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模板为教师提供课程内容设计支持,帮助构建清晰的教学结构和知识点安排。通过输入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自动生成课程大纲与课堂活动设计,提升教学效果与课堂互动性。适用于日常教学、公开课和培训课程。
# 课程大纲 教学主题:分数的加减 年级与学情:四年级,基础不均,偏好游戏化互动 总课时建议:3课时(每课时约40分钟) 总体目标对齐: - 知识与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初步了解通分与等值分数(为生活题做准备)。 - 方法与技能:能用图形(分数圆/条)、数轴、算式三种表示分数加减过程。 - 应用与情感:能用分数加减解决简单生活情境问题,提升合作与游戏化学习的积极性。 —— 课时一:分数概念复习与同分母分数加法 - 目标 - 复习分子、分母、单位“1”的意义。 -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意义与计算方法,并能用图示解释。 - 重点难点 - 重点:同分母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规则与意义。 - 难点:把分数加法与“同类部分的合并”建立联系,避免把分母相加的错误。 - 关键知识点 - 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几份”。 - 同分母加法:a/b + c/b = (a+c)/b(0≤a,c≤b,b≠0)。 - 图形模型(分数圆、分数条)、数轴表示。 - 教学流程(40分钟) - 导入(5):用“披萨/蛋糕分份”图片快速复习分子分母与单位1。 - 探究(15):用分数圆/分数条操作,展示1/8 + 3/8、2/5 + 1/5,学生说出“合并同类份”的道理,再抽象为算式。 - 归纳(5):板书规则与易错提醒(分母不相加;要看是否超过1)。 - 巩固(10):分层练习 - 基础:1/6 + 2/6、3/10 + 4/10(配图) - 提升:7/12 + 5/12(结果为假分数,读作1又?/12) - 小结与评估(5):退出票(1题选择、1题口头解释)。 - 评价标准 - 至少能正确完成2道同分母加法题,并能用一句话说明“为什么分母不变”。 —— 课时二:同分母分数减法与生活情境应用 - 目标 - 掌握同分母分数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生活题。 - 会用图示或数轴表示“从整体中减去若干同类份”。 - 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减法是“去掉相同单位份”的过程。 - 难点:结果小于0的情形不在本课范围;接近或跨过1时的读法与理解。 - 关键知识点 - 同分母减法:a/b − c/b = (a−c)/b(需a≥c)。 - 数轴上的“向左移动”表示减去。 - 教学流程(40分钟) - 导入(5):生活情境——“喝掉了几杯果汁的几分之几?” - 探究(15):用分数条演示3/4 − 1/4、9/10 − 2/10;在数轴上标出起点与终点。 - 归纳(5):板书规则与易错提醒(比较分子大小;读法与化简)。 - 应用(10):生活题 - 做蛋糕用了3/8袋糖,又剩下2/8袋;问用掉多少? - 骑车计划:全程的5/6已完成,剩多少? - 小结与评估(5):口头问答+1道独立题。 - 评价标准 - 能完成2道同分母减法题;能把一道生活题翻译成算式并解释含义。 —— 课时三:等值分数与简易通分(为生活题做准备)+综合练习 - 目标 - 认识等值分数与化简的意义;能在简单情境下把分数转成同分母再相加减。 - 综合运用加减法解决2步以内的生活题。 - 重点难点 - 重点:用图示认识等值分数(如1/2=2/4=3/6);理解“找共同分母”的目的。 - 难点:避免机械通分;控制在小数值、直观可比的分母(如2、4、8;3、6等)。 - 关键知识点 - 等值分数:分子分母同时乘/除同一非零数。 - 简易通分:把分母变为相同以便相加减(限于易见倍数)。 - 教学流程(40分钟) - 复习导入(5):卡片匹配等值分数(1/2、2/4、3/6)。 - 探究(15):用分数圆比较1/4与1/2,说明把1/2转成2/4后可与1/4相加;示例:1/2 + 1/4 = 2/4 + 1/4 = 3/4。 - 方法归纳(5):何时需要通分;如何选择简单共同分母(优先倍数)。 - 综合练习(10):连环生活题 - 食谱:需要1/2杯油,已加1/4杯,还需多少? - 跑步:完成1/3,随后又完成1/6,共完成多少? - 小结与评估(5):退出票含1题“是否需要通分”的判断与计算。 - 评价标准 - 能判断是否需要通分;能完成至少1道含简易通分的加减题。 —— 纵向易错与策略 - 易错点 - 把分母相加/相减。 - 忽视单位“1”,把不同整体的分数组合。 - 忘记需要同分母才能直接加减,或通分后未保持等值。 - 策略 - 坚持“图示→语言→算式”三步走。 - 在板书中突出“分母不变”与“同一整体”的标记。 - 用颜色统一表示同分母的“同类份”。 分层与差异化 - 基础组:以分数条/圆配合同分母加减,分母 ≤10。 - 标准组:含假分数结果与读法;数轴表示。 - 提升组:简易通分(如1/2与1/4、1/3与1/6),两步生活题。 材料与准备 - 分数圆或分数条套件、可移动数轴、分数卡片(分母常见:2、3、4、6、8、10、12)。 - 小白板与计时器,用于游戏化练习与即时反馈。 # 课堂活动设计 活动1:分数拼拼乐(课时一,探究与巩固) - 目标:用操作材料理解同分母加法的“合并同类份”。 - 步骤 - 每组领取分母相同的分数片(如1/8、2/8、3/8)。 - 教师给出目标:拼成4/8、6/10等;学生用两片或三片拼合并用口头说明。 - 用小白板写出算式并与图示对应。 - 规则与评价 - 正确拼出且能说明“分母不变”的小组得分星。 - 观察是否出现“分母相加”的错误并即时纠正。 活动2:数轴接力赛(课时二,减法与应用) - 目标: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减法的过程,连接生活情景。 - 步骤 - 在地面/黑板贴出0到1的数轴(分成相应份数,如10等份)。 - 每组抽题卡,如“9/10−2/10”“3/4−1/4”,派两名同学一个定位起点,一个向左移动到终点。 - 其余同学把过程翻译为算式并读出结果。 - 规则与评价 - 用时与准确度加权计分;错一次重来。 - 教师强调“同一整体、同一分母”的前提。 活动3:超市小管家(课时二/三,生活题综合) - 目标:把文字情境转化为分数加减算式并求解。 - 情境示例 - 小明买水果:已买1/4筐苹果,又买2/4筐;共买多少? - 制作果汁:需要1/2升水,已加1/4升,还需多少? - 步骤 - 小组选择1张情境卡,用分数条或图画表示,再写出算式与答案。 - 展示交流,互评是否需要通分,是否与图示一致。 - 评价 - 标准:信息提取正确、是否同一整体、计算准确、表达清晰。 活动4:等值分数配对与通分挑战(课时三,探究与巩固) - 目标:识别等值分数并进行简易通分以完成加减。 - 步骤 - 桌面散放卡片:1/2、2/4、3/6、1/3、2/6、3/9等,学生配对等值分数。 - 教师给出题目:1/2+1/4,1/3+1/6,学生选择合适的等值卡完成通分计算。 - 规则与评价 - 正确配对与计算各得1分;解释“为何选这个分母”加分。 - 对提升组追加两步题(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 即时反馈与评估工具 - 退出票(每课时末):1道选择+1道简答/计算,检查“是否理解分母不变、是否会判断需通分”。 - 小白板展示:全班可见的快速纠错。 - 学习记录卡:每人记录“今天我能用哪种图示解释分数加减”。 家庭延伸(可选) - 亲子厨房:量杯标注为1/4、1/2,完成“再加/再减”任务并拍照记录。 - 生活观察:一周内记录两条“分数加减”场景(如剩余时间、饮水量),下次分享。 对齐检查 - 课程目标与内容匹配:三课时从同分母加减到简易通分,配合图示与生活题,满足“理解分数加减法,能解决简单生活题”的目标。
# 一、课程大纲(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面向对象与学情衔接 - 大一工科,大班;已修预备微积分,代数与矩阵运算能力基础尚可,抽象理解与逻辑证明能力需循序渐进。 - 教学取向:以计算方法与直观理解为主,适度引入理论判据;应用选取不涉微分方程。 - 核心概念与知识点拆解 1. 定义与直观 - 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子空间:Ax = λx - 线性变换的“不变方向”直观(伸缩、剪切、旋转的对比) 2. 求解方法(2×2/3×3为主) - 特征多项式:det(A − λI) = 0 - 求λ后解(A − λI)x = 0,给出基底并规范化写法 - 上三角/下三角矩阵的特征值性质;复特征值的提示(理解层面) 3. 重根与可对角化 - 代数重数与几何重数,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个数 - 可对角化判据:存在n个线性无关特征向量 ⇔ A∼D - 相似变换:A = PDP⁻¹;P由特征向量列构成,D为特征值对角阵 - 对称矩阵要点(陈述型):实特征值,正交特征向量,可正交对角化 4. 应用(不依赖微积分) - 计算A^k(通过对角化或若不可对角化时的提示) - 马尔可夫链稳态(2–3状态简单例) - 数据方向与降维的直观(PCA概念性:最大方差方向) - 图网络的连通直觉(以2×2/3×3邻接矩阵举例) - 教学目标细化与达成标准 - 会计算:能独立完成2×2、3×3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求解(正确率≥80%) - 会判断:能依据几何重数与代数重数判断可对角化(给出理由) - 会构造:能构造P、D并验证P⁻¹AP = D(含列向量顺序与匹配) - 会应用:能用对角化求A^k;能分析简单马尔可夫链的长期行为(稳态向量) - 会解释:能用“变换下的不变方向”语言描述特征向量意义 - 进度与课时建议(3讲×90分钟,或等量拆分) 1. 第1讲:定义与求解 - 重点:det(A − λI)=0;特征向量求解流程 - 难点:从参数t写出特征向量集合、结果规范化 - 核心例题:对称例[[2,1],[1,2]];上三角例[[3,1,0],[0,2,0],[0,0,1]];纯旋转无实特征向量的对比 2. 第2讲:可对角化与结构 - 重点:代数/几何重数;可对角化判据;构造P、D - 难点:重根但可/不可对角化的判别与反例;P列与D对角元素的对应 - 核心例题:重复特征值的2×2、3×3;对称矩阵的正交特征向量 3. 第3讲:应用 - 重点:A^k的快速求法;马尔可夫链稳态;PCA直观 - 难点:将初始向量分解到特征向量基;稳态与特征值1的关系 - 核心例题:求A^10(2×2);两状态转移矩阵稳态;简易数据矩阵的最大方差方向示意 - 评价与作业 - 形成性:随堂投票/小测、出门测、分组演算纸 - 总结性:单元小测(含计算/判断/应用三类) - 作业样例 - 计算:给3×3矩阵求全部特征值、特征向量并判断可对角化 - 应用:用对角化求A^8;求给定转移矩阵的稳态分布(含解释) - 解释:为何对称矩阵的不同特征向量可正交(用例子与图形说明) - 常见易错与纠正要点 - 把特征值当成向量/把x=0当作解;纠正:强调非零向量、列空间语言 - 忘记对每个λ分别求解(A−λI)x=0;纠正:流程清单卡 - P列与D对角元素错配;纠正:在D上标注对应列索引 - 误以为“有重根就不可对角化”;纠正:举可对角化的重根对称矩阵 - 计算A^k时未先分解初始向量;纠正:添加“分解→对角幂→回代”的三步框架 # 二、课堂活动设计(适配大班) - 总体策略 - 采用“微讲授 + 同伴互教 + 快速反馈”的节奏;每10–15分钟一次互动 - 工具:投票器/手机问卷、分组演算纸、方格纸与几何示意、电子表格/GeoGebra演示 - 第1讲活动:定义与求解 1. 直观导入(5分钟) - 演示:在坐标网格上展示剪切矩阵S作用前后,问“哪些方向被保留?” - 产出:学生口头给出“被拉伸不改变方向”的向量方向 2. 概念辨析投票(10分钟) - 题干:下列哪些向量可能是A的特征向量?(含零向量干扰、缩放等) - 目的:排除零向量、理解“方向不变” 3. 步骤化演算工作坊(25分钟) - 分组(3–4人):给定矩阵A1=[[3,1],[0,2]]与A2=[[2,1],[1,2]],完成 - 写特征多项式;求λ;解(A−λI)x=0;给出一组基底 - 检查点:每步打勾并拍照上传/举卡;教师巡回纠错 4. 错误诊断卡(10分钟) - 提供三份“错误解”,让学生定位错误并改正(如把行化简做成(A−λI)⁻¹) 5. 快速达标测(5分钟) - 单题:给2×2上三角矩阵,快速写特征值并找一个特征向量 6. 课后巩固 - 视频/讲义:纯旋转矩阵无实特征值的可视化;练习单3题 - 第2讲活动:可对角化与结构 1. 引导例题与可视化(10分钟) - 例:A=[[4,1,0],[0,4,0],[0,0,1]];讨论“重根=4”时的几何重数 2. 同伴互教:判据三步卡(20分钟) - 卡片:数特征值→求各λ的维数→合计是否= n - 组内轮流讲解一题并互评(对/错+理由) 3. 对角化接力赛(25分钟) - 任务:构造P、D并验证P⁻¹AP=D;要求 - 在D对角线上标明“对应P的第几列” - 用任意向量v检验APv与PDv是否一致(数值近似) 4. 对称矩阵的正交性演示(10分钟) - 用[[2,1],[1,2]]求出单位特征向量,现场验证正交;引入“正交对角化”表述 5. 出门测(5分钟) - 判断并给理由:某3×3矩阵“代数重数=3,几何重数=2”,是否可对角化? - 第3讲活动:应用 1. A^k的三步法练习(20分钟) - 题:A可对角化,求A^10;步骤:分解→对角幂→回代;选做:比较与二分幂法的复杂度 2. 马尔可夫链微项目(25分钟) - 给2状态转移矩阵T;预测长期比例→用电子表格迭代验证→解释为何“特征值1”与稳态相关 - 延伸:加入吸收态的例子(概念层面) 3. PCA直观拼图(15分钟) - 给二维点云(打印/投影),让学生画出“最大方差方向”,再给出该方向确为最大特征向量的说明 4. 综合小测(10分钟) - 计算题1、判断题1、应用解释题1;即时讲评与答疑 5. 单元总结(5分钟) - 回顾“定义—求解—结构—应用”的主线与误区清单 - 差异化与支持 - 基础同学:提供2×2专项练习与流程清单;强调计算准确性 - 进阶同学:加入复特征值讨论、非对角化时A^k的思路提示(不展开Jordan) - 大班管理:固定行内小组;使用A/B版题单防抄袭;设“展示组”随机上台板演 - 评价闭环与作业示例 - 出门测采分点:步骤完整性(2分)+ 关键概念(2分)+ 结果正确(2分) - 作业 - 计算:求A的特征分解并判断可对角化(3×3) - 应用:用对角化求A^8;给出与直接乘法的时间对比(估算) - 解释:用“不变方向”语言说明马尔可夫稳态为何对应λ=1的特征向量 - 资源建议 - 教具:方格投影片/GeoGebra变换演示、分组演算纸、错误诊断卡 - 软件:任意投票工具、电子表格(便于迭代与矩阵幂)
## 课程大纲 - 课程主题:职场沟通与反馈(SBI模型) - 适用对象:新员工与骨干混合班(≤30人),案例驱动 - 建议时长:150分钟(可按120/180分钟微调) - 教学目标拆解(可衡量) 1) 能准确说出SBI三要素并举出正反例(口头抽查通过率≥90%) 2) 能将情绪化/笼统反馈改写为SBI结构(课堂练习正确率≥80%) 3) 在模拟情境中给出具体、建设性反馈,达成观察量表平均≥4/5 4) 完成一次含“下一步行动”约定的反馈演练(每人至少1次) - 核心知识点 - SBI模型:S(Situation 情境:何时何地)- B(Behavior 行为:可观察)- I(Impact 影响:客观影响/感受/结果) - 建设性反馈结构:SBI + 期待/建议 + 询问对方视角 + 共定下一步 - 有效反馈四性:具体、及时、行为导向、可行动 - 心理安全与语气:先定界(私下/时间)、用“我感受”而非“你总是” - 三类对象差异:向上、同级、跨部门/向下反馈的关注点 - 常见误区:标签化人格、只提问题不提影响/建议、公开场合给纠正性反馈、一次讲太多点 - 学情与分层要点 - 新员工:结构化表达、情绪管理、同侪反馈为主 - 骨干:复杂情境(跨部门协作、向上反馈、绩效面谈)、处理防御与异议 - 教学流程与时间分配(150分钟) 0) 破冰与诊断(10):快速识别好/坏反馈 1) 概念讲解与示范(20):SBI拆解+正反示范 2) 反例改写实操(15):从“情绪化/笼统”到“SBI” 3) 鱼缸演练与拆解(15):讲师示范+集体标注S/B/I 4) 分层角色扮演1(30):新员工与骨干不同情境,2轮微练 5) 同侪观察与反馈(20):使用量表,给出feedforward 6) 进阶难点处理(20):异议/防御/线上反馈 7) 行动计划与承诺(10):撰写真实SBI脚本+预约反馈场景 8) 快速测评与答疑(10):抽测、回顾误区与要点 - 典型案例素材(供挑选与改编) - 同级协作:会议中多次被打断 - 项目交付:跨部门移交资料不完整导致返工 - 质量改进:代码/文档缺少注释影响他人维护 - 时间管理:多次延迟提交影响联动排期 - 向上反馈:优先级频繁变更导致团队加班 - 课堂用工具 - SBI模板卡(句式支架) - 同侪观察量表(五项:具体性、行为化、影响清晰、建设性建议、达成下一步) - 情境卡(区分新员工/骨干) - 计时器、便签、投票贴纸 - 评价与产出 - 形成性:改写练习批注;角色扮演同侪评分(≥4/5为达标) - 总结性:个人SBI脚本+行动计划 - 迁移:课后1周内完成一次真实反馈并回填反思表 ## 课堂活动设计 - 活动0 诊断式热身:选好评 - 目标:激活已有经验,建立评判标准 - 时间:10分钟 - 流程: 1) 投屏三段反馈,学员贴纸投票“谁最有效?为何?” a. “你太不负责了。” b. “上周三项目评审(S),你展示时跳过了风险部分(B),导致管理层无法判断是否放行(I)……” c. “以后注意一下。” 2) 教师引导归纳:S/B/I的要点与误区 - 材料:投票贴纸、示例卡 - 活动1 概念讲解+句式支架 - 目标:掌握SBI三要素与扩展结构 - 时间:20分钟 - 讲解要点与板书: - S:具体到时间/场合/对象 - B:可观察、可录像的行为描述,避免动机推断 - I:对结果/团队/客户/个人的影响(可量化/可感知) - 扩展:提出期望/建议 + 询问对方看法 + 共定下一步 - 句式支架: - “在[具体情境S],你[具体行为B],这使得[影响I]。我建议[期望/建议]。你怎么看?我们能否约定[下一步/时间节点]?” - 活动2 反例改写:从情绪到结构 - 目标:把模糊/情绪化反馈改写为SBI - 时间:15分钟 - 流程: 1) 小组领取三条“非SBI”句子并改写 - 原句示例:①“你总是开会不尊重人。”②“这个交付做得太差。”③“能不能上点心?” 2) 公示最佳改写,教师点评对齐“四性” - 产出标准:每条包含S/B/I,且有一个可行动建议 - 活动3 鱼缸式示范与拆解 - 目标:观察示范,学会拆解与评判 - 时间:15分钟 - 流程: 1) 讲师与助教连演“低质量”与“高质量”两版反馈(同一场景) 2) 观众用量表打分并标注S/B/I句段 3) 复盘:哪些用词让反馈“行为化”“可行动”? - 提示:对比“你不专业”vs“周五客户端演示时回答客户问题前未核对数据源” - 活动4 分层角色扮演1:结构化微练 - 目标:在安全情境中应用SBI - 时间:30分钟(两轮) - 分组:三人小组(反馈者/接受者/观察者) - 情境区分: - 新员工包:同级打断、交付延迟、文档不全 - 骨干包:跨部门移交质量、向上反馈优先级变更、纠偏下属沟通方式 - 每轮流程(每人轮岗): 1) 反馈者用模板准备1分钟 2) 演练2分钟SBI + 1分钟询问对方看法 + 1分钟共定下一步 3) 观察者按量表给出2条具体feedforward - 达标点:五项平均≥4/5 - 活动5 同侪观察与反馈固化 - 目标:形成标准化评判与同侪学习 - 时间:20分钟 - 观察量表(1-5分): 1) S具体清晰(时间/场景明确) 2) B可观察(无动机/人格判断) 3) I影响到位(结果/成本/关系) 4) 建设性建议可行动(含期望或选择) 5) 共识与承诺(询问对方、达成下一步) - 反馈话术:先肯定有效点,再给一条可执行改进建议 - 活动6 进阶:处理防御与异议 - 目标:在困难情境中稳态输出SBI - 时间:20分钟 - 教师示范应对框架:共情-复述-SBI-选择 - “我理解你当时时间很赶(共情)。我听到你的担心是…(复述)。回到事情本身:在周三评审…(SBI)。我们可以选A先补齐要点后再评审,或选B安排同事协助,你选哪一个?” - 子情境快速演练: - 对方否认行为/影响 - 上级时间有限,需30秒电梯式SBI - 远程文字反馈:如何在IM中SBI+约定同步沟通 - 活动7 行动计划与承诺 - 目标:把课堂技能迁移到真实工作 - 时间:10分钟 - 产出: 1) 选一个真实对象与主题,写出完整SBI话术 2) 确定时间/地点/渠道与“成功标准” 3) 指定同侪伙伴,1周内跟进一次并回填反思(发生了什么?保留/改进什么?) - 活动8 快速测评与答疑 - 目标:检核达成度,清空疑问 - 时间:10分钟 - 形式:随机点名30秒电梯式SBI;匿名卡片提问,教师集中回应 - 支架材料(可打印分发) - SBI模板卡 - 开场:我想和你对齐一件事,方便吗?预计3分钟。 - S:在[日期/会议/场景]… - B:你[可观察的行为]… - I:这使得[对目标/团队/客户/我的影响]… - 建议/期望:我建议/期望… - 询问:你怎么看?是否有我没了解的情况? - 共识:那我们约定[行动/时间点/支持],我会[支持方式]。 - 反例到正例速查 - 反例:“你太随意”→ 正例:“昨天客户演示时你未按脚本走完整流程(B),客户提出额外需求我们当场无法评估(I)…” - 观察者反馈句式 - 有效之处是…,保持… - 下一步可以把[S/B/I中的X]说得更具体,例如… - 混合班差异化建议 - 分层分组:新员工优先选择同级/流程类场景;骨干选择跨部门/向上/绩效反馈 - 目标区分:新员工达成“结构完整”;骨干增加“异议应对、30秒版本、达成承诺率” - 互助:第二轮混编组,让骨干给新员工做示范与反馈 - 课堂成功指标(教师监控) - 课堂中≥80%学员能独立写出一条完整SBI - 角色扮演第二轮达标率≥70%(量表≥4/5) - 每人提交1份可执行行动计划 以上大纲与活动可直接用于2—3小时工作坊,也可拆分为两次各90分钟的微课(第1次至活动4,第2次从活动5开始并加入真实案例带教)。
快速生成单元与课时大纲、活动流程与提问卡片,结合班级学情调整难度,提升课堂互动与作业质量。
将复杂概念拆解为教学模块,设计讨论、案例与实验环节,输出可直接上台的教案,支持大班与小班教学。
依据培训目标自动编排课程结构,生成练习与演练方案,提升参训投入与落地效果,显著缩短备课周期。
快速审核与优化教案,统一模板与标准,组织公开课与教研活动,沉淀可复用课程资源库。
参考范式完成高质量备课,获得活动与提问示例,建立课堂节奏与控场方案,减少试错成本。
以主题与目标驱动打磨课程包,生成营销公开课与体验课流程,提升上线效率与用户转化率。
把零散的备课信息,快速转化为可落地的课程方案。从“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学情画像”三要素出发,自动生成结构清晰的课程大纲与高参与度课堂活动,实现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的闭环。适用于日常备课、公开课打磨、培训课程产品化,帮助教师节省备课时间、提升课堂互动与学习效果;帮助教研团队建立统一标准、提高课程交付质量。即填即出,支持迭代优化,轻松完成从第一版到高质量终稿的全过程。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