输出(logits),L10对其进行Softmax归一化,得到每个类别的概率分布。
  • 使用场景:末层Softmax指向多类别分类任务;类别数与L9的输出维度应一致(未在参数中指定)。
  • 未指定参数:各Dense层的units、激活函数类型、Dropout的rate、输入shape与Softmax的axis未提供;图中以“未指定”占位,便于后续在文档或实现中补充。

神经网络架构概述

  • 类型:卷积编码-解码结构(含跳跃连接与特征融合)
  • 层数:18
  • 连接方式:跳跃连接(Skip Connections),在解码阶段通过拼接层融合编码阶段特征

层列表

  • L1 输入层:输入数据入口
  • L2 卷积层:早期特征提取
  • L3 激活层:引入非线性(未指定具体激活函数)
  • L4 卷积层:进一步特征抽取
  • L5 激活层:非线性增强(未指定)
  • L6 池化层:下采样,聚合上下文
  • L7 卷积层:低分辨率语义特征提取
  • L8 激活层:非线性(未指定)
  • L9 反卷积层:特征重建/上采样(步幅未指定)
  • L10 拼接层:特征融合(跳跃连接自编码端)
  • L11 卷积层:融合后特征整合
  • L12 激活层:非线性(未指定)
  • L13 反卷积层:进一步重建/上采样(步幅未指定)
  • L14 拼接层:特征融合(第二处跳跃连接)
  • L15 卷积层:融合后特征整合
  • L16 激活层:非线性(未指定)
  • L17 卷积层:输出前特征映射
  • L18 Sigmoid层:输出概率/归一化(常用于二分类或二值分割)

连接图(数据流与跳跃连接)

  • 主干数据流: L1 → L2 → L3 → L4 → L5 → L6 → L7 → L8 → L9 → L10 → L11 → L12 → L13 → L14 → L15 → L16 → L17 → L18

  • 跳跃连接与特征融合:

    • L10 = Concat(L9, L5) // 第1处跳跃连接:将解码支路的重建特征与编码端的高分辨率特征融合
    • L14 = Concat(L13, L3) // 第2处跳跃连接:更早期的细粒度特征与进一步重建后的特征融合
  • 结构分段说明:

    • 编码路径:L2-L8(其中 L6 为下采样节点)
    • 解码路径与融合:L9 → L10 → L11 → L12 → L13 → L14 → L15 → L16 → L17 → L18

备注

  • 本架构为典型的编码-解码拓扑,使用两级跳跃连接(由 L5 和 L3 送入 L10 与 L14 的拼接层),以保留高分辨率细节并增强重建阶段的表达能力。
  • 反卷积层(L9、L13)用于特征重建与可能的上采样;由于未提供步幅/尺寸参数,本图仅呈现拓扑与数据流,不对空间分辨率变化做假设。
  • Sigmoid 输出层(L18)适合二值输出场景;若为多类任务,通常需替换为 Softmax。
  • 所有未指定的激活层类型保持通用标注,实际使用时可替换为 ReLU/LeakyReLU/GELU 等。

示例详情

适用用户

深度学习研究者与博士生

快速将实验模型转成标准架构图,支持多版本对比;用于论文插图、答辩演示与审稿补充说明,减少绘图返工,清晰传达设计创新。

AI工程师与算法开发者

从参数生成结构示意,一键输出团队可读图;用于评审、同事沟通和需求对齐,缩短走查时间,降低误解与实现偏差。

高校与培训机构教师

为课堂与作业提供可视化讲解图,按难度切换细节;快速制作讲义与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数据流与层次,提升课堂互动与效果。

解决的问题

将模型设计一键可视化,帮助研究者、工程师与教师在几分钟内生成清晰、专业、可直接用于论文、技术文档、课堂与演示的神经网络架构图。通过智能解析与自动布局,显著降低手动绘图与沟通成本,统一图示风格,提升材料的可信度与表达力,满足从基础模型到高级架构的多场景呈现需求,促使用户快速试用、持续复用并转化为付费。

特征总结

输入层数与类型即可生成专业架构图,免手绘,适配论文、报告与课程的快速交付。
支持卷积、全连接、池化等主流层,一键组合复杂结构,直观呈现数据流向与层级关系。
自动优化布局与标注,避免线条混乱与命名不清,让读者在首屏就理解模型设计思路。
智能解析参数,自动识别连接方式与跳跃链接,减少反复调整,输出逻辑严密的图示。
可按用途切换细节颗粒度,教学用简洁版,论文用完整版,演示用高可读版,省心省时。
支持模板化调用,保存常用结构,一键复用与微调,团队协作保持风格统一与专业呈现。
生成可直接嵌入文档的结构说明与连接示意,无需二次排版,提高交付效率与一致性。
适配从感知机到Transformer等多种架构,快速对比方案,用于评审、答辩与方案讨论。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2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597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层数 } { 层类型 } { 连接方式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