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记写作教学助手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3,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历史教师设计,提供系统化的历史人物传记写作教学支持。通过结构化模板和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背景、成就与影响,培养历史叙述与分析能力。亮点包括分阶段写作指导、关键分析维度覆盖以及真实性保障机制,适用于课堂写作训练、课外研究项目等多种教学场景,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写作表达能力。

郑和人物传记写作指导(小学基础版)

适用对象:小学阶段学生
教学目标:提升历史叙述能力(基础分析)
人物主题:明代航海家郑和


1. 传记写作结构模板(含章节划分和内容要点)

  • 引言(1段)

    • 交代“谁、在什么时代、做了什么重要事情”
    • 示例要点:郑和是明朝早期的航海家,领导了多次远航,向许多国家和港口进行友好交流。
  • 主体(4章)

    1. 成长与人物背景
      • 出生地与早年经历(云南昆明一带,少年时进入宫廷做随侍)
      • 如何得到皇帝信任,参与国家事务
    2. 下西洋的准备
      • 当时的时代背景(明成祖时期鼓励海上交流)
      • 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准备(在江南造船、组织船队、准备礼物)
    3. 七次航行的主要经过(按时间线简述)
      • 第一次远航从1405年开始,之后多次前往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的港口
      • 重要停靠港与代表性事件(如马六甲、古里、忽鲁谟斯等;整治海上盗扰,保障航路安全)
    4. 交流与影响
      • 互赠礼物与文化交流(如带去瓷器、丝织品,带回珍奇动物“麒麟”(长颈鹿))
      • 促进海上贸易与友好往来,增进不同地区的了解
  • 结论(1段)

    • 总结郑和的成就与时代意义:帮助当时的中国与海上世界建立联系,体现明代早期的开放与交流。
    • 提醒:根据史料写作,不夸大或编造。

2. 关键分析维度的引导问题(每个维度3–5题)

  • 人物背景

    • 郑和早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如何走进宫廷?
    • 他为什么能得到皇帝的信任?
    • 他在船队中担任什么职责?
  • 时代理解(明代早期)

    • 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海上交流?
    • 海上贸易与安全在当时有何重要性?
    • 哪些地区与中国有海上往来?
  • 关键事件(按时间线讲述)

    • 第一次远航从哪里出发?去了哪些方向?
    • 航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 有哪些代表性的港口或交流活动值得写进传记?
  • 成就与时代影响

    • 郑和的航行给当时的中国和海外港口带来了什么变化?
    • 交流中有哪些具体事例能说明“彼此了解增加了”?
    • 哪些做法有助于保障海上航路的安全?
  • 地理与路线(基础认识)

    • 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船队经过哪些海域?
    • 地图上如何标注主要停靠港?
    • 海上季风和航海时间有什么关系(用简单语言说明“顺风更容易航行”)?
  • 史料与证据(学术规范)

    • 我们从哪些书或资料知道郑和的事迹?
    • 哪些数字或传说需要谨慎(如船的大小和数量)?
    • 写作中如何引用资料来源(书名或网站名称即可,标注在文末)?

3. 历史背景说明和重要事件时间线

  • 历史背景(简要)

    • 朝代:明朝早期(15世纪上半叶)
    • 皇帝:明成祖(永乐帝)及其后续时期
    • 目的:发展与海外港口的友好往来与贸易,展示国家礼仪,维护海上通道安全
    • 技术与准备:江南地区造船与航海技术发达,组织大规模船队与补给
  • 重要事件时间线(基础版)

    • 1405–1407年:第一次远航。自中国出发,经东南亚至印度洋港口(如古里)。开展礼仪与贸易往来。
    • 1407–1409年:第二次远航。继续巩固与东南亚港口的联系,清理航路安全隐患。
    • 1409–1411年:第三次远航。加强与南亚地区交流。
    • 1413–1415年:第四次远航。抵达阿拉伯海一带港口(如忽鲁谟斯),开展使节互访。
    • 1417–1419年:第五次远航。延伸至东非海岸部分港口(如摩加迪沙、马林迪等)。
    • 1421–1422年:第六次远航。维持与各地的联系与礼仪往来。
    • 1431–1433年:第七次远航。总结前期成果,持续对外交流。
    • 说明:关于船只大小、数量等具体数据,学界有不同估计,写作中宜用“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等中性表述。
  • 代表性交流事例

    • 互赠礼物:郑和船队携带瓷器、丝织品等,带回珍奇动物(如长颈鹿,被当时称作“麒麟”)
    • 海上安全:打击海上盗扰,帮助保障航路畅通
    • 港口合作:与马六甲等港口建立稳定友好关系

4. 写作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提醒

  • 真实与准确

    • 使用已公开的历史资料写作,不编造故事情节。
    • 对有争议的数据(如船大小、数量)不做具体数字描述,改用“规模宏大”等表达。
  • 时间线清晰

    • 按“先后顺序”叙述,避免把不同航行的事情混在一起。
    • 每次远航写1–2个代表性事件,避免面面俱到导致混乱。
  • 年龄适配与用语

    • 使用简短句子与常用词,标注重要地名与年份。
    • 涉及复杂制度或敏感细节的地方,用“进入宫廷做随侍”等中性表达。
  • 避免常见误区

    • 不把郑和写成“发现新大陆”的人物。
    • 不用现代观点评价古人选择(避免“应该/不应该”式评判)。
    • 不加入民间传说或未经证实的故事。
  • 学术规范

    • 文末列出参考资料的书名或网站。
    • 引用事实时可在括号中注明来源(如“见《明史·郑和传》”)。

5. 推荐参考资料和延伸阅读建议

  • 史书与工具书(适合教师把关后选用)

    • 《明史·郑和传》(清代官修史书,含郑和生平与远航记录)
    • 《中国历史地图集》(了解航线与地理位置)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I(英文学术综述,供教师参考)
  • 博物馆与网站(图文材料,适合配合课堂展示)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官方网站与展陈介绍,含古代海上交通资料)
    • 浙江与江苏地区航海相关博物馆的科普资料(如造船与航海技术展板)
    • 可靠的百科条目(如中国大百科或大型出版社的少儿版百科,注意选择标注来源的版本)
  • 少儿读物(故事化但需教师甄选)

    • 少儿版中国历史人物故事集中的“郑和”篇章(选择内容有参考文献的版本)
    • 配图地理读物:认识印度洋与主要港口的儿童地图书(帮助了解空间位置)
  • 使用建议

    • 教师先审阅资料,课堂上展示地图与航线,再布置写作任务。
    • 鼓励学生在文末列出“我参考了哪本书/哪个网站”。

【课堂操作建议】

  • 课前:展示一张简化的印度洋地图,标注出发地与部分停靠港。
  • 课中:按“模板—时间线—事例—总结”的顺序引导学生口头叙述。
  • 课后:让学生用4段完成小传记(引言1段、主体2段、结论1段),并在末尾标注参考资料。

司马迁人物传记写作指导方案(初中适用)

1. 传记写作结构模板(含章节划分和内容要点)

  • 引言(约1段)

    • 人物速写: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史记》作者。
    • 核心贡献:首创纪传体通史,系统记录上古至西汉的历史。
    • 写作目标:通过传记写作掌握历史人物研究与表达方法。
  •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史学环境(约1-2段)

    • 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特征:国家巩固、对外开拓、文化制度建设。
    • 史官制度与职责:负责历法、天文、国家档案及史事记录。
  • 第二章 家世与成长(约2段)

    • 家庭背景: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对其史学志向与训练影响显著。
    • 青年经历:系统学习经典、广泛游历,积累实地见闻与口述材料。
  • 第三章 入仕与史官工作(约2段)

    • 承继太史令:接续父志,掌管史官事务。
    • 史学准备:搜集文献、考察遗迹、访问旧臣与民间传闻,形成多源材料库。
  • 第四章 关键事件与人生转折(约2段)

    • 李陵事件与受刑:因言论触犯皇帝而遭宫刑;选择忍辱继续修史,以完成史学事业。
    • 出任中书令:继续在朝从事文书与史料工作,为《史记》定稿创造条件。
  • 第五章 《史记》的编纂与体例(约3段)

    • 体例结构:共130篇,含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 材料与方法:综合档案、口述、考察与文献比较,重视人物传记与叙事连贯。
    • 写作特色:以人物为中心串联时代全貌,注重因果与兴衰规律的呈现。
  • 第六章 历史影响与后世评价(约1-2段)

    • 史学范式:奠定纪传体通史传统,对后世正史编纂影响深远。
    • 文学与文化影响:叙事鲜明,人物刻画立体,成为史学与文学的经典。
  • 结语(约1段)

    • 方法总结:明确问题、核实证据、合理结构、谨慎评述。
    • 写作收获:提升历史资料运用与叙述能力。
  • 附:资料与证据清单(写作时可列出)

    • 引用的原始材料、出处页码或章节;使用的现代研究与版本说明。

2. 关键分析维度的引导问题(每个维度3-5个问题)

  • 时代背景

    •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环境有哪些特征?
    • 史官在西汉制度中承担哪些职责?
    • 当时的对外政策与内政建设如何影响史学记录的需求?
  • 家世与成长

    • 司马谈的职业与学识如何影响司马迁?
    • 司马迁的游历为其史学写作提供了哪些具体材料或视角?
    • 他早期的学习与读书路径反映了何种史学准备?
  • 职业与职责

    • 太史令日常工作涉及哪些领域(如历法、天文、档案)?
    • 作为史官,司马迁如何收集并鉴别不同来源的史料?
    • 他在朝廷任职的经历如何支撑《史记》的编纂?
  • 人生抉择与转折

    • 李陵事件中司马迁的言论为什么引发惩处?
    • 面对重刑,司马迁为何选择继续写作而非放弃?
    • 这一抉择对《史记》完成有何决定性意义?
  • 作品与方法(《史记》)

    • 《史记》的体例为什么被称为“纪传体通史”?其优点是什么?
    • 司马迁如何通过人物传记呈现时代脉络与历史因果?
    • 他在叙事中如何处理不同材料的可靠性与取舍?
  • 历史影响与后世评价

    • 《史记》在后世正史编纂中如何被沿用与发展?
    • 哪些后代史家或作品直接受到《史记》的影响?
    • 《史记》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人物刻画、叙事结构等)?
  • 史料与证据使用

    • 写作时引用《史记》与《汉书》应如何标注章节与出处?
    • 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应如何比较与说明差异?
    • 如何区分传闻、传说与可核验的史实?

3. 历史背景说明和重要事件时间线

  • 背景说明

    • 司马迁生活于西汉中期,主要在汉武帝时期任职。此时国家统一巩固、对外开拓、制度建设加强,史官体系成熟,编年与通史编纂需求高涨。史学工作涉及历法、天文、国家档案与历史记录的综合整理。
  • 重要事件时间线(年份多为约数,依据常见学术认知)

    • 前约145年:司马迁出生(龙门一带,今陕西韩城附近),字子长。
    • 少年-青年期:系统学习经典,广泛游历名山大川与历史遗迹,搜集资料。
    • 前110年:父亲司马谈(太史令)去世;司马迁继任史官,承继修史之志。
    • 汉武帝时期:参与史官事务(历法、天文与档案),持续积累与校核史料。
    • 前99年: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获罪受宫刑;后继续任职。
    • 前90年代:出任中书令,完善与定稿《史记》。
    • 前91年左右:《史记》基本成书,共130篇,通叙上古至西汉。
    • 前约86年:司马迁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4. 写作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提醒

  • 史实核验

    • 核对关键年份与职务,遇到“约”“可能”等不确定信息要说明来源与不确定性。
    • 引用《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时标明篇目(如“《史记·太史公自序》”)。
  • 结构与逻辑

    • 用“时代背景—成长—任职—转折—作品—影响”的清晰结构组织全文。
    • 段落内先叙事实,再作简要分析;避免先入为主的评价。
  • 表达与立场

    • 避免以现代价值观评判古人行为;以事实与材料为依据作中性说明。
    • 对争议或不确定之处,使用“学界通常认为”“主要材料显示”等表述。
  • 常见问题

    • 误把文学性描述当成史实:注意区分《史记》中的修辞与可证材料。
    • 忽略体例说明:写作中应解释“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的功能与差异。
    • 只讲轶事不谈影响:必须回到史学方法与后世影响,体现传记的历史价值。
  • 课堂操作建议

    • 先用时间线卡片归纳事件,再把卡片归入模板各章。
    • 小组分工:一组查《史记》原文,一组查《汉书》与现代注本,一组负责体例分析。

5. 推荐参考资料和延伸阅读建议

  • 一手资料(原典与基本传记材料)

    • 《史记》:建议使用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重点篇目:太史公自序、十二本纪选读、列传若干。
    • 《汉书·司马迁传》:了解司马迁生平与《史记》成书背景。
    • 《报任安书》:司马迁自述受刑缘由与修史动机(注意其主观性与语境)。
  • 二手资料与译注

    • 《史记选读》(课堂适用的选本与注释本)。
    • Burton Watso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英文译本,便于体例与叙事理解)。
    • 相关学术入门书:讲解纪传体、汉代史官制度与《史记》体例的普及读物。
  • 延伸活动

    • 体例拆解练习:选《史记》一篇列传,标注人物线索与时代线索的交叉点。
    • 史料对读:对同一事件,比较《史记》与《汉书》的记载与用词差异。
    • 小型口述史模拟:围绕“史官如何取材”的主题,设计采访提纲与记录方法。

本方案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在掌握传记写作方法的同时,建立以证据为依据的历史思考习惯,突出司马迁的关键成就与时代影响,形成规范、清晰的历史人物传记作品。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将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指导流程一体化,快速生成可直接用于课堂与研究项目的“人物传记写作指导方案”。它以分阶段训练、结构化模板与引导性问题为核心,帮助教师高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分析、保障事实可信,最终提升学生的历史叙述与批判性思维。教师只需输入人物、教学目标、年级与分析深度,即可得到成体系的写作框架、关键问题清单、时间线与注意事项,显著缩短备课时间,提升课堂参与度与作业质量。

适用用户

中学历史教师

布置人物传记写作任务时,快速生成分层模板与问题清单;课堂上直接投放时间线与背景说明;批改阶段套用评估量表,给出针对性修改建议。

大学历史或通识课讲师

为研究型作业设定分析维度与证据要求;根据课程目标调节深度,输出高年级适用的论证框架与参考阅读清单;提升学生史料解读与批判能力。

教研组/备课组长

统一年级段写作训练标准,沉淀可复用的讲义与作业指引;跨班级共享模板与评分标准,显著缩短集体备课与试题打磨周期。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传记写作模板,含章节要点与结构提示,课堂即用,减少备课时间
分阶段写作指导,从背景梳理到成果整合,自动生成每步操作清单与提示问题
按人物背景、事件、影响等维度给出引导性问题,激发深度分析与论证
内置真实性保障机制,提示引用与证据来源,降低主观臆断与错误风险发生
依据年级与教学目标自动调节难度,提供不同深度的写作范例与提示内容
自动生成关键事件时间线与背景说明,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叙事脉络与因果关系
提供段落结构与过渡句建议,自动优化逻辑衔接与表达清晰度,提升可读性
输出可直接用于课堂的指导讲义、问题清单与作业指引,减少重复布置时间
附常见误区提醒与评估量表,便于快速点评作业并给出改进建议与示例
适配课堂训练、研究项目与社团活动,一套模板覆盖多场景教学需求高效落地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50 tokens
- 4 个可调节参数
{ 人物名称 } { 教学目标 } { 学生年级 } { 分析深度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