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学生学习计划

205 浏览
16 试用
4 购买
Sep 18, 2025更新

为在特定课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面向在线性代数课程中遇到困难学生的8周修复性学习计划

一、目标与诊断 论点:有效的纠偏学习计划应以明确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并以短周期诊断为依据,确保投入与产出匹配。 学习成果(对齐大多数本科线性代数课程):

  • 运算与程序性技能:能独立完成行变换、LU/QR 分解、正交投影、特征分解与最小二乘等计算,并通过自检验证正确性。
  • 概念理解:准确掌握向量空间、子空间、线性相关/无关、基与维数、线性变换与矩阵表示、正交性、特征值/特征向量、对称矩阵与谱定理的性质与联系(Strang, 2016;Lay et al., 2015;Axler, 2015)。
  • 证明与表达:能阅读、复述并撰写常见命题的证明(如秩–零空间定理、等价条件、唯一性证明),并进行反例构造或条件边界分析(Axler, 2015)。
  • 迁移与应用:理解几何图像(如列空间与投影)、将概念迁移至最小二乘与数据分析初步(Strang, 2016)。

入门诊断(60–90分钟,独立完成):

  • 运算诊断:对3×3方程组做高斯消元并判断解的类型;计算一个矩阵的秩与一个向量是否在其列空间内。
  • 概念诊断:判断并解释某集合是否为子空间;给出两个不同基并计算同一向量的坐标变换。
  • 应用诊断:对过定约系统写出正规方程并做一轮正交投影(无需数值精细)。
  • 反思:记录出现的错误类型(定义不清/步骤错误/符号不当/几何解释薄弱),作为后续“错误日志”起点(Dunlosky et al., 2013)。

二、方法论与循证依据

  • 检索练习(测试–强化):通过频繁低风险自测提高长期保持与迁移(Roediger & Karpicke, 2006;Dunlosky et al., 2013)。
  • 间隔与递增复习:采用1–2–4–7日间隔,降低遗忘并提升效率(Cepeda et al., 2006)。
  • 示范–渐隐(worked examples → faded examples):先精读高质量范例,再逐步去除步骤提示,减少认知负荷(Sweller et al., 2011)。
  • 刻意练习与及时反馈:任务明确、难度适中、即时纠错与反思(Ericsson et al., 1993),配合课堂/办公时间的主动互动(Freeman et al., 2014)。
  • 交错练习:在单元内混合不同题型与概念对比,促进辨别与迁移(Dunlosky et al., 2013)。

三、时间投入与周内结构

  • 每周建议校外学习总量:8–10小时(可分5–6次,每次60–90分钟)。
  • 每周结构(建议):
    1. 精读与例题(2次):阅读教材与范例,构建概念图与术语卡片。
    2. 无提示练习(2次):不看笔记完成题集,随后对照解答,填写错误日志。
    3. 累积复习(1次):用检索清单、口述证明、混合小测进行间隔复习。
    4. 讨论/求助(≥1次):参加习题课/办公时间,聚焦高价值问题。

四、8周分模块学习计划(与常见教学进度对齐) 说明:各周列出核心目标、关键任务与资源。教材可任选其一为主线(Strang 更强调几何直觉与四个基本子空间;Lay 结构与练习体系完整;Axler 强化抽象与证明)。在线视频作为直观补充。

第1周 线性方程与行变换

  • 目标:熟练高斯消元与回代,理解解的结构(唯一解/无穷多解/无解)与几何解释;掌握矩阵–线性方程的对应。
  • 关键任务:
    • 以3–4个范例完成带参数的行简化,标注主元列与自由变量;用列空间解释可解性条件 b ∈ Col(A)。
    • 建立术语卡:主元、秩、秩–零空间定理的文字版陈述。
    • 自测:闭卷完成两组系统方程并分类解型。
  • 资源:Strang(线性方程与矩阵、行简化)、Lay(Ch.1–2);MIT OCW 18.06 线性方程讲次;3Blue1Brown 对应可视化视频。

第2周 子空间、线性无关、基与维数;四个基本子空间

  • 目标:能判定子空间、判定无关/张成、构造基并计算维数;用N(A)、C(A)、N(A^T)、C(A^T)统一理解“方程的解与限制”。
  • 关键任务:
    • 练习:给定若干集合(如带参数的向量集合、矩阵的列空间),判断是否为子空间并证明。
    • 证明训练:若S为子空间,则0 ∈ S;若B为基,则B最小张成与最大无关(双向证明)。
    • 自测:给定一个矩阵,找出四个基本子空间的基,验证秩–零空间定理。
  • 资源:Strang(向量空间与四子空间)、Lay(Ch.4),Axler(线性无关、基与维数)。

第3周 线性变换与矩阵表示;矩阵分解初步(LU);行列式(入门)

  • 目标:理解线性变换的定义、核与像;掌握变换与矩阵的对应及基变换;会做LU分解以加速解方程;理解行列式的基本性质与几何含义(体积缩放与可逆性判据)。
  • 关键任务:
    • 在不同基下表示同一变换,完成一次坐标变换计算。
    • 计算2–3个矩阵的LU分解,并用以解多组右端项。
    • 自测:给定小规模矩阵,计算det并解释其几何含义。
  • 资源:Strang(矩阵与变换、分解、行列式)、Lay(Ch.2–3),MIT OCW 关于LU与行列式的讲次。

第4周 内积与正交性、投影、最小二乘;Gram–Schmidt与QR

  • 目标:掌握内积空间的概念,能够构造正交/标准正交基;对过定约系统实现正交投影与正规方程;理解QR分解在最小二乘中的作用。
  • 关键任务:
    • 从几何直观推导投影公式,亲算2–3个最小二乘问题。
    • 进行一次完整的Gram–Schmidt并检查数值稳定性(与QR对照)。
    • 自测:将任意向量分解为子空间与其正交补之和。
  • 资源:Strang(正交性与最小二乘、QR)、Lay(Ch.6);3Blue1Brown 投影与最小二乘视频。

第5周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对角化与幂法直觉

  • 目标:能计算谱、判定可对角化、理解几何与代数重根的关系;了解稳定子空间与迭代的直觉。
  • 关键任务:
    • 计算对称与非对称矩阵的谱,判定是否可对角化并给出相似变换。
    • 自测:构造一个非对角化矩阵(如缺少足够特征向量),解释原因。
  • 资源:Strang(特征值/特征向量)、Lay(Ch.5);MIT OCW 对应讲次。

第6周 对称矩阵与谱定理;二次型与正定性

  • 目标:理解对称矩阵实谱与正交对角化;掌握正定矩阵的等价刻画(特征值、主子式、Cholesky);会将二次型配平方与坐标变换联系。
  • 关键任务:
    • 判定正定/半正定矩阵并证明理由。
    • 自测:对一个二次型作正交对角化,解释几何意义。
  • 资源:Strang(对称矩阵与谱定理)、Lay(Ch.7);Axler 对谱定理的证明路径。

第7周 奇异值分解(SVD)与应用整合;条件数与数值稳定性入门

  • 目标:理解SVD的结构与几何意义(椭球变换),能用SVD做秩近似与最小二乘;直观理解条件数与病态问题。
  • 关键任务:
    • 手算/借助软件完成一个小矩阵的SVD并解释U、Σ、V^T。
    • 应用:用截断SVD做低秩近似,比较误差。
  • 资源:Strang(SVD)、MIT OCW SVD 讲次;3Blue1Brown SVD 可视化。

第8周 综合复习与模拟考核

  • 目标:整合概念网络,提升解题速度与准确率;查漏补缺。
  • 关键任务:
    • 两套闭卷模拟卷(120分钟/套),覆盖计算、证明与应用;严格计时与批改。
    • 错误分类与二次练习(针对高频错因设计同类变式题)。
    • 口述证明演练:在白纸上写出定理陈述与证明骨架,再补全。
  • 资源:教材章节综合题、课程以往试卷(如可获取);MIT OCW 习题集。

五、专项训练:概念、证明与错误管理

  • 概念卡与非例法:每个核心概念制作卡片(定义、充分必要条件、反例),每次复习用检索而非重读(Dunlosky et al., 2013)。
  • 证明技能阶梯:
    1. 复述型:给出定理的“若–则/充要”结构与关键引理。
    2. 骨架型:写出证明主线(如由线性无关推至唯一表示)。
    3. 完整型:补全细节与量词边界,检查必要条件。 建议每周至少完成2个证明题,优先与当前单元高度相关(Axler, 2015)。
  • 错误日志(每次练习后5–10分钟):
    • 类型:概念不清/运算失误/策略不当/审题不严。
    • 纠偏:写出正确概念或步骤,并制作一题同类“最小变式”立即巩固。
    • 每周回顾一遍日志,形成“高频错因清单”。

六、评估与进度监测(检索为主)

  • 基线测(第0周)→ 中期测(第4周)→ 终期测(第8周),三次覆盖率≥80%核心目标。
  • 判据示例:
    • 计算类:无提示在20–25分钟内完成中等难度行简化/最小二乘/特征分解各1题且总错<10%。
    • 证明类:在30分钟内写出中等难度命题的完整证明(结构清晰、无逻辑跳步)。
    • 迁移类:能用两种视角(代数/几何)解释同一结论。
  • 若任一维度连续两周未达标,将该维度对应周负荷减少20%,回到示范–渐隐与小步变式练习。

七、与教师和同伴的学术互动

  • 办公时间准备模板:
    • 明确问题点(例如:“Gram–Schmidt 在出现近线性相关时为何数值不稳定?”)。
    • 提前写出已尝试方法与卡住步骤,携带错误日志。
    • 期望输出:一个通用策略或判据,而非仅当前题解。
  • 小组研讨(每周1次,45–60分钟):
    • 采用“先独立、后对比、再抽象”流程,对比不同解法,抽取可迁移的解题框架(Freeman et al., 2014)。

八、风险与调整

  • 若时间紧迫(如距考试≤3周),优先级顺序建议:正交与最小二乘 → 特征值/对角化 → 子空间/基与维数 → 行变换与方程组;以Strang或Lay的章节综合题作为主线训练,减少拓展主题(SVD/数值稳定性)。

九、核心资源(任选其一为主线,另作补充)

  • Strang, G.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第5版):强调几何直觉与应用;配套 MIT OCW 18.06 视频与习题。
  • Lay, D. C., Lay, S. R., & McDonald, J. J.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第5版):题库体系完备、层次清晰,适合系统练习。
  • Axler, S. 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第3版):强调抽象与证明,提升概念与论证深度。
  • 在线课程与可视化:MIT OCW 18.06(视频+讲义+习题),3Blue1Brown “Essence of Linear Algebra” 系列(直观构图)。

十、日常学习微模板(示例,60–90分钟)

  • 5分钟:回顾上一节错误日志,设定当次目标。
  • 20–30分钟:精读1–2个范例,标注关键转折与“为什么”。
  • 25–35分钟:关书做3–5题(含1题跨概念交错题),完成后对照并改错。
  • 5–10分钟:口述一个定义或定理的证明骨架;在Anki或纸卡上登记检索点(安排1–2–4–7日复习)。
  • 5分钟:记录当次错因与下一步问题,准备在讨论班或办公时间求助。

参考文献(APA 第7版)

  • Axler, S. (2015). 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3rd ed.). Springer.
  • Cepeda, N. J., Pashler, H., Vul, E., Wixted, J. T., & Rohrer, D. (2006). Distributed practice in verbal recall tasks: A review and quantitative syn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3), 354–380.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2.3.354
  • Dunlosky, J., Rawson, K. A., Marsh, E. J., Nathan, M. J., & Willingham, D. T. (2013).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Promising directions from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4(1), 4–58. https://doi.org/10.1177/1529100612453266
  • Ericsson, K. A., Krampe, R. T., & Tesch-Römer, C. (1993). 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3), 363–406.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0.3.363
  • Freeman, S., Eddy, S. L., McDonough, M., Smith, M. K., Okoroafor, N., Jordt, H., & Wenderoth, M. P. (2014). Active learning increases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23), 8410–8415. https://doi.org/10.1073/pnas.1319030111
  • Lay, D. C., Lay, S. R., & McDonald, J. J. (2015).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5th ed.). Pearson.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penCourseWare. (2010). 18.06 Linear algebra (Spring 2010). https://ocw.mit.edu/courses/18-06-linear-algebra-spring-2010/
  • Roediger, H. L., & Karpicke, J. D. (2006). Test-enhanced learning: Taking memory tests improves long-term re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3), 249–255.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2006.01693.x
  • Sanderson, G. (3Blue1Brown). (2016). Essence of linear algebra [YouTube playlist].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HQObOWTQDNPOjrT6KVlfJuKtYTftqH6
  • Sweller, J., Ayres, P., & Kalyuga, S. (2011). Cognitive load theory. Springer.
  • Strang, G. (2016).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 (5th ed.). Wellesley-Cambridge Press.

执行提示

  • 若目前课程使用特定教材/进度,请将上述每周主题与课程周次对齐,并用该教材的对应章节与习题替换“资源”与“关键任务”中的泛化表述。
  • 每周确保“检索–改错–再练”的闭环完成;连续两周达标后,适度提高题目难度或增加交错练习比例,以巩固迁移能力。

面向在微积分课程中遇到困难学生的循证学习计划(采用 APA 第7版引用)

一、目标与诊断 论点:在系统性诊断基础上设定清晰、可测的学习目标,有助于针对性干预与持续改进。 实施步骤:

  • 初始诊断(第0周,2–3小时):在无资料条件下完成一套覆盖极限、导数、导数应用、积分与基本定理的简短小测(约30–40题,含计算与概念题)。记录得分、耗时与错误类型(概念误解、代数/计算失误、建模/单位错误等)。
  • 目标设定(SMART):例如“在4周内将限与连续、导数规则两部分的检核测验正确率从55%提升至≥80%,在40分钟内完成35题且概念题正确率≥75%。”
  • 学习档案与错误日志:建立问题分类与纠错流程(错误来源—误解概念/运算疏忽—纠正依据—再练题号—复盘日期),用于后续的间隔复习与迁移练习(Dunlosky et al., 2013;Roediger & Karpicke, 2006)。

二、学习策略与证据基础 论点:主动学习、提取练习、间隔与交错、范例—渐隐、以及自我解释是经验证促进 STEM 学习成效的核心策略。

  • 主动学习与同侪讨论:与传统讲授相比,主动学习可显著降低不及格率并提高成绩(Freeman et al., 2014)。建议每周安排1次同伴讲解与互测(30–60分钟)。
  • 提取练习(测试效应):定期在无查看资料的条件下回忆定义、定理与关键步骤,优于重复阅读(Roediger & Karpicke, 2006;Butler, 2010)。
  • 间隔与交错:将练习分散到多天,并交错相似但可区分的题型(如极限的ε–δ直观、洛必达法则、分段函数极限),能提升长期保持与迁移(Cepeda et al., 2006;Rohrer & Taylor, 2007)。
  • 范例学习与渐隐:先精读高质量范例,标注每步意图,再逐步去除提示独立完成(Sweller & Cooper, 1985;Chi et al., 1989)。
  • 概念澄清:针对微积分常见误解(如将“极限值”混同于“函数值”),需在图形、代数与语言三重表征间来回映射(Tall & Vinner, 1981;Orton, 1983)。

三、时间投入与周学习结构 论点:稳定的、高频次的分散练习优于临时突击;推荐每周课外投入10–12小时。 每周结构(示例):

  • 课前准备(每次课前1–1.5小时):预读教材小节,列出3–5个“预测的课堂小测题”;用5–10分钟闭卷回忆关键定义与定理(如导数定义、链式法则表述),随后对照讲义查漏。
  • 课中策略:优先记录“为何可如此处理”的注释,标记易混淆处(如复合函数与隐函数的变量依存)。
  • 课后24小时内(2–3小时):分区练习(例题模仿→同构题→交错题),每题书写“步骤目的—数学原理—易错点”。完成后对照权威解答,自评并更新错误日志。
  • 周中巩固(1小时):交错小测(10–15题,含旧题型),对卡点进行微型复习(15–20分钟)。
  • 周末整合(3小时):计时完成综合题组(含文字/应用题与证明雏形),随后进行错因归类与再练。
  • 支持性活动:每周至少1次参加助教/教师答疑(30分钟);与同学互讲1–2个典型题(30分钟)。

四、六周补救模块化计划(可按需前后微调) 第1周:基础与极限

  • 目标:函数与图形素养、极限直观与计算、连续性判定。
  • 关键活动:三表征互证(图、式、语);极限计算策略树(有理化、因式分解、夹逼等);分段与去心点函数的连续性分析。
  • 检核:闭卷短测(15题)正确率≥80%,能口头解释“极限为何与函数值可不同”(Tall & Vinner, 1981)。

第2周:导数定义与求导法则

  • 目标:导数的瞬时变化率意义;常用求导法则(和、积、商、链);隐函数与对数求导。
  • 关键活动:从极限定义推导多项式导数;链式法则的依赖关系图;单位与量纲核查。
  • 常见误区矫正:将复合结构误作逐点相乘;忽视自变量依赖(Orton, 1983)。
  • 检核:交错小测(20题)包含至少30%概念题,正确率≥80%。

第3周:导数应用(曲线性质与优化)

  • 目标:单调性、极值、凹凸性、曲率的综合判读;应用题建模。
  • 关键活动:由文字到函数的建模框架(变量—约束—目标);一页纸流程检查表(求驻点—端点—二阶判别—单位与合理性)。
  • 检核:在30分钟内完成2道优化题与1道曲线讨论题,且能解释步骤依据。

第4周:不定积分、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 目标:反导函数概念、面积累积函数、基本定理两部分(联系导数与积分)。
  • 关键活动:以面积函数A(x)=∫_a^x f(t)dt联通图形直观与代数;数值近似(矩形法、梯形法)的误差方向判断。
  • 检核:概念口头测评(能阐述“为何基本定理成立的直观”)+计算题组80%正确率。

第5周:积分技巧与应用

  • 目标:换元、分部积分、部分分式(若在教学大纲中)、弧长/体积/功等应用。
  • 关键活动:技巧选择树(何时换元、何时分部);对称性与单位检查;先画草图后设积分式。
  • 检核:交错题组(15–20题)中技巧选择正确率≥80%,且能在应用题中解释建模假设。

第6周:综合与考试准备

  • 目标:跨主题整合、速度与准确度兼顾、压力情境下的稳定性。
  • 关键活动:两套仿真卷(各90–120分钟);错因深挖—为每类错配对“对策题库”;弱项再学习(范例—渐隐—独立)。
  • 检核:第二套仿真卷≥80%,概念题正确率≥75%,计算题差错率下降≥50%。

五、资源与材料(首选权威教材与公开课)

  • 教材与讲义:
    • Stewart, J. Calculus: Early Transcendentals(任一近期版,Cengage)。
    • Strang, G. (2017). Calculus. Wellesley-Cambridge Press/MIT OCW(可免费获取)。
    • OpenStax. Calculus Volume 1(开放教材,便于预习与复习)。
  • 学习资料与题库:课程指定题集;Paul’s Online Math Notes(作概念与典型题的补充)。
  • 工具:图形计算器/Desmos/计算机代数系统用于“事后校验”,避免在未尝试前依赖。

六、评估、反馈与调整

  • 每周数据面板:练习量(≥40道有效题/周)、小测均分、概念题占比与正确率、重复错误计数、耗时。
  • 形成性反馈:将错误日志带至答疑/辅导,优先讨论“概念—表征—步骤”的断点。
  • 自我监控:每次学习结束用3分钟写“本次最重要的两点、尚存疑问、下一步行动”,提升元认知监测(Dunlosky et al., 2013)。
  • 期中/期末前两周:每48小时一次交错综合小测(20–30题),以提取练习与间隔强化为主(Roediger & Karpicke, 2006;Cepeda et al., 2006)。

七、常见难点的针对性对策

  • 极限与连续:用反例区分“极限存在但函数值不同/未定义”;图形—代数双重验证(Tall & Vinner, 1981)。
  • 链式法则与隐函数:画依赖树,显式标注“谁依赖谁”;先口述再书写可减少机械套用(Orton, 1983)。
  • 应用题建模:先定变量与单位,再写约束与目标式;最终答案进行量纲与极端值合理性检查。
  • 计算性差错:缓解方法包括慢速一遍+快速复核一遍;分步对照关键等价变形;将高频错纳入每日10分钟“再练清单”。

可操作的每周时间表示例(供参考)

  • 周一:课前预习1h;课后练习1.5h(新题为主)
  • 周三:课后练习1.5h(同构→交错);同伴互讲0.5h
  • 周四:助教/教师答疑0.5h;错题再练0.5h
  • 周六:综合计时练习2h;错因归类0.5h
  • 周日:概念提取练习0.5h;轻量复盘0.5h 合计约10–12小时/周

参考文献(APA 第7版)

  • Butler, A. C. (2010). Repeated testing produces superior transfer of learning relative to repeated study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6(5), 1118–1133. https://doi.org/10.1037/a0019902
  • Cepeda, N. J., Pashler, H., Vul, E., Wixted, J. T., & Rohrer, D. (2006). Distributed practice in verbal recall tasks: A review and quantitative syn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3), 354–380.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2.3.354
  • Chi, M. T. H., Bassok, M., Lewis, M. W., Reimann, P., & Glaser, R. (1989). Self-explanations: How students study and use examples in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Cognitive Science, 13(2), 145–182. https://doi.org/10.1207/s15516709cog1302_1
  • Dunlosky, J., Rawson, K. A., Marsh, E. J., Nathan, M. J., & Willingham, D. T. (2013).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Promising directions from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4(1), 4–58. https://doi.org/10.1177/1529100612453266
  • Freeman, S., Eddy, S. L., McDonough, M., Smith, M. K., Okoroafor, N., Jordt, H., & Wenderoth, M. P. (2014). Active learning increases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23), 8410–8415. https://doi.org/10.1073/pnas.1319030111
  • Orton, A. (1983).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ia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4(3), 235–250. https://doi.org/10.1007/BF00410540
  • Roediger, H. L., & Karpicke, J. D. (2006). Test-enhanced learning: Taking memory tests improves long-term re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3), 249–255.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2006.01693.x
  • Rohrer, D., & Taylor, K. (2007). The shuffling of mathematics problems improves learning. Instructional Science, 35(6), 481–498. https://doi.org/10.1007/s11251-007-9015-8
  • Sweller, J., & Cooper, G. A. (1985). The use of worked examples as a substitute for problem solving in learning algebra.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1), 59–89. https://doi.org/10.1207/s1532690xci0201_3
  • Tall, D., & Vinner, S. (1981). Concept image and concept definition in mathematic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imits and continuity.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2), 151–169. https://doi.org/10.1007/BF00305619
  • Strang, G. (2017). Calculus. Wellesley-Cambridge Press/MIT OpenCourseWare. https://ocw.mit.edu

说明

  • 上述计划为通用补救框架,可依据您课程大纲与个人诊断结果做焦点调整(例如若导数掌握良好而积分薄弱,可将第4–5周的比重前置并加大应用题占比)。
  • 为确保执行力,建议将“周任务—检核—反馈—调整”固化为例行流程,并与任课教师或学习中心辅导员建立每周一次的进度复盘。

学术顾问建议:计算机基础课程困难学生的循证学习计划(适用于一学期,亦可按需压缩或扩展)

一、总体目标与原则

  • 论点:将经验证有效的学习策略与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技能训练相结合,可显著提升初学者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学习成效与考试表现 [1]。本计划以主动学习、提取练习、间隔复习、范例—迁移训练、同侪教学与高质量反馈为核心机制,并以可测量的学习产出为导向 [1]–[7]。
  • 工作量基线:参照学分时规定,建议每学分每周课外投入约2小时;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合理增加至每周课外8–10小时更有利于形成稳固能力 [11]。

二、诊断与目标设定(第1周内完成)

  • 概念与技能诊断
    • 使用课程教师提供的历次测验/作业错题清单,标注错误类型(语法、逻辑、边界条件、概念混淆)。
    • 若可获得,采用经验证的CS1概念评估工具(如FCS1)进行基线测评,以定位语言无关的核心概念薄弱点 [10]。
  • 设定SMART目标(可示例)
    • 每周完成2–3道新题且独立通过样例与自编边界测试;阶段测验正确率≥80%;
    • 每周错题复盘文档≥2页;调试时间占编程总时长≤40%(逐周下降)。
  • 学习档案
    • 建立“错误—修复—证据”日志:记录问题现象、根因、修复步骤与回归验证结果,以支撑元认知与迁移 [7]。

三、循证学习策略(跨周持续执行)

  • 主动学习与同侪教学:在课内外通过问题驱动、投票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迫使思考与解释,可显著提高STEM学习成效;CS1中同侪讲解/投票题对概念掌握有正效应 [1],[8]。
  • 提取练习与间隔复习:以低风险小测、代码走查、口述关键概念替代单纯重读;以1日、3日、7日、14日间隔复习要点,有利于长时保持 [2],[3]。
  • 范例—自我解释—渐隐练习:先研读高质量“带注释范例”,进行自我解释,再完成“填空式/变式”题,最后独立迁移,能降低认知负荷并提升迁移 [5],[6]。
  • 刻意练习:将练习拆分为可度量子技能(如条件分支覆盖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用一条即插即用的高转化提示词,让 AI 以“学术顾问”身份,面向在某门课程遇到瓶颈的学生,快速产出个性化、可执行、可追踪的学习计划(目标-诊断-策略-资源-里程碑-复盘)。帮助老师/教练/家长在更短时间内交付更专业的方案,提高学习成效、家长认可与付费转化率。

适用用户

陷入某门课瓶颈的大学生

快速生成个性化学习计划与里程碑,定位薄弱点,获取高质量资源清单与练习安排,稳步提升成绩。

准备重修或补考的学生

一键制定冲刺方案与重点清单,配套历题训练、错题复盘与每日节奏表,提升通过率与信心。

跨专业转入的新生或基础薄弱者

获得先修知识图谱与夯基路径,安排每周时间配比、项目练习与测验节点,缩短适应期。

特征总结

基于课程与个人背景,个性化学习计划,一键生成,覆盖难点诊断与目标拆解。
自动梳理课程大纲与考试权重,生成周次节奏和里程碑,避免盲目刷题。
针对薄弱知识点给出学习路径与资源清单,附可靠来源,减少无效搜索时间。
提供费曼讲解、间隔重复、主动回忆等方法,配套练习与检查清单,易执行。
支持多种引用与学术写作规范,输出正式、结构清晰的计划文本,可直接使用。
智能优化既有计划,自动查漏补缺与重排优先级,兼顾学业、实习和生活节奏。
内置沟通邮件与提问模板,帮助预约答疑、描述困难,快速获得教师与助教反馈。
可参数化适配理工、商科、人文等课程,一键切换难度、时间投入与成绩目标。
生成阶段性自测与反思提示,量化进度并给出下一步改进建议,持续提升掌握度。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210 tokens
- 1 个可调节参数
{ 课程名称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