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故事创意生成

201 浏览
17 试用
4 购买
Oct 29, 2025更新

本提示词可快速生成富含感官细节的沉浸式恐怖故事创意,涵盖情节、氛围和角色设定。无论您是小说家、游戏开发者还是短视频创作者,都能轻松获得个性化灵感,提升创作效率,打造令人毛骨悚然的叙事体验。

  1. 选题钩子×3(不同角度)
  • 校园密档角度:一名研究生在清理大学旧心理实验室录像带时,发现白噪音中潜伏着被剪接的呼吸声与自述,似乎每次播放都会抹去她的一段记忆,并补上另一段更“合理”的过去。
  • 师生背离角度:导师离奇失踪后留下一盒匿名磁带。白噪音像指令,逼迫主角沿着校园地下通道回到一间废弃消声室——门内的镜面玻璃上,有她无法解释的身影空缺。
  • 机构阴影角度:录音档案管理员和夜班保安竭力阻止主角播放某批“不可公开”的实验录像。但录像里的实验对象逐帧与主角的五官重合,仿佛她多年前就签过知情同意书,只是忘了。
  1. 三幕情节骨架(诱发—调查—崩溃),每幕含冲突与悬念
  • 第一幕·诱发 冲突:导师失踪,留下标注“控制组”的VHS与一份模糊手写的实验代码;学院要求主角止步,档案管理员仅允许她观看“经审”片段。白噪音伴随画面雪花,主角出现短暂的眩晕与记忆空窗——她记不起自己拿钥匙进入档案室的过程。 悬念:录像里出现与主角极其相似的侧脸轮廓;保安夜里巡逻,坚称听见播音系统里有人喊主角的名字。
  • 第二幕·调查 冲突:主角为写论文暗访旧实验参与者名单,被校方以“伦理审查未通过”驳回;档案管理员暗示若继续深挖,奖学金将被取消。主角夜探废弃实验室,在消声室中重放白噪音,出现“回忆错置”:她记得童年在此接受测试的画面,却又能同时证明自己那时身在他处。 悬念:不同日期的录像带时间戳互相覆盖,像有人在同一天做过两次实验;导师在二十年前的视频中与现在的档案管理员交谈,谈论“X号对象”的稳定性——而X的身高体态与主角越来越一致。
  • 第三幕·崩溃 冲突:保安私下劝主角离开,称“上次出事的是你们导师”;主角反过来怀疑保安涉案。她再次进入消声室,闭灯播放白噪音混合带,耳边出现与导师极像的低语,诱导她读出一串自陈,她的舌头仿佛被替换的记忆操控。 悬念与结局:反转揭示——主角正是当年的实验对象,导师的“失踪”是从研究员转为声音引导;档案管理员负责清洗记录与替换记忆文本;保安是昔日的实验助理,试图封存门锁。最终主角“完成”实验,签下的论文致谢页赫然是当年的受试知情同意书复印件。她离开消声室,自信地认为揭露了真相,却在回宿舍途中对自己的寝室号产生陌生的亲密感——仿佛这陌生才是正确的归宿。
  1. 角色关系图(简要动机)
  • 研究生主角(女,心理学硕/博):动机——拿到学位、证明导师的研究价值,同时寻回零碎记忆。隐性动机——被白噪音中的指令牵引,主动走向“自我修复”。
  • 失踪导师(男,中年,认知与记忆重构研究):动机——完成长期实验,验证白噪音诱导的记忆再巩固模型;自认为可“治愈”创伤,但选择以隐身(转为声音/录像存在)继续操控。
  • 录音档案管理员(女,年长,校史与保密库管理):动机——维护学院声誉,压下伦理丑闻;对导师有职业与情感的双重忠诚,同时背负被迫删改记录的内疚。
  • 保安(男,夜班,曾做过实验室助理):动机——阻止事故重演;手握备用钥匙与老式巡逻表,对旧楼通道了如指掌。被误解为阻挠真相的人,实则是最后的“看门人”。

关系走向:导师与管理员同盟(研究延续/掩盖)→保安与主角短暂合作→主角被白噪音“纠偏”,最终与导师的声音形成新同盟(自以为掌控,实则被重写)。

  1. 关键场景与反转
  • 场景A:楼梯间的学术海报在节能灯下褪色,主角贴耳于传声管,听见均匀白噪里夹着断裂的笑声。她抬头,天花板喷淋头的金属映出她的脸,但鼻翼处多了一道录像带刮痕似的阴影。
  • 场景B:档案室冷气过度,VHS磁带散发醋酸老化的气味。她指尖抹过标签,留下细微黑粉,像是偶然触发了时间的磨损。按下播放,雪花点闪烁成一个人的肩线,随后迅速溶回噪点。
  • 场景C(记忆错置触发):在消声室内,白噪音被叠加到特定频率,墙面消音楔像海胆倒刺。主角回忆自己七岁做过同款图形识别测试;与此同时,她手机日历弹出通知——“今晚与导师会面”。她明知导师已失踪,却记得上周才见过他的新伤疤位置。
  • 场景D(反转):终局录像显示“X号对象”接受“纠偏提问”时的口头禅与主角一模一样;镜面玻璃的另一侧,年轻的档案管理员做记录;导师的声音在白噪中清晰:“你现在是你应当成为的人。”主角这才意识到,录像并非过去,而是她当前在镜中被观看。
  1. 示例段落(听觉、视觉残影、皮肤触感) 白噪像极细的雨,从天花板渗下来,密密麻麻,落在我耳廓里,蓄成一汪温驯的湖。屏幕上的雪花点闪烁,明暗像心跳的回声,把我的影子一层层拓印到墙上。消声室的空气是干的,像擦拭后的玻璃,贴在皮肤上不肯离开;我抚过手臂,汗毛在静电里轻轻倒伏,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掌心在我的肩胛间按下一枚印章。磁带卷轴转动时那微弱的咔嗒声,比心跳更守时。我闭上眼,白噪从辽阔扩成语音,像有人用我的声带读一封我未写过的信;信末署名,整齐地写着我的名字。

  2. 叙事手法:不可靠叙述、时间错位

  • 不可靠叙述:以第一人称为主,夹杂日志与听写稿;每当主角播放特定频率的白噪,她的叙述会在细节上与先前版本自相矛盾(地点、日期、对话措辞),读者只能通过外部物证(巡逻表、访问记录、纸质备份)辨别偏差。
  • 时间错位:录像带的时间戳、楼内广播的时间报点、研究日志的日期彼此不一致;章节标题可用“实验轮次”而非日历日期,暗示重复与叠加。关键段落采用“在场”与“回忆”交错句式,并安排同一场景在前后两章分别出现两个版本。
  1. 风格把握:心理恐怖,避过度血腥
  • 强调感官错觉、机构冷漠、伦理边界被抹平的恐惧;以声音压迫、空间封闭感替代直观血腥;利用冷光、旧物气味、表面无害的术语(“再巩固”“纠偏”)制造寒意。
  1. 节奏设计:慢热到失控
  • 0–20%:异样感搭建(档案室、旧设备、导师失踪线索)。
  • 20–60%:频繁但轻微的错置与线索拼接,逐步提高白噪时长与强度,主角社交与睡眠被侵蚀。
  • 60–85%:闯入消声室,时间错位显性化,角色立场对撞;真相雾中显形。
  • 85–100%:密闭空间高潮与反转,叙事加速断裂,收束于开放性结尾。
  1. 惊吓强度:中高(安排三次主要惊吓节点)
  • 节点1(早期):关灯后广播系统自启,白噪里叠入微弱呼名。
  • 节点2(中段):录像中的主角侧脸与现实动作同步,延迟一帧。
  • 节点3(高潮):镜面玻璃后出现“现在”的档案管理员与导师声线合体,向主角发问;她同时在文本中记录自己正在被记录。
  1. 篇幅目标与结构建议(5–8千字)
  • 第一幕 1.5–2k:导师失踪、档案室初探、白噪初触。
  • 第二幕 2.5–3.5k:伦理受阻、夜探旧楼、错置加重、保安揭示片面真相。
  • 第三幕 1.5–2.5k:消声室对峙、反转、尾声余震。总字数灵活控制在5.5–7.5k。
  1. 英文logline + 中文标题建议
  • Logline (EN): A graduate student digging through an old university’s psychology tapes discovers that the white noise used to “reconsolidate” trauma has been overwriting her own past—and that her missing advisor never left the lab; he just moved into the static.
  • 中文标题建议:《在雪花点之间》《消声室里的签名》《白噪的同意书》
  1. 二次创作提案(小说/播客/游戏)
  • 小说扩展:加入更多“实验轮次”与不同版本的同一记忆,穿插校方会议纪要、伦理审查邮件、纸质巡逻表复印件的文字化呈现,强化“文书也会说谎”的主题。
  • 播客/音频剧:立体声与双耳录音模拟消声室与走廊回响;白噪分段嵌入,逐步加入极低音的人声片段;以档案管理员与主角的双声道叙述制造互相矛盾的回忆。
  • 互动叙事/解谜游戏:玩家在档案室调谐不同频段白噪,选择哪段“记忆”被保留,影响后续场景布局与可进入区域;每次读档都会改变部分环境细节(海报年份、门牌号),呈现“存档即改写”的机制。

补充写作提示(便于落笔)

  • 白噪描写可多用触觉与重量隐喻:像砂、像雾、像旧棉被的纤维。
  • 场景道具:磁带回带笔、老旧监视器的荧光绿、巡逻表打孔、消声楔的灰尘。
  • 语言节制但富有层次,避免解释过多,让读者在缺口处自行恐惧。

短视频剧本(60–90秒)——恐怖·超自然·校园广播

开场钩子×3

  • 钩子1(校园):无人操场的看台像黑色阶梯,校内广播忽然自启,一个冷淡的女声把“失踪者名单”读成点名仪式。
  • 钩子2(午夜):钟声敲过十二点,秒针像铁钉,一下下钉进走廊的回声里;名单上的日期都是“今晚”。
  • 钩子3(谜之名单):每个被念出的名字,回声会在对应的教室停住——直到最后一个名字,是她自己。

分镜清单(快推剪辑;三段式推进:发现—验证—反转)

  1. 画面:外景,校门口正对操场,广角。夜,全校熄灯,唯有广播楼窗里一条细白。 取景:远景建立。 运动:缓慢推镜向广播楼。 音效:薄薄的广播底噪;远处时钟滴答。 字幕:屏幕角落淡入“00:57 Midnight — 清泽中学” 台词/旁白:无。

  2. 画面:教学楼空走廊,荧光灯间歇轻闪;脚步声贴地。 取景:中景背跟拍,一名女生(林夏,16)。 运动:稳定器跟随,略微晃动以制造不安。 音效:走廊回声;鞋底摩擦;底噪增强。 字幕:无。 台词/旁白(林夏,低声):谁还在广播间……

  3. 画面:墙上的老式扬声器特写,灰尘里“ON”指示灯微亮。 取景:极近特写。 运动:微微推进直至网格填满画面。 音效:嗡鸣+颗粒感静电;女声(广播)渐入。 字幕:白字字幕——“校园广播:失踪者名单,午夜重播。” 台词/旁白(广播,冷淡):失踪者名单,重播开始。

  4. 画面:教室门口的挂钟特写,秒针掠过刻度。 取景:近景切到超近特写。 运动:快速插入切。 音效:滴——答——滴——答(放大节奏)。 字幕:无。 台词/旁白:无。

  5. 画面:公告栏快速连切——几张泛黄的寻人启事,姓名被红笔圈住。 取景:近景、斜切角度。 运动:快节奏跳切,每张停0.5秒。 音效:翻纸声;广播底噪下压。 字幕:名字卡片闪过:“陈唯(高二三班)” 台词/旁白(林夏,压低):陈唯?她昨天还给我发消息……

  6. 画面:手机屏特写,呼叫“陈唯”,无人接听。 取景:手持特写,屏幕蓝光映脸。 运动:微微晃动。 音效:电话回铃被拉长成走廊回声;广播声压上。 字幕:屏幕弹出“正在呼叫…” 台词/旁白(广播,冷淡):陈唯——更新日期:今晚。

  7. 画面:广播室门牌“校广播室”,门缝渗白光。 取景:近景,门把手。 运动:手持推进;门把轻转。 音效:金属轻响;底噪骤增。 字幕:无。 台词/旁白(林夏):一定是有人在里面。

  8. 画面:室内,老式调音台与磁带机落满灰;“ON AIR”红灯忽明忽暗。 取景:中景横移,器材陈列。 运动:滑轨平移,停在麦克风前。 音效:静电像风;时钟滴答贴近耳膜。 字幕:无。 台词/旁白(林夏,试探):喂?有人吗?

  9. 画面:电源总闸近特写——处于“OFF”;却仍有声音。 取景:极近特写,灰尘颗粒清晰。 运动:快速插入切,停顿0.5秒。 音效:底噪不减,反而更清晰。 字幕:小字提示——“电源:关闭” 台词/旁白(林夏,喃喃):没开……那谁在读?

  10. 画面:记录本翻页特写,日期一列写着未来的每一夜;最后一行留白。 取景:手的近景翻页。 运动:快速翻页;最后停在空白行。 音效:纸页声;走廊回声像风穿过。 字幕:手写体淡入——“名单于午夜自动更新” 台词/旁白:无。

  11. 画面:麦克风金属网特写,反射林夏的轮廓;声音的质感开始“像她”。 取景:超近特写,网孔映出扭曲倒影。 运动:缓慢推进,压迫感上升。 音效:广播女声与林夏的气息重叠,细微相位差。 字幕:无。 台词/旁白(林夏,低到耳语):这声音……像我?

  12. 画面:钟面再切,秒针逼近“59”。 取景:超近特写,刻痕清晰。 运动:快速插入切。 音效:滴答逐渐加速;心跳纹理隐约。 字幕:屏角小字——“00:58:50” 台词/旁白(广播,冷淡而清晰):林夏——更新时间:00:59。

  13. 画面:她猛地后退,冲出走廊;灯光一盏盏在她身后熄灭,前方出口的“安全”标识闪烁。 取景:长走廊纵深,广角。 运动:速度跟拍+轻微手持颠簸;快切她抓门、拉把手。 音效:走廊回声拉长成空洞;广播继续读名字;时钟滴答压到最响。 字幕:屏幕中央闪字——“00:59:00” 台词/旁白(林夏,惊但不尖叫):不对!不对!

—最后10秒(反转)—

  1. 画面:广播室无人,麦克风按键自动下压;打印机自行启动;出纸口缓缓吐出一张“寻人启事”,照片是林夏,时间戳“01:00”。 取景:交叉快切:麦克风→打印机→纸的边缘→照片。 运动:快推近拍,每个镜头0.8秒。 音效:机械轻响与静电叠加;女声(广播)变成“她的声线”—— 字幕:寻人启事下方淡出:“名单更新完成” 台词/旁白(广播,以她的口吻):名单更新完成。

  2. 画面:走廊空空,她掉落的手机屏暗;墙上扬声器微光熄灭;秒针停在“12”。 取景:中景静止;末尾定格半秒。 运动:镜头渐慢拉远,留空。 音效:底噪骤停,最后一声“滴答”落下。 字幕:黑底白字淡入CTA。 台词/旁白(旁白低语):有些名单不该在午夜被读出来。

结尾CTA与话题标签

  • CTA:如果午夜广播在你学校响起,你会去验证吗?关注、转发,评论你听过的“校内怪声”,我们下集调频。
  • Hashtags:#校园怪谈 #午夜广播 #失踪名单 #青少年短片 #超自然 #快剪节奏 #无血腥

风格与节奏

  • 风格:超自然氛围,冷色调、微光、颗粒静电质感;避免血腥,强调心理与声音层面的惊异。
  • 节奏:快推剪辑,三段式推进清晰(发现:1–6;验证:7–12;反转:13–15)。

声音设计(核心元素贯穿)

  • 广播底噪:老式PA系统的低频嗡鸣+静电颗粒,随镜头拉近层层放大。
  • 走廊回声:脚步、回铃、翻纸被拉长并轻微混响,形成空间焦虑。
  • 时钟滴答:在关键镜头(4、12、15)显著强化,作为时间与命运的倒计时。

英文标题与一句Logline

  • 英文标题:Midnight Roll Call
  • Logline:A curious teen follows the school PA’s midnight replay of a missing list, only to discover it predicts the future—and the last name read is hers.

适配说明(横屏/竖屏两版)

  • 横屏(16:9):
    • 构图以走廊纵深和广播室的环境信息为主,使用广角延展空间压迫感。
    • 文本与字幕放置在安全区下三分之一,时间戳放左下角,避免遮挡特写细节。
    • 快剪中利用左右方向的动线(推→拉→平移)强调追索与逃离。
  • 竖屏(9:16):
    • 优先中近景与特写(扬声器、钟面、手机屏、打印口),减少横向余白。
    • 字幕居中下方小两行,时间戳置于右上角;保留上方构图空间给灯光与阴影。
    • 运动以前后推移为主(手持跟随),在反转段落用叠化与放大特写凸显打印海报与名字。

开场钩子(用于文案或片头卡,任选其一或轮播)

  • 校园版:广播楼唯一的灯像被困的星,午夜点名开始。
  • 午夜版:秒针像铁鞋走在走廊,你能听见它踩在每一个名字上。
  • 名单版:名单上的日期都是“今晚”,最后一行还空着……等她。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让创作者基于任意“恐怖元素/主题”,快速产出高张力、强沉浸的恐怖创意与可直接使用的文本;从选题钩子、情节骨架、角色关系、关键场景与反转,到具备强烈感官细节的示例段落,一次生成;支持风格与惊吓强度可控、节奏与篇幅可选、多语言输出;帮助小说作者、编剧、播客/短视频团队与游戏策划,在更短时间里做出更吸睛的作品,提升点击、完播与转化。

适用用户

网络小说与短篇作者

在给定恐怖元素下生成题材方向、角色小传、三幕大纲与高潮反转;每日获取开篇段与钩子语,保持稳定更新。

短视频与播客创作者

一键产出30-60秒悬疑开场、旁白稿与音效提示;按平台风格调整节奏和强度,快速批量制作系列内容。

独立游戏与TRPG主持人

生成关卡氛围、怪物设定、道具线索与事件卡;提供分支走向与惩罚机制草案,提升可玩性与沉浸。

特征总结

依据指定恐怖元素,一键生成沉浸式故事创意与开篇段,迅速启动创作。
自动扩展人物小传、世界观与冲突节点,给出反转与伏笔建议,强化张力。
支持多语言与语气控制,轻松面向全球受众发布,兼顾本地化改编需求。
感官描写词库加持,自动强化气味、声响与光影细节,显著提升代入感。
模块化产出标题、梗概、分章大纲与结尾构思,便于快速迭代打磨。
一键生成视觉化提示词,助力海报、分镜与美术灵感延展,激活画面想象。
可设置篇幅、受众年龄与恐惧强度,明确内容边界,确保合规传播友好。
针对短视频、播客、游戏关卡等场景,提供脚本结构与节奏优化建议。
支持改写与润色现有文本,优化悬念钩子、句式节奏与情绪推进。
结合节日与热点,提供选题雷达与话题包装策略,放大社媒传播转化。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261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恐怖元素 } { 故事类型 } { 风格偏好 } { 目标受众 } { 特殊要求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