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美学摄影创意生成器

7 浏览
1 试用
0 购买
Oct 31, 2025更新

本工具专为摄影师和创意工作者设计,通过输入主题、情绪和色彩方案等关键元素,生成具有超现实美学风格的摄影创意方案。它能深度解析用户需求,结合艺术理论与视觉心理学,提供从概念构思、构图设计到后期风格的完整建议。亮点在于突破传统摄影思维框架,融合梦境元素与现实场景,帮助用户创作出兼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深度的独特作品,适用于艺术创作、商业广告及个人作品集开发等多种场景。

摄影创意方案

核心概念

以“时间停滞的旧港口”为叙事母体,将日常的室内符号(桌椅、挂钟)迁移到海雾与航标的语境中,建立“家”与“海”的互文关系:港口成为客厅,航标像摆设,雾是帷幕,所有挂钟定格在同一刻,宣告梦醒前的静止。超现实特质通过空间错置与物理违背(漂浮、同时的时间)呈现;情绪以褪色钴蓝的清冷裹挟奶油米色的温柔,辅以铜绿微光,形成“轻微孤独但安全”的视觉包裹。

核心创作方向摘要(三则):

  1. 潮汐的客厅:在近岸浅水区布置一套旧木餐桌与不成套的椅子,轻微漂浮,岸边挂钟并列定格同一秒。雾像室内纱帘,航标如客厅摆件,强调“海成为家”的温柔错位。
  2. 时间的航线:以航标为主线,桌椅沿着一条看不见的“时间航线”依次漂浮,岸边挂钟与航标一一对应,构成时间坐标系,铜绿微光像记忆的定位点。
  3. 梦醒前的翻页:将桌布、纸页质感元素与雾叠合,桌面如翻动的书页;一排挂钟如书签,所有页都停在同一刻;航标化作书脊,强调怀旧与安静的停顿。

视觉元素设计

  • 主体构成:

    • 一张旧木餐桌(表面有盐蚀与岁月痕迹)、三把不成套的旧椅(其中一把半倾斜但稳定),轻微离水面几厘米的漂浮状态。
    • 岸边以旧栈道的立柱/栏杆悬挂3-5只圆形挂钟,全部定格在同一时刻(例如04:07),刻度略旧、金属边框带轻微铜绿。
    • 近处1-2个传统红白或黄黑航标,轻度老化,顶部装微弱铜绿色光源,像“记忆信标”。
    • 细节符号:半展开的奶油米色桌布,角缘触水;一只空玻璃杯在桌面边缘;远处海鸟剪影朦胧穿雾(保持自然姿态,非强行摆拍)。
    • 超现实特征通过物理违背与时间一致性实现:漂浮的家具+所有钟表同刻。
  • 环境设置:

    • 旧港口浅水近岸位,蓝小时或雾天,背景以低能见度的海面与若隐的防波堤。
    • 人造雾与自然雾混用:岸上雾机向水面低喷,借海风形成层状雾幕;必要时用干冰在水面近景制造贴地雾。
    • 家具漂浮实现方案(任选其一,均可安全落地):
      • 透明亚克力平台/箱体置于水下,平台距水面2-4厘米,使桌椅“悬停”。表面打蜡减少反光,后期局部去痕。
      • 单丝尼龙线(0.5-0.8mm)从岸侧隐蔽拉力点牵引桌角,配合桌内藏小沙袋配重,确保稳定且看不见。
      • 组合拍摄与合成:家具在浅水池或摄影棚水槽拍摄,港口环境与雾单独拍摄,后期精准合成。
    • 挂钟固定于岸边立柱,背后加薄泡棉双面胶与隐形束带,保证安全且不损伤构件。
  • 色彩运用:

    • 主色:褪色钴蓝(氛围与水体、雾调)+奶油米色(桌布、雾中高光、岸边细节),冷暖轻度对比,避免高饱和。
    • 点缀:铜绿微光集中于航标顶部金属件与挂钟边框的氧化细节,控制在小面积发光点,制造“记忆的呼吸”。
    • 建议色温与数值参考:
      • 环境冷光色温约6800-7200K(天光/蓝小时)。
      • 人造暖光约3600-3900K,柔和铺在桌面与椅背,形成奶油米色暖区。
      • 铜绿光以青绿滤片或LED调至约520-540nm峰值,照度极低(微光),只为点睛。

拍摄实施指南

  1. 构图要点:

    • 机位:低机位贴近水面(距水面20-40cm),35mm或50mm定焦,获得“客厅化”的亲密尺度与海面的包裹感。
    • 画面分割:地平线置于上部1/3,使水与雾占据画面主体;桌椅成三角形稳定构图(桌居中略偏岸侧,椅子一前一后制造层次),航标位于画面右后侧作为深度锚点。
    • 节奏与重复:岸边挂钟呈节律性排列,沿画面左缘或上缘形成“时间的栈道”;雾层作为软性负空间,保留呼吸感。
    • 叙事细节:桌布边缘触水的接触点与玻璃杯的高光作为近景引导;远处海鸟剪影与航标形成纵深三段(近/中/远)。
    • 备用构图:竖幅特写(桌面与最近的挂钟)突出时间停滞;广角横幅(24-28mm)扩大雾与水的静谧。
  2. 光影设计:

    • 自然环境:选择蓝小时或薄雾天;若无自然雾,用雾机低喷并控制风向,保持雾层分级(前景浓、中景薄、远景几不可见)。
    • 主光(暖):1-2块柔光LED(加1/8 CTO或暖白布),功率低,45°侧上方指向桌面与椅背,照出奶油米色质感与木纹。
    • 辅光(冷):背向海面放置一盏冷色温LED,透雾打出淡冷背缘光,为家具描边,保持钴蓝氛围。
    • 微光(铜绿):在航标顶部与挂钟金属边缘背后藏微型LED或指向性小灯,加青绿滤片,亮度仅为识别级,避免抢戏;可脉冲式微闪拍多张以便后期合成控制强度。
    • 反射与控制:水面易反光,使用偏振镜微调反射;用黑旗在画面边缘做负补光,增强雾层层次与主体体积。
  3. 后期方向:

    • 基础修整:RAW显影中设定WB偏冷(约6800K),曝光整体略低0.2-0.3EV保留雾层厚度;高光压制、阴影轻抬,对比度低到中。
    • 调色主线:
      • HSL:蓝色/水青色饱和度降低10-25%,亮度略降;黄色与橙色(对应奶油米色)提升亮度与轻微饱和度,保持柔润。
      • 分离色调:高光偏暖(黄/橙,饱和度低)、阴影偏钴蓝;平衡点偏阴影一侧。
      • 选择性颜色:绿色通道向青移动少量,维持铜绿的微光质感但面积受限。
    • 特效与气氛:
      • 柔光/哈罗效应:对航标与挂钟的微光区域做轻微光晕(半径小、强度低),营造“呼吸点”。
      • 局部去痕:仿制图章/内容识别移除尼龙线、平台边缘水纹异常;必要时对家具与雾分层蒙版精修。
      • 颗粒与褪色:添加细腻胶片颗粒(强度低),曲线微压暗部,模拟岁月的褪色。
      • 景深与层次:轻微径向模糊处理远景雾层,近景保持清晰,形成“安全的包裹感”。
    • 合成策略(如分拍):确保光向与色温统一;为铜绿微光单独保留高亮层,以便精确控制点光强度与扩散。

拍摄参数与技术建议(参考起点):

  • 相机与镜头:全画幅,35mm/50mm定焦为主;广角24-28mm用于环境扩展。
  • 三脚架与遥控快门,避免微震;镜头加加热带防雾。
  • ISO 100-200;光圈f/8-f/11保证中景清晰与远景雾化自然;快门1/4-1s(根据雾与水的动静调整),必要时使用ND 2-4档。
  • 包围曝光:±0.7EV三张,用于综合雾层与微光的最佳动态。
  • 偏振镜:轻微角度消减水面反射,保留雾的柔性高光。
  • 安全与现场控制:家具与电器防水防倾倒;电源全部高于水面并有防溅保护;所有固定点采用不破坏结构的软质绑带与可移除粘接,拍毕恢复原状。

叙事延展(可选镜头):

  • 特写:挂钟指针与金属氧化细节的铜绿微光;桌布触水的毛边与水珠。
  • 中景:桌椅与最近的航标构成对话,雾层分三阶。
  • 远景:挂钟的重复节奏与地平线的静止,海鸟剪影偶入,进一步强化“梦醒前的安静”。

摄影创意方案

核心概念

  • 方向一:轨道银河的早餐 将地铁车厢抽象为宇宙轨道,早餐器皿与食材沿螺旋轨迹缓慢旋转与悬停,形成“微型星系”。以柠檬黄为能量脉冲,柔和银灰为宇宙背景,海蓝点睛如清爽信标。清醒幽默来自于“通勤即宇航”的轻松反差,节奏通过轨迹的节拍感传达。
  • 方向二:时间切片的晨仪 把早餐元素排列成钟面与刻度的分段轨迹,悬停的糖块、柠檬片与勺子成为时间片段。轻松期待体现在整齐却略有“失衡”的秩序;一瞬惊喜来自微小液滴与蒸汽的凝固,仿佛时间被暂停。
  • 方向三:礼仪失重的通勤幽默 地铁的扶手、站牌与车窗被赋予餐桌礼仪的角色:扶手像餐刀、站牌像菜单,桌面在失重中以慢速礼仪旋转。幽默由日常规训与超现实失重的互文产生,保持明快节奏的画面律动。

(主拍建议采用方向一为核心,辅以方向二的“刻度”语言强化节奏感)

视觉元素设计

  • 主体构成
    • 一张象牙白桌面(圆形或椭圆形),安装隐蔽旋转底座(0.2–0.5 rpm),整体做“轻缓旋转”。
    • 早餐元素:半切柠檬与柠檬皮屑(柠檬黄主色)、牛奶滴与吐司碎屑(象牙白)、银灰不锈钢餐具与金属奶壶(柔和银灰)、海蓝点睛元素(杯沿、糖包、地铁线路图局部)。
    • 悬浮物件:勺子、叉子、糖块、柠檬片、吐司碎、牛奶弧线,在桌面周围形成由近到远的螺旋轨迹;部分液滴与蒸汽作为微型“卫星”点缀。
  • 环境设置
    • 地铁车厢内(或搭建半车厢布景):银灰金属壁、座椅、扶手与吊环。去人化处理,保持空间清洁与秩序感。
    • 背景细节:简洁线路图与站名条采用海蓝局部点睛;在窗框或门缝处通过光影形成“车速”暗示,但整体氛围宁静。
    • 非常规元素:将几只吊环置于画面前景,轻微倾斜,暗示失重;在桌面下方隐藏支撑与透明结构以实现悬停。
  • 色彩运用
    • 主色:柠檬黄(高饱和但不过曝,用于柠檬片、餐巾或一抹小物)、柔和银灰(车厢金属与餐具,中性偏暖)。
    • 铺底:象牙白(桌面、陶瓷盘),确保纯净与明快。
    • 点睛:海蓝(线路图、杯沿、糖包标识、小型标签),数量少而位置策略性,形成视线锚点与清爽感。
    • 色彩心理:柠檬黄激发清醒与乐观,银灰稳态与理性,象牙白清洁与仪式感,海蓝带凉爽与前进暗示。

拍摄实施指南

  1. 构图要点

    • 机位选择:主视觉采用正中低角度(镜头与桌面中心齐平或略低),利用车厢纵深与对称结构形成强中心轴;备用一张俯拍(顶视)展示完整轨迹与时间刻度感。
    • 画面分割:以桌面为“星系核心”,上下保持三分法;车厢的纵向线条导向中心,吊环与扶手作为前景层次,制造空间深度。
    • 轨迹设计:悬浮元素呈黄金螺旋或阿基米德螺旋,从桌面外缘向上与向前扩展;大小与密度逐渐递减,形成明快节奏。
    • 留白控制:象牙白桌面与车厢银灰背景保留适量空域,避免信息过载,突出轨迹的韵律。
  2. 光影设计

    • 主灯(顶光):大尺寸柔光箱或漫射板模拟地铁顶灯,色温约5000–5200K,覆盖桌面与上方悬浮物,形成均匀、理性的银灰基调。
    • 轮廓/边缘光:两侧条形灯(加1/8 CTB海蓝微冷胶),角度略高于水平,强调餐具金属边缘与液滴轮廓,建立清爽冷润的点睛。
    • 暖色反射:在画面侧后方放置小面积柠檬黄反射卡,轻微提升柠檬片与吐司质感的暖度,形成黄–蓝互补的活力对比。
    • 特殊效果:若需“缓慢旋转”的轨迹感,可采用长曝光+多次闪光的合成思路:
      • 设置1:快门0.6–0.8s,手动或频闪模式触发闪光3次(间隔约0.2s,功率1/64),记录同一物体的位移轨迹,同时保留最后一次闪光为最清晰定格。
      • 设置2(定格版本):快门1/160s,光圈f/8–f/11,ISO 100–200,单次闪光凝固液滴与碎屑,轨迹通过物件排布表达节奏而非运动模糊。
    • 投影与质感:使用窗框Gobo在背景制造细微条状光纹,模拟列车环境的理性秩序,不可过强以免喧宾夺主。
  3. 后期方向

    • 基础清理:精修去除透明支撑(亚克力棒、尼龙线)、污渍与反射杂讯;统一金属表面的高光细节,确保银灰质地细腻。
    • 调色基准:
      • 银灰:目标L*提升至中高亮,色相中性略偏暖(避免冷硬),参考色值#C7C9CC附近。
      • 象牙白:保持柔和暖白,参考#F7F3E9,避免纯白过冷。
      • 柠檬黄:提高亮度与适度饱和,参考#F9E45C,控制高光不过曝;在HSL中降低黄色的绿向,保持“柠檬”纯净。
      • 海蓝点睛:饱和略增、亮度适中,参考#4AB1D8,用选择性颜色确保只在标识与小物上凸显。
    • 层次与质感:局部加清晰度与微对比(Clarity/Texture)于金属边缘与液滴;桌面与背景继续保持柔和,制造主体与环境的心理区隔。
    • 运动语义:如采用多次闪光轨迹,合成时以最后一次闪光为主影像,其余两次降低不透明度(30–60%)并加轻微方向性模糊(3–6px),呈“缓慢旋转”的节拍。
    • 光晕与微阴影:为悬浮元素添加极轻微接触阴影或环境遮蔽(AO)以增强空间可信度,同时保证“失重”的视觉逻辑。

补充技术与道具建议(拍摄前准备)

  • 旋转与悬浮实现:使用低速电机转盘隐藏于桌面下;透明亚克力棒(直径5–8mm)与0.2–0.3mm尼龙线悬挂小件;餐具可用微型磁吸或隐钩固定,注意受力点与镜头角度避位。
  • 液体造型:牛奶弧线可通过注射器挤出后定格拍摄;备白色食品级稠化剂增加形态稳定性;蒸汽用加热杯或电子香薰制造细薄雾。
  • 镜头与相机:35mm或50mm定焦呈现标准视角与车厢纵深;俯拍采用24–28mm广角并控制畸变。三脚架+快门线以保证合成与多闪的精确性。

最终呈现

  • 一张主视觉(正中低角度)表达“轨道银河的早餐”:螺旋悬浮轨迹与清爽黄–灰–蓝配色构成清醒幽默与轻松期待的统一语境。
  • 一张俯拍补帧强化时间刻度与节奏隐喻,形成多重解读空间与超现实的惊喜瞬间。

摄影创意方案

核心概念

  • 方向一:影为航标 以“巨型鱼影”为旅途的隐形引导物,路的线性现实与鱼影的流动梦境叠合,形成“道路即河流”的哲学寓言;路肩的折叠微型城市作为可携文明的标本,暗示人在荒漠中带着城市记忆远行。
  • 方向二:袖珍迁徙 将微型城市沿路肩呈迁徙队列布置,鱼影横跨其上,犹如迁徙群落的上空“云鱼”投影,营造宁静而荒诞的探索氛围;尺度错置强化“孤寂但不空白”的冥想张力。
  • 方向三:静谧声纳 用深靛蓝的冷光点缀作为“夜的声纳信号”,鱼影如超现实的回声图谱,指向未知;赭石与雾粉的地景柔化空间,使画面在沉静中持续发出微弱探索脉冲。

视觉元素设计

  • 主体构成
    • 巨型鱼影:选择轮廓辨识度高的鱼型(长鳍、清晰背线与尾叉),以硬光投射形成边缘清晰的超现实阴影。影的尺度覆盖半幅车道,横向切割道路的线性节奏。
    • 路肩微型城市:折叠式纸艺/薄塑结构(如“翻页式立体书”机制),建筑高度3–15 cm,形态介于摩天楼与沙丘造型,表面做雾粉与赭石哑光涂层,局部嵌入细微反光材质(铝箔/镜面小片)以呼应“水感”与鱼的存在。
    • 辅助道具:极薄反光膜(Mylar)点位散置,制造光斑如“路面涟漪”;极低量干冰烟或雾机在地表层制造轻微气溶胶,柔化远景。
  • 环境设置
    • 场景:笔直或轻弯的沙漠公路,路肩平整,远处有低矮地形起伏;选择无车时段,确保静场。
    • 布置:微型城市沿路肩外缘呈“群落—空白—群落”的节奏分布(聚散与留白交替),与道路中线形成呼应;鱼影跨越路面与路肩,略过城市群,使其成为“影下之城”。
  • 色彩运用
    • 地景主色:赭石与雾粉,通过现场材料(雾粉涂层纸艺、赭石色土布基座)与后期色相偏移共同达成。
    • 冷光点缀:深靛蓝用于夜的层次与高光冷调,主要在天空过渡、反光膜高光以及城市模型边缘轮廓上体现。
    • 情绪控制:整体低饱和、窄对比基调,保留冷暖对置的微差(赭石暖中性 vs 靛蓝冷高光),让画面在宁静中保有探索弹性。

拍摄实施指南

  1. 构图要点

    • 机位选择
      • 方案A(地面视角):35mm 全画幅,三分之一高度机位,路的消失点在上三分之一处;鱼影斜向横切画面,微型城市占右下或左下三分之一,形成“线性现实—投影介入—袖珍文明”的三层叙事。
      • 方案B(轻高位):无人机或三脚架延伸至3–4 m,24–35mm,轻俯视以增强尺度错置,确保鱼影轮廓完整与城市布局关系清晰。
      • 方案C(压缩孤寂):85mm 中远焦,拉长道路纵深,将微型城市置前景,鱼影与远方消失点产生压缩对峙,增强冥想张力。
    • 画面分割:道路中心线作为隐形分界,鱼影跨线打破秩序;负空间保持在天空或路面中段,给“静”的呼吸区。
    • 节奏与留白:城市群落以“密—疏—密”的节律,留出空段承载孤寂感;反光点位控制在少量,避免破坏宁静。
  2. 光影设计

    • 投影鱼影(推荐方案,技术可控)
      • 器材:600–1200W LED 聚光(如Aputure 600D/1200D)+投影附件(19°或26°镜筒)+定制金属/耐热黑卡鱼形gobo。
      • 布置:灯位离地3–4 m、距离投影面8–12 m,灯与路的夹角30–45°,以硬光获得边缘清晰阴影;微调光斑焦距,确保影的“巨型”比例与清晰度兼顾。
      • 色温与滤镜:主投影保持5600K,天空与环境在暮蓝时段自然偏冷;可在投影灯上轻加1/8 CTB提升冷感边缘。
    • 自然光配合
      • 时间:民用暮光到蓝调时刻(日落后15–35分钟),地景仍有暖残光,天空转靛蓝层次,吻合色彩方案。
      • 辅助光:极弱反打柔光(小型LED+柔光布),仅提升微型城市的可读性,避免破坏整体低对比。
    • 氛围与特效
      • 地表轻雾:低输出雾机,厚度控制在地面20–40 cm范围,塑造“路为河”的视觉气膜。
      • 反光控制:Mylar小片置于城市间隙,捕捉冷光点状高光,形成“夜的鳞片”。
  3. 后期方向

    • 基础校正
      • 白平衡:设定4800–5200K以保留暖地景和冷天空的并置;对鱼影区域适度降低黑位,强化阴影实体感。
      • 曲线:RGB中低区微上扬保持静谧;蓝通道高光轻抬(+3~+6)引入靛蓝冷光。
    • 色彩与分层
      • HSL:红/橙向赭石偏移(色相-5~-10),饱和-10;粉(Magenta)轻降饱和-5~-8,亮度+6以呈雾粉柔感;蓝/青在高光层选择性提高饱和+8~+12。
      • 分离色调:阴影加入靛蓝(H215–230,S10–15),高光加入柔粉(H345–355,S5–8),维持冷暖微差。
    • 影与尺度特效
      • 鱼影质感:在投影基础上以径向模糊(0.3–0.6 px)沿运动方向极轻处理,模拟气流;边缘加微颗粒(颗粒强度5–8)避免“数字过净”。
      • 热扰动:路面与地平线交界处做轻微位移贴图(Displacement),强度1–3,打造蜃气楼错感。
      • 景深与清晰:若使用中广角可局部景深合成(前景城市与远方路面两张对焦),保持“袖珍真实+远行延展”两端清晰。
    • 故事线微处理
      • 光轨选配:如需探索动势,可在远端以10–20秒长曝捕捉一条微弱车辆光轨(仅一条),提示旅途而不喧闹。
      • 颗粒与质感:整体细腻胶片颗粒(ISO 200风格),让宁静更具温度。

拍摄参数建议(参考)

  • 机型:全画幅相机,三脚架必备;如需建筑式透视控制,备24mm移轴。
  • 镜头:24mm TS-E、35mm、85mm。
  • 设置:ISO 100–400;f/8–f/11保证城市与道路清晰;快门1/4–2秒(投影场景),必要时包围曝光±1EV。
  • 安全与合规:选择封闭或管制路段,设置警示与后勤观察位;严禁在通车状态下跨路布灯与站位,所有设备在路肩内完成。

整体效果 画面在赭石与雾粉的温柔地景中,深靛蓝冷光层叠出夜的呼吸;巨型鱼影作为“超现实航标”静静横越,道路与城市在尺度错置中发生隐喻:人以影导航、以城为记忆,宁静荒诞的探索由此被凝固为可阅读的冥想图像。

示例详情

适用用户

商业摄影师

快速产出可执行的超现实广告拍摄方案,明确构图、布光与后期方向,提高提案通过率与现场效率。

品牌营销负责人

为新品发布打造具象化的超现实KV与海报概念,统一多渠道视觉语言,提升传播记忆点与素材复用率。

艺术家与独立创作者

围绕主题与情绪生成系列作品母题与风格指南,构建可展出、可出版的连贯项目并持续扩展。

解决的问题

把“主题—情绪—色彩”这三类零散输入,极速转译为可直接执行的超现实摄影方案:一次生成3个创作方向,清晰给出概念、画面元素、构图与布光、后期风格的全链路指南。帮助摄影师、广告创意与独立创作者突破灵感瓶颈,在艺术表现与可拍性之间取得平衡,打造高记忆点的作品与提案,提升竞标胜率、社媒传播力与作品集质量,实现从灵感到成片的效率跃升与商业转化。

特征总结

输入主题、情绪与色彩,一键生成三条超现实创作方向摘要,明确拍摄切入点与叙事线索。
将抽象概念轻松转为可拍画面,自动给出主体、环境与色彩方案,减少前期探索成本。
内置色彩心理与情绪映射,智能推荐调色与氛围设置,让作品更具感染力与记忆点。
提供结构化构图与机位建议,快速确定画面分割与叙事重心,提升视觉叙事效率。
光影设计与特殊效果一步到位,给出布光思路与执行提示,现场即可还原超现实质感。
输出可执行拍摄参数与后期方向,缩短试错周期,稳定产出高质量系列作品。
融合梦境元素与现实场景,打造多重隐喻的品牌画面,增强商业传播的吸引力。
针对艺术展、广告与作品集定制方案,适配多场景需求,保持风格统一且易落地。
自动规避敏感题材与雷同创意,保障创作合规与原创性,降低审稿与版权风险。
跨媒介灵感延展,支持短片、海报与KV统一风格,让整套视觉资产更易协同管理。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2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19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主题 } { 情绪 } { 色彩方案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