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开发规范智能生成器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3,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为程序设计师团队设计,能够根据团队规模、项目类型和开发流程特点,智能生成完整的版本控制与协作规范。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框架,输出包含分支策略、代码审查机制、提交规范和冲突解决方案的专业指南,帮助团队建立标准化开发流程,提升代码质量和协作效率。生成的规范既具备通用性又兼顾项目特性,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开发场景。

团队协作规范总览

  • 适用范围:小型远程敏捷团队(1-5人),Web应用开发
  • 工作流原则:轻量分支策略、每日合并、PR在4小时内评审、引入Feature Flag、使用预生产环境、支持一键回滚、统一Issue模板、提交需含中文关键词
  • 目标:减少冲突与返工、提升交付速度与质量、保持历史可回滚与可追溯

核心选择:

  • 分支策略:Trunk-Based(主干开发)+ 短生命周期功能分支 + 标签化发布 + 临时热修复分支
  • 合并策略:小PR+快速评审+按日合并主干,使用受保护主分支与线性历史
  • 质量闸门:CI必过、代码审查清单、预生产验证、Feature Flag控制
  • 回滚机制:版本标签(vX.Y.Z)+部署回滚任务(一键切回上一个稳定标签)
  • 远程协作保障:明确PR评审SLA、责任人轮值、异步清晰沟通(统一模板/规范)

分支管理策略

主要分支说明

  • main(受保护主分支)

    • 单一事实来源(Source of Truth),所有发布均从main打标签
    • 保护规则:禁止直接push,必须通过PR;必须通过CI;必须线性历史(禁止合并产生多父提交)
    • 自动部署:合并至main后自动部署到预生产环境进行集成验证(Feature Flag默认关闭)
  • release/*(可选,短暂存在)

    • 用于较大版本的候选稳定期(最多1-2天),必要时用于冻结变更、只允许修复类提交
    • 发布完成后合并回main并删除
  • 无长期develop分支:避免分叉和长期漂移,降低冲突与集成成本

功能开发分支规则

  • 命名:feature/{issue-id}-{short-kebab}
    • 示例:feature/1234-user-login、feature/5678-cart-voucher
  • 生命周期:≤3天;每日与main同步(rebase)一次;完成后立即发PR
  • 内容:只包含该功能的最小增量;不要夹杂大规模格式化或重构(独立PR)
  • 提交要求:每个提交必须包含中文关键词(见提交规范),并关联Issue ID
  • 关联Feature Flag:新功能均需对应一个Flag(见审查与发布规范)

发布与热修复流程

  • 发布流程(标签化):

    1. 在main上选择稳定提交,打标签:vX.Y.Z(例如:v1.2.0)
    2. 自动部署至预生产环境,进行回归/验收(含Flag控制)
    3. 验证通过后手动或自动推进生产部署(同标签)
    4. 记录发布说明(CHANGELOG),关联Issue/PR列表
  • 热修复流程(高优先级、尽量最小化改动):

    1. 从main创建hotfix/{issue-id}-{short-kebab}
    2. 快速修复、补充最小测试,发PR并设紧急评审(<2小时)
    3. 合并后打补丁标签:vX.Y.(Z+1),立即部署预生产并回归关键路径
    4. 验证通过后部署生产;清理分支并更新变更记录

代码提交规范

提交信息格式标准

  • 格式:

    • 标题:type(scope): 中文摘要(含中文关键词) [#issue-id]
    • 正文:动机/变更点/影响面/回滚方案(可包含英文),列出关联系统或文档
    • 页脚:Breaking-Change/Co-authored-by/Ref/Flag等
  • 类型(type):

    • feat / fix / refactor / perf / docs / test / build / ci / chore / revert
  • scope:模块或域,如 user, cart, api, auth

  • 中文关键词(至少包含一个):功能/修复/优化/文档/测试/性能/架构/安全/兼容/回滚/发布

  • 示例:

    • feat(auth): 新增短信登录功能(功能)并加入feature flag [#1234]
    • fix(cart): 修复优惠券叠加错误(修复),补充边界测试 [#5678]
    • revert(api): 回滚支付网关改动(回滚),恢复至v1.1.3 [#8901]
  • 语义要求:

    • 标题≤72字符,动词使用陈述态;关联Issue使用 #号;影响面与回滚说明必须在正文
  • 提交钩子(commit-msg)建议校验(伪代码正则示例):

    • 标题匹配:^(feat|fix|refactor|perf|docs|test|build|ci|chore|revert)([a-z0-9-]+): .[\u4e00-\u9fa5]. (#\d+)$
    • 如校验失败则拒绝提交并提示

提交频率和规模指南

  • 小而频繁:每个提交聚焦一个微小变更(≤300行差异为宜)
  • 原子性:提交可独立构建与测试通过;避免混合多个不相关变更
  • 每日至少一次提交;格式化/重构独立PR;涉及数据迁移要分步提交并提供回滚脚本

代码审查机制

审查流程说明

  • PR创建后自动分配1名主审+1名备审(远程团队需明确时区)
  • SLA:工作时段内4小时完成初次评审;超过2小时未响应由备审接手
  • PR大小限制:建议≤500行差异;超过则强制拆分或仅允许说明性大文件(如文档)
  • 审查队列规则:热修复PR优先级最高;发布相关PR次之;功能PR遵循先来先审
  • 异步沟通:PR描述必须清晰(背景、变更点、风险、验证步骤、影响的Flag)
  • 合并窗口:每日固定时间窗(例如17:00-18:00)统一合并,减少分布式冲突

审查标准和质量要求

  • 必须项(全部满足)
    • CI全部通过:构建、静态检查、单元测试、安全与秘密扫描(如密钥泄露)
    • 代码规范:通过Lint/格式化;无高复杂度函数(圈复杂度阈值可设定)
    • 测试要求:新增或更新测试覆盖关键逻辑;覆盖率不下降(设定阈值,如≥70%)
    • 文档与注释:公共接口/配置/Flag说明已更新;README/CHANGELOG按需更新
    • Feature Flag:默认关闭;命名清晰;提供启用/回滚说明及风险评估
    • 预生产验证步骤:PR描述中给出验证用例与预期结果
  • 建议项
    • 性能与安全考虑(边界、异常处理、资源释放、输入校验)
    • 可观测性:日志、指标、追踪埋点随功能变更同步
    • 数据迁移:提供双向迁移脚本(up/down),明确兼容窗口

合并请求处理

合并条件和验证

  • 合并策略:保持线性历史
    • 推荐“Squash Merge”以确保每个PR对应一个原子提交,便于回滚与追踪
  • 必要条件:
    • 至少1名主审批准且无待解决评论;CI通过;分支与main无冲突
    • PR描述完整,含中文关键词与预生产验证步骤;关联Issue已标记待关闭
    • 安全检查无高危项;Feature Flag默认关闭(除非热修复)
  • 合并前验证清单:
    • 功能在预生产可构建运行;回滚方案明确(对应标签或revert指令)
    • 数据变更具备down脚本;依赖版本变更已评估兼容性

冲突解决方案

  • 预防:
    • 每日rebase功能分支;保持PR小;在合并窗口前统一同步main
  • 发现冲突时的处理步骤:
    1. 在本地rebase feature分支至最新main
    2. 逐文件解决冲突,优先保留通过CI验证的实现;避免盲目使用“ours/theirs”
    3. 运行完整测试与静态检查;更新PR并请求评审复核冲突解决
    4. 如涉及二进制/大文件,由相关模块负责人协同处理
  • 高风险冲突:
    • 使用结对解决(远程屏幕共享),确保业务逻辑一致与测试覆盖

实施与优化建议

  1. 初始配置(1周内完成)
  • 仓库保护规则:
    • main受保护:禁止直接push、强制PR、强制CI、强制线性历史、强制代码审查
  • 分支与命名约定:
    • feature/{issue-id}-{kebab}、hotfix/{issue-id}-{kebab}、release/{version-candidate}
  • 标签约定:
    • vX.Y.Z,语义化版本;每次生产发布必须打标签并记录CHANGELOG
  • Issue模板(统一,示例):
    • 标题:[类型/模块]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 字段:
      • 背景/目标
      • 需求与范围(不做什么)
      • 验收标准(Given/When/Then)
      • 风险与影响面(含数据/安全/性能)
      • 关联PR/提交/标签
      • 预生产验证步骤与预期结果
      • Feature Flag:名称/默认值/启用条件/回滚方案
      • 环境与配置变更
      • 负责人与评审人(含备审)
  • 提交钩子:
    • 设置commit-msg校验(标题格式+中文关键词+Issue ID)
    • 配置pre-commit:Lint、格式化、秘密扫描
  1. CI/CD流水线(通用设计,避免专有绑定)
  • CI阶段:
    • 检出/缓存依赖
    • Lint/格式化检查
    • 单元测试与覆盖率报告
    • 安全扫描(依赖与密钥)
    • 构建与产物归档
  • 集成阶段(PR合并后触发):
    • 部署至预生产环境(自动)
    • 运行端到端/烟雾测试
    • 生成变更说明草稿(基于提交与PR)
  • 发布阶段:
    • 对main打标签vX.Y.Z
    • 以该标签为输入部署生产
  • 一键回滚:
    • 提供“回滚到上一个稳定标签”的流水线任务,参数:目标标签(默认前一版本)
    • 回滚步骤:停止新版本、部署目标标签、执行数据down迁移(如需要)、运行健康检查
    • 回滚清单:确认日志/监控恢复正常,记录回滚原因与后续行动项
  1. Feature Flag使用规范
  • 命名:flag.{模块}.{功能}(例如:flag.auth.sms_login)
  • 默认值:关闭;灰度启用(内部用户或部分流量)
  • 生命周期:在稳定后清理旧Flag与分支逻辑;避免永久遗留
  • 风险控制:PR必须包含Flag启用/关闭的验证步骤;生产启用前先在预生产验证
  • 变更记录:在Issue/CHANGELOG中说明Flag及启用范围
  1. 远程协作与评审SLA
  • 评审时段与轮值:
    • 工作时段划定(例如09:30-18:30),设每日值班“集成负责人”(Integrator)
    • 4小时SLA,超时由备审自动接力;热修复PR标注优先级“P0”
  • 合并窗口:
    • 每日固定时间(例如17:00-18:00),由Integrator负责合并与问题兜底
  • 异步约束:
    • PR必须附完整上下文与验证步骤;变更影响清晰标注;避免“口头背景”
  1. 持续改进
  • 每周一次轻量回顾:
    • 指标:平均PR大小、评审时长、回滚次数、缺陷密度、预生产发现率
    • 行动项:优化测试覆盖、拆分PR粒度、改善文档与模板、移除陈旧Flag
  • 技术债管理:
    • 统一标签“tech-debt”,按月制定清偿计划,确保不积压至影响交付
  1. 风险与边界注意
  • 数据迁移需可回退:每次发布必须包含down脚本与回滚验证
  • 秘密与配置:使用环境变量或配置管理;禁止硬编码密钥
  • 大改动走“release/*”冻结并拉长验证;功能逐步以Flag灰度启用

执行清单(可立即落地):

  • 启用main保护、设置合并策略为线性历史与Squash Merge
  • 创建统一Issue模板、提交钩子、CI基础管线
  • 设定每日合并窗口与评审轮值表
  • 建立预生产环境自动部署与一键回滚任务(基于标签)
  • 规范Feature Flag命名与默认策略,并在PR模板中加入Flag字段

以上规范兼顾小团队的敏捷节奏与远程协作特性,确保流程轻量、可操作、可审计且能快速回滚。

团队协作规范总览

本规范适用于中型移动应用开发团队(6–15人),采用DevOps流程、monorepo(双平台共用模块)、并行CI(单元与UI测试)、灰度发布与A/B实验、紧急修复分支与签名证书管控。目标是最小化冲突与返工、提高交付质量与速度、确保提交可追踪(关联工单与构建号)。

  • 仓库结构(monorepo建议)
    • apps/
      • android/
      • ios/
    • packages/
      • shared/(跨平台共享业务与逻辑模块)
      • android-lib/
      • ios-lib/
    • tools/
      • ci/(流水线脚本与配置)
      • qa/(测试工具与脚本)
    • docs/
    • configs/(环境配置、特性开关、实验配置)
  • 工作节奏
    • 主干开发(main)持续集成,短分支迭代(1–3天)。
    • 发布分支按版本节奏创建,用于稳定与提交商店。
    • 热修复分支用于线上紧急问题,快速审查与发布。
  • 角色与职责
    • 开发:按模块所有权负责实现与自测。
    • 代码所有者(模块负责人/跨平台):对模块变更进行审核与把关。
    • 测试/QA:测试用例维护、灰度与实验验证。
    • DevOps:CI/CD、签名证书管控、分支保护与合规。
  • 可追踪性要求
    • 每次提交必须关联工单ID;构建号由CI在合并或打标签阶段自动写入追踪信息。
    • 构建产物生成“构建清单(Build Manifest)”,记录提交SHA、工单ID、构建号、发布渠道、灰度比例、实验配置摘要。
  • 灰度与A/B策略
    • 功能使用特性开关与远程配置实现;实验参数在configs/中版本化。
    • 不为实验建长期分支,所有实验走开关与配置,避免代码分叉。

分支管理策略

采用“主干为中心 + 轻量发布分支 + 热修复分支”的策略,兼顾移动应用发布与紧急修复场景。

主要分支说明

  • main(受保护分支)
    • 始终保持可构建、可发布到内部测试渠道。
    • 所有功能通过短生命周期的feature分支并通过合并请求进入主干。
  • release/
    • 例如:release/1.8.0,用于版本冻结、打包与商店提交。
    • 仅接受稳定性修复与发布相关变更,不接受新特性。
  • hotfix/-
    • 例如:hotfix/1.8.0-ABC-123,基于当前生产版本的tag或对应release分支。
    • 面向紧急问题,最小化改动范围,快速验证与发布。
  • 支持的标签
    • v..(版本标签,例:v1.8.0)
    • build//+(构建标签,CI自动生成,例:build/android/v1.8.0+20251113045)

功能开发分支规则

  • 命名规范:feature/-
    • 例:feature/ABC-456-login-refactor
  • 来源与生命周期
    • 从main创建;保持短周期(1–3天),避免长期漂移。
    • 每日与main同步一遍(rebase或merge),减少冲突风险。
  • 变更范围
    • 尽量单一功能或模块;跨模块变更需拆分为多个PR,或明确说明影响范围并邀请对应模块所有者参与审核。
  • 提交要求
    • 遵循提交信息格式标准(见后文);本地通过预提交钩子执行格式化、静态检查与快速单元测试。

发布与热修复流程

  • 发布流程
    1. 在准备发版时,从main创建 release/
    2. 冻结新特性,仅合入修复与发布所需配置;开启完整CI(并行单元+UI测试、静态分析、打包验签)。
    3. 使用灰度发布:先内测渠道,再逐步扩大用户比例;A/B实验通过特性开关与远程配置实现。
    4. 通过CI对release分支进行签名打包;生成版本标签 v 与构建标签 build//+
    5. 商店提交与发布完成后,将release分支的修复变更回合到main(保持主干状态最新)。
  • 热修复流程
    1. 基于生产版本标签或release分支创建 hotfix/-
    2. 限定改动范围,优先覆盖紧急问题;编写回归测试或最少受影响模块的针对性测试。
    3. 最少1名模块所有者 + 1名跨平台审查者快速审核。
    4. CI执行关键路径测试与打包验签;灰度快速验证(小比例),再扩大。
    5. 合并到对应release分支并打热修复包;同时将修复回合到main。

代码提交规范

提交信息格式标准

采用“约定式提交(Conventional Commits)+ 工单与构建追踪”的统一格式。构建号由CI在合并或打标签阶段自动补充到追踪信息(无需开发本地填写)。

  • 提交头(Header)
    • ()<optional!>:
    • type:feat, fix, refactor, perf, docs, test, build, ci, chore
    • scope:模块或平台(如 android, ios, shared, auth)
    • “!””表示破坏性变更(需要在正文解释)
    • 例:feat(shared): add token refresh for dual-platform
  • 提交正文(Body)
    • 说明动机、实现要点、影响范围与回滚策略。
  • 提交脚注(Footer)
    • Ticket: <工单ID>(必填,例:Ticket: ABC-456)
    • Build: <构建号>(由CI自动添加或通过构建标签关联,无需本地填写)
    • BREAKING CHANGE: <说明>(如有破坏性变更)
  • Pull Request 标题与描述
    • 标题与提交头一致;描述中包含工单链接、测试说明、灰度/实验影响说明。

提交频率和规模指南

  • 小步提交:建议每次提交不超过400行改动(含新增/删除),确保评审效率。
  • 原子性:每次提交完成一项可测试的最小变更;避免将多个独立功能混在同一提交。
  • 频率:功能开发期间每天至少一次提交;避免积压到大合并。

代码审查机制

审查流程说明

  1. 开发完成后发起合并请求(MR/PR),选择目标分支(main/release/hotfix)。
  2. 指定审核人
    • 至少1名模块所有者(代码所有权映射在仓库中维护)。
    • 跨平台影响时,增加另一平台审核人。
  3. CI自动触发并行检查
    • 路径感知构建:仅构建受影响的模块;共享模块改动触发双平台单元测试。
    • UI测试:对UI相关变更或影响范围标记的PR,执行对应平台的UI测试套件(并行)。
    • 静态分析与安全扫描、格式化检查。
  4. 审核人根据审查标准进行评审;提出修改建议;开发者响应并更新。
  5. 所有检查与审核通过后,按合并策略(见下文)合并。

审查标准和质量要求

  • 功能正确性与边界条件处理合理。
  • 代码风格一致、模块边界清晰;共享模块不引入平台耦合。
  • 单元测试覆盖新增逻辑的关键路径(建议新增或变更代码至少达到70%的语句覆盖)。
  • UI测试用例对关键交互路径提供验证(对于UI相关PR必须通过)。
  • 性能影响评估(如网络、渲染、启动时长)。
  • 安全与隐私合规(凭据不硬编码;敏感数据不落盘;日志不泄露隐私)。
  • 配置与特性开关默认安全关闭;实验参数可回滚。
  • 回滚策略明确;必要时提供迁移脚本或数据兼容方案。

合并请求处理

合并条件和验证

  • 所有必需检查通过:
    • 编译/构建成功(双平台受影响模块)。
    • 并行单元测试与必要的UI测试通过。
    • 静态分析与安全检查无阻断问题。
    • 提交信息符合规范(含工单ID)。
  • 审核通过:
    • 至少1名代码所有者批准;跨平台变更需额外批准。
  • 分支要求:
    • 分支已与目标分支同步最新(无阻断冲突)。
  • 版本与构建追踪:
    • CI在合并时生成或更新构建清单(commit SHA、工单ID、构建号、环境与灰度配置)。
    • 对release/hotfix合并,生成版本标签与构建标签。
  • 合并策略:
    • feature分支:采用“压缩合并(Squash Merge)”,将多次开发提交聚合为一个清晰的变更提交,保留规范化信息。
    • release/hotfix分支:采用“合并提交(Merge Commit)或快进(Fast-forward)”,保留发布线变更轨迹以便审计。

冲突解决方案

  • 预防
    • 每日从main同步feature分支;大改动前创建技术设计简要并与相关模块所有者对齐。
    • 路径与模块所有权映射:跨模块改动提前通知。
    • 使用格式化工具与静态分析预提交钩子统一风格。
  • 处理
    • 发生冲突时,优先在本地rebase并运行受影响模块的测试;必要时进行结对解决。
    • 大规模冲突:分解为多步PR,先合入共享模块抽象层,再合入平台适配。
    • 若因同时变更同一文件导致PR互相阻塞,使用“合并队列(顺序合并)”策略:队列化合并,按顺序更新与验证,避免叠加冲突。
  • 记录
    • 在PR中记录冲突原因与解决方式;更新相关模块文档,避免重复问题。

实施与优化建议

  • 初始落地步骤
    1. 建立分支保护规则:main/release/hotfix必须通过必需检查;禁止直接推送。
    2. 配置提交钩子与服务端钩子:校验提交信息包含工单ID;阻断不合规提交。
    3. CI流水线
      • 路径感知并行执行:变更检测触发对应平台构建、单元与UI测试。
      • 构建清单生成与归档;为合并提交或标签写入构建号(可通过机器人账号写入合并提交脚注或创建构建标签)。
      • 构建产物签名:仅CI可访问签名证书,开发者本地不持有生产证书。
    4. 灰度与A/B配置管理:在configs/中维护开关与实验参数,定义默认关闭策略与回滚预案。
    5. 代码所有权映射:在仓库维护模块路径到负责人清单;CI在PR中自动请求相应审核人。
  • 签名证书管控
    • 证书与密钥存放于安全密钥管理系统,开启最小权限访问与审计。
    • 所有发布与热修复包由CI进行签名;紧急“破窗”流程需双人批准、审计记录与时限控制。
    • 定期轮换证书与密钥;本地构建使用开发/测试签名。
  • 质量与效率度量
    • 持续监控DORA指标(变更交付频率、交付前置时间、平均修复时间、变更失败率)。
    • 每两周回顾一次流程瓶颈与冲突案例,更新规范与自动化规则。
  • 培训与文档
    • 编写开发手册:分支策略、提交规范、审查清单、CI失败排查。
    • 新人培训包含monorepo结构、模块所有权、特性开关与实验实践。
  • 持续改进
    • 引入“合并队列”与“预提交自动修复”减少阻塞。
    • 逐步扩展路径感知测试矩阵,提高并行度但控制稳定性。
    • 对高频冲突文件尝试抽象分层或拆分模块,减少耦合。

以上规范基于行业最佳实践,兼顾移动应用发布特点与团队规模,确保在monorepo与双平台共享模块的场景下,实现高效、可追踪、可审计的协同开发与发布。

团队协作规范总览

  • 团队与项目特征

    • 团队规模:16–50 人,服务与平台团队并行,存在跨团队协作。
    • 项目类型:企业级系统,微服务架构(多仓库/多服务),长期维护与合规要求高。
    • 开发流程:混合模式(新功能按迭代,运维/修复按看板)。
    • 发布节奏:按月 release train(统一节奏协调各服务版本)。
    • 特殊需求:LTS 分支维护、变更需 CAB 审批、代码所有权矩阵、跨团队接口契约测试、合规审计留痕与事故复盘流程标准化。
  • 目标

    1. 提供可扩展的分支策略,适应微服务与月度发布列车。
    2. 标准化提交与审查流程,降低冲突与回归风险。
    3. 在 CI/CD 中建立质量闸门与合规留痕,满足审计与 CAB 管理。
    4. 明确代码所有权与跨团队契约协作,提升协作效率与责任清晰度。
  • 角色与职责(建议)

    • Release Manager:组织发布列车,管理 release/LTS 分支与里程碑。
    • Service Owner(服务负责人):所属服务的技术与质量负责人,对契约与变更风险负责。
    • Code Owners(代码所有者):基于所有权矩阵对特定路径文件审查与最终批准。
    • CAB 代表:审查高风险变更,裁决是否进入发布列车或紧急发布。
    • QA/SE(质量/安全):把关测试、覆盖率、安全扫描与合规留痕。

分支管理策略

采用“Trunk + 短生命周期功能分支 + 月度 Release 分支 + LTS/Hotfix”混合策略,兼顾大型团队协作与长期维护。

主要分支说明

  • main(主干)

    • 始终保持可集成与可部署到预生产环境的状态(绿色管线)。
    • 新功能通过短生命周期 feature 分支合入,默认启用功能开关以减少发布耦合。
    • 不直接打生产标签;生产标签打在 release/LTS 分支上。
  • release/(月度发布列车分支)

    • 每月按节奏从 main 切出,如 release/2025.11。
    • 分支冻结窗口:分支切出后仅接受缺陷修复与稳定性优化,不再合入新特性。
    • 形成 RC(候选版)与最终 GA(正式版)标签,服务在该分支上打版本标签。
  • lts/<major.minor>(长期维护分支)

    • 从稳定的 release 分支上切出,如 lts/2025.06。
    • 仅接受安全修复、严重缺陷修复与合规调整,保证 API 向后兼容。
    • 维护期与支持策略由 CAB 决定(如 12–24 个月),建立清晰的支持矩阵。
  • hotfix//

    • 针对生产或 LTS 的紧急修复,从对应 release 或 lts 分支切出。
    • 合并完成后需要双向同步:合入目标分支并回灌至 main,以防止回归。
  • support//

    • 可选:对于需要长期维护但不进入 LTS 的核心服务,建立支持分支以隔离大版本演进。
  • 分支命名规则

    • feature//-
    • bugfix//-
    • hotfix//
    • release/<YYYY.MM>、lts/<YYYY.MM>

功能开发分支规则

  • 生命周期与更新

    • feature 分支最长存活不超过 5 个工作日;每日与 main 同步(rebase/merge)以减少冲突。
    • 大型变更拆分为多个小 PR;每个 PR 有独立业务价值且可回滚。
  • 开发要求

    • 强制启用功能开关/灰度策略以避免与发布列车强耦合。
    • 跨服务接口变更必须更新契约与版本,并在契约测试仓库通过兼容性检查。
    • 数据库变更必须提供迁移脚本与回滚方案,遵循“向后兼容、双写/影子表”策略。
  • 合规与审查

    • 标注 issue-key、变更类型与风险级别;高风险变更需在合并前获得 CAB 批准。
    • 关联所有权矩阵,确保相关 Code Owners 自动加入审查。

发布与热修复流程

  • 月度 release train(示例时间线)

    • T-14 天:Release Manager 评估就绪度,标记需入列的服务版本与依赖清单。
    • T-7 天:从 main 切出 release/<YYYY.MM>;分支进入冻结,仅允许修复与优化。
    • T-3 天:发布候选版(tag:v-<YYYY.MM>-rcN);完成端到端与契约回归。
    • T:发布 GA(tag:v-<YYYY.MM>);产出统一的发布清单与审计留痕。
    • T+1:决定是否将本次 release 列为 LTS(由 CAB 按业务与风险裁定)。
  • 热修复(生产/LTS)

    • 触发条件:P1/P2 事故、安全漏洞或合规问题。
    • 流程:hotfix 分支 -> 快速审查与验证 -> 合并至目标 release/LTS -> 打补丁标签(v-<YYYY.MM>.patchN)-> 回灌至 main。
    • 紧急变更的 CAB:事后审批(Emergency Change),在事后复盘内补齐留痕。

代码提交规范

提交信息格式标准

  • 建议采用“类型(scope): 摘要”的结构,并包含审计所需的元信息。示例:

    • 标题(<= 72 字符):
      • feat(order-service): 支持部分发货并引入订单项状态机
    • 正文:
      • 变更说明、设计要点、风险与回滚策略、影响范围(契约/数据库/配置)
      • 测试说明(新增/修改的单元/集成/契约测试)
    • 页脚(审计元信息):
      • Issue: PROJ-1234
      • Change-Type: Normal|Standard|Emergency
      • Risk-Level: Low|Medium|High
      • CAB-Approval: CAB-2025-11-045(如适用)
      • Breaking-Change: true|false(含兼容策略与迁移说明)
      • Signed-off-by: 姓名
      • Co-authored-by: 姓名 (如多人协作)
  • 类型枚举(示例)

    • feat、fix、perf、refactor、docs、test、build、ci、chore、revert
    • 带 breaking 的需在正文中明确兼容策略与迁移指南。

提交频率和规模指南

  • 小步提交、语义完整:建议单次提交更改不超过 ~300 行(含测试),确保可审查与可回滚。
  • 每日至少一次同步提交,避免长期堆积。
  • 不提交二进制产物与临时文件;配置与密钥使用模板与环境注入。
  • 一次提交聚焦一项工作:避免混合功能、修复与格式化。

代码审查机制

审查流程说明

  • 提交 PR/MR 至目标分支(feature -> main;bugfix -> release;hotfix -> release/LTS)。
  • 自动请求 Code Owners(基于所有权矩阵按路径匹配)与 Service Owner。
  • 质量闸门(CI)自动运行:
    • 语法与风格检查、静态分析、依赖安全扫描、SBOM 生成
    • 单元测试、契约测试(消费者/提供者)、集成测试、端到端关键路径测试
    • 覆盖率阈值(如:语句 80%/核心模块 90%),性能基线回归检查(核心服务)
  • 审查人要求:
    • 常规变更:至少 2 名审查人,其中 1 名为 Code Owner。
    • 接口/数据库/安全相关变更:额外增加对应领域审查人。
    • 高风险变更:需 CAB 审批通过并在 PR 中附证据。

审查标准和质量要求

  • 设计一致性:遵循架构准则、DDD/分层模式、公共库与编码规范。
  • 向后兼容:接口变更需提供兼容期与弃用计划,契约测试必须通过。
  • 可测试性:新增功能必须包含相应测试;缺陷修复需加回归测试。
  • 性能与资源:关键路径性能不可回退;增加外部依赖需评估可靠性与成本。
  • 文档与可运维:更新 README、变更日志、运行手册与迁移指南。
  • 安全与合规:不引入高风险依赖;密钥不入库;审计元信息完整。

合并请求处理

合并条件和验证

  • 必须满足:

    • CI 全绿;契约/集成/安全扫描通过;无未解决审查意见。
    • 与目标分支无冲突;已完成 rebase/sync。
    • 满足审批数量与类型;高风险变更附 CAB-Approval。
    • 提交信息完整且包含审计页脚;关联 issue 与变更记录。
    • 对应环境验证完成(预生产/沙箱),必要时附验证报告。
  • 合并策略

    • feature -> main:推荐 squash merge(保留清晰的功能变更历史),禁止直接推送。
    • bugfix/hotfix -> release/LTS:普通合并(保留详细修复轨迹),随后回灌 main。
    • release 打标签:各服务在 release 分支打注释标签(含版本号、构建号、提交哈希),统一汇总至发布清单。
    • main 不直接打生产标签,避免历史污染与回溯困难。

冲突解决方案

  • 预防机制
    • 每日与 main 同步;尽早拆分 PR;跨服务接口变更先更新契约并沟通。
    • 在“冻结窗口”前完成大特性合入;采用功能开关减少耦合。
  • 解决步骤
    • 先本地重放变更(rebase),解决三方冲突;运行全套测试。
    • 检查契约与集成用例是否覆盖冲突区域;必要时补充测试。
    • 复杂冲突由相关 Code Owners 共同参与;记录解决说明至 PR。
    • 冲突造成行为改变时,更新迁移/回滚指南与风险评估。

实施与优化建议

  • 落地步骤

    1. 建立代码所有权矩阵:在每个仓库根目录维护 owners.yaml(路径模式 -> 负责人),CI 解析后自动请求审查。
    2. 统一分支与标签约定:在组织级文档与仓库模板中固化命名与保护规则(保护 main/release/LTS 分支;限制直接推送)。
    3. 配置 CI/CD 质量闸门:
      • 语法/格式、静态分析、依赖安全扫描、SBOM 出具与归档。
      • 单元/集成/契约测试流水线;端到端关键路径夜间构建。
      • 构建产物的来源与可追溯信息(提交哈希、构建时间、依赖摘要)。
    4. 契约测试落地:
      • 建立独立“契约仓库”与版本化策略(语义化版本:MAJOR.MINOR.PATCH)。
      • 变更流程:先更新契约 -> 消费者与提供者用例通过 -> 才可合并代码。
      • 在 PR 中强制检查契约兼容性与弃用窗口公告。
    5. CAB 集成与变更分类:
      • 变更类型:Standard(低风险、模板化)、Normal(常规)、Emergency(紧急)。
      • PR 模板包含风险等级、影响范围、回滚计划、验证证明;CI 自动检查是否填写完整。
      • 将 CAB 审批编号写入提交页脚与发布清单;紧急变更事后复盘。
    6. 审计留痕与发布清单:
      • 为每次 release train 生成“发布清单”与“审计包”:
        • 包含:服务版本标签、提交哈希、构建号、SBOM、测试报告摘要、CAB 决议、已知问题。
        • 归档结构:audit///,保留期不低于 24 个月。
    7. 事故复盘标准化:
      • 触发条件:P1/P2 事故或重大回归;采用统一模板:时间线、根因(5 Whys/鱼骨)、影响评估、修复与防再发行动、关联 PR 与提交、学习点。
      • 复盘文档与行动项跟踪入库(postmortems/),并在后续发布列车中验证效果。
    8. 培训与试运行:
      • 以 1–2 个核心服务试点,运行 2 个 release 周期;收集瓶颈并微调阈值。
      • 发布“开发者手册”:分支策略、提交规范、审查清单、契约指南、数据库迁移准则。
  • 指标与持续改进(建议跟踪)

    • 变更前置时间、部署频率、缺陷逃逸率、回滚率、审查周期、测试覆盖率与管线稳定度。
    • 每季度审查所有权矩阵与依赖健康;优化冻结窗口与契约弃用周期。
    • 对高风险路径设“强审查”与“额外测试配额”,逐步降低事故率。
  • 工程约束与原则

    • 简化优先:分支与流程在满足 LTS 与合规的前提下保持最小复杂度。
    • 自动化优先:质量闸门与审计留痕由 CI 自动生成与归档,减少人工错误。
    • 向后兼容与可回滚:所有跨团队接口与数据变更必须具备兼容策略与快速回滚手段。
    • 可观测与可追溯:每个发布与修复均可从运行环境追溯到提交与审计包。

以上规范适用于大型微服务团队的月度发布列车与长期维护场景,兼顾 CAB 审批、合规审计与跨团队协作的落地可行性。实施过程中如遇到团队特定限制(工具链、监管要求),可在不改变核心原则的前提下微调阈值与文档模板。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用最少准备和最短时间,为技术负责人与项目经理智能生成一套“可直接执行”的团队开发协作规范。系统将基于团队规模、项目类型、现有流程与特殊要求,自动定制分支策略、提交与评审规则、合并与冲突处理方案以及发布与紧急修复路径。目标是帮助团队快速达成统一标准,减少冲突与返工,提高代码质量与交付效率,缩短新人上手周期,并为新项目启动、流程升级、团队扩编与跨团队协作提供即插即用的规范底座,最终推动试用转化为长期付费与团队标准化建设。

适用用户

技术负责人/研发经理

在短时间内搭建团队统一协作规程,一键落地提交、审查与发布流程,减少返工与线下对齐成本,显著提升迭代节奏与交付稳定性。

初创公司CTO/技术合伙人

新项目立项前快速成型最小可行规范,避免无序协作与重复开发,随团队扩张自动升级策略,确保人效与质量同步增长。

DevOps/工程效率负责人

结合现有工具生成可执行检查清单与合并前校验项,建立标准化通道,减少人工干预,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

特征总结

按团队规模与项目类型,轻松生成可落地的分支策略与协作规范,开箱即用。
一键制定提交信息格式与频率建议,自动约束粒度,减少回滚与历史难读问题。
内置代码审查流程模板,自动匹配团队节奏,明确角色职责与通过条件,提效降漏。
提供发布与热修复闭环方案,自动生成步骤清单与风险提示,保障线上稳定。
一键输出结构化规范文档,涵盖总览、流程、校验清单,可直接纳入团队手册。
根据现有工具与流程自动适配,避免过度复杂化,逐步落地不扰乱当前节奏。
内建冲突预防与解决指引,提供常见场景示例与处理话术,降低合并阻力。
持续优化建议自动生成,跟踪执行效果,给出下一步调整方案与团队培训计划。
支持多项目多环境协作场景,灵活切换模板与参数,满足新建与存量项目共管。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20.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563 tokens
- 4 个可调节参数
{ 团队规模 } { 项目类型 } { 开发流程 } { 特殊需求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