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场布局规划师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Oct 30,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农业规划场景设计,能够根据用户提供的土地信息、种植需求和耕作目标,生成科学合理的农场布局方案。通过多维度分析和逐步优化,确保布局方案兼顾土地利用效率、作物生长需求和可持续农业实践。亮点包括:基于地形特征的智能分区规划、作物轮作与间作策略建议、灌溉系统优化配置、以及经济效益与生态平衡的双重考量,帮助用户实现农场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农场布局总览

  • 总体布局描述和主要特征

    • 总面积20亩,平坦,水田与旱地混合,面向高产高效、有机转换和社区团购直销。
    • 空间分配(面积可在±10%范围内微调以适配现场水源与进出道路):
      • 种植区合计18.5亩
        • 水田区:11.0亩(双季稻+冬季紫云英绿肥)
        • 旱地区:7.5亩(叶菜与根菜轮作:油麦菜、生菜、胡萝卜、白萝卜)
      • 基础设施区:1.0亩
        • 蓄水生态塘约0.5亩(深3米,容积约1000 m³)
        • 育苗温室+分选打包与小型冷藏+有机堆肥场约0.5亩
      • 道路与生态缓冲带:0.5亩(环形主路与田间机巷、花带/草带)
    • 平面逻辑:外围4米环形主路,内部2.5–3米机巷直达各田块;水田区布设在低程、近水口位置,旱地区置于相对高程和排水便利处;生态塘设在最低点便于尾水回收与沉淀。
  • 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 水田区执行“两熟稻+冬季绿肥”复合轮作,年作物指数>200%。
    • 旱地区采用“叶菜+根菜多茬接力”,年作物指数可达250–300%(叶菜2–3茬/年+根菜1–2茬/年)。
    • 基础设施压占控制在5%以内,配套道路与生态缓冲带总计不超过2.5%,保持>92%可耕率。
    • 通过分区配水、尾水回收和微灌,实现全场节水≥20%。

分区详细规划

种植区布局

  • 水田区(11亩,划分为3个田块,每块约3.6–3.7亩)

    • 轮作与季节安排(以华中-华南温湿区为例,具体日期按当地积温微调):
      • 11–翌年3月:紫云英绿肥(全覆盖水田区)
      • 3–7月:早稻(移栽)
      • 7–11月:晚稻(移栽)
    • 品种与栽培要点:
      • 稻作:优选当地审定的优质、抗病、适合有机的双季稻品种;实施SRI稻作法或稀植机械插秧以提质节水。
      • 紫云英:10–11月直播,入冬前保苗,翌年3月盛花期翻压还田。
  • 旱地区(7.5亩,划分为3个田块,每块约2.5亩,1.2米高畦+0.3米人行沟)

    • 轮作与季节安排(示例):
      • 春(2–4月):油麦菜(1茬)+生菜(1茬)错峰
      • 夏(5–6月):叶菜耐热品种小窗口或短期休耕覆盖(秸秆/生物可降解地膜),避高温病害峰值
      • 秋(9–11月):胡萝卜(长季)+白萝卜(中短季)分区
      • 冬(12–1月):生菜(耐寒品种)或覆盖护土
    • 田块功能分工(便于直销配货):
      • A区(2.5亩):油麦菜—生菜快速茬
      • B区(2.5亩):胡萝卜主产+间作生菜(早期)
      • C区(2.5亩):白萝卜主产+油麦菜补供(后期)
  • 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

    • 水稻(有机+SRI优先;若机械插秧则稍密):
      • SRI:25×25 cm,单本移栽,浅插,早分蘖;每亩秧苗约1.2–1.5万株
      • 机械插秧:30×18 cm,2本/穴;每亩秧苗约2.5–3万株
    • 紫云英:直播播量建议1.5–2.5 kg/亩(按当地推荐调整),沟播或撒播,覆土1–2 cm
    • 油麦菜:穴距30×30 cm,每亩9000–12000株;采收前1–2次追施有机液态肥(合规)或沤制堆肥提取液
    • 生菜(散叶型):25×25 cm,每亩10000–13000株;套防虫网减农药风险
    • 胡萝卜:畦面行距22–25 cm、株距6–8 cm;每亩用种1.0–1.5 kg,精量条播;中耕1–2次疏苗定苗
    • 白萝卜:行距35–40 cm、株距18–22 cm;每亩播量0.4–0.6 kg,及时疏苗与覆草保水

基础设施规划

  • 灌溉系统布置
    • 水田区:
      • 田间激光平地+坚固田埂,田块四角设进排水井及量水管(AWD水位管)
      • 实施“间歇灌溉(AWD)”:返青至分蘖期浅灌,分蘖至拔节期间歇落干至见裂再灌,抽穗灌浆期保持薄水;节水20–30%,稳产增效
      • 主干渠—支渠—闸阀分区控制,尾水回流至生态塘沉淀再利用
    • 旱地区:
      • 滴灌为主:主干PE管沿机巷敷设,支管入畦,滴头2 L/h、30 cm间距;叠加秸秆或生物降解地膜覆盖降蒸发
      • 配土壤水分与EC监测,按阈值灌溉;过滤+定期冲洗防堵
    • 蓄水生态塘:
      • 0.5亩、深3 m,容积约1000 m³;兼具尾水沉淀、雨洪调蓄与生物多样性
      • 进出水设拦污与曝气,岸线缓坡+挺水植物带(香蒲、芦苇)净化
  • 道路和仓储设施
    • 道路:4 m环形主路(满足皮卡/中小型拖拉机对向),3 m田间机巷直达每田块;转角加固,雨季不泥泞
    • 育苗温室:塑料薄膜连栋或单体2–3栋,合计150–200 m²,配遮阳与防虫网
    • 分选打包区:硬化地面120–150 m²,设清洗台、分级台、不锈钢周转;冷藏库25–40 m²(2–4℃,相对湿度85–95%),满足团购前夜预冷
    • 有机堆肥场:60–80 m²,三槽堆肥+覆盖防雨;处理稻草、蔬菜残体与合规畜禽粪(经高温腐熟)

生态保护措施

  • 水土保持设计
    • 全场≥5%的田边缓冲带(草花带+生物滤带),拦截泥沙与农事流失
    • 田埂加固+覆盖草皮或种植三叶草,减少边坡侵蚀
    • 雨季分区导排与生态塘调蓄,避免径流直排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花带配置:田缘条带种植万寿菊、波斯菊、野胡萝卜等吸引天敌昆虫
    • 设置鸟桩与小型栖息地(枯木堆/石堆),提升生态稳定性
    • 禁用化学农药与高残留物,实施诱虫灯、性诱剂、黄蓝板与防虫网的综合防治

实施建议

  • 分阶段实施计划

    • 第0–3个月(准备期)
      • 土壤检测(pH、有机质、速效NPK、微量元素);必要时用石灰或改良剂(有机合规)调pH
      • 完成田间激光平地、修筑田埂与机巷;建设生态塘与主干渠/滴灌系统
      • 建成育苗温室、打包区与冷库;布设监测(土壤水分、气象)
      • 有机转换备案与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投入品、清单、记录)
    • 第4–12个月(转换年1)
      • 水田:冬季全覆盖紫云英,春翻压后栽插早稻;执行AWD与机械除草(手推或插秧机配除草轮)
      • 旱地:春叶菜两茬+秋根菜,严控病虫害,施用腐熟堆肥与有机认证投入品
      • 建立直销流程:每周两次采收—分级—预冷—团购自提/冷链末端配送
    • 第13–24个月(转换年2)
      • 稳定双季稻产量与品质;紫云英生物量提升至稳定水平
      • 旱地形成“叶菜快周转+根菜保产量”的稳定节律;微灌策略按数据优化
      • 有机认证现场检查与文件完善;品牌与会员制直销(CSA)落地
  • 预期效益分析

    • 产量(保守区间,转换期略低,认证后稳定)
      • 水田(11亩):早稻400–450 kg/亩,晚稻450–500 kg/亩;年合计约850–950 kg/亩,全年总产约9.4–10.5吨
      • 旱地(7.5亩):
        • 油麦菜/生菜:单茬1.2–2.0吨/亩,年2茬
        • 胡萝卜:2.0–3.0吨/亩(秋季)
        • 白萝卜:3.0–4.0吨/亩(秋冬)
        • 全年合计蔬菜总产约50–70吨(取决于茬口与天气)
    • 水资源
      • 基线用水:双季稻约14,000–16,000 m³/年(11亩),蔬菜滴灌约1,200–1,800 m³/年(7.5亩)
      • 节水:AWD与精准配水可在水田区节水25%(约3,500–4,000 m³/年);滴灌比漫灌节水30–40%(约400–700 m³/年)
      • 全场节水可达到≥20%目标(约4,000 m³/年)
    • 经济性(示例价,需按当地行情调整)
      • 有机稻谷6–9元/kg;蔬菜(叶菜3–6元/kg、根菜2–4元/kg)
      • 以社区团购与CSA菜篮为主:每周200–300份(5–8 kg/份),年销售峰值对应蔬菜产量与冷库能力配置
      • 成本优化:机械化插秧与除草、微灌降低人工与水费;自制堆肥降低外购肥成本
    • 可持续性
      • 紫云英贡献氮素并提升土壤有机质,预计2年内土壤有机质提升0.3–0.6个百分点(因地而异)
      • 化学投入减至零(合规生物制剂/矿物源除外),生态塘与花带增强生物防控,降低环境风险

附加管理要点(有机与直销支持)

  • 病虫草综合防治:轮作+抗病品种+诱捕与防虫网+机械除草;必要时使用通过有机认证的生物农药(Bt、苏云金杆菌等)与矿物源制剂(符合当地法规)。
  • 养分管理:秸秆还田+紫云英翻压(可提供早稻30–60%的氮需求)+腐熟堆肥(蔬菜每茬底施1000–1500 kg/亩,稻作300–600 kg/亩),顶部根据土壤与作物生长用有机液态肥微量追施。
  • 品质与品牌:分级标准、可追溯标签、会员预售与采收期公告,确保团购稳定性。
  • 风险与应急:极端降雨时启用分区导排与塘库调蓄;高温期叶菜适当遮阳网与早晚灌溉;冷库维持预冷能力以保障供应链。

备注

  • 以上密度、茬口与用水为通用技术参数,需结合当地气候(如华中/华南/华东的差异)、水源条件和认证标准微调。
  • 严格遵守当地农业与环保法规,确保有机转换投入品合规与记录完整。

农场布局总览

  • 总体布局描述和主要特征

    • 总面积约80亩(约5.33公顷),地形由缓坡果园区与近沟渠的冲积平地组成。规划采用“生产-休闲-生态”三位一体的分区结构,既保证主产区高效生产,又打造四季采摘与生态教育的游园动线。
    • 空间组织遵循“高处控水、低处蓄水”的原则:缓坡果园区进行等高线布设与水土保持,平地设置调蓄塘、湿地与洗选包装等设施;沿沟渠设置10米宽生态缓冲带,兼顾过滤径流与观景步道。
    • 游客采摘动线设计为季节化三条闭环线路(春草莓-夏葡萄-冬柑橘),与生产交通分离,动静分区,避免冲突。
  • 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 分区与面积(合计80亩):
      • 缓坡果园区:50亩(晚熟柑橘24亩、葡萄18亩、香草与花带5亩、步道与操作2亩、观景休憩1亩)
      • 冲积平地区:22亩(草莓8亩、四季豆6亩、香草花园1.5亩、集散广场1亩、苗圃/温室1亩、洗选/冷藏1亩、道路/停车2亩、亲水教育湿地1.5亩)
      • 水利与生态基础设施区:8亩(调蓄塘2亩、生物滞留沟与沉砂池1亩、堆肥与资源循环0.5亩、泵房/光伏0.5亩、防风林带与生境修复2亩、环形主干道与消防通道2亩)
    • 生产与观光兼容度高:主要采摘区(草莓、葡萄、柑橘)占50亩,配套设施与生态区占30亩,动线长度约3.5公里,覆盖主要作物区且不穿越作业主干道。
    • 预计综合产能(保守估计,具体以当地品种与管理水平为准):
      • 葡萄:约1.5吨/亩×18亩≈27吨/年
      • 晚熟柑橘:约1.8吨/亩×24亩≈43吨/年
      • 草莓:约1.2吨/亩×8亩≈9.6吨/年(隧道延长采期)
      • 四季豆:约0.8吨/亩/季×2季×6亩≈9.6吨/年
      • 香草(薄荷/迷迭香):约0.4吨/亩×3.5亩≈1.4吨/年(鲜重)
    • 土地利用优化要点:坡地果树行间套作低矮花带与地被作物,提高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与游览观赏性;平地高垄作物提升采摘效率与管理便利,集散区与冷链靠近平地道路与水源,减少搬运成本。

分区详细规划

种植区布局

  • 各作物种植区域划分

    • 晚熟柑橘(缓坡中下部24亩)
      • 布设等高线梯带,行向与等高线平行以拦蓄雨水;坡脚接生态缓冲带。
      • 与防风林带(北西侧)形成“风影区”,降低冬季寒风与霜冻风险。
    • 葡萄(缓坡上部与中部18亩)
      • 观光长廊(4亩):设棚架(拱棚或廊架)形成步道廊,适合游客采摘。
      • 商品生产棚架(14亩):Y字或V字架,行向南北,利于光照与通风。
    • 草莓(冲积平地8亩)
      • 高垄双行,部分设中小型拱棚/连栋简易隧道,延长采期。
    • 四季豆(冲积平地6亩)
      • 网式立架或A字架,分两块3亩地轮作,错期播种确保连续采收。
    • 香草(薄荷、迷迭香)
      • 设施花园(1.5亩,平地):展示型与互动采摘结合。
      • 带状混播(2亩,坡地与道路边):迷迭香作骨干灌木,薄荷控根栽植(半封闭花池或根阻隔带),兼具防蚀与引蜂功能。
    • 授粉与花带(3亩)
      • 沿主步道与地块边界布置季节性花带(如鼠尾草、金盏菊、百日草、白三叶、荞麦),提升连续开花与授粉服务。
  • 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

    • 晚熟柑橘:4.0m×3.0m,约55株/亩,共约1320株;树盘直径1.5m覆草或生草。
    • 葡萄:
      • 观光长廊区:棚架行距3.0m、株距1.8m,约123株/亩,留长穗型品种与美观布局。
      • 商品区:行距2.5m、株距1.5m,约178株/亩,共约18亩≈3200株;疏穗控产优质化。
    • 草莓:高垄宽1.2m(含行间),双行种植,株距30cm,约5000株/亩;覆膜+滴灌。
    • 四季豆:行距0.6m、株距0.25m,2-3株/穴,搭架高1.8-2.2m;分批播种(每3-4周一批)。
    • 香草:
      • 迷迭香:0.6m×0.6m,约180-200株/亩,修剪成形兼观赏。
      • 薄荷:0.3m×0.3m,采用根域限制(防扩散),分区采割。

基础设施规划

  • 灌溉系统布置(低压喷灌/滴灌)

    • 水源系统:利用近沟渠设置取水口(粗滤+拦污栅)→沉砂池→调蓄塘(2亩)→泵房(含砂滤/叠片过滤、施肥机、压力调节)。
    • 管网结构:环形主干管(HDPE DN75-90),分区支管(DN40-63),支线滴灌/微喷(DN16-25);工作压力0.15-0.35MPa。
    • 分区灌溉配置:
      • 柑橘:树下微喷(每株1-2个微喷头,35-70 L/h),套施滴灌环线;灌溉与施肥分区阀控制。
      • 葡萄:滴灌为主(每株2-4L/h×2出水口),观光廊架区在步道侧配低压微喷用于降尘/游客体验性喷雾(限时,防病为要)。
      • 草莓:床顶滴灌带(20-30cm出水间距),湿度精准控制,减少灰霉风险。
      • 四季豆:滴灌或低压微喷带,播后出苗期以微喷促齐苗,盛花期改滴灌降湿。
    • 施肥与水肥一体化:
      • 主站配置文丘里或电控施肥机,分区定量施肥;雨季停肥防流失。
      • 设置土壤水分与EC监测点(每作物区2-3个),按阈值灌溉。
    • 能源与控制:建议光伏-变频泵结合(20-30kW),加压能力满足同时开2-3个灌溉区;远程电磁阀与简易自动化定时控制。
  • 道路和仓储设施

    • 道路系统:
      • 主环线道路:6m宽,连通各区与出入口,兼消防与物资运输。
      • 生产支道:3.5-4.0m宽,沿果园等高线布置,减少坡面径流。
      • 游客步道:2.0m宽防滑路面,主要采摘环线总长约3.5km;与生产支道通过绿篱或花带物理分隔。
    • 仓储与加工:
      • 洗选包装间(1亩):近平地与停车区,配置分选台、简易冷藏(10-20吨)、清洗用水二次供水。
      • 冷链与临时周转:移动冷库或冷藏库,温区分离(草莓0-2℃、葡萄-0~1℃、柑橘4-8℃)。
      • 苗圃/育苗温室(1亩):育苗台、喷淋/雾化系统、遮阳网。
    • 停车与集散:
      • 停车区2亩(碎石透水铺装),游客集散广场1亩(遮阳、洗手、引导牌)。

生态保护措施

  • 水土保持设计
    • 坡地果园等高线植草带(白三叶/羊茅),树盘外生草管理,雨季留草高度12-15cm;坡脚设拦水埂与溢流口导入生物滞留沟。
    • 田间排水:草沟-沉砂池-湿地-调蓄塘的串联系统,减少泥沙与养分外排。
    • 路面透水化与截水边沟,主环线每200-300m设置泄水口至草沟。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沿沟渠10m生态缓冲带(本地乔灌与湿生植物,如香樟/朴树/榉树、芦苇/香蒲),禁止施药与化肥,作为自然教育区。
    • 防风林带2亩(北西侧):乔木+灌木复层布局,减少风害与蒸散。
    • 授粉与天敌栖息地:花带+昆虫旅馆+小型水面,全年提供花粉与水源;减少农药依赖。

实施建议

  • 分阶段实施计划

    • 第0阶段(1-2个月):详细测绘与土壤-水质检测(pH、有机质、养分、重金属、微生物;水中悬浮物与EC);优化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生育期与抗病性)。
    • 第1阶段(2-3个月):土方与水利工程(调蓄塘、滞留沟、沉砂池)、主环线道路与主干管铺设、泵房与过滤系统安装。
    • 第2阶段(2-4个月):果园整地、梯带与植草带、葡萄棚架与柑橘定植;平地高垄与隧道框架搭建;滴灌/微喷支线安装与测试。
    • 第3阶段(1-2个月):仓储洗选、冷链、苗圃温室、游客集散区与步道、标识系统完善;生态缓冲带与防风林种植。
    • 第4阶段(持续):水肥一体化与传感器标定、IPM体系运行与评估、游客安全与服务优化(护栏、救生设施、应急预案)。
  • 预期效益分析

    • 经济效益:连续开花与采果的季节动线提升客流与复购率;水肥精确供应降低投入(节水20-30%、肥料节约15-25%);采后冷链减少损耗(降损3-8%)。
    • 运营效率:环形道路与分区管网减少调度时间;生产与游客分流降低安全风险与作业干扰。
    • 可持续性:生态缓冲与水土保持减少面源污染;花带+天敌栖息地支撑IPM,农药用量可望降低30%以上;生草与覆草提高土壤有机质与持水能力。
  • 连续开花结果与采摘动线优化(示例)

    • 春(3-5月):草莓主采摘、柑橘开花、迷迭香/花带盛花;“春趣草莓线”(平地环线→香草花园→亲水湿地)。
    • 夏(6-8月):葡萄采摘、薄荷旺盛、四季豆首季采收;“夏色葡萄长廊线”(坡地葡萄廊架→观景休憩点→香草带)。
    • 秋(9-10月):四季豆二季采收、花带持续;“田园丰收线”(豆区→香草展示→农事体验)。
    • 冬(11-2月):晚熟柑橘采摘与节庆活动;“暖阳柑橘线”(缓坡向阳面→防风林带→热饮休憩区)。
    • 注:草莓选日中性或秋延迟品种、葡萄选择错熟期品种、柑橘选晚熟耐贮系列,具体由当地气候与市场确定。
  • 病虫综合治理(IPM框架)

    • 监测与阈值:每区设诱捕与巡检路线,每周记录病虫密度与病斑;达到阈值再干预。
    • 栽培与卫生:合理密植与修剪(葡萄控冠、柑橘通风透光)、地面干燥管理(滴灌优先)、清除病残体与落果。
    • 生物与物理防治:
      • 葡萄:灰霉与霜霉防控用生防制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结合疏穗与通风;性诱剂/信息素干扰虫害。
      • 柑橘:防控木虱等,设置黄板、释放天敌(依当地许可,如“Tamarixia radiata”)与矿物油覆盖;防疫隔离与无病苗。
      • 草莓:覆膜、控湿、防滴溅;灰霉风险期使用生防+通风管理;引入熊蜂/蜜蜂辅助授粉(注意游客安全与蜂群隔离)。
      • 四季豆:轮作与秸秆还田,黄板与防虫网;根腐高发区播前土壤改良与生物菌剂。
    • 化学药剂(仅在阈值超标且合规时):选择低毒、选择性强且登记适用的药剂,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避免在生态缓冲带与游客开放时段施药;建立施药记录与风险告知。
  • 关键注意事项

    • 品种与气候适配:在温暖亚热带/暖温带地区上述作物适性较好;若存在严寒或高温极端事件,需配套防霜(防霜风机、微喷增温、覆盖)或遮阳降温(防晒网、雾化)。
    • 水资源与环保:确保取水许可与尾水处理达标;严禁在缓冲带施药与施肥;使用可降解或可循环材料(滴灌带与棚膜规范回收)。
    • 游客安全:水域设护栏与救生圈,坡地步道防滑与夜间照明,明确生产区与游览区边界标识。

该布局方案在保证科学可行与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最大化了土地的生产效益与生态旅游体验,支持四季采摘、低压节水灌溉与IPM的可持续农业实践。实际实施前请结合当地气候、土壤与水质检测结果微调品种与密度参数。

农场布局总览

  • 总体布局描述和主要特征
    • 规模与地块:总面积150亩(约10公顷),河谷台地分三块(按高程由高到低为A/B/C地块),场内有老井两口,建议分别改造为两套独立泵房并可通过环形主管互为备用。
    • 作物与分区:以“玉米—大豆轮作”为主,配置多年生苜蓿区、油葵区,并在田埂设置杨树+灌木的防护林带;沿地块低洼和排水方向设草沟与生态缓冲带。
    • 作业与道路:全场按最长边统一直线AB线规划,尽量实现南北向等行距条播,四周设4.5米主环道,地块内部设3.5米作业道与12–15米机头地,满足大型机械掉头与联合作业。
    • 灌溉:由“分区管灌”升级为“分区滴灌+局部地下滴灌(苜蓿)”,两口井分别服务相邻地块,主管采用HDPE环形管网,区内支管分区电磁阀控制;集中施肥过滤一体化。
    • 防护生态:外围双行杨树(高干速生)+内侧双行固氮/耐旱灌木(沙棘/柠条/胡枝子等),地块与水系交汇处设置5–8米生态缓冲带与沉砂池。
  • 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 生产性用地约93%(140亩),基础设施与生态防护约7%(道路、泵房、阀室、沉砂池、防护林、缓冲带等10亩),在满足机械化与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有效耕作面积。
    • 通过直线大作业带、集中机头地与环形管网布置,减少无效转弯与管网重复,预计田间作业效率提升15–25%。

分区详细规划

种植区布局

  • 地块功能与面积(可根据实际地形微调)
    • A地块(上台地,约65亩):玉米—大豆轮作主区(首年玉米,次年大豆,第三年再玉米),适合直线条播与滴灌带回收。
    • B地块(中台地,约45亩):苜蓿多年生区(3–4年一个轮回),建议采用地下滴灌(SDI)稳定高产、便于多茬收割。
    • C地块(下台地,约30亩):油葵商品种植区(含5亩轮作试验小区,可与轮作区互换,优化轮作结构与病虫草压)。
    • 生态与基础设施(约10亩):四周与主风向侧防护林、草沟与缓冲带、泵房/过滤施肥间、硬化晾晒/打捆与装卸硬地(约400–600平方米)、设备棚(约200平方米)、农化/肥料规范仓(约50平方米防渗)、沉砂池与安全沉降带。
  • 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以机械化与滴灌匹配为原则,具体按当地品种与机具微调)
    • 玉米:行距60 cm,株距25–30 cm,保苗5.0–5.5万株/公顷(约3300–3700株/亩);滴灌带与行平行,滴头间距30 cm,流量2 L/h;机头地12–15 m。
    • 大豆:行距40–45 cm,保苗30–35万株/公顷(约2.0–2.3万株/亩);滴头20–30 cm,2 L/h。
    • 油葵:行距60–70 cm,株距30–35 cm,保苗4.5–5.5万株/公顷(约3000–3700株/亩);滴头30–40 cm,2 L/h。
    • 苜蓿:条播行距15–20 cm,播量18–22 kg/公顷;地下滴灌带埋深20–30 cm,带间距80–100 cm,滴头间距40–50 cm,1.6–2 L/h,利于多年使用与收割通畅。
    • 作业方向:优先南北向直线条播,利于光照均匀和风道通畅;若主风向明显且伴随风蚀,则防护林沿主风向布设,作业行兼顾最长边与排水方向。

基础设施规划

  • 灌溉系统布置(以科学假设为例,落地前需做泵测与水力校核)
    • 水源与泵站
      • 老井2口分别配置变频泵(建议每口设计流量30–40 m³/h,扬程35–45 m),井房含砂石介质过滤+叠片/网式精过滤+施肥罐或文丘里+电磁阀总控+超声流量计。
      • 两井主管以HDPE DN110环形联通,可互为备用;首部设压力表/压力变送器与自动反冲洗。
    • 管网分区
      • 主干管:HDPE DN110环形;各地块支管:DN75–90;分区支管:DN63;毛管(滴灌带/滴灌管)16 mm。
      • 单阀门灌溉分区≤4–6公顷·小时设计流量,保证末端压力0.08–0.12 MPa、压差<10%。
      • 苜蓿区采用永久SDI,年均仅冲洗维护,其他作物用薄壁滴灌带(可回收)。
    • 典型水量平衡(示例,需本地ET0校核)
      • 生育盛期日需水:玉米/大豆/油葵约5–6 mm;苜蓿约6–7 mm。
      • 全场10公顷在6 mm/d下需水≈600 m³/d;两井合计供水能力按70 m³/h运行10小时≈700 m³/d,满足分区轮灌。
    • 辅助设施
      • 末端冲洗阀与集水沟、化学水处理(酸洗/氯冲)制定年度维护计划;压力补偿滴头优先;水肥一体化按“少量多次”原则。
  • 道路和仓储设施
    • 4.5 m环形主路+3.5 m田间支路,压实碎石或渗水混凝土路面;各地块两端机头地12–15 m。
    • 设备棚约200 m²(靠近环路与泵房),硬化装卸与苜蓿打捆暂存硬地400–600 m²,设置排水与沉砂边沟。
    • 农资库50 m²(分区防渗、防雨、防晒),农药专柜与泄漏应急物资齐备;设置洗消点与农机冲洗回收池。

生态保护措施

  • 水土保持设计
    • 地块低位设置草沟—沉砂池—生态缓冲带(5–8 m)串联,暴雨时汇水不入主耕区;边沟种多年生禾草固边。
    • 轻度激光平地或精平,控制0.1–0.2%微坡度,减少积水;严禁破坏性平整。
    • 最小耕作/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或部分覆盖;机车固定走行(CTF)减少重复碾压。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防护林:外侧双行杨树(3×4 m或2.5×4 m)、内侧1–2行灌木(1×2 m),在主风向来风侧优先布置;林带总宽不小于6 m。
    • 授粉带与天敌栖息带:油葵区边缘嵌3–5%混播花带(本地蜜源/食蚜蝇友好种类),减少广谱杀虫剂依赖。
    • 生态缓冲带禁施化肥农药,作为“最后一道过滤”。

实施建议

  • 分阶段实施计划
    • 第1年(基础设施与试运行)
      • 完成测量放线、微地形精平、道路与机头地;两口井泵测与首部系统改造;A地块与C地块安装薄壁滴灌,B地块预埋一部分SDI试验区(≥10亩)。
      • 建立田间AB线与CTF走行,完成防护林第一批栽植(春/秋季)。
      • 土壤基线监测:0–20/20–40 cm养分、有机质、容重、EC/pH;安装简易气象站与2–3处土壤水分探头。
    • 第2年(系统完善与规模化运行)
      • B地块SDI全覆盖;优化分区阀与自动化控制;建立水肥分区配方与作物需水分层阈值。
      • 完成防护林补植与油葵边花带;推行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覆盖;引入覆盖作物(大豆茬后冬黑麦/紫云英等,春翻压或免耕播种)。
    • 第3年(优化与评估)
      • 全场变率施肥(基于土测与产量图);完善碳汇核算与年度报告;根据两年数据微调轮作比例(在油葵与轮作区间适度互换5–10亩)。
  • 预期效益分析
    • 产量与稳定性
      • 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增产8–15%,大豆增产5–10%,油葵增产5–12%,苜蓿干草产量12–16 t/公顷(当地良好管理下可更高)。
      • 机械化直线作业与CTF:作业效率提升15–25%,播种质量和一致性改善,倒伏与重压损失降低。
    • 水肥与成本
      • 灌水利用效率由沟灌的60–70%提升至滴灌的85–95%,节水30–45%;水肥同施可降氮用量10–20%、减少淋洗。
      • 滴灌投资(示意):薄壁滴灌约3000–6000元/公顷/季,SDI一次性投入高但折旧期长(10年以上),整体3–5年内可回收(视当地价格与补贴)。
    • 土壤有机质与碳汇(区间估算,需以基线+年度监测校正)
      • 措施:秸秆还田、苜蓿多年生根系固碳、覆盖作物、减少翻耕、防护林。
      • 预期SOC提升:0.2–0.4个百分点/5年(0–20 cm),对应土壤碳增汇约0.3–0.8 t C/公顷·年(1.1–2.9 t CO2e/公顷·年)。
      • 苜蓿多年生区与覆盖作物可使上限达到≈1.0 t C/公顷·年(≈3.7 t CO2e/公顷·年)。
      • 防护林碳汇:按带状林年均固碳2–6 t CO2e/公顷林地计,折算到全场面积约增汇0.2–0.5 t CO2e/公顷·年。
      • 全场综合碳汇(10公顷):约15–35 t CO2e/年,随管理强度与年景波动。
    • 环境与合规
      • 生态缓冲与沉砂池显著降低面源污染与泥沙外排;农药分区精准用药减少对授粉昆虫影响。
      • 遵守用水许可与农药安全间隔期,化学品仓储防渗达标。

附加技术要点

  • 水肥管理
    • 土壤水分阈值:玉米/油葵于60–80%田间持水量区间调度;大豆开花结荚期严控;苜蓿刈割后及时补水2–3天、浅层促再生。
    • 施肥分配(示意,按土测校正):玉米氮40%底肥+60%随水分次,磷一次性条施/滴灌初期,钾2–3次随水;大豆重视接种与微量元素(B、Mo),油葵适量硼肥;苜蓿以P、K与硫补充为主。
  • 病虫草综合治理(IPM)
    • 轮作打破病虫循环;花带与防护林为天敌提供栖息;优先选用低风险药剂与精准喷幅(12–18 m喷幅、风送定向)。
    • 苜蓿注意夜蛾类、潜叶蝇,收割窗口与监测结合减少化学防治。
  • 设备与自动化
    • 首部设压力、流量与EC/pH在线监测;分区流量计便于计量与漏失诊断。
    • 可选择电磁阀+定时器/简易控制器,逐步升级至土壤水分闭环控制。
  • 安全与运维
    • 年度滴灌酸洗/氯冲、末端冲洗;井房电气防雷与防淹;化肥溶解池与背压防止倒流。
    • 防护林前3年加强灌木补植与除草,成带后降低维护成本。

该方案在不改变地块基本形态前提下,兼顾机械化直线作业与滴灌水肥一体化,实现稳产增效;通过多年生苜蓿、秸秆还田、覆盖作物与防护林等组合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与全场碳汇,符合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要求。实际实施前请结合当地气象、土壤与水文数据进行泵测与水力校核、土壤测样与精细设计,以确保设备口径、分区规模与作物需水精准匹配。

示例详情

适用用户

家庭农场主

快速规划菜园、果树与养殖区布局,合理配置水路与储物点,减少走动与浪费,季节更替时一键生成轮作计划。

规模化农业基地运营经理

制定分区与作业动线,优化灌溉与道路,评估产能与成本,形成分阶段实施表,指导团队高效执行。

农业合作社与供应链负责人

统筹成员地块与作物布局,统一灌溉与仓储节点,缩短运输时间,提升集采与集中出货的稳定性。

解决的问题

面向家庭农场、合作社与规模化农业园区,快速产出可落地的农场空间布局方案;在现有土地与资源条件下,提升土地利用率、稳产增效;把作物选择、地形水源、灌溉道路与仓储等关键要素整合成一页清晰的实施蓝图;同时兼顾经济收益与生态保护,降低试错成本与长期风险;让非专业用户也能获得专业级规划,专业用户可更高效迭代与对外沟通;支持分阶段实施与动态优化,便于预算与进度管理;以标准化输出提升团队协同与决策速度,形成从试用到付费的明确价值闭环。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农场总体布局,总览种植区、基础设施与生态区,帮助快速看清空间利用。
基于地形与土壤特征智能分区,自动匹配适宜作物,降低试错成本,减少土地浪费。
提供轮作与间作组合建议,平衡产量与土壤健康,减少病虫害,提升长期收益稳定性。
灌溉系统智能配置,按水源分布与地势自动布置管线与阀点,节水降耗,保障关键季节供水。
自动优化道路与仓储位置,缩短运输动线,减少油耗与时间浪费,提升采收与出货效率。
经济效益与生态影响双评估,清晰呈现投入产出与环境收益,助力科学决策与政策合规。
支持不同规模与目标的场景化方案,家庭农场到大型基地均可快速定制,适应季节与市场变化。
分阶段实施建议与时间表,清晰拆解任务与优先级,便于团队协作与资金安排。
以数据与地方经验为依据的风险预警,提前识别水涝、干旱与病害高发区,降低损失概率。
可复用模板与灵活输入,重复调用不同地块信息,快速生成对比方案,便于持续迭代优化。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25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土地面积 } { 作物类型 } { 耕作目标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