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角色不仅是灵感来源,更是你的效率助手。通过精挑细选的角色提示词,你可以快速生成高质量内容、提升创作灵感,并找到最契合你需求的解决方案。让创作更轻松,让价值更直接!
我们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持续更新角色库,让你总能找到合适的灵感入口。
本提示词专门为心理健康领域设计,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特定心理健康状况或症状,提供专业的应对策略、治疗建议和康复技巧。系统采用分步推理机制,首先分析用户描述的症状特征,然后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匹配最适合的干预方案,最后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步骤。提示词特别强调安全性和专业性,避免提供可能造成伤害的建议,始终建议用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相关方法。适用于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以及有自我管理需求的个人用户,能够有效辅助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
## 症状分析摘要 - 主要症状特征 - 持续性焦虑与紧张(≥3个月),伴自主神经症状:心慌、胸闷、出汗 - 失眠:入睡困难、易醒;日间烦躁、注意力差 - 回避当众表达,害怕犯错与被批评;思维灾难化、完美主义 - 偶有无望感,无自伤计划或行为 - 严重程度评估 - 中度功能受损:影响睡眠、注意与社交表达,持续≥3个月 - 风险水平:目前无自伤计划或行为,为低—中度风险;需持续监测情绪与睡眠变化 - 建议关注重点 - 优先稳定睡眠与生理唤醒 - 针对灾难化与完美主义的认知—行为干预 - 逐步暴露以减少当众表达回避 - 监测无望感,预防情绪下行 ## 推荐干预策略 ### 1. 主要治疗方法 - 方法名称:认知行为治疗(CBT,针对广泛性焦虑/完美主义) - 适用原理:通过识别与修正灾难化、全或无等认知偏差,结合行为实验与问题解决训练,降低过度担忧与回避 - 预期效果:4–12周内焦虑频率与强度下降,减少对错误与批评的过度估计,提升任务投入与情绪稳定 - 实施要点 1) 思维记录(每日1–2次,10分钟):诱发情境→自动化想法→支持/反驳证据→更平衡想法 2) 担忧延期:每天固定“担忧时段”20分钟;非时段内把担忧写下,统一在担忧时段处理 3) 行为实验(针对完美主义):有意进行“可接受的不完美”(如邮件允许微小措辞不完美),记录结果与他人反应 4) 不确定性训练:练习“带着不确定也能行动”,设定“足够好”标准替代“必须完美” - 方法名称: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 - 适用原理:通过稳定生物钟、增强睡眠驱动力与削弱床—清醒的条件联结,改善入睡与维持睡眠 - 预期效果:2–6周内入睡潜伏期缩短、夜醒减少,睡眠效率提升至≥85% - 实施要点 1) 固定起床时间:每日固定(含周末),晚间就寝时间根据困意而定 2) 刺激控制:床只用于睡眠/亲密;若20分钟未入睡或夜醒久卧,起身去安静处做放松,困了再回床 3) 睡眠窗口:以近一周平均睡眠总时长设定就寝—起床窗口(如6.5–8小时),每周按睡眠效率调整15分钟 4) 睡前例行:睡前60分钟进入“减速带”(弱光、拉伸/热水澡、阅读纸质书),避免屏幕和工作思考 - 方法名称:分级暴露治疗(针对当众表达/社交焦虑维度) - 适用原理:通过逐级接触恐惧情境并去除“安全行为”,消退过度威胁预期与躯体条件反射 - 预期效果:2–8周内当众表达的主观焦虑显著下降,回避减少 - 实施要点 1) 建立层级:由易到难列10个场景(如镜前朗读→小组发言→正式汇报) 2) 进入场景前后做灾难预测与结果核验;暴露时将注意力转向任务本身(外部线索) 3) 去除安全行为(反复彩排/写全稿/过度道歉等),使用录像回放进行矫正性反馈 - 方法名称:正念与接纳承诺疗法(ACT)要素 - 适用原理:通过接纳内在不适、认知解离与价值导向行动,降低与焦虑的“斗争” - 预期效果:对焦虑线索反应性下降,自我批评减轻,行为与个人价值更一致 - 实施要点:每日10–15分钟正念呼吸/身体扫描;将念头标注为“我注意到有‘会出错就糟’这个念头”,回到当下任务 - 方法名称:药物治疗(需精神科医生评估后决定) - 适用原理:SSRIs/SNRIs等可降低广泛性/社交焦虑的生理与认知症状;失眠短期可考虑非苯二氮卓类助眠药物 - 预期效果:4–8周内焦虑与睡眠改善(药物个体反应差异较大) - 要点与注意:优先非药物;如需药物,避免长期苯二氮卓;仅表演/演讲时可在医嘱下短期使用普萘洛尔;避免与酒精合用 ### 2. 辅助调适技巧 - 日常练习方法 - 腹式呼吸/节律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10分钟,早晚各一次;急性心慌时使用 - 渐进性肌肉放松:逐群肌肉“紧—放”,15分钟/天,睡前尤佳 - “担忧日志”与问题—担忧区分:可解决的问题列行动步骤;不可控事项练习接纳与注意转移 - 情绪调节与自我关怀:每日写下3件完成的“小步进展”与1句对自己的善意表述,缓解无望感与自责 -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如快走/骑行),最佳在白天或傍晚,避免临睡前2–3小时剧烈运动 - 环境调整建议 - 睡眠环境:凉爽、黑暗、安静;必要时耳塞/白噪音;卧室只做与睡眠相关的事 - 生活习惯:咖啡因中午后停止;限制酒精与尼古丁;晚餐少油腻;睡前避免信息过载与工作讨论 - 工作与表达:番茄工作法(25/5);发言前列2–3个要点,关注“传达清楚”而非“完美无瑕” - 自我监测指标(每周一次) - GAD-7(焦虑)、ISI(失眠严重度)、PHQ-9(抑郁/无望感) - 睡眠日记:入睡潜伏期、夜醒次数、总睡时、睡眠效率(总睡时/卧床时≥85%为目标) - 暴露训练记录:主观不适SUDS(0–100),曲线随周下降 ## 实施注意事项 - 安全预警事项 - 连续≥2–3晚几乎无法入睡、日间嗜睡影响驾驶/操作机器时,暂停高风险活动并就医 - 胸闷心慌若出现胸痛放射、气短或运动即加重,应先行躯体评估(心血管/甲状腺等) - 睡眠限制与药物切勿与酒精同用;如使用镇静药物,严格遵医嘱 - 专业就医指征 - 症状已持续≥3个月并影响日常功能,建议尽快接受专业心理治疗(CBT/CBT-I/暴露治疗) - 若PHQ-9≥10、无望感加重、或CBT自助策略4–6周改善不足,建议精神科评估是否合并药物治疗 - 若鼾声大、憋气/窒息样觉醒、晨起头痛或白天极度嗜睡,评估睡眠呼吸障碍 - 进度评估标准(4周目标) - GAD-7下降≥4–5分;ISI下降≥6分 - 入睡<30分钟、夜醒≤1–2次、睡眠效率≥85% - 至少完成3–5级社交暴露任务,回避明显减少 - 自我批评频率下降,能接受“足够好”标准并持续行动 ## 紧急情况处理 - 危机识别标志 - 出现持续的自杀念头、计划或行为;强烈无望感无法自控 - 失眠72小时以上伴明显精神状态改变;极度激动/恐慌难以缓解 - 滥用酒精/药物以助眠或“平复情绪” - 紧急求助渠道 - 立即拨打当地紧急电话(如120/110)或前往就近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急诊 - 联系所在城市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单位/高校心理中心亦可提供转介 - 告知可信赖的家人/朋友协助陪同就医 - 即时应对措施 - 清除或转移潜在危险物品与药物;不单独留在高处或危险环境 - 使用“5-4-3-2-1”地面化技术(依次报出5个看到、4个触到、3个听到、2个闻到、1个尝到的事物) - 进行节律呼吸(4吸6呼,连续5–10分钟),直至生理唤醒下降 说明:以上为循证的通用干预建议,不能替代专业诊断与治疗。建议尽快与心理治疗师开展结构化CBT/CBT‑I与暴露训练,并在精神科医师评估下决定是否需要药物作为辅助。持续执行4–12周,多数来访者可在睡眠与情绪稳定方面获得显著改善。
## 症状分析摘要 - 主要症状特征 - 连续六周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差 - 早醒1–2小时、入睡困难(终末性和起始性失眠) - 食欲差、体重略降 - 思维迟缓、效率下降、明显自责和无价值感 - 伴紧张、心悸等焦虑躯体症状 - 已开始SSRI 7天,轻度胃部不适,偶有漏服,担心依赖;无自伤自杀意念 - 严重程度评估 - 符合中度抑郁伴焦虑症状的特征(需由专业医生最终评估确认) - 建议关注重点 - 保持和优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与不良反应管理 - 失眠和晨醒问题的针对性干预 - 自责与无价值感的认知重建与行为激活 - 焦虑与心悸的身心调节与医学排查必要性 - 连续监测抑郁/焦虑严重度与功能恢复 ## 推荐干预策略 ### 1. 主要治疗方法 - 方法名称 1) 抗抑郁药物(SSRI)优化与依从性管理 2) 认知行为治疗(CBT)与行为激活(BA) 3)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分步实施 - 适用原理 - SSRI:调节5‑HT通路,缓解抑郁与部分焦虑症状;疗效通常在2–4周出现早期改善,4–6周评估充分反应 - CBT/BA:纠正消极自动思维,增加与价值一致的活动,改善情绪与功能 - CBT‑I:重建睡眠—环境与睡眠—认知的健康联系,改善入睡困难与早醒 - 预期效果 - 4–6周内抑郁/焦虑指标显著下降,睡眠质量改善,精力与功能恢复;持续3个月巩固效果、降低复发 ### 2. 辅助调适技巧 - 日常练习方法 - 行为激活(每日20–60分钟):列出5–10个曾带来“乐趣/成就”的活动(如短途步行、与友人通话、简易家务、音乐/阅读),从最容易的开始,按日程固定执行;每次记录“乐趣/成就”0–10分,逐步加量 - 认知重评(每日10–15分钟):用“三栏记录法”(情境—自动想法—证据与更平衡想法)针对“自责/无价值感”进行练习,形成替代性陈述(如“我在精力低时效率下降是疾病带来的,不代表我没有价值,我正按计划治疗”) - 焦虑身心调节(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缓慢腹式呼吸(4秒吸气—6秒呼气,循环10次)、渐进性肌肉放松、正念扫描;避免咖啡因、能量饮料与尼古丁 - 运动干预:每周至少3–5次中等强度有氧(每次≥30分钟,如快走/骑行),并配合2次抗阻训练;循证显示可中等幅度降低抑郁严重度 - 环境调整建议 - 睡眠:固定起床时间;仅在困倦时上床;床只用于睡眠和性生活;避免白天小睡;晚间避免蓝光与重油辛辣;卧室安静、黑暗、凉爽 - 昼夜节律:起床后30–60分钟内接受自然光/明亮室内光15–30分钟;白天保持规律活动 - 饮食:规律进餐,优先地中海式饮食结构;若胃部不适,药物随餐服用有助缓解 - 自我监测指标 - 每周一次PHQ‑9(抑郁)、GAD‑7(焦虑) - 睡眠日记:入睡潜伏期、夜醒次数、总睡时、早醒时长;目标睡眠效率>85% - 体重与食欲每周记录一次 - 药物依从性与不良反应清单(出现—频率—严重度—影响) ## 实施注意事项 - 安全预警事项 - SSRI常见早期副作用(胃部不适、轻度焦虑激活、睡眠改变)多在1–2周内缓解;可随餐服用、分早/晚调整服药时间以减轻不适 - 忌突然停药;偶发漏服时,一般在想起且离下次服药时间较远时尽快补服;临近下一次则跳过,不要加倍(以处方医生意见为准) - SSRIs不具成瘾性,但可能有停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 - 警惕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若出现高热、肌肉强直、明显烦躁、出汗、震颤、腹泻等疑似5‑HT综合征体征,或出现严重皮疹、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 持续心悸应避免咖啡因/酒精,并与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排查甲状腺、贫血、心律失常等 - 专业就医指征 - 连续足量治疗4–6周后改善不足,或副作用难以耐受 - 体重持续下降、失眠加重、功能明显受损 - 出现情绪异常高涨、睡眠需求大幅减少、冲动话多等“轻躁/躁狂”表现 - 任何时刻出现自伤自杀意念/计划/行为 - 需药物优化时的选项(与医生讨论): - 规范化剂量与给药时间、处理漏服 - 伴明显失眠/食欲差时,可评估更换/增选具有镇静或促食欲特征的方案 - 焦虑显著时,可考虑短期非依赖性镇静药或其他安全策略(由医生评估) - 同步开展心理治疗(CBT/BA/问题解决治疗)通常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 进度评估标准 - 2–4周:出现早期改善(PHQ‑9或GAD‑7下降≥20%,入睡潜伏期缩短、早醒减少) - 6–8周:症状显著缓解(PHQ‑9下降≥50%,或PHQ‑9<5达缓解;睡眠效率>85%) - 功能恢复:工作/家务完成度、社交参与、日常兴趣恢复;自责与负性自动思维频率明显下降 - 缓解后维持治疗:首次发作通常建议维持6–12个月以降低复发风险(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时程) ## 紧急情况处理 - 危机识别标志 - 出现自杀意念、计划或行为;极度绝望/无法自控的激越 - 严重胸痛、呼吸困难、晕厥;高热伴肌强直、意识混乱(疑似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 突发极度兴奋少睡、大手大脚花钱、判断力下降(可能的躁狂发作) - 紧急求助渠道 - 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如120)或前往就近医院急诊/精神科急诊 - 通知可信赖的家人/同伴陪同就医,避免独处 - 联系当地心理援助热线或所在医疗机构的值班电话获取即时支持 - 即时应对措施 - 暂停高风险行为与驾驶,远离高处、锐器、药物等危险物品 - 使用腹式呼吸与短时正念练习稳定情绪,等待专业救援 - 明确当前用药清单与近期变化,带至就医处以便医生评估 说明与期望 - 目前已用SSRI 7天,属于起始阶段,疗效评估需至少2–4周;轻度胃部不适常见且多可缓解。规律、足量、足疗程是关键。结合结构化心理治疗(CBT/BA/CBT‑I)和生活方式干预,通常能显著提升恢复速度与质量。全程在专业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更为安全有效。
## 症状分析摘要 - 主要症状特征 - 明显的考前/考场焦虑:心跳加快、手抖、腹部不适,进入考场易“脑子一片空白”。 - 学习行为问题:刷题量大但效率低,遇难题回避;完美主义标准导致拖延与“卡住不动”。 - 人际与评价焦虑:与同桌关系紧张,担心同伴评价。 - 睡眠紊乱:晚睡、早起困难。 - 家庭压力:家长期待高、沟通易冲突。 - 持续时间:1个月;无自伤念头。 - 严重程度评估 - 中度功能受损:影响考试发挥与日常学习效率,伴随明显的生理焦虑反应与睡眠困扰。 - 建议关注重点 - 优先减轻考前/考场焦虑与完美主义-拖延链条,恢复睡眠与学习节律。 - 有针对性的应对“考试空白”、难题回避、同伴评价担忧。 - 降低家庭与同桌关系中的触发因素,建立稳定、可执行的学习与休息计划。 ## 推荐干预策略 ### 1. 主要治疗方法 - 方法名称 - 认知行为疗法(CBT)针对考试焦虑 - 适用原理 - 通过识别与修正“灾难化/完美化”想法,配合分级暴露(由易到难的模拟考试情境),降低焦虑-回避的恶性循环。 - 预期效果 - 减少生理焦虑与“考场空白”,提升考试中注意力与回忆能力。 - 方法名称 - 完美主义-拖延专项CBT - 适用原理 - 通过“足够好”目标、时间盒、行为实验(验证“犯错=失败”的信念并非真实)来打断“高标准→拖延→自责”的循环。 - 预期效果 - 提升启动与完成任务的能力,降低对错误的过度敏感,增加有效练习时间。 - 方法名称 - 学习策略优化(循证学习法) - 适用原理 - 使用检索练习、间隔复习、交替练习、错题本与刻意练习难点,替代低效“机械刷题”。 - 预期效果 - 在相同或更少时间内提升掌握度与迁移能力,减少重复性无效投入。 - 方法名称 - 睡眠干预(CBT-I 原则) - 适用原理 - 通过固定起床时间、睡前放松与刺激控制,恢复昼夜节律,降低焦虑的生理驱动。 - 预期效果 - 入睡更快、夜间觉醒减少、白天精力改善。 - 方法名称 - 社交/评价焦虑的自信沟通训练(DESC/非暴力沟通) - 适用原理 - 清晰表达需求与边界,减少与同桌的摩擦与不确定性,弱化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 - 预期效果 - 关系紧张度降低,注意力更专注于学习任务。 - 方法名称 - 家庭沟通与期望对齐 - 适用原理 - 结构化短会+正面反馈比例,聚焦过程目标与可控行为,减少争执与情绪升级。 - 预期效果 - 家庭支持感提升,压力可控,学习与休息安排更稳定。 ### 2. 辅助调适技巧 - 日常练习方法 - 呼吸调节(4-6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连续5分钟;每日2次+考前1次。 - 渐进性肌肉放松(PMR):从手臂到肩颈到面部,紧张5秒-放松10秒,10分钟/日。 - 接地技巧(5-4-3-2-1):考场“空白”时快速稳定注意力,帮助回忆恢复。 - 考场“重启三步”:放下笔30秒做呼吸→写出关键词提纲30-60秒→从最有把握题目开始。 - 番茄与时间盒: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难题“15分钟规则”(卡住即记下卡点→查一本权威资料→更新错题本)。 - 行为启动:10分钟起步法或“2分钟规则”开启难以启动的任务。 - 错题本与错误日志:记录“错因-修正策略-再测时间”,每周复盘2次。 - 自我同情语句:把内心自责改成“对朋友会说的话”,降低完美主义带来的情绪负荷。 - 环境调整建议 - 学习区只放当前任务材料;手机物理远离或使用封锁App;固定学习与休息时段。 - 模拟考试环境:限时、桌面简洁、仅允许必要文具,逐步延长模拟时长(30→45→60分钟)。 - 睡眠:固定起床;睡前45-60分钟“降速”流程(屏幕下线、温水淋浴、低照度光线);下午后减少含咖啡因饮料。 - 自我监测指标 - 焦虑主观评分(SUDS 0-10):学习前/中/后与模拟考试前后各一次。 - 有效专注时长(每日番茄数/分钟数)。 - 睡眠:入睡潜伏期、总睡眠时长、夜间觉醒次数。 - 难题暴露:每日主动尝试的难题数量与回避次数。 - 完美主义信念评分(如“必须100分才算好”0-10)每晚记录一次。 ## 实施注意事项 - 安全预警事项 - 逐级暴露而非“硬扛”:从短时、难度低的模拟开始;如焦虑评分>7持续不降,先用呼吸/放松再继续。 - 避免过度用力与熬夜:睡眠不足会放大焦虑与空白风险;每日总学习时长不等于有效时长。 - 咖啡因与能量饮料在14:00后尽量避免;考前不尝试从未用过的补剂。 - 专业就医指征 - 连续2-4周执行上述策略后,焦虑/睡眠无改善或加重;考场依然频繁“空白”影响成绩。 - 心悸、手抖、腹部不适若在非应激时段也明显存在,建议身心科/内科评估以排除躯体因素。 - 可考虑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医院身心科进行短程CBT(常见为6-8次);药物仅在精神科医生评估后使用。 - 进度评估标准 - 2周内:SUDS平均下降≥2分;有效专注时长↑30%;主动尝试难题≥2题/天。 - 4周内:模拟或正式考试中“空白”时长与频次明显下降;入睡<30分钟;夜醒≤1次。 - 家庭沟通冲突频率每周较基线下降≥30%,自我批评语句减少,替换为中性/鼓励语句。 ## 紧急情况处理 - 危机识别标志 - 出现自伤/自杀想法或计划;惊恐发作频繁且影响基本功能;连续≥3晚几乎无法入睡并伴强烈躯体不适;无法进食、持续呕吐或胸痛等。 - 紧急求助渠道 - 立刻告知可信任的成年人(家长/班主任/年级心理老师)并就近前往医院急诊或身心科。 - 在中国大陆可联系本地心理援助热线(例如:全国青少年服务 12355;上海市心理援助 962525;北京地区心理支持 800-810-1117/010-8295-1332)或拨打120获取紧急医疗帮助。 - 即时应对措施 - 急性强焦虑/惊恐:坐定→4-6呼吸5分钟→冷水洗手或冰敷前臂1-2分钟→简单碳水与温水→联系家长/老师陪同就医。 - 夜间失眠难耐:离床到安静区域进行轻度放松/呼吸,困倦再回床;若伴严重躯体不适或绝望感,按上述紧急渠道求助。 附加两周执行范例(可按自身作息微调) - 第1周 - 每天固定起床时间;早晚各1次4-6呼吸;每日3-4个番茄;晚间30分钟错题复盘;3次30分钟限时模拟(用“重启三步”)。 - 与父母约定10-15分钟“日总结”(只谈做到了什么与明日可执行目标)。 - 第2周 - 模拟延至45-60分钟,加入难题分级暴露(每日2题、各15分钟尝试+查漏补缺)。 - 与同桌进行一次DESC沟通,明确彼此学习边界;每晚记录5项自我监测指标并周末汇总复盘。 以上建议基于循证心理学与行为医学原则,旨在提供安全、可操作的干预路径,不能替代专业诊疗。若执行中出现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帮助。祝你逐步恢复稳定节律与自信发挥。
快速从来访叙述提炼症状要点,生成分层干预方案与会谈提纲,布置可执行家庭作业,并附随访节点与风险提示。
在药物治疗之外,快速获得配套心理干预与生活方式建议,用于门诊宣教、处方附言与复诊随访,提升患者依从性。
针对学生焦虑、考前压力与关系困扰,一键生成可落地训练计划与校园场景改进建议,支持团体辅导与家校沟通。
面向职场压力、倦怠与睡眠困扰,输出员工关怀方案、班组沟通要点与风险识别清单,降低干预成本与隐私风险。
依据自身感受获得每日练习清单与进度表,学会自我监测与情绪稳定技巧,并清晰了解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理解亲友症状特征与风险信号,获得陪伴话术、日常支持清单与家庭环境调整建议,提升照护质量与安全性。
将“心理健康障碍应对策略专家”打造成一款即用型、可落地的提示词解决方案,帮助专业人士与个人用户快速从症状描述出发,生成安全、循证、可执行的干预方案。面向心理咨询师:把来访者主诉转为结构化症状画像,快速匹配干预路径,输出会谈要点与家庭练习,提升每次会谈的专业度与效率。面向精神科医生:作为非药物干预的辅助工具,补充随访提示、健康教育要点与风险筛查清单,规范沟通流程。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易上手的日常练习与自我监测指标,清晰区分自助与就医边界,降低走弯路与自我尝试的风险。通过统一输出格式(症状摘要—策略推荐—实施注意—紧急处理),减少重复劳动,沉淀可复用的标准化知识模板,助力机构提升服务一致性与用户满意度,推动试用转化为长期付费。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