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病虫害智能诊断与防治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6,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园艺工作者设计,通过系统化诊断流程精准识别植物病虫害类型,提供符合生态保护原则的防治方案。具备多维度症状分析能力,可结合植物特性与环境因素给出具体操作指引,涵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平衡选择,同时强调安全操作规范与生态保护要求,帮助园艺师快速解决植物健康问题。

病虫害诊断报告

识别结果

  • 主要病虫害类型
    • 玫瑰白粉病(Podosphaera pannosa):嫩叶、花蕾白色粉状霉层,叶片卷曲失绿,新梢生长受阻。
    • 玫瑰蚜(Macrosiphum rosae 等):叶背小绿蚜群聚,分泌蜜露致叶面发黏并诱发轻微煤污。
  • 严重程度评估
    • 中—重度:白粉病已波及嫩叶与花蕾并影响新梢;蚜虫密度中等,已出现蜜露与煤污。
  • 发生原因分析
    • 春末初夏温差大、夜间湿度高+白天干燥,利于白粉病侵染与爆发。
    • 庭院密植、通风一般、花床覆盖物较厚,形成叶层内高湿低风速的小气候。
    • 喷淋灌溉若在傍晚或夜间进行,会延长叶面潮湿时间,利于病害;嫩梢繁茂也易被蚜虫偏好取食。
    • 晴天后2日加重符合白粉病在干燥晴暖条件下迅速产孢扩展的规律。

防治方案

立即措施

  • 紧急处理步骤
    1. 在晴天上午修剪并清除重病叶、病芽和严重卷曲的新梢(以见到健康组织为度),装袋带离,不堆肥。
    2. 同时擦/冲洗叶片上的蜜露与粉层:清晨用柔和水流定向冲洗叶背(避免长时间湿叶,操作后确保快速干叶)。
    3. 调整株型与通风:用支架将枝条外拉,减少枝条交叉;疏除过密、内膛枝。
    4. 立即将喷淋浇水改为根部浇灌;若暂不能改造,务必只在上午进行,避免傍晚湿叶过夜。
  • 隔离防护要求
    • 修剪工具每株之间用酒精或1:100稀释漂白水消毒;先处理轻症区再到重症区。
    • 操作时佩戴口罩、手套,避免吸入孢子;清理废弃物后洗手更衣。
    • 尽量拉开株距或临时移盆(若为盆栽),减少玫瑰之间叶层接触。

综合防治

  • 生物防治方法(优先)
    1. 天敌释放(蚜虫)
      • 瓢虫(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每株10–20头,1周后可补放一次。
      • 草蛉卵卡:每10平方米1卡,连放2–3周。
      • 寄生蜂(蚜小蜂):按供应商建议量释放,傍晚投放,避免直接喷药伤及天敌。
    2. 生防菌剂(白粉病)
      • 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登记产品:按标签推荐剂量全株喷雾,7–10天一次;可作为预防与早期治疗用。
  • 物理防治措施
    • 诱捕监测:在冠层高度悬挂黄板(约每10平方米1块),监测有翅蚜虫迁入。
    • 预防性清洗:小面积可在晴天清晨以柔和水流冲洗叶背,减少蚜与粉层,但避免在傍晚进行、避免强力喷水伤叶。
    • 覆盖与土面管理:将覆盖物减薄至3–5厘米,并与茎基部保持5–10厘米空圈,利于透气与蒸发。
    • 改善环境:加大株间距、提升日照与通风;灌溉改为滴灌/渗灌,固定上午浇水。
  • 化学防治建议(如必要)
    • 白粉病(选其一或轮换,注意不同作用机制交替使用)
      1. 碳酸氢钾:0.5–1.0%水溶液(5–10 g/L)+ 0.03–0.05%非离子型展着剂,喷至叶正反面将滴未滴,7天一次。
      2. 可湿性硫磺(低毒):80%WP 800–1000倍,7–10天一次;气温≥30℃或强光高温期停用,花朵上尽量避免直接喷布。
      3. 生物源制剂:枯草芽孢杆菌等登记产品,按标签8–10天一次。
      4. 若病情持续恶化,可短期加用低毒内吸性药剂(如20%三唑类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或同类登记产品),10–14天一次,连续不超过2次,并与非三唑类轮换,降低抗性风险。
    • 蚜虫(优先温和制剂,避开花期与蜂类活动)
      1. 脂肪酸钾(杀虫肥皂):1–2%水溶液,重点喷叶背,5–7天一次,连用2–3次。
      2. 园艺矿物油/菜籽油制剂:0.5–1%乳剂,均匀喷湿,不滴流;与硫磺间隔至少14天,避免>30℃和烈日时喷施。
      3. 植物源制剂:印楝素(按产品浓度3000–5000倍)或苦参碱0.3% AS 800–1000倍,傍晚喷施,间隔7天;对天敌相对友好。
      4. 若密度仍高,可选专杀低风险药剂并遵循标签:如吡蚜酮50%WG 2000–3000倍、氟啶虫酰胺(flonicamid)50%WG 2000–4000倍、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22.9%OD 4000–6000倍。花期尽量避免,或在傍晚蜂类撤离后定向喷叶背,严禁喷花。

操作指南

  • 具体实施步骤
    1. 第0天(晴天上午):修剪清理+工具消毒;根部浇水;定向冲洗叶背;当日喷施碳酸氢钾或生防菌剂;对蚜虫同时喷脂肪酸钾或0.5–1%园艺油(二者择一)。
    2. 第2–3天:释放天敌(瓢虫/草蛉/蚜小蜂),并挂黄板。
    3. 第7天:观察病情。白粉病明显减轻则继续生防菌剂/碳酸氢钾轮换;若气温<30℃且需加强,可用可湿性硫磺(注意与油剂间隔≥14天)。蚜虫仍在则重复肥皂或油剂喷施。
    4. 第14天:如仍有扩展迹象,考虑加用一次低毒内吸性三唑类,并与前次药剂不同作用机制轮换;继续天敌保护与环境改善。
  • 安全注意事项
    • 全程穿戴手套、口罩、防护镜;避开风大、中午烈日与高温时段;严格按标签剂量与间隔执行。
    • 油剂与硫磺禁止近间隔混用(前后至少14天),以免药害;花期尽量不用杀虫剂,保护传粉昆虫。
    • 喷后勿让儿童与宠物立即接触,待叶面干燥且通风良好再进入作业区。
  • 预期效果评估
    • 3–5天:粉层明显减少、扩展受控;蚜虫数量下降。
    • 10–14天:新梢生长恢复、花蕾畸形减少;煤污逐步淡化(老叶外观不完全恢复属正常)。
    • 2–4周:在持续管理下基本控制病虫害,进入维护与预防阶段。

预防建议

  • 日常管理要点
    • 适度修剪与开张枝条,保持通风透光;避免偏施氮肥,配合钾、钙、硅提高叶片抗性。
    • 覆盖物控制在3–5厘米厚,并离茎基部留空圈;保持床面清洁,落叶病叶随落随清。
    • 灌溉在上午进行,改为滴灌/渗灌,避免叶面长时间潮湿。
  • 环境改善建议
    • 适当疏植,若可能,调整栽培为东西向行列以利风道;必要时加设低功率循环风扇(半封闭庭院/小温室)。
    • 选择对白粉病相对抗性的月季品种作为补植或更新材料。
  • 监测预警方法
    • 每周检查1–2次,重点查看嫩梢与叶背;当粉斑覆盖面积>10%或>20%嫩梢发现蚜群时及时干预。
    • 利用黄板监测有翅蚜迁入高峰;出现“夜间有露、白天晴暖、通风差”的连日天气,提前使用生防菌剂或低风险保护剂(如碳酸氢钾/硫磺)进行预防性喷施,7–10天一次。
    • 记录温湿与施药情况,轮换不同作用机制药剂,避免连续超过2次使用同一作用机理产品,降低抗性风险。

以上方案以生物与物理防治为主,化学用药为必要时的补充,药剂选择与用量均遵循低毒、低残留与标签安全规范。若后续出现新的症状(如黑斑病、严重煤污或叶片药害),请拍照并补充环境与用药记录以便复核和微调方案。

病虫害诊断报告

识别结果

  • 主要病虫害类型
    • 番茄晚疫病(病原: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属卵菌)
  • 严重程度评估
    • 高度暴发性,已侵染叶片、茎和青果,传播速度快;在高湿、低光环境下清晨叶背出现白色霉层为典型孢子繁殖征象,需立即处置。
  • 发生原因分析
    • 连日降雨与夜间高湿、低温利于卵菌夜间产孢与侵染。
    • 北向阳台光照不足、盆栽密度大、通风差,叶面长时间滞湿。
    • 夜间浇水与排水不畅(排水孔小)导致基质与叶面长期潮湿。
    • 雨水飞溅与植株间接触促使病斑扩展与交叉传播。

防治方案

立即措施

  • 紧急处理步骤
    1. 选择中午至下午(植株干燥时)进行操作,减少孢子散播。
    2. 剪除所有出现水渍状暗斑、白色霉层的叶片及茎段;青果肩部出现硬褐斑的果实全部摘除并废弃。
    3. 病残体密封入袋,垃圾投放,不建议堆肥。
    4. 对工具、剪刀、手套用含氯消毒液(家用漂白剂按1:9稀释至约0.5%有效氯)或75%酒精消毒,至少接触5分钟。
    5. 立即停止夜间浇水与喷淋式浇水,改为清晨根区定点浇灌。
  • 隔离防护要求
    • 将重病株与相邻植株拉开距离或暂时移出阳台;处理时佩戴手套与口罩,避免触碰其他盆栽;操作后清洁地面、托盘,避免水迹残留。

综合防治

  • 生物防治方法
    • 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制剂(如Bacillus subtilis或B. amyloliquefaciens):按标签倍数喷雾叶片正反面与茎部,连喷2–3次,每7天一次,偏预防与减压使用。
    • 根区可施用木霉菌(Trichoderma)类生防菌剂改善根际健康与抗逆性,作为辅助长期管理。
  • 物理防治措施
    • 加强通风与避雨:搭建简易透明雨棚,避免直淋;使用小型风扇定向吹过植株冠层,促进叶面干燥。
    • 降低密度与整枝:每盆保留主茎1–2条,摘除下部触盆、互相遮挡的叶片,提高通风与采光。
    • 改善排水:更换或增开盆底排水孔;基质添加粗颗粒材料(珍珠岩/粗椰糠)提升排水性;使用高脚托盘使盆底离地。
    • 防溅措施:盆面覆盖干净覆盖物(稻壳/松针/椰糠垫),减少雨水或浇水飞溅传播。
  • 化学防治建议(如必要)
    • 原则:家庭食用优先低毒、低残留、对卵菌靶向的药剂,严格遵守标签剂量与采收间隔(PHI),交替不同作用机制(FRAC)以防抗性。
    • 可选药剂与参考用法(以中国常见登记为参考,实际请按所购产品标签执行):
      • 烯酰吗啉(FRAC 40,dimethomorph):25%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喷雾;5–7天一次。
      • 氰霜唑(FRAC 21,cyazofamid):10%悬浮剂,3000–4000倍喷雾;7天一次。
      • 氟啶胺/氟唑菌酰胺(FRAC 29/43,fluazinam/fluopicolide):按标签倍数(一般2000–4000倍)交替使用。
      • 膦酸铝(FRAC 33,fosetyl-Al):80%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喷雾,偏预防与早期抑制。
      • 铜制剂(M1,氢氧化铜/氧氯化铜或铜皂):作为保护性药剂在降雨或高湿前喷施;按标签浓度(常见500–800倍或每升水10–20毫升商品制剂)。
    • 使用提示:
      • 首次处理:修剪与清洁后,当天喷施保护性铜剂覆盖;间隔2–3天植株干燥后,改用靶向卵菌的系统性或跨表皮药剂(如烯酰吗啉/氰霜唑)。
      • 之后每5–7天轮换不同FRAC药剂;遇降雨或连续高湿,适当缩短至3–5天。
      • 采收间隔:严格按标签(通常为3–7天);采前避免使用系统性药剂,改用低残留保护性药剂。
      • 避免高毒与未登记用途的药剂;家庭环境不建议使用代森类与有刺激性溶剂型产品。

操作指南

  • 具体实施步骤
    1. 中午干燥时修剪、清洁与消毒(见“立即措施”)。
    2. 调整栽培:加风扇、搭避雨棚、增排水孔、减密度、覆盖盆面。
    3. 浇水改为清晨根区少量多次,避免叶面湿润与积水。
    4. 第一次喷施:铜制剂全面覆盖至叶背滴水边缘。
    5. 第2次喷施(第3–4天):选择烯酰吗啉或氰霜唑,均匀喷到叶背与茎。
    6. 后续按5–7天轮换不同作用机制药剂;配合每次喷前先检查并摘除新病斑。
  • 安全注意事项
    • 佩戴手套、口罩与护目镜;在通风良好处施药;避免儿童与宠物接触。
    • 严格按照标签浓度与间隔;剩余药液不得随意倾倒,集中处理。
    • 采收前遵守PHI;采后清洗果实。
  • 预期效果评估
    • 已感染的叶片、茎与果实不可恢复;通过及时修剪与轮换施药可显著降低扩展速度,保护新生叶与未感染果。
    • 在当前季节高湿条件下,防效取决于通风与避雨的到位程度;通常7–10天可见新叶无新斑、叶背无白霉为控制标志。

预防建议

  • 日常管理要点
    • 早晨根区浇水,避免夜间与喷淋;控制盆面干湿循环,避免长期潮湿。
    • 定期摘除下部老叶与互相遮挡叶片,维持良好通风。
    • 施肥均衡,避免过多氮肥造成郁闭。
  • 环境改善建议
    • 北向阳台可补充植物生长灯(每天4–6小时,光照强度适中)提升植株健壮度。
    • 增设风扇、雨棚与高脚托盘,保持叶面快速干燥与盆底干净。
  • 监测预警方法
    • 每日清晨检查叶背是否出现白色霉层;一旦发现,优先修剪并当天喷施保护剂。
    • 关注天气:夜间温度10–20℃且叶面连续潮湿6小时以上为高风险时段;降雨后24–48小时为重点巡查期。
    • 建立简易记录(日期、天气、喷施与症状),便于调整间隔与药剂轮换。

如发现茎黑褐斑持续上移、整株萎蔫且防治后仍快速恶化,建议及时拔除整株并彻底清理,以阻断源头,避免波及健康盆栽。

病虫害诊断报告

识别结果

  • 主要病虫害类型
    • 蜘蛛螨为主:以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为主的复合危害,叶背可见红色小点、稀疏丝网、叶面细密黄褐斑点、失绿发灰、提前落叶等均符合。
    • 可能伴随轻度柑橘锈螨(Phyllocoptruta oleivora)对果面的加重粗糙失光,但主害虫仍为蜘蛛螨。
  • 严重程度评估
    • 中—重度。2周内快速加重且已出现落叶、果面受损,说明螨口密度较高并快速繁殖。
  • 发生原因分析
    • 高温、强光、空气干燥、盆土偏干是蜘蛛螨暴发的典型诱因(盛夏午后最明显符合“高温低湿”快速取食与繁殖)。
    • 近期高氮施肥促进嫩梢嫩叶形成、组织柔嫩,利于螨类繁殖与取食。
    • 通风良好虽利于防病,但对螨类并不构成限制;长期偏干抑制了天敌活动并加剧植株胁迫。

防治方案

立即措施

  • 紧急处理步骤
    • 物理清除:当天傍晚用强劲但不伤叶的水流重点冲洗叶背和嫩梢(距离20–30 cm,喷头雾细均匀),连续2–3天,每次至叶面微滴流。对严重受害叶片、干枯叶及时剪除,装袋密封丢弃。
    • 调湿降温:增加局部空气湿度(托盘铺湿石子或湿毛巾、清晨叶背轻雾化喷水),午后搭设30%遮阳网或移动至散射光处,减轻热干胁迫。
    • 停止一切含高氮的追肥或叶面肥,改为清水灌溉,缓解嫩梢过旺。
  • 隔离防护要求
    • 将受害盆栽与其他柑橘/观叶植物分开至少1–2米,作业工具(剪刀、喷壶)用肥皂水清洗后再用清水冲净。

综合防治

  • 生物防治方法
    • 释放捕食螨:推荐加州小植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或安德逊植绥螨(Amblyseius andersoni),其耐高温干燥,适合家庭盆栽。
      • 用量:单株中等大小盆栽一次性投放约200–500头(或悬挂1–2包缓释袋),傍晚投放,避免日晒与农药残留。
      • 注意:若计划释放天敌,避免或减少使用对捕食螨敏感的药剂(如阿维菌素、拟除虫菊酯),或至少在投放前后间隔3–4周。
  • 物理防治措施
    • 周期性“水冲法”:每3–5天一次、连续2–3周,重点叶背和枝条分叉处。
    • 油/皂剂覆盖:在傍晚气温低于28–30°C时,可用园艺矿物油或钾皂进行覆盖窒息与清洗(见操作指南)。
    • 环境调控:保持空气相对湿度50%–65%,午后遮阴,避免长期盆土过干。
  • 化学防治建议(如必要)
    • 原则:低毒、选择性强,轮换不同作用机制,严格遵循标签与安全间隔期(PHI)。
    • 家庭可用选择(任选其一,按标注稀释倍数和间隔使用,避免连用同一作用机理):
      • 联苯肼酯(bifenazate 43%悬浮剂):3000–4000倍,均匀喷湿叶背。对成螨、若螨效果好,对天敌相对友好。
      • 螺螨酯(spirodiclofen 24%悬浮剂):2000–3000倍,兼顾卵和若螨,持效较长。
      • 乙螨唑(etoxazole 5%乳油/悬浮剂):1500–2000倍,主要杀卵和若螨,需与成螨杀螨剂轮换。
      • 阿维菌素(abamectin 1.8%乳油):1500–2000倍,仅在未使用或不计划释放捕食螨时使用,喷后避光,注意抗性与对天敌影响。
    • 施药程序建议(发生较重时):
      • 第1次:联苯肼酯或螺螨酯全面喷布;
      • 间隔7–10天:换用乙螨唑(侧重卵/若螨);
      • 再间隔7–10天:视密度回落情况,选择上述另一种不同机理药剂巩固一次。
    • 注意:盛夏严禁在高温(≥30°C)时段喷施油剂或与硫制剂同日混用;硫与油间隔至少3–4周。采收前请核对具体产品对柑橘的安全采收间隔(常见为7–21天不等)。

操作指南

  • 具体实施步骤
    1. 清晨/傍晚先行清水冲洗叶背与枝条结网处。
    2. 待叶片表面半干后进行药剂或油/皂剂喷布:喷头调至细雾,自下而上均匀喷至叶背湿润将滴未滴。
    3. 首次药剂后3–5天复查,若仍可见活体螨与新斑点,按轮换方案进行第2次处理。
    4. 持续每周检查一次,直至连续2周未见活体螨与新增危害斑。
  • 安全注意事项
    • 全程佩戴手套、口罩与护目镜;在通风良好处操作;避免儿童与宠物接触。
    • 避免高温时段与烈日直射下喷施;24小时内避免再次强烈日晒与大水冲洗。
    • 不得超剂量或混配不明;油剂与硫制剂间隔3–4周;若释放天敌,避用对其高毒的药剂。
    • 用药后清洗喷具与双手;药液和洗涤水不得排入鱼缸或下水道。
  • 预期效果评估
    • 3–5天:活动螨显著减少,新网减少。
    • 7–14天:新生叶受害显著降低,落叶趋缓。
    • 3–4周:群体基本控制,果面进一步恶化被遏制,但既有粗糙与失光难以逆转。

预防建议

  • 日常管理要点
    • 浇水:见干见湿,避免长期偏干;高温期上午浇透,下午适度增湿。
    • 施肥:停止高氮冲施/叶喷;改为均衡型或以钾、钙、镁为主的补充(如水溶性硝酸钾、钙镁肥,低浓度多次),促叶片厚实、提高抗性。
    • 叶面保洁:每1–2周清水冲洗叶背一次,减少尘土与螨卵附着。
  • 环境改善建议
    • 盛夏午后加30%遮阴,放置湿托盘或小型加湿器,提高近株湿度;盆面覆一层干净的松树皮或椰糠,降低蒸发温差。
    • 维持良好通风但避免强热干风直吹。
  • 监测预警方法
    • 每周固定时段(傍晚)随机检查10片叶背,用放大镜观察或拍打在白纸上计数。
    • 触发阈值:若超过30%叶片发现活螨或平均每叶≥3–5头,应立即采取喷洗与轮换用药。
    • 对果面出现新生古铜色失光但叶背难见红点时,警惕锈螨并及时评估是否需加用选择性药剂(如螺螨酯等)。

如按上述步骤执行,多采用水洗+环境调控+选择性药剂轮换,并配合捕食螨,通常1个生长月内可将螨类控制至低水平并稳定。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把零散的园艺知识与实战经验,浓缩为一条可直接上手的智能对话。用户只需描述症状与生长环境,便可快速获得:清晰的病虫害识别、分级严重程度、生态优先的组合防治方案、逐步操作与安全规范,以及长期预防策略。目标是减少误判与药害风险、缩短决策时间、降低养护成本,让园艺师与花园主在同一工作日内完成“诊断—处置—复盘”闭环,稳步提升植物健康与园区管理效率。

适用用户

城市绿化养护团队

在巡检时快速确诊叶斑、蚜虫等问题,生成当天处置与隔离流程,降低植物损失与投诉率,优化喷施计划与人力安排。

苗圃与温室运营者

高密度种植环境下定位病虫源头,分区处理、调整通风与湿度,针对不同品种制定差异化防治与预防日程,稳定出圃质量。

花店与园艺零售商

在售植物出现异常时即刻输出可行防治与安全提示,减少退货与换盆成本,完善售后指导,提升复购与口碑。

特征总结

多场景症状快速定位与诊断,自动识别病虫害类型与严重程度,缩短排查时间
智能融合植物品种与环境因素,生成专属防治方案,兼顾见效速度与生态安全
一键生成分步操作指南,含隔离、清理、用药时机与频次,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优先推荐生物与物理防治,减少化学依赖,适配家庭、园区与公共绿地管理
自动给出应急处置与综合治理组合,覆盖温室、露天、盆栽等典型场景需求
生成可执行的日常维护与预防清单,包含浇水、通风、土壤改良与监测要点
安全规范提示随方案同步,避免误用药、过量喷施与交叉污染,守护人员与环境
可定制模板与快捷填充,快速调用生成标准化诊断报告,便于培训与协作
结合季节与发生时间建议最佳处置窗口,提升防治成功率与投入产出比
提供生态友好替代与合规建议,助力企业与园区达成可持续管理目标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2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509 tokens
- 4 个可调节参数
{ 症状描述 } { 植物类型 } { 生长环境 } { 发生时间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