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技巧指南

1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Sep 23, 2025更新

本提示词旨在为用户提供结构化、个性化的学习技巧建议,通过任务分步法和链式思维法,深入分析用户的学习需求,生成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策略。它适用于多种学习场景,如学科学习、技能提升等,能够根据用户指定的主题和技巧数量,动态调整输出内容,确保建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亮点包括:基于认知科学原理设计技巧、强调实践应用、避免模糊建议,帮助用户高效提升学习效果。本提示词注重逻辑性和可扩展性,能适应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低效问题。

示例1

# 高中物理高效学习:主题概述

- 学习范围:力学(运动学、牛顿定律、能量与动量)、电磁学(电场与电路、磁场与电磁感应)、振动与波、光学、热学与气体、近代物理。
- 核心挑战
  - 将文字题转化为物理模型与方程(表征转换难)。
  - 区分向量与标量、建立坐标系、受力分解。
  - 掌握公式的适用前提,避免“公式堆砌”。
  - 处理单位与量纲、数量级与估算。
  - 在时间压力下选择解题路径与检错。
- 学习原则(支撑技巧设计)
  - 主动回忆与间隔重复、交错练习、双编码(文字-图像-数学)、刻意练习(针对薄弱环节)、自我解释与元认知监控。

---

## 技巧1:示例-自我解释-变式三步走(从理解到迁移)

- 原理
  - Worked-example effect:先看高质量范例降低认知负荷。
  - Self-explanation:用自己的话解释每一步的“为什么”,促进深层理解。
  - Variation + interleaving:近迁移→远迁移→交错旧知识,提升辨别力。

- 具体步骤(一次60分钟练习单元)
  1) 选定单一概念(如动量守恒或欧姆定律)。
  2) 10分钟精读1个标准范例:逐行标注“这一步为何成立?前提是什么?”并在旁写出必要条件。
  3) 5分钟口头或纸笔“复述解题脚本”:不看答案,写出解题流程与核心判断点。
  4) 15分钟微步练习(3题):题目已给出部分中间步骤或图,补全关键环节。
  5) 20分钟独立全解(2–3题):难度递增,最后一题刻意加入已学旧概念形成混合情境。
  6) 10分钟反思:记录“成功的关键判据”“卡点与原因”“是否满足适用前提”。
- 预期效果
  - 形成可迁移的“解题脚本”,避免只会做“看过的同型题”。
- 注意事项
  - 范例必须权威清晰;不要跳过自我解释环节。
  - 每次只练1个新概念,混合旧概念用于巩固而非引入新难点。

---

## 技巧2:自由体图与多表征SOP(把题目变成能算的图和式)

- 原理
  - 双编码与表征转换:图-词-式之间来回映射,减少误解。
  - 标准作业流程(SOP)降低外在负荷,减少漏步和误判。

- 具体步骤(解每道题前后固定执行)
  1) 列要素(1分钟):写出已知、未知、限制条件(如“忽略空气阻力”“匀速”)。
  2) 画图(2–3分钟):
     - 力学:画自由体图,定坐标轴,矢量分解(标注Fx、Fy)。
     - 电学:画等效电路,标注电压极性、支路电流方向。
     - 波/光:画波形或光路图,标注相位、路径差。
  3) 建立方程(2–4分钟):由图到式,明确使用的物理定律与适用前提。
  4) 量纲与单位检查(1分钟):每个关键式检查单位一致性;结果做数量级估算。
  5) 结果校验(1分钟):极端情形/边界值检验(摩擦趋零、R→∞、质量→0时是否合理)。
  6) 记录易错点:若中途改过坐标或忽略了力,写入“防错清单”。
- 预期效果
  - 减少“看懂了却做不对”的情况,提高首次解题正确率。
- 注意事项
  - 图必须有方向和标注;不画图直接列式是高风险操作。
  - 估算不求精确,关注数量级与合理性。

---

## 技巧3:检索卡片库 + 间隔重复(公式不是背,是能用)

- 原理
  - 主动回忆与间隔重复:比反复阅读更有效,巩固前提与用法。
  - 生成性学习:从空白到写出定义/前提/常见误用,形成可提取的记忆痕迹。

- 具体步骤
  1) 制作“生成型卡片”,每张卡包含:
     - 正面:问题(例:“何时可用能量守恒?举1个不可用场景并说明原因。”)
     - 反面:公式、适用前提、典型图、1个对比反例。
  2) 主题标签:力学-能量/动量,电路-KVL/KCL,磁场-右手定则等。
  3) 复习日程(每次10–15分钟,碎片时间即可):
     - 新卡:当天、+2天、+6天、+14天;
     - 熟练卡:错误→退回更短间隔;正确→延长间隔。
  4) 练习方式:遮住答案,用口头或纸笔“完整写出前提+式+一条常见误用”,再对照修正。
- 预期效果
  - 对“何时能用、为何能用、何时不能用”形成稳固记忆,减少误用公式。
- 注意事项
  - 避免“识别式”卡片(只看就觉得会);必须从零生成答案。
  - 卡片数量控制在高价值概念上,宁精不多。

---

## 技巧4:错题—原因—修正闭环(把错误变成性能提升)

- 原理
  - 刻意练习与元认知:系统识别错误类型并针对性训练。
  - 实施意图(if-then):把“下次要注意”变成可执行动作。

- 具体步骤
  1) 错题分类:概念误解/表征错误/策略失当/计算疏忽。
  2) 复盘模板(每题3–5分钟):
     - 错因定位:在哪一步偏离?缺少什么信息或前提判断?
     - 正解脚本:用SOP重走一次,突出分叉点的正确选择。
     - 防错清单:写成if-then语句,如“若出现斜面→先分解重力再列Fx=ma”;“若闭合电路→先判串并再写KCL/KVL”。
  3) 二次练习:48小时内做1–2道同类变式题;一周后再做混合题检验迁移。
  4) 周回顾(30分钟):统计高频错因→安排下周的“窄范围强化”训练块。
- 预期效果
  - 错误率可量化下降;在类似陷阱前形成自动化的防错动作。
- 注意事项
  - 只抄答案无效;关键是定位“错误决策点”并固化替代方案。
  - 周回顾必须落实到下周具体训练计划。

---

## 技巧5:交错训练与小测模拟(在混合环境中学会选择)

- 原理
  - 交错效应与辨别训练:在混合题组中选择正确方法,比同类题刷练更能提升迁移。
  - 情境化练习:限时小测模拟真实考场的决策与时间管理。

- 具体步骤
  1) 每周两次混合题组(每次45–60分钟):
     - 组合不同模块:如力学2题、电路2题、波/光1题。
     - 题内变换表征:文字→图→式,包含单位与估算检查。
  2) 20–30分钟限时小测(每周1次):
     - 设定配分与时间,完成后用SOP快速复核(单位、前提、边界)。
     - 评分与分析:把失分归因到“选法错误/步骤遗漏/计算差错”,并进入错题闭环。
  3) 间隔编排:本周新概念少量出现,下周提高比重,第三周融入更复杂情境。
- 预期效果
  - 提升题型识别与方法选择速度,降低考场“卡壳”概率。
- 注意事项
  - 交错不等于盲混:每次混合只引入少量新概念,主要巩固旧概念的辨别。
  - 限时训练后务必做误因分析,而非单纯比较分数。

---

# 总结

- 五个技巧协同覆盖“学懂—会用—能选—少错”的全流程:示例与自我解释用于构建解题脚本;SOP确保每题的表征与检核到位;检索卡片稳固公式与前提的可提取记忆;错题闭环将失误转化为可执行的防错机制;交错与小测在混合情境中锻炼选择与时间管理。
- 执行要点:以60分钟训练单元为基本粒度,配合10–15分钟的碎片检索复习;每周固定安排混合题与小测,并用周回顾将问题闭环到下周训练计划。持续两到三周即可观察到正确率、用时与自信度的同步提升。

示例2

# 学习主题概述
- 需求摘要:目标为“考研线代”,输出4条高质量、可落地的学习技巧,并重点说明每条技巧的任务执行过程。
- 核心知识块:
  - 计算类:行列式与初等变换、矩阵与逆、秩与线性方程组、特征值/特征向量、相似与对角化、二次型(配方法、正定性判据)。
  - 概念与定理:线性相关/无关、向量空间与维数、秩不等式、Cayley–Hamilton、正交与标准正交基(少量)。
- 常见难点与认知负荷来源:
  - 抽象性强(空间、相似、对角化)→ 概念边界与适用条件易混淆。
  - 计算量大、步骤长 → 易错点多,工作记忆负荷高。
  - 题型综合性强 → 跨模块迁移困难(如“秩—特征—二次型”联动)。
  - 易遗忘公式/判据 → 回忆线索不足,检索失败。
- 学习策略总纲:用“知识网—例题闭环—算法模板—模考复盘”四步,兼顾理解、检索、速度与策略。

---

## 技巧1:三位一体卡片系统(概念-定理-方法)+ 间隔重复
- 原理(科学依据):
  - 检索练习与间隔重复可显著提升长期记忆与迁移(Spacing & Retrieval Practice)。
  - 双编码与结构化卡片降低内在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
- 具体步骤(任务执行过程):
  1) 搭建主题索引(一次性,60分钟)
     - 目录:行列式|秩与线性方程组|特征/相似/对角化|二次型。
     - 每个主题列出必知卡片清单(约30–50张)。
  2) 制作“三位一体”卡片(每日30分钟,持续)
     - 概念卡:定义+反例+等价刻画(如“可对角化⇔存在n个线性无关特征向量”)。
     - 定理卡:条件-结论-反例-一行证明思路(如C-H定理:A满足其特征多项式)。
     - 方法卡(最关键):何时用(触发词)-步骤-常见坑-最短替代路线(如对角化:判别→构造P、D→验证)。
  3) 间隔复习(15分钟/天)
     - 节奏:新卡1天/3天/7天/14天循环;旧卡错题优先。
     - 复习方式:遮盖答案→口头或草稿纸检索→只看必要提示。
  4) 概念可视化(每周2次,每次15分钟)
     - 用小图或矩阵动作直觉化:拉伸/旋转/投影,帮助理解相似与对角化本质。
- 注意事项:
  - 卡片要“短而精”:每张只考一个判断或一个步骤,避免一题多考。
  - 方法卡必须写“触发词”(例如“特征多项式”“主子式”“秩=未知数个数?”)以强化题目识别。
- 预期效果:
  - 2周后概念检索速度提升,定理适用条件错误显著减少;遇题能快速匹配“触发词→方法卡”。

---

## 技巧2:例题-变式-自解释闭环(从会看到会做)
- 原理(科学依据):
  - 示范例题+主动练习优于单纯刷题(Worked Example Effect)。
  - 自解释促进结构化理解与迁移(Self-Explanation)。
- 具体步骤(任务执行过程)(一次闭环60–75分钟/组):
  1) 选一组典型题(5–8题,覆盖单一考点,如“特征与对角化”)
  2) 第一轮:拆解示范(25分钟)
     - 标注:考点、触发词、关键步骤(如“特征多项式→代/几何重数→判定对角化”)。
     - 写“替代思路”1条(如用秩与最小多项式判定),训练灵活度。
  3) 第二轮:两类变式(各10–12分钟)
     - 数据变式A:换矩阵元素但结构不变,训练计算稳健性。
     - 问法变式B:由“求特征值”改为“判相似/对角化/正定性”,训练迁移。
  4) 第三轮:自解释与压缩(10分钟)
     - 用自己的话回答:每步为什么合法?必要条件是什么?有没有更短路径?
     - 产出“1页速记”:触发词→判定树→最短步骤。
  5) 第四轮:限时复做原题(5–8分钟)
     - 目标:较首轮节省30%步骤或时间。
- 注意事项:
  - 变式B要刻意跨模块(如“特征→二次型正定性”),形成联通图。
  - 把“最费时一步”记录到错题本,安排专项攻克(见技巧4)。
- 预期效果:
  - 从“看懂解答”过渡到“独立完成”,变式正确率与速度同步提升;综合题不再卡在入口。

---

## 技巧3:四大算法模板+限时冲刺(计算自动化)
- 原理(科学依据):
  - 流程化与分步检查降低工作记忆负荷,自动化提升速度并减少失误。
  - 限时训练构建情境特异的取舍策略(Speed-Accuracy Trade-off)。
- 具体步骤(任务执行过程):
  1) 编写“算法模板表”(一次性90分钟,打印或手写一页)
     - 行列式:行变换优先/三角化;交换/倍乘/相加的因子规则;分块行列式常见形式。
     - 秩与逆/方程组:增广矩阵→RREF流程;何时用克拉默(几乎不)、何时放弃。
     - 特征/相似/对角化:char poly→代/几何重数→可对角化判定→构造P、D;相似判据(特征多项式+维数分解)。
     - 二次型:配方法规范流;主子式正定判据;与特征值判定的取舍。
  2) 10天小冲刺(每日30–40分钟)
     - 每天选1主题,做“5题/组”的小集训:3题基础+2题综合。
     - 单题限时:基础6–8分钟,综合10–12分钟;超过限时立即标记“瓶颈步骤”。
  3) 瓶颈修复(每次练后5–10分钟)
     - 为易错步骤写“微卡片”:触发词、1条检查语句、1个对照反例。
     - 下次练习前先做“3题微热身”,只针对该步骤。
- 注意事项:
  - 模板不是死背:每次练习都问“是否有更短路径”(如用秩或相似不变量绕开长算)。
  - 见到“对角化”先判定,再计算;见到“二次型”先判正定性,再规范化。
- 预期效果:
  - 7–10天后基础计算题时间下降30–40%,综合题从“算不完”变为“做得完且可检查”。

---

## 技巧4:2+1循环周计划 + 模考复盘与错题账本
- 原理(科学依据):
  - 交错学习与定期回顾提高迁移与保持(Interleaving & Spaced Review)。
  - 目标化练习与反馈闭环是高效改进的关键(Deliberate Practice)。
- 具体步骤(任务执行过程):
  1) 周节奏(至少连续4周)
     - 两天新学(2):按技巧1/2/3推进当周主题与练习。
     - 一天复盘(1):整合卡片、回做错题、完成一次小模考片段(40–60分钟)。
  2) 整套真题演练(每周1次,80–120分钟)
     - 战术:先做送分题(线方/行列式/基础特征),再中等题,最后综合;每题设硬性止损。
     - 标注“时间占比与得分率”两条数据,下次模考调整作答顺序。
  3) 错题账本(当日立账,周复三次)
     - 结构:题目缩略图→错误类型(粗心/方法缺陷/概念误用)→触发词→修复链接(卡片或模板)。
     - 复做节奏:T+1、T+7、T+21天;每次复做限时,直至“步骤无停顿”。
  4) 周末盘点(20分钟)
     - 更新“最弱环节Top3”与“下周优先级”;把新出现的触发词补入卡片库。
- 注意事项:
  - 模考后必须有量化反馈(时间与分数拆解),否则提升不稳定。
  - 错题只留“代表性样本”,避免账本膨胀;同类错题合并为一条“通病条目”。
- 预期效果:
  - 2–4周后分数波动减小、时间分配更稳;错题复现率显著下降,综合题命中思路更快。

---

# 总结
- 以上四个技巧从“记忆与理解(技巧1)—迁移与策略(技巧2)—计算自动化(技巧3)—考场节奏与复盘(技巧4)”构成闭环。
- 执行要点:每天保持卡片检索与小练习,按周进行交错复盘与模考;所有错误与瓶颈都要沉淀为“触发词→步骤→检查”的微卡片或模板。
- 预期整体效果:概念检索更快、步骤更稳、选择方法更准、考场更从容,线代分数与稳定性同步提升。

示例3

# 学习主题概述:数据分析的任务化学习

- 核心要点:
  - 问题定义与指标操作化:把模糊的业务问题转成可测量的指标与分析问题
  - 数据获取与清洗:建立稳定的数据入口与可重复的清洗流程
  - 探索性分析与假设验证:构建假设、设计检查、迭代验证
  - 可视化与沟通:受众导向的故事化呈现,确保结论可被理解与执行
  - 可重复性与复盘:项目结构化、版本控制、记录决策,形成经验库
- 常见难点:
  - 工具先行导致偏离问题本质、指标定义不清、清洗步骤不可复现、验证不足导致结论不稳、报告缺少可执行建议
- 学习重点:
  - 用任务拆解降低认知负荷,用可重复流程提高效率,用验证与沟通闭环确保结果可信与可用

## 技巧1:问题到任务的四步框架(Q→M→D→P)

- 原理:
  - 认知负荷理论: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小任务,减少工作记忆占用
  - 目标导向学习:明确决策与成功标准,使练习更聚焦
  - 心智模型搭建:问题→指标→数据→计划的稳定框架降低走弯路概率
- 具体步骤:
  1. 明确决策问题(Q):写一句话问题陈述“我们需要决定 X,因为 Y 的目标是 Z”
  2. 指标操作化(M):定义主要 KPI 与2–3个辅助指标,写清计算公式、时间窗口、分组维度
  3. 列出假设与分析问题(D):用“若…则…”列出关键假设;对应出要验证的分析问题(如差异、相关、趋势、因果)
  4. 数据需求与范围(D):数据源、时间范围、关键字段、过滤条件、样本量/抽样策略
  5. 任务清单与时间盒(P):按序列出清洗→EDA→验证→可视化→结论与建议,每个任务配交付物(如图表/表格/备注)
  6. 成功标准:定义判断完成的可验证标准(如“KPI趋势图+显著性检验+三条可执行建议”)
  7. 复盘记录:每次任务结束用3个问题复盘——“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下一步是什么”
- 注意事项与预期效果:
  - 注意避免一开始就跳到工具或模型;先把问题与指标写清
  - 预期效果:减少返工、使分析路径清晰可追踪,提升任务完成率与结论质量

## 技巧2:可重复分析管道(从空文件夹到一键生成)

- 原理:
  - 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把流程标准化,让大脑专注于判断与解释
  - 刻意练习与自动化:持续在同一结构中练习,加速从“会做”到“稳做”
  - 检索练习:统一项目结构便于快速定位与复用
- 具体步骤:
  1. 项目骨架:
     - 目录:data/raw、data/processed、notebooks、src、reports、docs
     - 环境:固定依赖版本(如requirements.txt/renv),设置随机种子
  2. 数据入口:
     - data_contract(数据字典):字段名、类型、缺失策略、业务含义
     - 读取脚本(src/load_data.py),仅负责加载与基本检查(行数、主键唯一)
  3. 清洗与特征:
     - 独立清洗脚本(src/clean.py),函数化每一步(去重、缺失填补、异常裁剪)
     - 为关键步骤写最小单元测试(如主键唯一、取值范围)
  4. 探索与问题驱动 Notebook:
     - notebooks/eda.ipynb 以问题清单为目录(差异、相关、趋势)
     - 每个图表必须有“发现+影响”两行注释
  5. 验证与输出:
     - src/validate.py 放置一致性检查(三角交叉、分段对比)
     - reports/summary.md 自动生成核心结论与建议的模板
  6. 一键运行:
     - 简单运行脚本(run.sh 或 Makefile),顺序:load→clean→eda→validate→report
     - 每次运行输出日志(时间、数据版本、参数)
- 注意事项与预期效果:
  - 注意避免过度工程:先保证“能跑通、可复现”,再逐步优化
  - 预期效果:降低错误率与切换成本,显著缩短从问题到结果的周期

## 技巧3:验证-沟通闭环(四类检查与故事板迭代)

- 原理:
  - 测试增强学习:通过主动验证与反例搜索提升理解与稳健性
  - 双编码与信号效应:图文并茂、突出关键信息提升受众理解
  - 元认知:在验证与沟通中暴露思维漏洞并及时修正
- 具体步骤:
  1. 验证计划四类检查:
     - 常识/一致性(sanity):总量守恒、主键唯一、分布合理
     - 结构/分组:分群对比(新老用户、地区),观察模式是否一致
     - 稳健性/敏感性:参数更改、时间窗口变动、不同抽样方法是否结论稳定
     - 外部/三角验证:与外部数据或独立方法交叉核对
  2. 假设驱动迭代:
     - 每个结论配对应假设与证据(图表/检验),并记录局限与替代解释
     - 建立“错误日志”:错误类型、原因、修复动作,复盘时回顾
  3. 故事板与受众对齐:
     - 受众画像:决策者/运营/技术各要什么
     - 一页总结(Headline→3个证据图→建议与影响),每张图只表达一个信息点
     - 标注:关键数字加注释、基准线、区间/不确定性
  4. 反馈闭环:
     - 小范围演练获取反馈→标记不清点→修订图表与用词
     - 将反馈归档到 docs/feedback.md,更新模板
- 注意事项与预期效果:
  - 注意区分相关与因果,避免 p-hacking;所有分析选择与阈值需记录
  - 预期效果:结论更可信、沟通更高效,推动建议落地并提升学习者的判断力

# 总结

- 三个技巧相互协同:用“Q→M→D→P”把模糊问题转成可执行任务;用可重复管道确保每次分析稳、准、快;用验证-沟通闭环让结论可靠、表达到位。持续在同一框架下练习与复盘,你会从“能完成一次分析”走向“稳定交付可用的分析”,学习效率与任务执行质量同步提升。

适用用户

初高中生备考者

按科目与分值权重生成周计划,明确每日练习与错题复盘,三周内完成薄弱模块突破。

大学生与考研党

围绕课程大纲与真题,自动拆解知识点,制定间隔复习节奏与模拟演练安排,提高过线与提分效率。

职场技能提升者

以“30天技能跃迁”为目标,输出项目化练习清单与里程碑,兼顾下班后碎片时间的有效训练。

程序员与数据从业者

根据技术栈与面试目标,生成刷题与实战搭配方案,设置每日代码量与复盘节点,强化问题解决力。

设计师与内容创作者

制定灵感采集—临摹—重构的迭代路径,配套打卡节奏与作品评价标准,加速作品集质量提升。

培训机构讲师/企业内训负责人

快速搭建课程的学习任务书与练习标准,给学员明确操作步骤与自测表,提升完课率与实战转化。

自学者与终身学习者

在不确定目标下先做方向评估,生成试探性微项目与反馈闭环,降低试错成本并形成持续动力。

家长/辅导老师

为孩子制定可执行的晚自习安排与周末复盘清单,避免陪读内耗,用数据化检查点跟踪进展。

解决的问题

把 AI 变成你的专属学习顾问,在任何学习主题下,迅速产出个性化、可执行的学习技巧清单,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如何验证效果”的核心问题。通过目标拆解与难点诊断,提供基于认知科学的实用方法与明确步骤,让你在更少试错的情况下稳步提升。首次试用即可拿到结构清晰的行动方案,持续使用则形成可复盘、可优化的学习闭环,帮助你更快见到成果并愿意长期付费使用。

特征总结

按主题与技巧数量一键生成学习方案,自动匹配难点与优先级,告别盲目刷题。
基于认知规律设计记忆与练习策略,涵盖间隔复习、主动回忆,显著降低遗忘。
分步拆解学习任务,给出原理说明与操作步骤,确保每次练习都有清晰起点与收尾。
自动生成可执行时间表与练习节奏,合理分配精力峰值与休息,维持长期稳定输出。
按学科与技能场景灵活适配,从高中物理到编程面试,一套提示即可切换方法论。
提供实践清单与自测标准,结果可验证可复盘,帮助快速定位瓶颈并持续改进。
输出结构化且易读的技巧清单,支持一键复制到笔记或任务管理工具,立即上手。
避免空话与鸡汤式建议,每条技巧都包含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直击学习痛点。
无需额外背景输入,即可获得针对性强的方案,新手亦能快速建立系统化学习节奏。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30 积分
请先免费试用,确保满足您的需求。
购买后,将不支持退款。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551 tokens
- 2 个可调节参数
{ 学习主题 } { 技巧数量 }
自动加入"我的提示词库"
- 获得提示词优化器支持
- 版本化管理支持
获得社区共享的应用案例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
摄影
免费 原价:20 限时
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