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漏斗分析结论生成器

10 浏览
1 试用
0 购买
Nov 21,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网站数据分析场景设计,能够基于用户提供的转化漏斗数据,生成专业、准确的分析结论。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流程,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业务洞察,识别转化瓶颈,并提供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该提示词采用技术性写作风格,确保结论的精确性、清晰度和客观性,帮助用户快速理解转化漏斗表现并制定有效的优化策略。

执行摘要

  • 漏斗总体转化为7%(UV→支付)。最大流失发生在“浏览商品→加购”阶段:仅26.7%从浏览进入加购,导致79,200人次流失。
  • 移动端占比70%,加购率仅14%,显著低于PC的19%。移动端是提升加购的首要突破口。
  • 核心品类加购率20%,长尾品类仅11%,品类结构与流量分配可能稀释加购效率。
  • 下单→支付转化为77.8%,仍有3,600人次在支付环节流失,需优化支付成功率与结算体验。
  • 新客支付率5%,老客9%,新客转化劣于存量用户,需针对新客的首单激励与结算简化。
  • 估算:若将移动端加购率提升至与PC持平(19%),在现有后续转化不变的前提下,支付人数可增加约2,360(+18.8%);若将支付完成率提升至85%,可再增约1,170。两者合计约+3,530(+28%)的支付人数增量。

数据概览

  • 时段:2025-09-01~2025-09-07;场景:秋季上新周电商大促;渠道占比:自然50%,付费40%,社媒10%。
  • 漏斗:
    • 访问UV:180,000(100%)
    • 浏览商品:108,000(60%)
    • 加购:28,800(16% UV;占浏览的26.7%)
    • 下单:16,200(9% UV;占加购的56.25%)
    • 支付:12,600(7% UV;占下单的77.78%)
  • 设备与用户:
    • 移动端占比:70%;移动端加购率14%,PC加购率19%
    • 会员占比:35%
    • 新客支付率:5%;老客支付率:9%
  • 品类:
    • 核心品类加购率:20%
    • 长尾品类加购率:11%

主要发现

  1. 漏斗效率与流失结构
    • UV→浏览:60%,UV阶段流失72,000人次(40%)。大促期首页/列表页与搜索引导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 浏览→加购:仅26.7%进入加购,流失79,200人次,为最大瓶颈。
    • 加购→下单:56.25%,流失12,600人次,属中性水平。
    • 下单→支付:77.78%,流失3,600人次,支付完成仍可优化。
    • UV→支付:7%,整体转化偏低,受加购与支付环节双重影响。
  2. 设备差异是加购核心短板
    • 移动端加购率比PC低5pp,在70%流量权重下显著拉低整体加购。
    • 估算潜力:若移动端加购率=PC的19%,则整体加购率≈19%,加购数≈34,200,按当前加购→支付转化(43.75%)推算,支付数可提升至≈14,960(+2,360)。
  3. 品类结构影响加购
    • 核心品类加购20%明显优于长尾的11%,说明商品吸引力与价格/权益配置在核心品类更优。
    • 若大促期间流量过度分配至长尾,将稀释整体加购;需在流量分配与品类运营上倾斜核心品类。
  4. 用户类型差异
    • 新客支付率5%显著低于老客9%,首单环节存在犹豫或流程摩擦(优惠理解、注册/登录、地址与支付设置)。
    • 会员占比35%偏低于成熟电商常见水平(仅据本数据相对判断,不外推),会员权益承接与登录引导可能不足。
  5. 支付环节问题
    • 下单→支付的77.78%显示支付失败/放弃仍较多(3,600人次)。可能涉及支付方式覆盖、风控拦截、结算流程复杂度、优惠券/运费结算不透明等。
  6. 渠道结构待细分评估
    • 自然/付费/社媒占比为50/40/10,但未提供分渠道转化。需要分渠道加购与支付率以识别低效投放或着陆页问题,尤其关注付费流量的落地页与商品匹配度。

优化建议

  1. 浏览→加购(优先级:最高,目标+3~4pp整体加购)
    • 移动端PDP与列表页优化
      • 强化“加购”CTA可视性与可点击性:采用黏性底栏、对比强颜色、增大触控区域。
      • 规格/尺码默认引导:未选规格时弹层拦截并一次完成选择,避免二次跳转。
      • 关键信息前置:价格、折扣力度、满减/包邮门槛、发货时效、退换保障在首屏明确展示。
      • 加载性能与稳定性:加购响应加速、失败重试提示;优化图片与脚本以降低页面延迟。
    • 价格与权益配置
      • 大促权益结构统一:自动领券/自动满减,避免用户在加购前因不确定性犹豫。
      • 长尾品类加购提升:设置“加购立减/凑单满减”与捆绑/加价购,提升凑单意愿。
    • 社会认同与稀缺性
      • 增加销量/评价、实时库存、限时倒计时等信号,提升加购动机。
    • 搜索与推荐
      • 将核心品类置顶于推荐与榜单;列表页首屏提升核心品类曝光占比。
  2. 加购→下单(优先级:中,目标+2pp下单率)
    • 购物车激励
      • 购物车页展示“再加X元享包邮/满减”,引导一次性凑单,减少多次犹豫。
      • 购物车内关键商品的价格保护、跨品类凑单提醒。
    • 风险消除
      • 售后与运费透明,标注预计到货日期;对高退货率SKU提供更明确的尺码/材质信息。
  3. 下单→支付(优先级:高,目标将支付完成率提升至≈85%)
    • 支付方式与流程
      • 优先推荐高成功率的本地化支付(如主流钱包/快捷支付),并支持“一键支付”。
      • 结算页步数压缩:地址、发票、优惠券自动应用;减少回跳与二次输入。
    • 失败拦截与挽回
      • 实时支付失败原因提示与替代方案(更换支付方式/稍后重试)。
      • 放弃支付的即时提醒:站内push/短信(在合规前提下),附加时效性优惠。
  4. 新客转化(优先级:高,目标新客支付率由5%→7%)
    • 首单权益前置:PDP与结算页自动应用首单券/包邮券,避免找券成本。
    • 免注册或快捷登录:支持手机号一键登录;允许访客下单后绑定账号,降低进入门槛。
    • 新客引导信息:明确售后政策与配送承诺,降低信任成本。
  5. 品类与流量结构(优先级:中)
    • 流量倾斜核心品类:在大促期间将列表、推荐和付费落地页向核心品类聚焦。
    • 长尾品类策略:以凑单、加价购、组合包提升加购;对加购率<10%的SKU做价格/文案快速迭代。
  6. 渠道着陆与投放(优先级:中)
    • 搭建分渠道漏斗:自然/付费/社媒的浏览→加购→下单→支付全链路监控。
    • 付费流量优化:将投放词与素材绑定核心品类落地页;筛除低意图词;用DPA直达高转SKU。
  7. 数据与技术保障
    • 事件埋点与质检:确保PDP展示、加购点击、加购成功、下单、支付各事件的一致性与去重。
    • 支付失败原因分类:支付网关返回码、风控拦截、余额不足、限额等细分占比,针对性优化。
    • 性能监控:移动端首屏加载、交互延迟、加购API成功率;每日大促峰值稳定性压测与降级预案。

后续步骤

  • 一周内(战术快速迭代)
    • 上线移动端PDP改版(黏性加购按钮、规格拦截、权益前置),A/B测试目标:移动端加购率提升≥+2pp。
    • 结算页优化与自动应用优惠券;接入至少一种“一键支付”。目标:支付完成率提升至≥82%。
    • 核心品类流量倾斜与付费落地页改造。目标:核心品类加购率维持≥20%,提高其曝光占比。
  • 两周内(体系化优化)
    • 分渠道漏斗看板搭建,按设备、品类、用户类型(新/老、会员/非会员)细分转化。
    • 支付失败原因归因与改造方案(支付网关、风控、UI动线);建立支付放弃挽回通知流程。
    • 新客首单权益自动化与快捷登录方案落地。目标:新客支付率≥6.5%。
  • 指标监控与评估
    • 核心KPI:加购率(总/移动端/PC)、下单率、支付完成率、UV→支付整体转化。
    • 辅助KPI:核心/长尾品类的加购率与曝光占比、每渠道漏斗转化、支付失败率与原因占比。
  • 预期影响(在后续转化不变的前提下的保守估算)
    • 移动端加购率提升至19%:支付人数≈+2,360。
    • 支付完成率提升至85%:支付人数≈+1,170。
    • 合并增量≈+3,530(约+28%)。需以A/B测试与灰度发布进行验证与校准。

执行摘要

  • 整体付费转化率为1.5%(780/52,000),注册到付费为5.0%(780/15,600)。激活与演示阶段为主要优化杠杆:注册后55%未激活(8,580人),激活后67%未预约演示(4,680人),演示后67%未提交付款(1,560人)。
  • 顶部漏斗(访问→注册)流失最大,占总流失的71%,但当前业务聚焦在“激活与演示”,建议优先优化注册后激活与激活后预约演示两环节。
  • 首周留存为58%,显示早期参与度具备基础,可用于提升激活后进入演示的转化组织(例如基于产品使用信号的PQL触发销售辅助/演示导流)。

数据概览

  • 时间与场景:2025-08;B2B协作SaaS免费试用。
  • 流量渠道占比:SEO 40%,付费 50%,推荐 10%(仅顶层分布,未给出分渠道转化)。
  • 目标客群:中小企业占80%。
  • 漏斗数据(人数/阶段转化率):
    • 登陆页访问:52,000(100%)
    • 注册试用:15,600(30%/访问);阶段流失36,400(70%)
    • 激活核心功能:7,020(45%/注册;13.5%/访问);阶段流失8,580(55%)
    • 预约演示:2,340(33%/激活;4.5%/访问);阶段流失4,680(67%)
    • 提交付款:780(33%/演示;1.5%/访问);阶段流失1,560(67%)
  • 总体流失构成(对51,220总流失的占比):访问→注册 71.1%;注册→激活 16.8%;激活→演示 9.1%;演示→付款 3.0%。
  • 首周留存:58%(对象未明确;建议在后续步骤中通过分层留存澄清)。

主要发现

  1. 激活环节(注册→激活,45%)

    • 问题表现:注册后有8,580人未激活,超过注册人群的一半(55%流失)。这是试用到销售触达(演示)前的关键断点。
    • 业务含义:激活是产品价值感知的前置条件;激活不充分将限制合格线索(PQL)规模和后续销售漏斗效率。
  2. 演示环节(激活→预约演示,33%)

    • 问题表现:从已激活的7,020人,到预约演示仅2,340人,67%流失。该环节是从自助体验转向销售辅导的关键桥接。
    • 业务含义:当前产品使用与销售触达的衔接不足,错过了利用早期留存(58%)推动演示的窗口。
  3. 付款环节(演示→付款,33%)

    • 问题表现:演示后的成交率为33%,仍有1,560人未转付费。虽占总流失的比例较小,但提升空间直接影响营收转化。
    • 业务含义:定价与方案匹配、采购流程与支付体验可能存在摩擦,尤其对中小企业(80%)敏感。
  4. 漏斗整体效率

    • 访问→付款为1.5%,注册→付款为5.0%,激活→付款为11.1%。表明中后段优化对整体转化提升的杠杆明显。
    • 渠道结构:付费渠道占50%访问,但未提供分渠道转化,建议评估不同渠道的线索质量与CAC,以避免高成本渠道拉低整体ROI。
  5. 价值窗口信号

    • 首周留存58%说明早期粘性尚可;结合“激活核心功能”事件,可定义和触发PQL,将活跃用户快速导向演示与成交。

优化建议

  1. 提升激活率(45%→更高)

    • 入产品引导与就绪度提升
      • 提供角色化模板与示例数据,缩短“首次价值时间(TTV)”。
      • 交互式清单(Checklist)与引导式流程(Guided tour),明确核心功能完成标准。
      • 首次会话内展示“核心功能”完成进度与下一步提示(激活就绪度评分)。
    • 针对未激活注册者的再唤醒
      • 分层触达8,580人:基于行为信号(未创建项目/未邀请成员/未启用关键集成)推送定制化邮件/站内消息。
      • 72小时未激活自动触发微演示视频与一键预约演示CTA。
    • 监测与实验
      • A/B测试:引导内容与模板差异、Checklist是否可见、默认示例数据开关。
      • 关键指标:注册→激活转化率、TTV、激活后首周留存、激活后进入演示的转化率。
  2. 提升预约演示率(33%→更高)

    • 低摩擦预约机制
      • 产品内嵌双向日历(如Calendly),1步选择时段;提供即时微演示与“需要人工演示/自助对比”分流。
      • 激活完成后24小时内弹出“场景化价值卡片+预约”组件;邮件/短信/站内三触点提醒,含价值陈述与时长承诺(例如“15分钟对齐你的场景方案”)。
    • PQL驱动的销售辅助
      • PQL定义:激活核心功能+邀请≥2人或完成关键集成;对PQL用户优先展示快速通道预约与专属方案。
      • 销售侧准备:自动生成“产品使用摘要”(公司规模、活跃成员数、使用模块),用于定制化演示脚本。
    • 减少No-show与提升到场率
      • 双提醒(24小时/2小时)、一键改期、演示议程与预期结果提前告知(含案例与ROI框架)。
    • 关键指标:激活→演示转化率、预约到场率、演示后反馈评分(NPS/CSAT)、演示到付款转化率。
  3. 提升演示→付款(33%→更高)

    • 方案与定价清晰度
      • SMB友好套餐明确功能边界与价格锚点;演示后发送方案对比与落地清单。
      • 提供试用延长与过渡优惠(时间/用量型,而非价格战),附明确价值与到期提醒。
    • 支付与采购流程优化
      • 简化结账步骤、支持多支付方式、提供安全与合规说明(发票、数据隐私、合规认证)。
      • 对团队购买提供成员数阶梯价与首月按比例计费,降低首次采购摩擦。
    • 关键指标:演示→付款、结账完成率、结账时长、常见阻碍理由分类。
  4. 针对SMB(80%)的专属策略

    • 自助+销售辅助混合:为SMB提供“15分钟产品化演示模板+自助开箱清单”,配合轻量销售跟进。
    • 用例驱动:突出协作SaaS在SMB常见场景(项目管理/审批/跨部门对接)的即用型模板,缩短从激活到演示的路径。
  5. 影响测算(情景预估,仅用于优先级参考)

    • 若将激活率由45%提升至55%:激活≈8,580;在后续保持33%/33%不变,付款≈934,较当前+154(约+19.8%)。
    • 若将激活→演示由33%提升至45%:演示≈3,159;在演示→付款保持33%不变,付款≈1,042,较当前+263(约+33.7%)。
    • 若将演示→付款由33%提升至40%:付款≈936,较当前+156(约+20.0%)。

后续步骤

  • 数据深化与度量完善
    • 明确“首周留存”的对象口径(注册 vs 激活),并分阶段留存(D1/D3/D7)。
    • 建立分渠道漏斗(SEO/付费/推荐)及质量指标(注册→激活、激活→演示、演示→付款),用于ROI评估与预算调整。
    • 行为事件埋点:核心功能步骤、模板使用、邀请与集成、预约路径(产品内/邮件/官网)、结账事件与错误码。
  • 实验路线图(4–6周)
    • 第1–2周:上线产品内预约组件、Checklist与示例数据A/B;未激活分层触达。
    • 第3–4周:PQL规则与销售辅助联动、演示议程模板与到场提醒;支付页摩擦点优化。
    • 第5–6周:评估实验效果并迭代;对表现最佳渠道加投;建立周报(阶段转化率、到场率、成交率、TTV)。
  • 目标与监控
    • 阶段性目标:注册→激活≥50%,激活→演示≥40%,演示→付款≥38%(以月度评估、滚动优化)。
    • 仪表盘:按渠道/行业/公司规模分层的漏斗视图与留存视图,支持队列(cohort)比较与实验分组对比。

上述建议严格基于提供的漏斗数据,围绕“激活”与“演示”两关键节点制定,重点通过降低摩擦与提升价值感知来放大后续成交转化。

执行摘要

  • 整体转化:到达专题页90,000,最终订阅购买1,458,整体转化率约1.62%。
  • 关键瓶颈:阅读完成→点击CTA阶段转化率20%(对总流量12%)为最主要流失点;其次为留资→订阅购买阶段(30%)仍有提升空间。
  • 结构亮点:阅读完成率60%表现稳健;点击→留资45%相对健康。
  • 重点人群与端侧:新访客占比高(68%),移动端阅读完成率57%低于整体(60%),提示移动端阅读与引导仍可优化。
  • 优先级建议:优先提升CTA可见性/相关性与点击率;其次优化订阅购买闭环(报价/权益清晰度、支付流程);同步改善移动端阅读体验。

数据概览

  • 活动时间:2025-10(内容转化-专题文章引流)
  • 渠道构成:社媒55% / 邮件20% / 搜索25%
  • 漏斗(绝对值/阶段转化/累计占比)
    • 到达专题页:90,000(基准100%)
    • 阅读完成:54,000(60%;累计60%)
    • 点击CTA:10,800(20%/阅读;累计12%)
    • 留资:4,860(45%/点击;累计5.4%)
    • 订阅购买:1,458(30%/留资;累计1.62%)
  • 访客属性/端侧:新访客占比68%;移动端阅读完成率57%(低于整体60%)

主要发现

  1. 到达→阅读完成(60%)

    • 相对稳健,说明专题文章质量与标题匹配度较好,能推动深度阅读。
    • 移动端完成率低3个百分点,暗示移动端阅读体验或载入性能存在轻度摩擦。
  2. 阅读完成→点击CTA(20%)

    • 为最大流失段(从54,000到10,800,流失80%),提示CTA的可见性、位置、时机、文案价值主张与内容上下文匹配度不足。
    • 对总流量CTR为12%,若改善该环节将对后续产出呈杠杆放大效应。
  3. 点击→留资(45%)

    • 中上水平,表明表单设计与价值交换相对合理,但仍可能受字段数量、自动填充、加载性能影响。
  4. 留资→订阅购买(30%)

    • 转化不低,但为第二大流失点(70%流失),可能与价格呈现、权益说明、试用/退款政策清晰度、支付流程摩擦相关。
    • 新访客占比较高,首次付费的信任与风险顾虑需要重点缓解。
  5. 渠道层面

    • 流量以社媒为主(55%),通常意图度不及搜索与邮件。当前缺少分渠道漏斗数据,建议细分验证不同渠道在“读→点→留→购”各环节的差异,以指导投放与内容适配。

优化建议 优先级A(直接提升业务产出)

  1. 强化CTA点击率(针对“读→点”20%瓶颈)

    • 位置与密度:在首屏摘要后、关键洞察段落后、文末均布CTA;引入“粘性CTA/阅读进度条内CTA/段落内内嵌CTA”。
    • 相关性与文案:将CTA与当前段落价值点强绑定;测试“权益+时限+可信背书”结构文案(例:核心权益/试读/退款承诺/口碑)。
    • 视觉与交互:提高对比度与可用面积;减少与其他出站链接竞争;为移动端设置拇指可达区优先。
    • A/B测试方向:位置(首屏/中段/文末/多点)、文案(价值点/痛点/场景化)、样式(按钮尺寸/颜色/图标),目标指标:读→点率(主)、整体订阅率(次)。
  2. 优化订阅闭环(针对“留→购”30%)

    • 价值与风控感知:在表单后与结账页明确权益对比、价值计算器、社会证明(用户数/评价/媒体背书)、低风险机制(试用/退款政策)。
    • 结账路径精简:压缩为单页或两步;支持快捷支付;减少非必要字段;表单错误提示即时可见。
    • 差异化激励:对新访客展示一次性新客优惠或短期试用,观察对30%转化的拉升幅度。

优先级B(放大上游与端侧体验) 3. 提升移动端阅读完成率(57%→接近整体60%)

  • 性能:优化首屏LCP、减少阻塞脚本与第三方组件;图片自适应与延迟加载。
  • 可读性:字号/行距/对比度/段落长度优化;目录锚点与“返回顶部”便捷;减少打断阅读的弹窗频率。
  • 交互:在50%与80%滚动深度各布1处轻量CTA,避免打断阅读节奏。
  1. 表单体验微调(在45%基础上稳步提升)
    • 字段最小化与渐进式收集;支持邮箱自动补全与第三方登录;清晰的隐私与数据用途提示提升信任。

优先级C(结构化增长与投放效率) 5. 渠道与人群细分策略

  • 分渠道文案与落地:社媒落地页强化价值速览与社会证明;搜索渠道强调问题-方案匹配;邮件渠道承接个性化推荐与强CTA。
  • 新/老访客差异化:新访客首屏强化“为什么订阅”,老访客突出增量权益与专属优惠。

效果预估(场景测算,保持下游率不变,仅用于决策优先级)

  • 若读→点率由20%提升至25%:点击=13,500;预计订阅=13,500×45%×30%≈1,823,较当前+365(约+25%)。
  • 若留→购由30%提升至35%:订阅≈4,860×35%=1,701,较当前+243(约+16.7%)。
  • 若两者同时改善:订阅≈13,500×45%×35%=2,128,较当前+670(约+46%)。

后续步骤

  1. 数据细分与仪表盘

    • 按渠道/设备/新旧访客分段的四段式漏斗(到达→读→点→留→购)。
    • 关键指标:读→点CTR、留→购转化率、移动端阅读完成率、整体订阅率;同时监控页面性能指标(LCP/CLS/TTI)。
  2. A/B测试计划(两周为一周期或至统计显著)

    • 第1批(优先):CTA位置与文案多变体;移动端首屏结构优化。
    • 第2批:结账页与价值呈现(权益对比、试用/保障文案);表单字段最小化与自动填充。
    • 目标与门槛:以读→点CTR和整体订阅率为主指标,留→购为次;设定最小可检测效应并计算所需样本量。
  3. 实施与追踪

    • 事件埋点:滚动深度、各CTA位置点击、表单字段放弃点、结账步骤流失。
    • 质量保障:确保渠道UTM与内容版本一一对应,避免归因偏差。
  4. 复盘与扩展

    • 每周复盘单变量影响;保留优胜版本。
    • 若社媒渠道在“读→点”显著偏低,尝试定制化落地页与话题适配;若搜索/邮件质量更高,适度倾斜预算与内容产能。

以上建议聚焦于最大流失环节与可快速落地的改进点,优先提升CTA点击率与订阅闭环体验,辅以移动端阅读优化与渠道细分,以在现有流量结构下放大订阅产出。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把零散的转化漏斗数据,快速转化为可执行的增长方案,服务于业务复盘、策略制定与管理层汇报。

  • 让运营/增长/产品/数据同学在10分钟内产出一份“能落地”的结论与行动清单
  • 一键定位关键流失节点,明确优先级与影响面,指导预算与资源分配
  • 以业务语言讲清数据变化,用同一套口径支撑跨部门沟通与决策
  • 适配电商、SaaS、营销活动、内容转化等多场景,沉淀团队可复用的分析范式

适用用户

电商运营经理

用漏斗复盘从浏览到支付的每一步,识别流失节点,产出页面与促销改版清单,排列优先级,并为下周GMV目标给出执行节奏。

增长产品经理

快速诊断注册—激活—留存路径,锁定关键瓶颈,生成功能优化与用户引导方案,附AB实验计划与监测指标。

数据分析师

把分散数据自动整理成结构化结论与建议,支撑周报/月报与专项报告,缩短撰写时间,确保口径统一。

特征总结

基于漏斗数据一键生成专业结论,快速看清关键节点与转化趋势走向
自动识别流失高位与异常波动,定位瓶颈环节并标注优先级,便于快速决策
按电商、SaaS、活动投放等场景出报告,语言清晰、可直接对接团队沟通
提供可执行优化清单与行动顺序,覆盖页面、文案、渠道与AB测试方向
支持多维筛选与对比,自动突出异常阶段,帮助快速锁定问题来源与影响范围
一键套用报告模板,生成含摘要、洞察、建议的结构化分析文档,可直接汇报
支持按业务目标定制分析深度,兼顾快速复盘与深度诊断两种需求场景
自动生成下一步验证计划与数据采集建议,降低试错成本提升效率与协同速度
融合历史数据与新投放表现,自动呈现趋势变化与关键影响因素,便于长期策略复盘
支持团队协作备注与版本对比,便于多角色共享同一分析视角与结论背景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2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548 tokens
- 3 个可调节参数
{ 转化漏斗数据 } { 分析深度 } { 业务背景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