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提示词专为运动损伤场景设计,提供专业级的应急处理和康复指导方案。通过分步诊断评估、应急处理、康复计划和预防建议四个核心环节,系统化解决用户在运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损伤问题。提示词具备强大的场景适配能力,能够针对不同损伤类型、严重程度和用户身体状况,生成个性化的处理方案。采用医学专业的评估标准和康复原理,确保建议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同时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帮助用户快速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二次伤害,促进高效恢复。
## 损伤评估结果 - 损伤类型诊断 - 高度疑似右踝外侧扭伤(距腓前韧带 ATFL 为主的外翻/内翻扭伤)。表现:ATFL 压痛、轻度肿胀、负重疼痛、背屈受限、跑步落地不稳。 - 胫骨前侧轻度酸痛多为代偿性胫骨前肌/小腿前群紧张或早期过度使用所致,需观察是否演变为胫骨应力反应。 - 严重程度评估 - 介于I级(拉伸)与轻度II级(部分撕裂)之间:能部分负重但痛、肿胀轻至中度,无明显畸形与大片瘀斑描述,功能受限主要在背屈与跑步落地不稳。 - 需要专业医疗介入的指征 - 任何符合 Ottawa 踝规则的情况:内/外踝后缘或尖端、第五跖骨基底、舟骨处的骨性压痛;或受伤后/就诊时无法连续独立负重行走≥4步。 - 疑似高位(胫腓联合)扭伤:踝上方疼痛、外旋/背屈加重疼痛、挤压试验痛明显、步态严重异常。 - 明显不稳、进行性肿胀瘀斑、麻木/冰冷变色、夜间痛或静息痛加重,或7–10天仍难以负重/跑步。 - 胫骨前缘点压痛明显、跳跃痛阳性或疼痛持续>1–2周,需排查应力性损伤。 ## 应急处理方案 ### 立即处理措施 1. 具体操作步骤(PEACE & LOVE 原则) - 保护:立即停止跑步,避免痛域内负重与翻转动作;必要时短期使用拐杖/护踝(系带式/半刚性)。 - 抬高:踝高于心脏,每次20–30分钟,每天多次。 - 加压:弹力绷带“8”字包扎或系带式护踝,持续但不勒青紫/麻木。 - 冷敷:前48小时内,每次10–15分钟、每2–3小时一次,避免冻伤(毛巾隔开)。 - 教育:前48小时避免热敷、深度按摩、酒精、过早拉伸/冲刺跑。 2. 注意事项 - 以疼痛为限的早期温和活动(踝泵、屈伸)有利于恢复;避免内翻应力动作早期过多。 - 止痛优先考虑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前24–48小时尽量慎用(可能影响组织修复),若疼痛明显需短期使用请按说明并注意胃肠/肾脏风险。 3. 常见错误避免 - “硬扛”继续跑、热水泡脚、强行拉伸背屈或做内翻力量训练、睡觉不抬高、包扎过紧导致麻木/发紫。 ### 24小时内处理 1. 护理要点 - 继续抬高+加压;间歇冷敷;夜间可垫枕抬高。 - 行走时穿护踝,痛许可下短距离对称步态行走,避免不稳路面/楼梯快下。 2. 观察指标 - 肿胀曲线是否下降、瘀斑是否扩散、局部温度/疼痛是否缓解、是否出现踝上方疼痛或足趾麻木/冰冷。 - 胫骨前缘是否出现点状压痛、跳跃痛或运动后加重。 3. 就医时机 - 任何 Ottawa 指征阳性或无法独立行走≥4步;48–72小时后疼痛/肿胀不降反升;出现明显不稳、感觉异常、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变弱;胫骨前侧疼痛持续加重。 ## 康复训练计划 注:全程以“0–3/10 轻痛可接受、24小时内不反跳加重”为进度准绳。每次训练后若肿胀或痛度上升,次日减量一级。 ### 第一阶段(损伤后1–3天) - 康复目标 - 控肿止痛、保护韧带、维持基础关节活动度(ROM)和肌肉激活。 - 适宜活动 - 踝泵(跖屈/背屈):20次×3–5组/日,痛可范围内。 - 趾字母/画圈:每方向20次×2–3组/日,幅度小。 - 等长收缩:踝背屈/跖屈/外翻轻推墙或用手阻力,每次5秒×8–10次×2组/日;避免早期内翻大力量。 - 小腿泵(屈伸脚趾、轻度跖屈),髋-核心激活(桥式、死虫)不负重踝关节。 - 无痛有氧:卧式/普通动感单车(低阻力、无站立骑)10–20分钟。 - 禁忌事项 - 跑步、跳跃、变向、下坡走/跑、强力拉伸腓骨肌群与距腓前韧带、热疗/深按摩。 ### 第二阶段(损伤后4–7天) - 康复目标 - 恢复接近对称的步态与ROM、建立基础力量与本体感觉。 - 训练内容 - 负重过渡:穿护踝,平地对称步行,累计30–60分钟/日,分段进行。 - ROM与关节松动:毛巾牵拉轻度背屈(5秒×10次×2组),墙前膝触墙背屈测试练习(距墙5–8cm,2–3组×10次,痛止步)。 - 弹力带力量:背屈/跖屈/外翻各2–3组×12–15次;内翻仅轻量、疼痛<3/10。 - 小腿力量:双足提踵2–3组×12–15次;坐姿提踵强化比目鱼肌。 - 平衡:单脚站(护踝/平地)3×30–45秒,进阶闭眼或枕头上。 - 有氧:动感单车、椭圆机、深水跑/游泳15–30分钟,无痛。 - 进度控制 - 训练后无明显肿胀增加;背屈逐步接近健侧的80–90%;可在平地快走无跛行。 ### 第三阶段(损伤后1–4周) - 康复目标 - 力量、灵活性、稳定性和跑跳功能恢复,预防再次扭伤。 - 强度递增 - 力量:单脚提踵进阶至20次×3组;弹力带中等阻力全方向3×12–15。 - 本体感觉:BOSU/泡沫垫单脚站、前后/左右重心转移、时钟触点训练,各3组×30–45秒。 - 速度与反应:侧向步伐、跨步上台阶、线性小步快移,疼痛<3/10。 - 低冲击跳跃:原地小幅双脚跳、前后左右小跳,各2–3组×10–15次,无痛再进阶单脚轻跳。 - 功能恢复与返跑标准(满足以下大部分再开始跑步-走跑交替) - 平地步行30分钟无痛/无跛行;踝关节肿胀最小; - 背屈(膝触墙)接近健侧≥90–95%; - 单脚提踵≥20次无痛;单脚站≥30秒稳定; - 轻跳10次无痛无肿胀反跳。 - 返跑建议(走跑交替,隔天进行) - 第1次:跑1分钟/走2分钟×10(平地)。 - 无痛无肿胀次日进阶至:跑2走1×10 → 连续跑10–15分钟 → 20–30分钟。 - 初期全程戴系带式护踝或运动贴扎,避免坡度与不平地面。恢复周跑量按上周总量的10–20%递增,先频率后强度、最后速度。速度训练与变向跑放在完全无痛、力量与平衡恢复后。 ## 预防建议 - 运动前准备 - 10–15分钟动态热身:踝环绕、提踵、弓步、A/B/C 跑、轻度跳跃;训练后做温和小腿后群与腓骨肌放松。 - 技术改进 - 保持较高步频(如较以往+5–10步/分)、缩短步幅,避免过度前脚掌内翻着地;下坡控速与稳定落地。 - 强化髋外展、臀中肌和核心,减少下肢内收内旋带来的踝外翻应力。 - 装备选择 - 跑鞋后跟稳定性良好、抗扭转适中;更换周期约500–700公里;如足内外翻明显,可评估使用稳定型鞋垫/鞋。 - 扭伤后6–12周内训练与比赛建议佩戴系带式护踝或贴扎(尤其在越野/不平路面)。 - 训练计划调整 - 近期将周跑量降至原来的40–60%,先平地慢跑,逐步恢复;每周仅一项变量(量/强度/地形)改变。 - 固定每周2–3次踝稳定与本体训练(单脚站、钟面触点、侧向小跳、弹力带外翻)。 - 加入低冲击交叉训练(骑行/游泳)以维持心肺、降低再扭风险。 补充提醒: - 若48–72小时内无法负重、踝上方疼痛明显、或胫骨前缘出现点压痛并随跳跃加重,请尽快线下就医影像学评估(排除骨折/胫骨应力性损伤/高位踝扭伤)。 - 按痛感与肿胀反馈灵活调整进度,早期“轻频次、低刺激”优于“重强度、少次数”。
## 损伤评估结果 - 损伤类型诊断 - 高度怀疑肩袖腱病/滑囊炎导致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以冈上肌为主,合并冈下肌外旋薄弱),伴右肩前方疼痛提示可能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炎。 - 体征依据:>90°抬举痛(疼痛弧)、外旋受限、夜间痛、推举/引体表现下降、主诉“肩峰下夹挤感”。 - 严重程度评估 - 中度功能受限的非创伤性过用性损伤,暂无急性完全撕裂或脱位证据(未见“啪”声、显著无力或明显畸形)。 - 需要专业医疗介入的指征 - 立刻就医:出现明显无力(尤其外旋或抬臂明显掉臂)、活动范围急剧受限至无法高举杯子、静息持续剧痛/夜间痛加重、明显肿胀淤青、麻木/放射痛至前臂或手、既往有急性外伤史。 - 计划就医/影像:经过2–3周规范处理仍夜间痛明显或功能未改善,建议行肌骨超声或MRI,并由运动医学/康复科评估;若怀疑肱二头肌长头腱问题,可做特异性检查与超声评估。 ## 应急处理方案 ### 立即处理措施 1. 具体操作步骤 - 相对休息:2–3天避免一切引发疼痛的上举、外展、外旋、推举、引体向上、双杠臂屈伸、宽握卧推、抓举/挺举等。 - 冰敷镇痛:急性期前48小时,每次10–15分钟、间隔至少1小时,日2–4次(皮肤与冰之间隔毛巾)。 - 姿势与睡眠:避免侧卧压患肩;仰卧时在上臂与躯干间夹一小枕或毛巾卷,使肩微外展、轻度内收,减轻前肩张力。 - 暂用护肩或弹性绷带轻度加压以获得本体感觉支持(勿过紧,避免麻木/变色)。 - 止痛药:若无胃肠道/肾病/过敏等禁忌,可短期按说明书或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NSAIDs以控制疼痛,最低有效剂量、最短疗程。 2. 注意事项 - 以“疼痛监控法则”指导活动:运动中痛≤3/10且24小时内不反跳升高可继续;>5/10或持续加重应停止。 - 避免长时间完全制动(防止僵硬),允许无痛范围内的轻柔摆动活动。 3. 常见错误避免 - 刚受伤即热敷、深度按摩或强行拉伸至痛点。 - 带痛硬扛训练、继续上量或做爆发/摆动(如kipping引体)。 - 过度使用三角巾长时间固定,易致粘连和僵硬。 ### 24小时内处理 1. 护理要点 - 继续相对休息+冰敷;白天每1–2小时做1次无痛范围内的钟摆运动30–60秒、桌面滑动(矢状面/肩胛面至60–90°以内)、毛巾夹臂的轻微主动-被动外旋。 - 轻度肩胛稳定训练:立位肩胛后缩下压(不耸肩),每次10–15下,日2–3组。 2. 观察指标 - 夜间痛是否减轻;可无痛抬举角度是否增加;外旋是否逐步改善。 - 是否出现淤青、畸形、持续静息痛或进行性无力。 3. 就医时机 - 48–72小时后疼痛不减反增、夜间痛影响睡眠明显、外旋或抬举力量骤降、出现放射痛/麻木刺痛,尽快就医评估。 ## 康复训练计划 说明:每次训练前热身5–8分钟(颈胸椎灵活性+轻度激活),全程遵循疼痛监控法则。以下为一般方案,若出现明显疼痛或代偿动作请下调难度或暂停。 ### 第一阶段(损伤后1–3天) - 康复目标 - 控制疼痛与炎症,维持基本关节活动度,建立肩胛稳定与低痛阈下的肌激活。 - 适宜活动 - 钟摆运动:每次30–60秒,日3–5次。 - 桌面滑动(矢状面/肩胛面,拇指朝上)至不超过90°、不诱发疼痛,每次10–12次×2–3组。 - 夹毛巾的等长收缩:肘屈90°、上臂夹毛巾紧贴躯干,做内旋/外旋/外展等长抗阻(墙或弹力带极轻阻),每次10–20秒×3–5组,痛≤3/10。 - 肩胛后缩下压、颈胸椎活动(胸椎滚轴轻度伸展)、横向颈部放松。 - 禁忌事项 - 任何超过90°的上举或引发前肩锐痛的动作;爆发性、摆动性练习;重负荷推/拉;俯卧撑/卧推/引体/双杠臂屈伸。 ### 第二阶段(损伤后4–7天) - 康复目标 - 恢复接近全范围、无痛的肩关节活动;开始低负荷耐力性肌力训练,改善肩峰下空间力学。 - 训练内容 - 侧卧外旋(腋下夹毛巾):1–2公斤或轻弹力带,12–15次×2–3组。 - 站姿弹力带外旋(手肘夹毛巾,肘屈90°):12–15次×2–3组。 - 肩胛面举(拇指朝上,至90°):10–12次×2–3组。 - 俯卧Y/T/W(轻哑铃0.5–1kg或徒手,避免耸肩):每型8–12次×2–3组。 - 墙滑+“plus”(前锯肌激活):10–12次×2–3组。 - 轻度体能与核心:步行、骑行、死虫等不加重肩部的训练。 - 软组织与牵伸:交叉抱肩(后囊)拉伸与胸小肌门框拉伸,各20–30秒×3组,温和不痛。 - 若前肩痛减轻,可加入中立握位的肱二头肌轻阻力离心训练(痛≤3/10)。 - 进度控制 - 训练中痛≤3/10,且12–24小时内无反跳即可以维持或小幅增加(10–15%)训练量;如疼痛持续或夜痛加重,退回上一步。 ### 第三阶段(损伤后1–4周) - 康复目标 - 提升肩袖与肩胛稳定肌的力量和耐力,逐步恢复过顶活动耐受,安全回归复合动作。 - 强度递增 - 每周2–3次,先高次数(12–15次×2–3组)到中次数(8–12次×3–4组),再逐步增加负荷;始终保持动作质量与肩胛节律(上旋/后倾/外旋)。 - 功能恢复 - 外旋进阶:弹力带/滑轮外旋从0°外展到45°,再到90°外展位(仅在无痛前提下);侧卧外旋可增重至2–3kg。 - 抬举进阶:肩胛面举至120°;加入“地雷推”(landmine press)、半跪单臂哑铃推举(中立握、肩胛面)、倾斜俯卧撑→地面俯卧撑(保持肘与躯干约30–45°)。 - 拉力进阶:胸托划船、坐姿划船(中立握、控制肘角度),轻量面拉;下拉采用中立/反握至胸前,避免颈后。 - 闭链稳定:墙面前臂支撑+画圈,熊爬位肩触碰(无痛再加)。 - 卧推回归路径:地板卧推→窄距中立握哑铃卧推→杠铃卧推(肘角30–45°,控制离胸深度,避免耸肩与肩前移)。 - 引体回归路径:环划船/高位拉→坐姿下拉(中立握)→助力引体→自重引体(先严格式,避免kipping)。 - 回归指标(满足其中大部分再回到原强度) - 无夜间痛;主动全范围基本无痛。 - 侧卧外旋可用2–3kg完成15–20次对称、无代偿。 - 斜板俯卧撑可做15次无痛;中立握下拉相当体重60–70%可做10–12次无痛。 - 训练后24小时无反跳痛或酸痛在可控范围。 ## 预防建议 - 运动前准备 - 8–12分钟动态热身:胸椎伸展滚轴1–2分钟;肩胛后缩下压×15;弹力带外旋/拉伸带分离各2×15;墙滑+plus×10;肩胛引体(scap pull)×8–10;逐步加入轻重量专项热身(推/拉各2–3组)。 - 技术改进 - 推举/卧推:肘与躯干30–45°、拇指朝上或中立握于肩胛面;肩胛自然上旋后倾,避免耸肩与肱骨前移;核心稳固,避免过度挺腰。 - 过顶动作:避免颈后推举;优先哑铃或中立握路径;逐步增加终末角度的耐受。 - 拉力动作:先做肩胛下压后再屈肘,避免“耸肩拉”;引体与下拉不过度后仰,不做摆动/kipping。 - 避免肩部高风险:深度双杠臂屈伸、宽握卧推、颈后下拉/推举、爆发摆动类在肩痛史未完全恢复前尽量不做。 - 装备选择 - 优先中立握哑铃/把手;需要深蹲时如肩后置困难,可用前蹲或安全杠;大重量硬拉可用护腕/拉力带减少肱二头肌负担。 - 需要时使用弹力带做外旋激活作为组间“填充”,非疲劳到力竭。 - 训练计划调整 - 暂将推为主动作的总量下调30–50%,保持“拉:推”≈2:1的量比,隔48–72小时再训练相同肌群。 - 采用渐进过载(周负荷增加不超过5–10%),避免力竭与强制重复;每4–6周安排卸载周。 - 持续遵循疼痛监控法则;一旦夜间痛或训练后24小时反跳痛增加,及时降量或跳过刺激源动作。 补充说明 - 若2–3周后仍存在明显夜间痛、外旋力量恢复差或功能提升有限,请至运动医学/康复科就诊,完善肌骨超声/MRI,排除部分厚度撕裂或显著滑囊炎,并在专业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阶训练。 - 肩贴扎与护具可作为短期本体感觉辅助,不能替代训练和技术优化。
## 损伤评估结果 - 损伤类型诊断 - 高度怀疑内侧副韧带(MCL)扭伤为主(篮球对抗中外侧受撞→膝内翻应力),合并关节内肿胀提示可能同时存在: - 前交叉韧带(ACL)部分/完全损伤或胫骨嵴撕脱(青少年常见“ACL等效”损伤) - 半月板撕裂(尤其出现伸直受限、下楼困难) - 少见但需排除:髌骨半脱位合并软骨/骨软骨损伤 - 严重程度评估 - 即刻肿胀、关节不稳、伸直受限提示至少为中度(Ⅱ级)韧带扭伤,存在较高的联合损伤风险 - 需要专业医疗介入的指征 - 关节即刻或数小时内明显肿胀(疑关节血肿) - 行走不稳、膝“打软”、无法完全伸直 - 内外翻应力痛明显(提示韧带损伤) - 青少年存在骨骺/撕脱骨折风险 - 建议24–48小时内就诊骨科/运动损伤专科;首选膝关节X线(排除撕脱/骨折),必要时MRI明确ACL/半月板/MCL损伤分级。若出现畸形、无法承重、足部麻木冰凉、进行性剧痛或小腿明显肿胀,应立即急诊。 ## 应急处理方案 ### 立即处理措施 1. 具体操作步骤 - 保护与制动:使用膝部支具(直膝固定支具或可调铰链支具先锁定于0–30°),避免膝内外翻与扭转;使用腋拐或前臂拐,疼痛许可下部分负重行走。 - 冰敷:受伤后尽快冰敷15–20分钟/次,每2–3小时1次,前48小时规律进行。冰袋外包薄毛巾,避免冻伤。 - 加压:弹性绷带由小腿远端向近端螺旋缠绕至大腿下1/3,压力均匀、以不麻木不发凉为度。 - 抬高:平卧或半卧位,将膝下垫枕,使膝关节高于心脏水平,利于消肿。 - 止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按说明书/医嘱使用;如无胃肠/肾病/过敏等禁忌,48小时后可考虑短期使用布洛芬等NSAIDs缓解肿痛(青少年需家长在场并遵循说明书剂量)。 2. 注意事项 - 行走、上下楼时佩戴支具并使用拐杖;上楼“健腿先上”,下楼“伤腿先下”,小步慢行并扶栏。 - 夜间可在支具允许的情况下0°固定位休息,避免膝部受压与扭转。 3. 常见错误避免 - 早期热敷、酒精揉搓、深度按摩或“掰一掰试试稳不稳” - 勉强负重跑跳、急停变向 - 绷带过紧导致麻木、发凉 ### 24小时内处理 1. 护理要点 - 继续冰敷、加压、抬高;保持支具与拐杖保护 - 轻度无痛范围内做踝泵、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见康复计划) 2. 观察指标 - 肿胀是否进行性加重、皮下瘀斑蔓延 - 是否出现卡住/锁死感、无法打直、明显弹响后不稳 - 小腿疼痛肿胀、足趾麻木/发凉、持续夜间痛 3. 就医时机 - 建议24–48小时内由骨科/运动医学专科评估;必要影像:X线+MRI - 出现上述红旗症状,立即急诊 ## 康复训练计划 说明:以下为保守治疗、无骨折/完全韧带断裂/急性半月板嵌顿情况下的通用方案。实际进度以疼痛与肿胀反应为准,并以专科评估与影像结果随时调整。 ### 第一阶段(损伤后1-3天) - 康复目标 - 控制疼痛与肿胀、保护受伤结构、避免关节僵硬,激活股四头肌 - 适宜活动 - 保护性负重:拐杖+支具(0–30°),疼痛许可下脚跟先着地短步行走 - 练习(每日2–3次,每次每项10–15次,疼痛<3/10为宜) - 踝泵、趾屈伸 -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膝伸直位,收紧大腿前侧5秒放松5秒,10–15次/组×2–3组) - 直抬腿(无伸膝滞后时进行,支具锁定0°) - 温和被动或主动-辅助屈伸:0–60°内滑动(足跟滑动),不强行 - 禁忌事项 - 深屈膝>60–90°、任何扭转/变向、膝内外翻应力 - 无支具/无拐独自行走或跑跳 ### 第二阶段(损伤后4-7天) - 康复目标 - 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目标0–90°),建立正常步态,继续消肿 - 训练内容 - 关节活动:足跟滑动至90°、坐位被动屈伸,疼痛容许 - 闭链力量:墙靠小蹲0–30°、前后/左右重心转移、桥式、臀外展(弹力带) - 本体感觉:双脚稳地面平衡,逐步过渡到单脚接触辅助支撑 - 心肺:卧/坐式上肢功率车或下肢卧式车(低阻力、无痛范围) - 进度控制 - 肿胀在24小时内不增加、步态基本不跛行再减拐;支具角度可调至0–60° - 每次训练后如肿胀或痛明显反跳,次日减少20–30%量 ### 第三阶段(损伤后1-4周) - 康复目标 - 关节活动接近对侧、力量与稳定性逐步恢复,日常步行上下楼基本无痛 - 强度递增 - 力量:深蹲进至0–70/90°(不痛为度)、台阶上步(10–15cm)、弹力带髋外展/外旋、腘绳肌curl、提踵 - 平衡与神经肌控:单腿站(30–60秒)、不稳定面(垫/平衡垫)、目光转移 - 有氧:动感单车中低阻、泳池行走/慢跑(无痛) - 活动度:目标屈曲>120°、完全伸直 - 功能恢复 - 具备以下条件方可进入对抗性训练的专项准备(通常MCLⅡ级需4–6周以上): - 无静息肿胀、步态正常、上下楼无痛 - 关节活动度对称或接近对侧 - 股四头肌/腘绳肌力量≥对侧80–90% - 无内外翻应力痛与不稳 - 若MRI提示ACL或半月板显著损伤,遵循专科方案(ACL完全断裂多需更长康复或手术重建) ## 预防建议 - 运动前准备 - 10–15分钟动态热身:慢跑、开合跳、腿摆动、髋/踝灵活性;训练后做下肢静态拉伸(股四头肌、腘绳肌、臀肌、小腿) - 技术改进 - 跳跃落地时屈髋屈膝、膝盖对准第二脚趾,避免膝内扣;变向时降低重心、小步频率增大 - 加强髋外展/外旋与核心稳定训练,减少膝内翻风险 - 装备选择 - 合脚的篮球鞋,良好内外侧支撑与缓冲;场地干燥防滑 - MCL扭伤恢复期内进行对抗训练可考虑铰链护膝临时保护(遵医嘱) - 训练计划调整 - 逐步增加负荷,每周不超过10%;对抗强度循序递进 - 安排每周≥1天主动恢复(轻有氧+灵活性) - 出现膝痛、肿胀、异响或不稳时,及时减量并评估 补充说明与就医建议: - 鉴于你的年龄和症状(即时肿胀、伸直受限、行走不稳),建议由监护人陪同在24–48小时内就诊骨科/运动医学科,完善X线(排除胫骨嵴撕脱/骨软骨损伤),必要时MRI明确ACL/MCL/半月板情况。结果将决定是否继续保守治疗或需进一步干预。 - 在确诊前,请按上述保护与控制肿胀为主的方案执行,避免任何对抗性训练与跑跳。
赛前赛后崴脚、胫骨疼痛等情况,一键获得应急处理、72小时护理与分周回归计划,并附配速恢复与鞋袜选择建议。
为拉伤或肩肘疼痛学员制定分阶段复训方案,提供动作替代、组数强度进阶与风险监测,提高安全与复课效率。
课堂扭伤或碰撞后快速启用标准化流程,明确就医指征与家长沟通要点,并给出预防训练与场地安全建议。
山野环境扭伤时即时处理、行进与撤离策略、护具使用与负重调整,并生成下次行程的防护清单。
针对膝踝碰撞与拉伤,获取从冰敷加压到场上回归的完整路径,包含对抗强度分级与热身模板。
在家按清单完成低冲击康复与力量恢复,设定加量阈值和疼痛监测,避免过度训练与反复受伤。
把“受伤后的慌乱30分钟”变成清晰可执行的四步闭环:快速判断—现场处理—分阶段康复—预防复发;基于用户的受伤描述、年龄与运动水平,自动生成个性化、可落地的行动清单;显著降低二次伤害概率,缩短恢复周期,明确何时必须就医;为个人、教练、俱乐部与健身房提供标准化、可复用的伤损管理方案,提升专业度与用户信任,驱动持续复购与付费转化。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