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学期回顾分析助手

66 浏览
5 试用
1 购买
Oct 15,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学生群体设计,提供系统化的学期总结分析服务。通过多维度评估学习历程,深入挖掘学习成果与成长轨迹,帮助用户全面回顾学期表现。具备结构化分析框架,能够自动识别关键学习节点、量化学习成效、提炼经验教训,并生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改进建议。亮点包括:采用分步推理确保分析深度,融合学业表现与个人成长双重视角,支持个性化总结风格定制,输出内容既包含客观数据支撑又体现主观反思价值,有效提升总结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助力学生实现持续进步。

学期概况

  • 年级与学期:七年级下学期
  • 科目成绩:语文87、数学92、英语89、物理78、历史85;综合平均分≈86.2
  • 学习与活动:每周参加数学竞赛社与广播站;作业完成率约95%
  • 过程特征:复习以“题海”训练为主,错题整理不系统;物理实验记录不完整;英语听力丢分
  • 重点改进领域(本报告聚焦):物理实验技能、英语听力与词汇、错题本规范、周计划与时间分配

学业表现分析

成绩趋势

科目 期末成绩 模拟考试1 模拟考试2 趋势/变化与依据
语文 87 稳定(期末数据)
数学 92 强项(期末数据+每周竞赛社参与)
英语 89 86 88 +2,听力有失分(模拟到期末)
物理 78 72 78 +6,实验记录不完整(模拟到期末)
历史 85 中上(期末数据)

说明:

  • 明显优势:数学成绩高且有竞赛社支撑,作业完成率高(95%)体现执行力与学习坚持度。
  • 明显短板:物理期末最低(78),尽管模拟有进步(+6),但实验记录不完整提示实践环节薄弱。
  • 英语听力为明确失分点;词汇巩固的系统性需要加强以支撑听力理解。

知识掌握评估

  • 数学(92):概念与题型覆盖度较好;竞赛社训练可能提升了解题思维与建模能力。建议将竞赛训练中的“方法总结”反哺课内,形成知识图谱而非继续题海。
  • 英语(89):阅读与语法总体到位;听力失分为主要短板。词汇面向听力的“语块与搭配”可能不足,影响语音→语义的快速映射。
  • 物理(78):概念理解在模拟后有提升(+6),但实验技能链条存在断点(记录不完整→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不足→结论不严谨)。
  • 语文(87)、历史(85):整体稳定。建议延续稳定输入与结构化输出训练(如语文的文本结构化梳理、历史的时间线与因果链)。

学习过程回顾

有效学习方法

  • 高执行力:作业完成率≈95%,习惯与纪律性良好。
  • 强化训练:题海训练在短期内提升了速度与熟练度,模拟至期末物理、英语均有小幅提高。
  • 社团赋能:数学竞赛社每周参与,提升了题感与思维广度;广播站增强了表达与组织能力。

时间管理分析

  • 优点:固定的社团活动形成规律性;作业完成率高,说明基本学习时段利用率好。
  • 不足与依据:
    • 练习结构单一(题海为主),缺少复盘闭环(错题不系统、物理实验记录不完整),导致“时间投入→成绩转化”效率不高。
    • 明确短板(英语听力、物理实验)未见专门时间块投入,影响针对性提升。

成长与收获

能力提升

  • 持续性与自律:高作业完成率体现稳定学习习惯。
  • 考试适应性:物理与英语在模拟到期末均有提升(+6、+2)。
  • 思维拓展:数学竞赛社促进了抽象与迁移思维。

重要突破

  • 物理从72→78的进步显示概念与题型适应性提升,这是一个积极的阶段性拐点。
  • 形成了较稳定的学习节奏(社团+作业),为后续结构化改进提供基础。

反思与改进

经验总结

  • 大量练习可提升题感与速度;社团参与对数学能力增长有积极作用。
  • 稳定的作业习惯是成绩保持的关键。

不足分析

  • 物理实验:记录不完整→实验目的、步骤、变量控制、数据与误差分析链条缺失,导致实践分与综合题表现受限。
  • 英语听力:缺少“听力专练+词汇语块化”的针对性方案,难以形成语音-意义的快速连接。
  • 错题管理:不系统,无法形成“错误类型→成因→方法→再练”的闭环,重复犯错概率高。
  • 时间分配:缺少对短板的专属时间块与阶段性指标,影响提升的可验证性。

未来规划

短期目标(8–10周内,量化+可操作)

  1. 物理实验技能

    • 行动:
      • 使用标准化实验记录模板(每次实验或演练必填):
        1. 实验目的与原理(公式/图示)
        2. 仪器与材料(型号/量程)
        3. 装置示意图(标注测量点)
        4. 步骤与变量控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表)
        5. 原始数据表(至少3–5组,含单位与不确定度估计)
        6. 计算与作图(斜率/拟合/误差百分比)
        7. 结论与误差来源(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8. 改进建议(至少2条)
      • 每周1次“微实验/模拟实验”演练(20–30分钟),复盘到记录模板。
    • 指标:
      • 记录完整率≥90%(按模板8项计分)
      • 数据有效率≥95%(无漏单位、无明显逻辑错误)
      • 每月完成≥4次微实验并形成作图与误差分析
    • 预期:实验题与综合题的得分稳定性提升,期末物理目标85±3(过程性指标优先)。
  2. 英语听力与词汇

    • 行动(每周5天):
      • 听力分层训练(总计20–30分钟/天): a) 听前预测(主题词与场景) b) 精听2–3段(2–4分钟/段):先听后跟读影子跟读(shadowing),再核对逐字稿 c) 听写(dictation)2段,每段80–120词 d) 题型专项(选择/信息匹配),错题立刻归类到“听力错题本”
      • 词汇语块化:每日新词20、复习60(间隔重复),记录“词根词缀+常用搭配+例句重构”;每周进行一次“主题词包”(校园/科普/日常对话)。
    • 指标:
      • 精听核对正确率≥90%
      • 听写正确率≥85%,两周内提升至≥90%
      • 7日回忆率≥85%(抽查上周词汇)
      • 听力套题错因归类完成率100%(每题归因到语音、词汇、长句、背景知识之一)
    • 资源建议:课本录音+历年听力真题音频;分级材料(如校内推荐或“新概念英语青少版/配套音频”),确保难度与课内一致或略高半级。
  3. 错题本规范化

    • 模板字段(每题用一页/半页,严控版式):
      • 题源(科目/章节/日期/题号)
      • 知识点标签(2–3个):如“动能定理/受力分析”“动词时态/听力信息定位”
      • 错误类型(概念/运算/审题/表达/技巧)
      • 原因分析(1–2句,定位根因)
      • 正确解法与关键步骤(列式/思路图)
      • 易混点/陷阱提示(高亮)
      • 同类变式1题(自拟或选题),在48小时内再做
    • 复盘频率:
      • 48小时二次练习闭环率100%
      • 每周专题回顾1次(物理、英语各≥30分钟),统计“再错率”,目标≤10%
    • 指标:错题闭环完成率≥95%;同类题三周内“稳对率”≥90%
  4. 周计划与时间分配(结合社团)

    • 原则:先短板,后巩固;固定块+浮动块;每块25–40分钟专注。
    • 推荐周配比(总课外学习时间为基准)
      • 物理专项(含实验记录与综合题):25%
      • 英语听力+词汇:25%
      • 数学巩固+竞赛社总结:20%
      • 语文/历史巩固:20%
      • 错题复盘与回顾:10%
    • 样例(可按放学后与周末微调):
      • 周一/周三:物理微实验+综合题(各30–40分钟)→错题复盘(20分钟)
      • 周二/周四:英语精听+听写(各20–30分钟)→词汇语块(20分钟)
      • 周五:数学竞赛社总结(30分钟方法笔记)→课内巩固(30分钟)
      • 周末:语文/历史(各40–60分钟)→周度错题回顾(30分钟)→下周计划制定(15分钟)
    • 指标:周计划完成率≥90%;短板时间块达成率≥95%;学习投入分布与目标一致率≥90%

报告生成阶段:综合建议集

  • 学科策略矩阵

    • 数学:继续保持,社团内容形成“方法卡”(如典型模型、常用不变量、构造思路),每周≥2条方法卡,月度总计≥8条。
    • 英语:听力与词汇联动,优先语块与搭配;影子跟读提升语音与节奏,配合听写形成输入-输出闭环。
    • 物理:实验记录模板落实到每次练习;数据-作图-误差-结论链条形成习惯;综合题以“受力→建模→列式→量纲与单位检查”为四步法。
    • 语文/历史:稳中求细,语文侧重文本结构提纲与素材积累;历史侧重时间线与因果链图示。
  • 方法升级(替代题海的“精题三步法”)

    1. 拆题:标出考点与易错点
    2. 重构: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解法与关键条件
    3. 归纳:形成微笔记(法则/通病/验证点),并在一周后回查
  • 学习质量KPI面板(每周记录)

    • 物理实验记录完整率(目标≥90%)
    • 英语精听/听写正确率(≥90%)
    • 词汇7日回忆率(≥85%)
    • 错题闭环完成率(≥95%)、再错率(≤10%)
    • 周计划完成率(≥90%)、短板时间块达成率(≥95%)

结语

本学期在稳定的作业习惯与社团参与基础上取得了整体良好表现与阶段性进步。针对“物理实验技能、英语听力与词汇、错题本规范、周计划与时间分配”的重点领域,以上方案提供了明确的模板、频率与量化指标。坚持8–10周后,将显著提升短板环节的得分稳定性与综合能力,进一步优化“投入→产出”的学习效率。

学期概况

本学期为大二春季,整体学业表现稳健,GPA为3.6。核心课程为《概率统计》(A)、《算法设计》(A-)、《数据分析》(B+)。完成“校园选课数据分析”项目,独立承担数据清洗、特征工程与可视化全流程;参与导师阅读小组并完成两次汇报;担任助教一次;志愿服务累计12小时。意向方向为数据科学,计划申请暑期交换与科研实习。整体风格为反思深度型,重点围绕课程亮点与排名、项目可量化成果、科研潜力证据,以及英文简历与自述构建可用素材。

学业表现分析

成绩趋势

  • 学期GPA:3.6
  • 核心课成绩:
    • 《概率统计》:A
    • 《算法设计》:A-
    • 《数据分析》:B+

相对定位与亮点(基于已知信息):

  • 核心课两门达到A/A-,在数据科学所需的统计与算法两大支柱上表现突出。
  • 《数据分析》为B+,提示方法论深度或应用稳定性仍有提升空间。
  • 排名信息目前缺失。为满足交换与科研申请的“相对位置”要求,建议申请学院出具“GPA分位/专业分位”或“核心课平均分位”证明;也可整理课程成绩分布(如课程均分与A段比例)作为辅助说明。

知识掌握评估

  • 概率统计(A):
    • 证据:核心课高分。
    • 推断:概率分布、统计推断与不确定性处理基础扎实,支撑项目中的缺失值处理、异常值识别与合理特征构造。
  • 算法设计(A-):
    • 证据:核心课良好。
    • 推断:问题分解、复杂度意识与数据结构应用能力较强,支撑数据清洗与特征工程中的效率与可扩展性。
  • 数据分析(B+):
    • 证据:核心课中等偏上。
    • 改进方向:规范化分析流程(数据字典/流程记录)、可视化叙事性与解释力、结果复现与严谨性(如明确采样、评估标准)。

学习过程回顾

有效学习方法

  • 端到端项目法:从数据清洗到特征工程再到可视化,完整闭环推进,有利于综合能力形成与证据沉淀。
  • 阅读小组汇报:两次报告训练了文献理解与讲解能力,提升了研究型思维与学术沟通。
  • 教学辅助:助教经历强化了知识表达与同伴支持能力,促进对概念的二次消化。
  • 多角色协同:在学业、项目、助教与志愿服务并行下保持GPA 3.6,显示出一定的自我管理与韧性。

时间管理分析

  • 现状判断:在多任务并行背景下,核心课保持A/A-,说明学习主线(统计与算法)投入有效;项目按全流程完成,阅读小组有产出;志愿服务完成既定时长。
  • 风险与优化:
    • 风险:项目与课程冲突期可能造成《数据分析》方法论沉淀不足。
    • 优化:采用“块状时间+复盘清单”模式(每周固定时段用于项目复盘与方法总结),在高峰周对非关键任务进行降优先级处理。

成长与收获

能力提升

  • 数据管线思维:具备从原始数据到可解释可视化的端到端能力。
  • 统计与算法融合理解:在特征构造与清洗策略中体现统计直觉与算法效率。
  • 学术沟通与表达:两次阅读小组汇报提升了结构化表达与同行交流能力。
  • 教学与服务意识:助教与志愿服务体现了协作与责任感,有助于团队型科研环境的适应。

重要突破

  • 独立完成数据分析项目的全流程,实现从“作业式完成”到“产品化思维”的转变(有可展示的成果与过程文档)。
  • 将课程知识迁移到项目实践,形成“课程-项目”闭环证据链。
  • 在阅读小组中完成两次汇报,积累了初步的文献解读与批判性思维证据。

反思与改进

经验总结

  • 前置设计有效:先定义数据问题与评价标准,再实施清洗与特征工程,提升了后续可视化的解释力。
  • 分阶段交付:将项目拆分为可交付小模块(清洗、特征、可视化),降低复杂度并便于复盘。
  • 学习与产出绑定:课程学习与项目产出同步推进,有助于快速固化能力。

不足分析

  • 方法论证据不够量化:项目尚未形成“指标层面”的量化成果(如缺失率改善幅度、特征贡献、可视化覆盖的决策问题域)。
  • 复现与规范性可加强:需要完善数据字典、流程记录与版本管理,以应对科研/实习申请时的可复查要求。
  • 《数据分析》能力结构不均衡:应用层面表现可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叙事型可视化与结果解释的一致性上。

未来规划

短期目标(下学期至暑期)

  • 课程亮点与排名材料:
    • 申请学院出具GPA或专业分位证明;整理核心课成绩与课程分布说明。
    • 汇总《概率统计》《算法设计》课程作业或项目的代表性产出,形成“课程-项目”对齐页面。
  • 项目量化成果补齐(针对“校园选课数据分析”):
    • 建立指标面板:数据规模、缺失/异常处理前后对比(比例与样本数)、构造的特征清单(类型与用途)、可视化图表清单(每张图回答的具体问题)。
    • 输出规范化文档:README(问题定义、数据来源、伦理合规、方法步骤、结论与限制)、数据字典、流程图。
    • 开源与展示:整理代码仓库与可视化展示页,形成可链接证据。
  • 科研潜力证据沉淀:
    • 阅读小组资产化:上传两次汇报的讲稿/幻灯与参考文献清单,补充批注笔记与延伸问题。
    • 小型复现研究:选取一篇与教育数据或行为分析相关的论文,完成小规模数据复现(强调过程、差异与原因分析)。
    • 导师互动:基于现有项目提出可研究化的扩展问题(如选课行为模式、先修关联、可视化对决策的影响),寻求讨论与反馈。
  • 英文简历与自述(可直接使用)
    • Resume bullets(英文):
      • Core Coursework: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A); Algorithm Design (A-); Data Analysis (B+); Semester GPA: 3.6.
      • Campus Course Selection Data Analysis – Independent contributor: built an end-to-end pipeline covering data cleaning, feature engineering, and visualization; delivered interpretable insights for course selection patterns.
      • Research Reading Group – Presenter: delivered two talks summarizing and critiquing assigned papers; facilitated academic discussion with peers and advisor.
      • Teaching Assistant: supported instruction and student Q&A; strengthened communication and mentoring skills.
      • Community Service: completed 12 hours of volunteer work; demonstrated commitment and teamwork.
    • Personal statement(英文,约150词):
      • I am a sophomore focused on data science, with a 3.6 GPA and strong performance in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A) and Algorithm Design (A-). This semester, I completed an end-to-end analysis of campus course selection data, independently handling data cleaning, feature engineering, and visualization to generate interpretable insights. Through two presentations in a faculty-led reading group, I practiced rigorous literature review and academic communication. Serving as a teaching assistant and contributing 12 hours of volunteer work further strengthened my collabor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 plan to pursue a summer exchange and a research internship, aiming to deepen statistical reasoning, improve analyt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explore research question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ducational data and human behavior. I am eager to contribute to a team that values methodological rigor, clarity, and impactful data-driven decisions.
  • 申请准备节奏:
    • 时间线:第1-2周完成排名证明与项目文档;第3-4周完善英文材料与作品链接;第5-6周针对目标项目/课题定制申请包(动机+对齐点)。

长期方向(数据科学)

  • 能力结构深化:
    • 统计与因果:在假设检验、实验设计与因果推断上形成系统能力,提升研究型分析的说服力。
    • 算法与工程:强化数据结构、复杂度与可扩展处理流程,支撑更大规模数据场景。
    • 叙事实证合一:锻炼以问题为中心的可视化叙事,确保分析结论与决策问题一一对应。
  • 作品集建设:
    • 教育数据主题:围绕选课、学习行为与绩效关联,形成连续研究线索(问题-数据-方法-结论-限制)。
    • 规范化产出:每个项目均有README、数据字典、流程图与可视化故事板;沉淀可复查证据。
  • 学术与实务连接:
    • 参与导师课题或校内研究中心的开放项目,争取可发表或可展示的成果。
    • 与实习单位对接真实业务问题,形成“学术标准+业务可落地”的双重能力。

——

补充说明(围绕重点关注领域的可操作要点):

  • 课程亮点与排名:以核心课A/A-和GPA 3.6为主证;补齐官方分位或课程分布;构建“课程-项目”映射页面。
  • 项目可量化成果:建立缺失率、异常处理、特征数量与类型、图表数与覆盖问题域等指标面板;输出规范文档与开源展示。
  • 科研潜力证据:资产化阅读小组材料、完成小型复现研究、形成与导师讨论的研究问题清单。
  • 英文简历与自述:上述模板可直接使用,后续在获得量化指标后补充具体数据与链接以增强说服力。

学期概况

本学期为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与安全方向)阶段一,完成8个模块学习与4次上机实操。模拟测验平均分为78分,课程与测验实操占比较高。完成了小型局域网搭建与日志分析练习,但故障定位环节耗时较长。参与线上学习社区分享1次。计划报名参加下月资格考试。

学业表现分析

成绩趋势

  • 模拟测验平均分:78(当前基线)
  • 目标(下月考试前):≥85(提升幅度目标:+7分)
  • 上机频次:4次/8模块 ≈ 0.5次/模块
    • 目标:≥1次/模块(至少补齐4次,以实现覆盖度100%)
  • 故障定位用时:未建立量化记录(现状描述为“耗时较长”)
    • 目标:建立计时与分段记录,并将平均定位用时下降≥30%

说明:未提供各模块单项成绩与历史对比数据,趋势以当前阶段基线与目标差距呈现。

知识掌握评估

  • 小型局域网搭建:能够完成搭建,稳定性基本可用;定位故障效率有待提升(瓶颈主要在诊断环节)。
  • 日志分析:已开展练习,有初步经验;需通过更多案例提升检索效率与误报/漏报控制。
  • 综合实操能力:有一定动手能力基础(4次上机),但实操密度与覆盖度不足,影响模块间迁移与整合。

学习过程回顾

有效学习方法

  • 实操驱动的学习路径:通过搭建与日志分析形成端到端理解,有助于将理论与实践联结。
  • 社区输出:进行1次分享,促进知识结构化与表达能力提升,并形成外部反馈。

时间管理分析

  • 实操密度:4次上机/8模块,覆盖度为50%,不足以支撑实操占比高的考核要求。
  • 瓶颈时间段:故障定位用时偏长,说明在问题拆解、假设验证、工具选型与检索策略上存在效率问题。
  • 计时与复盘机制:现有信息未体现完整的计时与复盘记录,建议尽快建立以支撑提分与效率提升。

成长与收获

能力提升

  • 建设到排障的完整流程体验(搭建LAN→日志分析),形成初步系统观。
  • 在社区分享中完成一次知识输出,增强了表达与结构化思维。

重要突破

  • 完成从零搭建小型局域网并结合日志进行分析,迈过“能做起来”的门槛,为后续效率优化奠定基础。

反思与改进

经验总结

  • 实操占比高的课程中,“学—练—讲(输出)”路径有效:学后尽快上机,练后进行结构化输出,可巩固记忆并暴露盲点。
  • 端到端任务更能检验综合能力,但需要配套的分段计时与复盘,避免“整体做完但定位慢”的问题。

不足分析

  • 薄弱模块未量化标注:尚缺少按模块的正确率、用时、提示依赖度等客观指标。
  • 实操覆盖度不足:上机频次偏低,模块间迁移与命令熟练度提升受限。
  • 计时与复盘缺失:未形成稳定的诊断时间记录与问题归因库,导致难以针对性提效。

未来规划

短期目标(面向下月资格考试)

  1. 成绩与效率
    • 模拟测验平均分提升至≥85。
    • 故障定位平均用时下降≥30%(建立记录后按周监控)。
    • 实操覆盖:至少补齐4次上机,确保每模块≥1次上机。
  2. 薄弱模块定位
    • 在一周内完成8模块的快速测评与分类(优先/次优/良好),形成针对性训练清单。
  3. 计时与复盘
    • 建立标准化计时与复盘模板,并在每次练习后完成记录与改进项。

具体行动方案(4周滚动备考时间表):

  • 第1周(基础与定位周)
    • 每日60–90分钟:模块快速闭卷测评(10–15题/模块),记录正确率与耗时。
    • 每日60分钟:对应模块的短时上机(30–45分钟),记录分段用时:定位(MTTD)/修复(MTR)/验证(MTTV)。
    • 输出:薄弱模块清单及三项指标基线。
  • 第2周(故障诊断与日志分析强化周)
    • 每日90分钟:故障定位专项演练(常见拓扑错误、配置冲突、访问控制异常),目标是将定位用时压缩20%。
    • 每日45分钟:日志检索与过滤练习(关键词、正则、多条件),增加案例数(≥3/天)。
    • 每日15分钟:错题归因(知识漏洞/步骤遗漏/工具使用不熟/读题失误)。
  • 第3周(模拟与综合实操周)
    • 隔日一次全套模拟(含理论+实操),计分与计时,并完成结构化复盘。
    • 非模拟日:针对薄弱模块做“微型项目”式上机(例:从零搭建→引入故障→定位→日志验证)。
    • 目标:模拟平均分达到≥85,定位用时较基线下降≥30%。
  • 第4周(查漏补缺与节奏调整周)
    • 每日60分钟:高频错题与高发故障清单复盘。
    • 每日45分钟:轻量实操维持手感(不追求大项目,重在快速定位流程)。
    • 考前2–3天:进入稳态,保持睡眠与练习节奏,避免长时高压。

练习计时与复盘模板(建议直接使用)

  • 记录项:日期 / 模块 / 题型(理论/实操) / 得分 / 总用时 / 分段用时(定位/修复/验证) / 使用工具与命令 / 关键错误点 / 改进措施(下一次避免策略)
  • 指标跟踪:MTTD(平均定位时间)、MTR(平均修复时间)、复现率(同类错误是否再次出现)

薄弱模块定位流程与判定阈值(用于形成训练清单)

  • 流程:
    1. 闭卷测评(10–15题/模块):记录正确率与用时。
    2. 对应上机任务(30–45分钟):记录定位与修复用时及是否需提示。
    3. 形成模块能力评分:正确率、用时、提示依赖度三维。
  • 判定建议:
    • 优先攻克(薄弱):正确率<70% 或 定位用时>基线均值+30% 或 需多次提示。
    • 次优:正确率70–85% 或 定位用时略高于均值。
    • 良好:正确率≥85%,用时在均值±10%以内,无提示完成。

实操题训练建议(配合上表)

  • 命令与操作熟练度:每日15–20分钟命令速练(网络设备基本配置、日志过滤与检索、配置核对与回滚)。
  • 故障库构建:为每类常见故障建立“触发→现象→定位线索→解决步骤→验证方法”的条目,累积≥20条。
  • 案例驱动:每次上机引入1个可控故障,强制走完“假设→验证→记录→复盘”闭环。
  • 工具清单固化:路由/交换基础命令、包抓取与过滤、日志检索语法(含多条件与正则),确保可快速调用。

长期方向(考试后1–3个月)

  • 方法论加固:标准化排障流程(分层定位、最小化变更、单点验证)、日志分析流水线(采集→规范化→检索→告警与复核)。
  • 实战环境扩展:搭建可复现的练习环境(虚拟化+多子网+基础安全策略),持续引入新故障场景。
  • 自动化与文档化:将高频命令与校验步骤脚本化;用版本管理工具维护“故障与改进库”,定期复盘。

以上报告以目标导向为核心,围绕薄弱模块定位、实操题训练、练习计时与复盘、备考时间表四个重点提供了具体、可执行的方案。

示例详情

适用用户

中学生备战期末

快速整理本学期各科表现,定位丢分点与方法问题;生成可展示的复盘报告;输出下学期提分路径与每周行动计划。

大学生申研/交换准备者

整合课程成绩、项目经历与成长证据;产出更具说服力的学期总结;用于申请材料、导师沟通与面试自述。

技能培训与考证学员

量化训练成果与实操能力提升;找出练习低效环节;生成阶段性目标、练习清单与备考时间表。

解决的问题

帮助中学生、大学生与技能培训学员,用更少的时间产出更专业、更有说服力的学期总结。通过“信息整理—数据分析—深度反思—行动规划”的闭环,自动识别关键学习节点、量化进步幅度、沉淀可复用的经验,并给出具体可执行的下一步计划。支持总结风格定制(学术型、叙事型、竞赛型等),让你的总结既有数据支撑,又有独到洞察,可直接用于班级提交、导师沟通、评奖评优与申请材料加分。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学期回顾,自动梳理课程、成绩与活动轨迹,省时省力,信息不遗漏。
智能识别关键学习节点,标注进步与瓶颈,帮助针对性突破,少走弯路,高效改进。
多维量化学习成效,将变化趋势与掌握程度清晰呈现,直观可比,便于制定目标。
融合学业与成长视角,兼顾能力、心态与习惯,形成更完整画像,反映真实变化。
支持总结风格定制,学术严谨或温暖叙事皆可,场景随需切换,表达更贴近自我。
自动提炼成功经验与失误教训,给出可落地的改进清单与时间表,立即行动。
按科目与任务生成重点建议,助你把力气用在最该用的地方,提升投入产出比。
生成结构清晰的报告,可直接用于班级展示、申请材料或家校沟通,一次输出多场景。
分步推理保障分析深度,避免空话套话,让每条结论有依据可追溯,更可信。
支持重点领域聚焦,如竞赛、语言、编程等,精准响应你的目标,专注突破,显著提效。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0.00元 ¥20.00元
立减 50%
还剩 00:00:00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734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学期信息 } { 总结风格 } { 重点关注领域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