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块生成器

303 浏览
29 试用
6 购买
Nov 18, 2025更新

本提示词可根据用户提供的主题,一键生成完整教学模块,包括明确学习目标、逻辑清晰的讲义、互动活动和有效评估,确保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帮助教师高效备课并吸引学习者参与。

学习目标

  1. 在给定一幅情境图中,于3分钟内口头说出并在图上指认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动作),准确率达到90%。
  2. 能用“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什么”模板写出不少于3句连贯的话,且正确使用至少2个衔接词(如首先/接着/最后或因为…所以…),标点使用无明显错误(句号/问号/感叹号)。
  3. 能在写话中增加1–2处细节(从动作、外貌、心理、环境四类中任选),并以一句“感受句”作结,形成3→5句的扩展段落。

讲义

概述:本节课帮助学生从“看图会说”过渡到“看图能写”。通过“观察四步法”和“句子骨架(依存句法)”框架,学生学会抓住四要素、按时间顺序说清事件,用常用模板与衔接词连成通顺的句子,并注意标点和句子完整性,最终将三句话扩展为五句话。

核心概念:

  • 观察四步法:看整体—找要素—抓动作—想感受
  • 句子骨架与常用句式: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什么;因为…所以…;先…再…然后…最后…
  • 衔接与规范:时间顺序词与标点(。?!)及完整句

详细讲义: 依存句法框架(把句子当作“骨架+配件”来组装):

  • 主干(谁做什么):[人物]—主语→[谓语(动作)];[动作]—支配→[宾语(对象)]
  • 修饰(什么时候/在哪里/怎样):[时间]—状语→[动作];[地点]—状语→[动作];[方式/程度]—状语→[动作]
  • 因果与顺序:因为[原因]→所以[结果];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事件推进)
  • 情感总结:[心理/感受]—评注→整段

一步步搭建:

  1. 看整体(先不写):快速浏览,回答“发生了什么大致事情?”
  2. 找要素(四要素打底):在图上圈出
    • 人物=[谁];时间=[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事件=[做什么]
  3. 抓动作(动词是“心脏”):找到图中最关键的动作词(如扫地、追逐、帮助、观看)
  4. 想感受(收尾有温度):我(或人物)感觉如何?学到什么?

句式模板与例句(由骨架到成段):

  • 基本句: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什么。 例:[早上]—状语→[做操];[操场上]—状语→[做操];[同学们]—主语→[做操]。 合并成句:早上,在操场上,同学们做操。
  • 顺序推进: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例:首先,队长带大家排队;接着,大家伸展双臂;然后,我们踢腿跳跃;最后,老师表扬了我们。
  • 因果扩展:因为…所以… 例:因为大家动作整齐,所以做操很漂亮。
  • 感受结尾:我(他/她)心里… 例:我心里觉得很自豪。

从口头到书面(四步过渡):

  • 指图说(点图说四要素)→ 连句说(用“首先/接着/最后”)→ 口头成段(加“因为…所以…”与感受)→ 落笔写(按句号分句,注意大小写与标点)

三句到五句的细节加法(任选1–2项):

  • 动作细节:怎么做?(慢慢地、迅速地、弯下腰)
  • 外貌细节:长相/神态/服饰(额头冒汗、红领巾鲜红)
  • 心理细节:心情/想法(紧张、兴奋、担心)
  • 环境细节:天气/声音/气味(阳光明亮、鸟儿歌唱) 示例(校园图):
  • 3句版:早上,在操场上,同学们做操。首先大家排好队,接着跟着音乐伸展。最后,老师表扬了我们。
  • 5句版:早上,阳光明亮,在操场上,同学们整齐地做操。首先我们排好队,接着跟着音乐伸展手臂。因为大家配合得很好,所以动作很整齐。我的额头出了汗,但心里很开心。最后,老师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标点与完整句小贴士:

  • 句号:说完一件事用“。”(完整=有“谁+做什么”)
  • 问号:有提问用“?”(谁在干什么呢?)
  • 感叹号:强烈情绪用“!”(真开心!)
  • 一句只用一个句末标点;每句首字空两格(或按学校规范),句内不随意断开主干。

活动

活动一

名称:四要素寻宝与口头拼句 描述:

  • 教师投影一幅图(如公园)。学生用四色贴纸在纸质图上标出:人物(红)、时间(蓝)、地点(绿)、事件/动作(黄)。
  • 两人一组用句式卡片拼出基本句“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什么”,再口头用“首先/接着/最后”连成3句。
  • 全班快速口头展示2–3组,教师用手势提示标点语气(平稳=句号;疑问=问号;兴奋=感叹号)。 时长:15分钟 所需材料:情境图画(公园/校园等)各1张/组;四色贴纸;句式卡片(人物/时间/地点/动作/连接词);投影

活动二

名称:三句变五句写话+同伴互评 描述:

  • 学生自选一幅图(家庭/校园/公园/集体活动),先按模板写出3句(基本骨架+时间顺序)。
  • 参照“细节加法”表,给原文增加2处细节(从动作、外貌、心理、环境中任选),并补充“因为…所以…”或感受句,扩展为5句。
  • 同桌互换,用“同伴互评量表”打勾并口头指出1处优点、1条改进建议;作者据此修改1处。 时长:15分钟 所需材料:看图—排序—成句练习单;词语与句式卡片(首先/接着/最后/因为/所以等);同伴互评量表小条;课堂评价小贴纸;可拼贴人物与场景贴纸(供添加细节灵感)

评估

形成性评估:

  • 口头快检:随机点名3–5名学生,对投影新图用“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什么”说出1句;教师即刻反馈,纠正缺失要素或标点语气。
  • 过程清单(教师巡回):对每组检查是否完成四要素标注、是否使用至少2个衔接词、是否加入至少1个细节;用√/△/×记录。
  • 迷你写作诊断:收集3句草稿,快速圈出谓语动词和句末标点,口头提醒“句子要有心脏(动作)”。

总结性评估:

  • 终结写话任务(个体):任选一幅图,完成5句短文,要求:
    1. 四要素完整(1分)
    2. 时间顺序或因果清晰,使用≥2个衔接词(2分)
    3. 标点正确,句子完整通顺(2分)
    4. 细节≥2处(动作/外貌/心理/环境)(2分)
    5. 有感受结尾(1分) 评分8–10分为达成良好,6–7分为基本达成,≤5分为需巩固。优秀作品贴“星星贴”,并投影朗读,简要分享使用了哪些连接词与细节。

学习目标

  1. 能用k=Δy/Δx与b的意义,在坐标纸上根据任意两点在3分钟内准确作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并正确标注y截距与x截距(若存在),作图与标注准确率≥80%。
  2. 能在方程⇄图像双向转化中:由解析式提取斜率与截距并画图;由图像(或两点/数据表)写出解析式,解释k与b的单位和实际含义,判断函数单调性与自变量取值范围,综合题正确率≥80%。
  3. 能从情境(如打车计费、用水量-费用)建立线性模型:给出y=kx+b,明确单位,说明“每单位变化多少”的含义,并用模型进行一次合理预测(含域的限制),解释清晰、量纲一致。

讲义

概述:本讲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y=kx+b的表示、斜率k与截距b的意义,掌握由式画图、由图(或两点/表格)求式,以及从真实情境建模。强调斜率的方向性与单位、截距与交点坐标的区分、以及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实际约束。

核心概念:

  • 斜率k(变化率/单位变化量)与单调性
  • 截距b与x、y截距的求法和意义
  • 解析式、图像、数据表与情境之间的双向转化

详细讲义:

  • 线性函数 → 定义

    • 主干: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 = kx + b(k、b为常数)
    • 约束:k可正可负可零;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 特例:k=0 → y=b(水平直线);b=0 → 过原点
    • 非例:x=常数(竖直线)不是函数(同一x对应多个y)
  • 斜率 k → 定义/计算/单位/方向

    • 定义:k = Δy/Δx(当x增加1个单位时,y增加k个单位)
    • 计算:给出两点A(x1,y1)、B(x2,y2) → k = (y2−y1)/(x2−x1), x2≠x1
    • 单位:k 的单位 = y的单位 / x的单位(如 元/公里、L/分钟)
    • 方向(单调性依存于k的符号):
      • 若k>0 → 图像随x增大而上升(增函数)
      • 若k<0 → 图像随x增大而下降(减函数)
      • 若k=0 → 图像为水平线(不随x变化)
    • 语言表达依存:用“每增加1个x,y增加k个单位”的句式沟通k
  • 截距 b 与交点 → 意义/求法/区分

    • y截距(与y轴的交点坐标):令x=0 → 点为(0, b)
    • x截距(与x轴的交点坐标,若存在):令y=0 → 0 = kx + b → x = −b/k(k≠0)
    • 意义:b为“起点值/起步费/初始量”;x截距对应“y为0时所需的x”
    • 区分依存:b是一个数值;(0,b)是一个点的坐标;不要将“截距数值”和“交点坐标”混淆
  • 由式画图 → 操作步骤/校验

    • 步骤依存:
      1. 定位y截距:在(0,b)做点
      2. 利用斜率:从(0,b)沿“横向+1,纵向+k”的方向找第二个点(或用比值Δy/Δx)
      3. 直尺连线并延长;标注箭头和关键点
    • 校验:检查方向是否与k的符号一致;是否穿过(0,b)
  •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作图/求式

    • 作图步骤:
      1. 在坐标系上准确定位两点A、B
      2. 用直尺连接A、B成直线并延长
      3. 读出与y轴交点坐标作为b(或随后求b)
    • 求式步骤:
      1. 先算斜率k=(y2−y1)/(x2−x1)
      2. 代入一点求b:b=y1−k·x1
      3. 写出y=kx+b;可代另一点验算一致性
  • 由图求式 → 读取要点/写式

    • 若能直接读到y截距:b=图上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
    • 任选图上一对格点(整点)求k=Δy/Δx
    • 写式:y=kx+b;检验:带入图上另一点应成立
    • 判断单调性:看k的符号或图像倾斜方向
  • 从表拟合一次函数 → 判定线性/计算/解释

    • 判定依存:若x等差增加时,y的增加量接近常数 → 近似线性
    • 计算:任取两行数据算k,再代入求b;若有测量误差,可用相邻或首末两点;说明“近似”
    • 解释:用单位语言阐释k与b;给出预测值并注明可能误差
  • 情境建模 → 打车/用水量等

    • 打车费模型:费用y =(每公里单价k)× 距离x +(起步费b)
    • 自变量范围:x≥0,且常有最大值限制(如市内距离、时长)
    • 解释依存:k表示“每多1公里,多付k元”;b表示“不行驶也需支付的起步费”
    • 截距意义:y截距=起步费;x截距通常无实际意义(费用不可能为0时的距离)
  • 常见误区 → 识别/修正

    • 只把k当“数字”忽略方向:修正为“带方向的单位变化率”
    • 忽略单位与量纲:每次写k、b都标单位,核对y单位= k×x单位
    • 混淆截距与交点坐标:区分“b(数值)”与“(0,b)(点)”
    • 忘记域:在情境中声明x的合理范围(非负、上界)

活动

活动一

名称:斜率侦探与两点作图接力 描述:

  • 分组领取“神秘直线卡”(每组两点或一图一表混合信息)。
  • 任务1:用两点计算斜率k,口头用“每增加1个x,y增加k个单位(含单位)”描述k。
  • 任务2:在坐标纸上作出直线,标出y截距与x截距(若存在),判断增减性并说明理由。
  • 任务3:与邻组交换检查,互评是否单位正确、标注清晰、方向与k一致。 时长:30分钟 所需材料:坐标纸与方格板、直尺、彩笔;“神秘直线卡”;白板坐标系磁条(用于全班展示)。

活动二

名称:打车费建模挑战 描述:

  • 提供不同城市的距离-费用小表(含2–4条记录,可能有轻微误差)。
  • 任务1:判断是否线性;若线性或近似线性,求每公里单价k与起步费b(含单位)。
  • 任务2:写出模型y=kx+b,标注自变量范围(x≥0,且给定上限,如x≤30 km)。
  • 任务3:用模型预测10 km费用;用“每公里增加多少元”的语言解释k与b;在坐标纸上画出图像并标注关键点。
  • 拓展:比较两城市收费曲线,讨论何时A更划算(求两直线交点的x意义)。 时长:35分钟 所需材料:小型情境数据表(打车、用水量-费用各若干套);坐标纸、直尺;开源绘图计算器或动态几何软件(用于检验)。

评估

形成性评估:

  • 方式:课堂小测+观察清单(穿插于两项活动中)
    • 检点A(两点作图):给出A(−2,1)、B(4,4)
      • 要求:求k,作图并标注(0,b)与x截距;判断增减性并用k解释。
      • 成功标准:k计算正确;图像穿过两点;(0,b)标注正确;x截距正确或说明不存在;能用“每1单位x使y变化k单位(含单位)”表述。
    • 检点B(用图判断):展示一条上升直线图
      • 要求:读出b;选两点求k;判断函数单调性;写出y=kx+b。
    • 检点C(从表拟合):表格给出x: 0, 2, 5;y: 8, 14, 23
      • 要求:判断是否线性;求k、b;写模型并解释单位;说明自变量范围。
  • 教师观察要点:是否用单位;是否把b当数值与(0,b)当点区分;是否能口头用“每单位变化多少”解释;是否注意域。
  • 反馈:即时口头纠错+板书范例;对共性误区(如忘单位)给出对照示例。

总结性评估:

  • 90分钟课尾或下一次课初的15分钟测评(纸笔或在线),满分100:
    1. 计算与作图(30分)
      • 已知两点(−3,2)、(1,−2):求k、b,写y=kx+b;在坐标纸作图并标出x、y截距;判断单调性并说明理由。
    2. 由图求式(20分)
      • 给出直线图像:读b,选两点求k,写解析式;用另一点验算。
    3. 情境建模(35分)
      • 打车:2 km花18元;5 km花33元。求k、b(含单位),建立模型,写明x的范围;预测12 km费用;比较与另一公司y=2.5x+10的分界里程并解释其现实意义。
    4. 观念题(15分)
      • 判断正误并改正:a) “k只是一个数字,与方向无关”;b) “b就是交点(0,b)”;c) “任何直线都是函数”。
  • 评分要点:
    • 正确的k、b与解析式;图像准确、标注清晰(含截距与单位)
    • 能用单位语言解释k与b;能给出合理自变量范围
    • 能从图/表到式再回验;能进行情境比较与解释
    • 概念辨析清楚,能指出并纠正误区

备注(给教师):可根据班级节奏,将讲授约25分钟,活动1与2合计65分钟;灵活使用坐标纸、磁条与动态几何软件以增强可视化与即时反馈。

学习目标

  1. 能在叶绿体示意图上准确标注类囊体与基质,并用不少于4个关键术语(PSII、ETC、ATP合酶、RuBisCO、RuBP、G3P、NADPH)按顺序解释光反应与卡尔文循环的物质与能量流(准确率≥80%)。
  2. 能在控制单一变量(光照强度或CO2浓度或温度)的实验中测量并绘制光合速率曲线,标出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并用数据解释限制因素与互作(给出至少1条基于数据的证据)。
  3. 能比较C3、C4、CAM植物的碳固定策略与生态适应,针对给定环境情境做出选择并阐明理由;能提出2条与农业增产或减缓温室效应相关的可行光合调控措施。

讲义

概述:本讲解从“结构定位—过程机制—限制因素—适应策略—实验与应用”五步展开。首先明确光反应定位于类囊体膜、碳反应定位于基质;随后依次梳理光系统吸光、电子传递链与质子梯度驱动ATP/NADPH形成,以及卡尔文循环的羧化、还原、再生三阶段;再用数据化思维说明光照、CO2、温度的限制与互作;最后比较C3/C4/CAM的空间或时间分离策略,连接到实验测量、农业调控与碳循环/气候背景。

核心概念:

  • 结构与定位:类囊体(光反应)、基质(卡尔文循环)
  • 机制与计量:光系统→电子传递链→质子梯度→ATP/NADPH;羧化→还原→再生(RuBP循环)
  • 限制与适应:光/CO2/温度的限制与互作;C3/C4/CAM差异与生态意义

详细讲义:

  • 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分区
    • [SBJ] 叶绿体 [PRED] 分区为 [OBJ] 类囊体与基质。
    • [SBJ] 类囊体膜 [PRED] 锚定 [OBJ] PSII、PSI、电子传递链(ETC)、ATP合酶 [PURP] 以产生 ATP 与 NADPH。
    • [SBJ] 基质 [PRED] 容纳 [OBJ] 卡尔文循环关键酶(RuBisCO 等) [PURP] 固定 CO2 并再生 RuBP。
  • 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膜)
    • [SBJ] PSII [PRED] 吸收 [OBJ] 光子 [CAUS] 激发电子。
    • [SBJ] 水分解复合体 [PRED] 裂解 [OBJ] H2O → [RESULT] 释放 O2 + H+ + e−。
    • [SBJ] 激发电子 [PRED] 通过 [OBJ] ETC(质体醌PQ→b6f复合体→质体蓝素PC) [RESULT] 质子被泵入类囊体腔 [CAUSE] 形成质子梯度(ΔpH)。
    • [SBJ] ATP合酶 [PRED] 借助 [OBJ] 质子回流 [RESULT] 合成 ATP(化学渗透)。
    • [SBJ] PSI [PRED] 再次激发 [OBJ] 电子 [PATH] → 铁氧还蛋白Fd → NADP+还原酶FNR [RESULT] 生成 NADPH。
    • [NOTE] 循环电子流 [COND] 当 NADPH 过剩或ATP不足 [PRED] 增强 [OBJ] 质子泵送 [RESULT] 提高 ATP/NADPH 比。
  • 碳反应/卡尔文循环(发生在基质)
    • 羧化阶段:
      • [SBJ] RuBisCO [PRED] 催化 [OBJ] CO2 + RuBP(5C) → 2×3-PGA(3C)。
    • 还原阶段:
      • [SBJ] 3-PGA [PRED] 消耗 [OBJ] ATP 与 NADPH [RESULT] 生成 G3P(1,3-BPG中间体)。
    • 再生阶段:
      • [SBJ] 大部分 G3P [PRED] 通过 [OBJ] 糖磷酸重排 [RESULT] 再生 RuBP(需 ATP)。
    • 计量关系:
      • [FACT] 3 CO2 → 1 个净产 G3P 需约 9 ATP + 6 NADPH;[NOTE] G3P 可用于合成葡萄糖、淀粉、蔗糖。
  • 限制因素与互作
    • 光照强度
      • [SBJ] 光强增加 [PRED] 提高 [OBJ] ATP/NADPH 供给 [RESULT] 光合速率上升 [BOUND] 至光饱和点;[DEF] 光补偿点 = 光合产氧=呼吸耗氧。
    • CO2 浓度
      • [SBJ] 外源 CO2 提升 [PRED] 提高 [OBJ] 羧化速率 [COND] 光充足 [RESULT] 速率上升至 CO2 饱和。
    • 温度
      • [SBJ] 温度升高 [PRED] 加快 [OBJ] 酶促反应 [RESULT] 速率上升至最适温;[OVER] 过高 [RESULT] RuBisCO 专一性下降→光呼吸上升→速率下降。
    • 互作
      • [RULE] 任一因素达到饱和后 [PRED] 其他未饱和因素 [BECOME] 新限制因素;[EX] 高光下 CO2 成为限制;高温下 C3 更受光呼吸限制。
  • C3、C4、CAM 的适应差异与生态意义
    • C3
      • [SBJ] C3植物 [PRED] 直接在 [LOC] 叶肉细胞 [OBJ] RuBisCO 固碳 [RISK] 易光呼吸;[ENV] 温和/中等光/充足水分。
    • C4(空间分离)
      • [SBJ] PEP羧化酶 [PRED] 在 [LOC] 叶肉细胞 [OBJ] 固定 HCO3− → C4 化合物(草酰乙酸/苹果酸) [MOVE] 运输至维管束鞘 [RESULT] 脱羧供高浓度 CO2 给 RuBisCO [BENEFIT] 抑制光呼吸;[ENV] 高光/高温/相对干旱;[EX] 玉米、高粱。
    • CAM(时间分离)
      • [SBJ] 夜间 [PRED] 开气孔 [OBJ] 固定 CO2 为苹果酸储存;[SBJ] 白天 [PRED] 关闭气孔 [OBJ] 脱羧供 CO2 [BENEFIT] 省水;[ENV] 干旱多肉类植物。
    • 生态意义
      • [SBJ] C4/CAM 策略 [PRED] 拓展 [OBJ] 光合生态位 [RESULT] 提高生态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初级生产力。
  • 实验技能与数据分析
    • 指示液法估算光合强度
      • [SBJ] 二氧化碳指示液(如溴百里酚蓝) [PRED] 随 pH 变色 [MAP] 黄(酸/CO2高)→绿→蓝(碱/CO2低)。
      • [SBJ] 叶片在光下 [PRED] 消耗 [OBJ] CO2 [RESULT] 颜色向蓝移;暗处相反。
      • [METRIC] 光合速率 ≈ 颜色指数变化量/时间 或 终点颜色指数(控制时间一致)。
    • 变量控制
      • [SBJ] 光强 [PRED] 用 [OBJ] 距离/滤光片/手机光度计(lux) 调节与记录。
      • [SBJ] CO2 浓度 [PRED] 用 [OBJ] 吹气/NaHCO3 溶液 调节(教师演示)。
      • [SBJ] 温度 [PRED] 用 [OBJ] 温水/凉水浴 控制(必要时)。
    • 图像与曲线
      • [TASK] 绘制 速率-光强/CO2/温度 曲线 [MARK]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适温;[INTERPRET] 说明限制因素切换。
  • 从细胞能量到生态与农业
    • [SBJ] 细胞级 ATP/NADPH→G3P 转换 [PRED] 支撑 [OBJ] 个体生长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PP/NPP)。
    • [SBJ] 农业调控 [PRED] 通过 [OBJ] 增CO2(温室施肥)、优化光环境(补光/遮阴网)、温度与水分管理、品种选择(C4作物在高温高光)、养分供给(氮影响RuBisCO合成) [RESULT] 提高产量与资源效率。
    • [SBJ] 气候变化背景 [PRED] CO2 施肥效应 [BOUND] 受氮/水限制;[ACTION] 造林/保护草地 [RESULT] 增碳汇;[NOTE] 选择适生光合类型应对增温干旱。

活动

活动一

名称:指示液变色法测定光合速率与光照限制 描述: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二氧化碳指示液与新鲜叶片,设置不同光照强度(距离光源不同或使用滤光片/自然光+遮光层)的平行试管,控制时间变量,记录颜色指数与光度计读数,估算光合速率并绘制光强-速率散点图,标注光补偿点与光饱和区间。
  • 步骤要点:
    1. 每管加入等体积指示液,加入等面积叶片片段,封口以减少外界CO2交换;设置一管暗控(用铝箔包裹)。
    2. 预设测量时间(如10分钟),用手机光度计记录各管光强(lux)。
    3. 结束同时拍照比色,依据标准色卡打分0(黄)–5(蓝),计算颜色指数变化量/时间。
    4. 作图并初步判断限制因素:若高光区曲线平台→CO2或温度可能转为限制;与暗控比较验证呼吸影响。 时长:35分钟 所需材料:新鲜叶片与透明塑料袋(便于预处理/保湿)、二氧化碳指示液与试管架、光源或自然光、遮光材料/滤光片、简易光照强度卡或手机光度计应用、实验步骤单与数据记录表、色卡(教师提供或投影)。

活动二

名称:情境推演:选择最优光合类型与农业调控方案 描述:

  • 以三种典型环境情境进行小组推演并海报汇报:
    1. 炎热高光少雨的玉米产区;
    2. 高纬度春季低温低光的温室蔬菜;
    3. 干旱区多肉植物保育。
  • 任务:
    • 比较C3/C4/CAM的优劣,选择适宜类型并给出两条调控措施(如CO2施肥、补光/遮阴、灌溉与降温、氮素管理、栽培C4品种)。
    • 连接到碳循环/气候:说明方案对碳汇或温室气体的可能影响。
    • 用依证陈述:引用活动一数据或文献数值支撑至少1点论证。 时长:25分钟 所需材料:叶绿体结构与反应流程示意图挂图、情境卡片、海报纸与记号笔、便签、计时器。

评估

形成性评估:

  • 进行“3-2-1”离堂条:写出3个关键术语并正确连接(如“PSII→ETC→质子梯度→ATP合酶”)、2条关于限制因素的证据性判断(引用活动一数据)、1个仍存疑问。
  • 教师巡回提问核查两点:能否标出光补偿点;能否用依存句法句式完整表述卡尔文循环三阶段(如“[SBJ] RuBisCO [PRED] 催化 [OBJ] CO2+RuBP → 3-PGA……”)。即时口头反馈与板书纠错。

总结性评估:

  • 实验小报告与应用题(共100分):
    1. 数据处理(30分):整理原始比色与光强数据,绘制光强-速率曲线,标注并解释光补偿点/饱和区;给出导致平台的可能限制因素及一条验证方案。
    2. 机制问答(30分):用流程图或依存句法,完整叙述光反应与碳反应的能量与物质转化(包含ATP/NADPH计量与G3P去向)。
    3. 比较与情境(25分):在给定环境选择C3/C4/CAM并论证;提出两条农业调控措施并说明对产量与碳排放/碳汇的影响。
    4. 规范与合作(15分):变量控制、数据记录完整性、组内分工与反思。
  • 达标标准:总分≥70及机制问答≥20分视为达成学习目标;优秀标准≥90且三部分均≥25分。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通过提示词‘教学模块生成器’,帮助教育工作者高效生成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块,包括学习目标、讲义、活动和评估等部分,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内容吸引力,并有效提高课程准备和授课效率。

适用用户

K12基础教育教师

无论是小学的识字课还是高中的物理课,这款提示词能帮助教师快速设计完整的教学模块,节省备课时间,轻松驾驭多样化课堂。

大学讲师与学术型教师

助力设计结构严谨但不失创意的课堂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易于消化的模块,让教学更高效、更贴合学术标准。

培训机构讲师

适配各类培训主题或技能教育,快速生成吸引人的教案内容,提高课堂参与度,满足机构对优质教学素材的需求。

特征总结

快速生成结构清晰的教学模块,让备课从繁琐变得简单高效。
一键创建涵盖学习目标、内容讲义和活动设计的全面教案,贴合实际教学需要。
自动整理知识点与学习目标,确保教学结构紧凑,重点突出。
提供可衡量的学习目标和双重评估方案,有效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成果评估质量。
精心设计互动活动模板,增强学生参与感与学习深度。
可根据指定主题或科目灵活生成定制化教学内容,适配各种课堂场景。
自动优化内容逻辑与框架,使教案条理清晰,便于教师快速上手使用。
聚焦教学目标,提供简单但深度的讲义核心概念,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化学习。
支持多学科使用,覆盖人文学科、理工学科或其他特定领域的教育需求。
通过详细讲解与互动活动结合,帮助教师创建引人入胜的课堂体验。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491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教学主题/科目 } { 学习者年龄/年级 } { 模块时长 } { 核心知识点 } { 可选教学材料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