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健康监测与建议系统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5,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远程健康管理场景设计,通过系统化分析患者的生理指标数据,结合医学知识库提供科学、个性化的健康状态评估与改善建议。它能有效解决患者远程健康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不准确、建议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支持多指标动态跟踪、异常预警和长期趋势分析,帮助用户及时掌握健康变化并采取干预措施。亮点包括多维度指标关联分析、科学依据支撑的建议生成以及适配家庭监护场景的实用指导。

健康指标概览表

指标 当前值/均值(近1月) 正常/建议范围(成人) 变化趋势 说明与风险阈值
血压 未提供 家庭血压一般建议<130/80 mmHg(老年/合并症以医嘱为准);收缩压≥160或舒张压≥100为高风险 未提供 连续≥140/90需优化干预;<90/60伴头晕/胸闷需警惕低血压
血糖 未提供 糖尿病管理常用目标:空腹/餐前4.4–7.2 mmol/L;餐后1–2小时<10.0 mmol/L;低血糖<3.9 mmol/L 未提供 空腹反复≥7.0或随机≥11.1需就医评估;连续低血糖需立即处理
心率(静息) 未提供 60–100次/分(耐力人群可更低);运动时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4–76% 未提供 运动中突发心悸、胸痛、头晕需立刻停止并就医
运动量 未提供 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2次抗阻训练;日均步数建议≥7000–10000步(老年或体能较差≥6000步起) 未提供 久坐≥60分钟建议起身活动≥2–3分钟
睡眠质量 未提供 成人建议7–9小时;睡眠效率>85%;入睡<30分钟;夜间清醒总时长<30分钟 未提供 打鼾伴呼吸暂停、白天嗜睡或晨起头痛需筛查睡眠呼吸障碍
体重 未提供 BMI 18.5–23.9(中国成人);建议6个月减重5–10%(如超重/肥胖);腰围目标:男<90 cm,女<85 cm 未提供 每周体重变化>2 kg或非计划性快速下降需评估

注:因未提供具体数据,以上为通用参考范围与风险阈值;具体目标需结合您的诊断、用药与医生意见调整。


健康状态分析

  • 当前无法进行精确分级评估(数据缺失)。基于“慢性病管理”和您的关注重点,以下方面对总体风险影响最大:
    1. 早晚血压与血糖的稳定性(波动幅度与是否超阈值);
    2. 餐后血糖控制与餐后20分钟步行的执行质量(强度、频次);
    3. 睡眠时长与质量是否达标(≥7小时且效率良好);
    4. 体重是否呈缓慢、可持续下降(每周0.25–0.5 kg为宜)。
  • 潜在风险因素(需重点排查):
    • 血压晨峰明显、夜间血压不降或家庭血压偏高;
    • 空腹或餐后血糖持续超标,或出现低血糖事件;
    • 运动不足或强度过低,导致体重不下或心肺适能无改善;
    •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频繁觉醒、睡眠呼吸暂停迹象)。

个性化建议

  • 生活调整

    • 控盐:每日食盐总量不超过5克(约2000 mg钠)。优先选择低钠调味品;减少腌制/加工食品;外出就餐主动“少盐少酱”。用香草、胡椒等替代部分盐味。
    • 控糖与餐次结构:
      • 主食分配均匀,选择低GI全谷物(糙米、全麦、荞麦、燕麦)。
      • 限制含糖饮料与甜点;将自由糖摄入控制在总能量<10%(理想<5%)。
      • 蛋白质(鱼禽蛋瘦肉、豆制品)与非淀粉类蔬菜充足,膳食纤维≥25–30 g/日。
    • 餐后步行20分钟:餐后10–30分钟内进行,保持中等强度(主观用力RPE 11–13,微喘但能说话)。若餐后血糖较高,优先安排在该餐后;如存在低血糖风险(胰岛素或促泌剂用药),随身携带速效碳水并先测血糖。
    • 运动处方(如无运动禁忌):
      • 每周≥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快走/骑行/游泳;逐步达≥150–300分钟/周。
      • 每周2–3次抗阻训练(全身大肌群,8–12次/组,2–3组),有助于控糖、降压与体重管理。
      • 久坐每60分钟起身活动2–3分钟(楼梯、伸展)。
    • 睡眠优化:固定作息、睡前1–2小时减少电子屏幕和强光;下午后减少咖啡因;睡前温水淋浴或放松训练;卧室安静、凉爽、黑暗。若打鼾或晨起不适明显,考虑睡眠医学评估。
    • 体重管理:目标每周下降0.25–0.5 kg,优先能量缺口300–500 kcal/日;蛋白质1.0–1.2 g/kg·d(肾功能正常前提);用餐前规划与分量控制,避免夜宵与酒精多摄。
  • 监测重点

    • 血压:
      • 早晚各测1–2次,坐位安静5分钟后测,袖带与臂围匹配。记录时间、姿势、药物与症状。
      • 关注晨间血压与每周平均值;若≥140/90占比增多或晨峰明显,与医生讨论用药与生活调整。
    • 血糖:
      • 建议至少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尤其主食最多的一餐)。如有条件使用连续血糖监测(CGM)更佳。
      • 记录低血糖事件(<3.9 mmol/L)、高血糖峰值与餐后曲线;评估不同食物与步行对餐后血糖的影响。
    • 心率与运动强度:
      • 静息心率晨起记录;运动时保持中等强度区间(约最大心率的64–76%,最大心率≈220-年龄)。
      • 出现心悸、胸痛、明显气促或头晕,立即停止并评估。
    • 睡眠:
      • 记录总睡眠时长、入睡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睡眠效率目标>85%。
      • 可用可穿戴设备趋势参考,但以主观睡眠感受与白天功能为准。
    • 体重与围度:
      • 体重每周固定时间、同一条件(晨起、排空后、轻衣)测;每月测腰围。关注趋势而非单日波动。
  • 就医提示(如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联系医生或尽快就医)

    • 血压连续≥160/100或<90/60伴头晕、胸闷、视物模糊。
    • 血糖:空腹反复≥7.0 mmol/L或餐后频繁>13.9 mmol/L(250 mg/dL);低血糖<3.0 mmol/L或任何低血糖伴意识改变。
    • 心血管症状:胸痛、压榨感、明显呼吸困难、晕厥。
    • 体重短期明显波动(≥2 kg/周)或水肿加重。
    • 睡眠呼吸暂停迹象(大声打鼾、夜间憋醒、白天嗜睡)或睡眠严重受扰。

后续监测计划

  • 频率与记录

    • 血压:每日早晚;每周计算平均值与范围,标注异常读数及可能诱因(盐摄入、压力、睡眠不足等)。
    • 血糖:每日至少2次(空腹+餐后2小时),重点餐后配合步行干预;每周总结平均、最高、最低值与低/高血糖事件。
    • 心率与运动:每日记录步数、运动分钟数与强度;每周汇总中等强度总时长与抗阻次数。
    • 睡眠:每日记录总时长、效率(设备或主观)、影响因素(咖啡因、晚饭时间)。
    • 体重/腰围:体重每周1–2次,腰围每月1次。
  • 阶段性评估与医疗随访(在医生指导下执行)

    • 每8–12周评估体重变化、血压/血糖趋势与生活方式执行度;必要时调整目标。
    • 糖化血红蛋白(如相关):每3个月复查以评估长期血糖控制。
    • 每6–12个月:血脂、肾功能(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如有糖尿病/高血压),眼底检查(糖尿病相关)。
  • 注意事项

    • 任何监测设备需定期校准或比对;袖带、血糖仪试纸在有效期内。
    • 监测与干预目标以医生个体化方案为准;出现不适或异常趋势应及时沟通。
    • 保持数据连续性与可视化(建议用电子表或APP),便于趋势分析与医患沟通。

为完成更精准评估,请补充近一个月的关键数据(可直接粘贴如下模板):

  • 血压:早/晚每日读数(收缩压/舒张压),本月最高/最低/周均值
  • 血糖:空腹与餐后2小时每日读数,本月最高/最低/周均值,是否有低血糖事件
  • 心率:静息心率均值与范围,运动时心率区间
  • 运动量:日均步数、每周中等强度总分钟数、抗阻次数
  • 睡眠:平均时长、睡眠效率(如有)、入睡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
  • 体重/腰围:每周体重与本月变化,腰围(如有)

说明:以上建议为一般性健康管理指导,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如出现紧急或严重症状,请立即就医。

以下为基于“术后康复、最近两周实时监测、关注行走训练/心率区间/夜间血氧/用药/术区体温”的通用分析框架与个性化建议。由于未收到具体数值与趋势曲线,当前为“策略级评估与参数建议”。如能补充具体数据,可进一步细化至个体化阈值与阶段进度。

健康指标概览表

  • 注:当前值/趋势暂缺,以下为常用参考目标与预警阈值,具体应以手术类型与主刀医师指示为准。
指标 当前值(近24h/两周) 常见正常/目标范围(术后稳定期) 两周趋势 建议预警阈值与说明
心率(静息/运动) 未提供 静息:60–100次/分;早期步行训练:RPE 2–3或50–60% HRmax;进阶:60–70% HRmax 未提供 静息心率持续>100或<50并伴不适;步行中超过目标上限>10分钟或伴胸闷/眩晕/气短需中止与评估
血压 未提供 多数术后稳定目标:收缩压约100–140,舒张压60–90 mmHg(个体化) 未提供 持续≥160/100或<90/60且头晕无力;单次>180/110或伴胸痛/神经症状需急诊
呼吸频率 未提供 12–20次/分(安静) 未提供 持续≥24或<10次/分,或伴呼吸困难/发绀需就医
血氧(SpO₂)日间/夜间 未提供 清醒≥95%;睡眠≥94% 未提供 持续≤92%≥1–2分钟或反复下降>3%伴症状;<90%需及时就医
体温 未提供 36.1–37.2℃;术后允许轻度波动 未提供 ≥37.8℃并上升趋势;≥38.0℃持续>24小时或伴术区红肿渗出/加剧疼痛需尽快复诊
运动量(步数/分钟) 未提供 早期:分段步行,按耐受逐步+10–20%每3天;首周常见2000–4000步/日(示例) 未提供 运动后心率与呼吸5–7分钟不能回基线;疼痛>4/10或明显疲劳至次日未恢复需减量

健康状态分析

  • 总体分级:数据不足,先按“术后中等风险监护策略”管理,重点防范心肺负荷过快增加、低氧事件及术区感染。
  • 主要潜在风险因素
    • 运动耐受尚未明确:需以心率区间与自觉劳累(RPE)双重约束,循序加量。
    • 夜间血氧波动:术后镇痛药或睡姿可影响通气,建议连续夜间监测与阈值告警。
    • 用药依从与相互作用:按时、按量与记录对康复关键。
    • 术区炎症与发热:体温与伤口体征需联动评估,及时反馈。

个性化建议

  • 生活调整

    • 分阶段行走训练(如无医嘱限制)
      • 第1阶段(本周,早期巩固):每日3–5次分段步行,每次8–15分钟;RPE 2–3(轻松对话不费力);心率目标≈50–60% HRmax或“静息心率+30–40次/分”,平路为主。每3天若无不适与指标稳定,单次时长+2–5分钟或总量+10–20%。
      • 第2阶段(下周,功能进阶):每日2–3次,每次15–25分钟;RPE 3–4;心率目标≈60–70% HRmax或“静息心率+40–60次/分”。可加入轻微坡度/楼梯(慢速、短段),避免憋气用力。
      • 每次包含3–5分钟热身与3–5分钟放松。中止指征:胸痛/胸闷、眩晕、气短加重、心悸、术区明显牵拉痛、SpO₂≤92%、步行中心率超上限且>10分钟不回落。
    • 心率区间管控
      • 若未知年龄/HRmax:以RPE与“谈话测试”作为主控;能完整对话为宜。
      • 若可提供年龄与静息心率:采用Karvonen法更精准(目标心率=HRrest+强度%×(HRmax−HRrest);早期50–60%,进阶60–70%)。在设备中设置运动心率上/下限震动提醒。
    • 夜间血氧预警
      • 睡眠监测“低氧阈值”设定:持续≤92%报警;出现≤90%立即坐起、深呼吸、调整体位(左/右侧卧),仍不升请就医。反复短暂下降>3%建议复诊讨论。
      • 伴症状(憋醒、剧烈打鼾、清晨头痛、晨起心率异常升高)需评估呼吸通气与药物影响。
    • 术区体温与感染警觉
      • 体温每日早/晚2次,术区观察:红、肿、热、痛、渗出、异味、皮下波动;出现进展性趋势或体温≥38.0℃请联系手术团队。
      • 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按医嘱换药与限制沐浴/负重。
    • 睡眠与日常
      • 睡眠7–9小时,避免晚间大量进食与饮酒;采取半卧位或侧卧改善通气。
      • 水分与营养:足量蛋白与富含铁/维C食物以促修复;避免高盐饮食以利血压控制。
    • 按时服药提醒与记录(不涉及药名/剂量)
      • 工具:手机/手环提醒+药盒分装(早/中/晚/睡前)。
      • 记录模板(建议每日):日期-时刻-药名缩写-剂量-是否按时-异常反应(有/无)-备注(心率/血压/SpO₂/体温当时值)。
      • 如出现嗜睡过度、头晕、皮疹、胃痛、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记录并联系医生。
  • 监测重点

    • 心率:全天佩戴;记录静息心率(清晨醒后)、步行中峰值与恢复时间(运动停后5–7分钟是否接近基线)。
    • 血压:每天早晚各1次(静坐5分钟、正确袖带),以及出现头晕/心悸/头痛时复测;每次测量取2次平均。
    • 血氧:白天活动前后抽测;夜间连续监测≥3晚/周,关注最低值、下降事件次数。
    • 呼吸频率:安静坐位1分钟计数,或用器械读取;与体温联动观察。
    • 体温:早晚2次;任何不适加测。与术区体征联动记录。
    • 运动量:步数/活动分钟/爬楼层数;记录日总量与分段时长,便于按10–20%原则递进。
  • 就医提示

    • 立即就医/急诊:持续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或嘴唇指端发绀;SpO₂<90%或≤92%持续>5分钟;血压>180/110或伴神经缺损(言语困难、肢体无力、偏瘫、意识改变);心率>130或<40并不适;大出血/切口大量渗血;体温≥39℃或伴寒战。
    • 尽快联系手术团队(24–48小时内):体温≥38.0℃持续>24小时;术区红肿加重、渗出/异味、伤口裂开;夜间反复低氧(≤92%)或清醒后头痛乏力明显;血压持续≥160/100;静息心率持续>100或心律不齐。

后续监测计划

  • 频率与复盘
    • 实时采集+每日小结:记录当日静息心率、血压(早晚)、步行总量与分段、运动峰值心率与恢复、体温(早晚)、白天与夜间SpO₂关键事件。
    • 每3天评估一次进度:若无预警事件(见上)且RPE≤3–4、恢复良好,则总量/时长递增10–20%。若出现超阈值或症状,维持或下调至上一个耐受水平。
    • 每周与医疗团队或我们复盘(趋势图最好包含):静息心率7日均值、血压晨间均值、夜间最低SpO₂与下降事件数、体温曲线与术区照片(如医嘱允许)、运动量变化。
  • 指标重点与阈值回顾
    • 心率区间:本周50–60% HRmax(或HRrest+30–40);下周60–70% HRmax(或HRrest+40–60);超上限>10分钟停止活动。
    • 夜间SpO₂:报警设≤92%;若多夜出现下降至90–92%,请反馈以调整睡姿/训练强度/药物时间。
    • 体温:≥37.8℃关注,≥38.0℃联动术区体征尽快复诊。
    • 血压:稳定目标约100–140/60–90(个体化),超阈请复测与记录再沟通。
  • 测量规范简要
    • 血压:同臂、同时间段、袖带合适、静坐5分钟、不交叉双腿、不说话。
    • 指夹式血氧:手部保暖、指甲无指甲油、静止测≥30秒取稳定值;夜间尽量连续监测。
    • 可穿戴心率:保持良好贴合;异常峰值先排除运动/佩戴/噪声因素。
  • 数据补充(用于个体化优化)
    • 年龄、术式与手术时间;最近两周概览:静息HR范围、步行分段与峰值HR、白天和夜间SpO₂最低值与频次、血压晨间平均、体温峰值与术区情况、用药清单与服药时间。

说明

  • 本建议基于通用术后康复与远程监测原则,具体目标与阈值应遵循您的主治医师/手术团队个体化医嘱。
  • 如出现紧急症状,请立即就医。本服务不替代临床诊断。

如果您愿意,直接上传最近两周的关键指标摘要或截图(包含日均/峰值/最低值和异常事件),我可为您精确化心率区间、运动递进幅度与血氧报警设置。

健康指标概览表

指标 当前值 参考正常范围(成人) 建议警戒阈值(供设备设定,需个体化) 三个月趋势关注点
心率 未提供 静息60–100次/分;夜间较白天稍低 静息<50或>100;夜间静息>110持续>10分钟;活动后心率恢复>20分钟仍>100 是否出现静息性心动过速/过缓;起立后心率突升伴头晕(提示体位性不耐受)
血氧(SpO₂) 未提供 一般≥95%;慢性肺病人群可能稳定在92–95 下降至<90%持续>60秒;较基线骤降≥4%且≥30秒;夜间ODI≥5次/时 夜间是否反复短暂低氧;最低值、低氧事件次数是否增加
呼吸频率 未提供 安静状态12–20次/分 >22或<10(静息);夜间>24持续>10分钟 是否出现夜间呼吸加快或不规则伴低氧
睡眠质量 未提供 睡眠效率≥85%;夜间觉醒≤3次;总睡眠时长6–8小时 夜间觉醒>3次且≥2晚/周;鼾声加重并伴低氧;疑似AHI≥5(设备估算) 觉醒次数趋势、入睡潜伏期延长、打鼾与低氧事件的同步性
体重 未提供 平稳波动 1周内变动≥2%(增或减);3个月内非主动减重≥5% 是否出现持续下降(营养/感染风险)或短期快速增加(水肿/心衰风险)
体温 未提供 36.5–37.5°C(腋/口腔测量略有差异) ≥38.0°C(发热);37.3–37.9°C伴呼吸加快或咳嗽需关注 是否出现午后低热反复;发热与心率/呼吸异常是否联动

注:上述范围与阈值为一般参考,需结合个人基础病(如慢性肺病、心衰、甲状腺疾病)进行调整。


健康状态分析

  • 总体评估:基于“老年人监护”和关注重点(防跌倒、夜间呼吸异常、补水、睡眠中断、体重与体温提示感染),在未提供具体数据前,暂定为“需重点预警的中等潜在风险”。老年人群在脱水、感染早期、睡眠呼吸障碍和体位性不耐受方面更易出现隐匿变化。
  • 主要风险线索与可能关联:
    • 跌倒风险:午后脱水、夜间睡眠中断导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下降、体位性心率/血压变化(建议补充血压)可共同提高风险。
    • 夜间呼吸异常:睡眠中断若伴SpO₂短暂下降和呼吸不规则,可能提示睡眠呼吸障碍;累积低氧可加重心血管负担。
    • 潜在感染:体温升高若伴心率上升、呼吸加快或体重短期下降(食欲减退),需早期评估。
    • 营养与水分:三个月内体重缓慢下降(>5%)或午后口渴、尿量减少提示摄入不足;反之体重快速增加需排除液体潴留。

个性化建议

  • 生活方式与居家安全

    • 补水策略(午后重点):在无心衰/肾功能不全等限制前提下,10:30、14:30、17:00各补水约150–250毫升(温水或淡茶),天气炎热或活动增加适当上调;晚间睡前2小时起减少大量饮水以减少夜尿和夜间起床跌倒风险。若有心衰/肾病,请与医生协商个体化限液。
    • 营养支持:每日蛋白质摄入约1.0–1.2 g/kg体重(肾功能许可)并保证足够能量;出现食欲减退或体重3个月下降>5%建议尽快营养评估。
    • 防跌倒环境优化:夜间路径安装感应灯;地面防滑、去除杂物;浴室使用防滑垫和扶手;穿防滑鞋(避免袜子滑行)。起身“三步走”:先坐起30–60秒,再站立扶稳,再缓行。
    • 平衡与力量练习(安全前提下):每天坐到站10次×2组;踝泵、提踵各10–15次;每周至少3天进行轻度步行或家中体操(如有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请先确认安全)。
    • 睡眠卫生:固定作息;午后小睡≤20–30分钟;睡前1–2小时减少电子屏;卧室保持安静偏暗;鼾声明显者尝试侧卧或抬高床头约10–15度。
  • 监测重点与预警设置

    • 夜间呼吸与血氧:
      • 预警阈值建议:SpO₂<90%持续>60秒或较平时下降≥4%且≥30秒;呼吸频率>24或<10(静息);夜间心率>110持续>10分钟。
      • 若设备支持,记录最低SpO₂、低氧事件次数(ODI)、更严重事件时的时间点与体位(仰卧更易低氧)。
    • 跌倒相关:
      • 增设“起立心率/血压”监测(起立后1、3分钟心率明显上升且伴头晕需警惕,血压设备建议补充)。
      • 夜间起床事件数记录,并与灯光设置、睡前饮水量联动优化。
    • 体温与体重:
      • 晨起空腹同一时间称重,穿着一致;体温每日同一时间测量(体温计每月校验或更换电池)。
      • 预警:体温≥38°C或低热(≥37.3°C)伴呼吸加快/咳嗽≥24小时;体重7天内变动≥2%。
  • 就医与专业评估提示(非紧急)

    • 连续2周夜间低氧事件增加、打鼾加重或白天嗜睡明显,考虑睡眠医学门诊评估(如多导睡眠监测)。
    • 出现非主动体重下降>5%/3个月或食欲持续不振,建议营养科/内科评估(含口腔/吞咽功能、抑郁筛查)。
    • 反复起立头晕或疑似体位性不耐受,建议心血管/老年科评估(需补充血压与用药审查)。
    • 骨质疏松/维生素D状态不明者,可与医生讨论骨密度检测与补充方案。
  • 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或呼叫急救

    • 静息SpO₂≤88%且无法恢复;呼吸频率≥30或呼吸明显费力;胸痛、意识混乱/嗜睡难以唤醒。
    • 体温≥38.5°C伴呼吸困难、持续咳嗽或心率>120。
    • 跌倒伴头部撞击、使用抗凝药、或出现行走困难/单侧无力/言语障碍。

后续监测计划

  • 频率与时间安排

    • 心率/呼吸频率:每周3次集中测量;外加夜间睡眠期自动记录(建议连夜监测≥4晚/周)。
    • 血氧:夜间持续或至少睡前、夜间觉醒后、晨起各一次;出现不适时随时复测。
    • 睡眠质量:每日自动记录,人工标记夜间觉醒次数与起床原因(如夜尿、咳嗽)。
    • 体重:每日晨起排尿后、空腹、同衣着称重。
    • 体温:每日固定时间测量;有不适时加测。
    • 额外建议补充:静息与起立血压(早晚各一次,尤其有头晕时)。
  • 数据记录要点

    • 建立周报:最低/平均SpO₂、ODI、平均心率与夜间峰值、呼吸频率范围、觉醒次数、体重周变化、体温最高值。
    • 标记事件:跌倒/近跌倒、头晕、咳嗽加重、夜间气促、午后口渴明显或尿量减少。
    • 设备校准:体温计每月比对一次;体重秤放置在硬平面;穿戴设备夜间佩戴贴合但不过紧。
  • 异常应对流程

    • 轻度异常(如SpO₂偶发<92%但迅速恢复):调整体位为侧卧、放慢呼吸、进行5–10分钟放松训练,复测。
    • 中度异常(反复SpO₂<90%或夜间呼吸加快):当晚减少仰卧、适度抬高床头;次日与医生联系安排评估。
    • 发热伴呼吸/心率异常:增加水分与休息,24小时内复测;若达紧急阈值或伴明显呼吸困难,立即就医。
  • 需要补充的关键信息(用于进一步精准分析)

    • 基础疾病与用药(心肺、肾病、甲状腺、利尿剂等)。
    • 夜间打鼾程度与体位数据、起立后心率/血压变化。
    • 最近三个月的具体数值趋势图或汇总表(最低/最高/平均、事件次数)。

说明:以上建议基于通用医学参考与远程监测经验,需结合个人病史与医生意见进行调整;不替代专业诊断。若出现上述紧急情况,请立即就医。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将分散的家庭健康监测数据,快速转化为“看得懂、做得到、跟得上”的个性化健康行动方案。通过这条提示词,用户可在家中就获得:1) 多维指标的即时解读与风险提示;2) 基于医学共识的生活方式与监测建议;3) 清晰的后续跟踪计划与就医提醒。目标是帮助慢病管理、术后康复、老年照护与亚健康人群,从“数据焦虑”迈向“可执行的健康管理”,提升自我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就诊与担忧,并通过可复用的提示词工作流实现长期、稳定的健康改善。

适用用户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

借助系统每日记录血压血糖等,获取趋势评估与异常提醒,制定饮食与运动计划,明确复查频率与就医触发条件,减少波动与风险。

术后康复者

根据术后阶段数据,轻松生成康复目标与活动量安排,识别恢复异常迹象,获得家庭护理指导与复查时间节点,便于与医生高效沟通。

家庭照护者/子女

一键整合父母多设备数据,查看重点指标与预警,得到通俗可操作的饮食睡眠建议,安排监测计划,并将报告分享给家人和医生。

特征总结

多源健康数据一键整合与合理性校验,自动识别异常模式,降低漏检与误判风险。
结合历史趋势与当前变化,轻松生成分级健康评估报告,直观呈现近中远期风险等级。
基于循证医学与个人习惯,自动生成个性化生活干预与监测重点,建议可直接落实执行。
适配家庭监护场景,提供饮食、运动、睡眠等具体指导,支持照护者与被照护者协同管理。
发现关键指标异常即时提示,并给出就医触发条件与应对步骤,降低紧急情境的慌乱。
按人群与病种可定制参数与模板,快速适配慢病管理、术后康复、老年监护等使用场景。
自动整理为结构清晰的健康报告,含指标概览、个性化建议与后续计划,便于复盘与共享。
建立长期趋势追踪与目标里程碑,定期评估达成度,持续优化个人健康管理方案。
支持关注重点筛选与优先级排序,一键聚焦关键信息,提升沟通效率与决策速度。
语言友好避免绝对化结论,明确适用条件与限制,增强使用信任与合规性。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2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10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健康指标 } { 监测频率 } { 用户状态 } { 数据时段 } { 关注重点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