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讨论活动内容

2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Sep 30, 2025更新

创建适合特定主题的讨论活动内容,注重互动性和学术性。

示例1

讨论活动:生成式AI在本科写作教学中的伦理与评估

学习目标
- 能以清晰的论点陈述提出对生成式AI在写作教学中可接受使用范围与评估方式的立场,并以证据加以论证。
- 能将伦理分析(作者身份、责任、透明度、公平性)与可操作的评估设计(过程性与真实性评估)整合,提出可实施的课程政策建议。
- 能批判性地评估AI文本检测工具与披露制度的优劣,并识别潜在偏差与风险。

循证背景(供立论时参考)
- 大型语言模型具备生成连贯文本的能力,但存在不透明性、编造事实与再生产偏见等风险,需以透明与责任为原则加以规制(Bender et al., 2021)。
- 现有AI文本检测工具在非母语英语写作者样本上存在较高误判风险,提示依赖检测进行学术诚信裁决并不稳健(Liang et al., 2023)。
- 权威指南建议通过明确披露、培养AI素养、强化过程性与真实性评估来降低不当使用风险,并促进公平与可问责性(UNESCO, 2023;NCTE, 2023)。

任务说明
- 角色情境:你受聘为大学写作课程协调人,需要为下学期出台“生成式AI使用与评估政策”。
- 初始发帖(500–800字):围绕下列立场题拟定一个可辩护的论点陈述,并以证据支持。
  - 立场选择(可择一或提出经论证的第三案):
    1) 禁用生成式AI,辅以检测工具与传统监考;
    2) 在限定条件下允许使用生成式AI,要求充分披露并以过程性与真实性评估为主。
  - 帖文结构要求:
    1) 论点陈述:清晰表明你主张的政策及其伦理正当性基础(作者身份与责任、透明度、公平性)。
    2) 伦理分析:说明该政策如何处理作者角色界定、来源可追溯、偏见与可访问性等问题;指出潜在负面外部性及缓解策略。
    3) 评估设计:提出至少三项可操作的评估措施(如多阶段草稿与版本证据、过程档案与反思、资料溯源与注释书目、口头辩护或当面写作、小组同侪评审),并说明与学习目标的对齐关系及可行性。
    4) 学术诚信执行:比较“检测为主”与“披露为主”两种路径的证据与风险,阐明为何你的方案更能实现公平与有效评估,必要时引用实证研究。
  - 证据使用:至少引用2个可信来源(其中至少1篇为同行评审或权威政策文件),采用APA第7版文内引注与参考文献格式。
- 同侪回应(每则150–250字,至少2则):针对他人论点提出基于证据的质询或补强,至少完成以下两项:
  - 指出其伦理推理或证据链中的薄弱环节,并提供改进建议与参考文献。
  - 针对其评估设计,提出可测量性、可操作性或公平性的具体改进方案。

提交与时间线
- 初始发帖:第4天23:59前提交。
- 同侪回应:第7天23:59前提交。

学术规范与AI使用披露
- 允许在构思与语言润色阶段有限度使用生成式AI,但须在文末以“AI使用披露”说明使用目的、提示语与主要输出,并对其准确性承担责任。严禁将未披露的AI输出作为本人原创内容提交。
- 建议披露模板:本帖在构思要点与语言润色阶段使用了[工具名称与版本]。主要提示语:[粘贴或概述];本人对内容进行核查与改写,并对所有观点与引用负责。
- 引用采用APA第7版;严禁捏造或误引文献。

评分标准(共100分)
- 论点清晰度与一致性(30分):论点明确、逻辑严密,段落组织良好。
- 证据质量与整合(25分):准确使用高质量来源,论据与论点紧密对齐,文内引注与参考文献规范。
- 评估设计的可操作性与对齐度(25分):措施具体可行,与课程学习目标与伦理原则一致。
- 伦理分析的深度与公平性考量(10分):充分讨论作者身份、透明度、偏见与可访问性。
- 学术写作规范与回应质量(10分):语言精准、术语恰当;同侪回应有洞见、建设性且基于证据。

引导性问题(可选择用于组织发帖)
- 在生成式AI普及背景下,“作者身份”应如何界定?披露制度与署名责任如何分工与互证?
- 对非母语写作者与学习支持需求较高的学生,何种评估与支持安排最能兼顾公平与学术标准?
- 面对AI检测的不确定性与偏差,应如何设计一个“证据可验证”的评估生态(如过程证据与口头辩护)以降低错判风险?

推荐阅读(可作为引用来源)
- Bender, E. M., Gebru, T., McMillan-Major, A., & Shmitchell, S. (2021). On the dangers of stochastic parrots: Can language models be too big?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ACM Conference on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610–623. https://doi.org/10.1145/3442188.3445922
- Liang, W., Wu, Y., Krishna, R., & Li, J. (2023). GPT detectors are biased against non-native speakers. Patterns, 4(9), 100779. https://doi.org/10.1016/j.patter.2023.100779
- UNESCO. (2023). 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aris: UNESCO.
-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2023).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role of AI i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NCTE.

文内引注示例
- 基于透明度与责任原则的政策建议(UNESCO, 2023;NCTE, 2023)。
- 关于模型不透明性与偏见风险的论据(Bender et al., 2021)。
- 关于AI检测对特定群体误判的实证证据(Liang et al., 2023)。

示例2

讨论活动:远程办公对销售团队绩效的影响——以数据与案例支撑的正反辩论

学习目标
- 能基于可验证的数据与案例,对远程办公与销售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可检验的论点,并进行证据驱动的论证。
- 能区分相关与因果,识别并讨论可能的混杂因素与内生性问题(例如角色结构变化、市场周期、配额设定、渠道结构)。
- 能将研究结论外推至不同情境,并阐明边界条件(如内外部销售、交易复杂度、行业属性、客户购买旅程数字化程度)。
- 能按APA第7版规范准确引用来源,并进行批判性对比分析。

论题与立场
- 论题:远程办公能够提升销售团队绩效。
- 要求:在正方或反方中选择一方,形成清晰论点陈述,并以至少两类证据支持(同行评审研究与可量化的企业/行业案例各至少一项)。

发帖要求(首贴)
- 论点陈述:以可检验的形式提出(示例:在中小企业B2B内销团队中,混合办公相较全现场办公可提高季度配额达成率≥X%,在控制产品线与区域差异后仍成立)。
- 证据支撑:
  1) 同行评审研究至少1项:报告研究设计(实验/准实验/队列/元分析)、样本与关键因变量(如产出、通话效率、转化率或留任)及效应方向与大小。
  2) 企业或行业数据/案例至少1项:提供具体指标与时间窗口(如配额达成率、赢单率、平均合同额、销售周期、客户获取成本),说明数据来源与可重复性。
- 机制与边界:阐明潜在作用机制(如通勤时间减少带来的“时间在岗”增加、流程数字化对响应速度与管道卫生的影响、经理-销售辅导频率变化)与边界条件(例如复杂解决方案销售对团队同步协作的高度依赖)。
- 因果识别与威胁:讨论自选择偏差、绩效回归、季节性、目标重设、渠道构成变化(线下/线上占比)等,并说明如何在证据中加以缓解(如差分法、固定效应、分层对比、工具变量、随机化或自然实验的利用)。
- 可视化:至少1张图表呈现关键指标或效应(附数据来源与构造说明)。
- 引用规范:使用APA第7版文内引注与参考文献表;所有数值与结论须可溯源。

互动要求(回帖)
- 至少2条高质量学术式回应,分别包含:
  1) 反驳或补强:用新证据或再分析质疑对方的因果解释或外推,或提出更合理的替代机制。
  2) 综合与推进:在争议点上提出整合性观点,或给出进一步检验的研究/AB测试设计(样本、度量、效应大小、统计功效与最小可检测效应)。
- 严禁人身化评论;仅针对论点、证据与方法展开。

引导问题(可选)
- 证据强度:随机对照/准实验/元分析与观察性研究在本议题中的权重如何不同?样本是否与销售场景可比(如呼叫中心内销 vs 复杂B2B现场销售)?
- 绩效维度:除了配额达成率与赢单率,是否应纳入客户终身价值、复购率、交叉销售、前置线索响应时间、管道洁净度、经理辅导频率、CRM更新及时率等过程与结果指标?
- 组织条件:团队规模、产品复杂度、市场分布、数字化销售栈(CRM、对话智能、序列化外呼工具)、定价与折扣权限等对远程绩效的调节作用是什么?
- 协作与学习:远程是否弱化新手的“旁听式”学习与机会评审效率?混合办公能否在协作与专注之间取得更优平衡?
- 买方行为:当B2B买家偏好远程/数字化触点时,远程销售是否更贴合其购买旅程,从而影响转化与周期?

评价标准(总分100)
- 证据质量与准确性(40分):证据可溯源、方法透明、效应量与不确定性边界说明充分。
- 因果推断严谨性(20分):对内生性与混杂的识别与处理,边界条件与外部效度讨论。
- 论证结构与表达(20分):论点清晰、结构严整、图表规范、指标定义明确。
- 学术互动质量(20分):批判性回应的深度、综合能力与对后续验证方案的可操作性。

提交规范
- 首贴字数800–1200字;每条回帖300–500字。
- 图表需附数据来源、口径说明与时间范围;共享数据应提供可访问链接或附录说明。
- 严格使用APA第7版引用格式;文内每一处关键数据与结论需对应参考文献。

可选参考文献(起点)
- Allen, T. D., Golden, T. D., & Shockley, K. M. (2015). How effective is telecommuting? Assessing the evid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6(2), 40–68. https://doi.org/10.1177/1529100615593273
- Bloom, N., Liang, J., Roberts, J., & Ying, Z. J. (2015). Does working from home work?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experim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30(1), 165–218. https://doi.org/10.1093/qje/qju032
- Bloom, N., Han, R., & Liang, J. (2023). How hybrid working from home works out (NBER Working Paper No. 30292).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https://doi.org/10.3386/w30292
- Choudhury, P., Foroughi, C., & Larson, B. Z. (2021). Work-from-anywhere: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ographic flexi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42(4), 655–683. https://doi.org/10.1002/smj.3251
- Gajendran, R. S., & Harrison, D. A. (2007).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nknown about telecommuting: Meta-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mediators and individual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2(6), 1524–1541.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92.6.1524
- Gartner. (2020, October 20). Gartner says 80% of B2B sales interactions between suppliers and buyers will occur in digital channels by 2025. https://www.gartner.com/en/newsroom/press-releases/2020-10-20-gartner-says-80-percent-of-b2b-sales-interactions-between-suppliers-and-buyers-will-occur-in-digital-channels-by-2025
- McKinsey & Company. (2020). These eight charts show how COVID-19 has changed B2B sales forever. https://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growth-marketing-and-sales/our-insights/these-eight-charts-show-how-covid-19-has-changed-b2b-sales-forever
- Salesforce. (2023). State of Sales (5th ed.). https://www.salesforce.com/resources/research-reports/state-of-sales/

学术诚信
- 不得使用无来源数据或无法核验的陈述;不得误引或脱离情境引用。
- 所有引用均须准确、完整、可追溯;严禁抄袭与数据捏造。

示例3

讨论活动标题:将“避免—转换—改善”(Avoid–Shift–Improve)策略转化为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可实施政策组合

学习目标
- 能够基于跨学科证据评估城市交通政策在减排、空气质量、可达性与公平方面的综合效果(IPCC, 2022;IEA, 2024)。
- 运用系统思维与多准则决策方法,设计并论证互补性强、可落地的政策—技术组合(Banister, 2008;Geurs & van Wee, 2004)。
- 批判性审视交通技术变革(如电动化、平台化出行)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影响与潜在负外部性(Pereira et al., 2017)。
- 将国际经验(如拥堵收费、主动出行与公共交通一体化)转化为特定城市情境的证据化建议(Eliasson, 2009;Leape, 2006)。

活动背景与论点陈述
论点:在城市尺度上,单一技术路径(如私人汽车电动化)难以同时实现深度减排、空气质量改善与社会公平目标。综合“避免—转换—改善”(ASI)框架,结合价格与管制政策、空间与公共服务供给、数字与车辆技术协同,方能获得稳健且可持续的系统性效果(IPCC, 2022;Banister, 2008)。全球证据表明,合理设计的道路拥堵定价、公交优先与主动出行网络可在短—中期有效降低交通强度与污染物暴露,而电动化与再生能源协同可在中—长期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IEA, 2024;Eliasson, 2009)。

讨论任务与引导问题(选择一个你熟悉或可获取数据的城市)
任务A(初始发帖,约600–800字,须含引用):
- 情境界定:简述所选城市的出行结构与主要问题(例如:高机动车出行分担率、公交服务质量、道路安全、污染暴露或可达性不平等等),引用至少1–2项可信数据来源(市政报告、国家统计或国际组织数据库)。
- 政策—技术组合设计:在ASI框架下提出3–5项互补措施,至少包含:
  1) 需求管理或定价类(如拥堵收费、停车改革、燃油或碳价联动);
  2) 模式转换与供给类(如公交专用道与优先信号、步行—自行车连续网络、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OD);
  3) 技术改善类(如公交电动化、网约车与共享出行治理、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智能交通系统)。
- 证据化论证:基于同行评议研究或权威评估报告,说明各措施的预期作用机制与风险边界。例如:
  - 拥堵收费对流量与出行时间的影响与分配效应(Eliasson, 2009;Leape, 2006)。
  - 公交优先与主动出行设施对分担率与可达性的影响(Banister, 2008;Geurs & van Wee, 2004)。
  - 电动化的全生命周期减排依赖于电力结构与充电管理(IPCC, 2022;IEA, 2024)。
- 多准则权衡:以4–6个准则构建简要评估框架(建议:温室气体减排、污染与噪声暴露、交通安全、出行可达性与公平、财政可行性与实施难度、隐私与数字权益)。明确关键权衡与不确定性,并提出风险缓释(如配套再分配、收入用途 earmarking、渐进实施与监测评估)。

任务B(同伴回应,至少2帖,每帖200–300字):
- 针对同学方案的一个核心假设提出基于证据的质询或补强建议,特别关注:
  - 分配正义:不同收入、性别、年龄与残障群体的影响(Pereira et al., 2017)。
  - 实施路径:制度容量、公众接受度与过渡管理(Banister, 2008)。
  - 数据与治理:平台出行与MaaS的隐私、算法与劳动议题。
- 提供至少1条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及相应参考文献或可复用案例。

参与与学术规范要求
- 引用格式:采用APA第7版作者—年份体例;文末列出参考文献。
- 证据要求:至少引用3篇同行评审文献或国际组织报告;优先使用近10年的研究与本地官方数据。
- 可用资料:市政交通年报、国家统计、国际数据库(IEA、WHO、UN-Habitat、SLOCAT)、学术数据库(Scopus、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
- 避免无来源的定量断言;如使用类比推断,请明确适用性与局限。

评分标准(总分100)
- 证据质量与准确性(30分):来源权威、引用规范、论证严谨。
- 系统性与可实施性(25分):政策—技术互补性、路线图与配套机制清晰。
- 公平与伦理考量(20分):识别分配效应与缓释措施充分。
- 分析深度与清晰性(15分):概念界定、因果机制与不确定性表述到位。
- 同伴互动(10分):反馈具体、基于证据、能推进方案改进。

建议阅读与参考文献(APA第7版)
- Banister, D. (2008). The sustainable mobility paradigm. Transport Policy, 15(2), 73–80.
- Eliasson, J. (2009).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the Stockholm congestion charging syste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43(4), 468–480.
- Geurs, K. T., & van Wee, B. (2004).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use and transport strategie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2(2), 127–140.
-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24). Transport. https://www.iea.org/reports/transport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22).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Working Group III contribution). Chapter 10: Transpo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eape, J. (2006). The London Congestion Charg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4), 157–176.
- Moreno, C., Allam, Z., Chabaud, D., Gall, C., & Pratlong, F. (2021). Introducing the “15-minute city”: Sustainability, resilience and place identity in future post-pandemic cities. Smart Cities, 4(1), 93–111.
- Pereira, R. H. M., Schwanen, T., & Banister, D. (2017).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equity in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 Reviews, 37(2), 170–191.
- SLOCAT Partnership. (2021). Transport and Climate Change Global Status Report – 2nd edition. https://slocat.net/tcc-gsr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road safety 2023. WHO.

可选扩展(非必需)
- 指标建议:机动化出行强度(VKT)、出行分担率、平均通勤时间、PM2.5路旁浓度、道路伤亡率、低收入群体30/45/60分钟可达就业岗位比例。
- 监测与评估:设定基线与年度里程碑,采用前—后对照与合成控制等方法评估政策成效。

适用用户

高校教师与助教

为每周专题一键生成学术化讨论活动,含论点引导与证据要求,提升论坛互动并便于课堂点评与作业衔接。

企业培训负责人(L&D)

围绕业务主题快速产出情境化辩题与延伸问题,促使学员以数据与案例论证,支持混合式培训与复盘。

在线课程平台运营者

批量生成多学科讨论话题,统一风格与引用规范,缩短课程上线周期,提升学员留存与活跃。

中小学教研组长

按单元知识点设计启发式讨论与探究任务,培养证据表达与批判思维,支持跨学科项目学习。

MOOC讲师与学术讲师

为视频课和阅读材料配套高质量讨论提示、引导问题与总结任务,驱动高阶思辨与查证习惯。

社群运营与学习社区管理员

定期发布主题讨论与立场对照题,规范发言与引用,营造高质量学术社群氛围,提升留存。

教育科技产品经理

将该提示词嵌入课程编辑流程,作为标准化讨论生成工具,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一致性。

解决的问题

用一次输入,快速生成“可直接上墙”的高质量讨论活动内容,兼顾互动性与学术严谨。面向教培机构、学校教师、企业培训经理、知识博主与学习社群运营者,帮助你围绕任意主题快速产出:明确的中心论点、递进式引导问题、分组讨论指引、可能的争议点与反方视角、证据与参考建议、课堂总结要点与延伸探究,支持多语言输出与学术表达风格。核心价值:显著缩短备课时间,提升学习参与度与课堂质量,稳定输出可复用的标准化活动内容,让非教研背景的运营者也能发起专业讨论,助力留存与付费转化。

特征总结

按主题与语言一键生成高互动讨论活动,紧贴课程目标,直接用于课堂与线上论坛。
输出结构清晰:论点引导、证据支撑与延伸问题齐备,助力学生深度思辨与表达。
基于可信资料给出引用与依据提示,规范学术表述,降低信息错误与争议风险。
支持多学科多场景,覆盖通识、商科、理工与职训,轻松适配不同教学语境。
内置严谨学术表达与正式语气,自动优化措辞与逻辑,显著提升讨论质量与可信度。
可复用模板思路,按主题批量生成活动,快速搭建整周或整模块的讨论计划。
兼顾同步课堂与异步学习,提供开场引导、同伴互动与总结任务,提升参与率与完成度。
内容专注且无冗余,围绕关键概念设置提问与立场对照,帮助教师精准评估理解迁移。
复制即用的文案格式,适配主流学习平台与社群空间,减少二次编辑与沟通成本。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20.00元
平台提供免费试用机制,
确保效果符合预期,再付费购买!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251 tokens
- 2 个可调节参数
{ 讨论主题 } { 输出语言 }
自动加入"我的提示词库"
- 获得提示词优化器支持
- 版本化管理支持
获得社区共享的应用案例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