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导过程生成器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3, 2025更新

本工具专为数学、物理及工程领域设计,能够根据初始公式、约束条件和目标结果,自动生成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的推导过程。通过分步解析和深度推理,帮助用户理解复杂问题的解决路径,提升学习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适用于教学辅助、科研分析及工程计算等多种场景,确保推导过程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推导目标

  • 求射程的解析式:R(θ) = (v0^2 / g) · sin(2θ)
  • 用微分法求最优仰角:θ* = 45°
  • 得最大射程:R_max = v0^2 / g

初始条件

  • 运动方程(无空气阻力,仅受重力,加速度常量 g,发射与着地点等高):
    • x(t) = v0 · cosθ · t
    • y(t) = v0 · sinθ · t − (1/2) · g · t^2
  • 着地条件:y = 0
  • 约束:θ ∈ [0, π/2],t ≥ 0,g 为常数且 g > 0

推导步骤

  1. 步骤名称:运动分解与方程设定

    • 操作过程:将二维抛体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匀速、竖直方向匀加速度运动,写出给定的参数方程 x(t) 与 y(t)。
    • 依据原理或定理:力的正交分解与独立性原理;匀加速度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2. 步骤名称:着地时间的代数求解

    • 操作过程:设 y(t) = 0,解 v0 sinθ · t − (1/2) g t^2 = 0。因式分解得 t [v0 sinθ − (1/2) g t] = 0, 两根为 t = 0(发射瞬间)与 t = (2 v0 sinθ)/g。取物理解 t_land = (2 v0 sinθ)/g(t ≥ 0,且非平凡解)。
    • 依据原理或定理:代数方程求根(因式分解或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物理合理性选择非零正时间。
  3. 步骤名称:消去时间并构造射程表达式

    • 操作过程:将 t_land 代入 x(t),得 R = x(t_land) = v0 cosθ · (2 v0 sinθ / g) = (2 v0^2 / g) sinθ cosθ。
      利用三角恒等式 sin(2θ) = 2 sinθ cosθ,化简为 R(θ) = (v0^2 / g) · sin(2θ)。
    • 依据原理或定理:代数替换;三角恒等式 sin(2θ) = 2 sinθ cosθ。
  4. 步骤名称:微分法求极值

    • 操作过程:对 R(θ) 求导: dR/dθ = (v0^2 / g) · d/dθ[sin(2θ)] = (v0^2 / g) · 2 cos(2θ)。
      令 dR/dθ = 0 ⇒ cos(2θ) = 0 ⇒ 2θ = π/2 + kπ。结合 θ ∈ [0, π/2],可行解为 θ* = π/4。
      为判定极值性质,二阶导数: d²R/dθ² = (v0^2 / g) · d/dθ[2 cos(2θ)] = (v0^2 / g) · (−4 sin(2θ))。
      在 θ* = π/4 处,sin(2θ*) = sin(π/2) = 1 ⇒ d²R/dθ²|_{θ*} = −4 (v0^2/g) < 0,为极大值。
    • 依据原理或定理:微分求极值法;一阶必要条件与二阶充分判别法。
  5. 步骤名称:最大射程与参数约束检验

    • 操作过程:将 θ* = π/4 代入 R(θ),得到 R_max = (v0^2 / g) · sin(π/2) = v0^2 / g。
      检查约束:θ ∈ [0, π/2] 满足;t_land = (2 v0 sinθ)/g ≥ 0 因为 sinθ ≥ 0;g > 0 保证下落。边界值检验:
      • θ = 0 ⇒ sin(2θ) = 0 ⇒ R = 0(水平地面上不抬高仰角,竖直位移为零时间?实际为沿水平线但无竖直分量,着地时间为 0,射程为 0)
      • θ = π/2 ⇒ sin(π) = 0 ⇒ R = 0(竖直上抛,无水平位移)
    • 依据原理或定理:边界值分析;物理一致性检验。
  6. 步骤名称:量纲与一致性验证

    • 操作过程:检查 R 的量纲: v0 的量纲为 L/T,故 v0^2/g 的量纲为 (L^2/T^2)/(L/T^2) = L,与射程的长度量纲一致;sin(2θ) 无量纲。
    • 依据原理或定理:量纲分析法。

结果验证

  • 反向代入验证:使用 t_land = (2 v0 sinθ)/g 代回 y(t),得 y(t_land) = v0 sinθ · (2 v0 sinθ/g) − (1/2) g · (4 v0^2 sin^2θ/g^2) = (2 v0^2 sin^2θ/g) − (2 v0^2 sin^2θ/g) = 0,满足着地条件。
  • 特例检验:
    • θ = 0 ⇒ R = 0,与物理直觉一致。
    • θ = π/2 ⇒ R = 0,与竖直上抛一致。
    • θ = π/4 ⇒ R = v0^2/g 达到最大,且二阶导数为负,确认为极大值。
  • 结论与目标一致:R(θ) = (v0^2 / g) · sin(2θ),θ* = 45°,R_max = v0^2 / g。

推导目标

  • 求得简支均布载荷梁的挠度函数 w(x) 的解析式。
  • 给出弯矩与挠度的关系式。
  • 推导跨中最大挠度 w_max = 5·q·L^4/(384·EI)。
  • 推导跨中弯矩的最大值(按常用“下挠为正、挠度曲率与弯矩同号”的约定其数值为负,绝对值为 M_max = q·L^2/8)。

初始条件

  • 控制方程(Euler–Bernoulli 梁方程,材料与截面常量):EI·w''''(x) = q,q 为恒定均布载荷(向下)。
  • 边界条件(简支端):w(0) = 0,w(L) = 0,w''(0) = 0,w''(L) = 0。
  • 约束与假设:小挠度线弹性、材料均匀各向同性、截面保持平面、忽略剪切变形与温度影响。
  • 变量与符号约定:w(x) 为挠度(向下为正),M(x) 为弯矩;采用 M(x) = EI·w''(x) 的约定,与 EI·w''''(x) = q 一致(此约定下均布荷载引起的跨中挠度为正、弯矩为负,弯矩绝对值与常用静力结果一致)。

推导步骤

  1. 步骤名称:建立控制方程

    • 具体操作过程:采用 Euler–Bernoulli 梁理论,在均布载荷 q 下有 EI·w''''(x) = q。
    • 依据原理或定理:Euler–Bernoulli 梁曲率-弯矩关系与荷载-弯矩的两次导数关系(d²M/dx² = q,且 M = EI·w'')。
  2. 步骤名称:第一次积分(得到三阶导)

    • 具体操作过程:对 w''''(x) = q/EI 积分一次,得 w'''(x) = (q/EI)·x + C1。
    • 依据原理或定理:不定积分与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基本解法。
  3. 步骤名称:第二次积分(得到曲率并用端部零弯矩定常数)

    • 具体操作过程:再积分,得 w''(x) = (q/(2EI))·x² + C1·x + C2。 由简支端零弯矩条件(w''(0) = 0)得 C2 = 0;由 w''(L) = 0 得 (q/(2EI))·L² + C1·L = 0 ⇒ C1 = −qL/(2EI)。 故 w''(x) = (q/(2EI))·(x² − Lx)。
    • 依据原理或定理:边界条件(简支端弯矩为零)与曲率-弯矩关系 M = EI·w''。
  4. 步骤名称:弯矩与剪力表达式

    • 具体操作过程:由 M(x) = EI·w''(x),得 M(x) = (q/2)·(x² − Lx) = −(q/2)·x(L − x)。其绝对值形式(常用静力学“挠度向下为正、弯矩正号对应受拉在下缘的下挠”时)为 |M(x)| = (q/2)·x(L − x),跨中 x = L/2 处 |M_max| = qL²/8。 剪力 V(x) = dM/dx = q(x − L/2),与 d²M/dx² = q 一致。
    • 依据原理或定理:曲率-弯矩关系,静力平衡关系(V = dM/dx,q = d²M/dx²)。
  5. 步骤名称:第三次积分(得到转角)

    • 具体操作过程:对 w''(x) 积分,得 w'(x) = ∫(q/(2EI))(x² − Lx) dx = (q/(6EI))·x³ − (qL/(4EI))·x² + C3。
    • 依据原理或定理:不定积分与线性叠加原理。
  6. 步骤名称:第四次积分(得到挠度并用位移边界定常数)

    • 具体操作过程:再积分,得 w(x) = (q/(24EI))·x⁴ − (qL/(12EI))·x³ + C3·x + C4。 由 w(0) = 0 得 C4 = 0。由 w(L) = 0 得 (q/(24EI))·L⁴ − (qL/(12EI))·L³ + C3·L = 0 ⇒ C3 = qL³/(24EI)。 因此 w(x) = (q/(24EI))·(x⁴ − 2Lx³ + L³x)。
    • 依据原理或定理:边界条件(简支端位移为零)与线性不定积分。
  7. 步骤名称:确定最大挠度位置与数值

    • 具体操作过程:对称性下最大挠度在跨中;亦可令 w'(x) = 0 求解极值: w'(x) = (q/(6EI))·x³ − (qL/(4EI))·x² + qL³/(24EI)。 令 w'(x) = 0 等价于 4x³ − 6Lx² + L³ = 0,解得 x = L/2(其余为端部不适用的根)。代入 w(x): w(L/2) = (q/(24EI))·[ (L/2)⁴ − 2L(L/2)³ + L³(L/2) ] = (q/(24EI))·(L⁴/16 − L⁴/4 + L⁴/2) = (q/(24EI))·(5L⁴/16) = 5qL⁴/(384EI)。
    • 依据原理或定理:极值判据(dw/dx = 0)、结构对称性与微分法。
  8. 步骤名称:结果物理意义与符号约定说明

    • 具体操作过程:在采用 M = EI·w'' 的约定下,均布荷载引起的下挠曲率为正,弯矩为负(表示“下缘受拉”的常见正弯矩在此记为负号);故跨中弯矩数值 M(L/2) = −qL²/8,其绝对值为 qL²/8,与静力学常用正号约定的一致。
    • 依据原理或定理:号志约定与静力学一致性检查。

结果验证

  • 反向代入控制方程:由 w(x) = (q/(24EI))(x⁴ − 2Lx³ + L³x),计算各阶导数: w'(x) = (q/(6EI))x³ − (qL/(4EI))x² + qL³/(24EI); w''(x) = (q/(2EI))(x² − Lx); w'''(x) = (q/EI)(x − L/2); w''''(x) = q/EI ⇒ EI·w''''(x) = q,满足控制方程。
  • 边界条件验证:w(0) = 0,w(L) = 0;w''(0) = 0,w''(L) = 0,均满足简支端条件。
  • 弯矩与静力学一致性:M(x) = EI·w''(x) = (q/2)(x² − Lx);其绝对值 |M(x)| = (q/2)x(L − x),与静力学由支座反力 R_A = R_B = qL/2 推得的弯矩图 M_sagging(x) = (q/2)x(L − x) 完全一致;跨中绝对值 |M_max| = qL²/8。
  • 最大挠度对称性与极值验证:w'(L/2) = 0,且 w''(L/2) < 0(对应 w 的局部极大),故 w_max = w(L/2) = 5qL⁴/(384EI),与经典解一致。

最终结果与关系式汇总

  • 挠度解析式:w(x) = (q/(24EI))·(x⁴ − 2Lx³ + L³x)。
  • 弯矩-挠度关系:M(x) = EI·w''(x) = (q/2)·(x² − Lx),其绝对值 |M(x)| = (q/2)·x(L − x)。
  • 跨中最大挠度:w_max = 5·q·L⁴/(384·EI)。
  • 跨中弯矩绝对值:M_max = q·L²/8(在本文号志下 M(L/2) = −q·L²/8)。

推导目标 在正态-正态共轭模型下,给定观测 x1,…,xn 独立同分布于 N(μ,σ^2),先验 μ∼N(μ0,τ^2),σ^2 已知,求后验分布

  • μ|x ∼ N(μ_n, τ_n^2)
  • τ_n^2 = 1 / (n/σ^2 + 1/τ^2)
  • μ_n = [ (n/σ^2)·x̄ + (1/τ^2)·μ0 ] / ( n/σ^2 + 1/τ^2 ) 并给出证据项(边际似然)p(x | μ0,τ^2,σ^2) 的形式说明。

初始条件

  • 观测模型(似然):xi | μ ∼ N(μ, σ^2),i=1,…,n;独立同分布。
  • 先验:μ ∼ N(μ0, τ^2)。
  • σ^2 为已知常数。
  • 样本均值:x̄ = (1/n) ∑_{i=1}^n xi。
  • 采用对数后验展开并配平方,明确常数项处理。

推导步骤

  1. 名称:写出对数似然

    • 操作:
      • p(x | μ) = ∏_{i=1}^n [ (2πσ^2)^{-1/2} exp{ - (xi - μ)^2 / (2σ^2) } ]。
      • 令 S = ∑_{i=1}^n (xi - x̄)^2(样本离差平方和),利用恒等式 ∑_{i=1}^n (xi - μ)^2 = S + n(μ - x̄)^2。
      • 则 log p(x | μ) = - (n/2) log(2πσ^2) - S/(2σ^2) - [ n(μ - x̄)^2 ] / (2σ^2)。
    • 依据原理或定理:
      • 正态密度的对数形式。
      • 平方和分解恒等式:∑(xi - μ)^2 = ∑(xi - x̄)^2 + n(μ - x̄)^2(代数恒等式)。
  2. 名称:写出对数先验

    • 操作:
      • p(μ) = (2πτ^2)^{-1/2} exp{ - (μ - μ0)^2 / (2τ^2) }。
      • log p(μ) = - (1/2) log(2πτ^2) - (μ - μ0)^2 / (2τ^2)。
    • 依据原理或定理:
      • 正态密度的对数形式。
  3. 名称:组合成对数后验(去除与 μ 无关的常数)

    • 操作:
      • log p(μ | x) = log p(x | μ) + log p(μ) + 常数(与 μ 无关)。
      • 去除与 μ 无关项后,得到 log p(μ | x) = - (1/2) [ (n/σ^2)(μ - x̄)^2 + (1/τ^2)(μ - μ0)^2 ] + C, 其中 C = - (n/2) log(2πσ^2) - S/(2σ^2) - (1/2) log(2πτ^2) 为不含 μ 的常数。
    • 依据原理或定理:
      • 贝叶斯定理的对数形式:log posterior = log likelihood + log prior + 常数。
      • 常数项可并入归一化因子,不影响关于 μ 的形状。
  4. 名称:展开二次项并收集系数

    • 操作:
      • 展开:(n/σ^2)(μ - x̄)^2 + (1/τ^2)(μ - μ0)^2 = [n/σ^2 + 1/τ^2] μ^2 - 2[ (n x̄)/σ^2 + μ0/τ^2 ] μ + [ (n/σ^2) x̄^2 + (1/τ^2) μ0^2 ]。
      • 记 A = n/σ^2 + 1/τ^2,B = (n x̄)/σ^2 + μ0/τ^2,D = (n/σ^2) x̄^2 + (1/τ^2) μ0^2。
      • 则 log p(μ | x) = - (1/2) [ A μ^2 - 2B μ + D ] + C。
    • 依据原理或定理:
      • 二次多项式展开与系数收集(代数)。
  5. 名称:配平方以得到后验的参数形式

    • 操作:
      • 配平方:A μ^2 - 2B μ = A[ μ^2 - 2(B/A) μ ] = A[ (μ - B/A)^2 - (B/A)^2 ]。
      • 因此 log p(μ | x) = - (1/2) A (μ - B/A)^2 + (1/2) A (B/A)^2 - (1/2) D + C。
      • 定义后验参数: τ_n^2 = 1/A = 1 / (n/σ^2 + 1/τ^2), μ_n = B/A = [ (n/σ^2) x̄ + (1/τ^2) μ0 ] / (n/σ^2 + 1/τ^2)。
      • 则 log p(μ | x) = - (μ - μ_n)^2 / (2 τ_n^2) + C', 其中 C' = - (1/2)[ D - B^2/A ] + C = - (1/2)[ (n/σ^2) x̄^2 + (1/τ^2) μ0^2 - μ_n^2/τ_n^2 ] + C 为不含 μ 的常数。
    • 依据原理或定理:
      • 完全平方(配平方)方法。
      • 正态分布的指数二次型判定:形如 exp{ - (μ - μ_n)^2 / (2 τ_n^2) } 即为正态核。
  6. 名称:写出后验分布的标准化形式

    • 操作:
      • 因为对数后验为正态核,且 τ_n^2 > 0,后验密度为 p(μ | x) = (2π τ_n^2)^{-1/2} exp{ - (μ - μ_n)^2 / (2 τ_n^2) }。
      • 标准化常数 (2π τ_n^2)^{-1/2} 由正态密度积分为 1 的性质确定。
    • 依据原理或定理:
      • 正态分布的归一化常数。
      • 高斯积分 ∫ exp{ - (μ - μ_n)^2 / (2 τ_n^2) } dμ = √(2π τ_n^2)。
  7. 名称:证据项(边际似然)形式与推导

    • 操作:
      • 证据项定义:p(x) = ∫ p(x | μ) p(μ) dμ。
      • 按步骤3–5的配平方结果,μ 相关部分积分为 ∫ exp{ - (1/2) A (μ - μ_n)^2 } dμ = √(2π/A) = √(2π τ_n^2)。
      • 将与 μ 无关的指数常数与前置常数合并,得到 p(x | μ0, τ^2, σ^2) = (2π σ^2)^{-n/2} (2π τ^2)^{-1/2} √(2π τ_n^2) × exp{ - S/(2σ^2) } × exp{ - (1/2)[ (n/σ^2) x̄^2 + (1/τ^2) μ0^2 - μ_n^2/τ_n^2 ] }。
      • 进一步化简常数: p(x | μ0, τ^2, σ^2) = (2π)^{-n/2} (σ^2)^{-n/2} √( τ_n^2 / τ^2 ) × exp{ - S/(2σ^2) } × exp{ - (1/2)[ (n/σ^2) x̄^2 + (1/τ^2) μ0^2 - μ_n^2/τ_n^2 ] }。
      • 等价形式(更具直观解释):
        • 利用分解 ∑(xi - μ)^2 = S + n(μ - x̄)^2,可得 p(x | μ0, τ^2, σ^2) = (2π σ^2)^{-(n-1)/2} exp{ - S/(2σ^2) } × N( x̄; μ0, σ^2/n + τ^2 ), 其中 N(·; μ0, σ^2/n + τ^2) 表示以 μ0 为均值、方差 σ^2/n + τ^2 的正态密度在 x̄ 的取值。
    • 依据原理或定理:
      • 高斯积分与完成平方。
      • 边际化(积分消去参数)的贝叶斯原理。
      • 充分统计量分解:样本均值 x̄ 与离差 S 的分解。

结果验证

  • 反向代入验证:
    • 将 μ_n 与 τ_n^2 代入 log p(μ | x) 的完成平方结果,确认为标准正态核形式,归一化常数为 (2π τ_n^2)^{-1/2},积分为 1。
  • 特例检验:
    • 当先验方差 τ^2 → ∞(弱信息先验),A → n/σ^2,τ_n^2 → σ^2/n,μ_n → x̄,后验退化为基于样本均值的似然结果,符合常识。
    • 当 τ^2 → 0(强信息先验),τ_n^2 → 0,μ_n → μ0,后验集中在 μ0,符合直觉。
  • 证据项一致性:
    • 证据的等价形式显示 p(x) 可分解为“样本离差项”与“样本均值的先验预测密度”,即 p(x) ∝ exp{ -S/(2σ^2) } × N( x̄; μ0, σ^2/n + τ^2 ),这与正态-正态共轭的充分统计量结构一致。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将复杂的数理难题变成清晰可走的推导路线,帮助老师、学生、研究人员与工程师从“初始条件—约束—目标结果”快速产出完整、可验证的推导过程;以逐步说明与依据标注提升准确性与可追溯性,显著减少返工与沟通成本;覆盖课堂讲解、论文撰写、方案评审与工程计算等高频场景,激发试用兴趣并促成付费转化:更快交付、更稳质量、更易协作。

适用用户

高校教师与助教

用它快速生成板书式推导与讲义,统一作业参考解,制作分步讲解素材,提升课堂互动与备课效率。

研究生与科研人员

整理论文中的推导附录,验证公式与边界条件处理,生成可复现实验计算过程,缩短投稿准备时间。

机械、电气、土木工程师

从设计假设一键推导计算步骤,检查单位一致与关键假设,生成可直接粘贴的设计说明书计算过程。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从初始公式到目标结论的完整推导,步骤清晰可追溯,适合课堂讲解。
自动识别约束与边界条件,智能选择推导路径,减少反复尝试,显著提升求解效率。
分步标注所依据的定理与原理,便于教学讲解与团队沟通,降低理解门槛。
支持代数变换、微分方程、几何证明等场景,轻松覆盖多学科任务。
内置交叉校验与反向代入,自动发现并纠正逻辑断点,降低计算错误风险。
输出结构化推导模板,可直接用于报告、论文附录与实验记录,减少二次排版时间。
依据用户目标结果倒推关键中间量,快速锁定解题突破口,缩短探索路径。
支持可调粒度与参数设定,满足快速浏览与深度学习两种需求,便于按需调用。
术语与符号统一规范,确保跨团队协作与成果复现,避免表述歧义与误读。
结合特例检验与单位一致性检查,提升结论可信度,辅佐审稿与评审。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28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初始公式 } { 约束条件 } { 目标结果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