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方案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3,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设计,能够根据特定教学主题生成完整的教室环境布置方案。通过系统化的空间设计分析,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目标,提供包含设计理念、区域划分、材料清单、互动元素和安全考量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方案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平衡,强调环境的教育功能和儿童参与度,帮助教师打造既安全又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空间。

设计理念

  • 核心主题:春天植物生长与昆虫观察,面向3-4岁幼儿,以真实、可感知的自然材料引导“看见—描述—记录—比较”的学习过程。
  • 教育目标:
    • 观察力:通过日常照料与放大镜角,引导幼儿关注种子发芽、叶形变化、昆虫外观特征。
    • 语言表达:设置词语墙与句式卡,支持幼儿用“我看到…/它像…”等句式描述观察结果。
    • 科学启蒙:认识植物基本需求(水、光、土),学习安全、友善地进行昆虫短时观察与放生。
  • 设计原则:小空间、低预算、低位可达、安全环保;色彩以柔和绿、浅黄为主,局部点缀春天元素(叶片图形、温和图标),避免过度刺激。

功能分区

  1. 低位可达种植槽区(核心区)

    • 位置:靠近有自然光的墙面或窗边,避免直射强阳光和通行冲突。
    • 尺寸与高度:槽高30-40cm,槽深15-20cm,长度80-100cm,便于3-4岁幼儿站立操作。
    • 结构:轻质塑料箱或再利用周转箱做槽体,底部打孔排水,下设接水托盘。边缘覆软性包边防刮。
    • 内容:快速萌发、无毒易管的植物(如绿豆/小麦草/萝卜苗/旱金莲/金盏菊),标签配图标和简词语。
    • 教育点:水量控制、发芽观察、叶形比对、光照与生长关系。
  2. 放大镜观察角(静态小角)

    • 位置:靠近种植槽侧面,设低位斜面展示台(高度40-50cm)。
    • 配置:儿童安全手持放大镜(3-5倍,亚克力镜片)、透明观察盒(盖有通气孔,圆角)、简易测量卡(厘米条+叶形轮廓)。
    • 展示:昆虫与植物的高清照片卡、仿真模型或标本图片(不使用玻璃真空标本)。
    • 教育点:放大观察与细节描述,比较“整体与局部”。
  3. 记录与语言表达墙(可变内容)

    • 位置:种植槽上方或一侧,底边距地面50-60cm,幼儿可触及。
    • 内容:每日记录卡(天气、浇水、植物高度图标刻度、心情贴)、词语墙(叶子、茎、花、种子、湿/干、长/短、圆/尖),句式卡(“我看到…”,“它像…”)。
    • 方式:夹板+可插拔卡片,使用可移除胶点或美纹纸胶带,便于更新。
  4. 材料准备与清洁角(教师操作为主)

    • 位置:角落小柜或封闭箱,设安全锁或上置式收纳。
    • 内容:备用土壤、喷壶、0.5L小浇水壶、纸巾、一次性手套、清洁布、废纸收集袋。
    • 教育点:良好卫生习惯与环境照料。

材料清单

  • 植物与介质
    • 无菌通用型盆栽土(25-30L,PH中性,不含堆肥)×1袋:保证土壤卫生与稳定性。
    • 种子:绿豆×300克、小麦草×200克、萝卜苗×100克、旱金莲×1包、金盏菊×1包:快萌发、无毒、适合观察。
  • 种植槽组件
    • 再利用塑料周转箱(内尺寸约80×30×20cm,圆角)×1-2个:作槽体。
    • 接水托盘(比槽体略大、防水)×1-2个:收集多余水,保持地面干爽。
    • 透水内衬(旧棉布或麻布,清洗消毒后)×2块:防止土壤流失。
    • 边缘防护软条(硅胶或EVA)×2米:覆盖槽口边缘,防刮碰。
    • 可重复使用植物标签(PP卡+插杆)×10:标示植物名称与图标。
  • 观察角与语言材料
    • 儿童安全放大镜(3-5倍,亚克力,圆角)×4:个人观察。
    • 透明观察盒(食品级PP,盖有通气孔,圆角)×2:短时观察昆虫或叶片。
    • 叶形测量卡(覆膜,含1-20cm刻度+轮廓图)×4:辅助测量与对比。
    • 高清图片卡(植物生长周期、常见春季昆虫)×20张:对照参考。
    • 词语墙与句式卡(覆膜A5)×1套:支持语言表达。
    • 夹板与夹子(塑料圆角)×4:张贴记录卡。
  • 记录系统与耗材
    • 每日记录卡(A6覆膜可擦写)×30张:天气、浇水、观察内容、情绪标记。
    • 可擦写记号笔(可水洗)×6:记录与标注。
    • 可移除胶点/美纹纸胶带×1卷:低损伤粘贴。
    • 大号收纳箱(带盖,放耗材)×1:安全存放。
  • 水与清洁
    • 小浇水壶(0.5L)×2:控量浇水。
    • 喷壶(250ml)×2:叶面喷水与清洁辅助。
    • 一次性手套(教师用)×1盒:土壤处理。
    • 纸巾/超细纤维布×若干:日常擦拭。
    • 地面防水垫(60×90cm)×1:防滑防水,置于槽下方。

制作方法

  1. 种植槽制作(教师完成)
    • 清洁与消毒:用温和清洁剂洗净周转箱与托盘;教师在无人时段用稀释消毒液擦拭(充分清水冲洗后自然干燥)。
    • 打孔排水:箱底均匀打孔(直径5-8mm,间距8-10cm),孔边用砂纸轻磨圆滑;孔位内侧铺透水内衬。
    • 安装防护:槽口沿粘贴软防护条,检查牢固无翘起。
    • 组装与定位:槽体置于托盘之上,整体放在自然光较好的位置,四角垫防滑垫。
  2. 土壤与播种
    • 加土与润湿:加入无菌盆栽土至距槽口下3-5cm;用喷壶均匀喷湿至土壤湿润不积水。
    • 播种:将绿豆、小麦草、萝卜种子分区域点播或条播;旱金莲与金盏菊稀疏点播便于观察形态。
    • 标签:插入图文标签(含名称与示意图),便于幼儿识别。
  3. 放大镜角布置
    • 低位展示台:用再利用木板加斜支架(圆角打磨)做低位斜面台,固定稳固。
    • 观察工具:放大镜与透明观察盒置于可取用的开口篮中,附“使用步骤图卡”(拿—看—描述—放回—洗手)。
    • 图片卡与测量卡:用美纹纸胶带低位张贴,便于取用与对照。
  4. 记录与语言墙
    • 划分区块:用浅色胶带分“今日天气”“浇水记录”“植物身高”“今天我看到了…”四栏。
    • 夹板安装:胶点或低损伤挂钩固定夹板,置每日记录卡。
    • 词语与句式卡:左侧排列常用词语与句式,右侧留展示幼儿作品的位置。
  5. 使用流程示范(首日入区教学)
    • 教师示范:如何轻拿放大镜、如何看叶片脉络、如何说描述句。
    • 角色分工:设“浇水小帮手”“记录小记者”“观察小专家”,每天轮换。

互动建议

  • 每日记录卡活动(3-5分钟)
    • 幼儿选择天气图标贴于“今日天气”;观察土壤湿度,打钩“是否浇水”;用测量卡比对“今天的最高叶子到几厘米”;用句式卡完成一句描述。
  • 生长快照与比较
    • 每周固定拍照同一植物位置,打印小图贴在记录墙,鼓励幼儿比较“更高/更多叶子/更绿”。
  • 放大镜任务卡
    • 任务例:找到“圆形叶”“锯齿边叶”“叶脉像道路”;完成后在卡片上画出线条并口述一句话。
  • 昆虫短时观察与放生
    • 室外采集(教师带领):用软毛刷轻拨昆虫到透明盒,观察不超过10分钟,完成“我看到…”口述后在原地放生。
    • 室内观察内容:叶片上可能出现的小蚜虫、瓢虫成虫照片对照,学习“友善、轻拿轻放、不惊吓”。
  • 词语接龙
    • 教师引导:从“叶子”开始,幼儿说“绿色—长—短—圆—尖—柔软”,将词卡移动到“我会说的词”栏。
  • 水量控制小游戏
    • 用0.5L壶向量杯中加水到“合适刻度线”,再浇到槽内固定区域,学习“少量多次”。

安全提示

  • 材料安全
    • 全部镜片选用亚克力或PC材质,禁用玻璃;观察盒圆角无锐边。
    • 植物选择无毒、常见、不过敏的品种;禁止使用农药、化学肥料、未知来源堆肥。
    • 石子、装饰物直径≥3.2cm,防止误吞;避免使用可掉落小部件。
  • 使用规范
    • 放大镜与观察盒使用后归位;观察昆虫限时,由教师操作采集与放生。
    • 浇水由教师控量指导,防止地面湿滑;托盘及时倒水,保持干燥。
  • 卫生与过敏
    • 土壤仅用无菌盆栽土;教师操作土壤时佩戴手套,活动后幼儿与教师均须洗手。
    • 区域每周擦拭工具与表面;发现霉斑或异味,立即更换土壤与内衬。
  • 空间与行走
    • 种植槽置于不阻挡主要通道处;角落防滑垫固定;所有固定件定期检查稳固度。

过敏筛查提示与土壤卫生流程

  • 过敏筛查(实施前一周)
    • 家园联系:发放“春季自然观察过敏筛查表”,收集儿童对花粉、尘螨、昆虫叮咬、霉菌史与反应等级。
    • 建立“过敏关注名单”:张贴于教师工作区,不公开儿童隐私;活动时优先安排距离与防护。
    • 预案:遵循园所应急流程,备好冷敷、温和清洁用品;若园方配备药物由专业人员掌握与保管。
  • 土壤卫生流程(每次更换或初次使用)
    • 容器消毒:教师在无人时段用温和清洁剂清洗容器,再用清水冲净并完全晾干。
    • 介质选择:仅使用密封包装的无菌盆栽土;不使用园外散装土或厨余堆肥。
    • 加土与润湿:先干填后喷雾润湿,避免泥水飞溅;铺透水内衬防止土壤外漏。
    • 日常维护:去除枯叶、避免积水;每周翻松表层1-2cm促进透气;如出现小飞虫,减少浇水频率并短时打开窗通风。
    • 更换与清理:每学期末或出现异味与霉斑时,密闭袋装旧土按园所垃圾分类处理;容器再次清洗消毒。

延伸建议

  • 主题扩展
    • 光照实验:用可回收纸板做“遮光罩”,比较遮光与不遮光植物的叶色与高度差(教师操作)。
    • 颜色与计数:统计一周内看到的“绿色深浅”、数叶片数量,贴在记录墙做简单柱形贴纸图。
    • 友善自然:制作“友善观察公约”图卡(不拔、不踩、轻拿轻放、原地放生)。
  • 环境更新
    • 随季节替换植物(春→初夏:金盏菊开花观察;再种小萝卜叶进行触感比较)。
    • 轮换图片卡:加入新发现昆虫与植物照片,保留“旧—新对比”栏,鼓励幼儿复述变化。
    • 增设“种子交换袋”:家长捐赠可食用、无毒的常见种子(经园方筛查),丰富观察对象。
  • 家园共育
    • 家庭观察单:周末带回简版记录卡,鼓励在公园用家长手机拍一张“春天发现”,返园分享。
    • 词语延伸:发放家庭版“描述句式贴纸”,支持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两句观察描述。

本方案以真实照料与友善观察为核心,兼顾安全、卫生与语言发展,适合小型空间与低预算实施,材料以可回收与安全自然物为主,便于持续更新与教育深化。

设计理念

  • 核心教育目标:以“中秋月亮与传统文化体验”为主线,融合科学探究(月相变化)、语言表达(诗朗读)、社会性发展(角色扮演与亲子协作)与多感官体验(看、听、触、嗅),打造可互动、可评估、可持续更新的教育环境。
  • 设计原则:安全优先(防火、低电压、无尖锐)、儿童为本(4-5岁发展特点)、美感适度(柔和色彩与有序布局)、功能明确(每个元素均具教育意义)、亲子参与(共同完成任务与作品展示)。
  • 色彩与氛围:以暖白、米黄、浅金、靛蓝为主色,点缀桂花黄与月光银;夜间照明采用2700-3000K暖色LED,低眩光,营造静谧且安全的夜观环境。

功能分区

  1. 入场与导览区(约6-8㎡)
    • 内容:主题海报(中秋由来/安全须知/活动地图)、打卡台(亲子签到与月相日历贴)。
    • 布局:入口右侧设置低矮导览架(高度35-45cm),动线清晰,保留通道宽≥120cm。
  2. 月相观测墙(约8-10㎡,主教学墙)
    • 内容:可操作的月相盘、可贴的月面明暗贴片、当月农历月相日历、观测记录表(图标化)。
    • 布置:墙面下缘距地面45-50cm,便于4-5岁站立操作;采用魔术贴(Hook & Loop)固定月相元素,避免小磁体吞咽风险。
  3. 纸灯笼手作区(约10-12㎡)
    • 内容:亲子共同制作防火纸灯笼;设分步海报与示范样品。
    • 布置:U型桌或两排工作台,中间留通道;每位幼儿配套材料盒;旁设成品晾挂架与“灯笼编码卡”(记录图案含义)。
  4. 亲子诗朗读区(约8㎡)
    • 内容:童诗与古诗简化版(如《静夜思》配图版、儿童自编短句);配“朗读小舞台”与轻背景音。
    • 布置:软垫坐席、抱枕、低书架;设“朗读提示卡”(节奏/停顿/表情)。
  5. 角色扮演摊位(约10㎡)
    • 主题:月饼小铺、灯笼铺、故事角色角(嫦娥、玉兔、后羿——服饰简约、安全)。
    • 布置:小柜台(仿真但稳固)、价格与图示菜单、交换币(大尺寸纸币/筹码)、规则牌(轮流/礼貌用语)。
  6. 感官探索角(约6-8㎡)
    • 内容:触觉“月面板”(粗糙/坑洼材质模拟)、桂花香囊(低敏、封闭式)、轻音听觉角(古筝/风铃录音,45-55dB)。
    • 布置:分区托盘,标明“摸—说—画”三步引导。
  7. 作品展廊与评价角(约6㎡)
    • 内容:灯笼展挂、月相记录板、朗读之星榜、亲子参与贴纸墙;设可视化评价标准与作品标签。
    • 布置:走廊侧墙或独立展板,高度60-120cm分层展示。
  8. 夜间安全照明与疏散指引
    • 内容:低位导光条、感应夜灯、应急照明、清晰出口与安全地垫。
    • 布置:通道边缘贴反光胶带;灯具均为低压、防触电设计,线缆走线隐藏。

材料清单

  • 墙面与结构
    • 防火阻燃展板(B1级,120×240cm):4块;用于月相墙与展廊。
    • 魔术贴圆点(直径2cm,强力型):300对;固定月相贴片与评分标记。
    • 可移除环保墙贴(靛蓝/星空主题,低残胶):1套;背景氛围与方位标示。
  • 月相观测与记录
    • 月相盘套件(A3泡沫板+旋转铆钉安全型):10套;小组操作。
    • 月相贴片(EVA黑白半圆套件):30套;代表各月相。
    • 农历月相日历打印(覆膜A3):2套;每月更新。
    • 观察记录卡(A5,图像+贴纸区):每生2张×25人=50张。
  • 纸灯笼制作
    • 阻燃宣纸/阻燃薄型纸(A级阻燃处理,30×40cm):60张;充足备品。
    • 竹制圆环(直径15cm,打磨圆润):30个;灯笼骨架。
    • 防火阻燃丝带(宽1cm):4卷;收口与装饰。
    • 安全LED茶灯(电池内置,螺丝固定电池仓,暖白2700K):30个;灯笼光源。
    • 儿童安全剪刀(圆头):15把;共用。
    • 无毒固体胶棒(EN71认证):30支。
    • 打孔器(单孔,防夹手护罩):6个。
    • 棉绳/尼龙绳(直径3mm,阻燃处理):30根(40cm);悬挂。
  • 朗读区
    • 软垫地毯(阻燃B1级,120×180cm):1块。
    • 抱枕(可水洗、阻燃布):10个。
    • 小型书架(圆角,H=60cm):2个。
    • 便携蓝牙音箱(限音量功能,≤55dB):1个。
    • 朗读提示卡与诗画册(覆膜):1套。
  • 角色扮演摊位
    • 轻质角色服饰(阻燃面料简款,披肩/腰带/头饰):6套。
    • 柜台模型(圆角仿木,稳固):2个。
    • 大尺寸纸币/筹码(防水纸,≥3cm直径):1套。
    • 图示菜单板(A3覆膜,月饼口味/灯笼样式):2块。
  • 感官探索
    • 月面触觉板(EVA+砂纹贴,A3):3块。
    • 桂花香囊(封闭缝制,低敏材料):30个;供嗅闻(不接触皮肤长时)。
    • 声音卡(图标+节奏点):1套。
  • 展示与评价
    • 作品标签卡(含姓名/日期/目标/自评贴):30张。
    • 三等级评价贴(绿色/黄色/蓝色笑脸):300枚。
    • 作品展绳+木夹(圆角):一套(5m绳+50夹)。
  • 夜间照明与安全
    • 低压LED灯带(5V USB,暖白,带扩散罩):10m。
    • 感应夜灯(电池供电,暖光):4个。
    • 反光地贴/导光条(1.5cm宽):10m。
    • 线缆理线槽(踢脚线型):10m。
    • 应急照明手电(安全防摔):2支。
    • 防滑地垫(入口与手作区):2块。

制作方法

  1. 月相观测墙
    • 背景设置:在阻燃展板贴靛蓝星空墙贴,左上角标“今月月相”。
    • 操作组件:用魔术贴固定月相贴片区;在右侧设置“观察记录表”(图标:晴/多云/看见程度)。
    • 月相盘:每盘用泡沫板剪圆盘,用安全旋转铆钉固定遮挡板,孩子旋转观察月面明暗变化。
    • 高度与分区:下缘45-50cm,分“今天看见什么形状?”与“把它贴到日历上”两步。
  2. 纸灯笼手作
    • 模板准备:将阻燃宣纸预裁成矩形与若干图形(圆/星/桂花),减少剪切时长与风险。
    • 骨架组装:家长协助把竹环与纸面用胶带/胶棒固定,避免金属丝;收口用阻燃丝带包边。
    • 图案设计:引导孩子用图形贴组合出“故事灯笼”(例如玉兔、桂花树、月面),并写“灯笼编码卡”(图案代表的故事或月相)。
    • 光源安装:由成人将LED茶灯放入,确认电池仓螺丝锁紧;悬挂绳打结并做安全拉力测试。
    • 晾挂展示:挂到展绳上,标上作品标签卡。
  3. 亲子诗朗读区
    • 布置:铺设阻燃地毯与抱枕,放置图画诗册;音箱设定限音量。
    • 朗读流程:看图—跟读—自主朗读—录音(可用教师手机在隐私许可下,仅用于班级展示)。
    • 提示卡:加入停顿符号(短停/长停)与表情提示(微笑/惊奇)。
  4. 角色扮演摊位
    • 柜台摆放:一侧“月饼铺”,一侧“灯笼铺”;菜单板图示价签。
    • 规则引导:在摊位前放“轮流牌”(绿色:可以;红色:等待),练习礼貌用语与简单结算。
    • 服饰使用:披肩式、开敞式设计,避免遮挡视线与拖地。
  5. 感官探索角
    • 月面板:引导孩子闭眼触摸并用词描述(凹凸、坑坑洼洼),再在记录卡画出触感图。
    • 香囊:家长协助“远嗅近嗅”,讨论桂花香与中秋习俗;香囊不拆开。
    • 听觉:选择短时段音频,配合“拍手节奏卡”。
  6. 夜间照明安装
    • LED灯带沿踢脚线与展板背缘走线,装理线槽;避免眩光直射儿童视线。
    • 感应夜灯布置于入口、观测墙侧与通道转角;测试感应距离与亮度。
    • 反光地贴沿主通道两侧,标注“安全路线”;进行一次夜间演练。

互动建议

  • 科学观察
    • “今夜月亮几分圆?”:每天傍晚由亲子在观测墙贴上对应月相贴片,并在记录卡打分(1=不清楚,2=看到形状,3=能说出名称)。
    • “旋转月相盘”:孩子讲述“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引导:光照与遮挡)。
  • 手作表达
    • “故事灯笼编码”:每个灯笼配一张编码卡,记录图案与故事(玉兔捣药/桂花飘香/团圆);鼓励亲子共同设计。
    • “图形分类赛”:按灯笼图案中形状数量进行简单分类与数数。
  • 语言发展
    • “图画诗接龙”:成人读一句,孩子接一句;用表情贴标注是否清晰、声音洪亮。
    • “我的月亮词”:孩子自创2-3个词形容月亮(圆圆的、亮亮的、像饼),贴到词语墙。
  • 社会性与角色扮演
    • “礼貌小店员”:轮流当店员/顾客,练习问候、感谢与找零(用筹码)。
    • “故事角色快闪”:简单情景(玉兔找伙伴),关注轮流与合作。
  • 夜间安全体验
    • “寻光路线”:关闭主灯,仅开低位灯与导光条,带队走安全路线;孩子识别“亮光即安全标志”。
  • 作品展评估标准与记录方式
    • 灯笼作品(3级):安全与结构(1-稳固,2-收边平整,3-可安全悬挂);图案表达(1-基本贴合,2-有主题,3-能口头讲故事);亲子协作(1-需要成人主导,2-共同完成环节≥2项,3-孩子能解释步骤)。
    • 月相记录卡(3级):观察频次(1-1次,2-2-3次,3-≥4次);识别(1-说圆/不圆,2-能指认半圆/弯月,3-能说出名称如上弦/月牙);表达(1-单词,2-短句,3-完整描述含因果)。
    • 诗朗读(3级):发音清晰、节奏、情感表达各1分,合计3分。
    • 展示标签:每件作品附姓名、日期、目标、1句自我评价;教师使用评价贴记录等级;拍照归档到班级作品册。

安全提示

  • 防火与材料
    • 所有布艺/地毯/纸品优选阻燃等级(建议B1或经阻燃喷剂处理);严禁使用蜡烛、明火或非阻燃纸。
    • 灯笼仅用LED茶灯,电池仓螺丝固定,定期检查漏液与温升(保持表面温度<40℃)。
  • 结构与悬挂
    • 灯笼悬挂高度≥180cm或放置封闭展柜;挂绳结点做拉力测试(≥2kg)。
    • 家具圆角处理;摊位与展板稳固防倾倒(L型角码+隐形固定)。
  • 电气与照明
    • 采用低压5V系统;走线入理线槽,避免绊倒;感应夜灯与音箱远离水源。
    • 夜间活动控制人流与灯光,保持通道宽≥120cm;进行一次疏散演练。
  • 小物与过敏
    • 避免使用小磁体与可吞咽小件(筹码≥3cm);香囊封闭式并标注可能过敏信息,必要时改用无香版。
  • 监督与比例
    • 手作与夜间活动时,师生比建议1:6;打孔、安装光源由成人完成;剪刀与打孔器集中管理。

延伸建议

  • 内容更新与可持续
    • 月相墙每月更换日历;记录卡归档为“观月小册”;灯笼可转为“星空灯罩”重复利用。
  • 学科融合
    • 数学:灯笼图形数量统计与条形图展示。
    • 语言:孩子为作品写“图—词—句”三阶描述。
    • 科学:加入“天气与观月”对照表(多云/晴朗的影响)。
  • 家园共育
    • 家庭观月任务卡:周末亲子拍照(不公开人脸)+描述词回园展示。
    • 家长志愿者值守夜间活动与安全巡查。
  • 空间弹性
    • 节后转型为“月球科学角”:加入陨石坑模型、光影实验(手电+遮挡板)。
  • 资源与预算优化
    • 优先采购可复用与阻燃材料;灯带与感应灯可在后续夜间活动复用;展板为通用教学展示设备。

此方案在中型空间与中等预算条件下,兼顾亲子参与与多感官体验,通过明确的功能分区与安全照明策略,确保活动教育性与可评估性。

设计理念

  • 核心愿景:以“海洋探秘与环保”为主线,融合STEA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探究,打造沉浸式、可操作、可迭代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真实感、参与感与成就感中建立海洋素养与环保意识。
  • 教育重点:
    • 科学素养:水循环、海洋生物多样性、洋流与浮沉原理、微塑料污染。
    • 工程与技术:结构搭建、材料选择、简单机械(泵、阀、过滤)。
    • 数学与逻辑:路径规划、图标符号、分类与统计记录。
    • 艺术表达:海洋色彩与形态体验,创作再生艺术。
    • 社会情感:团队协作、环保责任、规则意识与安全意识。
  • 美学策略:以“深浅海层”渐变蓝为基调,点缀珊瑚橙、藻绿色与贝壳白。控制饱和度,使用低刺激色系与暖光,营造安静沉浸而富有探索的气氛。

功能分区 (建议适用于约150–200㎡大型空间,可按实际面积等比例调整)

  1. 沉浸式海底投影区(约40㎡)

    • 配置:超短焦激光投影+地面/墙面联动投影,海底声景环绕;天花悬挂阻燃纱幕形成“穹顶”与“水波”视觉。
    • 学习目标:海洋生态认知、互动观察记录、情境故事表演。
    • 地面:R10+防滑橡胶地垫,深海渐变蓝,嵌入夜光贝壳形脚印作为移动路径。
  2. STEAM海洋实验站(湿区+干区,约35㎡)

    • 湿区:简易水循环实验台、循环水槽(潜水泵+透明管道+阀门+滤材),微塑料模拟筛分盒(以可食用色素染色米粒/纸屑代替)。
    • 干区:放大镜、观察盒、光学灯板(低蓝光),珊瑚/贝壳3D打印样件(可触摸样件用无毒材料)。
    • 学习目标:水循环、浮沉/流速、过滤与净化、工程搭建与记录。
  3. 垃圾分类闯关区(约25㎡)

    • 四类桶:可回收(蓝)、厨余(绿)、有害(红)、其他(灰),高度≤55cm。
    • 关卡:投影或实体情境卡+分拣台+时间计时灯条;最终“护海行动护照”盖章处。
    • 学习目标:分类规则、材料识别、问题解决与合作。
  4. 分层阅读礁台(约30㎡)

    • 形式:三层“礁台”式台阶(高度12/24/36cm,圆角R≥10mm,软包座垫),按主题分层:启蒙绘本层、科学图鉴层、故事想象层。
    • 配备:低位前展示架(书覆面朝外)、可移动靠背抱枕、暖色可调阅读灯(防眩光)。
    • 学习目标:分层阅读、信息检索、安静专注、与投影区故事共鸣。
  5. 海洋研究站角色扮演区(约15㎡)

    • 元素:研究员背心、记录板、动植物识别卡、仿真但轻质“仪器”(纸板/泡沫板结构),“任务墙”与“发现贴”。
    • 学习目标:语言表达、社会性对话、任务驱动的学习。
  6. 再生艺术创作与搭建区(约20㎡)

    • 材料:可回收清洁材料(纸箱、纸筒、废旧瓶盖、布料边角)、无毒固体胶与纸胶带;模块化插接板。
    • 学习目标:再设计、结构与稳定性、艺术表达与材料意识。
  7. 海流运动跑道与视线引导(贯穿动线)

    • 地面以浅蓝波纹箭头标示主次动线与集合点,嵌入夜光逃生箭头与疏散口标识。
    • 走廊宽≥1.2m;重要节点设置“海马集合点”“海龟安全线”。
  8. 教师控制与储物区(约10㎡)

    • AV机柜上墙封闭、线缆隐藏;实验耗材、清洁工具、应急包分类上锁存放。

材料清单 (环保优先;均为示例,规格可等效替换)

  • 地面与墙面
    • R10–R11防滑橡胶地垫,5mm,海蓝渐变,约160㎡,用于全区铺设。
    • 低VOC水性墙漆(无异味,TVOC≤10g/L),深浅蓝+白色,约250㎡墙面。
    • 再生PET声学吸音板(B1级阻燃,9–12mm),约25㎡,用于投影区与阅读区降噪。
  • 投影与声光
    • 激光超短焦投影机 3000–4000 ANSI流明,1080p或以上,2台(地面/墙面)。
    • 吊装防护支架与防盗钢索,2套。
    • 顶置红外/深度感应互动模块(摄像头+控制盒),1套。
    • 扬声器(壁挂,背景音≤70dB),2只。
    • 可调暖白阅读灯(无频闪,防眩光罩),6盏。
  • 织物与装饰
    • B1阻燃纱幕(浅蓝半透),宽3m×长10m,2匹,构建“海底穹顶”。
    • 软包坐垫(可拆洗,防滑底),40个。
  • 实验与教具
    • 循环水槽(亚克力50×80×20cm,圆角抛光),1套。
    • 低压潜水泵(12V,流量400–600L/h),1个;食品级硅胶管Φ8–10mm,8m;调节阀4个;快拆接头6个。
    • 过滤材料:活性炭、石英砂、无纺布滤棉,各2kg。
    • 透明观察盒(A4/A5),10个;放大镜10个;光学灯板2块(低蓝光)。
    • 微塑料筛分盒(多孔径筛3层,食品级塑料),2套;彩色米粒/纸屑(可回收),若干。
  • 阅读与家具
    • E0级多层板(18mm)+防撞软包制作“礁台”书阶,约4×2.5m整体,1组。
    • 前置书架(前伸展示),120cm×90cm,2组。
  • 分类闯关
    • 儿童分类桶(四类颜色标准,55cm高),各1个。
    • 任务情境卡(覆膜大卡A4),40张;计时灯条2条;“护海行动护照”小册50本。
  • 安全与标识
    • 夜光逃生标识贴(箭头+出口标识),20套。
    • 软性墙角防撞条20m;线缆理线槽30m;GFCI防漏电插座4个。
  • 再生艺术材料
    • 清洁消毒后的纸箱/纸筒/瓶盖,若干;无毒固体胶20支;纸胶带20卷;可水洗颜料套装2套。

制作方法

  1. 沉浸式海底投影与穹顶帷幕

    • 流程:
      • 墙面找平-上低VOC底漆-面漆(深海渐变:下深上浅;滚涂对接处用海绵点染过渡)。
      • 吊点定位:在承重龙骨上安装轨道/钢丝绳;悬挂阻燃纱幕,留30–40cm垂度形成“水波”肌理。
      • 投影机吊装:镜头避开幼儿视线高度,装防护罩与防盗索;投射范围标定,设定互动区域。
      • 声景布置:壁挂扬声器两侧对称,声压≤70dB。
    • 提示:避免将重物悬挂在非承重顶面;投影直射区域设黄线提醒勿直视。
  2. 分层阅读礁台

    • 结构:E0多层板做箱体结构,三层高度12/24/36cm;每层进深35–40cm;圆角R≥10mm。
    • 表面:铺3mm软木或软包皮革+防滑底布;边缘包防撞条。
    • 收纳:侧面开掀门柜体放坐垫;底层留通风孔。
    • 照明:阅读灯固定至墙面1.2m高,装防眩光罩,走线入墙。
  3. 垃圾分类闯关装置

    • 关卡设置:起点识别台(放情境卡)→分拣台→投放区→盖章区。
    • 情境卡制作:选取校园常见物,拍照-打印-覆膜-圆角处理。
    • 评分显示:计时灯条粘贴在分拣台侧边;每轮结束教师打分与盖章。
  4. 简易水循环实验台(闭路循环)

    • 底柜承托亚克力水槽,水量≤25L;潜水泵置于下层桶内,管路上墙透明展示,串联喷头/雾化头与冷凝板(可用倾斜亚克力板+回流槽)。
    • 过滤演示:并联三种滤材筒,观察入/出水清澈变化。
    • 安全:泵用12V适配器并配GFCI插座;所有电源高于台面30cm;台面设防溅沿;地面加吸水地垫。
  5. 视线引导与逃生动线标识

    • 主动线:浅蓝波纹箭头每1.5m一枚,指向集合点与出口。
    • 逃生:夜光箭头沿踢脚线每2m一枚;出口门上方安装发光标识;张贴疏散示意图(幼儿版图形化)。
    • 高度:地贴避开台阶边缘≥5cm;门把手处贴“推/拉”图标。
  6. 再生海洋生物拼插教具

    • 用纸板/瓦楞板绘制鱼/海龟/珊瑚轮廓,开插槽(宽度=材料厚度+0.5mm),打磨圆角。
    • 上色使用可水洗颜料;表面上水性环保清漆一层增强耐用性。

互动建议

  • 投影互动
    • 鱼群躲避:幼儿轻踏光点,鱼群散开;引导观察“群游”“躲避”行为。
    • 珊瑚守护:错误丢垃圾,珊瑚“褪色”;正确分类,珊瑚“复色”。
  • STEAM探究任务
    • 水循环小剧场:用雾化头制造“蒸发”,冷凝板上收集“雨滴”,记录循环路径。
    • 浮沉挑战:不同材质小物放入盐水/淡水对比;添加量杯计量盐量,绘制结果贴纸。
    • 微塑料侦探:米粒/纸屑混入沙砾,用不同孔径筛分并称量(以计数代替称重),做柱状“数据墙”。
  • 垃圾分类闯关
    • 计时接力:2人一组,60秒完成10件物品分类;错误重来一次。
    • “分错了怎么办”:讨论边界物(脏纸巾、奶盒、牙刷),学会查看标识。
  • 分层阅读与表达
    • 绘本导读→科学图鉴对照→“小研究员汇报”:用海报或口头复述发现。
  • 运动与路径规划
    • 海流跑道“海龟迁徙”:按地面箭头完成路径,沿途收集“海藻能量贴”。
  • 家园共育
    • 护海行动护照:校内完成任务盖章,家庭回收打卡贴纸,累计可兑换“再生材料创作时间”。

安全提示

  • 材料与施工
    • 使用低VOC水性漆与E0板材;纱幕、吸音板为B1级阻燃;所有边角倒圆。
    • 施工后充分通风≥72小时,空气检测合格再启用。
  • 结构与承重
    • 阅读台阶单层承重≥200kg;固定于墙面/地面,防倾翻。
    • 天花仅悬挂轻质阻燃纱幕,禁挂重物;吊点需在承重构件上。
  • 电气与用水
    • 水区与电源分离≥60cm;所有插座加防溅盒与GFCI;电线入墙或理线槽封闭。
    • 地面设吸水垫与止水沿,及时清理泼洒,防滑系数R10+。
  • 光与声
    • 避免直视投影光路;设置黄线安全区;环境声级≤70–75dB。
  • 动线与疏散
    • 主通道宽≥1.2m;保持无堆物;夜光疏散标识清晰可见;每月演练1次。
  • 卫生与过敏
    • 再生材料须清洁消毒、去味,避免尖锐/易碎/金属锈蚀件;禁止使用易碎玻璃、小磁铁、纽扣电池等危险物。

延伸建议

  • 内容迭代
    • 每月一个“海洋主题”:珊瑚白化、极地海洋、红树林、海草床;同步更新投影素材与任务卡。
    • 建立“数据墙”:记录水过滤前后清澈度、闯关正确率、阅读借阅榜,培养量化意识。
  • 课程整合
    • 数学:分类统计、路径测量、盐水配比表。
    • 语言:研究日志、词卡墙(如“浮力/盐度/藻类/滤网”)。
    • 艺术:再生材料装置展,邀请家长共创“海漂艺术馆”。
  • 设备维护
    • 每周检查泵与管路连接、清洗滤材;每月投影机滤网除尘;地垫与坐垫可拆洗轮换。
  • 安全与培训
    • 教师掌握电泵安全、漏电保护与应急断电流程;建立“湿区限额人数牌”(建议≤6人/次)。
  • 家园合作
    • 家庭“低塑打卡”单:一周不用一次性吸管/餐具;回收材料清单与清洁标准。
  • 可持续更新
    • 用二维码链接微课程与阅读延伸;增加可替换主题面板(磁吸)以低成本更新环境。

如需,我可根据您的具体场地尺寸与现有设备,进一步提供比例图与电气/动线施工图要点清单。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让幼儿教师与园所管理者,用一个高效提示词,即可一键生成“可落地”的主题环境创设方案。围绕季节/节日/探索区/语言区等常见场景,快速定制与孩子年龄、空间大小、预算匹配的布置设计;同时明确教育目标、互动玩法、安全规范与材料清单,减少准备时间,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家长满意度,助力园所形成可复制、可评估的环境升级闭环,最终以更低成本实现更好的教学与品牌口碑。

适用用户

幼儿园班级老师

从主题到落地一站式产出:快速生成主题墙与区角方案、互动活动与教具清单,按步骤布置,节前一晚也能高质量完成。

园长/教研主任

制定全园统一环创标准与评估表,批量生成各班方案与预算,监督安全合规,提升家长参观转化与品牌形象。

环创专员/执行老师

根据空间实况一键出施工计划与注意事项,合理分工和耗材预估,减少返工与无效装饰,按时高质交付。

特征总结

一键生成完整主题环境方案,涵盖理念、分区、材料、步骤与互动,开箱即用。
自动匹配不同年龄段发展特点,给出认知友好布局与活动,确保难度进阶。
按空间大小与结构智能规划区角,墙面地面高效利用,小教室也能焕然一新。
内置安全规范与材料建议,避免尖锐与刺激色,一次到位通过园所巡检。
生成可直接采购的材料清单与预算建议,价格梯度可选,节省时间与花费。
提供互动游戏与探究任务设计,促进儿童参与与协作,课堂即时可用。
支持主题模板与参数化输入,快速复用与批量更新,季节与节日灵活切换。
分步骤施工指导与注意事项,图文友好表述,减少返工,提升落地效率。
兼顾美学与教育目标,自动优化色彩与陈列层次,提升家园共育展示力。
提供延伸与迭代建议,定期更新角区任务,让环境持续“会说话”,常学常新。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2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635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环境主题 } { 目标年龄段 } { 可用空间 } { 预算范围 } { 特殊需求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