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角色不仅是灵感来源,更是你的效率助手。通过精挑细选的角色提示词,你可以快速生成高质量内容、提升创作灵感,并找到最契合你需求的解决方案。让创作更轻松,让价值更直接!
我们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持续更新角色库,让你总能找到合适的灵感入口。
为教师培训设计三种教育技术相关的研讨会创意,内容精准且学术性强。
以下方案面向培训教师有效使用互动学习平台,围绕“以学为中心的互动设计—形成性评价与高质量反馈—数据驱动的改进与学习分析”三条主线构建三个彼此衔接的研讨会。总体论点是:将互动学习平台用于高水平的学习参与(ICAP)、良好的人机交互与多媒体设计(CTML)、循证的形成性评价与反馈,以及学习分析的数据素养,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成效(Chi & Wylie, 2014; Clark & Mayer, 2016; Hattie & Timperley, 2007; Freeman et al., 2014)。 一、研讨会一:基于ICAP与TPACK的互动活动重构 - 论点陈述 - 高质量互动不仅依赖平台功能,更依赖教学法与学科法的整合。TPACK框架强调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的协同,是教师进行技术增强型教学设计的核心模型(Mishra & Koehler, 2006)。ICAP框架则提供了衡量与提升学习者参与层次(被动、主动、建构、互动)的可操作路径,互动与建构水平的活动与更佳的学习结果相关(Chi & Wylie, 2014)。 - 有效的多媒体材料需遵循认知负荷与多媒体学习原则(如信号、分段、冗余、整合),以避免“工具炫技”造成的外在负荷上升(Mayer, 2009; Clark & Mayer, 2016)。 - 培训目标 - 能以学习目标为牵引,将一节既有课程重构为包含多层次互动的学习单元。 - 能据ICAP为互动平台中的活动(测验、投票、共编文档、讨论、互动视频等)匹配恰当的教学意图。 - 能应用多媒体学习原则优化平台内的内容呈现与活动说明。 - 关键内容与活动设计 - 快速对齐:以可测量的学习目标为起点,制定活动—证据—评价对齐图。 - ICAP映射练习:将常见平台功能(如快速投票、嵌入式测验、协作白板、同伴互评)映射到A/C/I层次,并重写活动说明,使之引发“生成性与互动性”加工。 - 多媒体微改造:以CTML原则精简指引文字与媒体,加入信号标记与分段导航,制作一段互动视频或测验。 - 微型试教与同伴反馈:使用TPACK视角进行结构化同伴评估,聚焦技术—教学法—学科整合质量。 - 成果与评估 - 产出一份“互动课时蓝图”(含ICAP对齐、活动流程、平台实现与评价方式),并完成至少一个可运行的互动组件。 - 使用对齐度、参与层次与认知加工质量三维度的同伴评分量表进行评估(依据ICAP与CTML要点)。 - 证据支撑 - 互动与建构层次的任务较低层次参与更易产生迁移与深层学习(Chi & Wylie, 2014)。 - 基于对齐与多媒体原则的设计可降低无效负荷、提高学习效率(Mayer, 2009; Clark & Mayer, 2016)。 - 资源与保障 - 平台“低门槛”功能清单与操作清单;活动模板库;ICAP对齐检查表;多媒体原则核对表。 - 无障碍与包容性指引(字幕、替代文本、可达色彩),以降低可访问性门槛(CAST, 2018)。 二、研讨会二:形成性评价与高质量反馈的闭环实践 - 论点陈述 - 形成性评价被证明能显著提升学习质量,其关键在于可操作的证据收集与高质量反馈(Black & Wiliam, 1998)。反馈在任务、过程与自我调节层面的针对性最具效力(Hattie & Timperley, 2007),互动学习平台提供的即时测验、讨论、同伴互评与分析仪表板可支撑这一闭环。 - 培训目标 - 能在平台中设计以诊断与促进学习为目的的低风险(low-stakes)评价活动。 - 能实施针对性强、可执行的反馈,并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促进自我调节学习。 - 能基于平台数据做出即时教学决策(如分组辅导、资源再分配)。 - 关键内容与活动设计 - 形成性链条搭建:课前预诊断—课中概念检核—课后巩固追踪的三段式设计。 - 题项与任务设计:对齐学习目标的题型组合(客观题+简答/注释/概念图);针对常见误概念设计干扰项与分层提示;如平台支持,利用项目分析结果迭代题目。 - 反馈策略演练:依据“告知目标—告知现状—告知改进行动”的结构生成反馈语;运用评分量规与范例进行同伴互评校准;探索音视频/批注型反馈及自动化规则反馈的边界与质量保障。 - 教学决策模拟:解读平台实时数据,实施分层干预与分流学习路径(如条件释放/补救资源推送)。 - 成果与评估 - 产出一份“形成性评价与反馈实施方案”,包含活动流程、题项示例、反馈语模板与数据应用策略。 - 采用“反馈水平与可执行性”与“评价对齐度”的同行审阅;以小规模试用数据(如一次课中测)进行反思报告。 - 证据支撑 - 形成性评价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可用证据与可执行反馈提升学习(Black & Wiliam, 1998; Hattie & Timperley, 2007)。 - 在线/混合学习环境下,恰当设计与反馈的整合与学习平台的即时性具有增效潜力(Means et al., 2010)。 - 资源与保障 - 反馈语句模板库、评分量规示例、题项对齐清单、误概念库。 - 促进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引导脚本与学术诚信提示。 三、研讨会三:数据驱动的教学改进与学习分析入门 - 论点陈述 - 主动学习范式相较于单向讲授能显著提升学业表现与降低失败率(Freeman et al., 2014)。要在本地情境中复制与验证这一效果,需要以学习分析为支点,建立“证据—决策—迭代”的闭环。同时,数据使用需兼顾隐私、知情同意与最小必要原则(Slade & Prinsloo, 2013)。 - 培训目标 - 能解读平台常见学习分析指标(参与度、提交行为、测验表现、互动网络等)的含义与局限。 - 能基于教学问题设计小规模改进研究(如PDSA循环或A/B对照),并以合伦理方式采集与解释数据。 - 能撰写数据简报,用于课程层面的持续改进与同侪交流。 - 关键内容与活动设计 - 指标素养与误区:区分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警惕“停留时间”等表层行为的过度解释;以多证据三角校验提高判断稳健性。 - 小规模改进研究设计:明确问题与成效指标;设定基线与对照;选择干预(如将一次讲授替换为同伴互测+投票);确定数据采集点与分析方法(前后测、题项层诊断、讨论参与质量编码)。 - 伦理与合规:梳理数据最小化、去标识化、信息告知与同意流程,明确教师与学生的数据权责边界。 - 报告与传播:制作一页式数据简报(问题—设计—证据—结论—后续行动),进行同伴评审。 - 成果与评估 - 产出“学习分析改进方案与数据简报”;就一次真实教学干预形成可执行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计划。 - 采用可解释性、方法匹配度与伦理合规性为维度的评价量表进行同伴评审。 - 证据支撑 - 主动学习相较传统讲授在多学科情境中具有稳定优势(Freeman et al., 2014)。 - 学习分析的价值与风险并存,应以伦理框架与情境化解释为前提(Slade & Prinsloo, 2013; Means et al., 2010)。 - 资源与保障 - 仪表板解读指南、常见指标与偏误案例库、伦理合规清单与知情同意模板。 - 数据可视化模板与叙事框架,便于与教研社群共享。 实施与连续性建议 - 递进式安排:三场研讨会建议按顺序实施,形成从“设计—实施—证据改进”的闭环。 - 支持与伴随服务:提供活动模板库、题库与评分量规库、数据简报范式;开展同伴互助小组与线上问答空间,降低迁移成本。 - 课程层评估:以课前/后自我效能量表、课堂观察清单与学生学习证据三类数据评估研修成效,并在学期末组织成果交流。 参考文献(APA第7版) - Black, P., & Wiliam, D. (1998).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5(1), 7–74. - CAST. (2018).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guidelines version 2.2. https://udlguidelines.cast.org - Chi, M. T. H., & Wylie, R. (2014). The ICAP framework: Linking cognitive engagement to active learning outcom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9(4), 219–243. - Clark, R. C., & Mayer, R. E. (2016).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Proven guidelines for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4th ed.). Wiley. - Freeman, S., Eddy, S. L., McDonough, M., Smith, M. K., Okoroafor, N., Jordt, H., & Wenderoth, M. P. (2014). Active learning increases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23), 8410–8415. - Hattie, J., & Timperley, H. (2007). The power of feedbac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1), 81–112. - Mayer, R. E. (2009). Multimedia learning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eans, B., Toyama, Y., Murphy, R., Bakia, M., & Jones, K. (2010).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Mishra, P., & Koehler, M. J. (2006).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8(6), 1017–1054. - Slade, S., & Prinsloo, P. (2013). Learning analytics: Ethical issues and dilemma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7(10), 1510–1529.
论点陈述 针对教师培训中“课堂观察量表法”的有效应用,需同时提升教师的量表素养、评分信度与基于证据的反馈能力,并通过数据治理将观察结果嵌入持续改进循环。基于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内容聚焦、主动学习、持续性与一致性)(Desimone, 2009)、视频为载体的教师学习证据(Gaudin & Chaliès, 2015;van Es & Sherin, 2010)以及课堂观察在多元证据体系中的作用与信度要求(Kane & Staiger, 2012),下列三种研讨会创意旨在形成从“量表—评分—反馈—数据改进”的渐进式能力建构路径,兼顾技术选型与测量学严谨性。 研讨会一:量表素养与评分信度校准(以视频为证的标准对齐) 目标与依据 - 目标:帮助教师理解主流课堂观察量表的构念与指标(如CLASS、Danielson、MQI),掌握评分流程与常见偏差控制方法(如晕轮效应、宽严偏差),并通过视频化案例完成信度校准。 - 依据: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需建立在明确的构念与行为证据上(Danielson, 2013;Pianta, La Paro, & Hamre, 2008;Hill et al., 2008);观察数据的信度是决策价值的前提(Kane & Staiger, 2012)。计算与报告评阅者一致性(如ICC、Kappa、Krippendorff’s alpha)是通行做法(Koo & Li, 2016;Gwet, 2014;Krippendorff, 2013)。 核心设计 - 内容结构 1) 量表构念与操作化:以一个或两个量表为主(如Danielson框架域2/3,CLASS的情感/教学支持维度),对照行为指标解析。 2) 偏差识别与控制:提供评分偏差清单与对策(锚定、对照评分样例、盲评)。 3) 校准与信度:独立评分同一组视频样例,随后计算并讨论一致性。 - 数字工具与资源 - 视频标注与批注:VideoAnt、ELAN 或Panopto(用于时间轴批注与证据索引)。 - 评分与数据采集:Google/Microsoft Forms(嵌入量表核对清单)、共享表格(自动汇总)。 - 信度计算:R(irr/psych包)或内置公式模板(提供ICC与Cohen’s kappa的示例计算表)。 - 关键活动流程 - 共同研读量表说明与锚定样例→独立观看与评分→小组对比评分证据→计算并解读ICC/Kappa→修订评分准则与二次校准。 - 成果与评估 - 输出:经协商一致的本校量表操作手册(含指标释义与正负例)、评分锚定样例库。 - 量化目标:在代表性条目上达成“可接受—良好”水平的一致性(例如ICC≥0.75被视为良好;Koo & Li, 2016),并记录改进轨迹。 研讨会二:基于量表的证据化反馈与微格改进(视频驱动的同伴学习) 目标与依据 - 目标:将观察量表由“评定工具”转化为“学习工具”,训练教师提供具体、可行动、与目标对齐的反馈,并借助视频与微格教学形成快速改进循环。 - 依据:视频可促进教师“注意—解释—决策”的专业视野发展(van Es & Sherin, 2010;Gaudin & Chaliès, 2015)。高质量形成性反馈强调目标对齐、具体证据、及时与可操作性(Hattie & Timperley, 2007;Shute, 2008)。 核心设计 - 内容结构 1) 反馈框架:以量表指标为“观察证据—教学影响”的中介,组织任务层、过程层与自我调节层的反馈要点(Hattie & Timperley, 2007)。 2) 微格教学循环:短时片段的“教—录—看—评—改”。 3) 反馈语言:避免模糊评价与人身化表述,采用“证据+影响+改进建议”的句式模版。 - 数字工具与资源 - 录制与采集:智能手机+支架或自动跟踪设备;OBS/Panopto用于高质量采集。 - 视频批注与对齐:VideoAnt/ELAN对关键时刻打点;可选自动转写工具用于定位片段,须人工核对。 - 结构化反馈:基于量表的反馈表单(含证据时间码、指标对齐、下次尝试计划)。 - 关键活动流程 - 个人微格录制(5–10分钟)→自评(标注证据)→同伴互评(以量表指标为依据)→教练式对话(共拟“下一步可尝试”的具体策略)→二次录制与对比。 - 成果与评估 - 输出:个人改进计划与视频证据包(前后对照),团队层面的“高频成功做法库”。 - 评价:依据量表中与学习机会相关的条目(如提问质量、等待时间、学生活动比例等)设定2–3项可量化改进指标,并用视频证据核对变化(Shute, 2008)。 研讨会三:观察数据治理与学校改进循环(从单次观察到持续改进) 目标与依据 - 目标:建立学校层面“多源证据+可视化+伦理合规”的数据使用生态,将观察数据与课程目标、学生学习证据联动,形成周期性改进与再校准机制。 - 依据:多次、跨观察者的观察能提升信度与公允性(Kane & Staiger, 2012);数据素养与组织层面的数据使用框架是改进行动的前提(Mandinach & Gummer, 2016;Coburn & Turner, 2011)。视频研究强调伦理、知情同意与数据安全(Derry et al., 2010)。 核心设计 - 内容结构 1) 数据流程与角色:观察计划(学期节奏)、观察者分配、盲评原则与再校准安排。 2) 数据可视化:聚合到年级、学科、指标维度的趋势与分布,用于发现改进优先级。 3) 证据三角化:将观察结果与形成性评价数据、作业质量样本或学生问卷适度结合,以降低单一来源偏差(Kane & Staiger, 2012)。 4) 伦理与隐私:获取知情同意、限定用途、最小必要留存、访问控制与去标识化(Derry et al., 2010)。 - 数字工具与资源 - 数据采集与管理:LMS(如Moodle/Canvas)用于任务与档案;表单+表格用于结构化记录。 - 可视化:Looker Studio/Tableau生成校内仪表盘(含指标热力图、时间趋势、信度监测)。 - 信度监测:按月抽样复评并计算ICC/Kappa,监控校准漂移。 - 关键活动流程 - 设计“观察—反馈—再教—复评”的学期循环→构建指标与目标的对齐矩阵→搭建可视化看板→开展改进工作组行动→期末元评估(含信度与使用者体验)。 - 成果与评估 - 输出:校级“课堂观察与数据使用手册”、学科改进路线图、可视化仪表盘。 - 评价:过程性指标(覆盖率、反馈及时率、二次录制完成率)与结果性指标(信度维持在既定阈值,如ICC≥0.75;改进目标达成率)。 实施与保障建议 - 专业发展特征:确保持续性(跨周期多次实践)、集体参与(同科组协作)、与校本目标的内在一致(Desimone, 2009)。 - 技术与流程配套:优先选择便捷、可审计的工具链(视频采集—批注—表单—可视化),并提供标准化模板(评分表、反馈表、同意书、信度计算表)。 - 伦理与合规:明确用途“以改进为主、评价为辅”,建立权限分级与数据最小化策略,遵循知情同意与去标识化原则(Derry et al., 2010)。 - 持续再校准:每学期开展至少一次“二次校准+信度抽检”,对评分漂移进行纠偏,并用代表性视频更新锚定样例(Koo & Li, 2016;Gwet, 2014)。 参考文献(APA第7版) - Coburn, C. E., & Turner, E. O. (2011). Research on data use: A framework and analysis. Measuremen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Perspectives, 9(4), 173–206. https://doi.org/10.1080/15366367.2011.626729 - Danielson, C. (2013). Th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Evaluation Instrument (2013 ed.). The Danielson Group. - Derry, S. J., Pea, R. D., Barron, B., Engle, R. A., Erickson, F., Goldman, R., ... Sherin, B. L. (2010). Conducting video research in the learning sciences: Guidance on selection,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ethics.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9(1), 3–53. https://doi.org/10.1080/10508400903452884 - Desimone, L. M. (2009). Improving impact studie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ward better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easur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8(3), 181–199. https://doi.org/10.3102/0013189X08331140 - Gaudin, C., & Chaliès, S. (2015). Video view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16, 41–67. https://doi.org/10.1016/j.edurev.2015.06.001 - Gwet, K. L. (2014). Handbook of inter-rater reliability: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agreement among raters (4th ed.). Advanced Analytics, LLC. - Hattie, J., & Timperley, H. (2007). The power of feedbac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1), 81–112.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298487 - Hill, H. C., Blunk, M., Charalambous, C., Lewis, J., Phelps, G., Sleep, L., & Ball, D. L. (2008). Mathematical Quality of Instruction (MQI): Insigh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strument.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11(6), 499–532. https://doi.org/10.1007/s10857-008-9089-8 - Kane, T. J., & Staiger, D. O. (2012). Gathering feedback for teaching: Combining high-quality observations with student surveys and achievement gains. MET Project Policy and Practice Brief.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 Koo, T. K., & Li, M. Y. (2016). A guideline of selecting and reporting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reliability research. Journal of Chiropractic Medicine, 15(2), 155–163. https://doi.org/10.1016/j.jcm.2016.02.012 - Krippendorff, K. (2013).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3rd ed.). Sage. - Pianta, R. C., La Paro, K. M., & Hamre, B. K. (2008). 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 (CLASS) manual, Pre-K.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 van Es, E. A., & Sherin, M. G. (2010). The influence of video clubs on teachers’ thinking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13(2), 155–176. https://doi.org/10.1007/s10857-009-9130-3 - Shute, V. J. (2008). Focus on formative feedbac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1), 153–189.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7313795 以上三种研讨会在技术选择上强调可获得性与可审计性(便于追踪证据与信度),在教学设计上遵循基于证据、以学习为中心和可操作的反馈原则,并以数据治理与伦理保障将观察量表法嵌入学校的教学改进常态。这样既能提升评分质量与一致性,也能确保观察数据转化为可持续的教学改进行动。
论点与背景说明 “平台组合包设计法”可界定为:以学习目标为起点,基于教学法与学科内容的整合,系统性选取、编排并互操作若干数字平台,形成能够支撑教—学—评一致性、可访问性与数据驱动改进的技术生态,从而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实现可复制、可持续的技术增强型教学。该方法的关键设计原则包括:建构性对齐与逆向设计确保“目标—证据—活动—资源—平台”一致性(Biggs, 1996;Wiggins & McTighe, 2005);TPACK 框架指导教师把技术选择与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相整合(Mishra & Koehler, 2006);UDL 与无障碍标准在设计之初即纳入可及性与学习者差异(CAST, 2018;W3C, 2018);采用标准化互操作(如 LTI 1.3、xAPI)保证平台间数据与功能的贯通(1EdTech Consortium, 2022;ADL, 2016);学习分析与共同体探究模型支持持续改进与社会建构式学习(Ferguson, 2012;Garrison et al., 2000)。下列三种研讨会创意据此构建,面向培训教师掌握并落地平台组合包设计法。 研讨会一:目标导向的“平台—活动—评估”映射设计 - 目的与学习成果 - 能基于课程或单元的可观测学习目标,完成“学习证据—评估—学习活动—平台功能”四维映射,并形成版本化的平台组合包蓝图。 - 能应用 TPACK 原则判断某一平台或功能是否在教学法与内容层面具有必要性与契合度。 - 能依据认知负荷与多媒体学习证据对活动与资源的技术实现提出精简与优化建议(Sweller et al., 2011;Mayer, 2021)。 - 适用对象与时长 - 适用于中高等教育与职教教师、教研员;6 小时(可拆分 2×3 小时)。 - 核心内容模块 1) 需求澄清与逆向设计:用目标与证据框定范围(Biggs, 1996;Wiggins & McTighe, 2005)。 2) 平台功能语法表:将常见平台按功能单元化(例:LMS 的内容分发、测验;同步会议的同屏与分组讨论;协作白板的共创;H5P 的交互对象;同伴互评工作流等),避免以“品牌名”而非“功能—证据契合度”做决策。 3) TPACK 视角下的平台—教学法耦合:例如探究式学习需要可视化记录与同伴反馈功能;形成性评估需要嵌入式数据收集与即时反馈。 4) 认知负荷与多媒体原则在平台使用中的落地:分段、标示、冗余控制,避免不必要的多平台跳转(Sweller et al., 2011;Mayer, 2021)。 5) 共建“平台—活动—评估”映射矩阵并开展微型教学演练与同伴评审。 - 关键实践活动 - 以教师自带的课程目标为案例,完成“目标—证据—活动—平台功能”矩阵。 - 设计一段 10 分钟微课,限定平台数量(如 ≤3),通过同伴观察表检视对齐度与认知负荷。 - 产出 - 平台组合包蓝图 v1.0(含功能清单、活动流程、评估点、角色权限)。 - 风险与替代方案清单(如网络不稳定的低带宽方案)。 - 评价与证据 - 过程性:映射矩阵质量量规(对齐度、必要性、可行性)。 - 结果性:微型教学同伴评分与自评;学习者路径复杂度指标(点击/跳转步数)。 - 培训效果评估:采用 Kirkpatrick 第 1—2 级,收集满意度与知识/技能前后测差异(Kirkpatrick & Kirkpatrick, 2006)。 研讨会二:互操作、可及性与合规的集成实操 - 目的与学习成果 - 能在 LMS 与第三方工具之间完成基于 LTI 1.3 的对接,配置角色与成绩回传。 - 能设计并验证关键学习事件的 xAPI 语句,实现学习记录流向 LRS 的贯通(ADL, 2016)。 - 能依据 UDL 与 WCAG 2.1 检查平台组合包的可访问性与包容性,并提出整改方案(CAST, 2018;W3C, 2018)。 - 能完成最小化“数据保护影响评估”,梳理数据流、数据最小化与合规要点(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原则)。 - 适用对象与时长 - 教学技术骨干、课程负责人、平台管理员混合参与;1 天(6–7 小时)。 - 核心内容模块 1) 目标架构:LMS 为中枢的工具生态与身份/权限模型;单点登录与最小权限。 2) LTI 1.3 对接与成绩回传:平台角色映射、深链接、分组同步(1EdTech Consortium, 2022)。 3) xAPI 事件设计:动词、活动对象、结果与情境;数据字典与语句验证(ADL, 2016)。 4) 可访问性与 UDL 检核:字幕、键盘可达、对比度、替代文本、等价学习路径;多模式表达与多元参与(CAST, 2018;W3C, 2018)。 5) 数据合规与伦理:数据最小化、告知—同意、用途限定、留存周期、第三方共享;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校内治理流程。 6) 应急与韧性:服务降级与离线替代,容错与备份。 - 关键实践活动 - 在沙盒 LMS 中对接 1—2 个外部工具,完成 LTI 认证、深链接与成绩回传测试。 - 以 3 个关键学习事件为例撰写并发送 xAPI 语句至 LRS,验证仪表板可见性。 - 使用自动化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WCAG 快速审计,制作整改单。 - 画出数据流与权限矩阵,完成 1 页数据保护影响评估简表。 - 产出 - 集成原型与技术配置单;数据流图与权限矩阵。 - 可访问性整改清单与责任分配;学习事件 xAPI 词表(动词与活动定义)。 - 评价与证据 - 技术验收清单通过率(对接、回传、事件可见、权限正确)。 - 可访问性问题闭环比例与整改优先级。 - 合规要点覆盖率(告知/同意义务、数据最小化、留存策略)。 研讨会三:学习分析驱动的组合包迭代与教学改进 - 目的与学习成果 - 能构建“目标—指标—数据源—分析—干预—评估”的逻辑模型,将学习分析嵌入教学改进闭环(Ferguson, 2012)。 - 能结合共同体探究模型设计促进认知、社会与教学存在感的活动与平台配置,并设定相应指标(Garrison et al., 2000)。 - 能在伦理合规前提下实施小范围迭代试验,使用描述性与简单推断性分析解释结果并形成改进决策。 - 适用对象与时长 - 课程团队与教学管理者;6 小时。 - 核心内容模块 1) 指标设计:从学习目标反推可行动指标,明确滞后/领先指标与数据源映射(LMS、LRS、测验、同伴互评日志)。 2) 数据质量与可解释性:缺失、偏倚、时间粒度、可视化选择与误读防范。 3) 干预设计:基于证据的策略库(及时反馈、形成性测验、同伴互评脚手架、提醒与助推)。 4) 试点与评估:小规模 A/B 或前后测设计,效果评估与威胁控制;注重教学可行性与伦理。 5) 持续改进节奏:以冲刺(sprint)节奏滚动更新平台组合包蓝图与教学脚本。 - 关键实践活动 - 以“讨论质量不足”或“作业按时提交率低”等真实痛点,构建指标与干预方案。 - 在沙盒数据或历史课程数据上制作简易仪表板,练习解释与决策。 - 形成“改进一页纸”,明确下一轮平台与教学调整清单与负责人。 - 产出 - 学习分析计划(指标字典、数据源、仪表板原型、干预与评估方案)。 - 课程层面的持续改进路线图与更新后的平台组合包蓝图 v2.0。 - 评价与证据 - 指标与目标对齐度、数据可用性与可操作性评审。 - 改进方案的可实施性与伦理合规性审查。 - 培训后 6–8 周随访:指标落地率与初步教学改进证据。 实施与保障建议 - 组织形式:建议以同学科或跨学科小组制开展,三场研讨会按“设计—集成—优化”顺序在 6–10 周内完成,中间配套教练式支持与办公时段。 - 支持资源:提供模板库(映射矩阵、数据流图、DPIA 简表、可访问性检查表、指标字典)、沙盒环境(LMS+LRS)与示例数据集。 - 质量监控:建立课程层面与项目层面的双循环评估,以 Kirkpatrick 第 1—3 级为主,必要时在选课规模允许下开展第 4 级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 ADL Initiative. (2016). Experience API (xAPI) Specification v1.0.3.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 Biggs, J. (1996). Enhancing teaching through constructive alignment. Higher Education, 32(3), 347–364. - CAST. (2018).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Guidelines Version 2.2. - Ferguson, R. (2012). Learning analytics: Drivers,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4(5–6), 304–317. - Garrison, D. R., Anderson, T., & Archer, W. (2000). 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2–3), 87–105. - 1EdTech Consortium. (2022). Learning Tools Interoperability (LTI) v1.3 and LTI Advantage. - Kirkpatrick, D. L., & Kirkpatrick, J. D. (2006).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3rd ed.). Berrett-Koehler. - Mayer, R. E. (2021). Multimedia learning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ishra, P., & Koehler, M. J. (2006).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8(6), 1017–1054.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 Sweller, J., Ayres, P., & Kalyuga, S. (2011). Cognitive load theory. Springer. - W3C. (2018).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WCAG) 2.1. -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nd ed.). ASCD.
快速搭建围绕指定教育技术的三场教师研修,自动生成目标、流程、材料清单与评估表;按学科与学段一键差异化,直接用于排期与立项。
把课堂痛点转化为研讨主题,获得基于证据的教学策略与案例;可输出学术风格讲稿与活动脚本,提升公开课与校内分享的专业度。
围绕校内重点平台与工具制定教师培训组合包;生成多版本方案以适配不同班型与设备条件,支持成效评估与数据回收。
为师范生或新晋教师设计技术增强教学工作坊,结构清晰、论证充分;可切换输出语言,满足双语课程与国际合作项目。
围绕自家产品快速产出行业化研讨会范本,覆盖K12与高教场景;提供可复用的大纲与作业设计,提高培训转化与续费率。
按政策导向设定能力指标,一键生成分层培训路线与考核任务;统一模板便于跨校推广与对齐,节省组织与沟通成本。
用一条可复用的高效提示词,快速为“指定教育技术工具/方法”生成三种差异化、循证且可落地的教师培训研讨会创意;支持按目标受众与授课语言定制输出,确保内容严谨、结构清晰、论证有据,帮助培训负责人在短时间内拿到能过审、能实施、能评估的方案草案,提升项目通过率与教师采用率。
将模板生成的提示词复制粘贴到您常用的 Chat 应用(如 ChatGPT、Claude 等),即可直接对话使用,无需额外开发。适合个人快速体验和轻量使用场景。
把提示词模板转化为 API,您的程序可任意修改模板参数,通过接口直接调用,轻松实现自动化与批量处理。适合开发者集成与业务系统嵌入。
在 MCP client 中配置对应的 server 地址,让您的 AI 应用自动调用提示词模板。适合高级用户和团队协作,让提示词在不同 AI 工具间无缝衔接。
免费获取高级提示词-优惠即将到期