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活动安全顾问

0 浏览
0 试用
0 购买
Nov 16, 2025更新

本提示词专门为公益志愿者活动设计,提供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方案。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流程,能够识别不同类型志愿活动中的潜在安全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活动过程中人员与财产的安全保障。特别针对活动类型、场地环境、参与人群特征等关键因素进行深度分析,输出具有操作性的安全指导手册。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型描述
    • 城市公园垃圾清理与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活动(含徒步巡查、垃圾收集与分类投放、现场文明劝导与科普讲解)
  • 参与人员概况
    • 总人数45人;以大学生为主,含社区居民与中学生;首次参与者较多
    • 少量具备急救或安全员经验的志愿者(建议明确2-3名为急救员)
  • 活动场地环境特点
    • 开放式城市公园;步道局部湿滑;湖边护栏偏低存在坠湖风险
    • 游客流量中等,周末有晨练人群与亲子家庭,存在人群交错、儿童活动不可预测等情形
    • 可能存在内部维护车辆或骑行人群经过

风险评估报告

主要风险类别

  • 人员安全风险
    • 湿滑跌倒、湖边坠落溺水
    • 锋利与危险垃圾(玻璃、金属、针头)造成割伤、刺伤
    • 炎热/日晒导致中暑、脱水;长时站立与搬运引发肌肉拉伤
    • 昆虫叮咬、过敏反应;与宠物、个别公众冲突
    • 未成年人(中学生)独立行动、靠近水域或人群密集区的风险
  • 财产安全风险
    • 个人物品丢失或被盗;手机进水损坏;工具损坏造成二次伤害
  • 环境安全风险
    • 清理不当破坏植被或扰动野生动物
    • 错误分类或处置不当造成二次污染(如随意处置尖锐物、化学品)
    • 与其他公园活动干扰(阻塞步道、影响晨练)
  • 其他相关风险
    • 天气突变(雷雨、大风、高温)
    • 传染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手部污染、密集接触)
    • 合规风险(未报备、未成年人监护授权不完善)

风险等级评估

  • 高风险项及应对优先级(优先级最高)
    • 湖边坠落/溺水(禁止靠近护栏1.5米内作业;设水域警戒线)
    • 湿滑跌倒(重点在木栈道、阴影潮湿区;铺设防滑提示、减速通行)
    • 锋利/危险垃圾导致伤害(必须使用拾物钳和防切割手套;设尖锐物专用收集盒)
    • 中暑/脱水(高温时段加强补水与轮换休息;设遮阴休息点)
  • 中风险项及监控要求
    • 与公众、宠物冲突(文明劝导与安全距离;必要时由组长介入)
    • 昆虫叮咬、过敏(携带止痒药与肾上腺素知情使用流程;已知过敏者标识)
    • 搬运重物/体力透支(两人抬运,重量上限控制;频繁轮换)
    • 未成年人安全(必须与成年人结伴;不安排靠近水域或复杂区域)
  • 低风险项及注意事项
    • 个人财物丢失(集中寄存或随身小包;防水袋)
    • 工具轻微故障(备件替换;损坏工具及时下线)
    • 轻度晒伤(防晒霜与遮阳帽)

安全防护措施

预防性措施

  • 活动前安全准备
    • 与公园管理方报备路线、时间、集合点与应急通道;确认园区AED位置与最近救护车可达入口
    • 勘察并标注风险点(湿滑路段、湖边护栏低处、狭窄转角、车行通道)
    • 人员分组与角色分配:5个作业小组(每组8-9人),每组设1名组长与1名安全员;全场设总安全负责人与急救负责人
    • 未成年人监护授权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信息收集;确保与成年人“一对一结伴”
    • 简短培训(15-20分钟):拾捡工具使用、垃圾分类要点、危险垃圾处置、与公众沟通礼仪、水域与步道安全、热防护
    • 健康申报与签到/签退;建议为全体购买或确认志愿者意外险
    • 天气与空气质量检查;制定高温/雷雨的“停/缓”标准(见特殊情况处理)
  • 活动中安全监控
    • 设立三类区域:作业区、休息补给区(遮阴+饮水)、警戒区(水域1.5米内、湿滑重点路段)
    • 安全巡查员动态巡查,每60分钟滚动风险复核与人数清点;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对讲或手机上报
    • 公众沟通位与展板设置在安全开阔处,避免阻塞主步道
    • 休息与补水节奏:每60-90分钟集体休息10分钟;12:30-13:15用餐与拉伸
  • 安全设备与物资准备
    • 个人防护:防切割手套+一次性内层手套、反光背心、包脚防滑鞋、遮阳帽、防晒霜、雨披
    • 工具与耗材:拾物钳、夹子、簸箕、小铁铲、垃圾桶/可重复使用收集桶、分类标识袋(可回收、其他、危险/尖锐物)、尖锐物专用硬质盒、扎带
    • 医疗与补给:急救包(止血纱布、创可贴、消毒用品、冷敷贴)、口服补盐液/淡盐水、饮用水、冰袋、止痒药;确认园区AED位置
    • 警示与通讯:对讲机或分组电话清单、哨子、警示锥、警戒带、手持标语牌;地图与简易指示牌
    • 其他:防水手机袋、湿巾/洗手液、垃圾称重记录表、备用工具与手套尺码齐全

控制性措施

  • 风险控制方法
    • 水域控制:湖边设警戒带,任何人不得跨越;作业点距离护栏≥1.5米;取水或落水物品由公园方处理
    • 湿滑控制:在湿滑路段设置“慢行—单列通行—不奔跑”提示;必要时铺防滑垫或改线
    • 危险垃圾控制:尖锐物一律使用拾物钳,直接放入硬质收集盒;化学品容器不打开、不压碎,做好标记交园方或专业处置
    • 人群/宠物:宣传位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遇到拒绝配合或情绪激动者,立即停止沟通并报告组长
  • 安全操作规程
    • 垃圾分类:现场仅进行“可回收/其他/危险(尖锐)”三级分类;不可确认的归入“其他”
    • 搬运与堆放:单人最大搬运重量≤10kg;两人协作提桶;满袋封口,尖锐物不得与软袋混装
    • 工具使用:拾物钳先夹稳再提;不徒手掏取灌木丛内垃圾;工具损坏立即更换
    • 个人防护:全程佩戴手套与反光背心;不穿拖鞋/高跟鞋;避免佩戴耳机影响听觉
    • 卫生防护:餐前/饮水前用洗手液清洁;不揉眼、不摸脸;结束后统一洗手或消毒
  • 人员防护要求
    • 未成年人与新手:实行“伙伴制”,必须与有经验志愿者结伴;不安排靠近水域和湿滑重点区
    • 天气防护:高温时段增加休息与补水;备遮阴;涂抹防晒每2-3小时补涂
    • 行动边界:禁止跨越护栏、攀爬、奔跑、追逐;禁止单人远离小组,保持可视与通讯畅通

应急预案

应急响应流程

  • 突发事件报告机制
    • 任何人发现紧急情况高声呼叫“紧急停止”,同时吹哨3短声;就近组长在1分钟内通过对讲或电话报告总安全负责人
    • 记录事件时间、地点、涉及人员与简要情况;疏散围观人群
  • 应急处理步骤(通用)
    • 保护现场安全、停止相关作业;组长清点人数
    • 急救员评估伤情并实施初步处置;必要时拨打120(医疗)、110(警察)、119(消防/水域救援)
    • 信息联络员在公园指定入口接应救援车辆并引导最短路径
    • 总安全负责人与活动负责人分别负责对外沟通与内部协调;事后填写事故报告
  • 医疗救援安排
    • 设2-3名急救员,携带急救包并知晓园区AED位置
    • 确认最近医院或急救站、最便捷车行路线与集合点(请活动前填写具体名称与地址)
    • 轻伤处理:清洗、消毒、止血、包扎;伤者观察15-30分钟;必要时送医
    • 重伤/溺水/疑似中暑重症:立即拨打120;启动AED(心搏骤停时)并实施心肺复苏

特殊情况处理

  • 天气突变应对
    • 雷电预警或明显雷云:立即停止活动,远离水体与树下、金属构件,转移至室内或车辆内等待
    • 高温(体感≥32℃或WBGT≥28):缩短作业时段,增加休息频率至每45-60分钟;强制每人每小时饮水≥300-500ml;出现头晕、恶心、过度出汗/停止出汗立即撤离至阴凉处降温
    • 强风/暴雨:停止使用旗帜与警戒带;避免靠近树木与临时结构;必要时取消或延期活动
  • 人员伤害处理
    • 割伤/刺伤:止血、清洁消毒、覆盖敷料;若为疑似针头刺伤,立即送医并按职业暴露流程咨询
    • 跌倒扭伤:冰敷、加压、抬高;怀疑骨折固定后送医
    • 昆虫叮咬/过敏:口服抗过敏药;出现呼吸困难、面唇肿胀等过敏性休克迹象,立即拨打120并按急救员指示处理
    • 溺水:严禁非专业人员入水;第一时间呼救119/120;使用救生绳/漂浮物协助且保持自身安全
  • 设备故障解决
    • 拾物钳/工具损坏:由物资员提供备件;损坏工具集中回收,避免临时修理导致伤害
    • 通讯故障:启用备用手机与临时“跑腿联络员”;集合点每30分钟定时报到
    • 警示物损坏:以哨声与手势临时替代;尽快更换

安全责任分工

  • 各岗位安全职责
    • 活动总指挥/负责人:整体协调、对外沟通、停/启决策
    • 总安全负责人:风险管控、现场巡查、紧急指挥
    • 组长(5名):本组任务分配、出勤与安全纪律、与安全员配合
    • 安全员(每组1名):风险提示、边界把控、水域与湿滑监控、事故首报
    • 急救负责人与急救员(2-3名):医疗物资管理、现场急救、与120/AED对接
    • 物资/后勤管理员:防护用品、工具、饮水与补给管理,备件与设备完好性检查
    • 信息联络员:与公园管理处与应急部门对接、入口接应、事件记录
    • 宣传与公众互动志愿者:文明劝导与科普,遵守“不纠缠、不强迫”的原则
  • 监督与检查机制
    • 活动前安全清单检查(场地、物资、人员、天气);活动中每小时安全巡检与人数清点;活动后安全复盘与问题记录
    • 关键风险点设置“责任到人”,如水域警戒由指定安全员驻点
    • 所有事故与险情(Near Miss)按模板记录并改进
  • 沟通协调方式
    • 通讯:组长与安全员配备对讲或建立分组电话清单;统一集合点与撤离口令
    • 可视信号:哨声——1长(集合)、2短(注意)、3短(紧急停止)
    • 信息发布:临时公告板标注区域分布、急救与集合点;二维码链接规则与紧急联系人
    • 与公园方保持实时联络,遵守现场管理要求

附:当日流程建议

  • 08:30-09:00 集合签到、发放物资与安全培训
  • 09:00-11:30 第一次作业与宣传,滚动巡查与补水
  • 11:30-12:30 第二次作业
  • 12:30-13:15 午餐与集中休息、拉伸
  • 13:15-15:30 第三次作业与总结分类投放
  • 15:30-16:00 收尾、清点物资、签退与简短复盘

合规与标准

  • 遵守公园管理规定与公共安全管理要求;涉及危险废弃物按地方环保与环卫处置规范执行
  • 急救与心肺复苏按通用急救指南开展;未成年人参与须取得监护授权并全程由成年人看护

禁止事项(现场明确告知)

  • 禁止靠近或跨越水域警戒线、禁止涉水
  • 禁止徒手接触尖锐或疑似危险垃圾
  • 禁止奔跑、攀爬、在湿滑区做速率动作
  • 禁止单人脱队,禁止与公众发生争执或过度纠缠

请活动前将“最近医院名称与地址、园区AED具体位置、救护车入口坐标、各岗位人员名单与电话”填写到现场信息板与通讯清单中,以确保发生情况时快速响应。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型描述:社区敬老院探访与陪伴互动志愿服务(情感陪伴、文娱互动、基础协助,不开展任何医疗操作)
  • 参与人员概况:共20人;成年志愿者为主,含医护背景志愿者若干,2名手语志愿者;部分为首次探访
  • 活动场地环境特点:室内养老机构,多楼层带电梯;病房走廊较窄、人员通行密集;出入口管理严格;存在氧气设备(含氧气瓶/氧气供给管路)及医疗废物暂存区(含锐器盒等)

风险评估报告

主要风险类别

  • 人员安全风险
    • 交叉感染(呼吸道传染病、胃肠道病毒)
    • 老人跌倒/噎食/急性病情变化
    • 志愿者身体不适、晕厥或心理压力
    • 电梯拥挤或困人、走廊拥堵挤撞
  • 财产安全风险
    • 个人物品丢失、机构物品误触或损坏
    • 设备误操作(尤其氧气设备、呼叫系统)
  • 环境安全风险
    • 氧气富集环境下的火灾风险(易燃物/点火源)
    • 医疗废物/锐器误触导致损伤
    • 走廊狭窄引发通行阻塞、紧急通道被占用
  • 其他相关风险
    • 敏感沟通不当,引发老人或家属情绪波动
    • 隐私与信息保护风险(拍照、传播个人信息)
    • 志愿者越权行为(擅自进行医疗或护理操作)

风险等级评估

  • 高风险项及应对优先级(立即控制)
    • 交叉感染风险(口罩佩戴、手卫生、症状筛查、避免进入隔离病房)
    • 氧气设备相关火灾/误操作风险(严禁触碰阀门与流量、禁止明火与加热器)
    • 老人跌倒/噎食/急性病情变化(不扶抱、不喂食硬质或易呛食物、及时通知医护)
    • 医疗废物/锐器接触(严禁靠近暂存区或触碰锐器)
  • 中风险项及监控要求(全程监控)
    • 电梯困人与拥挤(分批乘梯、熟悉应急按钮和求助流程)
    • 走廊拥堵与通道占用(控制房间入内人数与停留位置,预留通行宽度)
    • 信息与隐私保护(禁止拍照与私自记录个人信息)
    • 新手志愿者操作不熟练(现场带教与结伴)
  • 低风险项及注意事项(宣导与提醒)
    • 个人物品丢失(轻装上阵、随身携带、统一寄存)
    • 心理支持与沟通敏感(遵守沟通指引、遇到情绪波动及时求助带队)

安全防护措施

预防性措施

  • 活动前安全准备
    • 人员筛查:活动前48小时内自检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或接触传染病者不得参加
    • 培训与宣导(30分钟):感染防控、楼层与通道规则、设备禁触、沟通与隐私保护、紧急报告流程
    • 角色分工:设立总领队1人、安全官1人、感染控制联络1人(医护背景)、楼层负责人2人、物资管理员1人;2名手语志愿者负责沟通支持
    • 清单与携带物:医用外科口罩(每人≥2只)、便携手消、一次性手套(仅在必要辅助清洁时使用)、创可贴/小型急救包、对讲机/工作微信群、志愿者证件与胸牌、应急联系人卡
    • 与机构对接:确认禁止区域(医疗废物暂存区、治疗室、隔离房)、AED位置、最近洗手点、集合点及疏散通道、紧急联系(值班护士站/安保)
  • 活动中安全监控
    • 结伴制:2–3人一组入室;每房间同时不超过3名志愿者
    • 手卫生与口罩:进入房间前后手消;全程正确佩戴口罩;与住养老人近距离交流时保持良好通风
    • 动线管理:靠墙行走,预留通行宽度≥90厘米;不得占用消防门与走廊交汇处
    • 设备禁触:不触碰氧气设备、输液泵、呼叫铃设置、床档高度;如老人求助,立即联系护士
    • 食品管理:未经机构允许不得携带食品;禁止提供硬、粘、易呛食品;不协助进食或喂水
    • 隐私与摄影:禁止拍照录像与发布任何个人信息;介绍活动时征得本人和机构同意
  • 安全设备与物资准备
    • 机构设备熟悉:AED位置与使用流程、灭火器位置、紧急按钮/电话
    • 志愿者物资:备用口罩、手消、一次性手套、垃圾袋(普通垃圾)、记号笔与贴纸(房间标识与分组)

控制性措施

  • 风险控制方法
    • 分批乘坐电梯,错峰层间移动;遇转运或护理通道优先让行
    • 设置“禁止进入”与“安静交流”提示贴,规范房内停留位置(床尾或侧边,避免靠近医疗设备)
    • 首次探访由楼层负责人或医护背景志愿者同行带教
  • 安全操作规程
    • 不搬抱、不搀扶、不过肩背任何老人;如需协助移动,必须由机构护理人员执行
    • 不进行任何医疗或护理操作(含测血压、氧流量调整、拆换器材等)
    • 进入/离开房间报备:轻敲门—自我介绍—征得同意—离开时告知并致谢
  • 人员防护要求
    • 口罩全程佩戴,触摸老人前后手消;出现破损或潮湿立即更换
    • 手套仅限必要清洁或接触体液风险时使用,使用后规范丢弃至机构指定医疗废物容器(若由机构安排);志愿者个人手套用毕投普通垃圾须确认未污染
    • 服装与饰品:穿便鞋防滑鞋底;不佩戴长耳饰/尖锐饰物;长发束起

应急预案

应急响应流程

  • 突发事件报告机制
    • 第一时间通知就近护士站与楼层负责人;并通过对讲机/微信群同步总领队与安全官
    • 重大事件(心肺骤停、火灾、人员伤害)同时拨打120(医疗急救)/119(火警)/110(公安),并按机构流程启动应急代码
  • 应急处理步骤
    • 老人跌倒/病情突变:勿搬动;立即呼叫护士;保护现场与气道通畅;监测意识与呼吸;遵循机构应急指引
    • 噎食:不喂食、不拍背;立即呼叫护士;在护士指导下配合处置
    • 电梯困人:按下警铃/对讲求助;保持通话与通风;通知安保;严禁强行撬门
    • 火灾/异味(氧气相关):远离氧气设备与可燃物;就地警示、启动报警;按疏散指引撤离至集合点
    • 志愿者不适:就地坐下、补水、检测生命体征(医护志愿者评估);必要时送医或呼叫急救
  • 医疗救援安排
    • 机构护士为第一响应人;医护背景志愿者仅在护士要求下提供基础协助(心肺复苏等),并在其监管下进行
    • 熟悉AED位置与使用流程;若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在机构允许与安全前提下按流程启动

特殊情况处理

  • 天气突变应对(到场/离场)
    • 暴雨雷电:提前关注预警,调整交通与到场时间;室外等待区移至室内安全点
  • 人员伤害处理
    • 轻微外伤:清洁消毒、覆盖敷料、记录并上报安全官与机构
    • 针刺/锐器伤:立刻流水冲洗并挤压出血、碘伏消毒、上报机构与安全官、按暴露处置流程到院评估
  • 设备故障解决
    • 发现设备异常(氧气泄漏、警报响):立即远离、通知护士与安保;不做任何调整;疏散周边人员

安全责任分工

  • 各岗位安全职责
    • 总领队:与机构对接、总体调度、进出登记、活动节奏把控
    • 安全官:风险监控、通道与聚集控制、事件记录与复盘
    • 感染控制联络(医护背景):健康筛查、口罩与手消督导、涉感染事件处置
    • 楼层负责人(2人):分组带教、房间人数控制、与护士站沟通
    • 物资管理员:发放与回收防护物资、备用物资管理
    • 手语志愿者:为听障老人提供沟通支持,避免承担医疗信息翻译与决策职责
  • 监督与检查机制
    • 入场与离场双重签到;每小时点名/报平安
    • 巡查重点:走廊是否通畅、设备是否被误触、志愿者是否正确佩戴口罩与手消
    • 事件登记:建立简易事件记录表(时间、地点、类型、处置、责任人)
  • 沟通协调方式
    • 建立临时通讯群与对讲管理;楼层负责人与安全官保持实时联络
    • 房间沟通脚本:自我介绍—说明目的—征询意愿—尊重退出
    • 不确定事项一律询问护士;不与老人或家属就医疗问题做出任何承诺

——

附:活动时间与流程建议

  • 13:30–14:00 入场签到、安全与感染宣导、分组与动线说明
  • 14:00–16:30 分批探访(每房≤3人,单次停留10–20分钟),中途安排10分钟补水与卫生休整
  • 16:30–17:10 收尾与致谢、返还物资、离房前手消与环境复位
  • 17:10–17:30 集合点简短复盘:事件与改进点、确认全员安全离场

关键提醒

  • 不触碰任何医疗设备与废物容器;不提供进食与搬扶;不拍照不录音不传播个人信息
  • 口罩全程佩戴、手卫生贯穿始终;如有不适或发现异常,第一时间报告楼层负责人和机构护士
  • 遇紧急情况遵循“先报告、后协助”的原则,听从机构应急指挥安排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型描述:海滩防风林补植与生态修复志愿活动(植苗、固定防风网、清理外来垃圾与入侵植物)
  • 参与人员概况:60人;青年与企业志愿者混合,体能差异大;含少数未成年人与外籍参与者;需要双语/多语支持与防晒防风指导
  • 活动场地环境特点:海滩砂地,潮位变化快;强风与强紫外线暴晒;设临时工具堆放区;附近有车辆通行及施工机械活动,存在交通与机械风险

风险评估报告

主要风险类别

  • 人员安全风险
    • 快速潮位上升、离岸流导致人员受困或被海水包围
    • 强风与暴晒引发中暑、晒伤、脱水、眼睛及皮肤刺激
    • 车辆与施工机械近距离活动导致碰撞、碾压
    • 锋利工具、木桩、铁丝等造成割伤、刺伤、眼部伤害
    • 雷电、突发强风、沙尘导致能见度下降与伤害
    • 未成年人单独行动、体能不足或抗热能力弱
    • 外籍志愿者语言障碍导致指令误解
  • 财产安全风险
    • 个人物品被潮水浸泡、遗失或被盗
    • 通讯设备、相机等在沙地或高温下损坏
  • 环境安全风险
    • 误入敏感生态区(巢穴/幼苗区)造成二次破坏
    • 植苗位置不当导致后续被潮水冲刷或根系暴露
    • 错误清理或处置入侵植物产生扩散风险
  • 其他相关风险
    • 交通组织混乱导致拥堵与紧急车辆进出受阻
    • 志愿者疲劳、情绪波动影响安全判断

风险等级评估

  • 高风险项及应对优先级
    1. 潮位快速变化与海水围困(优先级1:设定海边作业边界与潮位监控、避免低位区作业)
    2. 车辆与施工机械碰撞(优先级2:物理隔离与现场停工协调)
    3. 强紫外线与热应激(优先级3:遮阳、补水、轮换休息)
    4. 雷电/强风突发(优先级4:立即停工撤离到安全点)
  • 中风险项及监控要求
    • 工具刺割伤、眼部伤害(佩戴手套/护目镜,工具区管理,安全距离)
    • 体能差异导致过度疲劳(分组编排、任务匹配、轮换机制)
    • 语言沟通不畅(双语指示与翻译员在场)
    • 沙地跌倒、扭伤(作业路径清晰、鞋袜要求、防滑提醒)
  • 低风险项及注意事项
    • 个人物品遗失(设锁闭物品寄存区)
    • 轻微虫咬、过敏(配备驱蚊与过敏药品,提前健康申报)

安全防护措施

预防性措施

  • 活动前安全准备
    • 获取并张贴当天潮汐表、风速与天气预报;设定停工触发条件(见“特殊情况处理”)
    • 与施工方/车辆管理方书面确认志愿者作业时间内“停止或限行”,并设安全缓冲区
    • 划定作业边界:距当日最高潮位线至少30米的安全带;以旗帜、警示带、锥筒标识
    • 制定分组方案:每组10人,配组长与安全员;未成年人与体能较弱者配“伙伴制”且不使用重型工具
    • 提前收集健康信息与紧急联系人;安排至少2名具备急救资质的志愿者,携带AED(如有)
    • 双语(中/英)安全简报与手册;现场安排至少2名翻译或双语组长
    • 明确集合点、撤离路线、最近安全避险点(硬顶车辆或建筑)与最近医院信息(预填地址、车程)
  • 活动中安全监控
    • 设“潮位观察员”与“气象观察员”,每15分钟广播安全信息
    • 实施轮换作业:工作40分钟—休息10分钟;高热时缩短为30/15;每人每小时至少饮水500ml
    • 工具领用登记与归还;长柄工具作业保持人与人间距≥2米
    • 交通与机械警戒:设置10—20米隔离带;配高可视背心的交通疏导员;不跨越警戒带
    • 定时点名(每小时)与作业区人数控制;严禁私自下水或靠近潮水线
  • 安全设备与物资准备
    • 个人防护:宽檐帽或遮阳帽、长袖速干衣、长裤、包头鞋、UV防护太阳镜、工作手套、一次性口罩(防沙尘)
    • 防晒与补水:SPF50+防晒霜(开工前与每2小时补涂)、电解质饮品、饮水站与可移动遮阳棚
    • 急救:急救包(止血敷料、弹性绷带、创可贴、清洁消毒液、冷敷贴、抗过敏药、口服补盐)、AED(如有)、冰袋
    • 通讯与指挥:对讲机(每组1台)、哨子、双语告示牌、手持小旗;手机备用电源
    • 现场管理:警戒带、锥筒、地钉/沙袋、工具箱(完好无损)、垃圾袋与可回收筐、入侵植物分类袋

控制性措施

  • 风险控制方法
    • 分区作业:海侧禁入区、安全作业区、工具堆放区、休息补给区、车辆隔离区明确标识
    • 交通与机械:志愿者作业期间,施工机械停止或保持≥20米安全距离并设专人监护;车辆限速≤10 km/h
    • 潮位控制:以旗帜标示最高潮位线与安全退路;潮位上升至预定警戒线立即“停工—集合—撤离”
    • 人员控制:未成年人不操作锤、大型挖具;外籍参与者安排双语安全员随队
  • 安全操作规程
    • 植苗流程:定位—浅挖(不超过30cm)—放苗—扶正—覆土压实—加固(纱网/木桩)—检查稳定;边挖边填,避免留下深坑
    • 工具使用:挥动前确认周边2米内无人;工具朝下递交;破损工具即时下架并标“禁用”
    • 搬运与举重:单人搬运不超过15kg;屈膝抬物、背部挺直;使用手推车或两人协作
    • 作业结束:清点工具与人员;填平坑洼;清理垃圾与碎片,避免生态与行走风险
  • 人员防护要求
    • 开工前与每2小时补涂防晒;穿UPF防晒衣;戴宽檐帽与UV防护眼镜
    • 每15–20分钟少量多次饮水;出现口干、头晕、心悸立即休息并报告
    • 强风飞沙时佩戴护目镜/口罩;如有沙入眼,勿揉眼,用净水冲洗并到急救点处理

应急预案

应急响应流程

  • 突发事件报告机制
    • 发现者大声呼喊并吹哨,通知组长/安全员;安全员用对讲机广播“暂停/撤离”
    • 同步拨打120(医疗)、119(消防/救援)、110(警方)(按事件类型选择),并报告集合点位置
  • 应急处理步骤
    1. 立即停止作业,按就近路线到“安全集结点A/B”
    2. 组长点名确认人数;缺失人员立即启动搜寻(只在安全区域进行)
    3. 急救员开展现场初步救护(止血、冷却、固定、心肺复苏如需)
    4. 现场指挥与外部联系员引导救援车辆进出,保持通道畅通
  • 医疗救援安排
    • 急救台与补给点标识清晰;配备冰袋与电解质
    • 严重伤病(疑似中暑重症、骨折、大出血、意识不清)立即拨打120并准备转运;安排陪护与翻译随行
    • 轻伤处理后填写事件记录表,评估是否需要撤离或调整作业

特殊情况处理

  • 天气突变应对
    • 雷电:听到雷声或监测到10公里内雷电,立即全员撤离至硬顶车辆或建筑;禁用金属工具与遮阳棚停留
    • 强风:持续风速≥12 m/s或飞沙影响视线/工具控制时停工撤离;收起松散物资
    • 高温/高紫外:体感温度≥32℃执行30/15工作-休息;≥40℃停止作业
  • 人员伤害处理
    • 中暑:转阴凉处、解开衣领、补充电解质、冷敷颈/腋/腹股沟;症状不缓解或出现意识改变即120
    • 割伤/刺伤:加压止血、清洁消毒、覆盖敷料;深刺伤或眼部伤害立即就医
    • 扭伤/疑似骨折:停止移动、冷敷、简易固定、等待救援
  • 设备故障解决
    • 破损工具立即贴“禁用”并送工具区隔离;由物资管理员更换
    • 警戒带/锥筒倒伏及时恢复或加固;无法保持隔离时暂停相关区域作业

安全责任分工

  • 各岗位安全职责
    • 现场总指挥:决策停工/撤离,协调外部单位与救援
    • 安全负责人:风险评估、边界设定、触发条件管理、事故调查
    • 组长(6人):人员点名、任务分配、现场纪律
    • 安全员/急救员(至少2人):巡视、急救、处置轻伤、报告重伤
    • 潮位观察员/气象观察员:15分钟监测与广播
    • 交通疏导员:车辆与机械隔离、通道维护
    • 物资管理员:工具领用、设备状态、急救物资补给
    • 翻译/双语协调员:跨语言沟通、外籍志愿者支持
    • 未成年人保护员:监护配比(建议≥1:5)、任务限制与随队看护
  • 监督与检查机制
    • 活动前安全巡查清单:潮汐/天气确认、边界布设、工具完好、急救+通讯检查
    • 动态风险评估:每30分钟复核现场风险并调整分区或停工
    • 事件与近失报告:任何伤害或险情当日记录与复盘
  • 沟通协调方式
    • 开工安全简报(双语),明确集合点、撤离路线、停工条件
    • 对讲机频道统一;哨声与手势信号标准化(1短停工、长连撤离)
    • 信息板与指示牌双语化;关键提醒用图示
    • 每小时短会通报安全与任务进度;结束前复盘与经验总结

附加建议:

  • 明确最近医院与急救点的地址、车程与导航二维码,打印张贴于信息板
  • 与当地海岸管理与施工方签署现场安全协作记录
  • 活动摄影需遵守安全分区,不干扰作业与通道
  • 全体志愿者签署到场确认与安全承诺书,未成年人需监护人同意

本指南符合常见海岸作业与志愿服务安全要求,现场应结合当天实际潮汐与天气进行细化与调整。祝活动安全顺利、生态修复高效开展。

示例详情

解决的问题

以“志愿者活动安全顾问”为核心,帮助公益组织、社团与企业志愿队在几分钟内生成针对具体活动的安全指导手册,涵盖风险识别、预防与控制措施、应急流程、岗位职责与沟通机制。通过标准化、一体化的提示词,减少准备时间与沟通成本,提升活动安全性与合规性,增强志愿者信任和参与动力,并为赞助方与场地方提供可审阅的专业安全文件,最终促进付费复用与团队标准化落地。

适用用户

公益组织项目经理

用它为不同项目快速搭建安全方案:生成风险清单、物资采购表、岗位分工与时间线,确保审批与落地更顺畅。

社区志愿者领队

根据活动地点与参与人群,一键拿到巡查表、宣讲要点与集合路线图,现场按表执行,显著降低走失与受伤。

校园社团指导老师

为校内外志愿活动制定安全手册,同步家长告知书与注意事项,设置健康筛查与紧急联系人卡,守护学生出行。

特征总结

根据活动类型与人群特征智能匹配风险清单,快速识别高、中、低风险场景并标注优先级。
一键生成可执行的安全手册,覆盖准备、现场监控与收尾流程,现场照做即可落地。
自动给出应急流程与职责分工模板,明确联系人、处置步骤与集合点,减少慌乱与延误。
结合场地环境输出物资与设备清单,提醒采购、检验与摆放位置,避免重要物品遗漏。
提供巡查与签到表要点,附安全宣讲话术与注意事项,提高志愿者遵守规范的比例。
针对天气突变、人员伤害、设备故障等常见突发,生成分级响应建议与操作提示。
输出现场沟通与广播提示语模板,遇到状况可直接播报,提升协同与现场指挥效率。
形成监督检查与复盘框架,活动后快速归档问题与改进点,沉淀组织安全经验。
按需填写活动信息即可定制不同规模与时长的方案,适配社区、小型与大型公益场景。
提供岗位安全职责示例,明确负责人与替补安排,避免权责不清与应对空档。

如何使用购买的提示词模板

1. 直接在外部 Chat 应用中使用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2. 发布为 API 接口调用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3.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使用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AI 提示词价格
¥15.00元
先用后买,用好了再付款,超安全!

您购买后可以获得什么

获得完整提示词模板
- 共 811 tokens
- 5 个可调节参数
{ 活动类型 } { 参与人数 } { 活动场地环境 } { 参与人群特征 } { 活动持续时间 }
获得社区贡献内容的使用权
- 精选社区优质案例,助您快速上手提示词
限时免费

不要错过!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

17
:
23
小时
:
59
分钟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