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多维测评题目生成器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3,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历史教师设计,能够根据教学主题和年级水平,智能生成包含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多维度历史考试题目。通过深度分析历史知识结构,确保题目覆盖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多个认知层次,同时兼顾难度梯度和区分度,有效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生成的题目格式规范、内容准确,可直接用于期中期末考试或日常测评。

选择题

  • 题目: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大型集中式纺织工厂,其最直接的技术基础是下列哪一项?

  • 选项: A. 新式轮作与农业改良 B. 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推动下的机械化 C. 蒸汽机在铁路上的广泛应用 D. 光学仪器在科学研究中的发展

  • 正确答案:B

  • 解析:大规模集中化纺织工厂最初由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驱动(1769),以水力提供稳定动力,形成工厂制度的雏形;蒸汽机在工厂中的普及稍晚于水力工厂的兴起。

  • 题目: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下列哪一群体的规模扩大并成为新的社会力量?

  • 选项: A. 封建贵族 B. 教士阶层 C. 城市产业工人阶级 D. 自耕农

  • 正确答案:C

  • 解析:机械化生产和工厂制度催生并扩张了产业工人阶级,同时工业资本家和职业中产也壮大;封建贵族的主导地位相对下降。

  • 题目:1833年英国颁布的《工厂法》主要目的是什么?

  • 选项: A. 限制谷物进口、稳定粮价 B. 规范儿童和青少年的工作时间与条件 C. 取消行会垄断,鼓励自由贸易 D. 扩大男性选举权

  • 正确答案:B

  • 解析:1833年《工厂法》着重限制童工与少年工的工作时长并要求基本教育,是对工业化带来社会问题的制度性回应。

  • 题目:某郡18世纪加速圈地,许多小农失去公共土地。19世纪上半叶该郡城镇人口激增,工厂数量上升。对此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 选项: A. 农作物产量下降导致城市粮价上涨 B.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厂转移,加速城市化与产业工人阶级形成 C. 行会制度恢复,吸引农民加入手工业 D. 教育扩张导致农村学童迁往城市

  • 正确答案:B

  • 解析:圈地提高农业效率且使小农失地,促使人口向城镇和工厂集聚,推动城市化和工人阶级扩大。

简答题

  • 题目:概述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主要影响,并结合一个具体制度或社会运动举例说明这种影响的体现。

  • 参考答案:

    1. 阶层结构:工业资本家(工厂主、金融与商业资本)崛起;城市产业工人阶级形成并扩大;职业中产(经理、会计、技师等)壮大;传统土地贵族的主导地位相对削弱。
    2. 空间结构:城市化加速,工业城市兴起,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3. 劳动关系:雇佣劳动普遍化,工厂制度下分工细化与工作纪律强化。
    4. 生活与社会问题:长工时、童工、居住拥挤与公共卫生问题突出。
    5. 例证(任选其一并说明作用):1833年《工厂法》(限制童工与少年工时并规定检查);1847年《十小时法》;工会的形成与罢工;宪章运动(提出扩大政治权利诉求)。
  • 评分标准:

    • 列举并解释至少三方面结构性变化(阶层、空间、劳动关系等),每点2分,共6分。
    • 结合一个制度或运动,说明其与上述变化的关联与作用,2分。
    • 史实准确、表述清晰,逻辑连贯,2分。
    • 满分10分;仅罗列无解释,酌情扣1—3分。
  • 题目:材料:据统计,英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例由1801年的不足四分之一上升到1851年的过半。请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两项主要原因,并简要评估其对家庭与职业结构的影响。

  • 参考答案:

    1. 原因(任选两项):技术进步(纺纱机、蒸汽机)提高工厂对劳动力需求;交通改善(运河与铁路)降低迁移与物流成本;圈地运动提升农业效率并促使小农失地外流;市场扩大与工业集聚产生吸引效应。
    2. 影响评估: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变化(更多成员成为雇佣工、女性与童工参与度上升、工时长与居住密集);职业结构分化(蓝领工人数量增加、管理与服务类中产职业扩张);推动公共卫生与城市管理改革的需求(供水、下水道与住房监管)。
  • 评分标准:

    • 概括两项主要原因并解释其与城市化的因果关系,每项2分,共4分。
    • 评估对家庭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影响,至少各举一方面并说明,4分。
    • 史实准确、论述有逻辑,表达清晰,2分。
    • 满分10分;原因与影响混淆或泛化不当酌情扣分。

论述题

(本组不设论述题,符合“精简组”“题型:选择题、简答题”的要求。)

整体评估

  • 认知层次分布:理解类题目3题(选择题2、简答题1的部分要点),应用类题目3题(选择题2、简答题2的综合与材料分析)。
  • 难度预估:易约40%,中约50%,难约10%(材料分析与因果评估)。
  • 教学建议:
    • 适用于高中“工业革命”专题的课后巩固或单元小测,重点检验学生对技术—制度—社会结构的因果链条理解与迁移应用。
    • 可配合一页英国城市人口变化图或工厂法摘要,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 讲评时引导学生用“技术变革→生产组织→人口流动→阶层变动→制度回应”的结构化框架总结。

选择题

  • 说明:根据用户输入的题目类型要求(仅含“论述题”“简答题”),本套试题不设选择题。

简答题

  1. 题目:分析马歇尔计划在经济、政治与制度三个层面上对西欧重建及冷战格局成形的影响。
  • 参考答案:
    • 经济:提供大规模援助(自1948起),缓解资金与物资瓶颈,促进西欧产出恢复与增长,稳定币值与贸易,支持基础设施修复与工业现代化。
    • 政治:巩固西欧与美国的战略联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抑制极端政治力量上升,推动亲西方阵营化。
    • 制度:促成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后为OECD),为区域一体化(如ECSC)提供条件;推动以美元为中心的贸易与支付体系扩展,配合GATT多边贸易框架。
    • 外溢与对立:刺激苏东阵营经互会(COMECON)的制度化回应,加速欧洲的阵营分化与“铁幕”固化。
  • 评分标准(10分):
    • 三维度分析齐全且逻辑清晰(经济/政治/制度)(6分)
    • 指出制度与阵营化的互动及对立面回应(3分)
    • 史实准确与表述规范(1分)
  1. 题目:结合1948—1949年的柏林封锁与空运,说明其如何推动德意志分裂的制度化与跨大西洋安全架构的成形。
  • 参考答案:
    • 危机经过与空运成效:封锁促发空运行动维系西柏林生存,确立西方危机应对信誉。
    • 制度后果:西德与东德在1949年先后成立,德意志分裂由事实演变为制度化。
    • 安全架构:危机直接提升安全一体化需求,促进1949年北约成立;随后欧洲防务合作与西德再武装议程推进。
    • 长期影响:柏林成为象征性前线,危机管理经验影响此后冷战城市与通道危机的处置。
  • 评分标准(10分):
    • 逻辑链条:危机—空运—制度化—安全架构(6分)
    • 关键节点与年份准确(3分)
    • 表达清晰、无重大疏漏(1分)
  1. 题目:评估朝鲜战争对“集体安全”实践与冷战军事化进程的影响。
  • 参考答案:
    • 集体安全:联合国在安理会授权下行动,成为战后首次大规模“集体安全”实践样本,提升联合国在安全议题的能见度。
    • 军事化:促使美国采纳并落实NSC-68的军费扩张、全球化部署策略;推动北约军事结构化与一体化指挥。
    • 区域与全球连锁:加速亚洲安全格局的同盟化,构建以条约网络为支撑的地区秩序(如美日安保体系)。
    • 评价:在提升威慑与干预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阵营对抗与军备竞赛。
  • 评分标准(10分):
    • 对联合国机制与北约军事化的双向分析(6分)
    • 提及NSC-68与亚洲安全网络(3分)
    • 史实准确(1分)
  1. 题目:结合古巴导弹危机,分析超级大国危机管理机制与核风险治理的制度化成果。
  • 参考答案:
    • 危机教训:核威慑的稳定—不稳定悖论凸显,危机沟通与误判控制需求上升。
    • 机制成果:美苏热线(1963)建立;《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LTBT,1963)签署;形成对势力范围与部署敏感度的相互认知与行为约束。
    • 配套安排:美土“朱庇特”导弹撤除(不对称性调换)提升危机降级的可接受性。
    • 长期影响:为后续军控谈判(如SALT)提供信任积累与程序模板。
  • 评分标准(10分):
    • 危机—机制—军控的因果链条明确(6分)
    • 关键制度与年份准确(3分)
    • 论述规范(1分)
  1. 题目: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1979)对冷战三角互动与国际秩序的再平衡作用。
  • 参考答案:
    • 三角关系:中美接近改变美苏相对力量感知,提升美国在与苏谈判(如SALT I与ABM条约)中的战略杠杆。
    • 国际组织与承认:此前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取得代表权,为双边与多边互动提供平台。
    • 地区层面:影响东亚安全议题处理与外交走向,降低双重遏制压力。
    • 秩序影响:为“以合作制衡”提供范例,增加大国间灵活结盟空间。
  • 评分标准(10分):
    • 三角互动与多边平台结合分析(6分)
    • 关键协定与时间点准确(3分)
    • 表述严谨(1分)
  1. 题目:评估《赫尔辛基最后文件》(1975)在人权—主权张力与欧洲安全秩序中的作用。
  • 参考答案:
    • 三篮子框架:确立主权与边界不可侵犯、经济科技合作与人权与基本自由并重。
    • 人权机制:激励民间“监督网络”与跨国倡议,间接影响东欧社会动员与体制变迁。
    • 安全秩序:通过持续审议与评估会议形成“过程性安全”理念,为后续CSCE到OSCE制度化奠基。
    • 评价:短期约束有限,长期信号与规范效应显著。
  • 评分标准(10分):
    • 三篮子内容与双重效应(主权与人权)阐释清楚(6分)
    • 指出制度演化链(CSCE—OSCE)(3分)
    • 史实准确(1分)
  1. 题目:从系统与国内双层面分析苏阿战争(1979—1989)对缓和破裂与冷战后期走势的影响。
  • 参考答案:
    • 系统层:加剧美苏紧张,触发制裁与抵制,促成“再冷战”氛围与军备竞争再起。
    • 国内层:资源消耗与人员损失加重体制压力,影响社会信心与政策取向,为后续改革与战略收缩提供背景。
    • 国际秩序:凸显第三世界冲突的外溢风险与大国干预的代价,增强对政治解决与冲突降级机制的需求。
  • 评分标准(10分):
    • 双层次(国际—国内)分析完整(6分)
    • 与“再冷战”与后期改革的关联明确(3分)
    • 史实准确(1分)
  1. 题目:比较《中导条约》(1987)与《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1990)在欧洲安全架构重塑中的路径与影响。
  • 参考答案:
    • 对象与范围:INF消除500—5500公里陆基导弹;CFE设定常规装备上限与区域平衡。
    • 核心机制:INF的相互核查与现场检查先例;CFE的分区配额与透明度安排。
    • 秩序影响:缓解“欧导危机”,降低突袭与升级风险,推进以规则与核查为支柱的欧洲安全。
    • 评价:为冷战结束与后冷战欧洲安全对话奠定技术与信任基础。
  • 评分标准(10分):
    • 条约比较点全面(对象/机制/影响)(6分)
    • 关键数字与年份准确(3分)
    • 表述规范(1分)

论述题

  1. 题目:比较遏制战略的三个阶段(早期“长期遏制”、大规模报复、灵活反应)对国际秩序的塑造逻辑、工具选择与效果,评估其利弊与适用性边界。
  • 参考答案要点:
    • 框架:提出比较维度(威慑逻辑、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同盟协调)。
    • 早期遏制(凯南思想—NSC-68实践化):重在长期竞争、经济与政治巩固;朝鲜战争后军事化程度显著提升。
    • 大规模报复(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以核威慑与成本控制为核心,提高门槛但引发可信度争议与升级风险。
    • 灵活反应(肯尼迪/麦克纳马拉):多梯度选项与危机管理,提升可控性与同盟安抚,但成本与复杂性上升。
    • 效果评估:对同盟凝聚、军备竞赛、危机可控性的综合评价;指出阶段性与情境性适用边界。
    • 结论:秩序塑造在于“威慑稳定—成本—同盟协调”的动态平衡。
  • 评分标准(25分):
    • 比较框架清晰、维度完整(8分)
    • 以关键事件与文献支撑(如NSC-68、欧导危机、古巴危机等)(8分)
    • 评价与边界条件论证充分(6分)
    • 事实准确与结构表达(3分)
  1. 题目:从制度主义视角评估冷战时期国际制度(联合国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军控机制)在降低冲突风险与维持秩序方面的作用与局限。
  • 参考答案要点:
    • 理论支点: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信息透明与预期稳定性。
    • 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与维和实践的贡献与否决权约束的局限。
    • 经济制度:IMF/World Bank与GATT在促进复苏、贸易扩展与合作中的作用,阵营与发展差距导致覆盖不均。
    • 军控制度:热线、LTBT、SALT、INF等在危机管理与军备稳定的作用与“规避—替代”问题。
    • 评估:制度的“嵌入与回旋余地”并存,作用依赖大国意愿与合规激励设计。
  • 评分标准(25分):
    • 理论—案例—评估的链条完整(10分)
    • 多制度比较与证据丰富(8分)
    • 局限性与条件性分析有深度(5分)
    • 准确与表达(2分)
  1. 题目:论述非结盟运动与“全球南方”的制度化努力(自万隆会议、贝尔格莱德峰会至“七十七国集团”)对冷战双极秩序的挑战与嵌入。
  • 参考答案要点:
    • 起点与诉求:主权平等、反殖与发展权议程。
    • 制度化形态:非结盟运动的政治协调、G77在联合国贸发会议与大会投票中的议程设置。
    • 挑战:扩大议程范围、推动声音多元化、在资源与道义层面制衡两极。
    • 嵌入:在双极框架下的策略性平衡与议题联结(发展、债务、贸易优惠)。
    • 评估:提升议程可见度与谈判筹码,但受制于内部异质性与外部依赖。
  • 评分标准(25分):
    • 进程与制度清晰呈现(8分)
    • “挑战”与“嵌入”双面分析(8分)
    • 证据与案例(会议、投票、倡议)(6分)
    • 准确与表达(3分)
  1. 题目:以“缓和—再冷战—再缓和”的循环为线索,分析结构性因素、政策选择与认知偏差如何共同塑造冷战后半期的波动,并评估其对秩序稳定性的影响。
  • 参考答案要点:
    • 时间线:1960s末—1970s缓和(SALT I、赫尔辛基),1979后紧张上升(苏阿、制裁、双重决定),1980s中后期再缓和(INF、峰会外交)。
    • 结构性:军备与技术变迁、经济压力、能源与全球化初步进程。
    • 政策选择:同盟协调、军控议程、军事与外交组合。
    • 认知因素:威胁感知、信誉焦虑、信号误读。
    • 影响:制度层面的韧性与收缩并存,波动中实现风险管控与规范累积。
  • 评分标准(25分):
    • 三要素(结构/政策/认知)联动分析(10分)
    • 关键事件准确与证据支撑(8分)
    • 对秩序稳定性评估到位(5分)
    • 准确与表达(2分)
  1. 题目:综合解释1989—1991年冷战结束的多因素路径,并评估其对后冷战国际秩序的路径依赖。
  • 参考答案要点:
    • 多因素:经济与体制压力(增长停滞、资源配置低效)、意识形态吸引力变化、领导人选择与外交转向、军控与国际制度约束的累积效应、社会运动与跨国规范的作用。
    • 机制:相互作用与临界点(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进程、联盟政治的重新定位)。
    • 路径依赖:单极时刻、欧洲安全再设计(CFE、OSCE制度化)、区域冲突处理逻辑与扩展的多边议程;同时遗留力量平衡与承诺问题。
    • 评价:强调渐进累积与关键节点交织的历史过程。
  • 评分标准(25分):
    • 因素整合与机制阐释(12分)
    • 关键案例与条约支撑(8分)
    • 路径依赖评估(3分)
    • 准确与表达(2分)

整体评估

  • 认知层次分布:
    • 分析(简答题8道,论述题5道,均含因果、比较与机制分析)
    • 评价(简答题至少4道含明确评价维度:1、4、6、8;论述题5道均含价值与效应评估)
  • 难度预估:
    • 题目整体定位大学层次的高阶思维,难度以中—难为主
    • 比例:中等约60%,较难约40%,容易题0%
  • 教学建议:
    • 适用场景:冷战专题单元测评、期末论文题库、课堂讨论与翻转课堂引导问题。
    • 实施建议:提前提供阅读清单(条约文本摘编、政策文件摘要、权威学术综述);评分采用双维度量表(论证质量×史实准确),支持同伴互评以提升标准一致性。
    • 区分度提升:要求在答案中引用2—3个关键事件/条约/数据支撑;比较题须呈现明确对照维度。
    • 计时参考:简答题每题8—10分钟;论述题每题40—50分钟;可据教学时长进行取舍与组合。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面向中学历史教师与教研组,打造一套“分钟级命题引擎”:围绕指定教学主题与年级,快速产出可直接使用的多题型测评(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覆盖从识记、理解到应用、分析与评价的全链路能力层级,自动控制难度梯度与区分度,配套标准答案与评分要点,并输出难度预估与教学建议,满足期中期末、单元测、随堂练和分层作业等多种场景,显著降低命题成本、提升测评质量与课堂诊断效率。

适用用户

中学历史教师

快速按主题与年级生成完整试卷与答案,灵活调控题型比例与难度,轻松完成单元测验、期中期末命题与高效阅卷。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统一命题标准,批量出卷用于集体备课与校级考试,对比不同版本的认知层次分布,优化教学安排与训练节奏。

教育机构教辅编辑

高效生产练习册与阶段测评题,自动校准知识覆盖与难度梯度,减少人工修改,加快成稿与审稿流程。

特征总结

贴合教学主题与年级水平,一键生成多题型试题,直接用于单元测试、期中期末。
自动覆盖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认知层次,帮助教师均衡考查核心素养。
智能控制难度梯度与区分度,避免偏难偏易,显著提升试卷的诊断价值与信心。
自动生成规范化参考答案与评分要点,助力快速阅卷与作业互评,保证评分一致。
一键调整题目比例与难易搭配,按教学进度灵活出卷,满足课堂练习与考试双场景。
基于历史知识结构自动优化题干表述,减少歧义与偏差,提升学生作答的准确率。
可复用模板与参数化设置,沉淀校本题库,轻松建立班级与年级的命题标准。
支持多主题批量生成与版本对比,快速迭代试卷方案,提升备课与测评效率。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88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教学主题 } { 年级水平 } { 题目数量 } { 认知层次 } { 题目类型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